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硕士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梳理和归纳了我国主流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七个构成要素进行简要论述。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包括:第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对产业、就业、经济结构以及自身条件考虑不足; 第二,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结构不符,缺乏特色; 第三,课程设置偏离“五个统一”; 第四,教材选用和设计不合理; 第五,德育教学缺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失衡; 第六,师资队伍准入体制不完备,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整体数量、素质及结构不足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 第七,在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过程中,企业和行业参与度不高,评估指标体系刚性化,评估方案落实过程中对学生品德、知识和技能的评估不足,评估过程缺乏时效性和长期性。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第一,明确我国高职院校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结构和自身条件,编写使命陈述,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第三,实现与政府、企业和行业的对接,共设专业,专业要体现人文性、技能性、超前性和独特性; 第四,课程设置要实现“五个统一”; 第五,完善教材选用制度和教材设计,优化教材编写团队; 第六,重视德育教学工作,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第七,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具体化、规范化,构建从入职前到入职后的培训体系,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师资队伍; 第八,高职院校积极配合企业和行业参与人才评估,评估指标体系柔性化、评估方案落实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品德、知识、技能的评估。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研究背景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时期,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攻坚时期。伴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国家更加重视科教兴国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形式也更加强调教育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先进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以便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发展良好。一方面,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思想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培养。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专门针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例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指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提倡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 16号) 》中指出“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另一方面,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高职(大专) 院校为1280所,教职工人数61万人,在校生共计958万人,高职(大专) 院校经费收入达到1051.5亿元,其中国家财

经投入491.6亿元。高职院校也顺应潮流发展,开始转变人才培养方式,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转向政府引导、行业牵头、校企共振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集团正是这种探索最好印证,高职教育集团就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几个主体在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相互作用、共谋发展的运行体制的基础上,到2011年,职业教育集团己经组建500多个,参与单位达到2万多个,取得了颇为不错的成绩,无论是高职院校本身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还是整体就业率都有明显提高。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企业不愿意接收高职毕业生。根据近几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0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对高职教育发展要求,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些足以说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社会服务功能不足,对社会技术贡献不多。由于文章主要讨论的是人才培养,故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就不多做赘述。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口益深入,新的理念和实际操作未形成能够完整反应社会需求的系统体系,但是随着社会口渐加快的改革步伐,旧的体系和观念逐渐被淘汰,又要求有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体系、新观念与之匹配。于是在这种旧体系被打破,新理念函待更新的关键时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办学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需应对新时期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的推动高职院校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所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重新整合,通过多方协调运作有效整合现有办学局面,顺应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潮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现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和行业深度融合、有效链接,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和社会适用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化的适应性,探索出一种既能够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又能够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腾飞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国内研究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人才培养模式却是通过十年摸索后,在90年代才逐渐受到关注,21世纪开始盛行。龚怡祖是较早开始探索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学者之一,在他的著作《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次较系统的从理论上阐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具体的构成要素,初步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框架

[1]; 吕鑫祥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到理论层面上,系统的研究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后,产生了一系列介绍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著 作,例如:华东师大石伟平教授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以及《STC 一美国职业技术教育21世纪走向》等。

尽管各种研究在不断的推进中,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问题,以至于要求发展和革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很多专家学者和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开始探索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的“学科导向、课堂中心”转变到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并提出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当地的就业结构建设实训中心,按照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来定位; 将实施院校整合、加强领导和教师的培训,促进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张持刚、马树超,2007) [2]

与此同时,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共振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更加强调高职院校、企业、政府机构和行业要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的方式是通过集团式、联盟式等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使高职教育与产业链对接(章建新,2012。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四大功能,实现统筹办学发展(吴建设,2011) 。就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来看:

1. 培养目标。由于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一直被大家所垢病,相关研究颇多。有学者指出,“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重点院校承担着精英教育,而高职院校则承担着大众教育,故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是解决当前高校发展方向的混乱、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潘愈元,2005) 。单高麟,潘立本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面向社会,符合生产、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兼备理论知识、职业操守和操作技能,真正意义上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2. 专业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现着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特色,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结构布局、特色专业建设上都需要适应职业岗位技术工作,要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李建求,2003。专业设置作为联系社会和学校的纽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为原则,做到“立足地方,依托行业,面向企业”,才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单n 麟,潘立本,2006。

3. 教学工作。教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关于教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多,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改革上,理论研究集中在教学体系和内涵,以及从介绍引入国外的先进教学实践经验上。实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就要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人才的教育形式,

还是塑造学生德行和良好素质的教育形式(王成方,2002。姜大源认为理论主导的范式是线性的,学习是以教师指导为导向,表现为顺序性、封闭性。而实践主导的范式是环型的,学习是以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姜大源,2006。所以,教学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统一,不可偏废其一。

4. 课程设置。高职课程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课程逐渐开始向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迈进,课程模式也从单一到多元,并向国外学习引入课程模块。关于高职课程的研究主要涉及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有学者指出,高职教育的课程要培养具备职业人应有知识结构,满足职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而课程模块紧紧围绕这三方面,形成专业技术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三大模块(许锁坤,2004) 〔9〕。

5. 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上,国内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大多研究认为高职教育教材存在职业能力标准的缺乏,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少,真实案例少,编排形式死板、沉冗,教材知识内容滞后,趣味性不强,教材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重复编写的教材多等问题(秦宗槐,2011) }10' o

6. 师资队伍建设。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为检索条件,在CNKI 中共检索到5,926篇文献。这些研究大多分析了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现状,给出改革的建议。有专家指出,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失衡,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实践知识和经验医乏的问题(马树伟,党焦坪2009) 〔“〕。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专业化发展方向,以校本课程为主导,联合企业,在实现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多方位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培养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主体意识(温希东,卿中全)+2}

7. 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教育部下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教高[2008]5号) 文件后,很多专家学者对其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王成方对人才培养工

作评估的必要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重要性做了阐述,也提出了如何组织人才评估工作的建议,包括做好宣传和推广评估工作,在评估过程中使其规范化、系统化,组织好评估工作的人员几个方面〔13]

2. 2国外研究

国外职业教育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加拿大、美国的CBE (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模式; 英国的BTEC ( The Business And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Education)。综合上述几种模式以及新加坡、韩国、口本等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有这样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

第一,就业导向与人本导向兼顾,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就业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也绝不会忽视个体的发展,国外职业教育做到了重视就业导向与以人为本的兼顾发展。口本为了协调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具体主要是通过在设置综合课程和通识课程〔m 。美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大力倡导技术课程,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学生普通教育中技术课程被弱化,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对学生STEM ( Science ,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 素养的需求,故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技能的训练。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办学主体多元。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创办的公立职业学校和机构之外,还有以企业、社会公共团体以及私人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体系化之后,形成一种资源有效整合的系统,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优势,就构建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以其它主体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办学格局。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

第三,学生实习实训机会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人才培养体制更突出学校和企业、行业之间进行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协调,知识学习和岗位实训相协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例如,澳大利亚的Bayside 职业教育与培训集团,地方行业与学校形成链接共同管理,集团与行业协会、企业等进行广泛的协商形成战略计划,集团设置专门的负责人,职能是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集团中夹,给学十提供牢践机会。

第四,教育工作者的准入制度完备,工作者素质高。这些国家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者素质,入职前有相应的职前培训和准入要求。例如,韩国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分为专门职业高中和梅斯特高中两类,对教师提供相应能够提升能力的培训方案。澳大利亚TAFE 教师的基本条件是:不仅要有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还需要有3-5年的专业对口的实践工作经历,通过4级职业证书。

第五,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衔接较好。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基本都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上至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到职业院校的具体落实。澳大利亚通过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和培训包形成了职业教育的主要框架,通过国家资格框架对高职教育资格标准做了统一规定,确保职业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体系化。培训包则根据国家资格框架和社会需求具体化,是澳大利亚TAFE 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点。

第六,财政保障力度强调筹资渠道多样化。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由公共财政和私营经济投入共同保障,公共财政主要以中央基金形式向职业培训机构提供。美国职业培训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方提供。

第七,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紧密结合。德国“双元制”项目根据最新的职业变革进行相应的调整,然后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德国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德国于2005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德国职业教育改革法》[15],先后都重新修订过,并时时根据社会发展进行调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是符合本国国情与借鉴德国“双元制”而形成的模式,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结合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有效融合,形成学校、企业、实训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模式。

第八,政府统筹与社会支持功能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通过宏观决策、政策

法规来引导。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政府的统筹、协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组织,培养单位的管理、监督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的。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的保证的“双元制”模式的有序发展。

1.2. 3小结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质量提升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倍受重视。首先,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发展更新较快,各种模式层出不穷,国内现行的培养模式大概有12种左右,如订单式”培养模式、"2+1”培养模式、“产学研”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主体涉及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上一些组织,但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和企业双方出发进行研究,研究主体单一; 其次,一般的培养模式是对国外先进模式的改良或者高职院校自主探索的成果,对我国人才培养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培养模式在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机构下可能不适用,可操作性不高; 最后,对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证研究不足,偏向总结性,或者是理论性过强,可操作较弱。导致很多先进的理念无法落到实处,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提出了相应挑战。

国外发达国家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相对完备,通过不同产业、就业、经济结构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特性,制定顺应经济发展进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构、规模,强调建立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故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运用系统理论,对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功能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1.3研究目标、内容和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

1.3. 1研究目标

1. 了解国内外主流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产业和就业以及经济结构体系,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索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 借鉴组织行为管理理论中的一些管理理念,借鉴组织行为管理中的使命陈述等理念,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几个方面提出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深度融合,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3.2研究内容和思路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研究背景入手,明确研究对象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再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明晰国内外研究脉络。然后,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思路、方法及创新点,对论文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进行简要说明,对主要的三种研究方法进行概述,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

最后,对论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为以下各章的研究论述做好铺垫工作。

第二章:首先,对国内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外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述,并对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比对,以便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对其构成要素有更详尽的认知。其次,简要介绍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对构成要素的内涵和本质有一个基本认识。

第三章: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几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讨原因,便于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第四章:探究高职院校的地位与作用,通过了解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其所要承担的责任,并且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3. 3研究方法

论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1. 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考察当前社会上的主流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前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系统的进行归类整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为论文的撰写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 比较研究法

主要是利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比较方式。横向比较是指国内和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进而了解国内与国外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距,利于更好的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纵向比较是指分析国内主流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思路。

3.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来了解信息发展的态势。第一步,大量收集研究某一特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进行筛选抽样。第二步,按照预先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类目表格,做详实的系统记录。第三步,对记录进行统计、比较分析。

1.3. 4研究创新点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从构建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四位一体”思想出发,打破政府主导,高职院校执行的人才培养二元结构,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地位和职权范围,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促进产业、就业和经济结构发展为最终目标,重新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同时,参考行为组织管理理论中的一些理念,优化高职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培养结构,完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达到人才培养多元化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4研究意义

4. 1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 在新的产业、就业和经济结构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运用各自的优势发展职业教育。横向上,高职院校有了政府的引导、企业和行业的配合。纵向上,通过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进而,有序化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使之形成有效的培养机制,推进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系统化,走向与社会接轨的改革之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通过深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4. 2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政府正向引导,行业搭建企业和高职院校联系的平台以及筹措部分培训资

金,企业提供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实习实训岗位,高职院校以共赢为出发点,

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培养的终极目标,时刻关注企业发展动态、社会行业背景,

不断评估学校人才培养情况、跟踪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情况,向企业了解他们所

需要的人才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理论阐述

2. 1国内外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1国内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今,对于我国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没有统一的规定,主流的分类方

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参与主体、参与程度以及合作方式的不同来分类。一种是对人才培养方法来进行的分类。例如,产学研合作教育下面包含了九种模式,分别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17] [18] [19] [20]。

在CNKI 中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977篇相关文献,将这些文献进行整理,根据研究需要从中筛选出不同的模式,并按类型归类。其中主流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1) 。同时,根据收集的文献,对这几种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表2-1) o

2. 1. 2国外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加拿大、美国的CBE 模式; 英国的BTEC 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等。这四种模式代表了近现代世界比较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非要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第一,双元制模式。以德国职业教育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行业协会牵头,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的多方协作来承担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协会牵头,企业和学校分工合作,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和培养人才,是学生实习实训的主阵地,企业分派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度过的。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只占学习的五分之一。该模式的优点是:使学生在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既感受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能够接触到一线的生产工作和接受企业专家的指导,又能够学到需要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在将来就业以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都有极大的好处。

第二,美国、加拿大的CBE 模式。CBE 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能力的养成,既“能力本文”,主要以职业岗位的需求来制定能力要求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组织权威的企业专家开发课程,课程要能够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所以课程开发表也可以被认为是能力分解表,以这些需要达到的能力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来组织教学,最终进行考核,对具备这些能力结构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结合了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明确、有针对性,课程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丰富、手段灵活多变。

第三,英国的BTEC 模式。该模式以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国家认证资格标准,当前由英国爱得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运作,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现今被世界上众多国家采用和借鉴。BTEC

模式是根据当前不同行业、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标准,由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

会制定的课程标准,让学生在通过BTEC 的课程学习之后,参加考核,考核合格之后可获得高等教育证书。在构成要素中包括:强调通过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 模块式的结构课程; 以职业岗位摹本的课程开发; 灵活的弹性制课程管理; 以课业学分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该模式的优点是:模式所覆盖专业多样,课程内容丰富。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式,真实、动态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这种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推动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融通。因而采用这种模式可以打破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的界限,实现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2‘〕。

第四,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该模式的依据来源于产业的需要、依靠产业的发展,是构筑在国家框架体系下的职业教育体系。TAFE 模式通过行业培养咨询机构(ITAB组织专家来开发和定制,在由国家培训局(ANTA)拟定的一套专门评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能力标准,按照这种标准制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根据一定的能力评估标准对完成学业的学生进行评估,最终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证书。澳大利亚政府也做出了只有获得TAFE 证书的学生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的相关规定,拿到TAFE 证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模式的优点是:办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将行业技能要求与职业培训目标相结合,由此实现了中学和大学的有效衔接和打通了终身学习的通道。该模式的教育培训相对较为独立,层次清晰,教学目标以能力标准为基础,课程与教学内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能够培养出优质的学生。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硕士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梳理和归纳了我国主流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七个构成要素进行简要论述。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包括:第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对产业、就业、经济结构以及自身条件考虑不足; 第二,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结构不符,缺乏特色; 第三,课程设置偏离“五个统一”; 第四,教材选用和设计不合理; 第五,德育教学缺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失衡; 第六,师资队伍准入体制不完备,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整体数量、素质及结构不足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 第七,在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过程中,企业和行业参与度不高,评估指标体系刚性化,评估方案落实过程中对学生品德、知识和技能的评估不足,评估过程缺乏时效性和长期性。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第一,明确我国高职院校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结构和自身条件,编写使命陈述,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第三,实现与政府、企业和行业的对接,共设专业,专业要体现人文性、技能性、超前性和独特性; 第四,课程设置要实现“五个统一”; 第五,完善教材选用制度和教材设计,优化教材编写团队; 第六,重视德育教学工作,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第七,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具体化、规范化,构建从入职前到入职后的培训体系,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师资队伍; 第八,高职院校积极配合企业和行业参与人才评估,评估指标体系柔性化、评估方案落实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品德、知识、技能的评估。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研究背景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时期,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攻坚时期。伴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国家更加重视科教兴国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形式也更加强调教育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先进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以便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发展良好。一方面,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思想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培养。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专门针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例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指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提倡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 16号) 》中指出“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另一方面,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高职(大专) 院校为1280所,教职工人数61万人,在校生共计958万人,高职(大专) 院校经费收入达到1051.5亿元,其中国家财

经投入491.6亿元。高职院校也顺应潮流发展,开始转变人才培养方式,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转向政府引导、行业牵头、校企共振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集团正是这种探索最好印证,高职教育集团就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几个主体在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相互作用、共谋发展的运行体制的基础上,到2011年,职业教育集团己经组建500多个,参与单位达到2万多个,取得了颇为不错的成绩,无论是高职院校本身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还是整体就业率都有明显提高。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企业不愿意接收高职毕业生。根据近几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0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对高职教育发展要求,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些足以说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社会服务功能不足,对社会技术贡献不多。由于文章主要讨论的是人才培养,故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就不多做赘述。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口益深入,新的理念和实际操作未形成能够完整反应社会需求的系统体系,但是随着社会口渐加快的改革步伐,旧的体系和观念逐渐被淘汰,又要求有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体系、新观念与之匹配。于是在这种旧体系被打破,新理念函待更新的关键时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办学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需应对新时期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的推动高职院校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所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重新整合,通过多方协调运作有效整合现有办学局面,顺应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潮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现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和行业深度融合、有效链接,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和社会适用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化的适应性,探索出一种既能够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又能够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腾飞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国内研究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人才培养模式却是通过十年摸索后,在90年代才逐渐受到关注,21世纪开始盛行。龚怡祖是较早开始探索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学者之一,在他的著作《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次较系统的从理论上阐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具体的构成要素,初步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框架

[1]; 吕鑫祥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到理论层面上,系统的研究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后,产生了一系列介绍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著 作,例如:华东师大石伟平教授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以及《STC 一美国职业技术教育21世纪走向》等。

尽管各种研究在不断的推进中,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问题,以至于要求发展和革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很多专家学者和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开始探索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的“学科导向、课堂中心”转变到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并提出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当地的就业结构建设实训中心,按照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来定位; 将实施院校整合、加强领导和教师的培训,促进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张持刚、马树超,2007) [2]

与此同时,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共振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更加强调高职院校、企业、政府机构和行业要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的方式是通过集团式、联盟式等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使高职教育与产业链对接(章建新,2012。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四大功能,实现统筹办学发展(吴建设,2011) 。就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来看:

1. 培养目标。由于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一直被大家所垢病,相关研究颇多。有学者指出,“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重点院校承担着精英教育,而高职院校则承担着大众教育,故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是解决当前高校发展方向的混乱、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潘愈元,2005) 。单高麟,潘立本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面向社会,符合生产、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兼备理论知识、职业操守和操作技能,真正意义上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2. 专业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现着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特色,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结构布局、特色专业建设上都需要适应职业岗位技术工作,要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李建求,2003。专业设置作为联系社会和学校的纽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为原则,做到“立足地方,依托行业,面向企业”,才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单n 麟,潘立本,2006。

3. 教学工作。教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关于教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多,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改革上,理论研究集中在教学体系和内涵,以及从介绍引入国外的先进教学实践经验上。实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就要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人才的教育形式,

还是塑造学生德行和良好素质的教育形式(王成方,2002。姜大源认为理论主导的范式是线性的,学习是以教师指导为导向,表现为顺序性、封闭性。而实践主导的范式是环型的,学习是以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姜大源,2006。所以,教学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统一,不可偏废其一。

4. 课程设置。高职课程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课程逐渐开始向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迈进,课程模式也从单一到多元,并向国外学习引入课程模块。关于高职课程的研究主要涉及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有学者指出,高职教育的课程要培养具备职业人应有知识结构,满足职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而课程模块紧紧围绕这三方面,形成专业技术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三大模块(许锁坤,2004) 〔9〕。

5. 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上,国内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大多研究认为高职教育教材存在职业能力标准的缺乏,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少,真实案例少,编排形式死板、沉冗,教材知识内容滞后,趣味性不强,教材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重复编写的教材多等问题(秦宗槐,2011) }10' o

6. 师资队伍建设。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为检索条件,在CNKI 中共检索到5,926篇文献。这些研究大多分析了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现状,给出改革的建议。有专家指出,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失衡,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实践知识和经验医乏的问题(马树伟,党焦坪2009) 〔“〕。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专业化发展方向,以校本课程为主导,联合企业,在实现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多方位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培养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主体意识(温希东,卿中全)+2}

7. 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教育部下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教高[2008]5号) 文件后,很多专家学者对其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王成方对人才培养工

作评估的必要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重要性做了阐述,也提出了如何组织人才评估工作的建议,包括做好宣传和推广评估工作,在评估过程中使其规范化、系统化,组织好评估工作的人员几个方面〔13]

2. 2国外研究

国外职业教育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加拿大、美国的CBE (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模式; 英国的BTEC ( The Business And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Education)。综合上述几种模式以及新加坡、韩国、口本等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有这样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

第一,就业导向与人本导向兼顾,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就业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也绝不会忽视个体的发展,国外职业教育做到了重视就业导向与以人为本的兼顾发展。口本为了协调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具体主要是通过在设置综合课程和通识课程〔m 。美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大力倡导技术课程,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学生普通教育中技术课程被弱化,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对学生STEM ( Science ,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 素养的需求,故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技能的训练。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办学主体多元。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创办的公立职业学校和机构之外,还有以企业、社会公共团体以及私人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体系化之后,形成一种资源有效整合的系统,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优势,就构建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以其它主体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办学格局。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

第三,学生实习实训机会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人才培养体制更突出学校和企业、行业之间进行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协调,知识学习和岗位实训相协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例如,澳大利亚的Bayside 职业教育与培训集团,地方行业与学校形成链接共同管理,集团与行业协会、企业等进行广泛的协商形成战略计划,集团设置专门的负责人,职能是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集团中夹,给学十提供牢践机会。

第四,教育工作者的准入制度完备,工作者素质高。这些国家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者素质,入职前有相应的职前培训和准入要求。例如,韩国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分为专门职业高中和梅斯特高中两类,对教师提供相应能够提升能力的培训方案。澳大利亚TAFE 教师的基本条件是:不仅要有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还需要有3-5年的专业对口的实践工作经历,通过4级职业证书。

第五,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衔接较好。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基本都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上至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到职业院校的具体落实。澳大利亚通过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和培训包形成了职业教育的主要框架,通过国家资格框架对高职教育资格标准做了统一规定,确保职业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体系化。培训包则根据国家资格框架和社会需求具体化,是澳大利亚TAFE 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点。

第六,财政保障力度强调筹资渠道多样化。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由公共财政和私营经济投入共同保障,公共财政主要以中央基金形式向职业培训机构提供。美国职业培训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方提供。

第七,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紧密结合。德国“双元制”项目根据最新的职业变革进行相应的调整,然后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德国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德国于2005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德国职业教育改革法》[15],先后都重新修订过,并时时根据社会发展进行调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是符合本国国情与借鉴德国“双元制”而形成的模式,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结合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有效融合,形成学校、企业、实训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模式。

第八,政府统筹与社会支持功能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通过宏观决策、政策

法规来引导。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政府的统筹、协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组织,培养单位的管理、监督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的。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的保证的“双元制”模式的有序发展。

1.2. 3小结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质量提升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倍受重视。首先,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发展更新较快,各种模式层出不穷,国内现行的培养模式大概有12种左右,如订单式”培养模式、"2+1”培养模式、“产学研”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主体涉及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上一些组织,但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和企业双方出发进行研究,研究主体单一; 其次,一般的培养模式是对国外先进模式的改良或者高职院校自主探索的成果,对我国人才培养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培养模式在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机构下可能不适用,可操作性不高; 最后,对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证研究不足,偏向总结性,或者是理论性过强,可操作较弱。导致很多先进的理念无法落到实处,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提出了相应挑战。

国外发达国家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相对完备,通过不同产业、就业、经济结构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特性,制定顺应经济发展进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构、规模,强调建立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故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运用系统理论,对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功能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1.3研究目标、内容和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

1.3. 1研究目标

1. 了解国内外主流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产业和就业以及经济结构体系,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索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 借鉴组织行为管理理论中的一些管理理念,借鉴组织行为管理中的使命陈述等理念,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几个方面提出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深度融合,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3.2研究内容和思路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研究背景入手,明确研究对象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再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明晰国内外研究脉络。然后,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思路、方法及创新点,对论文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进行简要说明,对主要的三种研究方法进行概述,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

最后,对论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为以下各章的研究论述做好铺垫工作。

第二章:首先,对国内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外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述,并对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比对,以便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对其构成要素有更详尽的认知。其次,简要介绍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对构成要素的内涵和本质有一个基本认识。

第三章: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几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讨原因,便于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第四章:探究高职院校的地位与作用,通过了解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其所要承担的责任,并且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3. 3研究方法

论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1. 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考察当前社会上的主流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前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系统的进行归类整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为论文的撰写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 比较研究法

主要是利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比较方式。横向比较是指国内和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进而了解国内与国外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距,利于更好的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纵向比较是指分析国内主流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思路。

3.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来了解信息发展的态势。第一步,大量收集研究某一特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进行筛选抽样。第二步,按照预先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类目表格,做详实的系统记录。第三步,对记录进行统计、比较分析。

1.3. 4研究创新点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从构建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四位一体”思想出发,打破政府主导,高职院校执行的人才培养二元结构,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地位和职权范围,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促进产业、就业和经济结构发展为最终目标,重新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同时,参考行为组织管理理论中的一些理念,优化高职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培养结构,完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达到人才培养多元化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4研究意义

4. 1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 在新的产业、就业和经济结构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运用各自的优势发展职业教育。横向上,高职院校有了政府的引导、企业和行业的配合。纵向上,通过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进而,有序化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使之形成有效的培养机制,推进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系统化,走向与社会接轨的改革之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通过深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4. 2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政府正向引导,行业搭建企业和高职院校联系的平台以及筹措部分培训资

金,企业提供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实习实训岗位,高职院校以共赢为出发点,

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培养的终极目标,时刻关注企业发展动态、社会行业背景,

不断评估学校人才培养情况、跟踪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情况,向企业了解他们所

需要的人才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理论阐述

2. 1国内外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1国内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今,对于我国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没有统一的规定,主流的分类方

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参与主体、参与程度以及合作方式的不同来分类。一种是对人才培养方法来进行的分类。例如,产学研合作教育下面包含了九种模式,分别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17] [18] [19] [20]。

在CNKI 中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977篇相关文献,将这些文献进行整理,根据研究需要从中筛选出不同的模式,并按类型归类。其中主流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1) 。同时,根据收集的文献,对这几种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表2-1) o

2. 1. 2国外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加拿大、美国的CBE 模式; 英国的BTEC 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等。这四种模式代表了近现代世界比较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非要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第一,双元制模式。以德国职业教育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行业协会牵头,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的多方协作来承担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协会牵头,企业和学校分工合作,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和培养人才,是学生实习实训的主阵地,企业分派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度过的。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只占学习的五分之一。该模式的优点是:使学生在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既感受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能够接触到一线的生产工作和接受企业专家的指导,又能够学到需要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在将来就业以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都有极大的好处。

第二,美国、加拿大的CBE 模式。CBE 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能力的养成,既“能力本文”,主要以职业岗位的需求来制定能力要求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组织权威的企业专家开发课程,课程要能够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所以课程开发表也可以被认为是能力分解表,以这些需要达到的能力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来组织教学,最终进行考核,对具备这些能力结构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结合了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明确、有针对性,课程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丰富、手段灵活多变。

第三,英国的BTEC 模式。该模式以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国家认证资格标准,当前由英国爱得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运作,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现今被世界上众多国家采用和借鉴。BTEC

模式是根据当前不同行业、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标准,由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

会制定的课程标准,让学生在通过BTEC 的课程学习之后,参加考核,考核合格之后可获得高等教育证书。在构成要素中包括:强调通过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 模块式的结构课程; 以职业岗位摹本的课程开发; 灵活的弹性制课程管理; 以课业学分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该模式的优点是:模式所覆盖专业多样,课程内容丰富。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式,真实、动态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这种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推动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融通。因而采用这种模式可以打破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的界限,实现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2‘〕。

第四,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该模式的依据来源于产业的需要、依靠产业的发展,是构筑在国家框架体系下的职业教育体系。TAFE 模式通过行业培养咨询机构(ITAB组织专家来开发和定制,在由国家培训局(ANTA)拟定的一套专门评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能力标准,按照这种标准制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根据一定的能力评估标准对完成学业的学生进行评估,最终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证书。澳大利亚政府也做出了只有获得TAFE 证书的学生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的相关规定,拿到TAFE 证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模式的优点是:办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将行业技能要求与职业培训目标相结合,由此实现了中学和大学的有效衔接和打通了终身学习的通道。该模式的教育培训相对较为独立,层次清晰,教学目标以能力标准为基础,课程与教学内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能够培养出优质的学生。


相关内容

  • 职业技术教育学[316套]
  • 21世纪初欧盟VET政策研究 ICT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于现代职教路径 STC:21世纪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 WebLog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WY学习法中等职业学校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 "卫星式"校企合作中职办学模式研究--温州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启示 &quo ...

  • 林艳中国科教创新导刊高职院校品牌战略研究
  • 高职院校品牌战略研究 林艳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2000 [摘要]: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对于院校和学生来说都有重要意义,实施品牌战略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本文对高职教育的品牌化发展做了深入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职 品牌 战略 可持续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 ...

  • 天津市文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 摘要: 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采取的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为文科高职院 ...

  • 高职国贸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的实施,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国贸专业应在"校行企"共同推进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师资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 ...

  • 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及路径选择
  • 话题:教育学习,可行性分析 摘要: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需要以管理促效益,提高其办学质量和效益.推行二级管理制度是我国高职院校为完善内部管理而进行的制度变迁.本文从理论和现实角度,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了目前在高职院校推行二级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行二级管 ...

  • 高职教育国际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_彭海雄
  • 第1期(总44期)2012年3月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Energy Institut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 No.1(SumNo.44) Mar.2012 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欞 ...

  • 会展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会展管理毕业论文选题(1073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 ...

  • 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反思
  •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分析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信息化建设 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10-03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 ...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
  • 中国高教研究 2008年第5期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 方光罗 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专 业设置,切实按照市场导向原则.为地方经济服务原则.科学规划原则.特色性原则.集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