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014年2月

第2期总第240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Feb.2014No.2Ser.No.2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李桂花,张建光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

涵,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其中,经济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政治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点,文化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聚焦点,社会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因此,为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4)02-0092-05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

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提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出要从而使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联系起

认为必须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来,

改革,充分发挥体制的活力和效率,为破解生态环境

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保障。而要适应这一

形势并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其前提是必须弄清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

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以建

立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

上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以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宗旨

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进行

的社会实践过程,它一般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所谓生态文明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制定生态方面的

法律制度和规范,完善生态方面的设施和设备,以及

研制必要的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与产品,等等;所谓生态文明软件建设,主要是指提高人的生态意识,培养人的生态素质,加强对人的生态教育,以及发展社会的生态文化,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它必须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又要体现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从这顺应时代潮流,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指向和内涵。这里以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论述为依据,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1.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有经济方面的活动都要贯穿生态文明的思想,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不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还要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创造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资源、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适合的人口状况,[1](P34)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A01)、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项目编号:2013B42)的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

92

进而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首先,就经济发展理念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所谓又好又快

“质”的发展,就是要把发展的和发展的“量”结合起

,来,不能只强调“质”而忽视“量”更不能只强调

“量”“质”;而且从二者关系来说,“质”而忽视是第

,“量”一位的是第二位的,要在保证“质”的基础上,

“量”注重的增长。而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

“质”就要既在经济发展的上下功夫,又要在经济发

“量”展的上做文章。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

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

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平转变,

[2](P38)。始终坚持并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稳较快发展

的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理念中贯彻和融入了生态在这种模式下,虽然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令世人刮目相看,经济发展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投入的成本太高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们不但透支了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资源,也透支了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中极为宝贵的人力资本和权益资从而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本,和谐相处、依靠科技和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相去甚远。因此,我们一定要且必须要坚持走贯彻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既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又要生态良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2.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要把生态文明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到“政治”的高度,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

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十八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通过建大报告强调,

立、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保护制度、

管理制度以及有偿使用制度、损害赔偿制度等,对保

护生态、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为,予以表扬和奖

励,而对有害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行为,予以谴责和

实现生态正义。惩罚,

首先,就政治发展理念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政治发展必须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就是要把发展

民主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第一要务,所有政

治方面的活动都要围绕民主政治的开展来进行。民

主是一种国家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

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主基础决定的,

是人民民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

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

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与社会

主义法治相结合,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

体[2](P57)文明建设的思想。其次,就经济发展目标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财富,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只是手段和途径,通过这一手段和途径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即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要才是目的和根本,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行动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目标,正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增长率显著提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制约中国高,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仍很突出。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目标,才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

最后,就经济发展道路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经济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生

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推进、农业现

代化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

都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地理条件、资源状况、环境

承载能力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这是因为:

迄今为止,我们走的基本是其他国家曾经走过的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先开发后保

护”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一种拼资源、拼人力、拼

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既然如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必须在我国政治发展理念中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写进党的章程,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政治问题来对待的有力体现和最好诠释。其次,就政治发展目标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也就是说,政治发展作为手段和途径,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发展目

93

标,正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

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

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自觉性,调动他们参

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他

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从而体现

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

群众,也要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

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

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中大力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推

进生态民主建设。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发

展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就政治发展道路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政治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

从中国国情出发,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坚持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法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

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设作为实现好、

一项重要任务,落到实处,齐抓共管,尤其是各级领

导干部更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生态观和政绩观。

为此,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主体作用,要通过信息交流途径的完善,来保证人民

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

督权,使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在生态

文明建设中的利益所在,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的热情,维护其生态权益,从而不懈努力,共同走向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民都要重视生态问题,大力弘

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

系时,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必须符合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在

思想层面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提倡生态道

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价值指导;在行

为层面注重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具体化到

自己的行动中去。

首先,就文化发展理念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文化发展必须是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94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P75)。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现在先进文化这一文化发展理念中,就是积极发展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其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展的生态文化,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现象,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培养正确的生态思维,建立科学的生态理论。其次,就文化发展目标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说,文化发展作为手段是用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始终以和途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发展目标,就是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知并增强其认同感,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摒弃人类放弃人是自然界主人的狂妄自我中心的思想主张,想法,在价值观方面,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按照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赋予文化[3](P66-67)。因此,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只有把生态文大力发展与弘扬先进生明建设融入文化发展目标,态文化,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才能唤醒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就文化发展道路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其中就包括生态文明素质。因此,在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及承受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在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态文化权益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水准。4.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改变不可持续

和不够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倡绿色、循环、低

碳发展和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推动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人们在生产和生活

中自觉形成“珍爱自然、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良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好社会氛围,

首先,就社会发展理念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社会发展必须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就是从维护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

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和谐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

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

如各种利益矛盾、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题,

需要我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等,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立

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人民安

[1](P34)。人与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自然和谐相处,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大力协同。为此,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的原则,对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转变过“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先开发去那种“末端治理”后保护”的战略,在注重“源头和过程控的同时,逐渐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技制”术相融合”的战略阶段。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和技[4](P118-119)。只有从源头抓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做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从而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社会环境和心态环境。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互建设体系。它们四者在这一体系中,

为支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1.经济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的着力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要求在人类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只有一个地球家园的背景下,

展方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之后,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抓住

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改革和扩

大开放,各项建设事业均取得了可喜成就,使国人感

我们还到无比自豪与骄傲。虽然在今后的发展中,

会遇到很多问题,还要面临不少困境,还须应对各种

突发事件,但是应该承认,发展仍然是破解我国所有

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为此,我们要牢牢扭住“科

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个主线,着力把握发展规律,牢固确立生态文明型

经济发展方式,力求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低生态环

境破坏、高经济社会效益,也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

。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政治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的根本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政治问题。它要求在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来更好地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因而需要党和政

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任务和政治

目标,提到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

95和总体特征之一,正是在社会发展理念中贯彻和融才能真正使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只有这样,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身心健康得到基本保障。其次,就社会发展目标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目标,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这就抓住了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体现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必须把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提高生活水平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难以发挥。第三,就社会发展道路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

调,一定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

绿色政治制度至少包绿色的政治制度。一般而言,

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二是全面的政绩观;三是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只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实好了,政府才可能进一步制定和切实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贸易政策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生态文明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绿色

更要凭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绿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

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借公众的绿色力量,

[4](P120)。化

3.文化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聚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文化问题。它要求人们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价值观,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工业文明价值观是经济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它把发展理解为经济发展,又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而且认为增长得越多越快越好。为此,可以不惜

消耗大量能源资源,运用科技也只投入大量原材料,

是为了创造更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对于环境和生态问题却不闻不问。这样,经济主义把发展视为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化社会的过程,是物质财富积累或经济增长的过程。因此,在不可遏止的全球性经济与科技竞争的洪流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也就在所难免。法国哲学家佩

《新发展观》:“当前的经济学思维正举步鲁在中说

维艰……现已堕落成……粗俗享乐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个人功利主义。以当代各种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反映了一种交易心理,这种心理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伙伴意识,随之破坏了一切哲学和宗教尤其作

[5](P前言8)”为人性来看待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

势必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主义以及人与人关系中的为我主义

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占主导。所以,

必须超越这种价值观,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社会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96的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问题。它要求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涉及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因此必须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的关系或矛盾,益关系。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社会氛围,形成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社会风气,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积极发挥新形成尊重自然、节约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而且包括资源与环境、制度与政策、道德与观念、生产与生活等诸多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调反思传统的工业文明,整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人们选择科学而合理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经济,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北京:党建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Z]2012.读物出版社;北京:学习出版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2012.[3]D].北京: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1.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4]——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自然辩证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M]2007.[5][.张宁.北京:华夏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1987.出版社,作者简介:李桂花(1965—),女,哲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社会哲学;张建光(1979—马克思主义哲学。责任编辑:穆敏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

2014年2月

第2期总第240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Feb.2014No.2Ser.No.2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李桂花,张建光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

涵,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其中,经济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政治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点,文化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聚焦点,社会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因此,为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4)02-0092-05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

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提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出要从而使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联系起

认为必须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来,

改革,充分发挥体制的活力和效率,为破解生态环境

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保障。而要适应这一

形势并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其前提是必须弄清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

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以建

立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

上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以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宗旨

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进行

的社会实践过程,它一般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所谓生态文明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制定生态方面的

法律制度和规范,完善生态方面的设施和设备,以及

研制必要的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与产品,等等;所谓生态文明软件建设,主要是指提高人的生态意识,培养人的生态素质,加强对人的生态教育,以及发展社会的生态文化,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它必须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又要体现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从这顺应时代潮流,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指向和内涵。这里以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论述为依据,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1.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有经济方面的活动都要贯穿生态文明的思想,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不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还要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创造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资源、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适合的人口状况,[1](P34)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A01)、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项目编号:2013B42)的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

92

进而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首先,就经济发展理念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所谓又好又快

“质”的发展,就是要把发展的和发展的“量”结合起

,来,不能只强调“质”而忽视“量”更不能只强调

“量”“质”;而且从二者关系来说,“质”而忽视是第

,“量”一位的是第二位的,要在保证“质”的基础上,

“量”注重的增长。而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

“质”就要既在经济发展的上下功夫,又要在经济发

“量”展的上做文章。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

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

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平转变,

[2](P38)。始终坚持并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稳较快发展

的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理念中贯彻和融入了生态在这种模式下,虽然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令世人刮目相看,经济发展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投入的成本太高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们不但透支了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资源,也透支了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中极为宝贵的人力资本和权益资从而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本,和谐相处、依靠科技和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相去甚远。因此,我们一定要且必须要坚持走贯彻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既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又要生态良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2.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要把生态文明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到“政治”的高度,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

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十八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通过建大报告强调,

立、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保护制度、

管理制度以及有偿使用制度、损害赔偿制度等,对保

护生态、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为,予以表扬和奖

励,而对有害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行为,予以谴责和

实现生态正义。惩罚,

首先,就政治发展理念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政治发展必须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就是要把发展

民主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第一要务,所有政

治方面的活动都要围绕民主政治的开展来进行。民

主是一种国家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

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主基础决定的,

是人民民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

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

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与社会

主义法治相结合,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

体[2](P57)文明建设的思想。其次,就经济发展目标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财富,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只是手段和途径,通过这一手段和途径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即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要才是目的和根本,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行动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目标,正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增长率显著提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制约中国高,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仍很突出。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目标,才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

最后,就经济发展道路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经济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生

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推进、农业现

代化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

都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地理条件、资源状况、环境

承载能力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这是因为:

迄今为止,我们走的基本是其他国家曾经走过的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先开发后保

护”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一种拼资源、拼人力、拼

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既然如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必须在我国政治发展理念中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写进党的章程,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政治问题来对待的有力体现和最好诠释。其次,就政治发展目标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也就是说,政治发展作为手段和途径,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发展目

93

标,正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

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

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自觉性,调动他们参

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他

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从而体现

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

群众,也要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

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

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中大力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推

进生态民主建设。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发

展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就政治发展道路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政治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

从中国国情出发,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坚持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法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

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设作为实现好、

一项重要任务,落到实处,齐抓共管,尤其是各级领

导干部更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生态观和政绩观。

为此,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主体作用,要通过信息交流途径的完善,来保证人民

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

督权,使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在生态

文明建设中的利益所在,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的热情,维护其生态权益,从而不懈努力,共同走向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民都要重视生态问题,大力弘

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

系时,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必须符合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在

思想层面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提倡生态道

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价值指导;在行

为层面注重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具体化到

自己的行动中去。

首先,就文化发展理念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文化发展必须是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94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P75)。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现在先进文化这一文化发展理念中,就是积极发展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其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展的生态文化,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现象,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培养正确的生态思维,建立科学的生态理论。其次,就文化发展目标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说,文化发展作为手段是用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始终以和途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发展目标,就是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知并增强其认同感,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摒弃人类放弃人是自然界主人的狂妄自我中心的思想主张,想法,在价值观方面,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按照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赋予文化[3](P66-67)。因此,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只有把生态文大力发展与弘扬先进生明建设融入文化发展目标,态文化,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才能唤醒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就文化发展道路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其中就包括生态文明素质。因此,在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及承受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在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态文化权益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水准。4.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改变不可持续

和不够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倡绿色、循环、低

碳发展和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推动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人们在生产和生活

中自觉形成“珍爱自然、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良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好社会氛围,

首先,就社会发展理念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

的社会发展必须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就是从维护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

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和谐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

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

如各种利益矛盾、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题,

需要我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等,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立

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人民安

[1](P34)。人与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自然和谐相处,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大力协同。为此,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的原则,对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转变过“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先开发去那种“末端治理”后保护”的战略,在注重“源头和过程控的同时,逐渐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技制”术相融合”的战略阶段。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和技[4](P118-119)。只有从源头抓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做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从而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社会环境和心态环境。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互建设体系。它们四者在这一体系中,

为支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1.经济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的着力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要求在人类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只有一个地球家园的背景下,

展方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之后,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抓住

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改革和扩

大开放,各项建设事业均取得了可喜成就,使国人感

我们还到无比自豪与骄傲。虽然在今后的发展中,

会遇到很多问题,还要面临不少困境,还须应对各种

突发事件,但是应该承认,发展仍然是破解我国所有

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为此,我们要牢牢扭住“科

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个主线,着力把握发展规律,牢固确立生态文明型

经济发展方式,力求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低生态环

境破坏、高经济社会效益,也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

。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政治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的根本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政治问题。它要求在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来更好地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因而需要党和政

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任务和政治

目标,提到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

95和总体特征之一,正是在社会发展理念中贯彻和融才能真正使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只有这样,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身心健康得到基本保障。其次,就社会发展目标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目标,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这就抓住了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体现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必须把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提高生活水平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难以发挥。第三,就社会发展道路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

调,一定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

绿色政治制度至少包绿色的政治制度。一般而言,

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二是全面的政绩观;三是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只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实好了,政府才可能进一步制定和切实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贸易政策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生态文明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绿色

更要凭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绿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

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借公众的绿色力量,

[4](P120)。化

3.文化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聚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文化问题。它要求人们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价值观,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工业文明价值观是经济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它把发展理解为经济发展,又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而且认为增长得越多越快越好。为此,可以不惜

消耗大量能源资源,运用科技也只投入大量原材料,

是为了创造更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对于环境和生态问题却不闻不问。这样,经济主义把发展视为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化社会的过程,是物质财富积累或经济增长的过程。因此,在不可遏止的全球性经济与科技竞争的洪流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也就在所难免。法国哲学家佩

《新发展观》:“当前的经济学思维正举步鲁在中说

维艰……现已堕落成……粗俗享乐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个人功利主义。以当代各种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反映了一种交易心理,这种心理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伙伴意识,随之破坏了一切哲学和宗教尤其作

[5](P前言8)”为人性来看待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

势必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主义以及人与人关系中的为我主义

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占主导。所以,

必须超越这种价值观,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社会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96的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问题。它要求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涉及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因此必须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的关系或矛盾,益关系。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社会氛围,形成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社会风气,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积极发挥新形成尊重自然、节约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而且包括资源与环境、制度与政策、道德与观念、生产与生活等诸多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调反思传统的工业文明,整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人们选择科学而合理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经济,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北京:党建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Z]2012.读物出版社;北京:学习出版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2012.[3]D].北京: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1.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4]——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自然辩证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M]2007.[5][.张宁.北京:华夏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1987.出版社,作者简介:李桂花(1965—),女,哲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社会哲学;张建光(1979—马克思主义哲学。责任编辑:穆敏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


相关内容

  • "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
  • 2013年第5期 No.5201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总第188期SumNo.188§中国学研究§ "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 李建华1,蔡尚伟2 (1.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本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1)科学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把马 ...

  • 毛概开卷考大纲
  • A 部分 A1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A2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探索的理论成果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 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
  • 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 (上) 倪邦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举世瞩目的,非常关注,不管是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都非常关注中共十八大的召开.现在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了,十八大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理论观点.新研究部署,对于我党.对于我们 ...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联系世界各国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走过的路子,分析说明在当前形势下我党提出并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考点背景透析]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 ...

  • 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 作者:张雷声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年05期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01-0023-00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是党的十八大在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

  • 毛中特课后思考题
  •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只有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 ...

  •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 摘要:"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发,将"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把"从严治党"这一管党治党的基本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 1.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创立标志,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的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产业革命.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