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死后的七大弟子[孔门十哲](诲人不倦)

孔门十哲,德行科的四人、政事科的两人,这六个人,年龄比较大。颜渊、子路、冉伯牛,都没活过孔子;闵子骞、仲弓和冉有,孔子死后,我们知道,冉有还在,可能忙于季氏家的事,不大听说,其他两位,不清楚。真正留下来,还有点故事,主要是四个人,言语科的宰我、子贡,文学科的子游、子夏。孔子死后,有七个学生最有名,就是这里讲的“七大弟子”,他们是宰予(宰我)、端沐赐(子贡)、有若(子有)、卜商(子夏)、言偃(子游)、曾参(子舆)、颛孙师(子张)。他们当中,有四人是孔门十哲留下来的,即刚才说的四个人。多出三个人,是有若、曾参、颛孙师。这七个人,宰予、端沐赐是大师兄,孔子死时,宰予44岁,端沐赐42岁。有若、卜商、言偃、曾参、颛孙师是小师弟,孔子死时,有若30岁,卜商29岁,言偃28岁,曾参27岁,颛孙师25岁。有若和曾参,可能属于德行门。颛孙师,性格激烈似仲由,是个小子路,可能属于政事门。七大弟子,后世有书,只有曾参。有书没书,就是不一样。颜回道德高,没事迹,没著作,光一虚名,没法学;仲由本事大,有事迹,没著作,也没法学;端沐赐,孔子死后,地位最高,没书,同样没法学。七十子,《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只有《子思》、《曾子》、《漆雕子》(漆雕启后的书)和《宓子》(宓不齐的书)。这些书,大多失传,只有曾参的东西留下来,比较多(除《孝经》,传说与他有关,多散见于大小戴《记》)。古人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所谓“三不朽”。颜渊有德,德散得最快;仲由有功,当时能记得,死后也被遗忘。知识分子,后世得大名,有书没书,就是不一样。曾子,唐以来,名气上升;宋以来,地位很高。宋儒突出曾子,孔门七十子,全都不讲,光突出他一个,就是因为他有东西。但老实讲,孔子死后,曾子的地位不如有若。有若和两位老大哥,共树孔子为圣人(《孟子?公孙丑上》),于光大师门有功。可能是两位老大哥的主意,有若成为接班人。有若不但熟悉孔子的想法(《礼记?檀弓上》),长相也酷似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当时,他的三个小同学,卜商、言偃、颛孙师,才华出众,各有一帮学生,谁也不服谁,唯独对他没意见。大家一致推举有若,代替孔子,受弟子拜。只有曾参不服(《孟子?滕文公上》)。当时,他是晚辈,心理不平衡。有若,他不服。子张,他也羞与为伍,“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张》19.16)。他是十足的少数派,绝非主流。孔门十哲,加上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就是我们说的“孔门十三贤”。历代祭孔,有各种配享从祀的制度,从汉代到清代,主要就是祭这13人。

孔门十哲,德行科的四人、政事科的两人,这六个人,年龄比较大。颜渊、子路、冉伯牛,都没活过孔子;闵子骞、仲弓和冉有,孔子死后,我们知道,冉有还在,可能忙于季氏家的事,不大听说,其他两位,不清楚。真正留下来,还有点故事,主要是四个人,言语科的宰我、子贡,文学科的子游、子夏。孔子死后,有七个学生最有名,就是这里讲的“七大弟子”,他们是宰予(宰我)、端沐赐(子贡)、有若(子有)、卜商(子夏)、言偃(子游)、曾参(子舆)、颛孙师(子张)。他们当中,有四人是孔门十哲留下来的,即刚才说的四个人。多出三个人,是有若、曾参、颛孙师。这七个人,宰予、端沐赐是大师兄,孔子死时,宰予44岁,端沐赐42岁。有若、卜商、言偃、曾参、颛孙师是小师弟,孔子死时,有若30岁,卜商29岁,言偃28岁,曾参27岁,颛孙师25岁。有若和曾参,可能属于德行门。颛孙师,性格激烈似仲由,是个小子路,可能属于政事门。七大弟子,后世有书,只有曾参。有书没书,就是不一样。颜回道德高,没事迹,没著作,光一虚名,没法学;仲由本事大,有事迹,没著作,也没法学;端沐赐,孔子死后,地位最高,没书,同样没法学。七十子,《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只有《子思》、《曾子》、《漆雕子》(漆雕启后的书)和《宓子》(宓不齐的书)。这些书,大多失传,只有曾参的东西留下来,比较多(除《孝经》,传说与他有关,多散见于大小戴《记》)。古人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所谓“三不朽”。颜渊有德,德散得最快;仲由有功,当时能记得,死后也被遗忘。知识分子,后世得大名,有书没书,就是不一样。曾子,唐以来,名气上升;宋以来,地位很高。宋儒突出曾子,孔门七十子,全都不讲,光突出他一个,就是因为他有东西。但老实讲,孔子死后,曾子的地位不如有若。有若和两位老大哥,共树孔子为圣人(《孟子?公孙丑上》),于光大师门有功。可能是两位老大哥的主意,有若成为接班人。有若不但熟悉孔子的想法(《礼记?檀弓上》),长相也酷似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当时,他的三个小同学,卜商、言偃、颛孙师,才华出众,各有一帮学生,谁也不服谁,唯独对他没意见。大家一致推举有若,代替孔子,受弟子拜。只有曾参不服(《孟子?滕文公上》)。当时,他是晚辈,心理不平衡。有若,他不服。子张,他也羞与为伍,“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张》19.16)。他是十足的少数派,绝非主流。孔门十哲,加上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就是我们说的“孔门十三贤”。历代祭孔,有各种配享从祀的制度,从汉代到清代,主要就是祭这13人。


相关内容

  • 孔子弟子和门人
  • 孔子弟子和门人.我们通常说孔子弟子有三千 孔门十哲简介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

  • 为什么说[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是孔子成就最高的徒弟子夏?
  •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是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去世后,子夏受到魏文侯的邀请来到魏国,被文侯尊为老师,在西河仿照孔子设立学校,为魏国及其他各国培养了很多人才.其中,最优秀的三位就是李悝.吴起和商鞅.堪称法家的祖师爷. 子夏学习很好,多次得到孔子的夸奖.更为难得的是,子夏善于思考,不盲从 ...

  • 孔子最得意的四大弟子
  •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平邑县仲村镇)人,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 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 ...

  • 先秦诸子2:儒家
  • 先秦诸子讲座 第二讲 儒家(孔子.曾子.子夏)学术讲座 2007-04-27 22:39:20 阅读38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先秦诸子讲座 第二讲 儒家(孔子.曾子.子夏) 1.儒家的创建与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影响 ①王官与儒. ··· 儒的原始含义是指周代学校里的教师.<周礼·天 ...

  • [李冠云:关于所谓"祭祀孟母孟子大典"]
  • "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从大伦."这是西汉刘向<孟母颂>中的一句话,孟母仉氏母教一人的故事早见诸史籍,西汉韩婴<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机喻学"."杀豚不欺子"以及"不敢去妇"等故事,而稍 ...

  • 孔子和孟子
  • 1.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 ...

  • 杭州市中小学生国学知识网络大赛5
  • 杭州市中小学生国学知识网络大赛 首页|资讯|房产|汽车|图库|宽频|娱乐|旅游|数码|金融|体育|健康|公交|时尚休闲|动漫|新闻|论坛 首页 >> 答题中欢迎你 shanyefei 我要比赛 | 我的资料 | 我的答题记录 | 退出 2011-03-07 13:52:5620 19分4 ...

  • 作为身分的人孔子论具体的人际关系
  • 作为身分的人:孔子论具体的人际关系 --兼及和谐人际关系建构的实践 "我是谁"的追问与回答 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论兄弟姊妹的关系 论丈夫与妻子的关系 论领袖与部属的关系 论师长.弟子的关系 论朋友之间的关系 唐君毅先生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 一.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里, ...

  • 论语十二章备课总结
  • *先讲"而"字用法 <论语>十二章 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 (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