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探索与管理

新型城镇化探索与管理

摘 要:城镇化从传统到新型的转型,绝不单是时间的递延,而是内涵与本质的嬗变。它不仅引领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而且引领要素空间重组、产业布局优化、发展空间拓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因此,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是顺应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四化同步”的有力抓手,是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内在机理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当前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但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过度城镇化”与“半城镇化”并存,发展粗放与差距扩大交织,不但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反而使其演进成为包括农民、市民、农民工的三元社会结构。因此,城镇化亟须实现由传统到新型的转型。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在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截至目前,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仍缺乏统一的标准的界定,但其基本内核和特征却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凸显而日益鲜明,并显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引领作用。而科学认识并充分利用其引领作用,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四化同步”的基本前提。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城镇化既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历史 - 1 -

性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重点。城镇化从传统到新型的转型,绝不单是时间的递延,而是内涵与本质的嬗变。

(一)城镇化:从传统到新型意味着什么

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一方面是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造成的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城市病,一方面是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由此还造成城镇化用地紧张以及“保粮难”等难题。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破解传统城镇化模式所导致的发展困境,注重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即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依靠中心城市带动向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进转变,既充分激发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拉动和消费潜力,通过城镇化促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又避免滋生城市病、片面城镇化、空心城镇化等问题,从而导致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城镇化模式由传统到新型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要从注重土地的城镇化到注重人口的城镇化转变,更是要将“三农”难题的解决纳入城镇结构的整体转换战略之中,真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仅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城镇的品位和生态宜居度,更是要提高城乡一体化的质量,构建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其本身也与信息化密切相融,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 - 2 -

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能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在“四化同步”的视野下推进的,贯穿和体现着“四化同步”的要求,需要在加快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深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更加注重粮食安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严格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两大边界限制,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新型城镇化已从关注速度转向关注质量,从空间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并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注重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是多元城镇体系协调推进的城镇化。重视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强调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协调发展,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城镇体系的概念,在该城镇体系中,尽管会根据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会有所侧重,但作为整体概念的城镇体系是协调推进的,注重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着力推进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集镇和城市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城镇化。将城 - 3 -

乡统筹、城乡一体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新型城镇化是包含农业、农村、农民在内的城镇化,已从初级形态的人口转移型城镇化向高级形态的结构转换型城镇化转变,更加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使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

二、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引进先进技术,自主研发适用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引进和研发具有国家先进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各种废弃物的回收率。其次,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资源消费结构。中国具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以及海洋能源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它们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优化资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对资源节约型“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资源节约行动及废弃物回收工作。

(二)走生态文明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生态文明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走生态文明型 - 4 -

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做好城镇化规划,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的生态关系,完善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物业管理、生态绩效考核、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突发性事件应急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着力发展生态、高效、低碳的产业体系,将生态建设融入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过程,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再次,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宜居工程的建设。重点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交通工具的开放和使用;推进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鼓励城镇化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和设施。最后,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公众的生态城市建设热情。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型“新型城镇化”理念和实践方面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法律制度上为公众参与环保创造条件,保障公众的决策参与权、环境监督权、环境诉讼权、环保知情权,同时公众也应履行对环境保护的义务。”

(三)走集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集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提高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集约型“新型城镇化”道路与粗放型城镇化道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集约型“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加注重效率与效益,是将质量、环保、速度、文化等要素统筹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城镇化道路。走集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从以下三方面探索:首先,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能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复合的新型城镇体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 5 -

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化、工业化水平以及人文、地理环境实际,确定科学、合理、复合的新型城镇体系,实现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协同发展。其次,推动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发展。做好产业规划,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倾斜保护绿色产业,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并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最后,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释放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整合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发挥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作用。

(四)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首先,破除体制障碍,为城镇化提供活力。积极稳妥地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户籍管理、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就业服务、教育、文化等方面,探索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其次,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理念,发挥城市和工业优势,建立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和城市工业与农业经济深度合作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积极探索股 - 6 -

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形式,深化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用农业的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管理

(一)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保障粮食安全相结合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必须将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保障粮食安全相结合。一要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主线,推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尽可能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废旧厂矿整治、旧宅基地还田、利用闲置和闲散土地等途径,扩大耕地再造规模。二要推进征地制度和用地制度改革,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改变征地过程中产生扭曲市场经济的各种行为,加大农民利益保护力度,形成以严格保护耕地倒逼集约节约用地的新局面。三要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要完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着力实现收入倍增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结合

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尊 - 7 -

严,这不仅涉及收入问题,更涉及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下身份固化的问题。因此,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必须在着力实现到2020年收入倍增目标的同时,以促进农民工有效融入城镇化为重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要积极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在义务教育、就业培训、职业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率先实现农民工与市民同等对待,加快住房、医疗、养老等融入步伐,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二要积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合理稳定提高其工资水平,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维权法规,健全维权机制。三要妥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切实尊重农民工意愿,处理好农地经营权流转等“退出”问题,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等 “融入”问题,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用地收益权,享受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自主选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新农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

(三)壮大实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合,服务业发展状况既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与工业化、城镇化紧密关联,只有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专业分工、集聚人口,才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必须将壮大实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逐步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一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营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高成长性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 - 8 -

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新型业态,大力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三要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把发展城市经济与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依产促城、以产兴城,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格局向产城互动转变;更加注重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带动城市服务业发展;更加注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创新转型、融合发展的大平台。

四、总结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还必须着重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着力避免投资过热的问题。既有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思维惯性和推进方式,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很容易走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地产投资拉动的老模式,从而滋生房地产泡沫、激化社会矛盾,要创新投资理念,将政府投资的重点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向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倾斜。二要有序扩大公众参与,依法保证人民权益,切实做到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三要注意逆城镇化现象。针对城市人口向城市郊区乃至农村转移的问题,要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规范和推进城镇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即要畅通资金、技术、 - 9 -

人才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渠道,并使其不偏离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内核的新型城镇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 [2]黄锟.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15,(6). [3]周雪松.新型城镇化应该“新”在哪[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10,(12) [4]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N]. 光明日报 - 10 -

新型城镇化探索与管理

摘 要:城镇化从传统到新型的转型,绝不单是时间的递延,而是内涵与本质的嬗变。它不仅引领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而且引领要素空间重组、产业布局优化、发展空间拓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因此,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是顺应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四化同步”的有力抓手,是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内在机理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当前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但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过度城镇化”与“半城镇化”并存,发展粗放与差距扩大交织,不但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反而使其演进成为包括农民、市民、农民工的三元社会结构。因此,城镇化亟须实现由传统到新型的转型。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在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截至目前,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仍缺乏统一的标准的界定,但其基本内核和特征却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凸显而日益鲜明,并显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引领作用。而科学认识并充分利用其引领作用,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四化同步”的基本前提。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城镇化既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历史 - 1 -

性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重点。城镇化从传统到新型的转型,绝不单是时间的递延,而是内涵与本质的嬗变。

(一)城镇化:从传统到新型意味着什么

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一方面是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造成的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城市病,一方面是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由此还造成城镇化用地紧张以及“保粮难”等难题。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破解传统城镇化模式所导致的发展困境,注重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即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依靠中心城市带动向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进转变,既充分激发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拉动和消费潜力,通过城镇化促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又避免滋生城市病、片面城镇化、空心城镇化等问题,从而导致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城镇化模式由传统到新型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要从注重土地的城镇化到注重人口的城镇化转变,更是要将“三农”难题的解决纳入城镇结构的整体转换战略之中,真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仅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城镇的品位和生态宜居度,更是要提高城乡一体化的质量,构建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其本身也与信息化密切相融,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 - 2 -

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能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在“四化同步”的视野下推进的,贯穿和体现着“四化同步”的要求,需要在加快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深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更加注重粮食安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严格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两大边界限制,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新型城镇化已从关注速度转向关注质量,从空间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并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注重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是多元城镇体系协调推进的城镇化。重视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强调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协调发展,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城镇体系的概念,在该城镇体系中,尽管会根据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会有所侧重,但作为整体概念的城镇体系是协调推进的,注重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着力推进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集镇和城市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城镇化。将城 - 3 -

乡统筹、城乡一体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新型城镇化是包含农业、农村、农民在内的城镇化,已从初级形态的人口转移型城镇化向高级形态的结构转换型城镇化转变,更加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使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

二、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引进先进技术,自主研发适用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引进和研发具有国家先进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各种废弃物的回收率。其次,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资源消费结构。中国具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以及海洋能源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它们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优化资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对资源节约型“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资源节约行动及废弃物回收工作。

(二)走生态文明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生态文明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走生态文明型 - 4 -

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做好城镇化规划,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的生态关系,完善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物业管理、生态绩效考核、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突发性事件应急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着力发展生态、高效、低碳的产业体系,将生态建设融入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过程,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再次,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宜居工程的建设。重点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交通工具的开放和使用;推进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鼓励城镇化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和设施。最后,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公众的生态城市建设热情。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型“新型城镇化”理念和实践方面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法律制度上为公众参与环保创造条件,保障公众的决策参与权、环境监督权、环境诉讼权、环保知情权,同时公众也应履行对环境保护的义务。”

(三)走集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集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提高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集约型“新型城镇化”道路与粗放型城镇化道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集约型“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加注重效率与效益,是将质量、环保、速度、文化等要素统筹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城镇化道路。走集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从以下三方面探索:首先,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能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复合的新型城镇体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 5 -

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化、工业化水平以及人文、地理环境实际,确定科学、合理、复合的新型城镇体系,实现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协同发展。其次,推动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发展。做好产业规划,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倾斜保护绿色产业,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并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最后,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释放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整合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发挥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作用。

(四)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首先,破除体制障碍,为城镇化提供活力。积极稳妥地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户籍管理、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就业服务、教育、文化等方面,探索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其次,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理念,发挥城市和工业优势,建立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和城市工业与农业经济深度合作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积极探索股 - 6 -

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形式,深化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用农业的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管理

(一)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保障粮食安全相结合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必须将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保障粮食安全相结合。一要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主线,推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尽可能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废旧厂矿整治、旧宅基地还田、利用闲置和闲散土地等途径,扩大耕地再造规模。二要推进征地制度和用地制度改革,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改变征地过程中产生扭曲市场经济的各种行为,加大农民利益保护力度,形成以严格保护耕地倒逼集约节约用地的新局面。三要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要完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着力实现收入倍增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结合

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尊 - 7 -

严,这不仅涉及收入问题,更涉及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下身份固化的问题。因此,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必须在着力实现到2020年收入倍增目标的同时,以促进农民工有效融入城镇化为重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要积极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在义务教育、就业培训、职业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率先实现农民工与市民同等对待,加快住房、医疗、养老等融入步伐,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二要积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合理稳定提高其工资水平,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维权法规,健全维权机制。三要妥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切实尊重农民工意愿,处理好农地经营权流转等“退出”问题,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等 “融入”问题,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用地收益权,享受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自主选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新农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

(三)壮大实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合,服务业发展状况既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与工业化、城镇化紧密关联,只有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专业分工、集聚人口,才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必须将壮大实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逐步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一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营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高成长性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 - 8 -

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新型业态,大力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三要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把发展城市经济与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依产促城、以产兴城,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格局向产城互动转变;更加注重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带动城市服务业发展;更加注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创新转型、融合发展的大平台。

四、总结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还必须着重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着力避免投资过热的问题。既有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思维惯性和推进方式,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很容易走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地产投资拉动的老模式,从而滋生房地产泡沫、激化社会矛盾,要创新投资理念,将政府投资的重点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向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倾斜。二要有序扩大公众参与,依法保证人民权益,切实做到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三要注意逆城镇化现象。针对城市人口向城市郊区乃至农村转移的问题,要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规范和推进城镇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即要畅通资金、技术、 - 9 -

人才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渠道,并使其不偏离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内核的新型城镇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 [2]黄锟.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15,(6). [3]周雪松.新型城镇化应该“新”在哪[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10,(12) [4]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N]. 光明日报 - 10 -


相关内容

  •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特征与推进策略
  •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特征与推进策略 作者:杨荫凯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10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重大判断充分彰显了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对现实 ...

  • 探讨两化互动下
  • 探讨两化互动下.四川省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推进 摘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四川站在全局.立足长远做出的关系全川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川提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是对中央"稳增长.调结构"指示精神的充分贯彻和积极发展.本文结合两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改革的法律保障
  • [摘 要]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法律规定,在土地改革开始之际需要对与改革方向冲突的法律进行修订,以使改革得以进行.同时面对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这一新生事物,需要建立完善的流转机制.调整好集体和国有土地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方式.放开流转门槛的同时,也要坚持原法律中依然有价值的立法 ...

  • 统筹城乡发展(汇报材料)
  •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中共舞钢市委 舞钢市人民政府 (2012年3月) 舞钢市是一座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汇处,总面积64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街道,总人口32万,其中城市人口12万.是中国冶铁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形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提前实现农民收入翻番 (三 ...

  • 以转型综改推进山西新型城镇化
  • 浠.笪 转型综改 以转型综改推进山西新型城镇化 口李栋梁 近年来,我们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总体布局,坚持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统筹规划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 ...

  • 河南2011年党代会报告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 --卢展工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0月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

  • 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修改2稿)
  • 玉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及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甘政发„2014‟51号)精神,结合玉门市实际,特制定本方 ...

  • 国家确定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地区
  • 目 ◆ 国家确定新型城镇化标 准化试 点地 区 近期 ,国家发改委联 合 国家标准委等 1 1 个部门 印发 了 < 国家新型 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 以下简称 < 试 点方案 > ) ,正式启 动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 合试点工 作 ,江苏 .安徽两 省和宁波等 6 2 个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