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突破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的内涵

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狭义的散文,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主要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结构自由,手法多样。

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在题材内容上,散文可说是最为广泛的,它几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展现社会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事物。散文形散,既不像诗歌那样,要讲究语言的格式,又不必像小说、戏剧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的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不拘一格,抒情、叙事、议论、描写、说理各种手法都可以自由地加以运用。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与诗歌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理即哲理,指作家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指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些散文取材虽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讲究语言锤炼,注重语言美。

散文语言一般总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之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散文语言中所透视的情韵也十分引人注目,当作者的内情与万物,心声与天籁相谐和,交为一体时,作者的情韵就会暗暗地透入到文字中去,精心推敲出一种带有情调气氛、呈现主体个性的字句来。因此,在阅读散文时,要抓住这样的句子细细品味, 抓住其主要气氛和情调,散文的基调就掌握了。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性散文

这是以叙述人物或事件为主的散文样式,它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围

绕“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人物、事件、描绘景物和感受,行文中又夹带抒情和议论。

如果以更广的范围来认识叙事性散文,则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都可归入这一类。

2、议论性散文

主要指以说理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学性散文,杂文是它最主要的品种。

3、抒情性散文

这是一种有着浓郁的抒情格调,情辞并重、精悍隽永的散行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文学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

明确试题类型:

指代性试题。

如2004年第18题“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2005年的第19题“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2006年的第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1)四个动作分别指 (2)“秘密”是指 ”。2007年的第18题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类试题在原文中不必费大力气就可以找到。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回答“什么特点”这类试题,要学会找形容词,所谓特点就是事物的性质与状态,是形容词去描绘与体现的。

作用类试题。

如2004年的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2005年的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2007年的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个试题其实是要你先说表达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概括赏析性试题。

这是2007年的新题型,带有综合性质。是从文章结构,修辞效果,表现手法,主题体现等几个方面来评述的。表面上看起来难以下手,分值也大,细想起来也就是这么些内容。

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

如果说区分类型是阅读理解的前提性工作,掌握的是阅读方向,那么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分析四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特别重视以下角度进行命题。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2004年的第20题和2007年的第21题的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极富深意的结尾切入与设置试题。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是年年都考的。

文章段间关系种类有①并列、②对比、③层进、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上文做例证、⑥承上启下、⑦前后呼应、⑧总起下文、⑨总结上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1、烘托了„„的气氛。2、衬托 / 反衬 出作者„„的心情 / 感情

抒情方式及作用。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作用:直抒胸臆——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借景抒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蓄而深沉 / 隽永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修辞学中尤其要重视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浙江省四年高考的所选文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白鹤翔集的记忆》是今与昔的对比,《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是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平面的生活》则是平面与立体的对比。从这里我我们可以得出:对比手法是文章是惯用的手法。04年的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变化的对比,四十年前的“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四十年后“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

记取术语,努力靠近参考答案。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现代文阅读,目前大都考的是散文的阅读,这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本题一直是全卷各题中得分率最低的。因此在考试中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把握规律,掌握技巧,从而越过这道高考中考生的“伤心岭”。

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历年的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⑴语段结构分析。

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

⑵全文层次分析

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结构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构成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凤头豹尾,可见其重要。

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甚至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台湾作家琦君的《水是故乡甜》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蚕的结茧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生命;而那些像蚕一样的父老乡亲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实际上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不断传续,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会因此而不断延伸。

当然,文章的写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寻找了。关键语句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在文中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4.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

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

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另外,谋篇布局方面的线索、过渡、照应、详略等也属于写作方法。如江西省2007高考散文题,汪曾琪的《泰山很大》: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的表达作用的题目,应据“泰山是一面镜子”这句话,抓住比喻(暗喻)来回答: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联系全文内容前后对照仔细品味,泰山这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的价值: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5.观全文,明哲理,领悟深层意蕴。

哲理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常运用象征手法。所以,我们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哲理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而意在言外。因此,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通观全文,辩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如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2007四川高考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从平静的湖水写起,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接着文章联想到战争的“噩梦”,因为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而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最后,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6.按步骤,精答题,获得理想高分

要获得理想高分,考试技巧也很重要。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接着先做最后一道双项选择题,因为这道题的五个选项总有两项或三项是对的,分析这些选项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然后再做其余三道简答题。简答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要尽量做到一分都不丢。概括作答的题目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然后找到原文中相关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精心写出答案。答题卡预留的区域尽量写满,因为改卷是按得分点记分,多写的不扣分。最后注意字迹工整,改卷老师看不清自然就不会给高分了。

高考散文阅读突破训练

训练点: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可以分别归纳出其内容要点,还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其核心意思。

本考点通过分析辨别、筛选组合、阐释述解、归纳概括等方法,检测考生归纳概括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测试能力层级为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和要点。它常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出题来检测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能否对具体的内容(比如某一段落)加以概括,能否对整篇文章的中心加以归纳,能否对文中含蓄的内容(比如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加以解说。考查的题型灵活多样,可以是客观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简答题或填空题等。

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还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⑴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

⑵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⑶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⑷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

⑸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

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⑹借助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2.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审美活动,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其能力层级为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鉴赏文学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语言背景。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

(2)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品味作品的语言,应该在领会原文、弄清语境的基础上,注意从语言的贴切、修辞的精妙、联想的丰富、意蕴的深刻、句式的灵活多样等方面去思考作品的语言魅力。鉴赏作品的语言,要突出以下内容:①分析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②把握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③辨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选材剪材;④行文的结构;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应注意以下四点:

(1)先读题目,明确要求。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这样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

(2).把握全文,顺序作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

(3)分辨题型,因题制宜。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为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做题时应该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对于选择题的选择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 新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刘伟林

⑴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如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⑵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锻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变成金子的过程啊! ⑶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一种内在的形式。

⑷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与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⑸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侯幸福与拒绝灾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也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

⑹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

蹈的阳光和熠熠飞行的细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⑺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亮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在房间里我还依稀地听见了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地。

⑻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愈是狭窄。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⑼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地亲近。依靠它们,我深受保护。

⑽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晴,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⑾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 (选自《散文》2004年第4期)

1.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①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丰富并深化了“生活之光泽”的内涵。②具体说明房间对人类的重要性。③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赞美房间作铺垫(或定下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同时也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①要结合全文的主旨,禅师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②要分析句子本身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③要分析句子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

2.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因为房间既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地方,也是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其中还能使自己拥有精神上的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同时也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题目中明确要求“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即鉴赏文中的主要意象——房间的形象意义。

3.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阳光、空气、书籍和木头。②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和梦幻。③拥有精神的快乐。(后两点答到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这些”所指代的内容,应在分析全文层次的基础上,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房间”的,抒发作者的感受的,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出各层的大意,即可的出答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赞美房间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以房间“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脸颊之上”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第2段作者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C.本文自始至终都围绕房间的功能和作用来写,笔之所至,情之所染,喜悦之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D.文章通过对“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E.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以及客观叙述,很有说服力。

答:D、E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综合把握和鉴赏的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道题,必须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一确定。D项中“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属于无中生有;E项考查人称的表达效果,同时也考查了对全文的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应该是抒情和议论,所以也就无所谓“便于客观叙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

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

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1.第三段中“迷惑不解”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答:作者的想像和现实形成反差。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迷惑不解”在文中的位置可知,概括第2节内容既可的出答案。

2.“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从上文看,这“魅力”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1)废墟是历史的化石。(2)废墟是文明的见证。(3)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能准确的确定答题区域。只要分别概括出(4)(5)(6)三小节的段意,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3.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

答:(1)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2)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3)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 解析:“好处和作用”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鉴赏,要从文章的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组织答案,才能作到全面、准确。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既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又有现实的震撼力。

B.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像中繁华的罗马城,而实际中的罗马城并非如此,作者的情绪随之“低落”下来,待看到更多的废墟后作者的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文章的力度。

答:CE

解析:A项“又有现实的震撼力”错;B项“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错;D项不合文章主旨。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的内涵

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狭义的散文,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主要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结构自由,手法多样。

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在题材内容上,散文可说是最为广泛的,它几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展现社会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事物。散文形散,既不像诗歌那样,要讲究语言的格式,又不必像小说、戏剧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的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不拘一格,抒情、叙事、议论、描写、说理各种手法都可以自由地加以运用。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与诗歌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理即哲理,指作家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指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些散文取材虽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讲究语言锤炼,注重语言美。

散文语言一般总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之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散文语言中所透视的情韵也十分引人注目,当作者的内情与万物,心声与天籁相谐和,交为一体时,作者的情韵就会暗暗地透入到文字中去,精心推敲出一种带有情调气氛、呈现主体个性的字句来。因此,在阅读散文时,要抓住这样的句子细细品味, 抓住其主要气氛和情调,散文的基调就掌握了。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性散文

这是以叙述人物或事件为主的散文样式,它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围

绕“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人物、事件、描绘景物和感受,行文中又夹带抒情和议论。

如果以更广的范围来认识叙事性散文,则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都可归入这一类。

2、议论性散文

主要指以说理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学性散文,杂文是它最主要的品种。

3、抒情性散文

这是一种有着浓郁的抒情格调,情辞并重、精悍隽永的散行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文学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

明确试题类型:

指代性试题。

如2004年第18题“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2005年的第19题“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2006年的第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1)四个动作分别指 (2)“秘密”是指 ”。2007年的第18题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类试题在原文中不必费大力气就可以找到。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回答“什么特点”这类试题,要学会找形容词,所谓特点就是事物的性质与状态,是形容词去描绘与体现的。

作用类试题。

如2004年的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2005年的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2007年的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个试题其实是要你先说表达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概括赏析性试题。

这是2007年的新题型,带有综合性质。是从文章结构,修辞效果,表现手法,主题体现等几个方面来评述的。表面上看起来难以下手,分值也大,细想起来也就是这么些内容。

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

如果说区分类型是阅读理解的前提性工作,掌握的是阅读方向,那么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分析四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特别重视以下角度进行命题。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2004年的第20题和2007年的第21题的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极富深意的结尾切入与设置试题。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是年年都考的。

文章段间关系种类有①并列、②对比、③层进、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上文做例证、⑥承上启下、⑦前后呼应、⑧总起下文、⑨总结上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1、烘托了„„的气氛。2、衬托 / 反衬 出作者„„的心情 / 感情

抒情方式及作用。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作用:直抒胸臆——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借景抒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蓄而深沉 / 隽永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修辞学中尤其要重视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浙江省四年高考的所选文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白鹤翔集的记忆》是今与昔的对比,《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是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平面的生活》则是平面与立体的对比。从这里我我们可以得出:对比手法是文章是惯用的手法。04年的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变化的对比,四十年前的“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四十年后“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

记取术语,努力靠近参考答案。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现代文阅读,目前大都考的是散文的阅读,这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本题一直是全卷各题中得分率最低的。因此在考试中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把握规律,掌握技巧,从而越过这道高考中考生的“伤心岭”。

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历年的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⑴语段结构分析。

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

⑵全文层次分析

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结构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构成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凤头豹尾,可见其重要。

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甚至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台湾作家琦君的《水是故乡甜》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蚕的结茧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生命;而那些像蚕一样的父老乡亲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实际上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不断传续,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会因此而不断延伸。

当然,文章的写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寻找了。关键语句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在文中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4.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

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

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另外,谋篇布局方面的线索、过渡、照应、详略等也属于写作方法。如江西省2007高考散文题,汪曾琪的《泰山很大》: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的表达作用的题目,应据“泰山是一面镜子”这句话,抓住比喻(暗喻)来回答: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联系全文内容前后对照仔细品味,泰山这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的价值: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5.观全文,明哲理,领悟深层意蕴。

哲理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常运用象征手法。所以,我们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哲理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而意在言外。因此,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通观全文,辩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如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2007四川高考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从平静的湖水写起,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接着文章联想到战争的“噩梦”,因为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而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最后,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6.按步骤,精答题,获得理想高分

要获得理想高分,考试技巧也很重要。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接着先做最后一道双项选择题,因为这道题的五个选项总有两项或三项是对的,分析这些选项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然后再做其余三道简答题。简答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要尽量做到一分都不丢。概括作答的题目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然后找到原文中相关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精心写出答案。答题卡预留的区域尽量写满,因为改卷是按得分点记分,多写的不扣分。最后注意字迹工整,改卷老师看不清自然就不会给高分了。

高考散文阅读突破训练

训练点: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可以分别归纳出其内容要点,还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其核心意思。

本考点通过分析辨别、筛选组合、阐释述解、归纳概括等方法,检测考生归纳概括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测试能力层级为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和要点。它常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出题来检测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能否对具体的内容(比如某一段落)加以概括,能否对整篇文章的中心加以归纳,能否对文中含蓄的内容(比如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加以解说。考查的题型灵活多样,可以是客观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简答题或填空题等。

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还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⑴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

⑵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⑶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⑷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

⑸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

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⑹借助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2.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审美活动,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其能力层级为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鉴赏文学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语言背景。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

(2)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品味作品的语言,应该在领会原文、弄清语境的基础上,注意从语言的贴切、修辞的精妙、联想的丰富、意蕴的深刻、句式的灵活多样等方面去思考作品的语言魅力。鉴赏作品的语言,要突出以下内容:①分析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②把握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③辨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选材剪材;④行文的结构;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应注意以下四点:

(1)先读题目,明确要求。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这样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

(2).把握全文,顺序作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

(3)分辨题型,因题制宜。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为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做题时应该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对于选择题的选择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 新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刘伟林

⑴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如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⑵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锻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变成金子的过程啊! ⑶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一种内在的形式。

⑷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与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⑸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侯幸福与拒绝灾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也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

⑹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

蹈的阳光和熠熠飞行的细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⑺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亮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在房间里我还依稀地听见了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地。

⑻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愈是狭窄。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⑼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地亲近。依靠它们,我深受保护。

⑽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晴,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⑾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 (选自《散文》2004年第4期)

1.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①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丰富并深化了“生活之光泽”的内涵。②具体说明房间对人类的重要性。③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赞美房间作铺垫(或定下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同时也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①要结合全文的主旨,禅师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②要分析句子本身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③要分析句子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

2.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因为房间既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地方,也是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其中还能使自己拥有精神上的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同时也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题目中明确要求“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即鉴赏文中的主要意象——房间的形象意义。

3.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阳光、空气、书籍和木头。②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和梦幻。③拥有精神的快乐。(后两点答到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这些”所指代的内容,应在分析全文层次的基础上,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房间”的,抒发作者的感受的,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出各层的大意,即可的出答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赞美房间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以房间“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脸颊之上”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第2段作者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C.本文自始至终都围绕房间的功能和作用来写,笔之所至,情之所染,喜悦之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D.文章通过对“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E.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以及客观叙述,很有说服力。

答:D、E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综合把握和鉴赏的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道题,必须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一确定。D项中“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属于无中生有;E项考查人称的表达效果,同时也考查了对全文的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应该是抒情和议论,所以也就无所谓“便于客观叙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

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

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1.第三段中“迷惑不解”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答:作者的想像和现实形成反差。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迷惑不解”在文中的位置可知,概括第2节内容既可的出答案。

2.“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从上文看,这“魅力”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1)废墟是历史的化石。(2)废墟是文明的见证。(3)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能准确的确定答题区域。只要分别概括出(4)(5)(6)三小节的段意,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3.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

答:(1)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2)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3)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 解析:“好处和作用”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鉴赏,要从文章的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组织答案,才能作到全面、准确。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既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又有现实的震撼力。

B.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像中繁华的罗马城,而实际中的罗马城并非如此,作者的情绪随之“低落”下来,待看到更多的废墟后作者的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文章的力度。

答:CE

解析:A项“又有现实的震撼力”错;B项“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错;D项不合文章主旨。


相关内容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2010年是广东进入新课程的第六年,新课程高考已经考过了三届,全国步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也已经增加到了十个.广东新课程高考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 ...

  • 从高考选做题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与未来
  • ·中小学教育 Teacher's journal・Primary & Secondary Education 生读到心里,教师必须手把手地教.教师可采取范读.学生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式练习朗读,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达到熟读的目的. 背诵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语言,培养 ...

  • 胸中万千沟壑笔下点滴细节
  • 胸中万千沟壑 笔下点滴细节 --2008年高考二轮复习指导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中学 安学军 你深知一段历程结束同时就是另一段历程的开始.穿过乌云穿过暴雨,你的双翅将强壮有力:你的身姿会更加矫健敏捷:你的天空将更为宽广深邃,你会成为搏击生命长空的苍鹰!你会,因为你渴望那一份生命的精彩,你选择勇敢面对. ...

  • 2016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

  •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 ...

  • 高三语文复习策略
  • 作者:   加入日期:12-03-13 一.语文教学和语文复习备考,振作精神,激发热情.针对的是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的现象.首先是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认识,带领学生振作精神,树立信心,相信有能力学好语文.考名校的语文成绩应该是120以上,二本也得110以上,上不了100分考本科很难.班级平均分不能低于11 ...

  • 高三语文备考组教学工作总结1583
  •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高三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高三语文备课组 戴祖武紧张忙碌的高三教学因高考而划上了句号,静心反思和总结一年来的教学,回顾平日教学的情形,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现将我们备课组老师的集体智慧化为朴素平实的语言诉诸自己和来者,以期继往开来 一.制定备 ...

  •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散文阅读 阅读的目的在于"看懂",看懂文字记录的思想.承载的意义.说散文阅读的能力强,意思就是看懂.鉴赏的能力强."看懂"了的东西在脑子里,用答题的形式使之外化,检查你是不是真"懂",即你写出的答案与文意是否相符.看懂 ...

  • 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
  • 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 一.根据内容推断和想象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2001年提出来的一个阅读能力点和测试点.这个能力点的提出,表明现代文阅读测试增加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意识的要求. 一.什么是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 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属于阅读心理学上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