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墙薜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有墙薜荔

①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镇上的人行脚也是这样,轻而缓,那些急冲冲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②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③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它的旺盛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④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我们的目光受阻,就是遇到了墙体。再简单的墙体,对于目光都是障碍。也许,就在墙的里边,许多秘密正在滋生着、储存着,等待释放。而墙外,一无所知。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承载了太多的教化和引导,其中就包括了虚假的承诺、骗子的谋略。它们具有煽动性的语言,在墙边闲站时刻,足以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⑤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⑥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粝,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再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摘自《府仰之间》,有改动)

1.[s1] 文章是围绕“薜荔墙”逐层开展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2.[s2] 文中第④⑤段描述了城市与墙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3.[s3] 结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③段说薜荔“旺盛而坚韧”,为什么它却成为“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3分)

(2)第⑦段中描述玻璃墙的特点,有什么作用?(3分)

4.[s4] 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1)作者欣赏薜荔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4分)

(2)这篇散文将“生存的现状”作为谈论薜荔墙的文化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散文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4分)

[s1]11.

[s2]12.

[s3]13.

[s4]14.

阅读答案:

【答案】

1.[s1]

作者以旅途中的一堵“薜荔墙”为触发点(第①②段),首先通过联想分写“薜荔”与“墙”各自的特点(第③~⑤段),之后回到眼前细致描述“薜荔墙”的特点(第⑥~⑧段),最后对“薜荔墙”的消失表达慨叹之情(第⑨段)。(每点2分,答出3点即为满分)

2.[s2]

(1)城市之墙;墙面都不洁净,透出激烈的竞争气氛;高大的墙可作牢固的防卫,但体现不出时光的迁移;遮掩着墙内人生的秘密。

(2)乡村女婿:墙体低矮,泄露着墙内人生的秘密;墙体残缺,经历着岁月的风雨。

3.[s3]

(1)薜荔的疯狂攀爬往往因为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或一去不返,它的茂盛率先表达时光的推移,从而成为“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第⑥段)(3分)

(2)这些描述表现出作者对玻璃墙的厌恶之情,反衬了薜荔旧墙作为北京与弹唱艺术的协调之美,从而抒发作者对薜荔的喜爱之情。

4.[s4]

(1)因为薜荔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古典文化的意蕴,是古典艺术存在恰当背景。对于薜荔的消失,作者有一种感伤之情,并为后人不能理解“薜荔墙”感到遗憾和惋惜。

(2)参考示例:①城市文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逐渐远离了乡村自然的质朴之美,所以对自然要敬重并保护。②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逐渐远离了传统与古典,也使传统与古典丧失了与之协调的环境,所以应当存放传统精华于当代。③物质主义的时代新潮,可能会使我们的生存质量受到损失,所以要让我们的性灵不被杂芜的东西淹没。(4分。就一点回答即可。如果对作者观点提出批评,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s1]11.

[s2]12.

[s3]13.

[s4]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有墙薜荔

①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镇上的人行脚也是这样,轻而缓,那些急冲冲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②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③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它的旺盛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④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我们的目光受阻,就是遇到了墙体。再简单的墙体,对于目光都是障碍。也许,就在墙的里边,许多秘密正在滋生着、储存着,等待释放。而墙外,一无所知。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承载了太多的教化和引导,其中就包括了虚假的承诺、骗子的谋略。它们具有煽动性的语言,在墙边闲站时刻,足以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⑤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⑥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粝,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再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摘自《府仰之间》,有改动)

1.[s1] 文章是围绕“薜荔墙”逐层开展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2.[s2] 文中第④⑤段描述了城市与墙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3.[s3] 结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③段说薜荔“旺盛而坚韧”,为什么它却成为“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3分)

(2)第⑦段中描述玻璃墙的特点,有什么作用?(3分)

4.[s4] 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1)作者欣赏薜荔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4分)

(2)这篇散文将“生存的现状”作为谈论薜荔墙的文化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散文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4分)

[s1]11.

[s2]12.

[s3]13.

[s4]14.

阅读答案:

【答案】

1.[s1]

作者以旅途中的一堵“薜荔墙”为触发点(第①②段),首先通过联想分写“薜荔”与“墙”各自的特点(第③~⑤段),之后回到眼前细致描述“薜荔墙”的特点(第⑥~⑧段),最后对“薜荔墙”的消失表达慨叹之情(第⑨段)。(每点2分,答出3点即为满分)

2.[s2]

(1)城市之墙;墙面都不洁净,透出激烈的竞争气氛;高大的墙可作牢固的防卫,但体现不出时光的迁移;遮掩着墙内人生的秘密。

(2)乡村女婿:墙体低矮,泄露着墙内人生的秘密;墙体残缺,经历着岁月的风雨。

3.[s3]

(1)薜荔的疯狂攀爬往往因为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或一去不返,它的茂盛率先表达时光的推移,从而成为“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第⑥段)(3分)

(2)这些描述表现出作者对玻璃墙的厌恶之情,反衬了薜荔旧墙作为北京与弹唱艺术的协调之美,从而抒发作者对薜荔的喜爱之情。

4.[s4]

(1)因为薜荔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古典文化的意蕴,是古典艺术存在恰当背景。对于薜荔的消失,作者有一种感伤之情,并为后人不能理解“薜荔墙”感到遗憾和惋惜。

(2)参考示例:①城市文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逐渐远离了乡村自然的质朴之美,所以对自然要敬重并保护。②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逐渐远离了传统与古典,也使传统与古典丧失了与之协调的环境,所以应当存放传统精华于当代。③物质主义的时代新潮,可能会使我们的生存质量受到损失,所以要让我们的性灵不被杂芜的东西淹没。(4分。就一点回答即可。如果对作者观点提出批评,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s1]11.

[s2]12.

[s3]13.

[s4]14.


相关内容

  • 九歌·山鬼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回答下题.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辟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 ...

  • 好事近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好事近 胡铨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注:①这是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胡铨贬居广东新州时写的一首词,秦桧见此词后,又贬胡铨于海南岛.②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 ...

  • 湘夫人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一段屈原的<湘夫人>,回答后面问题.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

  • 山鬼原文及翻译
  • 前一篇:如梦令 后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 山鬼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上.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 ...

  • 无限风光一望中
  • 无限风光一望中 --古典诗词中的登临之作 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 ...

  • 重庆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
  • 绝密★启用前 重庆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卡上 一.单选题 下列成语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 ...

  • 现代文阅读训练九.秃的梧桐
  • 九.秃的梧桐(18分)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 ...

  • [登柳州城]教案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东校中 马艳) 1 2 明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的,但同时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中充满了不平之气."不平则呜",所以诗虽出以凄切之语,却不衰飒,有一种&qu ...

  • 这种农村野果被誉为"男人的加油站",你懂的
  • 这种农村野果子叫"薜荔果",各地区农村的叫法不一样,通俗说法叫"凉粉子",有的地方也叫木莲,木馒头.提起这个东西小编就不得不说一下了,嘿嘿 薜荔果可是被誉为是"男人的加油站",一般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农村有分布. 药典记载,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