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生字、词语

2. 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

3. 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的:

1. 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

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 像长龙

17长城

近看 高大坚固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 伟大的奇迹

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生字、词语

2. 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

3. 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的:

1. 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

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 像长龙

17长城

近看 高大坚固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 伟大的奇迹


相关内容

  • 17[长城]教案设计
  • 17 长 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健康的审美情趣.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同时通过填表.写句子.写短文等环节的练习 ...

  • 人教版四上17.[长城]教学设计
  • 17.<长城>教学设计 宣州新田小学:高小平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 ...

  • 17.长城教案
  • <长 城>教案 (陈 颖) 教学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

  • [长城]第二课时
  • 17.<长城>教学设计 402班张志发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

  • 人教版长城教学设计(共9篇)
  • 篇一: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俺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 ...

  • 长城教学设计附反思
  • <长城>教学设计 段家河镇明德学校 李振梅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 ...

  • [长城]教学设计5
  •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了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 ...

  • 四年级语文上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 课题:17.长城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 ...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教案
  • 17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