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

第四讲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教学参考 0227 1040第四讲【名师导学】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概述,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所谓“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这里的层次既指一篇文章的 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 面。“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显形要点”是指在 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 一段的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 见在文章各处,甚至连也未必意识到的要点,要求考生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 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意图。 所谓“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 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所谓“概述”,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 要点进行简要地语言表达,本讲要求地是清晰、准确地选择出命题人已表达出 来的选项。 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 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 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 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的 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要弄懂句与句之间 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 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典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 表现出来 ,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 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 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 飞之形,使这“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 穷极它的变化。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 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由于中国古代的书法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 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 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 线、笔画,使我们从感情和想象里体会到客观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 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的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 容和意义一样。书法家就是借着这些“字”的形象来暗示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 感情。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中国人写的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 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 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 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所以,写 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的字要“如” 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 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 界,具有艺术价值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殷朝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 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 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豪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 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鹅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所不能比拟的。书 法家就是运用这支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使中国的书法成为表 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1. 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意思是 A.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B.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的心绪,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C.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的心绪,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2. 文中的“方法”指的是 A. 抽象的点、线、笔画 B. 汉字的象形特征 C. 书写时的笔法运用 D. 的感觉、想象 3. 文中“潜存着、暗示着”的意思是A. 字体虽变,象形仍然是汉字的主要特点 B. 书法家写字时,字形里仍存在象形的意境 C. 现代汉字中,象形的特点已不易辩识 D. 经过演变,汉字已成为抽象的表意符号 4. “巨细收纵,变化无穷”的意思是 A. 笔的品种繁多 B. 制笔方式多种多样 C. 运笔方法灵活多变 D. 书法作品丰富多彩 5. 通观全文。对第一段中“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的 正确理解是 A.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倾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B.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披露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C.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表达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展现着自己的审美情感 [解析] 第 1 题,答案为 A 项。选择 A 项,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凡欲结构 字体,皆须象其一物”,再从下文看“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 生气勃勃的动作”,归纳出要点,“纵横有托”是指“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 种物象”,“运用合度”是指“合乎构字的法则”,故准确。B 项“笔画的运 用都寄托着的心绪”理解有误;C 项“分寸把握得当”理解有误;D 项“笔画的 运用都寄托着的心绪”理解有误。 第 2 题:答案为 B。本题也考查对上下文内容的归纳能力。文中的“方 法”不是具体的做法,也不玄虚的“意识”,应为汉字的特点。A 项和 C 项均 属于过于具体; D 项又太抽象,故选 B 项。 第 3 题:答案为 B 项。本题考查文中对原文的关内容的归纳后的判断能 力。与 B 项相关的上文是“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 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下文是“写出的字要“如” 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故理解准确。A、C、D 项并未能归纳出“潜存 着、暗示着”的要点。 第 4 题:答案为 C 项。归纳原文的主要观点,是说明“书法有艺术性”, 重点在书法过程本身。A、B、D 项均说明的书法有工具或作品,只有 C 项是书 法过程产生的感受,故准确。 第 5 题:答案为 D 项。A 项过于具体,未能概括书法的艺术本质;B 项中的 “自己的生活态度”和 C 项中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概括,但均不能体 现书法的艺术境界,只有 D 项能说明书法的艺术特征和本质,故准确。 【综合巩固】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7—10 题。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 了宗教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 想到,人们却为此不断付出巨大的代价。 1990 年,美国的《洁净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 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一氧化碳和苯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 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剂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 已污染了地下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 区。科学家认为,水中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人的健 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 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中充氧剂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 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也会受到影响。 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 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 丁基乙醚见光可分解,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 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 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 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资金数 量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箱来减少含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 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问题。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 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 PM1 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 说,PM1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 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中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 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 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 7.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露会造成地下饮水源污 染,其根本原因是 A.进入地下水,就很难“请”出来。 B.即使很少的含量,也会有害人体。 C.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很难分解。 D.水溶性强,不亲合土壤,难分解。18.对“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这句话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的影 响。 B.“这些”是指曾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人所认为的该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C.“麻烦的事”是指由于甲基叔丁基乙醚有毒性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D.“麻烦的事”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深水层的地下水资源的必然性。 9.不属于“巨大的代价”所指的内容是 A.已经对地下饮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B.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 C.为解决水污染耗费大量人力与资金。 D.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很难。 10.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主要是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以减少有害气体的 排放量 B.新技术所造成的水污染是严重的,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仍只能采取被动 的方法。 C.PM1 细菌吸收甲基叔丁基醚的试验成功,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D.文末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是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顾此失彼的现 象。 [解析] 第 7 题:答案为 D 项。此题的设题点在第二段,而答案的依据却在 第三段。文中说“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 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根长的物质”,这些特性使甲基叔丁基乙醚溶于 水,并不会被周围的土壤所吸收,也没有可能自行分解。那么就可推想出,这种 物质可以顺着地下水流动,从而话染地下饮水源,这正是题干中所说的是造成 地下饮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 A 项则强调了对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下水 进行治理的困难;B 讲的是该物质对入体有害,与题干要求不符;C 项强调的仅 仅是“根本原因”的一部分,不完全。 8.答案是 A 项。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第二段,可以看出,“这 些”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两 点,因此是正确的。B 项仅包含了一点,不全。“麻烦的事”从上下文看,应 该包括第二段所讲的甲基叔丁基乙醚对地下水和局部地区空气的污染,以及第 三段所讲的由于该物质的特性而造成治理被污染的地下水泥的困难。C 项没有 说全:D 项说的“必然性”一词只是讲该物质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并没有表达 出麻烦的事物全部意思。 9.答案 B 项。本文所讲的重点是,为解决空气污染所采用的新技术却造成 了地下下水污染因此“巨大的代价”主要是针对地下水污染而言的;并不包括 对空气的污染,与第一段所讲的“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的追求无 关,故该项不对。其他三项正确。 10.答案是 C 项。C 项中所说“意味向题的解决指日可待”与原文不符, 文中说“在清洁地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而“指日可 待”一词过于武断,故为错项。其它选项均正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 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因为 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 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 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 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 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 1971 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 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 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 1972 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 院于 1978 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 与生物圈国家委 员会。迄今全国有 37 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 个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 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 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 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 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 20 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 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 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 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 存。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各国专家 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 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 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 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7.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8.关于“人与生物圈计划”,下列说明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这个计划自 1971 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 千个实施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的活动。 C.中国,作为该计划的理事国,自从加入起就热衷于此计划的实施。1978 年成立了 UIY 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有 37 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 计划,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D.这个计划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和为生物圈资 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方面依据的窗口。 9.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解析] 7.C(A、B 大同小异,从人类受惩罚的原因去分析,不全面,D 侧 重于谈人类怎么适应环境,这只是一个方面) 8.B(偷工减料。应是有数万人 参加有关的培训活动) 9.A(第二段中提到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以“保护人类赖 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 10.B(文中说到“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 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可见的态度是肯定的,而不是“也 许”“有可能”) 学生课后练习答案(学生用书 B)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 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 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 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 《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 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 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 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 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 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 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 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 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 百计地追寻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 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 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 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 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 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并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 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 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 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 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 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7. 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A.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 B. 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 C. 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D. 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8. 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 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C. 过去“左”的一套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 D. 过去“左”的清规戒律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 9. 下列名著、、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是 A.《儒林外史》——龚自珍——清代——小说 B.《长恨歌》——白居易——唐代——诗歌 C.《九歌》——屈原——春秋——诗歌 D.《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苏联——小说 10. 对“名著需要重读”的“重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 B. 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 C. 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读。 D. 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 [解析]7.D(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的提示语“从全文看”。从全文 看,首段谈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第二段说“名著需要重读”,第三段 说怎样“重读”。再从首段看,首句是领起句,以下列举中外著名作家作品, 概述其成就,目的在于表明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可见正确答案是 D 项)8.C(第二段“名著需要重读”是领起句,第 2 句是一个并列复句,分 号前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说明“需要反复阅读”,分号后从读者的“需要” 出发,说明应当重读。以下“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说明应当重读。A、 B、D 三项据此编拟,是正确的。原文说“„„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 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误解,而 C 项故意删掉了其中“鲜活”二字,语意大 变。“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还“重读”什么呢?)9.B 10.D(仔 细对照第三段的相关文句可知本题前三项正确。与 D 项相关的原文是“培养自 身的建设性的文化人格”,丝毫未论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该项还故意 删去“建设性”这一限制语,使语义有所改变,因而 D 项不正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 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 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 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 读活动可看成是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 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 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 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 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 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 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 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 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 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 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 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7. 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B. 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C. 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D. 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8. 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 是 A. 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B. 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C. 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D. 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9. 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 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 益。 B. 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 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C. 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 “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 惊喜。 D. 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 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10. 对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概括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 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D.小议读书艺术 [解析] 7. D(D 为灵魂发生剧烈震撼后的读者,A、B、C 三项为“和自己 性情相近的人”或“思想相近之作家”) 8.B(扣住“完全认同”和“泯灭自 我的心智”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理解) 9. C(“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 铸”讲的是“其他人”面对一本书时的偏重点) 10. C(这几段文字讲的是读 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C 项扣住读者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之作家后的新体 验说,较为恰当。A、B、D 三项均说得太大太空)

第四讲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教学参考 0227 1040第四讲【名师导学】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概述,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所谓“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这里的层次既指一篇文章的 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 面。“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显形要点”是指在 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 一段的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 见在文章各处,甚至连也未必意识到的要点,要求考生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 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意图。 所谓“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 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所谓“概述”,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 要点进行简要地语言表达,本讲要求地是清晰、准确地选择出命题人已表达出 来的选项。 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 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 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 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的 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要弄懂句与句之间 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 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典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 表现出来 ,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 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 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 飞之形,使这“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 穷极它的变化。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 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由于中国古代的书法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 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 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 线、笔画,使我们从感情和想象里体会到客观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 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的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 容和意义一样。书法家就是借着这些“字”的形象来暗示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 感情。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中国人写的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 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 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 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所以,写 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的字要“如” 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 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 界,具有艺术价值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殷朝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 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 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豪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 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鹅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所不能比拟的。书 法家就是运用这支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使中国的书法成为表 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1. 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意思是 A.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B.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的心绪,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C.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的心绪,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2. 文中的“方法”指的是 A. 抽象的点、线、笔画 B. 汉字的象形特征 C. 书写时的笔法运用 D. 的感觉、想象 3. 文中“潜存着、暗示着”的意思是A. 字体虽变,象形仍然是汉字的主要特点 B. 书法家写字时,字形里仍存在象形的意境 C. 现代汉字中,象形的特点已不易辩识 D. 经过演变,汉字已成为抽象的表意符号 4. “巨细收纵,变化无穷”的意思是 A. 笔的品种繁多 B. 制笔方式多种多样 C. 运笔方法灵活多变 D. 书法作品丰富多彩 5. 通观全文。对第一段中“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的 正确理解是 A.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倾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B.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披露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C.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表达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展现着自己的审美情感 [解析] 第 1 题,答案为 A 项。选择 A 项,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凡欲结构 字体,皆须象其一物”,再从下文看“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 生气勃勃的动作”,归纳出要点,“纵横有托”是指“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 种物象”,“运用合度”是指“合乎构字的法则”,故准确。B 项“笔画的运 用都寄托着的心绪”理解有误;C 项“分寸把握得当”理解有误;D 项“笔画的 运用都寄托着的心绪”理解有误。 第 2 题:答案为 B。本题也考查对上下文内容的归纳能力。文中的“方 法”不是具体的做法,也不玄虚的“意识”,应为汉字的特点。A 项和 C 项均 属于过于具体; D 项又太抽象,故选 B 项。 第 3 题:答案为 B 项。本题考查文中对原文的关内容的归纳后的判断能 力。与 B 项相关的上文是“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 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下文是“写出的字要“如” 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故理解准确。A、C、D 项并未能归纳出“潜存 着、暗示着”的要点。 第 4 题:答案为 C 项。归纳原文的主要观点,是说明“书法有艺术性”, 重点在书法过程本身。A、B、D 项均说明的书法有工具或作品,只有 C 项是书 法过程产生的感受,故准确。 第 5 题:答案为 D 项。A 项过于具体,未能概括书法的艺术本质;B 项中的 “自己的生活态度”和 C 项中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概括,但均不能体 现书法的艺术境界,只有 D 项能说明书法的艺术特征和本质,故准确。 【综合巩固】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7—10 题。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 了宗教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 想到,人们却为此不断付出巨大的代价。 1990 年,美国的《洁净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 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一氧化碳和苯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 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剂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 已污染了地下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 区。科学家认为,水中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人的健 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 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中充氧剂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 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也会受到影响。 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 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 丁基乙醚见光可分解,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 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 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 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资金数 量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箱来减少含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 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问题。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 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 PM1 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 说,PM1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 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中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 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 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 7.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露会造成地下饮水源污 染,其根本原因是 A.进入地下水,就很难“请”出来。 B.即使很少的含量,也会有害人体。 C.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很难分解。 D.水溶性强,不亲合土壤,难分解。18.对“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这句话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的影 响。 B.“这些”是指曾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人所认为的该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C.“麻烦的事”是指由于甲基叔丁基乙醚有毒性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D.“麻烦的事”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深水层的地下水资源的必然性。 9.不属于“巨大的代价”所指的内容是 A.已经对地下饮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B.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 C.为解决水污染耗费大量人力与资金。 D.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很难。 10.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主要是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以减少有害气体的 排放量 B.新技术所造成的水污染是严重的,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仍只能采取被动 的方法。 C.PM1 细菌吸收甲基叔丁基醚的试验成功,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D.文末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是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顾此失彼的现 象。 [解析] 第 7 题:答案为 D 项。此题的设题点在第二段,而答案的依据却在 第三段。文中说“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 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根长的物质”,这些特性使甲基叔丁基乙醚溶于 水,并不会被周围的土壤所吸收,也没有可能自行分解。那么就可推想出,这种 物质可以顺着地下水流动,从而话染地下饮水源,这正是题干中所说的是造成 地下饮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 A 项则强调了对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下水 进行治理的困难;B 讲的是该物质对入体有害,与题干要求不符;C 项强调的仅 仅是“根本原因”的一部分,不完全。 8.答案是 A 项。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第二段,可以看出,“这 些”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两 点,因此是正确的。B 项仅包含了一点,不全。“麻烦的事”从上下文看,应 该包括第二段所讲的甲基叔丁基乙醚对地下水和局部地区空气的污染,以及第 三段所讲的由于该物质的特性而造成治理被污染的地下水泥的困难。C 项没有 说全:D 项说的“必然性”一词只是讲该物质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并没有表达 出麻烦的事物全部意思。 9.答案 B 项。本文所讲的重点是,为解决空气污染所采用的新技术却造成 了地下下水污染因此“巨大的代价”主要是针对地下水污染而言的;并不包括 对空气的污染,与第一段所讲的“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的追求无 关,故该项不对。其他三项正确。 10.答案是 C 项。C 项中所说“意味向题的解决指日可待”与原文不符, 文中说“在清洁地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而“指日可 待”一词过于武断,故为错项。其它选项均正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 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因为 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 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 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 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 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 1971 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 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 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 1972 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 院于 1978 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 与生物圈国家委 员会。迄今全国有 37 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 个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 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 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 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 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 20 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 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 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 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 存。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各国专家 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 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 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 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7.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8.关于“人与生物圈计划”,下列说明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这个计划自 1971 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 千个实施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的活动。 C.中国,作为该计划的理事国,自从加入起就热衷于此计划的实施。1978 年成立了 UIY 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有 37 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 计划,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D.这个计划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和为生物圈资 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方面依据的窗口。 9.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解析] 7.C(A、B 大同小异,从人类受惩罚的原因去分析,不全面,D 侧 重于谈人类怎么适应环境,这只是一个方面) 8.B(偷工减料。应是有数万人 参加有关的培训活动) 9.A(第二段中提到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以“保护人类赖 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 10.B(文中说到“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 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可见的态度是肯定的,而不是“也 许”“有可能”) 学生课后练习答案(学生用书 B)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 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 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 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 《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 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 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 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 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 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 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 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 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 百计地追寻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 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 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 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 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 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并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 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 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 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 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 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7. 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A.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 B. 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 C. 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D. 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8. 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 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C. 过去“左”的一套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 D. 过去“左”的清规戒律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 9. 下列名著、、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是 A.《儒林外史》——龚自珍——清代——小说 B.《长恨歌》——白居易——唐代——诗歌 C.《九歌》——屈原——春秋——诗歌 D.《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苏联——小说 10. 对“名著需要重读”的“重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 B. 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 C. 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读。 D. 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 [解析]7.D(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的提示语“从全文看”。从全文 看,首段谈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第二段说“名著需要重读”,第三段 说怎样“重读”。再从首段看,首句是领起句,以下列举中外著名作家作品, 概述其成就,目的在于表明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可见正确答案是 D 项)8.C(第二段“名著需要重读”是领起句,第 2 句是一个并列复句,分 号前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说明“需要反复阅读”,分号后从读者的“需要” 出发,说明应当重读。以下“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说明应当重读。A、 B、D 三项据此编拟,是正确的。原文说“„„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 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误解,而 C 项故意删掉了其中“鲜活”二字,语意大 变。“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还“重读”什么呢?)9.B 10.D(仔 细对照第三段的相关文句可知本题前三项正确。与 D 项相关的原文是“培养自 身的建设性的文化人格”,丝毫未论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该项还故意 删去“建设性”这一限制语,使语义有所改变,因而 D 项不正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 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 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 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 读活动可看成是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 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 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 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 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 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 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 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 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 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 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 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7. 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B. 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C. 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D. 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8. 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 是 A. 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B. 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C. 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D. 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9. 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 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 益。 B. 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 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C. 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 “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 惊喜。 D. 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 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10. 对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概括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 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D.小议读书艺术 [解析] 7. D(D 为灵魂发生剧烈震撼后的读者,A、B、C 三项为“和自己 性情相近的人”或“思想相近之作家”) 8.B(扣住“完全认同”和“泯灭自 我的心智”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理解) 9. C(“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 铸”讲的是“其他人”面对一本书时的偏重点) 10. C(这几段文字讲的是读 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C 项扣住读者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之作家后的新体 验说,较为恰当。A、B、D 三项均说得太大太空)


相关内容

  • 归纳概括类试题答题思路
  • 第二章 归纳概括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 一.定义与趋势 (一) 定义 归纳概括类试题指的是对给定资料或试题中特定部分的内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进行提炼,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述的试题. 这类试题在提问方式上多使用"归纳"."概括"."概述&quo ...

  •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 ...

  • 阅读题技巧
  •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 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 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 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 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

  •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必备
  • 中考阅读答题技巧 QQ:472147270 李小皓同学整理加标注! 本人只是参考借鉴的.非原创!只是稍作整理!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 ...

  • 旅游服务与管理说课稿
  • 教师资格证认定职高旅游服务与管理:计调业务概述 一.说教材 计调业务概述是高教版<旅行社服务与管理>项目四任务一的内容,计调是旅行社业务中十分重要的角色,计调部是旅行社设计接待方案.落实接待任务的核心部门,是旅行社业务的"总调度".新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计调业务进行定义, ...

  • 解题思路及作答
  • [解题思路及作答]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 分) (一) 请结合"给定资料3-8",概括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10 分) 要求:准确.全面,字数不超过200 字. [解题思路] 首先,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是典型的归纳概 ...

  • [优秀作文]记叙文
  • 记叙文阅读相关题目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东都镇初级中学 刘丙平 一.怎样理解.品味词语的题. 1.指示代词"这.那"所指的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①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②解释词义,比 ...

  • 如何写好村志概述
  • siower4级被浏览79次 2013.09.08 检举 cmingkai 采纳率:45%4级2013.09.09 检举 志书概述,或称总述.综述,是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全志内容.从对村志内容的高度概括上说,它是村志的内容提要.从对村志记述的各种事物进行的归纳总结.揭示规律.提炼升华上说,它是一部村志的 ...

  • 综合文字材料
  • 综合文字资料 政府办公室的文字综合工作,主要是把政府方方面面的工作情况.存在问题.政策措施加以汇总.提炼和加工后,形成全面.翔实.系统.操作性强的综合文字材料,供领导参阅和部门.单位遵照执行,是政府文字工作的司令部和总枢纽.政府办公室的文字综合水平是该级政府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水平的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