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1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论文

试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

院 系: 商 学 院

专 业: 市 场 营 销

学 号: 1206100234

姓 名: 高 琛

指导教师: 范 凌 飞

提交日期: 2014 年11月3日

姓名 高 琛 期末论文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中 文 摘 要

中国二十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尝试中所犯的一次错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严重的政治灾难,它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造成这场“大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毛泽东同志个人的因素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进程

试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

高琛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2级 市场营销专业2班 225300)

指导老师:范凌飞

1 引言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严重的政治灾难,它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造成这场“大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毛泽东同志个人的因素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2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背景

2.1“文革”发生的国际背景

苏联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运动,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事件”。苏联大肃反运动从1934年底开始,三十年代初期,斯大林战胜反对派之后,已掌握大权,踌躇满志。作为党的总书记加强党的机器的作用;通过伏罗希洛夫指挥红军,通过雅哥达指挥安全机构;并通过宣传机器把任何功绩都与斯大林联系起来。于是,布尔什维克党内和苏联国内出现了近乎迷信般的个人崇拜现象,斯大林俨然已经成为人民心目中的神明,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归于斯大林,因为他是党和国家的象征。

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贯彻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争取同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等一系列重大决定。赫鲁晓夫还在会上作了揭露斯大林错误的秘密报告,泄露后引起国际轰动,并在共产主义阵营中引发了非斯大林化的风潮。 60年代中期,在中国东南,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中国援越抗美,处境艰难;在北方,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陈兵百万,甚至挑起边境冲突。 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思想的混乱,为稳定国内外局势,中共决定由内而外的进行改革,后来演变成文化大革命。

2.2“文革”发生的国内背景

自两极对立的国际冷战格局形成后,中国共产党入鉴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敌对态度,作出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选择。中国领导人并不情愿照搬苏联模式,试图独立自主地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以和平方式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例。1956

年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中共面临的下一步的战略任务,就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跃进,中国经济陷入停滞期。以刘少奇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张引入市场经济原理,引导国民经济走入正确轨道。但从政治上看,如何保证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一个迫切难题。

59年61年的三年困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还远未消除,人民生活仍十分困难,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和分歧没有得到解决。

我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57年反右扩大化,59年反“右”倾,到60年代中期甚至怀疑我们党内出了修正主义,有可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这时我们党内有一大批阴谋家、野心家掌握了实权。比如林彪、江青、康生等等,他们唯恐天下不乱,以便乱中夺取我党最高领导权。

3 “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动机

3.1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跃进,中国经济陷入停滞期。以刘少奇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张引入市场经济原理,引导国民经济走入正确轨道。

1,从领导阶层的方面来看:首先,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起到了根本性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决定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产生的必然性。其次,尽管当时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显露出固有的弊端,但是毛泽东却固执的坚持“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视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不顾其他领导人的建议和意见,最终使中国经济走上了错误的发展道路。

2,从群众的方面来看:中共八大已经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了基本正确的判断,但在八届三中全会上,主要矛盾又回到了“社”与“资”斗争中。所以当时的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改善,人们之间的差别尤其是经济差别仍然十分明显。多数农村地区的温饱没有解决,城市里人们的生活也很困难,各种工种之间的差别问题也十分突出,干部与群众享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壤之别。造成这些差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水平的普遍落后,但由于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致使这些状况根本无法得到改变。平均主义的大力宣传,使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不满。不满就会寻找宣泄不满的渠道和途径,“文革”的造反恰好给与了人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在最高领导者的反对“特权阶层”的号召下,加之维护自身利益的强烈作用,便十分踊跃地加入了这个能改变自己不平等地位的革命运动中。

3.2与苏联脱轨

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贯彻集体

领导,反对个人崇拜,争取同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等一系列重大决定。赫鲁晓夫还在会上作了揭露斯大林错误的秘密报告,泄露后引起国际轰动,并在共产主义阵营中引发了非斯大林化的风潮。

60年代中期,在中国东南,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中国援越抗美,处境艰难;在北方,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陈兵百万,甚至挑起边境冲突。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权利斗争白热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和其制定的政策,同时随着苏联国力的日益增强,对待社会主义盟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中国共产党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华援助非常感激,并不赞同将斯大林的是非功过一棍子打死,而且中共想把自己的观点加入到共产国际中,这些都与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共产生了矛盾;赫鲁晓夫提出的“联合舰队”,限制中国发展自己的核自卫力量等做法表明了此时的苏共已经不再以无私方式帮助中国,而是更多的站在本国利益,冷战考虑上将中国绑在其战车上。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苏共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对阵营内国家都不惜大打出手。随后发生的中苏论战持续了10余年,双方都想用马列主义理论来批驳对方的思想,在赫鲁晓夫时代,双方关系已经有所恶化,但并没有达到分裂的境地,中苏关系的裂痕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代,中苏的分歧已经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恶化为国家间的敌视状态,中国一方面要摆脱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中国的控制,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要面临西方国家铁幕的包围和封锁,处境非常艰难。

3.3进行民族文化思想的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最高领导者顶礼膜拜意识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思想、尊君思想等意识的影响,渗透中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元勋们也充满了顶礼膜拜的感情,使领导者具备了一呼百应的能力。这是导致当时中国个人崇拜盛行的群众基础,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买下了伏笔。

“‘文革’前的革命理想教育、阶级斗争教育、大学解放运动、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以及学校里和社会上的文化气氛,已经在一代人身上孕育了渴望革命,急欲‘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激情,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有一种参与革命,创造新世界的热情与冲动,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群众的思想基础。 对战时政治文化的继承也是促使“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因素。新民主主义战时政治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军事主义色彩。它要求每个参加者都必须为了集体的需要而贡献自己的所有,因而逐渐形成个人服从集体的政治心理,这种特殊环境产生的特殊政治文化倾向,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不断的胜利,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共的敬仰爱戴之情不断增加,中共领导集团和其中的领导人物,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神”,无所不能,神通广大,个人崇拜不断发展扩大,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3.4政治因素

1,党的思想建设逐渐脱离实际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认识根源: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党的基本任务也由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八大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设想和方针,制订了正确的路线。但是党的八大提出的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践,就发生了逆转和反复。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导致对国内政治形势估计失误。1959年召开的庐山会议由“纠左”变为“反右”,认为党内存在着阶级斗争,继而掀起了“反右倾”斗争。1962年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已经把阶级斗争放在“纲”的位置上。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也由文艺界逐步扩展到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对马列主义某些设想和观点的误解和教条化导致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错误的估计和对待,并且继续沿用用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方式来处理新时期出现的阶级斗争问题,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得“左”倾理论不断完善和升级。

2,民主集中制度不健全,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专断不断扩大: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制度和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但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立即投入到反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之中,为了适应残酷的战争环境,就必须高度集中统一,实行党决定一切、管理一切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在战争环境中形成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被沿用下来,虽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但是一时之间,无法得到改善。结果,导致了党内个人崇拜个人专断之风盛行,为文化大革民的爆发买下了伏笔。

4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文盲和半文盲达二亿三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

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

结 束 语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严重的政治灾难,它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造成这场“大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毛泽东同志个人的因素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参 考 文 献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中国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3】《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4】九评之九:《关于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的教训》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论文

试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

院 系: 商 学 院

专 业: 市 场 营 销

学 号: 1206100234

姓 名: 高 琛

指导教师: 范 凌 飞

提交日期: 2014 年11月3日

姓名 高 琛 期末论文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中 文 摘 要

中国二十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尝试中所犯的一次错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严重的政治灾难,它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造成这场“大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毛泽东同志个人的因素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进程

试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

高琛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2级 市场营销专业2班 225300)

指导老师:范凌飞

1 引言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严重的政治灾难,它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造成这场“大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毛泽东同志个人的因素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2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背景

2.1“文革”发生的国际背景

苏联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运动,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事件”。苏联大肃反运动从1934年底开始,三十年代初期,斯大林战胜反对派之后,已掌握大权,踌躇满志。作为党的总书记加强党的机器的作用;通过伏罗希洛夫指挥红军,通过雅哥达指挥安全机构;并通过宣传机器把任何功绩都与斯大林联系起来。于是,布尔什维克党内和苏联国内出现了近乎迷信般的个人崇拜现象,斯大林俨然已经成为人民心目中的神明,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归于斯大林,因为他是党和国家的象征。

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贯彻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争取同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等一系列重大决定。赫鲁晓夫还在会上作了揭露斯大林错误的秘密报告,泄露后引起国际轰动,并在共产主义阵营中引发了非斯大林化的风潮。 60年代中期,在中国东南,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中国援越抗美,处境艰难;在北方,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陈兵百万,甚至挑起边境冲突。 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思想的混乱,为稳定国内外局势,中共决定由内而外的进行改革,后来演变成文化大革命。

2.2“文革”发生的国内背景

自两极对立的国际冷战格局形成后,中国共产党入鉴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敌对态度,作出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选择。中国领导人并不情愿照搬苏联模式,试图独立自主地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以和平方式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例。1956

年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中共面临的下一步的战略任务,就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跃进,中国经济陷入停滞期。以刘少奇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张引入市场经济原理,引导国民经济走入正确轨道。但从政治上看,如何保证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一个迫切难题。

59年61年的三年困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还远未消除,人民生活仍十分困难,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和分歧没有得到解决。

我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57年反右扩大化,59年反“右”倾,到60年代中期甚至怀疑我们党内出了修正主义,有可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这时我们党内有一大批阴谋家、野心家掌握了实权。比如林彪、江青、康生等等,他们唯恐天下不乱,以便乱中夺取我党最高领导权。

3 “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动机

3.1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跃进,中国经济陷入停滞期。以刘少奇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张引入市场经济原理,引导国民经济走入正确轨道。

1,从领导阶层的方面来看:首先,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起到了根本性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决定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产生的必然性。其次,尽管当时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显露出固有的弊端,但是毛泽东却固执的坚持“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视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不顾其他领导人的建议和意见,最终使中国经济走上了错误的发展道路。

2,从群众的方面来看:中共八大已经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了基本正确的判断,但在八届三中全会上,主要矛盾又回到了“社”与“资”斗争中。所以当时的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改善,人们之间的差别尤其是经济差别仍然十分明显。多数农村地区的温饱没有解决,城市里人们的生活也很困难,各种工种之间的差别问题也十分突出,干部与群众享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壤之别。造成这些差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水平的普遍落后,但由于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致使这些状况根本无法得到改变。平均主义的大力宣传,使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不满。不满就会寻找宣泄不满的渠道和途径,“文革”的造反恰好给与了人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在最高领导者的反对“特权阶层”的号召下,加之维护自身利益的强烈作用,便十分踊跃地加入了这个能改变自己不平等地位的革命运动中。

3.2与苏联脱轨

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贯彻集体

领导,反对个人崇拜,争取同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等一系列重大决定。赫鲁晓夫还在会上作了揭露斯大林错误的秘密报告,泄露后引起国际轰动,并在共产主义阵营中引发了非斯大林化的风潮。

60年代中期,在中国东南,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中国援越抗美,处境艰难;在北方,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陈兵百万,甚至挑起边境冲突。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权利斗争白热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和其制定的政策,同时随着苏联国力的日益增强,对待社会主义盟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中国共产党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华援助非常感激,并不赞同将斯大林的是非功过一棍子打死,而且中共想把自己的观点加入到共产国际中,这些都与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共产生了矛盾;赫鲁晓夫提出的“联合舰队”,限制中国发展自己的核自卫力量等做法表明了此时的苏共已经不再以无私方式帮助中国,而是更多的站在本国利益,冷战考虑上将中国绑在其战车上。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苏共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对阵营内国家都不惜大打出手。随后发生的中苏论战持续了10余年,双方都想用马列主义理论来批驳对方的思想,在赫鲁晓夫时代,双方关系已经有所恶化,但并没有达到分裂的境地,中苏关系的裂痕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代,中苏的分歧已经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恶化为国家间的敌视状态,中国一方面要摆脱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中国的控制,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要面临西方国家铁幕的包围和封锁,处境非常艰难。

3.3进行民族文化思想的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最高领导者顶礼膜拜意识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思想、尊君思想等意识的影响,渗透中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元勋们也充满了顶礼膜拜的感情,使领导者具备了一呼百应的能力。这是导致当时中国个人崇拜盛行的群众基础,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买下了伏笔。

“‘文革’前的革命理想教育、阶级斗争教育、大学解放运动、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以及学校里和社会上的文化气氛,已经在一代人身上孕育了渴望革命,急欲‘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激情,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有一种参与革命,创造新世界的热情与冲动,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群众的思想基础。 对战时政治文化的继承也是促使“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因素。新民主主义战时政治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军事主义色彩。它要求每个参加者都必须为了集体的需要而贡献自己的所有,因而逐渐形成个人服从集体的政治心理,这种特殊环境产生的特殊政治文化倾向,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不断的胜利,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共的敬仰爱戴之情不断增加,中共领导集团和其中的领导人物,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神”,无所不能,神通广大,个人崇拜不断发展扩大,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3.4政治因素

1,党的思想建设逐渐脱离实际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认识根源: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党的基本任务也由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八大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设想和方针,制订了正确的路线。但是党的八大提出的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践,就发生了逆转和反复。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导致对国内政治形势估计失误。1959年召开的庐山会议由“纠左”变为“反右”,认为党内存在着阶级斗争,继而掀起了“反右倾”斗争。1962年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已经把阶级斗争放在“纲”的位置上。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也由文艺界逐步扩展到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对马列主义某些设想和观点的误解和教条化导致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错误的估计和对待,并且继续沿用用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方式来处理新时期出现的阶级斗争问题,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得“左”倾理论不断完善和升级。

2,民主集中制度不健全,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专断不断扩大: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制度和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但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立即投入到反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之中,为了适应残酷的战争环境,就必须高度集中统一,实行党决定一切、管理一切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在战争环境中形成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被沿用下来,虽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但是一时之间,无法得到改善。结果,导致了党内个人崇拜个人专断之风盛行,为文化大革民的爆发买下了伏笔。

4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文盲和半文盲达二亿三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

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

结 束 语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严重的政治灾难,它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造成这场“大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毛泽东同志个人的因素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参 考 文 献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中国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3】《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4】九评之九:《关于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的教训》


相关内容

  •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格式
  •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题目参考 一.题目 自选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内容撰写论文,题目自拟. 二.要求:(务必按照论文格式和上交时间完成) 1.任选一题,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按照"考查科目小论文格式要求"完成.2.在12月14日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格式样式
  • 考查科目论文格式要求 期末考查科目,采取论文形式考查的,请学生按照以下格式要求执行. 1.以小论文考查的科目,必须打印,首页用统一的卷头. 2.纸张用16K,页边距左边用默认设置,右边设置为2厘米.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写,居右侧. 3.题目(一级标题)为三号黑体,二级标题为四号宋体.加粗. 4.正文为 ...

  • 中国的近代史纲要论文
  • 中国近现代史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之洋务运动
  • 在 清政府遭受太平天国革命和英法联军入侵双重压力面前,清政府为挽救自身危机,其一部分官员,如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洋务运动轰然开幕,然而却又黯然退场.但其历史痕迹,不可泯灭. 略顾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的行为,仿佛都写着消极与黑暗,总是 ...

  •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 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 毁誉参半曾国藩 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或嗟叹或敬仰.曾国藩,这个功高可以盖主,过繁问鼎一时的人物是怎样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呢? 从很多现代人的角度看来,曾国藩不过是清朝末年众多军阀中的一个而已,或许他的道德文章可以冠冕 ...

  • 中国通史参考文献
  • 中国通史参考文献 第一编 史前史 第一章 原始群 第一节 猿人时期 参考文献: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推荐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推荐 上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费正清:<观察中国>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茅海建:<天朝的 ...

  • 中国近代史结课论文
  • 河南工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 专业论文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 崛起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学生姓名:谢国桢 学号: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张艳青 2016年5月28日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 崛起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