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丨纺织干货:起毛起球影响因素与测试方法分析.第288期

起毛起球影响因素与测试方法分析

小知识.第288期 ┃ 每天学习一点点

作者:中纺联检(苏州)

起毛起球测试属于常规性物理测试;也是日常的服装消费中,消费者反应较为强烈的易引起消费者投诉的一个质量指标织物与服装在洗涤过程中或者实际穿着过程中,不断经受来自与外界、自身的摩擦,使织物表面的纤维端露出于织物,在表面呈现许多令人讨厌的毛茸即为“起毛”,若这些毛茸在继续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脱落,就会互相纠缠在一起,被搓揉成球形颗粒,这种颗粒称之为“起球”。

如下图所示,织物在未经摩擦之前,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毛羽;这些毛羽在经外力摩擦之后会一点一点的被拉伸出来,形成更长的毛茸。当毛茸的长度达到可以纠缠的时候,这些毛茸便会纠缠成团并逐步收缩;当这个茸团再继续经受外力作用,并有可能会脱离织物掉落。织物表面又形成毛茸状态。这就是起毛起球的产生过程。

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很容易了解织物的起毛起球。起毛有时会让织物富有感,用手摸起来也会有种柔和感;所有才有了起毛工艺,通过人工的方式让织物附有毛茸。但对于常规面料,我们不需要这种起毛或者起球,因为它会影响整体的穿着外观。

那么,有哪些面料容易起毛起球;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是哪些?

1、组成织物的纤维种类

纤维的种类是指天然纤维、化学合成纤维、再生天然纤维素纤维等;经相关的研究表明,天然纤维(除毛织物外)起毛起球的程度较小;主要是由于天然纤维的外观为不规则短纤维,形成纱线后,其纤维间的抱合力较大,纤维不易被抽出形成毛茸。化学纤维之间的抱合力较小,易被抽出形成毛茸。化学纤维易起毛起球的常见纤维为锦纶、涤纶、腈纶、丙纶、粘纤。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后其起毛起球的程度会加剧。

2、纺织工艺参数

是指纺纱方法、纱线结构、与织物结构等工艺参数。精梳毛纱中纤维排列整齐,短纤维含量少,不易起毛起球。纱线捻度大,纤维间的抱合力强,纤维不易被抽出,不易起毛起球。织物结构紧密,纱线间抱合力较强,纱线浮点较短,也不易起毛起球。由于纺织工艺较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总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纤维只要不被抽出,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就好。

3、后整理加工方式

是指后整理中的烧毛、剪毛、定型、树脂整理、涂层整理。

烧毛是将织物表面的毛茸烧去,使织物表面光洁无短纤维绒头,减少摩擦力及经摩擦后毛茸的纠缠程度。剪毛同样道理。

定型除可以提高织物尺寸稳定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防起毛起球效果。

树脂整理与涂层整理,此类整理将严重影响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主要是因为此类整理是直间在织物表面形成一种固定纤维的涂层,纤维无法被抽出。

4、穿着条件

穿着条件是指穿着服装时的温湿度环境与服装的实际穿着功能。在干燥的条件下,织物表面经摩擦产生静电、吸附灰尘、纤维等细小物质,会加速起毛起球的程度。而实际穿着功能是穿着此服装时所从事的各项目运动,由于运功程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摩擦越剧烈起毛起球程度越严重。

对于起毛起球;后整理加工只是一个辅助,他会影响织物本身的手感、风格等一系列的特性,也会改变织物物理性能。所以从面料的设计方面我们就需要对起毛起球性能进行一个彻底的了解,以使织物在生产出来之后除能够体现自身风格之外,还能自身就具有良好的抗起毛起球效果。

了解起毛起毛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之后;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在实验室环境中,是如何进行实际穿着模拟试验的。

在起毛起球的试验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起球箱法(又称ICI滚箱式起球)

常用测试标准

GB/T 4802.3

ISO 12945.1

BS 5811

JIS L1076,Method A

测试简介

此方法是将织物分经纬向各剪二块12.5X12.5cm 的样品,并将样品对折缝纫套在聚氨酯橡胶管上;放入正方形滚箱中,旋转7200转或14400转之后,与原样对比,查看期起毛起球程度。

测试方法分析

此测试方法影响因素有聚氨酯载样管的重量及硬度,箱体内部软木衬垫。软木衬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软木衬垫的表面摩擦系数。摩擦系数越大,起毛起球越严重。而摩擦系数的测定现在各实验室基本做不了,只能通过定期的期间核查来考核软木衬垫的使用寿命。聚氨酯酯载样管,其重量决定样品在箱体内翻滚的剧烈程度,而其硬度决定其相互碰撞时的力度。由于各试验设备所生产的聚氨酯载样管都不可能是一样的。所以测试方法在设备上的差异较大,样品的对比度,本人认为不是很高!

二:马丁代尔法

常用测试标准

GB/T 4802.2

ISO 12945.2

ASTM D4970

JIS L 1076,Method J

测试简介

采用低压力的方式,以Lissajous(李莎茹)曲线为运动轨迹,通过自身对自身或者自身对标准羊毛布之间的摩擦,通过不同的转数(125、500、1000、2000、5000、7000转)来考核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

测试方法分析

此方法是本人最为信赖的一个方法;由于设备制造的技术较为成熟;各厂家生产的设备之前的差异相对较小。测试结果的重复性与可比性都较为可靠。

三:乱翻式起毛起球(Random)

常用测试标准

GB/T 4802.4

ASTM D3512

JIS L 1076 Method D

测试简介

将面料以与经纬纱线成45度角,裁剪3个 10.5X10.5cm 的正方形,并以胶水固定四周散纱线。将3个样品一起放入试验箱内,并加入0.5mg的灰色棉纤维。关闭仓门,开启气压2~3PSI。开始试验,设备以1200r/min的速率运转 30min或60min 后取出,吸去表面多余的棉纤维。用标准评级样卡进行评级。

测试方法分析

此测试在设备方面,没有什么较大的问题,相对来说也较为简单;但由于不同面料的特性会使试验时,样品易贴仓门吸咐,导致样品的实际试验时间不足标准测试时间。试验时,最好有人员在旁边盯着,如遇样品被吸咐,及时停机调整即可。此测试唯一引起测试结果不均的问题在于对试样四边的固定工作;由于标准未统一固定纱线的胶水,各检测中心会使用不同品牌的胶水进行涂覆。而有些胶水涂覆过后,会产生硬边的现象,测试时可能导致自身刮擦引起起球严重的现象。

四:圆轨迹法

常用测试标准

GB 4802.1

测试简介

此方法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起毛起球测试标准。样品通过标准磨摩擦头,先进行刷毛处理(这里我都不说起毛),然后用标准的羊毛华达呢进行起球的摩擦。之后评判样品的起毛起球程度。测试参数按标准中规定执行;如下图。

测试方法分析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此测试方法是本人最想吐槽的一个测试;完全没有可比性,可国内的各产品标准,纷纷引用此标准。就连知名设备生产厂家ATLAS也生产出了这台设备,可见其使用程度有多广泛。

先吐槽尼龙刷,标准规定尼龙刷宜采用织物进行校准;并没有规定标准的校准织物。也就是说设备以买回来时的尼龙刷为基准,无法体现各设备对尼龙刷要求的一致性。再吐槽2201华达呢磨料,标准仅规定“定期校准,旧华达呢与备用新华达呢测试同一织物时,相差0.5级以上时需要更换”,这个定期校准,怎么个定期呀。不同实验室之间会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制定不同的周期。这个就没办法统一。

所以会存在因华达呢使用周期过长而产生结果不一致性。最后吐槽试验参数,各位看官,这些参数即包括使用用途,又包括纱线种类,又包括织物结构,又包括生产工艺,一块面为应根据哪一个特性来确定这个参数呢,各实验室对标准的理解不一致,也会选用不同的参数。希望标准制定方多多考虑一下,如何改善这个标准。我只想说,标准的可执行性很重要!

起毛起球性能的测试,由于测试方法众多且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往往会给消费者或者面料生产企业带来很多麻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面料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对起毛起球的测试各方法间的差异有个了解,才能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检测方法,才能数据的一致性方面保持一致。检测就是要排除一切影响因素,还面料一个接近真实的测试值!

■ 商务合作请加主编微信:cheng313093272

起毛起球影响因素与测试方法分析

小知识.第288期 ┃ 每天学习一点点

作者:中纺联检(苏州)

起毛起球测试属于常规性物理测试;也是日常的服装消费中,消费者反应较为强烈的易引起消费者投诉的一个质量指标织物与服装在洗涤过程中或者实际穿着过程中,不断经受来自与外界、自身的摩擦,使织物表面的纤维端露出于织物,在表面呈现许多令人讨厌的毛茸即为“起毛”,若这些毛茸在继续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脱落,就会互相纠缠在一起,被搓揉成球形颗粒,这种颗粒称之为“起球”。

如下图所示,织物在未经摩擦之前,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毛羽;这些毛羽在经外力摩擦之后会一点一点的被拉伸出来,形成更长的毛茸。当毛茸的长度达到可以纠缠的时候,这些毛茸便会纠缠成团并逐步收缩;当这个茸团再继续经受外力作用,并有可能会脱离织物掉落。织物表面又形成毛茸状态。这就是起毛起球的产生过程。

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很容易了解织物的起毛起球。起毛有时会让织物富有感,用手摸起来也会有种柔和感;所有才有了起毛工艺,通过人工的方式让织物附有毛茸。但对于常规面料,我们不需要这种起毛或者起球,因为它会影响整体的穿着外观。

那么,有哪些面料容易起毛起球;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是哪些?

1、组成织物的纤维种类

纤维的种类是指天然纤维、化学合成纤维、再生天然纤维素纤维等;经相关的研究表明,天然纤维(除毛织物外)起毛起球的程度较小;主要是由于天然纤维的外观为不规则短纤维,形成纱线后,其纤维间的抱合力较大,纤维不易被抽出形成毛茸。化学纤维之间的抱合力较小,易被抽出形成毛茸。化学纤维易起毛起球的常见纤维为锦纶、涤纶、腈纶、丙纶、粘纤。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后其起毛起球的程度会加剧。

2、纺织工艺参数

是指纺纱方法、纱线结构、与织物结构等工艺参数。精梳毛纱中纤维排列整齐,短纤维含量少,不易起毛起球。纱线捻度大,纤维间的抱合力强,纤维不易被抽出,不易起毛起球。织物结构紧密,纱线间抱合力较强,纱线浮点较短,也不易起毛起球。由于纺织工艺较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总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纤维只要不被抽出,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就好。

3、后整理加工方式

是指后整理中的烧毛、剪毛、定型、树脂整理、涂层整理。

烧毛是将织物表面的毛茸烧去,使织物表面光洁无短纤维绒头,减少摩擦力及经摩擦后毛茸的纠缠程度。剪毛同样道理。

定型除可以提高织物尺寸稳定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防起毛起球效果。

树脂整理与涂层整理,此类整理将严重影响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主要是因为此类整理是直间在织物表面形成一种固定纤维的涂层,纤维无法被抽出。

4、穿着条件

穿着条件是指穿着服装时的温湿度环境与服装的实际穿着功能。在干燥的条件下,织物表面经摩擦产生静电、吸附灰尘、纤维等细小物质,会加速起毛起球的程度。而实际穿着功能是穿着此服装时所从事的各项目运动,由于运功程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摩擦越剧烈起毛起球程度越严重。

对于起毛起球;后整理加工只是一个辅助,他会影响织物本身的手感、风格等一系列的特性,也会改变织物物理性能。所以从面料的设计方面我们就需要对起毛起球性能进行一个彻底的了解,以使织物在生产出来之后除能够体现自身风格之外,还能自身就具有良好的抗起毛起球效果。

了解起毛起毛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之后;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在实验室环境中,是如何进行实际穿着模拟试验的。

在起毛起球的试验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起球箱法(又称ICI滚箱式起球)

常用测试标准

GB/T 4802.3

ISO 12945.1

BS 5811

JIS L1076,Method A

测试简介

此方法是将织物分经纬向各剪二块12.5X12.5cm 的样品,并将样品对折缝纫套在聚氨酯橡胶管上;放入正方形滚箱中,旋转7200转或14400转之后,与原样对比,查看期起毛起球程度。

测试方法分析

此测试方法影响因素有聚氨酯载样管的重量及硬度,箱体内部软木衬垫。软木衬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软木衬垫的表面摩擦系数。摩擦系数越大,起毛起球越严重。而摩擦系数的测定现在各实验室基本做不了,只能通过定期的期间核查来考核软木衬垫的使用寿命。聚氨酯酯载样管,其重量决定样品在箱体内翻滚的剧烈程度,而其硬度决定其相互碰撞时的力度。由于各试验设备所生产的聚氨酯载样管都不可能是一样的。所以测试方法在设备上的差异较大,样品的对比度,本人认为不是很高!

二:马丁代尔法

常用测试标准

GB/T 4802.2

ISO 12945.2

ASTM D4970

JIS L 1076,Method J

测试简介

采用低压力的方式,以Lissajous(李莎茹)曲线为运动轨迹,通过自身对自身或者自身对标准羊毛布之间的摩擦,通过不同的转数(125、500、1000、2000、5000、7000转)来考核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

测试方法分析

此方法是本人最为信赖的一个方法;由于设备制造的技术较为成熟;各厂家生产的设备之前的差异相对较小。测试结果的重复性与可比性都较为可靠。

三:乱翻式起毛起球(Random)

常用测试标准

GB/T 4802.4

ASTM D3512

JIS L 1076 Method D

测试简介

将面料以与经纬纱线成45度角,裁剪3个 10.5X10.5cm 的正方形,并以胶水固定四周散纱线。将3个样品一起放入试验箱内,并加入0.5mg的灰色棉纤维。关闭仓门,开启气压2~3PSI。开始试验,设备以1200r/min的速率运转 30min或60min 后取出,吸去表面多余的棉纤维。用标准评级样卡进行评级。

测试方法分析

此测试在设备方面,没有什么较大的问题,相对来说也较为简单;但由于不同面料的特性会使试验时,样品易贴仓门吸咐,导致样品的实际试验时间不足标准测试时间。试验时,最好有人员在旁边盯着,如遇样品被吸咐,及时停机调整即可。此测试唯一引起测试结果不均的问题在于对试样四边的固定工作;由于标准未统一固定纱线的胶水,各检测中心会使用不同品牌的胶水进行涂覆。而有些胶水涂覆过后,会产生硬边的现象,测试时可能导致自身刮擦引起起球严重的现象。

四:圆轨迹法

常用测试标准

GB 4802.1

测试简介

此方法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起毛起球测试标准。样品通过标准磨摩擦头,先进行刷毛处理(这里我都不说起毛),然后用标准的羊毛华达呢进行起球的摩擦。之后评判样品的起毛起球程度。测试参数按标准中规定执行;如下图。

测试方法分析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此测试方法是本人最想吐槽的一个测试;完全没有可比性,可国内的各产品标准,纷纷引用此标准。就连知名设备生产厂家ATLAS也生产出了这台设备,可见其使用程度有多广泛。

先吐槽尼龙刷,标准规定尼龙刷宜采用织物进行校准;并没有规定标准的校准织物。也就是说设备以买回来时的尼龙刷为基准,无法体现各设备对尼龙刷要求的一致性。再吐槽2201华达呢磨料,标准仅规定“定期校准,旧华达呢与备用新华达呢测试同一织物时,相差0.5级以上时需要更换”,这个定期校准,怎么个定期呀。不同实验室之间会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制定不同的周期。这个就没办法统一。

所以会存在因华达呢使用周期过长而产生结果不一致性。最后吐槽试验参数,各位看官,这些参数即包括使用用途,又包括纱线种类,又包括织物结构,又包括生产工艺,一块面为应根据哪一个特性来确定这个参数呢,各实验室对标准的理解不一致,也会选用不同的参数。希望标准制定方多多考虑一下,如何改善这个标准。我只想说,标准的可执行性很重要!

起毛起球性能的测试,由于测试方法众多且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往往会给消费者或者面料生产企业带来很多麻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面料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对起毛起球的测试各方法间的差异有个了解,才能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检测方法,才能数据的一致性方面保持一致。检测就是要排除一切影响因素,还面料一个接近真实的测试值!

■ 商务合作请加主编微信:cheng313093272


相关内容

  • 起毛起球标准及改进
  • 织物起毛起球不同的测试标准 纺检0801 鲁瑶 邹薇 摘要:本文对<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中的圆轨迹法.马丁代尔法.起球箱法及随机翻滚法四种测定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比较:并对其中包含多种测试条件的两个标准各种测试条件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各个标准中指标的合理性.试验方法的科学 ...

  • 羊绒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实验方法
  • 羊绒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实验方法 织物在服用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外力摩擦的继续作用使毛绒纠缠成球并凸起在织物表面,这种现象称为织物的起毛起球.因此,在设计织物.选择服装面料或监控织物质量时都应重视织物的抗起球性. 一.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 (a)表示织物原样; (b)表示第一阶段,织物表面的 ...

  • 纺织品测试仪器
  • 一.测试纺织纤维.纱线和纺织品物理性质.机械性质以及工艺性质的仪器 纺织测试仪器是纺织生产发展的手段,由简单测试工具逐渐发展成为手动的机械式测试仪器,进而发展成为机电结合的现代化测试仪器.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除用人的感官评定丝织物质量外,还用五色雉的羽毛作为评定织品染色的色泽标准.从周代起开始用尺测量 ...

  • 纺织品测试知识简介
  • 纺织品测试知识简介 一. 测试与分类: 1.按产品出口地不同,可分为: a )AATCC ,ASTM---美洲国家 b )AS---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c )BS---英国 d )CAN/CGSB-加拿大 e )DIN---德国 f )EN---欧洲国家 g )FTM ,US CPSC---美国 h ...

  • 羊绒衫起球的原因分析及评定指标
  • 陈新生,毕业于北京纺织工程学院,工作单位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主要从事纺织纤维.纺织品的检验工作,具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有着丰富的检验经验,曾多次发表纺织相关内容的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标准与检验. 羊绒衫以其非凡的风格和高雅的气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羊绒衫起球问题普遍,严重困扰着消费者的 ...

  • 实验实训报告1
  • 纤维鉴别实验 实验实训任务书 课程名称:服装材料 任课老师:杨陈 实验实训项目名称:纤维鉴别实验 实验实训目的及内容:用手感目测法.显微镜观察法.燃烧法和化学溶解法对 服装面料的纤维进行正确鉴别. 实验实训要求:使用普通生物显微镜观察和认识各种纤维的表面形态及其特征, 同时了解普通生物显微镜的构造并 ...

  • 干货│史上最全纺织品检测项目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 纺织品检测项目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检测结果是由检测数据及单位组成! 而这个单位的选择有时有很多种,所采用单位的不一致,势必会导致检测数值表示的差异.所以认识检测项目所使用单位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认识检测.下面我将常的检测项目及其单位与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式进行简单的整理. 色牢度常规项目: 色牢度评级主要 ...

  • 无纺布耐磨测试方法及标准[1]
  • 1. 目的 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无纺布的马丁代尔耐磨测试及起毛起球测试. 3. 参考文献/术语 3.1 WSP20.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 abrasion resistance of nonwoven fabrics using a nonwoven ...

  • 纺织专业名词及计算公式
  • 纺织常用知识及计算 机密 目 录 一 纤维类 [***********] 1. 模量.................................................... 2. 线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