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

一、 名词解释(5个)

1、词别是一家: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提出来的,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当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词别是一家同时也体现在词的柔媚香艳,有 “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之说。

2、小品文:小品一词,来自佛学,本指的是佛经的节本,后来运用到文学领域,

同样也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定义,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内容来源于生活,题材及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题材包容、体裁自由,主要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在明代末年这个社会大动乱时期,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遁迹山林,寄情山水,写了大量优秀的小品文,它们不仅是传统散文的发展,也是公安派、竟陵派文学主张影响下的直接产物,为明末文坛增添了异彩,著名作家有张岱、徐宏祖、王思任、祁彪佳等。

4、诸宫调:流行于宋、金、元时期,是一种以说唱形式出现的民间文学。它的

结构形式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讲、说唱故事,故称诸宫调。它以唱曲为主,说白为辅,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据王灼《碧鸡漫志》载,它产生于北宋初年,是由民间艺人孔三传首创的。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宋金时期兴盛于北方,对元杂剧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诸宫调与前此的说唱、歌舞均有渊源关系。它继承了唐代变文韵散相间的体制,发展了以同一词调重复多遍并间以说白的鼓子词,以一诗一词交替演唱并与歌舞结合的“转踏”和集合若干同一宫调的曲调为一套曲的“唱赚”的结构。诸宫调在宋都东京创立后,不但使整个宋代说唱曲艺艺术更加多姿多彩,而且影响波及到后世戏曲。元杂剧的形成直接受诸宫调影响,就是从现代戏曲和许多说唱结合的曲艺节目中,仍可以看到诸宫调的影子。

5、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指的

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9、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 、袁中道,袁宗道 为

代表,他们是兄弟,时号“三袁”,其中袁宏道成就最高。在思想上,他们深受李贽的影响;在文学上接受并发展了唐顺之、李贽、徐渭的文学思想,他们认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应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必模拟古人:

“世道既变,文亦为之。今之不必模古者也,亦势也。”还认为作家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感情,写出心中的话。他们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10、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 长篇小说的一种,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我国古

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章回小说回目源于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二、简答题(2题)

3、王实浦《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

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全折一共可以分为四部分,充分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4、《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艺术形象)

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作为良家少女,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嫁武大为妻,

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与西门庆苟合,联合毒害武大并嫁祸武二,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淫欲狂与虐待狂,害人者与受害者,“千古第一淫妇”“千古悲剧人物”。

三、论述题(1题)

1、《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深情、浪漫)

(1)《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此剧原名《还魂记》,杜丽娘是《牡

丹亭》的女主人公,也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杜丽娘出身于官宦家庭,父母一心想把她培养成三从四德的封建淑女,但她内心深处却积蓄着难言的苦闷,她恨生于官宦家族,叹息“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当她在《诗经》发现表达爱情的诗句以及看到明媚的春光时,她发现了自己的

价值,于是她做起大胆的梦。梦境与现实的严重分裂,使她内心备受煎熬,最后她因梦而死,但她的灵魂却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终于在幽冥中找到了日夜渴见的柳梦梅,并强烈希望复生,将理想的爱情变为现实的结合,最终她复活了。为争得爱情婚姻在现实中的合法存在,她继续斗争。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2)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世间的事物的原动力,而诗歌应表现这种情。一切文

学作品,也都与诗歌一样,是因情而生的。儒、释、道兼有,抨击官场黑暗、政治腐败,追求个性解放。“至情”论——至情悟人、戏曲救世。1、宏观上,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2、程度上,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3、方式上,“至情”的感悟方式借戏剧来演绎。(课件)

3、《红楼梦》中的比较与映照。

(1)前八十回是曹雪芹之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

(2)曹雪芹对贾宝玉的人生愿望是首先是 “补天”,“留意于孔孟之间,委

身于经济之道”,是传统入世思想的反映 。孔子一生栖栖皇皇,席不暇

暖,为了百姓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干戈扰攘,百般挫折中,探寻

拯救之路,闻其风可使贪夫廉,懦夫有立志。但是,“贾宝玉”已朦胧地

认识到,传统的补天者已普照遍成为功利之徒,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自身

的“富贵场”与“温柔乡”,传统的入世方世已无补于现实之天,整个男

性世界都已无补于末世之天,他拒绝了补天的责任。因而,《红楼梦》对

金陵十二钗等人的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支曲,却是佛道二教的出世精神

的表现。老子的生存本体的观念,即道论与德论的统一,也即自在存在与

自为存在的统一。他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表现在他不出人头地,“塞

其兑而闭其门,和其光而同其尘”,默默无闻于百姓之中。曹雪芹一方面

对儒家思想作了肯定,却无法调解由此引发的功利与自由,现实与理想的

矛盾,所以在《红楼梦》中当宝玉的第二个人生理想--爱情也中道崩猝,

曹想不出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便安排宝玉最后的结局仍是跟随一僧一道

重返大荒,放眼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实是由入世极端走向出世极

端 。曹雪芹精心构造的旷世《红楼梦》中 , 实乃天衣有缝 。高鄂在续

篇中有贾家后来“兰桂齐芳 ,家道复出”的 交待,笔者认为应是使《红

楼梦》成为完美之作的最后一笔。但是由于和曹雪芹前文的思想不一致

吧 ,读者的指责尘封了他的光泽。 在曹雪芹的构设的" 白茫茫一片大地 " ,象征着人世间一切均化为乌有。不知是无意有意,高鄂在《红楼梦》

终结的虚无中尝试了建立另一个人类家园 。人类社会不是动辄完结的,

而是朝前进行的,人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作为通灵宝玉的

那块石返回了大荒山 ,但是作为肉身的宝玉也许还要留在佛门古刹中 ,

那依然不出人世的范围 。

(3)根据前八十回曹雪芹所塑造的对称人物的性格特点可知,对称人物的主要

性格绝不相同,并且常常呈现出诸多相反的特征。宝钗健康丰艳,文雅大

方,圆融博学,含蓄娴雅 ;黛玉体弱多病,天真率直,孤高自许,多愁善

感。李纨老实忠厚、善良温柔,朴实无华、笃守妇德 ;凤姐精明能干,独

立果断,心机深重、阴险毒辣。晴雯顽皮任性,机敏灵巧,尖刻泼辣,高

傲善妒 ;袭人克尽职任,宽厚周到、温柔和顺、委曲求全。甄士隐秉性恬

淡、遭变出家 ;贾雨村热衷功名,夤缘以进。其他如王夫人与邢夫人、贾

赦与贾政、香菱与娇杏等等无如此。但是作为全书核心人物的贾宝玉在前

八十回中与其对称人物甄宝玉却是一个例外。显然前八十回中的甄、贾宝

玉这一对人物有悖于曹雪芹刻画对称人物的一贯原则。如上所述,甄宝玉

这一形象在前八十回没有完成,而且其主要性格还远没形成。我们虽不能

确知甄宝玉在曹雪芹的佚稿中呈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但按照小说塑造对

称人物的这一原则来看,甄宝玉出场后,其主要性格应该表现出与贾宝玉

完全相反的特征。如果按照这一原则来衡量现存的后四十回,我们就不得

不承认其刻画甄宝玉这一形象的成功。

高鹗在展开并揭示矛盾的尖锐性时,总是显得十分露骨直白,丝毫不留情

面。而不是像曹雪芹,总是用那种含蓄深沉到让人看不懂“春秋”手法来

交代一切。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

一、 名词解释(5个)

1、词别是一家: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提出来的,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当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词别是一家同时也体现在词的柔媚香艳,有 “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之说。

2、小品文:小品一词,来自佛学,本指的是佛经的节本,后来运用到文学领域,

同样也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定义,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内容来源于生活,题材及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题材包容、体裁自由,主要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在明代末年这个社会大动乱时期,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遁迹山林,寄情山水,写了大量优秀的小品文,它们不仅是传统散文的发展,也是公安派、竟陵派文学主张影响下的直接产物,为明末文坛增添了异彩,著名作家有张岱、徐宏祖、王思任、祁彪佳等。

4、诸宫调:流行于宋、金、元时期,是一种以说唱形式出现的民间文学。它的

结构形式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讲、说唱故事,故称诸宫调。它以唱曲为主,说白为辅,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据王灼《碧鸡漫志》载,它产生于北宋初年,是由民间艺人孔三传首创的。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宋金时期兴盛于北方,对元杂剧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诸宫调与前此的说唱、歌舞均有渊源关系。它继承了唐代变文韵散相间的体制,发展了以同一词调重复多遍并间以说白的鼓子词,以一诗一词交替演唱并与歌舞结合的“转踏”和集合若干同一宫调的曲调为一套曲的“唱赚”的结构。诸宫调在宋都东京创立后,不但使整个宋代说唱曲艺艺术更加多姿多彩,而且影响波及到后世戏曲。元杂剧的形成直接受诸宫调影响,就是从现代戏曲和许多说唱结合的曲艺节目中,仍可以看到诸宫调的影子。

5、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指的

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9、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 、袁中道,袁宗道 为

代表,他们是兄弟,时号“三袁”,其中袁宏道成就最高。在思想上,他们深受李贽的影响;在文学上接受并发展了唐顺之、李贽、徐渭的文学思想,他们认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应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必模拟古人:

“世道既变,文亦为之。今之不必模古者也,亦势也。”还认为作家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感情,写出心中的话。他们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10、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 长篇小说的一种,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我国古

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章回小说回目源于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二、简答题(2题)

3、王实浦《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

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全折一共可以分为四部分,充分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4、《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艺术形象)

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作为良家少女,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嫁武大为妻,

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与西门庆苟合,联合毒害武大并嫁祸武二,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淫欲狂与虐待狂,害人者与受害者,“千古第一淫妇”“千古悲剧人物”。

三、论述题(1题)

1、《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深情、浪漫)

(1)《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此剧原名《还魂记》,杜丽娘是《牡

丹亭》的女主人公,也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杜丽娘出身于官宦家庭,父母一心想把她培养成三从四德的封建淑女,但她内心深处却积蓄着难言的苦闷,她恨生于官宦家族,叹息“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当她在《诗经》发现表达爱情的诗句以及看到明媚的春光时,她发现了自己的

价值,于是她做起大胆的梦。梦境与现实的严重分裂,使她内心备受煎熬,最后她因梦而死,但她的灵魂却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终于在幽冥中找到了日夜渴见的柳梦梅,并强烈希望复生,将理想的爱情变为现实的结合,最终她复活了。为争得爱情婚姻在现实中的合法存在,她继续斗争。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2)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世间的事物的原动力,而诗歌应表现这种情。一切文

学作品,也都与诗歌一样,是因情而生的。儒、释、道兼有,抨击官场黑暗、政治腐败,追求个性解放。“至情”论——至情悟人、戏曲救世。1、宏观上,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2、程度上,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3、方式上,“至情”的感悟方式借戏剧来演绎。(课件)

3、《红楼梦》中的比较与映照。

(1)前八十回是曹雪芹之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

(2)曹雪芹对贾宝玉的人生愿望是首先是 “补天”,“留意于孔孟之间,委

身于经济之道”,是传统入世思想的反映 。孔子一生栖栖皇皇,席不暇

暖,为了百姓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干戈扰攘,百般挫折中,探寻

拯救之路,闻其风可使贪夫廉,懦夫有立志。但是,“贾宝玉”已朦胧地

认识到,传统的补天者已普照遍成为功利之徒,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自身

的“富贵场”与“温柔乡”,传统的入世方世已无补于现实之天,整个男

性世界都已无补于末世之天,他拒绝了补天的责任。因而,《红楼梦》对

金陵十二钗等人的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支曲,却是佛道二教的出世精神

的表现。老子的生存本体的观念,即道论与德论的统一,也即自在存在与

自为存在的统一。他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表现在他不出人头地,“塞

其兑而闭其门,和其光而同其尘”,默默无闻于百姓之中。曹雪芹一方面

对儒家思想作了肯定,却无法调解由此引发的功利与自由,现实与理想的

矛盾,所以在《红楼梦》中当宝玉的第二个人生理想--爱情也中道崩猝,

曹想不出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便安排宝玉最后的结局仍是跟随一僧一道

重返大荒,放眼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实是由入世极端走向出世极

端 。曹雪芹精心构造的旷世《红楼梦》中 , 实乃天衣有缝 。高鄂在续

篇中有贾家后来“兰桂齐芳 ,家道复出”的 交待,笔者认为应是使《红

楼梦》成为完美之作的最后一笔。但是由于和曹雪芹前文的思想不一致

吧 ,读者的指责尘封了他的光泽。 在曹雪芹的构设的" 白茫茫一片大地 " ,象征着人世间一切均化为乌有。不知是无意有意,高鄂在《红楼梦》

终结的虚无中尝试了建立另一个人类家园 。人类社会不是动辄完结的,

而是朝前进行的,人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作为通灵宝玉的

那块石返回了大荒山 ,但是作为肉身的宝玉也许还要留在佛门古刹中 ,

那依然不出人世的范围 。

(3)根据前八十回曹雪芹所塑造的对称人物的性格特点可知,对称人物的主要

性格绝不相同,并且常常呈现出诸多相反的特征。宝钗健康丰艳,文雅大

方,圆融博学,含蓄娴雅 ;黛玉体弱多病,天真率直,孤高自许,多愁善

感。李纨老实忠厚、善良温柔,朴实无华、笃守妇德 ;凤姐精明能干,独

立果断,心机深重、阴险毒辣。晴雯顽皮任性,机敏灵巧,尖刻泼辣,高

傲善妒 ;袭人克尽职任,宽厚周到、温柔和顺、委曲求全。甄士隐秉性恬

淡、遭变出家 ;贾雨村热衷功名,夤缘以进。其他如王夫人与邢夫人、贾

赦与贾政、香菱与娇杏等等无如此。但是作为全书核心人物的贾宝玉在前

八十回中与其对称人物甄宝玉却是一个例外。显然前八十回中的甄、贾宝

玉这一对人物有悖于曹雪芹刻画对称人物的一贯原则。如上所述,甄宝玉

这一形象在前八十回没有完成,而且其主要性格还远没形成。我们虽不能

确知甄宝玉在曹雪芹的佚稿中呈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但按照小说塑造对

称人物的这一原则来看,甄宝玉出场后,其主要性格应该表现出与贾宝玉

完全相反的特征。如果按照这一原则来衡量现存的后四十回,我们就不得

不承认其刻画甄宝玉这一形象的成功。

高鹗在展开并揭示矛盾的尖锐性时,总是显得十分露骨直白,丝毫不留情

面。而不是像曹雪芹,总是用那种含蓄深沉到让人看不懂“春秋”手法来

交代一切。


相关内容

  • 关于查看期末复习资料的通知
  • 关于查看期末复习资料的通知 各位辅导员及各位学生: 本学期,现已全面进入复习迎考阶段.为了更好的做好期末复习工作,提高期末复习效率,以确保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学校各专业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出具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复习资料,现将各门课程的期末复习资料发布至学校教学平台---教学信息栏目,学生无需登录 ...

  • 201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秉烈中学:钱永梅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期末考试已结束了,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共6页.选择题25小题共计50分,非选择题四大题14小题共计50分. 一.考试 ...

  • 2011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2011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 ...

  • 北京大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目的 <中国古代文化>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与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并有助于同学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培养文化研究的初步方法和一定的发现问题.认 ...

  • 2017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小抄(整理版)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及教学内容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自先秦至清代的诗歌 散文.本课程以文体作为基本架构,介绍诗.词.散曲. ...

  • 九上语文教学计划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数据看出,班级语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今后一定要从减少低分层入手.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共 ...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