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司马懿之"多疑"性格比较

第17卷 第4期2000年7月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InstituteVol.17 No.4Jul2000

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比较

王 姝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 《三国演义》一书以各种方法塑造艺术形象,多角度地反映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

向。研究者历来只注意到了不同政治集团中人物的对比,本文则试图通过对曹魏政权中两位核心人物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的分析比较,论证同一政权中的人物对比,同样可以反映出作者的这种政治态度。

[关键词] 曹操;司马懿;疑中见智;疑中有异;政治倾向

[中图分类号] I207.4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2191X(2000)0420093203  《三国演义》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但却能够做到“一人有一个性格,各各不同,写来真是

[1]好看”。作者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塑造了一

离去,又回答“可支三月”,“止有此月之粮”,。这一情节,但这,在决战前夕,必须具备,即高度的警惕性,正如他本人所言“岂不闻兵不厌诈”。许攸虽是曹操故友,但当时身份毕竟是袁绍谋士,而当时的人皆“各为其主”,诈降的人比比皆是。作为一个有谋略的人,不可能立即就信任许攸,更何况粮草情况属于军事机密,在那胜负攸关的特定场合下,岂能因为是“故友”就轻信于人。但当许攸出示曹操与荀 的信后,曹操知许攸是诚心投奔,因而诚恳地请教破敌之计并采纳之,最后大破袁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统一北方。

反观当时的另一豪强袁绍,实力雄厚,“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兵,被称为一

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己的政治倾向与审美理想格中“疑”,来管窥《三国演义》作者思想的主观倾向。

一、疑中见智

曹操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代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性格中皆有“多疑”的因素,是二人大智过人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使他们常常成为政治上、军事上的胜利者,成为真正的英雄。什么是英雄?曹操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

,[2]按理应称霸北方,但为人猜忌多疑,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时之杰”

[3]

(第十一回)依照这个标准,曹操本人、。先是拒纳沮授之也”。司马“好谋而不决,貌宽百内忌”

懿、诸葛亮等人方可称得上是“英雄”。

曹操足智多谋,对谋士提出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后,能够消除疑问,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表现出果断精明,可谓“虑无不周”,“得策辄行”。第三十回写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决战,由于“军力渐乏,粮草不济”,曹操已处于劣势。此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奔曹操,许攸问起粮草之事,曹操隐瞒实情,先是回答“可支一年”,见许攸不信,又答“有半年耳”,见许攸还是不信并要

  [收稿日期] 2000-03-10

谏,“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在官渡决战前又先后拒田丰、许攸偷袭许都之计;在官渡决战中,偏听偏信,猜疑许攸为奸细,又不能善待部下,最后落得众叛亲离,却使对手曹操增添张 、高览二员虎将,以致落败而逃,一蹶不振,可谓“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从中可以看出,在军事战略上的“多疑”使曹操成为北方的霸主,而“疑所不当疑,信所不信”的性格使袁绍丧失了统一中原的机会,因

[作者简介] 王 姝(1976-),女,辽宁沈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94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而只是“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4]不足以成为英雄。

而作为曹操继任者的司马懿,同样在军事指挥上秉承了曹操这特性。司马懿刚一出场(第六十七回)就显露出谋略之才。他劝曹操趁刘备在蜀没立稳脚跟时速去攻打,并说:“智者贵于乘时,时可不失也”。他也一直实践着这句话,最终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奠定了三国最后统一的基础。作者塑造他的目的在于使诸葛亮有一个真正对手,衬托出诸葛亮的高超才智。诸葛亮对他也是称赞有加,曾言“所患者惟有司马懿一人

(第九十回)而也”。“性多疑”不能不说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多疑,使他多次避免了进入诸葛亮设计的圈套。当诸葛亮四出祁山欲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却守寨不出,诸葛亮只好佯装退兵,张 等提出追赶,司马懿却不轻举

妄动,说:“孔明必有大谋,不可轻动”。当蜀兵已退出六十里时,他仍不肯相信,自己亲自杂在军中察看,说:“此乃孔明之计也,,),,,不轻易,做到“三思而后行”。司马懿与曹真赌赛,见蜀兵不出料是欲夺祁山。当听曹真说无一个蜀兵时,并没有就此相信,料是诸葛

复上床睡”。醒后佯惊,问何人杀死其近侍,众人告诉他实情,曹操痛哭并厚葬这名近侍。其实这个骗局就是用以惑众,惧人危己。正如杨修所

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第七十二回)即使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他也不放心。第四回中,曹操欲刺董卓,事败后逃走,被吕伯奢收留,因为听到屋外有磨刀声并有人说“缚而杀之”,就疑心即起,杀了吕伯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幅极端利己者的嘴脸。曹操这种“多疑”的性格也使他尝尽了苦头。正因为疑心重,不肯轻易相信别人,怕被欺骗,以致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冒失地杀了蔡瑁、张允二人,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与上次的官渡之战相比,可谓“成也疑,败也疑”。最后,他已身患重病,当华佗提出用利斧劈开其头而治头痛时,,终因不肯医治而亡,以“谨慎”“平生谨慎”,其实他比诸葛亮更加谨慎,甚至小心翼翼。因为他的对手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他屡败下风,因此,虽“深明

(王朗语),也不得不谨小慎微,韬略,善晓兵机”

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也使他错失了许多战机,最典型的莫过于“武侯弹琴退仲达”一回。

“平生谨慎,亮要暗来夺寨,因而及时接应曹真,屯兵渭滨。如果不是司马懿多疑,认为诸葛亮

(第一百回)由此看出,虽然司马懿处处受制于不浊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未敢入城,诸葛亮,但也却因处处设疑,使其出兵有所保

因而蜀军才得以脱离险境。正如毛宗岗所言:

留,不致于一败涂地,保存了实力,与诸葛亮打“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平日

,[5]当时如果是其子司马昭率兵,可能会直起持久战,使其虽出祁山也未取得彻底的胜利。耳”

二、“疑”中有异

尽管曹操与司马懿“多疑”的共性使二人均成为胜利者,但由于作者自身的主观思想倾向,

冲进去活捉诸葛亮,但诸葛亮已料到司马懿必怀疑自己不敢弄险,故出此计。《松烟小录》载:

“魏叔子《目录》云:‘料事者,先料人,能料愚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并不能料愚。余尝览

,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扫地,司马懿遇使二人的“多疑”又有个性,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三国演义》

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爱憎态度。

曹操的“多疑”性格中过多的带有“狡诈、残忍”的成分。作为一个弄权者,他必须始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因而时时提防别人加害于己或造反夺权,因此他无论对敌人,还是对自己身边的人,都处处设疑。他虽能广揽人才,且“任人唯才”,却总是疑其不忠,杀荀 便是例证。再如曹操为防别人加害自己,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之戏。一个近侍在他午睡时,拾起掉在地上的被子并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拔剑斩之,

[6]矣。’”

可见孔明之计谋终高仲达一筹。再如“死孔明气走生仲达”一回,司马懿见一将星附落,猜是孔明已死,本应传令起兵,但又疑此是诸葛亮故意诈死诱其出兵而未聚行劝,从而坐失良机。司马懿曾说过“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这帮助他取得了不少胜利,如克日擒孟达,保护了两京的安全;诛杀曹爽,掌握大权。但他自己却因为畏惧诸葛亮而丧失了很多打败蜀军的机

王 姝: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比较

会。诸葛亮的佯装退兵,减兵添灶,他都能预料到,但在关键时刻却患得患失,贻误战机,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衬托出诸葛亮的高明,利用他的“疑心”取胜。

三、犯而能避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谈到:“《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惟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犯”是写出不同人物性格的相同性;“避”是写出其同中见异。《三国演义》塑造艺术形象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和紧张的冲突中,在相互对照中见人物个性,以求得人物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统一,这也是其小说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刻划二人性格的差异,主要是为了赞扬作为魏的对立面

蜀汉政权中的人物。曹

有着“治乱世”之才,由“世,因此,的形象,希翼有刘备式的“圣君”出现,有如刘备所言:“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而作者恰恰也是围绕这一中心塑造曹操的恶德,曹操因为多疑而杀恩人全家,刘备却宁死而“不为不仁不大杀功臣,刘备却待部将有如兄弟,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仁君”的向往。

司马懿是曹魏政权的重要人物,并且在后期掌握大权,在军事上与诸葛亮长期对峙,互有胜负,可谓“棋逢对手”,但他的才智总逊孔明一截,他本人也自叹“吾不如也!”毛宗岗道出罗贯中对司马懿的态度;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有别矣。操之事皆一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诛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轼主后,害王嗣,僭王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

[7]

恕辞焉。

95

因此司马懿的出现带有“恐鼎足之中折,而

[8]

叠出其人才以相持也”之意,所以“天生瑜以[9]亮对,又生懿以继曹后”。司马懿与诸葛亮知

已知彼,互有畏惧,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削掉司马懿的兵权,而司马懿又用反间计促使后主召回诸葛亮。三国的后期实际上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尽管司马懿善于行军用兵,但在较量中却总处于下风,借其口道出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雨果说:“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照”,[10]但罗贯中恰恰用司马懿陪衬诸葛亮,使聪明与聪明形成了对照,达到了观与不才敌不

[11]奇,观才与才敌则奇”的艺术效果。

作者用正衬与反衬的手法,使人物在尖锐的冲突中各自闪烁出思想性格的火花,并加以丰富生动的情节,。作,,又,,表现出,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寄托自己的理想,使《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中的人物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金圣叹评曰:“而演谓对罗贯中的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

[1]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第三十五回总

[12]

雄才大略;,突出其大阴谋家《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可

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4]三国志・武帝记[M].中华书局.1963.[5]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第九十五回总

义之事”;曹操为提防别人加害于己而杀近侍、[2][3]后汉书・袁绍传[M].中华书局,1963.

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6]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M].齐鲁书社,

1989.113.

[7]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第一百八回总

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8][9][12]金人端.三国志演义序[A].毛宗岗

评〈三国演义〉[M].卷首.

[10〈克伦威尔〉]序言[A].西方文艺理论名著

选编[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9.

[11]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第四十八回

总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刘向宏)

第17卷 第4期2000年7月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InstituteVol.17 No.4Jul2000

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比较

王 姝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 《三国演义》一书以各种方法塑造艺术形象,多角度地反映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

向。研究者历来只注意到了不同政治集团中人物的对比,本文则试图通过对曹魏政权中两位核心人物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的分析比较,论证同一政权中的人物对比,同样可以反映出作者的这种政治态度。

[关键词] 曹操;司马懿;疑中见智;疑中有异;政治倾向

[中图分类号] I207.4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2191X(2000)0420093203  《三国演义》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但却能够做到“一人有一个性格,各各不同,写来真是

[1]好看”。作者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塑造了一

离去,又回答“可支三月”,“止有此月之粮”,。这一情节,但这,在决战前夕,必须具备,即高度的警惕性,正如他本人所言“岂不闻兵不厌诈”。许攸虽是曹操故友,但当时身份毕竟是袁绍谋士,而当时的人皆“各为其主”,诈降的人比比皆是。作为一个有谋略的人,不可能立即就信任许攸,更何况粮草情况属于军事机密,在那胜负攸关的特定场合下,岂能因为是“故友”就轻信于人。但当许攸出示曹操与荀 的信后,曹操知许攸是诚心投奔,因而诚恳地请教破敌之计并采纳之,最后大破袁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统一北方。

反观当时的另一豪强袁绍,实力雄厚,“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兵,被称为一

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己的政治倾向与审美理想格中“疑”,来管窥《三国演义》作者思想的主观倾向。

一、疑中见智

曹操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代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性格中皆有“多疑”的因素,是二人大智过人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使他们常常成为政治上、军事上的胜利者,成为真正的英雄。什么是英雄?曹操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

,[2]按理应称霸北方,但为人猜忌多疑,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时之杰”

[3]

(第十一回)依照这个标准,曹操本人、。先是拒纳沮授之也”。司马“好谋而不决,貌宽百内忌”

懿、诸葛亮等人方可称得上是“英雄”。

曹操足智多谋,对谋士提出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后,能够消除疑问,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表现出果断精明,可谓“虑无不周”,“得策辄行”。第三十回写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决战,由于“军力渐乏,粮草不济”,曹操已处于劣势。此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奔曹操,许攸问起粮草之事,曹操隐瞒实情,先是回答“可支一年”,见许攸不信,又答“有半年耳”,见许攸还是不信并要

  [收稿日期] 2000-03-10

谏,“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在官渡决战前又先后拒田丰、许攸偷袭许都之计;在官渡决战中,偏听偏信,猜疑许攸为奸细,又不能善待部下,最后落得众叛亲离,却使对手曹操增添张 、高览二员虎将,以致落败而逃,一蹶不振,可谓“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从中可以看出,在军事战略上的“多疑”使曹操成为北方的霸主,而“疑所不当疑,信所不信”的性格使袁绍丧失了统一中原的机会,因

[作者简介] 王 姝(1976-),女,辽宁沈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94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而只是“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4]不足以成为英雄。

而作为曹操继任者的司马懿,同样在军事指挥上秉承了曹操这特性。司马懿刚一出场(第六十七回)就显露出谋略之才。他劝曹操趁刘备在蜀没立稳脚跟时速去攻打,并说:“智者贵于乘时,时可不失也”。他也一直实践着这句话,最终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奠定了三国最后统一的基础。作者塑造他的目的在于使诸葛亮有一个真正对手,衬托出诸葛亮的高超才智。诸葛亮对他也是称赞有加,曾言“所患者惟有司马懿一人

(第九十回)而也”。“性多疑”不能不说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多疑,使他多次避免了进入诸葛亮设计的圈套。当诸葛亮四出祁山欲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却守寨不出,诸葛亮只好佯装退兵,张 等提出追赶,司马懿却不轻举

妄动,说:“孔明必有大谋,不可轻动”。当蜀兵已退出六十里时,他仍不肯相信,自己亲自杂在军中察看,说:“此乃孔明之计也,,),,,不轻易,做到“三思而后行”。司马懿与曹真赌赛,见蜀兵不出料是欲夺祁山。当听曹真说无一个蜀兵时,并没有就此相信,料是诸葛

复上床睡”。醒后佯惊,问何人杀死其近侍,众人告诉他实情,曹操痛哭并厚葬这名近侍。其实这个骗局就是用以惑众,惧人危己。正如杨修所

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第七十二回)即使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他也不放心。第四回中,曹操欲刺董卓,事败后逃走,被吕伯奢收留,因为听到屋外有磨刀声并有人说“缚而杀之”,就疑心即起,杀了吕伯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幅极端利己者的嘴脸。曹操这种“多疑”的性格也使他尝尽了苦头。正因为疑心重,不肯轻易相信别人,怕被欺骗,以致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冒失地杀了蔡瑁、张允二人,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与上次的官渡之战相比,可谓“成也疑,败也疑”。最后,他已身患重病,当华佗提出用利斧劈开其头而治头痛时,,终因不肯医治而亡,以“谨慎”“平生谨慎”,其实他比诸葛亮更加谨慎,甚至小心翼翼。因为他的对手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他屡败下风,因此,虽“深明

(王朗语),也不得不谨小慎微,韬略,善晓兵机”

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也使他错失了许多战机,最典型的莫过于“武侯弹琴退仲达”一回。

“平生谨慎,亮要暗来夺寨,因而及时接应曹真,屯兵渭滨。如果不是司马懿多疑,认为诸葛亮

(第一百回)由此看出,虽然司马懿处处受制于不浊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未敢入城,诸葛亮,但也却因处处设疑,使其出兵有所保

因而蜀军才得以脱离险境。正如毛宗岗所言:

留,不致于一败涂地,保存了实力,与诸葛亮打“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平日

,[5]当时如果是其子司马昭率兵,可能会直起持久战,使其虽出祁山也未取得彻底的胜利。耳”

二、“疑”中有异

尽管曹操与司马懿“多疑”的共性使二人均成为胜利者,但由于作者自身的主观思想倾向,

冲进去活捉诸葛亮,但诸葛亮已料到司马懿必怀疑自己不敢弄险,故出此计。《松烟小录》载:

“魏叔子《目录》云:‘料事者,先料人,能料愚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并不能料愚。余尝览

,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扫地,司马懿遇使二人的“多疑”又有个性,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三国演义》

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爱憎态度。

曹操的“多疑”性格中过多的带有“狡诈、残忍”的成分。作为一个弄权者,他必须始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因而时时提防别人加害于己或造反夺权,因此他无论对敌人,还是对自己身边的人,都处处设疑。他虽能广揽人才,且“任人唯才”,却总是疑其不忠,杀荀 便是例证。再如曹操为防别人加害自己,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之戏。一个近侍在他午睡时,拾起掉在地上的被子并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拔剑斩之,

[6]矣。’”

可见孔明之计谋终高仲达一筹。再如“死孔明气走生仲达”一回,司马懿见一将星附落,猜是孔明已死,本应传令起兵,但又疑此是诸葛亮故意诈死诱其出兵而未聚行劝,从而坐失良机。司马懿曾说过“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这帮助他取得了不少胜利,如克日擒孟达,保护了两京的安全;诛杀曹爽,掌握大权。但他自己却因为畏惧诸葛亮而丧失了很多打败蜀军的机

王 姝: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比较

会。诸葛亮的佯装退兵,减兵添灶,他都能预料到,但在关键时刻却患得患失,贻误战机,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衬托出诸葛亮的高明,利用他的“疑心”取胜。

三、犯而能避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谈到:“《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惟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犯”是写出不同人物性格的相同性;“避”是写出其同中见异。《三国演义》塑造艺术形象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和紧张的冲突中,在相互对照中见人物个性,以求得人物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统一,这也是其小说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刻划二人性格的差异,主要是为了赞扬作为魏的对立面

蜀汉政权中的人物。曹

有着“治乱世”之才,由“世,因此,的形象,希翼有刘备式的“圣君”出现,有如刘备所言:“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而作者恰恰也是围绕这一中心塑造曹操的恶德,曹操因为多疑而杀恩人全家,刘备却宁死而“不为不仁不大杀功臣,刘备却待部将有如兄弟,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仁君”的向往。

司马懿是曹魏政权的重要人物,并且在后期掌握大权,在军事上与诸葛亮长期对峙,互有胜负,可谓“棋逢对手”,但他的才智总逊孔明一截,他本人也自叹“吾不如也!”毛宗岗道出罗贯中对司马懿的态度;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有别矣。操之事皆一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诛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轼主后,害王嗣,僭王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

[7]

恕辞焉。

95

因此司马懿的出现带有“恐鼎足之中折,而

[8]

叠出其人才以相持也”之意,所以“天生瑜以[9]亮对,又生懿以继曹后”。司马懿与诸葛亮知

已知彼,互有畏惧,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削掉司马懿的兵权,而司马懿又用反间计促使后主召回诸葛亮。三国的后期实际上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尽管司马懿善于行军用兵,但在较量中却总处于下风,借其口道出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雨果说:“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照”,[10]但罗贯中恰恰用司马懿陪衬诸葛亮,使聪明与聪明形成了对照,达到了观与不才敌不

[11]奇,观才与才敌则奇”的艺术效果。

作者用正衬与反衬的手法,使人物在尖锐的冲突中各自闪烁出思想性格的火花,并加以丰富生动的情节,。作,,又,,表现出,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寄托自己的理想,使《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中的人物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金圣叹评曰:“而演谓对罗贯中的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

[1]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第三十五回总

[12]

雄才大略;,突出其大阴谋家《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可

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4]三国志・武帝记[M].中华书局.1963.[5]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第九十五回总

义之事”;曹操为提防别人加害于己而杀近侍、[2][3]后汉书・袁绍传[M].中华书局,1963.

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6]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M].齐鲁书社,

1989.113.

[7]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第一百八回总

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8][9][12]金人端.三国志演义序[A].毛宗岗

评〈三国演义〉[M].卷首.

[10〈克伦威尔〉]序言[A].西方文艺理论名著

选编[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9.

[11]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第四十八回

总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刘向宏)


相关内容

  •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呢
  •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呢?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名家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司马懿谋略胜孔明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的敌手更多一些.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睿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皇亲,陈 ...

  • [曹操献刀]SK
  • 幻灯片3 学习思路 品味片段 鉴赏与评价 评价人物 阅读原著 探讨主题 鉴赏手法 综合评价 对比鉴赏 幻灯片4 小说常识 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 ...

  • 三国演义的演讲稿
  •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 ...

  • 试论罗贯中对三国人物的塑造
  • 试论罗贯中对三国人物的塑造 指导老师:吴明贤 作者:刘强 准考证号:[1**********]7 [内容摘要]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其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故事情节基本据于史实.但文学作品并不等同于史传作品,其间加上作者的观点立场的影响,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完全忠实于历史本身.本文试图对 ...

  • [空城计]教学设计..
  • 黄玉芳 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

  • 小学六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
  • 相关内容>><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大全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 ...

  •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 成人高等教育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完 成 人: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层次: 2011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年10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Adult Higher Education Thesis ...

  • 三国人物形象
  •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 ...

  • 良好性格的作用
  • 青少年要有良好的性格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充分认识良好性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觉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 . 过程与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合作与探究,增强学生体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良好性格对于个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