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 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 树立主题意识

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由此,产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主题辐射,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则。

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2. 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比如2006年江苏卷所选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第二段,描写白鹭飞来,有‚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并把牛背当成了‚宽敞的步行街‛。第三段,揣想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面对这幅图的感受。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作者先说‚我在想着那个农人。……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再写‚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写‚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最后以‚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比喻眼前这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真切地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对它‚永远的牵挂‛。综观全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在平易中具有动人的力量。整体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再看试卷上的考题——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3.树立思路意识

‚形散‛加大了散文的阅读难度,如何在阅读中迅速地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我们的办法是,树立思路意识。

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先生强调思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思路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

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例如2006年广东卷(选文为冯骥才的《夕照透入书房》)第17题第(1)小题是:‚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要答好此题,一定要回归原文,在领会主旨的前提下,根据语境加以理解。比如作者之所以写《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解答依据就在下文——‚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而之所以写苏格拉底小雕像‚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答题时应兼顾上下文:上文写‚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下文则写‚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只要准确锁定了答题方位,就会明确此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5. 其它小技巧

(1)阅读的‚度‛。许多考生只读一遍就急于做题,甚至是囫囵吞枣读完后凭着印象去做题,这是做阅读题的大忌。对文章的理解越透彻,答题的准确率越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是,高考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读百遍‛,如何把握‚读‛的‚度‛?我们认为,只要基本做到下面三点就可以答题了: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

(2)阅读的顺序。首先,看一遍全文,不是浏览,而是仔细阅读,从总体上理解文章。第二步是大体浏览一下题目,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条也是帮助你理解把握全文的最好提示。第三步阅读的任务是‚定位‛,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再次阅读文本,给答题的有效区域准确定位,这一步阅读,是以段落为单位的,而不是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

(3)阅读的原则。阅读理解题的设题点比较细小,需要仔细领会和核对。因此,现代文阅读,很多情况下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探究能力,这也要求必须精读。精读的原则基本表现在:第一,点面结合,整体把握。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第二,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4)阅读的习惯。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第二,注意注释。它或提示写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内容,或表明人物关系,或指明出处、注音释义,作用不一而足。但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第四,利用中

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用精读的方法,逐段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二.审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 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

2. 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臵,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又如,2000年高考《长城》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道试题的题干中有两个信息十分重要:‚历史上的长城‛、‚长城的现实‛,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思考文章从那里到那里是写‚历史上的长城‛,从那里到那里是写‚长城的现实‛。‚定位‛准确是答题准确的前提。‚暗示‛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读懂暗示是取胜的一大法宝。

如2003年高考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如果考生忽视了‚这样写‛3个字,答题势必陷入盲目。考生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这样写‛是怎样写?‚这样写‛是怎样写呢?题干中‚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这段文字暗示你‚这样写‛就是举例。如果知道‚这样写‛的实质就是‚举例‛,那么,写出‚举例‛的‚作用和好处‛就容易多了。题干中第二个重要的暗示是‚请你结合乡土情结‛,这句话暗示了答题方向,‚乡土情结‛是这篇散文中心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在暗示你结合本文的主题来答题。本文的主题又是什么呢?题干中第三个重要的暗示是‚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不能狭隘的把本文的‚乡土情结‛理解为‚爱家乡‛,而是要升华到‚爱祖国‛的高度。

特别提示:‚这样写‛的考法几乎每年都出现,大家务必小心。

3. 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臵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第23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题干中的关键暗示有三处:‚最后一段‛‚联系全文‛‚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全文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的意思,我们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一个词语:‚卒章显志‛。原来,命题人是想让考生通过对这一句的理解来体会本文的主题,于是可知,本题的答题方向无疑是本文的主题。

又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1)四个动作分别指:。(2)‚秘密‛是指: 。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

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4.树立‚整体‛意识

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为什么强调阅读全部试题呢? 第一,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为了减缓设题的坡度,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第二,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题干及答案中揣摩文章内容方面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方面的逻辑关系,以利于解答后面问题时获得帮助和借鉴。

例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散文阅读题《壶口的黄河》,设臵了5个问题:

(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4)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 请联系全文作答。

(5)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5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涉及到:

(1)凸显主题

(2)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3)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

(4)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

(5)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

如果我们把上述参考答案当作一个整体,从头至尾地看一遍就会发现:5个试题全都是围绕着本文的主题而设臵的,5个试题有一个明显的从易到难的坡度。命题人似乎让考生通过回答这5个题目,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散文的主题。考生如果把这5个试题当作一个整体,头脑中有了‚主题‛‚生命力‛这些概念,答题思路就清晰了。

三.解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答案在文中‛

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制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许多文章自身,作者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从阅卷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理清晰,更能阅卷人的好感。

2.‚主题在心中‛ 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

3.‚方法在胸中‛

既然‚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事实上,许多高考主观题的评分参考答案,都是直接抄自原文;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 也要弄通语境, 得其要旨, 不能自由生发, 离‚题‛万里。

四. 答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保证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错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

4.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

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6.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五.复习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根本

1.复习方略:‚修改对照法‛

第一步,把近三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拿来做,在稿纸上写出答案,并按照题目的要求不断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磨练思维的过程。

第二步,与参考答案相比较,找出差距,用‚倒推‛的办法,从答案入手,琢磨答案的每一个得分点是怎么得出来。尤其要借助专家对解题的分析。

友情提示:熟习游戏规则

为什么堂堂的大学中文系教授面对高考试题竟然束手无策,‚头脑一片空白‛?为什么著名作家写起高考作文竟然被人讥讽为不及格?答案只有一个:如果把高考当做一场游戏,这些著名作家、知名教授根本不懂游戏规则。

提倡学生研究高考题、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许多学生做错了题,总是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倒退一万步说,即使你的说法有道理,但是,这游戏规则不是你定的,你要做的只能是‚熟习游戏规则‛,使自己的解题习惯符合游戏规则。

2.选考什么,早作准备

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出现使广大考生不得不面临着遴选的困惑。许多考生上了高考考场,面对考卷中的选考题,仍然拿不定主意究竟是做文学类还是做使用类。也有的考生凭着对以前本省高考试卷的感觉和印象,选择一题。每个选做题的字数大约是1500字,高考中绝大多数考生都不可能把两个选做题都看了,然后更思考选做那一题。于是,更多的考生是遵循‚复习什么就选考什么‛的原则,这种做法无疑是明智的。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选择:面对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我们复习什么?

虽然高考命题中竭力避免这两个文本在阅读难度上的差异,但是,这个差异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明显不明显而已。而且这种难度差异每年高考都在两个文本之间

无规则的徘徊,因此以上一年的经验确定今年的复习选择,也是盲目的。只有从根本上思考,才能解决这个困惑。

为什么要设臵选做题?广东省考试中心的负责人解释说,因为目前高中新课程中,选考统一科目的考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修不同的内容和模块,因此学习的内容也各不一样,而高考会根据他们选学的不同内容来设臵选做题。

于是,我们根据省考试中心的权威解释,可以得出结论:选修什么模块就复习什么内容,复习什么内容就选考什么文本!

3.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每年的必考题。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与高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专题突破通练

【专题综练】

一、(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 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臵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

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热恋中的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4.(6分)(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主了沦桑之感。(心绪感受)

15.(6分)(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恋,

16.(4分)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的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17.(4分)

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

二、(2008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

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与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戚或尊敬感觉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6.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5分)

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1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 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 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 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16.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17.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18.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19.选A 、E 。(A ‚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E ‚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三、(2008年高考全国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参考答案:

14.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15.(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17. 第一问: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要掌握散文阅读鉴赏的一般步骤:

一、从整体上理解作品。先辨其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托物言志,还是发挥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主要表达技巧和重要语句,并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看作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

二、揣摩语言。就是通过辨别、比较、思索,正确把握语句的含蕴,注意语言的组合关系(如湖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第19题:‚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普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答案:在作者眼里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

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注意品出语言的情味(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艺术,在散文中,作者总是非常重视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内情和外物的高度和谐一致。在情物处理上主要有三种方式:托物抒情、融情于景和移物就情。如北京卷《普希金之家》第21题②: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通读全文,仔细揣摩语言的情味,便可得出答案要点——总起来说,作者要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东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差异不大,而西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完全两样;西方绘画另有一套训练方法与绘画理论;西方强调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不大讲究触类旁通——导致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不容易逾越。而作者认为提倡逾越这种壁垒,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

三、注意因果分析。带着问题到文中去,从上下文梳理中,辨析考查点所涉及的形式怎样为表达内容服务,达到什么效果,然后结合头脑中原有的关于考题的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加以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筛选出答题要点,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文字作答。一要保证原因的真实性,二要保证原因的充足性,三要揭示出‚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注意对散文形象的鉴赏。就是要赏析作品的主旨美、情趣美、意境美。根据题目指导语的要求、导引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作者的思路、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选文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写景状物中另有一根情感的线索;设譬取喻,在形象的描绘中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巧构思,在独特的章法中寓有作者旨趣倾向。

五、注意对散文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其一是抓住文章主要人物和关键语言;其二是必须整合此前对作品的形象分析、对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揣摩,成为正确评价的依据;其三是必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简答题的答题要素:

一是审析题干定准坐标;

二是整体搜索准确提取;

三是理清意脉优化组合。

应试技巧:

一是字数范围内(阅读题往往无字数限制)尽量答全答多;

二是题文互参,前后互参;

三是勾取原句,连缀概括。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 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 树立主题意识

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由此,产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主题辐射,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则。

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2. 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比如2006年江苏卷所选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第二段,描写白鹭飞来,有‚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并把牛背当成了‚宽敞的步行街‛。第三段,揣想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面对这幅图的感受。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作者先说‚我在想着那个农人。……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再写‚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写‚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最后以‚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比喻眼前这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真切地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对它‚永远的牵挂‛。综观全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在平易中具有动人的力量。整体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再看试卷上的考题——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3.树立思路意识

‚形散‛加大了散文的阅读难度,如何在阅读中迅速地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我们的办法是,树立思路意识。

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先生强调思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思路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

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例如2006年广东卷(选文为冯骥才的《夕照透入书房》)第17题第(1)小题是:‚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要答好此题,一定要回归原文,在领会主旨的前提下,根据语境加以理解。比如作者之所以写《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解答依据就在下文——‚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而之所以写苏格拉底小雕像‚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答题时应兼顾上下文:上文写‚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下文则写‚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只要准确锁定了答题方位,就会明确此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5. 其它小技巧

(1)阅读的‚度‛。许多考生只读一遍就急于做题,甚至是囫囵吞枣读完后凭着印象去做题,这是做阅读题的大忌。对文章的理解越透彻,答题的准确率越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是,高考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读百遍‛,如何把握‚读‛的‚度‛?我们认为,只要基本做到下面三点就可以答题了: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

(2)阅读的顺序。首先,看一遍全文,不是浏览,而是仔细阅读,从总体上理解文章。第二步是大体浏览一下题目,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条也是帮助你理解把握全文的最好提示。第三步阅读的任务是‚定位‛,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再次阅读文本,给答题的有效区域准确定位,这一步阅读,是以段落为单位的,而不是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

(3)阅读的原则。阅读理解题的设题点比较细小,需要仔细领会和核对。因此,现代文阅读,很多情况下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探究能力,这也要求必须精读。精读的原则基本表现在:第一,点面结合,整体把握。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第二,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4)阅读的习惯。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第二,注意注释。它或提示写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内容,或表明人物关系,或指明出处、注音释义,作用不一而足。但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第四,利用中

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用精读的方法,逐段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二.审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 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

2. 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臵,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又如,2000年高考《长城》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道试题的题干中有两个信息十分重要:‚历史上的长城‛、‚长城的现实‛,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思考文章从那里到那里是写‚历史上的长城‛,从那里到那里是写‚长城的现实‛。‚定位‛准确是答题准确的前提。‚暗示‛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读懂暗示是取胜的一大法宝。

如2003年高考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如果考生忽视了‚这样写‛3个字,答题势必陷入盲目。考生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这样写‛是怎样写?‚这样写‛是怎样写呢?题干中‚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这段文字暗示你‚这样写‛就是举例。如果知道‚这样写‛的实质就是‚举例‛,那么,写出‚举例‛的‚作用和好处‛就容易多了。题干中第二个重要的暗示是‚请你结合乡土情结‛,这句话暗示了答题方向,‚乡土情结‛是这篇散文中心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在暗示你结合本文的主题来答题。本文的主题又是什么呢?题干中第三个重要的暗示是‚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不能狭隘的把本文的‚乡土情结‛理解为‚爱家乡‛,而是要升华到‚爱祖国‛的高度。

特别提示:‚这样写‛的考法几乎每年都出现,大家务必小心。

3. 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臵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第23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题干中的关键暗示有三处:‚最后一段‛‚联系全文‛‚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全文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的意思,我们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一个词语:‚卒章显志‛。原来,命题人是想让考生通过对这一句的理解来体会本文的主题,于是可知,本题的答题方向无疑是本文的主题。

又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1)四个动作分别指:。(2)‚秘密‛是指: 。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

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4.树立‚整体‛意识

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为什么强调阅读全部试题呢? 第一,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为了减缓设题的坡度,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第二,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题干及答案中揣摩文章内容方面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方面的逻辑关系,以利于解答后面问题时获得帮助和借鉴。

例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散文阅读题《壶口的黄河》,设臵了5个问题:

(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4)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 请联系全文作答。

(5)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5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涉及到:

(1)凸显主题

(2)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3)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

(4)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

(5)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

如果我们把上述参考答案当作一个整体,从头至尾地看一遍就会发现:5个试题全都是围绕着本文的主题而设臵的,5个试题有一个明显的从易到难的坡度。命题人似乎让考生通过回答这5个题目,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散文的主题。考生如果把这5个试题当作一个整体,头脑中有了‚主题‛‚生命力‛这些概念,答题思路就清晰了。

三.解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答案在文中‛

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制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许多文章自身,作者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从阅卷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理清晰,更能阅卷人的好感。

2.‚主题在心中‛ 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

3.‚方法在胸中‛

既然‚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事实上,许多高考主观题的评分参考答案,都是直接抄自原文;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 也要弄通语境, 得其要旨, 不能自由生发, 离‚题‛万里。

四. 答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保证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错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

4.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

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6.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五.复习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根本

1.复习方略:‚修改对照法‛

第一步,把近三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拿来做,在稿纸上写出答案,并按照题目的要求不断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磨练思维的过程。

第二步,与参考答案相比较,找出差距,用‚倒推‛的办法,从答案入手,琢磨答案的每一个得分点是怎么得出来。尤其要借助专家对解题的分析。

友情提示:熟习游戏规则

为什么堂堂的大学中文系教授面对高考试题竟然束手无策,‚头脑一片空白‛?为什么著名作家写起高考作文竟然被人讥讽为不及格?答案只有一个:如果把高考当做一场游戏,这些著名作家、知名教授根本不懂游戏规则。

提倡学生研究高考题、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许多学生做错了题,总是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倒退一万步说,即使你的说法有道理,但是,这游戏规则不是你定的,你要做的只能是‚熟习游戏规则‛,使自己的解题习惯符合游戏规则。

2.选考什么,早作准备

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出现使广大考生不得不面临着遴选的困惑。许多考生上了高考考场,面对考卷中的选考题,仍然拿不定主意究竟是做文学类还是做使用类。也有的考生凭着对以前本省高考试卷的感觉和印象,选择一题。每个选做题的字数大约是1500字,高考中绝大多数考生都不可能把两个选做题都看了,然后更思考选做那一题。于是,更多的考生是遵循‚复习什么就选考什么‛的原则,这种做法无疑是明智的。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选择:面对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我们复习什么?

虽然高考命题中竭力避免这两个文本在阅读难度上的差异,但是,这个差异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明显不明显而已。而且这种难度差异每年高考都在两个文本之间

无规则的徘徊,因此以上一年的经验确定今年的复习选择,也是盲目的。只有从根本上思考,才能解决这个困惑。

为什么要设臵选做题?广东省考试中心的负责人解释说,因为目前高中新课程中,选考统一科目的考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修不同的内容和模块,因此学习的内容也各不一样,而高考会根据他们选学的不同内容来设臵选做题。

于是,我们根据省考试中心的权威解释,可以得出结论:选修什么模块就复习什么内容,复习什么内容就选考什么文本!

3.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每年的必考题。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与高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专题突破通练

【专题综练】

一、(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 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臵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

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热恋中的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4.(6分)(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主了沦桑之感。(心绪感受)

15.(6分)(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恋,

16.(4分)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的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17.(4分)

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

二、(2008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

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与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戚或尊敬感觉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6.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5分)

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1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 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 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 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16.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17.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18.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19.选A 、E 。(A ‚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E ‚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三、(2008年高考全国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参考答案:

14.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15.(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17. 第一问: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要掌握散文阅读鉴赏的一般步骤:

一、从整体上理解作品。先辨其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托物言志,还是发挥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主要表达技巧和重要语句,并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看作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

二、揣摩语言。就是通过辨别、比较、思索,正确把握语句的含蕴,注意语言的组合关系(如湖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第19题:‚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普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答案:在作者眼里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

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注意品出语言的情味(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艺术,在散文中,作者总是非常重视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内情和外物的高度和谐一致。在情物处理上主要有三种方式:托物抒情、融情于景和移物就情。如北京卷《普希金之家》第21题②: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通读全文,仔细揣摩语言的情味,便可得出答案要点——总起来说,作者要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东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差异不大,而西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完全两样;西方绘画另有一套训练方法与绘画理论;西方强调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不大讲究触类旁通——导致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不容易逾越。而作者认为提倡逾越这种壁垒,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

三、注意因果分析。带着问题到文中去,从上下文梳理中,辨析考查点所涉及的形式怎样为表达内容服务,达到什么效果,然后结合头脑中原有的关于考题的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加以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筛选出答题要点,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文字作答。一要保证原因的真实性,二要保证原因的充足性,三要揭示出‚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注意对散文形象的鉴赏。就是要赏析作品的主旨美、情趣美、意境美。根据题目指导语的要求、导引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作者的思路、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选文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写景状物中另有一根情感的线索;设譬取喻,在形象的描绘中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巧构思,在独特的章法中寓有作者旨趣倾向。

五、注意对散文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其一是抓住文章主要人物和关键语言;其二是必须整合此前对作品的形象分析、对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揣摩,成为正确评价的依据;其三是必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简答题的答题要素:

一是审析题干定准坐标;

二是整体搜索准确提取;

三是理清意脉优化组合。

应试技巧:

一是字数范围内(阅读题往往无字数限制)尽量答全答多;

二是题文互参,前后互参;

三是勾取原句,连缀概括。


相关内容

  • 2016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

  •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 ...

  • 大阅读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总结 大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审题.答题三大关键步骤 文学类阅读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以传记和新闻为主. 答题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 ...

  • 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高考的文学类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 型小说.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 ...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 ...

  • 高考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3)文学常识及作家作品
  • - 高考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3)文学常识及作家作品 例1: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 .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体裁知识的主观性题型. [答题技巧]做这种题,第一步先回忆文学体裁的内涵和外延,根据既定的信息,缩小答题范围,确定横线上要答的内容. [技 ...

  •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 考试指 导 4 2 S 殳 一 向德军 近年来 ,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相对稳定 , 但部分考 生面对高分值的散文 阅读题束手无策.实际上散文 阅读万变不离其 宗 , 考查 的始终都是 考生对 词句 的 理解 . 内容 的理解及归纳 . 对 对艺术 形式 的鉴赏和对 整篇作品的分析 与评价 .它要求的始 ...

  • 高考散文阅读突破
  •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的内涵 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狭义的散文,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主要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结构自由,手法多样. 和其他 ...

  •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散文阅读 阅读的目的在于"看懂",看懂文字记录的思想.承载的意义.说散文阅读的能力强,意思就是看懂.鉴赏的能力强."看懂"了的东西在脑子里,用答题的形式使之外化,检查你是不是真"懂",即你写出的答案与文意是否相符.看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