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昏君,当忠臣还是良臣

遇到昏君,当忠臣还是良臣?

组织层级中,几乎所有人都是被领导人。培养有效追随力,首先必须先了解自己与他人的特性,进而学习成为一个好的追随者与领导者。

一位人力资源主管深受员工招募之苦,追问之下才知道某个部门近一年半换了3位协理,因而焦头烂额。约一年半前,在该单位服务5年左右的协理被其他公司挖角后,公司陆续从内部升任或从外面聘用3位协理,每个人都待不到半年就离职。

我讶异地问这位HR主管,何以面对同样一位副总,第一位和接续的3位协理任期差别这么大?他很有感慨地说:「副总的领导方式要负些责任,但关键是4位协理的被领导EQ。」

东方较西方强调追随力

「领导学」是教导领导人如何具备杰出领导力(leadership)的一门学问,而「追随学」则是教导被领导人如何具备有效追随力(followership),两者看似对立,但实际上却不是,因为领导者往往也是追随者,例如一位总经理可能将所有主管骂得一无是处,但董事长也可能用同样的骂词加诸在他身上;一位董事长可能不理会公司所有员工,但他却可能堆满笑脸向董事会报告经营绩效。

因此,组织中可能只有10%左右的领导人,但几乎所有人都是被领导人。

领导力的讨论与研究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一些经典古籍如《韩非子》《贞观政要》《三国演义》等,都提供丰富的题材。虽然追随力在《荀子》《管子》《说苑》等古籍中也被零星的讨论,但篇幅少且缺乏系统性,相对而言,不如领导力获得那么多的关注。

在西方也有同样的情形。如果使用ProQuest的学术数据库,以领导力(leadership)做为关键字,所搜寻到的现代相关文献,约有16万多笔。

领导力的学术研究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历经约一百多年,但以追随力(followership)为标题的相关论文,只有55笔,而且晚至1990年代才陆续出现。

虽然东西方重视领导力都远超过追随力,但总体而言,东方要比西方更强调被领导者的追随力。

认识追随者类型

在西方讨论追随力大致上有2类,第一类属于「功能论」,主要在探讨追随力对组织绩效有什么影响;而另一类则属于「标签论」,主要在探讨追随者的类型。

在中国讨论追随力则多属于「方法论」,例如《荀子》的《臣道》以及《说苑》的《臣术》,都在强调身为人臣(部属)的生存之道,或者如何影响主上(主管)的诀窍。

最近(2010年)有一个以社会结构的角度所做的质性研究,指出追随者有3种角色类型。

1.被动的(passive)追随者:高度遵循领导人的命令,并常以领导人的行事风格为依归。

这类型的追随者较消极被动,与传统的被领导人的角色与形象较一致,对领导人的行为与决策都不表示意见或采取行动抵抗。

2.称职的(active)追随者:一般不会主动, 但是一旦领导人有期待或要求时,他们便会积极提供意见给领导人。

虽然他们通常认为领导人已充分具备知识与专长,但他们也认为提供想法给领导人是必要和重要的。

3.积极主动(proactive)追随者:属于会积极主动提供领导人反馈与建议的部属。

他们有时甚至还没等主管开口征询意见,就已经热心介入;有些人还会挑战领导人的看法与决策,对于领导人若有不当地使用权力和影响力的情形,他们甚至也会抗拒。

然而研究者也指出,积极主动的追随者可能会有风险,因为那将会挑战领导人,除非领导人能建立安全的互动环境,让双方可以相互信任与尊重,否则部属将无法长期充分地发挥他们积极主动的角色。

另外,也有学者用「积极─消极」「独立—依赖」2个向度,将追随者分成5种类型。

1.疏离的追随者(alienated follower):被动但却有独立与批判的特性,而且大多把批判的焦点放在组织和其他同仁的缺点上。

2.循规蹈矩的追随者(conformist):属于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但却很少有独立批判的精神。

墨守成规,避免任何冲突的可能,高度尊奉领导人的命令。

3.被动的追随者(passive follower):缺乏积极与独立批判的特性,非常依赖领导人,因而显现消极的态度并缺乏责任感,因此常成为领导人控制或处罚的对象。

4.高效能的追随者(effective follower):同时具备积极主动以及独立批判的特性,无论别人的职位是什么,他们都一视同仁。

他们愿意面对风险和冲突,愿意积极地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向上反应。

5.务实的追随者(pragmatic survivor):同时拥有以上4种特性,会根据不同情境采用最有利的方式来面对领导人,以降低风险或度过困境。

因此他们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有时非常独立,有时非常依赖,是一种高度权变的被领导风格。

从东方观点论追随力,可从「利君—不利君」「顺从─违抗」两个对立概念,解析追随者类型,并从中了解各类型追随者的特质与其对领导者的影响力,学会识人与用人之道。

上一期主要从西方观点讨论领导人的追随力,这一期则将从东方的观点来阐述这个议题。中国最早且最深入讨论追随力的文献是《荀子》的《臣道》,相隔两千多年,荀子的臣道思想竟与领导理论研究者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y)在1992年所发展的追随力理论有不少相似之处。

东方臣道思想的追随者类型

荀子对于追随者的归类,与凯利采用「积极—消极」「依赖—独立」两个对立向度来分类追随者的逻辑类似。

荀子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所以我用「利君—不利君」与「顺从─违抗」作为二维向度,归类荀子所称的臣子类型。

高度服从君主,而且其动机与行为是对君主有利的,称为「顺从」的追随者,类同于凯利的「循规蹈矩追随者」(积极─依赖型)。顺从的臣子这又可分成两类:

1.对上尊敬君主,对下爱护百姓,并拥有安内攘外本事的「立功」的臣子;

2.对上尊敬君主,对下爱护百姓,能够见微知著、防范未然的「圣明」的臣子。

而不太顺从,甚至会违逆君主命令,但其动机与行为不但不会危害,反而有利于君主的臣子,称为「忠诚」的追随者,类同于凯利的「高效能追随者」(积极—独立型)。

忠诚的臣子又有以下4种类型:

1.当君主有错误的决策或行为而危及国家时,会积极向君主进呈意见,然而其意见一旦不被采纳就归隐的,称为「劝谏」的臣子。

2.会向君主进呈意见,然而其意见一旦不被采纳就殉身的,称为「苦诤」的臣子。

3.会联合同僚一起给君主压力来纠正君主,因而得以消除祸害、解救国家的,称为「辅助」的臣子。4.会抗拒君主错误的命令,借用君主的权力,因而使国家转危为安的,则称为「匡正」的臣子。

其三,高度服从君主的命令,但其动机与行为却是对君主不利的臣子,称为「阿谀」的追随者,类同于凯利的「被动式追随者」(消极—依赖型)。

他们依赖个人的灵巧敏捷、阿谀奉承而获得君主的专宠,虽集权力于一身,但他们却没有安内攘外的真本领,也无法获得百姓与诸侯的信任,无法为君主分忧解劳。

最后,会违抗君主命令,且其动机与行为对君主会产生不利的臣子,称为「篡夺」的追随者,类同于凯利的「疏离的追随者」(消极—独立型)。他们对上不尊敬君主,对下善于结党营私,常常封锁消息蒙蔽君主,因而使君主大权旁落。

韩非子认为君主被臣子篡夺或劫持的情形有3种:

1.君主被臣子以国君的尊号加以劫持的叫做「名劫」;

2.君主被臣子藉国政的操作而劫持的叫做「事劫」;

3.臣子以对人民的刑罚来劫持国君的叫作「刑劫」。

中国历史上另外有一本重要著作,也是谈论领导者追随力的经典文献──《说苑》的《臣术》篇,刘向认为臣子有六正,也有六邪;照六种好的典型去做,就会得到荣耀,若照六种坏的方式去做,就会招来羞辱。

「六正」「六邪」追随者的影响力

以下六种臣子即称为「六正」:

1.圣明的臣子:能看出国家存亡先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能预知或预防它,并让君主享有荣耀地位;

2.见识的臣子:能明察秋毫,断绝乱源,转祸为福,让君主无可担忧;

3.忠贞的臣子:能遵守规章制度,辞谢一切赏赐或赠送,节衣缩食的臣子;

4.贤良的臣子:会用善言来勉励君主,劝戒他的缺点,有了好的结果而不夸耀自己功劳;

5.忠实的臣子:操劳国事,早起晚睡,不停地向君主推荐贤能的人,使国家社会能够安定;

6.耿直的大臣:当国家混乱或君主犯错时,仍然能够不怕冒犯君主,指出他的过失,不怕牺牲,勇于为自己的建言负责。

以上1~3种的臣子可归类为「顺从」的追随者,而4~6种的臣子则可归类为「忠诚」的追随者。

而「六邪」则属以下六种臣子:

1.虚名的臣子:有智慧而不肯用,有能力而不肯做,君主请求献策,仍不肯善尽职责;

2.奉承的臣子:君主的话一律赞成与附和,用投机取巧来迎合君主,而不顾这样做是否会发生后遗症;

3.险诈的臣子:外表常说好听的话,而内心却嫉妒贤能;想推荐的人,就隐恶扬善;要打击的人,就隐善扬恶,因而让君主失去用人准则;

4.馋言的臣子:有足够智慧掩饰错误,说话与文章都具说服力,但把大家都弄得互相猜忌、勾心斗角;

5.窃夺的臣子:拿国家大事来提高权势,假借君主的命令,来炫耀身分,增加威势;

6.亡国的臣子:伙同他人一起蒙敝君主,找机会攀附君主,却又使邻邦和国内军民知道君主的弱点或过错。

以上1~3种的臣子可归类为「阿谀」的追随者,而4~6种的臣子则可归类为「篡夺」的追随者。

员工最重要的追随力是积极、绩效、谦恭、忠诚与品德,通权达变的员工较容易融会贯通,将部属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利企业成长。

前两期中,将东西方重要的追随力理论做了一些回顾与比较之后,本期将以一些历史人物的实例来阐述理论。

箕子的智仁勇和伊尹的合宜进退值得仿效

《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3人为商朝的仁义之人,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微子多次劝谏纣王而没有被采纳,便向箕子和比干商量对策,箕子说:「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一旦能国泰民安,即便我死了也无所遗憾;但如果我死了,国家仍无法太平,不如现在退位。」听了箕子的意见后,微子便辞官逃离殷国。

至于箕子也因无力劝谏纣王,但又不忍心公然背离,于是装疯卖傻,游走街头。比干则认为主上有过失而不纠正他,不是臣子应有的表现;畏惧而不敢说话,不是勇敢之人;他甚至觉得一旦劝谏而君主不听,是君主的问题,身为人臣就应尽忠职守。于是他持续犯颜直谏,最终被纣王处死。

以上3人符合魏征所谓「忠臣」的标准,但依我看来,箕子智仁勇兼顾,可谓上等的忠诚;微子智勇双全,属于次等的忠诚;而比干勇气十足,耿直有余而仁智不足,可谓下等的忠诚。

在企业中如果遇到才智平庸且不易接受建议的主管,箕子和微子的做法很值得参考。

再看辅助商汤推翻夏桀的伊尹,君主太甲刚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便设法把太甲流放达3年之久,自行摄政,直到太甲重新学习汤的法令与悔改,才将他恭迎回朝,再度辅佐太甲,并使他成为一位圣君,创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

苏轼称赞伊尹不但能力卓绝,节操更是天下人的典范。除此之外,历史上的管仲、咎犯、孙叔敖、邹忌、张良、范增、诸葛亮,都是顺从之臣的代表,「六正」追随者的典范。

在企业中如果遇到才智平庸但愿意接受指正与建议的主管,伊尹的做法进退得宜、利己利国,符合魏征所谓「良臣」的标准,可以作为现代企业员工的行为典范。

阿谀奉承或疏离的员工都不利组织成长

齐景公与大臣们比赛射箭,齐景公没有射中箭靶,但大臣们却齐声叫好。后来齐景公便向大臣弦章说:「自从我失去宰相晏子后,已有17年没有人指出我的缺失了,我今天射箭没中靶,但是那些大臣们却仍然叫好。」

弦章回说:「这是因为大臣们才智不足,无法看到您的过失;勇气不足,所以不敢直言进谏。但我听说,君王喜欢穿什么、吃什么,大臣们就跟着穿什么、吃什么。如此看来,君王您是不是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呢?」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如果部属对主管过度阿谀奉承时,主管可能大多像齐景公一样不会当面说出感受,但背地里却看轻那些大臣们。

因此现代企业的员工不得不注意,如果对才智卓越的主管阿谀奉承或缺乏表现,容易被看轻;而如果对才智一般的主管阿谀奉承或缺乏表现,那便是看轻自己。

隋文帝杨坚的宰相杨素,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上,看出文帝和皇后想废太子杨勇,另立杨广的心思,便想尽办法迎合,不断称赞杨广却诋毁杨勇,隋文帝因而更坚定自己的想法,另立杨广为太子。

杨素可说是疏离的追随者,对他想推荐的人(杨广),就隐恶扬善,他要打击的人(杨勇),就隐善扬恶,因而让隋文帝失去用人的准则。

疏离的追随者是指有愤世嫉俗态度的部属,他们经常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对于别人的行为和动机都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不断批判公司、主管和其他同仁的缺点,但又不积极提出适当建议或解决办法。

如果这些部属遇上的是开明、包容的主管,或许不会有立即风险,但如果遇上不是那么开明、包容的主管,将陷自己于困境,既不利自己也不利组织。

员工不可或缺的追随力:积极、绩效、谦恭、忠诚与品德

荀子与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y)在追随者的分类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务实的追随者」这个类别,即「权变之臣」,他们同时拥有忠诚、顺从、阿谀、疏离4种特性,会根据不同情境采用最有利的方式来面对领导人,以降低风险或度过困境。

以冯道为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宰相,总共辅佐4个姓氏13位君主,在古代高度权威的皇权中,冯道身段之柔软、心思之细密、态度之谨慎,时而顺从时而违逆,时而利君时而不利君,无人能出其右,既务实又能通权达变,堪为现代企业人的楷模。《旧五代史》作者薛居正就认为冯道务实、宽恕、济民、仁德;王安石也称赞他「能屈身以安人」,行为有如诸佛菩萨。

另外,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子也是一位极具权变特性的臣属,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会执行合理的命令;相反地,如果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会权衡命令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就不执行。在朝廷上,如果君主征询他的意见,他会思虑周密、谨慎回话;如果君主没有问他,他就注意自己的仪态,也不会脸露不耐。晏子因此可以经历灵公、庄公、景公三代,都能让齐国名声显赫。

从上述的历史故事中,得到以下启示:如果一位部属不被主管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不够积极;一旦积极了却仍不被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绩效;有了绩效还是不被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不够谦恭;谦恭了依然不被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不够忠诚;忠诚了还是不被青睐,那可能是因为他品德不够善良。

因此,我认为一位员工最重要的5种追随力就是积极、绩效、谦恭、忠诚与品德,而懂得权变的员工,比较容易将这5种追随力融会贯通,将部属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林文政——论东西方领导人的追随力

台湾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遇到昏君,当忠臣还是良臣?

组织层级中,几乎所有人都是被领导人。培养有效追随力,首先必须先了解自己与他人的特性,进而学习成为一个好的追随者与领导者。

一位人力资源主管深受员工招募之苦,追问之下才知道某个部门近一年半换了3位协理,因而焦头烂额。约一年半前,在该单位服务5年左右的协理被其他公司挖角后,公司陆续从内部升任或从外面聘用3位协理,每个人都待不到半年就离职。

我讶异地问这位HR主管,何以面对同样一位副总,第一位和接续的3位协理任期差别这么大?他很有感慨地说:「副总的领导方式要负些责任,但关键是4位协理的被领导EQ。」

东方较西方强调追随力

「领导学」是教导领导人如何具备杰出领导力(leadership)的一门学问,而「追随学」则是教导被领导人如何具备有效追随力(followership),两者看似对立,但实际上却不是,因为领导者往往也是追随者,例如一位总经理可能将所有主管骂得一无是处,但董事长也可能用同样的骂词加诸在他身上;一位董事长可能不理会公司所有员工,但他却可能堆满笑脸向董事会报告经营绩效。

因此,组织中可能只有10%左右的领导人,但几乎所有人都是被领导人。

领导力的讨论与研究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一些经典古籍如《韩非子》《贞观政要》《三国演义》等,都提供丰富的题材。虽然追随力在《荀子》《管子》《说苑》等古籍中也被零星的讨论,但篇幅少且缺乏系统性,相对而言,不如领导力获得那么多的关注。

在西方也有同样的情形。如果使用ProQuest的学术数据库,以领导力(leadership)做为关键字,所搜寻到的现代相关文献,约有16万多笔。

领导力的学术研究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历经约一百多年,但以追随力(followership)为标题的相关论文,只有55笔,而且晚至1990年代才陆续出现。

虽然东西方重视领导力都远超过追随力,但总体而言,东方要比西方更强调被领导者的追随力。

认识追随者类型

在西方讨论追随力大致上有2类,第一类属于「功能论」,主要在探讨追随力对组织绩效有什么影响;而另一类则属于「标签论」,主要在探讨追随者的类型。

在中国讨论追随力则多属于「方法论」,例如《荀子》的《臣道》以及《说苑》的《臣术》,都在强调身为人臣(部属)的生存之道,或者如何影响主上(主管)的诀窍。

最近(2010年)有一个以社会结构的角度所做的质性研究,指出追随者有3种角色类型。

1.被动的(passive)追随者:高度遵循领导人的命令,并常以领导人的行事风格为依归。

这类型的追随者较消极被动,与传统的被领导人的角色与形象较一致,对领导人的行为与决策都不表示意见或采取行动抵抗。

2.称职的(active)追随者:一般不会主动, 但是一旦领导人有期待或要求时,他们便会积极提供意见给领导人。

虽然他们通常认为领导人已充分具备知识与专长,但他们也认为提供想法给领导人是必要和重要的。

3.积极主动(proactive)追随者:属于会积极主动提供领导人反馈与建议的部属。

他们有时甚至还没等主管开口征询意见,就已经热心介入;有些人还会挑战领导人的看法与决策,对于领导人若有不当地使用权力和影响力的情形,他们甚至也会抗拒。

然而研究者也指出,积极主动的追随者可能会有风险,因为那将会挑战领导人,除非领导人能建立安全的互动环境,让双方可以相互信任与尊重,否则部属将无法长期充分地发挥他们积极主动的角色。

另外,也有学者用「积极─消极」「独立—依赖」2个向度,将追随者分成5种类型。

1.疏离的追随者(alienated follower):被动但却有独立与批判的特性,而且大多把批判的焦点放在组织和其他同仁的缺点上。

2.循规蹈矩的追随者(conformist):属于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但却很少有独立批判的精神。

墨守成规,避免任何冲突的可能,高度尊奉领导人的命令。

3.被动的追随者(passive follower):缺乏积极与独立批判的特性,非常依赖领导人,因而显现消极的态度并缺乏责任感,因此常成为领导人控制或处罚的对象。

4.高效能的追随者(effective follower):同时具备积极主动以及独立批判的特性,无论别人的职位是什么,他们都一视同仁。

他们愿意面对风险和冲突,愿意积极地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向上反应。

5.务实的追随者(pragmatic survivor):同时拥有以上4种特性,会根据不同情境采用最有利的方式来面对领导人,以降低风险或度过困境。

因此他们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有时非常独立,有时非常依赖,是一种高度权变的被领导风格。

从东方观点论追随力,可从「利君—不利君」「顺从─违抗」两个对立概念,解析追随者类型,并从中了解各类型追随者的特质与其对领导者的影响力,学会识人与用人之道。

上一期主要从西方观点讨论领导人的追随力,这一期则将从东方的观点来阐述这个议题。中国最早且最深入讨论追随力的文献是《荀子》的《臣道》,相隔两千多年,荀子的臣道思想竟与领导理论研究者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y)在1992年所发展的追随力理论有不少相似之处。

东方臣道思想的追随者类型

荀子对于追随者的归类,与凯利采用「积极—消极」「依赖—独立」两个对立向度来分类追随者的逻辑类似。

荀子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所以我用「利君—不利君」与「顺从─违抗」作为二维向度,归类荀子所称的臣子类型。

高度服从君主,而且其动机与行为是对君主有利的,称为「顺从」的追随者,类同于凯利的「循规蹈矩追随者」(积极─依赖型)。顺从的臣子这又可分成两类:

1.对上尊敬君主,对下爱护百姓,并拥有安内攘外本事的「立功」的臣子;

2.对上尊敬君主,对下爱护百姓,能够见微知著、防范未然的「圣明」的臣子。

而不太顺从,甚至会违逆君主命令,但其动机与行为不但不会危害,反而有利于君主的臣子,称为「忠诚」的追随者,类同于凯利的「高效能追随者」(积极—独立型)。

忠诚的臣子又有以下4种类型:

1.当君主有错误的决策或行为而危及国家时,会积极向君主进呈意见,然而其意见一旦不被采纳就归隐的,称为「劝谏」的臣子。

2.会向君主进呈意见,然而其意见一旦不被采纳就殉身的,称为「苦诤」的臣子。

3.会联合同僚一起给君主压力来纠正君主,因而得以消除祸害、解救国家的,称为「辅助」的臣子。4.会抗拒君主错误的命令,借用君主的权力,因而使国家转危为安的,则称为「匡正」的臣子。

其三,高度服从君主的命令,但其动机与行为却是对君主不利的臣子,称为「阿谀」的追随者,类同于凯利的「被动式追随者」(消极—依赖型)。

他们依赖个人的灵巧敏捷、阿谀奉承而获得君主的专宠,虽集权力于一身,但他们却没有安内攘外的真本领,也无法获得百姓与诸侯的信任,无法为君主分忧解劳。

最后,会违抗君主命令,且其动机与行为对君主会产生不利的臣子,称为「篡夺」的追随者,类同于凯利的「疏离的追随者」(消极—独立型)。他们对上不尊敬君主,对下善于结党营私,常常封锁消息蒙蔽君主,因而使君主大权旁落。

韩非子认为君主被臣子篡夺或劫持的情形有3种:

1.君主被臣子以国君的尊号加以劫持的叫做「名劫」;

2.君主被臣子藉国政的操作而劫持的叫做「事劫」;

3.臣子以对人民的刑罚来劫持国君的叫作「刑劫」。

中国历史上另外有一本重要著作,也是谈论领导者追随力的经典文献──《说苑》的《臣术》篇,刘向认为臣子有六正,也有六邪;照六种好的典型去做,就会得到荣耀,若照六种坏的方式去做,就会招来羞辱。

「六正」「六邪」追随者的影响力

以下六种臣子即称为「六正」:

1.圣明的臣子:能看出国家存亡先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能预知或预防它,并让君主享有荣耀地位;

2.见识的臣子:能明察秋毫,断绝乱源,转祸为福,让君主无可担忧;

3.忠贞的臣子:能遵守规章制度,辞谢一切赏赐或赠送,节衣缩食的臣子;

4.贤良的臣子:会用善言来勉励君主,劝戒他的缺点,有了好的结果而不夸耀自己功劳;

5.忠实的臣子:操劳国事,早起晚睡,不停地向君主推荐贤能的人,使国家社会能够安定;

6.耿直的大臣:当国家混乱或君主犯错时,仍然能够不怕冒犯君主,指出他的过失,不怕牺牲,勇于为自己的建言负责。

以上1~3种的臣子可归类为「顺从」的追随者,而4~6种的臣子则可归类为「忠诚」的追随者。

而「六邪」则属以下六种臣子:

1.虚名的臣子:有智慧而不肯用,有能力而不肯做,君主请求献策,仍不肯善尽职责;

2.奉承的臣子:君主的话一律赞成与附和,用投机取巧来迎合君主,而不顾这样做是否会发生后遗症;

3.险诈的臣子:外表常说好听的话,而内心却嫉妒贤能;想推荐的人,就隐恶扬善;要打击的人,就隐善扬恶,因而让君主失去用人准则;

4.馋言的臣子:有足够智慧掩饰错误,说话与文章都具说服力,但把大家都弄得互相猜忌、勾心斗角;

5.窃夺的臣子:拿国家大事来提高权势,假借君主的命令,来炫耀身分,增加威势;

6.亡国的臣子:伙同他人一起蒙敝君主,找机会攀附君主,却又使邻邦和国内军民知道君主的弱点或过错。

以上1~3种的臣子可归类为「阿谀」的追随者,而4~6种的臣子则可归类为「篡夺」的追随者。

员工最重要的追随力是积极、绩效、谦恭、忠诚与品德,通权达变的员工较容易融会贯通,将部属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利企业成长。

前两期中,将东西方重要的追随力理论做了一些回顾与比较之后,本期将以一些历史人物的实例来阐述理论。

箕子的智仁勇和伊尹的合宜进退值得仿效

《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3人为商朝的仁义之人,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微子多次劝谏纣王而没有被采纳,便向箕子和比干商量对策,箕子说:「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一旦能国泰民安,即便我死了也无所遗憾;但如果我死了,国家仍无法太平,不如现在退位。」听了箕子的意见后,微子便辞官逃离殷国。

至于箕子也因无力劝谏纣王,但又不忍心公然背离,于是装疯卖傻,游走街头。比干则认为主上有过失而不纠正他,不是臣子应有的表现;畏惧而不敢说话,不是勇敢之人;他甚至觉得一旦劝谏而君主不听,是君主的问题,身为人臣就应尽忠职守。于是他持续犯颜直谏,最终被纣王处死。

以上3人符合魏征所谓「忠臣」的标准,但依我看来,箕子智仁勇兼顾,可谓上等的忠诚;微子智勇双全,属于次等的忠诚;而比干勇气十足,耿直有余而仁智不足,可谓下等的忠诚。

在企业中如果遇到才智平庸且不易接受建议的主管,箕子和微子的做法很值得参考。

再看辅助商汤推翻夏桀的伊尹,君主太甲刚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便设法把太甲流放达3年之久,自行摄政,直到太甲重新学习汤的法令与悔改,才将他恭迎回朝,再度辅佐太甲,并使他成为一位圣君,创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

苏轼称赞伊尹不但能力卓绝,节操更是天下人的典范。除此之外,历史上的管仲、咎犯、孙叔敖、邹忌、张良、范增、诸葛亮,都是顺从之臣的代表,「六正」追随者的典范。

在企业中如果遇到才智平庸但愿意接受指正与建议的主管,伊尹的做法进退得宜、利己利国,符合魏征所谓「良臣」的标准,可以作为现代企业员工的行为典范。

阿谀奉承或疏离的员工都不利组织成长

齐景公与大臣们比赛射箭,齐景公没有射中箭靶,但大臣们却齐声叫好。后来齐景公便向大臣弦章说:「自从我失去宰相晏子后,已有17年没有人指出我的缺失了,我今天射箭没中靶,但是那些大臣们却仍然叫好。」

弦章回说:「这是因为大臣们才智不足,无法看到您的过失;勇气不足,所以不敢直言进谏。但我听说,君王喜欢穿什么、吃什么,大臣们就跟着穿什么、吃什么。如此看来,君王您是不是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呢?」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如果部属对主管过度阿谀奉承时,主管可能大多像齐景公一样不会当面说出感受,但背地里却看轻那些大臣们。

因此现代企业的员工不得不注意,如果对才智卓越的主管阿谀奉承或缺乏表现,容易被看轻;而如果对才智一般的主管阿谀奉承或缺乏表现,那便是看轻自己。

隋文帝杨坚的宰相杨素,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上,看出文帝和皇后想废太子杨勇,另立杨广的心思,便想尽办法迎合,不断称赞杨广却诋毁杨勇,隋文帝因而更坚定自己的想法,另立杨广为太子。

杨素可说是疏离的追随者,对他想推荐的人(杨广),就隐恶扬善,他要打击的人(杨勇),就隐善扬恶,因而让隋文帝失去用人的准则。

疏离的追随者是指有愤世嫉俗态度的部属,他们经常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对于别人的行为和动机都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不断批判公司、主管和其他同仁的缺点,但又不积极提出适当建议或解决办法。

如果这些部属遇上的是开明、包容的主管,或许不会有立即风险,但如果遇上不是那么开明、包容的主管,将陷自己于困境,既不利自己也不利组织。

员工不可或缺的追随力:积极、绩效、谦恭、忠诚与品德

荀子与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y)在追随者的分类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务实的追随者」这个类别,即「权变之臣」,他们同时拥有忠诚、顺从、阿谀、疏离4种特性,会根据不同情境采用最有利的方式来面对领导人,以降低风险或度过困境。

以冯道为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宰相,总共辅佐4个姓氏13位君主,在古代高度权威的皇权中,冯道身段之柔软、心思之细密、态度之谨慎,时而顺从时而违逆,时而利君时而不利君,无人能出其右,既务实又能通权达变,堪为现代企业人的楷模。《旧五代史》作者薛居正就认为冯道务实、宽恕、济民、仁德;王安石也称赞他「能屈身以安人」,行为有如诸佛菩萨。

另外,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子也是一位极具权变特性的臣属,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会执行合理的命令;相反地,如果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会权衡命令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就不执行。在朝廷上,如果君主征询他的意见,他会思虑周密、谨慎回话;如果君主没有问他,他就注意自己的仪态,也不会脸露不耐。晏子因此可以经历灵公、庄公、景公三代,都能让齐国名声显赫。

从上述的历史故事中,得到以下启示:如果一位部属不被主管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不够积极;一旦积极了却仍不被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绩效;有了绩效还是不被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不够谦恭;谦恭了依然不被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不够忠诚;忠诚了还是不被青睐,那可能是因为他品德不够善良。

因此,我认为一位员工最重要的5种追随力就是积极、绩效、谦恭、忠诚与品德,而懂得权变的员工,比较容易将这5种追随力融会贯通,将部属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林文政——论东西方领导人的追随力

台湾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相关内容

  • 楚庄王"装傻"蛰伏三年后一鸣惊人
  • 楚庄王芈熊侣 伍参,伍氏,名参,楚国大夫,伍子胥的曾祖父. 当大夫伍参颤巍巍地走在通往大殿的石阶时,这个国家的内政已经混乱太久,这个国家的君主已经昏聩太久. 大殿深处钟鼓齐鸣,淫词艳曲和嬉笑打闹之声把这个本该用来处理政务的国家中枢变作了欢乐场和温柔乡.伍参稍稍犹豫之后,整了整衣冠,毅然走进了大殿,接 ...

  • 东吴皇帝孙皓何以从明主沦为昏君?
  • 孙皓(公元242-284年),是孙权被废皇太子即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三国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初登皇位,曾下令抚恤人民,开仓振贫,减省宫女,放生珍禽异兽,甚得民心,一时被誉为明主.但此后不久,孙皓就表现得粗暴骄奢.好酒食色.他不仅苛政重赋.大兴土木,使民心丧尽,还杀掉了拥立自己的重臣,使得群臣寒心 ...

  • [云中君]名句人生:寒门出孝子,国破识忠臣
  • 千古忠臣--岳飞塑像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忠孝节义,因此历朝历代的忠臣孝子被倍受人们尊崇.然而,孝子大多出自贫寒之家,富豪之门鲜有孝子:忠臣则大多生于国破之际,和平盛世只有能臣.诤臣之分.奸臣在明君面前难以立足,也就显不出忠臣之忠了.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章中说:" ...

  • 汉献帝:我不是亡国昏君
  • 从汉献帝刘协驾鹤西去的那一天起,他便被盖棺定论为历史兴衰交替的配角,几乎没有人愿意走进他复杂的内心世界.<三字经>里甚至定义为"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汉朝经历了400年的历史,到汉献帝就灭亡了.然而事实上,刘协并非亡国昏君. 九岁那年,刘协的第一个春天姗姗 ...

  • 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 古代神话故事大全:龙母(白族) 龙母原是一个砍柴姑娘,跟妈妈住在绿桃村耪田种庄稼.一年,腾越坎子凹的黑龙占据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变成一片汪洋.老百姓无法安生,纷纷逃往外地.母女俩无人帮助,无法逃走,只好到苍山的兰峰以割草砍柴为生.一天,女儿口渴,见树上结了一个又绿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里放,桃子 ...

  • 桃花扇及其人物内容赏析
  • 桃花扇及其人物赏析 摘要 孔尚任以其"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史鉴精神,"列之案头,歌之场上"尽皆相宜的艺术形式,使其<桃花扇>传奇登上了我国古代历史剧作的顶峰.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 ...

  • 晋灵公被弑:都是恶狗惹的祸?
  • 山东沂南汉墓石雕画之沂南北寨村墓中室东壁南立柱狗咬赵盾石雕画  (图源网络) 晋灵公被弑:都是恶狗惹的祸? --读刘基<郁离子>笔记 明王朝开国名臣刘基(刘伯温)著有一部寓言小品集<郁离子>,文风犀利遒劲,于诙谐幽默中针砭时弊,颇见胆识与功力,史家誉其"明乎吉凶祸福 ...

  • 酷爱木DIY的昏君等
  • 明熹宗朱由校是一名出色的木匠,堪称"皇帝中的鲁班".他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明熹宗曾亲自设计图样,锯木钉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一张精美的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 ...

  •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
  • 一个人,你可以称他为佞臣,因为他给皇帝出了一些馊主意,搞得民怨沸腾.也可以称他为贤臣,因为他敢于直谏.这个人是谁?就是隋唐时期大名鼎鼎的裴矩. 裴矩(547?-627),字弘大,隋及唐初政治家.约生于梁太清元年(547)或更早.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