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关联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四个全面”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二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第一个“全面”。随后,我们党又相继召开了两次非常重要的中央全会,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聚焦法治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就是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

关于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认为它们是“姐妹篇”:一张是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一张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整体性,更多的是横向展开;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具体性,更多的是纵向深入。前者是对后者的统领,其主基调是立行立改;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其主基调是建章立制。二者一破一立,同属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的一整套顶层设计方案,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两张路线图相互交织、交相呼应,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吻合,在一个时间轴上徐徐展开。至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总体思路日渐清晰。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三个全面”的提法,最先出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所作的说明中。他讲到,作为决定起草突出考虑之首的问题便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第四个“全面”,则是2014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最先提出的。他指出:“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这样便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概念。同年12月中旬在江苏调研时,他又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四个全面”正式出炉。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管党治党最显著的特征一个是“从严”、一个是“全面”。从严,就是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全面,就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五大建设。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

“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观在治国理政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治国理政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无论是改革、还是法治、抑或是治党,其本身都是一个诸要素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注意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即一来改革、法治、党建本身都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二来还要时不时地能够跳出改革、法治、党建自身的局限,从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的高度来观察处理问题。

从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一条红线在其中。一方面,法治建设实质上是对原有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勇气;另一方面,改革创新也离不开依法授权和法治保障,以确保各项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都是围绕制度文明来展开的,都是为了建设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互为因果,体现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就目标本身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两个百年”“中国梦”一起层层递进、一以贯之。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之间也具有内在统一性。其中,小康是目标,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治党是关键,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四个全面”的思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初见端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质上就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在对十八大总体工作部署分步研究、有序推进基础上的逻辑展开和实践深化。(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副主任)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四个全面”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二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第一个“全面”。随后,我们党又相继召开了两次非常重要的中央全会,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聚焦法治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就是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

关于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认为它们是“姐妹篇”:一张是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一张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整体性,更多的是横向展开;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具体性,更多的是纵向深入。前者是对后者的统领,其主基调是立行立改;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其主基调是建章立制。二者一破一立,同属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的一整套顶层设计方案,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两张路线图相互交织、交相呼应,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吻合,在一个时间轴上徐徐展开。至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总体思路日渐清晰。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三个全面”的提法,最先出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所作的说明中。他讲到,作为决定起草突出考虑之首的问题便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第四个“全面”,则是2014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最先提出的。他指出:“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这样便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概念。同年12月中旬在江苏调研时,他又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四个全面”正式出炉。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管党治党最显著的特征一个是“从严”、一个是“全面”。从严,就是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全面,就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五大建设。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

“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观在治国理政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治国理政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无论是改革、还是法治、抑或是治党,其本身都是一个诸要素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注意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即一来改革、法治、党建本身都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二来还要时不时地能够跳出改革、法治、党建自身的局限,从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的高度来观察处理问题。

从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一条红线在其中。一方面,法治建设实质上是对原有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勇气;另一方面,改革创新也离不开依法授权和法治保障,以确保各项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都是围绕制度文明来展开的,都是为了建设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互为因果,体现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就目标本身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两个百年”“中国梦”一起层层递进、一以贯之。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之间也具有内在统一性。其中,小康是目标,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治党是关键,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四个全面”的思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初见端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质上就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在对十八大总体工作部署分步研究、有序推进基础上的逻辑展开和实践深化。(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副主任)


相关内容

  • 论辩证思维方法
  • 作者:翟北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06期 摘要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指出了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辩证思维方法不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提出了辩证思维的观点方法.规律方法和范畴方法的新体系. 关键词 辩证思维方法:观点方法:规律方法:范畴方法:具体范畴方法:对立范畴方法: ...

  • [ 播音 主持 ]第八章 内在语
  • 第八章 内在语 作者:播音创作„ 文章来源:播音创作基础理论 点击数:579 更新时间:2005-7-1 第八章 内在语 1)教学目的: 1. 认识和掌握播音创作的内部技巧――内在语 2. 通过挖掘稿件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达到调动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并使之积 ...

  •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概述 整个民法的内容,不外乎法律关系之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及其变动和变动的原因.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 ...

  • 建立"过程教学"的内在关联
  • 建立"过程教学"的内在关联 郑秉捷 [摘要]课程改革的根本立足点在课堂教学,所有课程改革目标都必须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来实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尤为重要.本文从过程教学的关键概念.理论基础.教学行为结构.过程教学策略.课程执行力提升方式.过程教学的价值分析等六个维度深入.系统阐释 ...

  • "四个全面"专题党课宣讲稿(资料)
  • "四个全面"专题党课宣讲稿(资料)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与背景 1.四个全面的提出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 ...

  • 林坚:"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布局的关联
  •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5-11-20 17:16:08 来源:人民大学国发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阐明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了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 ...

  • 认清基本国情
  • <认清基本国情>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事 ...

  • 论实践智慧
  • 作者: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哲学以智慧之思为题中之义,实践智慧则进一步从实践之维,展示了智慧与人的关系.哲学意义上的智慧,本身要求具体地落实于人的实践,人的实践过程及其展开,则在不同的层面受到智慧的内在制约.历史地看,亚里士多德已开始考察实践智慧的问题,并在肯定实践智慧的本质是践行 ...

  •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 共管理学院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摘要: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假如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题目.对于这个题目,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往思考和把握. 关键词:主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