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C、音义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 “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

A、之为言 B、之谓 C、之言 D谓之 E、谓

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

A、文化传承 B、社会因素 C、语言因素 D、个人因素 E、历史解读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汉代毛亨 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3、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4、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5、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7、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8、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9、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10、训诂学三个时期除了早期训诂学之外还有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11、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注释工作,其余两种是: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右文说

以宋代王圣美为代表的一种对汉字音义关系的看法;“右文说”反映了当时学者对汉字的认识,,即通常在形声字右侧的声符也表示意义,右文说注意到语音与语义的联系,也反映了一部分汉字的声符表意现象,有其可取之处;但右文说”以偏概全”没有摆脱字形的束缚,未能科学地解释音义关系问题。

2、郑玄

东汉末年的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他融汇古今文经学,各取其长,遍注群经。他 以古释今,注意古今字的变化;音声求义,破假借而读本字,在训诂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

作用。推动了训诂工作发展。著作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

3、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4、《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5、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四、简答题

1、音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特征?

音义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2、如何进行“析词审义”

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音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

3、简述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训诂学的今后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训诂学》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5 CABBD 6-10 DDDDA 11-15 ACBAD 16-20 BDABB

二 多项选择题

1-5 ABCD ACDE AB AC BC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C、音义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 “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

A、之为言 B、之谓 C、之言 D谓之 E、谓

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

A、文化传承 B、社会因素 C、语言因素 D、个人因素 E、历史解读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汉代毛亨 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3、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4、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5、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7、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8、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9、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10、训诂学三个时期除了早期训诂学之外还有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11、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注释工作,其余两种是: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右文说

以宋代王圣美为代表的一种对汉字音义关系的看法;“右文说”反映了当时学者对汉字的认识,,即通常在形声字右侧的声符也表示意义,右文说注意到语音与语义的联系,也反映了一部分汉字的声符表意现象,有其可取之处;但右文说”以偏概全”没有摆脱字形的束缚,未能科学地解释音义关系问题。

2、郑玄

东汉末年的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他融汇古今文经学,各取其长,遍注群经。他 以古释今,注意古今字的变化;音声求义,破假借而读本字,在训诂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

作用。推动了训诂工作发展。著作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

3、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4、《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5、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四、简答题

1、音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特征?

音义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2、如何进行“析词审义”

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音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

3、简述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训诂学的今后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训诂学》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5 CABBD 6-10 DDDDA 11-15 ACBAD 16-20 BDABB

二 多项选择题

1-5 ABCD ACDE AB AC BC


相关内容

  • 浙江省2014年10月自考训诂学真题
  • 绝密 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写在答题纸上㊂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㊁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㊁ 姓名㊁ 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1. 答题前,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㊂ 用2用橡 2. ...

  • 2010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
  • 浙江省2010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声训 2.义界 3.当作 4.反训 5.连文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将古代的话加以解 ...

  • 考研择校指南中文方向之汉语言文字学
  • 考研择校指南 中文方向之汉语言文字 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字学为语言类的传统学科,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大方向.它包括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现代汉字学.汉语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等一系列学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字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 ...

  • 训诂学成教答案
  • 训诂学导学测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2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3"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实情. 4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可爱. 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怨天寒.可怜:值得怜悯. ...

  • 2016届江苏省高考冲刺模拟卷 语文 05(解析版)
  • 2016年高考冲刺卷(5)(江苏卷)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匆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是 ▲ .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无休止地用事务和交际来麻痹自己, ▲ 一旦安静独处,耳边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搅得人 ▲ .可是那个 ...

  • 训诂学集锦
  • <训诂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 "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qu ...

  • 高三语文-2016届高三10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 2016届高三10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共5小题)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 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 ...

  • [训诂学]的复习资料
  • 2002.10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曰 2.反训 3.貌 4.之为言 5.推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汉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等.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最卓特. 2.互 ...

  • 训诂学试题
  •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