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论赵括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于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摘自百度百科

千百年来,人们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提到赵括,这个只知道夸夸其谈的公子哥儿,如果仅仅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公子哥儿那么赵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2000年来中国夸夸其谈者不少,可是能够像赵括这样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改写中国命运的人确实不多。赵括也因一战断送己方40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可是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没人能够知道。但是当我们还原那段风云诡谲的战争时,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丝端倪。

当然在开始我们的探索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点基本线索。那就是长平大战之时秦赵两国在国力对比上,赵国的综合国力要整体劣于秦国。而赵国军事实力却略弱于秦,至多与秦持平堪称棋逢对手。当时的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而赵国“地薄人众” ,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赵国在战国后期战争储备并不充足,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再比较两国军事实力,秦军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地近西北,民风凶悍尚武,秦马优良,秦车迅猛,秦弩犀利,秦剑厚长,尤其是厉行军功授爵制。秦军将士每战必奋勇向前所向披靡,故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而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以弩弓骑兵见长,赵国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经验丰富,也是一直雄狮劲旅。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地区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赵国,赵孝成王接受,派平原君赵胜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 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从来没有吃到嘴里的肉被别人抢去的先例。颇有李云龙独立团的风格,只须老子抢别人,别人不准抢老子。就算是被你吃到了肚子里也要开膛破肚的给你挖出来。在那个争城争地争人的时代,对赵国来说平白无故的获得大片的土地与人口简直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即使是要冒着战争的风险,赵国也要赌上一赌!更何况赵国也绝非弱国小邦!

公元前260年4月,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赵国就派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廉颇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裨将前出搜索迎敌。然而这场前锋战以赵军的失败而告终。据史记“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在四月至七月三个月的时间里赵军连战连败。最后老将廉颇不得不“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廉颇坚守的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似乎坚守是赵军最正确的选择,这场战争并非是如此简单。

秦军远离本土,后勤补给困难,粮食与作战物资须从关中、汉中、蜀中调运,道路困难且漫长,然而同样的补给问题也出现在了本土作战的赵军身上。前文已经说过赵国的国力不足以支撑这场持久战。而当时答应借粮给赵国的齐国也改变了自己的外交政策(这里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起了巨大的作用),不再借粮给赵国。从史记及其他典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长平大战历时三年之久,即从前262年4月到前260年9月。因此速战速决成为了双方最高统帅的战略选择!秦国拖不起,赵国同样也拖不起!

于是赵国的国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换下了老将廉颇,换上了年轻的赵括。于是乎赵国兵败长平···可是当我们继续深入探讨之后就会发现一些反常的事情。一、听信谗言的赵孝成王准备撤换廉颇,竟然得到了决策层的一致通过。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蔺相如并非支持廉颇,只是不看好赵括!二、大战之后,白起坦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显然这个死者过半绝不是在与廉颇的拉锯战中损失的,而是来自赵括的攻击。三、当赵国换将时秦国也换将,同时为了保密秦王亲自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如果赵括真是纸上谈兵,秦国何必如此!四、据史记赵国军队被俘后坑杀的有40万,那么拢共45万人的赵军在让“秦卒死者过半”后怎么还会有如此庞大的兵力。究竟是赵军战力强悍,还是赵括指挥艺术高超。五、当全面围困赵军之后,“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六、不管你如何贬低赵括都无法否认,在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奄奄一息,而秦国也是损耗过半,整个战国进入一个20余年的和平或休战期···面对这一个个反常我们不禁要怀疑,那位兵败身死的赵括真的是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呆板书生吗?还是一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将星?

其实在那个龙虎际会的时代,白起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将星!当然能与之对战的赵括也绝非庸才!“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与廉颇、李牧齐名的赵国名将,很显然赵奢的军事理论水平比不上自己的儿子,然而这也正是赵奢所担心的。理论永远代替不了实践,尤其是战争这种充满了奥妙的艺术。如果赵括能有那么一两场历练也许长平之战会有不一样的结局。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改变不了。事实上替换廉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赵国已经到了所谓的战争顶点,拖不起了。如果没有突破赵国就不是战死而是饿死了。因此赵国迫切的希望结束这场战争。因为外援已经没有了。齐国粮食了无音讯,楚魏援军迟迟不到。可是统兵的廉颇所 制定的“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过于空洞。始终没有制订出一个清晰、积极的战略计划,没有提出彻底打败秦军的战略愿景和配套措施。当时廉颇手下有军队25万,25万的军队防御绵延百里的要塞绰绰有余,无论如何派遣几支精锐袭击秦军漫长的补给线还是可以的。廉颇的不作为显然无法让赵孝成王满意。当然赵国还有一个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不过这位李将军正在北地防御匈奴!也才20来岁估计也就是个校尉。于是素有名望、富有进攻精神且正在国都的赵括就成了替代廉颇的最佳人选。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显然他很明白自己接替廉颇不是为了巩固防线,而是为了进攻!为了打破僵局,歼灭或者给当面的秦军以重大杀伤,以达到秦国退兵的效果。所以赵括进行了一连贯的人事调整和战略部署。对于赵括来说,唯一的忌惮就是秦国武安君白起!一个彻彻底底的战神!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显然不是赵括的对手。出征前赵括坦言,如果是秦将是王龁他有信心击溃他,但如果是白起那么他就得小心应对。可见年轻人虽然骄狂可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斤两。长平一线原有赵军25万,赵括领兵后又增兵20万共计45万。但秦军的潜力显然比赵国强大,保守估计先后投入近60万(也有说100万的)。然而赵括这次面对的不是一个白起和他麾下的虎狼之师,而是整个秦国!

一个是空国而来的45万,一个是悉发国中15岁以上男丁的60\100万。战国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会战到了收官阶段。这是一场比拼内力的战斗,秦赵双方的最高军事长官白起和赵括都在绞尽脑汁的下着这盘屠龙大棋,不过赵括比较悲剧的是赵国的情报系统显然没有提醒他:“嗨,哥们,对面的是白起,你要小心呀!”。这就好比一个参加了60公斤级的拳击好手,在打比赛开始一回合后才知道对方竟然是80公斤级的拳王。在8月至9月间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秦赵双方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殊死搏杀,白起以大军为保障,壁垒为依托,将赵军战略合围。同时出两路奇兵,分别将赵军分割和断赵军粮道。而赵括也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突围。要说赵括也确实有两把刷子。逼得秦王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可惜赵括的对手是白起,当时第一兵家!要知道白起十六岁从军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是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最高军事统帅的。白起对战争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说的上超越了时代。最终在被困46天之后,赵括冲阵战死,赵军群龙无首,粮道尽绝,突围无望被迫投降。

可以说赵括本人绝非那些书生所说的纸上谈兵之人。相对于那些真正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或者饭桶,赵括也表现得太业余了。不过时也命也,谁让赵括遇上了白起。是非成败论英雄,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江东去浪淘尽,万千王侯都做了土。战国往事,千古人物都成了昨日的故事与传奇。今人谈论探讨权当一席笑谈罢了····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于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摘自百度百科

千百年来,人们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提到赵括,这个只知道夸夸其谈的公子哥儿,如果仅仅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公子哥儿那么赵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2000年来中国夸夸其谈者不少,可是能够像赵括这样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改写中国命运的人确实不多。赵括也因一战断送己方40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可是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没人能够知道。但是当我们还原那段风云诡谲的战争时,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丝端倪。

当然在开始我们的探索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点基本线索。那就是长平大战之时秦赵两国在国力对比上,赵国的综合国力要整体劣于秦国。而赵国军事实力却略弱于秦,至多与秦持平堪称棋逢对手。当时的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而赵国“地薄人众” ,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赵国在战国后期战争储备并不充足,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再比较两国军事实力,秦军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地近西北,民风凶悍尚武,秦马优良,秦车迅猛,秦弩犀利,秦剑厚长,尤其是厉行军功授爵制。秦军将士每战必奋勇向前所向披靡,故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而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以弩弓骑兵见长,赵国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经验丰富,也是一直雄狮劲旅。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地区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赵国,赵孝成王接受,派平原君赵胜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 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从来没有吃到嘴里的肉被别人抢去的先例。颇有李云龙独立团的风格,只须老子抢别人,别人不准抢老子。就算是被你吃到了肚子里也要开膛破肚的给你挖出来。在那个争城争地争人的时代,对赵国来说平白无故的获得大片的土地与人口简直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即使是要冒着战争的风险,赵国也要赌上一赌!更何况赵国也绝非弱国小邦!

公元前260年4月,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赵国就派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廉颇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裨将前出搜索迎敌。然而这场前锋战以赵军的失败而告终。据史记“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在四月至七月三个月的时间里赵军连战连败。最后老将廉颇不得不“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廉颇坚守的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似乎坚守是赵军最正确的选择,这场战争并非是如此简单。

秦军远离本土,后勤补给困难,粮食与作战物资须从关中、汉中、蜀中调运,道路困难且漫长,然而同样的补给问题也出现在了本土作战的赵军身上。前文已经说过赵国的国力不足以支撑这场持久战。而当时答应借粮给赵国的齐国也改变了自己的外交政策(这里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起了巨大的作用),不再借粮给赵国。从史记及其他典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长平大战历时三年之久,即从前262年4月到前260年9月。因此速战速决成为了双方最高统帅的战略选择!秦国拖不起,赵国同样也拖不起!

于是赵国的国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换下了老将廉颇,换上了年轻的赵括。于是乎赵国兵败长平···可是当我们继续深入探讨之后就会发现一些反常的事情。一、听信谗言的赵孝成王准备撤换廉颇,竟然得到了决策层的一致通过。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蔺相如并非支持廉颇,只是不看好赵括!二、大战之后,白起坦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显然这个死者过半绝不是在与廉颇的拉锯战中损失的,而是来自赵括的攻击。三、当赵国换将时秦国也换将,同时为了保密秦王亲自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如果赵括真是纸上谈兵,秦国何必如此!四、据史记赵国军队被俘后坑杀的有40万,那么拢共45万人的赵军在让“秦卒死者过半”后怎么还会有如此庞大的兵力。究竟是赵军战力强悍,还是赵括指挥艺术高超。五、当全面围困赵军之后,“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六、不管你如何贬低赵括都无法否认,在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奄奄一息,而秦国也是损耗过半,整个战国进入一个20余年的和平或休战期···面对这一个个反常我们不禁要怀疑,那位兵败身死的赵括真的是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呆板书生吗?还是一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将星?

其实在那个龙虎际会的时代,白起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将星!当然能与之对战的赵括也绝非庸才!“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与廉颇、李牧齐名的赵国名将,很显然赵奢的军事理论水平比不上自己的儿子,然而这也正是赵奢所担心的。理论永远代替不了实践,尤其是战争这种充满了奥妙的艺术。如果赵括能有那么一两场历练也许长平之战会有不一样的结局。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改变不了。事实上替换廉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赵国已经到了所谓的战争顶点,拖不起了。如果没有突破赵国就不是战死而是饿死了。因此赵国迫切的希望结束这场战争。因为外援已经没有了。齐国粮食了无音讯,楚魏援军迟迟不到。可是统兵的廉颇所 制定的“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过于空洞。始终没有制订出一个清晰、积极的战略计划,没有提出彻底打败秦军的战略愿景和配套措施。当时廉颇手下有军队25万,25万的军队防御绵延百里的要塞绰绰有余,无论如何派遣几支精锐袭击秦军漫长的补给线还是可以的。廉颇的不作为显然无法让赵孝成王满意。当然赵国还有一个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不过这位李将军正在北地防御匈奴!也才20来岁估计也就是个校尉。于是素有名望、富有进攻精神且正在国都的赵括就成了替代廉颇的最佳人选。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显然他很明白自己接替廉颇不是为了巩固防线,而是为了进攻!为了打破僵局,歼灭或者给当面的秦军以重大杀伤,以达到秦国退兵的效果。所以赵括进行了一连贯的人事调整和战略部署。对于赵括来说,唯一的忌惮就是秦国武安君白起!一个彻彻底底的战神!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显然不是赵括的对手。出征前赵括坦言,如果是秦将是王龁他有信心击溃他,但如果是白起那么他就得小心应对。可见年轻人虽然骄狂可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斤两。长平一线原有赵军25万,赵括领兵后又增兵20万共计45万。但秦军的潜力显然比赵国强大,保守估计先后投入近60万(也有说100万的)。然而赵括这次面对的不是一个白起和他麾下的虎狼之师,而是整个秦国!

一个是空国而来的45万,一个是悉发国中15岁以上男丁的60\100万。战国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会战到了收官阶段。这是一场比拼内力的战斗,秦赵双方的最高军事长官白起和赵括都在绞尽脑汁的下着这盘屠龙大棋,不过赵括比较悲剧的是赵国的情报系统显然没有提醒他:“嗨,哥们,对面的是白起,你要小心呀!”。这就好比一个参加了60公斤级的拳击好手,在打比赛开始一回合后才知道对方竟然是80公斤级的拳王。在8月至9月间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秦赵双方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殊死搏杀,白起以大军为保障,壁垒为依托,将赵军战略合围。同时出两路奇兵,分别将赵军分割和断赵军粮道。而赵括也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突围。要说赵括也确实有两把刷子。逼得秦王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可惜赵括的对手是白起,当时第一兵家!要知道白起十六岁从军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是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最高军事统帅的。白起对战争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说的上超越了时代。最终在被困46天之后,赵括冲阵战死,赵军群龙无首,粮道尽绝,突围无望被迫投降。

可以说赵括本人绝非那些书生所说的纸上谈兵之人。相对于那些真正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或者饭桶,赵括也表现得太业余了。不过时也命也,谁让赵括遇上了白起。是非成败论英雄,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江东去浪淘尽,万千王侯都做了土。战国往事,千古人物都成了昨日的故事与传奇。今人谈论探讨权当一席笑谈罢了····


相关内容

  • 安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 安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武少民 河南郑州六十六中的四名学生因害怕考试成绩不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骂,结伴离家出走,在外漂泊闯荡四天.虽然孩子们最终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学校,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现在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承受能力?安全教育怎样才能落到实处?孩子的&qu ...

  • [纸上谈兵]读后感
  • <纸上谈兵>读后感 打开历史的画卷,那是一个金戈铁马.狼烟滚滚的时代.赵括的纸上谈兵令我仰天长叹!两军阵中,赵括死于乱箭穿身,悲哀!悲哀! 秦军进攻赵国,赵王派廉颇为将迎战退敌.秦军几攻不下,于是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听信馋言,调回廉颇,用上了赵括.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谙读兵书,跟父 ...

  • 赵括真的就是纸上谈兵吗
  • 赵括纸上谈兵的由来,是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全军覆灭,指挥官赵括落了个纸上谈兵的笑话. 实际的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说说战争背景,秦占了韩国上党地区后,兵峰直指赵国长平,秦庄襄王是有统一中国梦想的.赵国老将廉颇,开始试探性交锋,打不过秦军,就固守长平不出,以逸待劳,如果我们简单想,廉颇是对的,固 ...

  • 应急预案岂可纸上谈兵
  • 应急预案岂可"纸上谈兵" 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性事故,各企业.各部门都制定了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其内容十分详细,包括人.财.物的紧急调度,现场施救方法.途径以及可能出现的伤害情况的紧急处理等.这些本来是应对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但往往因为生产任务紧张等 ...

  • 曹刿论战][纸上谈兵]比较阅读答案
  • 曹刿论战><纸上谈兵>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短文,完成第11-第14题.(15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

  •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
  • 千古奇冤纸上谈兵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 ...

  • 纸上谈兵话剧
  • 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来表演一下"纸上谈兵"小话剧(角色有赵括.赵括之母.廉颇.) 旁白:长平之战,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廉颇(语重心长):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挡.我军应当以守为主,耗其士气,以期其自退. 赵括:大敌当前岂能不打?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将门虎子 ...

  • [优秀作文]纸上谈兵的赵括
  •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 ...

  • [纸上谈兵]第一节(1)"自古知兵非好战"
  •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因此,军事经验.军事艺术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近年来,海内外掀起阵阵的兵法热,仅就被译成几十种文字流转海外,尤其为日本人所推崇,将其应用于商业经营.日本学者大桥武夫编著了一部长达十卷的,将兵法中所蕴藏的智慧.策略.计谋广为发挥,卓见成效. 时下,兵法已远远超出军事范畴,越来越多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