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文章的"空白"

  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雾缭绕的山腰,足可见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源尾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

  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辞优美,意蕴深长。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不是空洞,不是空虚,不是疏漏,而是一种空灵,一种神韵,一种机智,不着一墨,尽得风流。这些“空白”就相当于中国画中的“虚”处,看似空白,却是蕴涵着无限的“有”,往往使人浮想联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应该发掘教材的内在因子,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去激活这些“空白”,并予以生成,从而感悟“弦外之音”,让学生领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于“人物空白”处生成

  如第一册中《秋姑娘的信》,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传递秋尽冬来的信息。课文最后一句是:“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给秋姑娘写了信!”

  学生看着生动的画面,饱含深情地读着课文。

  老师很自然地问:“那么多的枫叶,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

  (学生自由发挥,议论纷纷。)

  老师接着提出要求:“如果你是秋姑娘,你还准备给谁写信?写什么内容呢?”

  生:我给可爱的小白兔写信,让它准备好过冬的食物。

  生:我给美丽的蒲公英写信,让它找个暖和的地方过冬。

  生:我给辛勤的交警叔叔写信,提醒他们天气冷了,在外面要多穿点儿衣服,别感冒了。

  …………

  这些信,表达了问候,体现了关爱,老师被孩子们那充满真情的的话语感动了。通过补充人物,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秋姑娘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二、于“语言空白”处生成

  第十一册的《灰椋鸟》,灰椋鸟归林后不愿过早地安眠,“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这么多的鸟儿在鸣叫,它们在说些什么或唱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灰椋鸟的世界,去写一写鸟语吧。

  (播放有鸟鸣的音乐,学生自由写作,老师巡视指导。)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灰椋鸟,我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和许多快乐的伙伴,我们尽情地歌唱,歌唱美好的生活。

  生: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有树,有水,有花,还有人们的呵护。衷心地感谢善良的人们。

  生:我们唱歌,我们跳舞,我们的日子比蜜甜。愿家园更美丽,愿生活更幸福。

  ……

  通过想象鸟的语言,学生体会到鸟儿欢乐的原因,进一步感受到树林就是鸟的乐园。

  三、于“内心空白”处生成

  如第十册《半截蜡烛》一文,中尉问:“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是指点燃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一瞬间,伯诺德一家人的心揪紧了。

  可见,此时伯诺德一家人的内心是紧张而复杂的。文章没有具体描述,而此处正是绝佳的语言训练场,思维的因子正待点击。

  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环境是静寂的,可她们一家人的内心却掀起了极大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一下这一家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生:伯诺德夫人可能会想,要镇静,绝不能让敌人看出破绽,得想个办法。

  生:杰克可能作出了最坏的打算,宁死也不能让敌人得到秘密。

  生:杰奎琳可能在心中祈祷着,这可怎么办呢?上帝呀,保佑我们吧。

  ……

  学生有选择地进入伯诺德一家人的内心,根据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让我们从人物内心的生成中感受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于“情节空白”处生成

  如第七册《云雀的心愿》,文章以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结束课文: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

  “这也是妈妈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

  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年后,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一些学生说:“人们不再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许多年后,沙漠变成了绿洲。这里树木葱茏,鲜花遍地,空气新鲜,河水清澈,成为人类和动物的乐园。”

  还有些学生说:“也有可能尽管云雀植了树,但人们还是乱砍滥伐,这里依然是荒漠。云雀很失望,早已离开了这儿。”

  通过续写补白,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乱砍滥伐造成的危害和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的重要性。

  五、于“画面空白”处生成

  如第十二册《白鹭》,作者描绘了三幅景致,各有韵味。一是白鹭钓鱼图,二是白鹭了望图,三是白鹭飞行图。但是课文中的插图只有一幅“钓鱼图”。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创造生成出另外两幅图画。

  学生用画笔把“小树之巅,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似乎极目远眺”和“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白鹭低低地掠过村庄、田野”的意境表达出来。

  这不是简单的复现或再现,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举措,既有助于体味出语言文字的内涵风韵,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了升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文章“空白”的生成之点还有很多,生成之法也述之不穷。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的“空白”,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引领学生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挖掘文章的内涵,升华对课文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雾缭绕的山腰,足可见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源尾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

  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辞优美,意蕴深长。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不是空洞,不是空虚,不是疏漏,而是一种空灵,一种神韵,一种机智,不着一墨,尽得风流。这些“空白”就相当于中国画中的“虚”处,看似空白,却是蕴涵着无限的“有”,往往使人浮想联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应该发掘教材的内在因子,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去激活这些“空白”,并予以生成,从而感悟“弦外之音”,让学生领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于“人物空白”处生成

  如第一册中《秋姑娘的信》,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传递秋尽冬来的信息。课文最后一句是:“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给秋姑娘写了信!”

  学生看着生动的画面,饱含深情地读着课文。

  老师很自然地问:“那么多的枫叶,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

  (学生自由发挥,议论纷纷。)

  老师接着提出要求:“如果你是秋姑娘,你还准备给谁写信?写什么内容呢?”

  生:我给可爱的小白兔写信,让它准备好过冬的食物。

  生:我给美丽的蒲公英写信,让它找个暖和的地方过冬。

  生:我给辛勤的交警叔叔写信,提醒他们天气冷了,在外面要多穿点儿衣服,别感冒了。

  …………

  这些信,表达了问候,体现了关爱,老师被孩子们那充满真情的的话语感动了。通过补充人物,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秋姑娘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二、于“语言空白”处生成

  第十一册的《灰椋鸟》,灰椋鸟归林后不愿过早地安眠,“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这么多的鸟儿在鸣叫,它们在说些什么或唱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灰椋鸟的世界,去写一写鸟语吧。

  (播放有鸟鸣的音乐,学生自由写作,老师巡视指导。)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灰椋鸟,我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和许多快乐的伙伴,我们尽情地歌唱,歌唱美好的生活。

  生: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有树,有水,有花,还有人们的呵护。衷心地感谢善良的人们。

  生:我们唱歌,我们跳舞,我们的日子比蜜甜。愿家园更美丽,愿生活更幸福。

  ……

  通过想象鸟的语言,学生体会到鸟儿欢乐的原因,进一步感受到树林就是鸟的乐园。

  三、于“内心空白”处生成

  如第十册《半截蜡烛》一文,中尉问:“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是指点燃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一瞬间,伯诺德一家人的心揪紧了。

  可见,此时伯诺德一家人的内心是紧张而复杂的。文章没有具体描述,而此处正是绝佳的语言训练场,思维的因子正待点击。

  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环境是静寂的,可她们一家人的内心却掀起了极大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一下这一家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生:伯诺德夫人可能会想,要镇静,绝不能让敌人看出破绽,得想个办法。

  生:杰克可能作出了最坏的打算,宁死也不能让敌人得到秘密。

  生:杰奎琳可能在心中祈祷着,这可怎么办呢?上帝呀,保佑我们吧。

  ……

  学生有选择地进入伯诺德一家人的内心,根据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让我们从人物内心的生成中感受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于“情节空白”处生成

  如第七册《云雀的心愿》,文章以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结束课文: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

  “这也是妈妈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

  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年后,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一些学生说:“人们不再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许多年后,沙漠变成了绿洲。这里树木葱茏,鲜花遍地,空气新鲜,河水清澈,成为人类和动物的乐园。”

  还有些学生说:“也有可能尽管云雀植了树,但人们还是乱砍滥伐,这里依然是荒漠。云雀很失望,早已离开了这儿。”

  通过续写补白,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乱砍滥伐造成的危害和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的重要性。

  五、于“画面空白”处生成

  如第十二册《白鹭》,作者描绘了三幅景致,各有韵味。一是白鹭钓鱼图,二是白鹭了望图,三是白鹭飞行图。但是课文中的插图只有一幅“钓鱼图”。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创造生成出另外两幅图画。

  学生用画笔把“小树之巅,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似乎极目远眺”和“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白鹭低低地掠过村庄、田野”的意境表达出来。

  这不是简单的复现或再现,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举措,既有助于体味出语言文字的内涵风韵,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了升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文章“空白”的生成之点还有很多,生成之法也述之不穷。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的“空白”,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引领学生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挖掘文章的内涵,升华对课文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相关内容

  • 天窗说课稿
  • <天窗>教学设计 东岳办伍桥小学:何细珍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天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 元"名著之旅"的首篇精读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一篇著名散文, 描写的是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看外界 ...

  • 三年级上册风筝反思
  •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学反思 集灵小学 柯金丽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 ...

  • [风筝]教学反思
  •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 ...

  • 高考题库(1)
  • 高中作文题库一.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1)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2)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3)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 请以"牵挂"为题,选择上述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选择除诗歌以外的某一种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

  • 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阅读者
  • 引领学生成为优秀的阅读者 --也谈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说它是难点,是因为习作要求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方面的综合知识,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人.事或景物等有中心,有条理,形象.生动 ...

  • 六年级学生随文
  • 六年级学生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 随文练笔短小随意,可以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平时看到的名言警句.优词佳段.风俗民情等都可以运用其中,以备作文时信手拈来.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quo ...

  • 如何挖掘文本的留白
  • 如何挖掘文本的留白,构建自主的课堂 "留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处处有留白的存在.每篇课文少则几十个字,多则一千几百个字,都是浓缩的精华. ...

  • 评点批注读书法
  • 评点批注读书法 一.什么是评点批注? 评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金圣叹点评批注<水浒>,寥寥数语,或画龙点睛,或剔肉见骨,无不独有新见,写尽文字风流,成为研究古典小说 ...

  • 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 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的提问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如提问琐碎,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题越多,启发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结果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看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