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与唯物之间有大道

王岩林

2016-01-14 字号:

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哲学,自古以来便于唯心与唯物主义的两个峰极间,反复纠缠,争斗不休。前半程,好像是唯心论占得了上风;下半场,又似乎是唯物主义气势更盛。

有人说,中国也有哲学。可中国若真有这种以物质存在、还是精神意识为基本问题或分水岭的所谓哲学,那中华大地上,怎么就没有持续不断地、烽火连天地上演过这同类型的大戏、好戏呢?

在我看来,中华与西方根本性的、一系列的不同,不仅在于历史、现实路径选取上的不同;也同时在于各自集群之学与智的统系构建,一个为哲学、一个为道的大不同上。

或者,可以这么说:西方,因为搞了一个哲学,便只能游走在、对峙于偏离中间中合大道的唯心与唯物之两极;中华,因为很早前便发现、锁定了道,所以一劳永逸地摆脱了二分两极的对立与消长,于二者的中间夹缝处,一步步地向前拓展,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广和坚实的中合大道来。

居中、行中,肯定是极其艰难的,是需要有更大之智慧的。不过,要说难,是很难;要说不难,也只是转换一种思路与方式、,另寻一种看似艰难的可能路径罢了。

居中、行中、兼合、一统,难不难?于西方思维与理路来说,的确是太难、极难的,甚至是近乎铲除了立足之地的。因为,首先,西方人就没有一种不偏不倚、兼合统合的意愿与信念;其次,西方思维总是爱二分选一、偏极对立;再次,西方搞出来的、奉为圣殿的哲学,一开始就将物质抑或精神“第一性问题”作为了划分两大阵营的“分水岭”。如此这般,界线分明,势不两立,如何还有居中兼合、走出一统大道来之想法做法的立足土壤呢?所以,对西方取向、理路、体系与思维来说,居中、行中、兼合、一统,不仅难上加难,甚至是连一丝一毫之可能缝隙都少有的。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难、也不难?其实却并不难,那完全是一件自然而然、顺风顺水的事了。

因为,第一,中国人将什么看的最重?不是一枝一节、一朝一夕、一城一池、一界一域等卓越优长,而是全局全域、总体永远的立于不败。

第二,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最忌讳偏激、偏执、偏狭、偏斜、偏极了。因为我们知道,站立与行走到任何一个分割、对峙的偏极之地,注定难以兼合,无法一统。而兼合与一统,乃是我们全面彻底地把握、应对整体与全员之自然而然世界的不二手段。

第三,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在寻道、行道、悟道、拓道的过程中,深深地明白了一个西方至今都没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只有居中、行中,才能更好与更自然地实现兼合一统。是为“中合”,是为中道乃通往一统的康庄大道。

正是由于中国人一开始向往的、立足的、追求的、采取的,完全不同于西方,不同于西学之哲学;所以,中华为道,而不为哲学,并由此走出了一条规避与克服“西哲”之唯心、唯物二分对立基本问题的不同道来。

其实,仅以“唯心”与“唯物”这两个词的中文意思来看,便可看到西方偏极二分思维与理路的典型表现。你说有两个阵营,一个是更重物质、存在、客观的等,一个是更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主观等视作较为关键重要的。这还相当程度地合乎人类社会的正常现实表现。可非要在“心”与“物”的前面,强加上个唯有、唯一的“唯”字,那不明摆着,是要有意地、强行地制造出截然的分割分离与不带任何关联牵扯的两极对立吗?这种做法,不仅人为地割裂撕裂、激化对立着人们的认知,而且大多也难容于并非非黑即白的人间社会。

“唯”了“心”与“唯”了“物”之后,不要说各居一端的它们二者,那是相去甚远了;就是它们与各自阵营中那犹犹疑疑、哩哩啦啦、不果敢决绝、不完全彻底的倾向者支持者,也都非要毫不留情地划清界限了。要知道,极端之极,纯粹之纯,那怎么说,也是只能居于极顶端、极小域的极少数或极小部分。就像同样为极端地的“南极”与“北极”,在我们这个偌大的地球上,是不是怎么看,都只能是偏居两端顶之极域,少有人类集群能够大量、长久涉足的憋屈狭窄部分罢了?

越是两端的偏极域,越是纯之又纯的孤立者,就越是空气稀薄、人迹罕至。这乃是一个半规律、半常识的道理。西方之学、尤其是西哲,搞这种“唯心”与“唯物”的二选一、偏极行,便注定会使其不能够赢得更广大的主体民众,无法成为现实世界人们趋之若鹜的主干大道。这点,从哲学上的“唯心”与“唯物”之争,多半未走出思辨的“圈子”、“理论”的高墙,西方广大民众该干啥、仍干啥的表现上,便可以窥见其难为大道的本质。可见,哲学领域内的“唯心”与“唯物”,即便用道的观点看,也根本不可能称作西方的“唯物主义之道”与“唯心主义之道”,而顶大只能是视为“哲学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之道”、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之道”罢了。它们,跟中华之道的“天下一道”、“文明道统”、甚至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之道的道,都还不在一个同级别的层次上。

仍回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乃是两个偏极域的思路上来。既然,它们两个各自偏居一端,是各占偏狭且不大域的“南北极点地域”。那么,是不是它们在两极中间、中部的广袤宽阔领域里,便没扎下什么深根来、没做出什么建树来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要不然,也不会说它们不是人类的大道之为了。

中华之道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居于中位、行中用中、兼合两极、全面一统,方能成就大道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据一方,泾渭分明,势不两立,争了这么多年,却根本无视广大宽阔的中间地带,不顾现实社会广大民众真切的期盼,深陷不拔,隔空对骂,到头来荒了自己该做的事,留下了“从思辨到思辨”、“从理论到理论”为学之悲剧。

“西哲”,进入现代后被不断质疑、解构的悲剧,说白了,正是那些号称哲学家的他们,将自己关进、逼到“唯心”与“唯物”之偏极角落里,反留下远大于其两域之千百倍广袤中间、中部地带而无人开垦的必然结果。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便知,哲学的未来将会何等的局促暗淡!哲学的努力,将在新文明的明天多么地不堪大用!

为讲清道理起见,我们不妨将“唯心”、“唯物”与中华之道的“道”,看作是三种不同的视角、路径或看问题之方式。同样面对的,是我们这个世界——包含着所有人类主体与自身之外客体的世界。对“唯心主义者”来说,其根本的想法就是,要以人的心灵、精神、意识、主观、思维等来统统覆盖和解释这一切;而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同样是想用物质、存在、运动、客观等来涵盖和解释这一切。道,也同样,只是没站在前面两者相去甚远、誓不相容的“两极”“山头”上,而是走了一个居中、拓中的路子,却同是想要用“道”的概念、统系、行用去覆盖人们所知所用的一切。

相比之下,“唯物”与“唯心”,最终之所以做不到,而道之所以在体系(或“天下一道”大统系)上、在根本上,能够系统全面地铺展开来,除了居中、乃大道之基的先天优势外,还有至少这么几个关键的因素:

一是,道或道思,紧紧贴合于、始终地贯通于自然、现实、社会实际、人的生命及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西哲之最大的失误,在于忽视、轻视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伟力。殊不知,规定与决定人类思知的真正“定海神针”,恰恰不在形而上思知活动之中、而在形而下的亲身实践中。

二是,道,将人与世界、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等,统统地看做是一体联动、缺一不可的,或者更准确地讲是不同程度相互包含有对方成分的。如此一来,道,不仅将“唯物”与“唯心”所割舍、抛弃的大量过渡(或非典型、非绝对)部分统统揽于怀内,更为今后在“唯心”与“唯物”的高山峡谷间开拓新的人间大道,提供了一种无往而不胜的强大武器。

三是,道,站立在相对而非绝对的认知框架之上,视再极端的“唯物”与“唯心”,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存在着罢了。世上没有百分之百全面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同样也不会有仅摒绝一切精神因素的客观世界存在。这是道、大道之论,最终能够全面战胜一切“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学说,最终实现最高意义之整体全员一统的根本保证。

四是,道,注意到了从总体与综合意义上看问题,与分领域、分层次、分先后、分情势条件看问题时的各种差异,甚至所形成的截然不同之结论。比如,让比较“唯物”的思想与方法在科学领域内占主导地位、让相对“唯心”的一套在人文艺术领域里大展拳脚,那是较正确的做法,反之,或据一隅而视之为总体全部,乃是完全错误的。依此方,便能使“唯物”与“唯心”之两大阵营的先决既设,解构于各种各样变化无穷现实社会实践的无形中。

五是,道,以更高更阔的境界、视域,在对我们的主体与客体世界进行着最全面、最彻底地全兼顾、全包揽,这种“道化一统世界”或“天下一道统”的追求与气概,那是“唯物”与“唯心主义”、甚至整个“西哲”,望尘莫及、无法想象的。

总之,人类未来文明之新的大道,居于“唯物”与“唯心”的山头之间,在相对互参与更多兼合的平台上步步走高,最终必然会以一种超西方哲学的站位与视域,将即便最极端彻底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阵营收编进来,从而成就全人类的道合一统。“道”及与其相伴而生的“大道学”,必将给总是游移不定、非左即右、偏离中道、难为大道的“西哲”好好地上它一课,令其心服口服、俯首称臣。

王岩林

2016-01-14 字号:

被认为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哲学,自古以来便于唯心与唯物主义的两个峰极间,反复纠缠,争斗不休。前半程,好像是唯心论占得了上风;下半场,又似乎是唯物主义气势更盛。

有人说,中国也有哲学。可中国若真有这种以物质存在、还是精神意识为基本问题或分水岭的所谓哲学,那中华大地上,怎么就没有持续不断地、烽火连天地上演过这同类型的大戏、好戏呢?

在我看来,中华与西方根本性的、一系列的不同,不仅在于历史、现实路径选取上的不同;也同时在于各自集群之学与智的统系构建,一个为哲学、一个为道的大不同上。

或者,可以这么说:西方,因为搞了一个哲学,便只能游走在、对峙于偏离中间中合大道的唯心与唯物之两极;中华,因为很早前便发现、锁定了道,所以一劳永逸地摆脱了二分两极的对立与消长,于二者的中间夹缝处,一步步地向前拓展,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广和坚实的中合大道来。

居中、行中,肯定是极其艰难的,是需要有更大之智慧的。不过,要说难,是很难;要说不难,也只是转换一种思路与方式、,另寻一种看似艰难的可能路径罢了。

居中、行中、兼合、一统,难不难?于西方思维与理路来说,的确是太难、极难的,甚至是近乎铲除了立足之地的。因为,首先,西方人就没有一种不偏不倚、兼合统合的意愿与信念;其次,西方思维总是爱二分选一、偏极对立;再次,西方搞出来的、奉为圣殿的哲学,一开始就将物质抑或精神“第一性问题”作为了划分两大阵营的“分水岭”。如此这般,界线分明,势不两立,如何还有居中兼合、走出一统大道来之想法做法的立足土壤呢?所以,对西方取向、理路、体系与思维来说,居中、行中、兼合、一统,不仅难上加难,甚至是连一丝一毫之可能缝隙都少有的。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难、也不难?其实却并不难,那完全是一件自然而然、顺风顺水的事了。

因为,第一,中国人将什么看的最重?不是一枝一节、一朝一夕、一城一池、一界一域等卓越优长,而是全局全域、总体永远的立于不败。

第二,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最忌讳偏激、偏执、偏狭、偏斜、偏极了。因为我们知道,站立与行走到任何一个分割、对峙的偏极之地,注定难以兼合,无法一统。而兼合与一统,乃是我们全面彻底地把握、应对整体与全员之自然而然世界的不二手段。

第三,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在寻道、行道、悟道、拓道的过程中,深深地明白了一个西方至今都没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只有居中、行中,才能更好与更自然地实现兼合一统。是为“中合”,是为中道乃通往一统的康庄大道。

正是由于中国人一开始向往的、立足的、追求的、采取的,完全不同于西方,不同于西学之哲学;所以,中华为道,而不为哲学,并由此走出了一条规避与克服“西哲”之唯心、唯物二分对立基本问题的不同道来。

其实,仅以“唯心”与“唯物”这两个词的中文意思来看,便可看到西方偏极二分思维与理路的典型表现。你说有两个阵营,一个是更重物质、存在、客观的等,一个是更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主观等视作较为关键重要的。这还相当程度地合乎人类社会的正常现实表现。可非要在“心”与“物”的前面,强加上个唯有、唯一的“唯”字,那不明摆着,是要有意地、强行地制造出截然的分割分离与不带任何关联牵扯的两极对立吗?这种做法,不仅人为地割裂撕裂、激化对立着人们的认知,而且大多也难容于并非非黑即白的人间社会。

“唯”了“心”与“唯”了“物”之后,不要说各居一端的它们二者,那是相去甚远了;就是它们与各自阵营中那犹犹疑疑、哩哩啦啦、不果敢决绝、不完全彻底的倾向者支持者,也都非要毫不留情地划清界限了。要知道,极端之极,纯粹之纯,那怎么说,也是只能居于极顶端、极小域的极少数或极小部分。就像同样为极端地的“南极”与“北极”,在我们这个偌大的地球上,是不是怎么看,都只能是偏居两端顶之极域,少有人类集群能够大量、长久涉足的憋屈狭窄部分罢了?

越是两端的偏极域,越是纯之又纯的孤立者,就越是空气稀薄、人迹罕至。这乃是一个半规律、半常识的道理。西方之学、尤其是西哲,搞这种“唯心”与“唯物”的二选一、偏极行,便注定会使其不能够赢得更广大的主体民众,无法成为现实世界人们趋之若鹜的主干大道。这点,从哲学上的“唯心”与“唯物”之争,多半未走出思辨的“圈子”、“理论”的高墙,西方广大民众该干啥、仍干啥的表现上,便可以窥见其难为大道的本质。可见,哲学领域内的“唯心”与“唯物”,即便用道的观点看,也根本不可能称作西方的“唯物主义之道”与“唯心主义之道”,而顶大只能是视为“哲学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之道”、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之道”罢了。它们,跟中华之道的“天下一道”、“文明道统”、甚至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之道的道,都还不在一个同级别的层次上。

仍回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乃是两个偏极域的思路上来。既然,它们两个各自偏居一端,是各占偏狭且不大域的“南北极点地域”。那么,是不是它们在两极中间、中部的广袤宽阔领域里,便没扎下什么深根来、没做出什么建树来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要不然,也不会说它们不是人类的大道之为了。

中华之道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居于中位、行中用中、兼合两极、全面一统,方能成就大道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据一方,泾渭分明,势不两立,争了这么多年,却根本无视广大宽阔的中间地带,不顾现实社会广大民众真切的期盼,深陷不拔,隔空对骂,到头来荒了自己该做的事,留下了“从思辨到思辨”、“从理论到理论”为学之悲剧。

“西哲”,进入现代后被不断质疑、解构的悲剧,说白了,正是那些号称哲学家的他们,将自己关进、逼到“唯心”与“唯物”之偏极角落里,反留下远大于其两域之千百倍广袤中间、中部地带而无人开垦的必然结果。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便知,哲学的未来将会何等的局促暗淡!哲学的努力,将在新文明的明天多么地不堪大用!

为讲清道理起见,我们不妨将“唯心”、“唯物”与中华之道的“道”,看作是三种不同的视角、路径或看问题之方式。同样面对的,是我们这个世界——包含着所有人类主体与自身之外客体的世界。对“唯心主义者”来说,其根本的想法就是,要以人的心灵、精神、意识、主观、思维等来统统覆盖和解释这一切;而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同样是想用物质、存在、运动、客观等来涵盖和解释这一切。道,也同样,只是没站在前面两者相去甚远、誓不相容的“两极”“山头”上,而是走了一个居中、拓中的路子,却同是想要用“道”的概念、统系、行用去覆盖人们所知所用的一切。

相比之下,“唯物”与“唯心”,最终之所以做不到,而道之所以在体系(或“天下一道”大统系)上、在根本上,能够系统全面地铺展开来,除了居中、乃大道之基的先天优势外,还有至少这么几个关键的因素:

一是,道或道思,紧紧贴合于、始终地贯通于自然、现实、社会实际、人的生命及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西哲之最大的失误,在于忽视、轻视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伟力。殊不知,规定与决定人类思知的真正“定海神针”,恰恰不在形而上思知活动之中、而在形而下的亲身实践中。

二是,道,将人与世界、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等,统统地看做是一体联动、缺一不可的,或者更准确地讲是不同程度相互包含有对方成分的。如此一来,道,不仅将“唯物”与“唯心”所割舍、抛弃的大量过渡(或非典型、非绝对)部分统统揽于怀内,更为今后在“唯心”与“唯物”的高山峡谷间开拓新的人间大道,提供了一种无往而不胜的强大武器。

三是,道,站立在相对而非绝对的认知框架之上,视再极端的“唯物”与“唯心”,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存在着罢了。世上没有百分之百全面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同样也不会有仅摒绝一切精神因素的客观世界存在。这是道、大道之论,最终能够全面战胜一切“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学说,最终实现最高意义之整体全员一统的根本保证。

四是,道,注意到了从总体与综合意义上看问题,与分领域、分层次、分先后、分情势条件看问题时的各种差异,甚至所形成的截然不同之结论。比如,让比较“唯物”的思想与方法在科学领域内占主导地位、让相对“唯心”的一套在人文艺术领域里大展拳脚,那是较正确的做法,反之,或据一隅而视之为总体全部,乃是完全错误的。依此方,便能使“唯物”与“唯心”之两大阵营的先决既设,解构于各种各样变化无穷现实社会实践的无形中。

五是,道,以更高更阔的境界、视域,在对我们的主体与客体世界进行着最全面、最彻底地全兼顾、全包揽,这种“道化一统世界”或“天下一道统”的追求与气概,那是“唯物”与“唯心主义”、甚至整个“西哲”,望尘莫及、无法想象的。

总之,人类未来文明之新的大道,居于“唯物”与“唯心”的山头之间,在相对互参与更多兼合的平台上步步走高,最终必然会以一种超西方哲学的站位与视域,将即便最极端彻底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阵营收编进来,从而成就全人类的道合一统。“道”及与其相伴而生的“大道学”,必将给总是游移不定、非左即右、偏离中道、难为大道的“西哲”好好地上它一课,令其心服口服、俯首称臣。


相关内容

  • 张岱年论文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演变
  •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演变 关于哲学唯物主义的意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提出明确的解说.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亦即:"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 ...

  • 传统文化回归
  • 中国:现代化呼唤传统文化精神回归 --兼论中.西文化交融之前景 内容提要:解决目前我国经济与文化特别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必须寻找理论基础,这就要深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本文认为"社会存在.意识"两层次结构不能准确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现实生活.文化精神.社会存 ...

  •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 ...

  • 随机性的坍塌
  • 随机性的坍塌- - 002 随机性的坍塌 (轻烟 hmisty(at)gmail.com 2005/7/28-7/29) 本篇闲扯点东西,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看,易的道理在哪里. 大凡读过高中的人都应该知道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我记得不是课本就是别的书上讨论过,如果我们能够控 ...

  •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
  •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 "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 ...

  • 易经预测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依据是什么?
  • 学习和研究易经预测学及其预测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从大处来讲,易经六十四个卦象及其卦象之间的变化,高度抽象地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同时还反映了万事万物之间相联系.相作用.相依存.相转化.相制约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易经预测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依据.当我们学习并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 ...

  • 公务员 事业单位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50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 ...

  • 谈谈你对马基课的认识
  •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然而,您上第一节课时举的一个例子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红桃K集团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从那么多的应聘者当中只挑了一个学历史的和一个学哲学的,在我眼中 ...

  • 事业单位考试马哲试题
  • 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解释:[答案]B.解析: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