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在我们从小形成的观念中,古代社会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全中国皇帝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而且现在人们心中对于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排斥的心态。因为在现在的人心里中国的传统政治就是皇权专治。误以为满清的政治制度完全就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于是清灭亡后人们对于满清政权的不满意,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全部历史传统文化的不满意。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会导致国人对中国以往传统“权”的尊重和信心都没有了,而政治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东西。所以从相权和皇权的斗争来说明明清时期根本不能代表整个古典时期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传统政治。

在明清以前完全不是皇帝一个人决定一个国家。细想一下,中国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怎么可能皇帝一个人处理的过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宰相负责制。汉朝的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就是宰相的正式名称。丞相是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管理国家一切政府的事物。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国家大事。其中御史大夫下有一个御史中丞。这个官是驻扎在皇宫的,皇宫中的一切事物都归他管,而御史中丞又归御史大夫管,御史大夫又归丞相管,这样就相当于连皇室一切事都归丞相管。从这个角度来看丞相管理一切事包括皇帝的家事。其实这是从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那个时候是家天下,丞相相当于皇帝的家臣,当然也管家事。所以这是制度发展还不完善的时候。这就导致了相权过大,当遇到了比较强势而权力欲望大的皇帝时必然会发生矛盾。

比如西汉的汉武帝因为不能忍受权利受到节制。而设立“中朝”也叫“内朝”。这是相对与“外朝”而言的。他们随侍在皇帝左右协助办公(很像明朝的内阁),让他们处理朝政,从而培植出一批立足于宫中、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外朝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这些内朝官员多是皇帝的宠臣,能很好贯彻皇帝的旨意,不受到外朝大臣的制约。而且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在保存传统相权稳固的同时,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到了唐朝时期相权和皇权是一个非常和谐的时期,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很理想的一种状态,甚至有点像现代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唐朝的宰相是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部分组成的。相当于三个人共同组成宰相。这是对汉朝的进步。政府一切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经过皇帝同意后下达门下省。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在中书省,皇帝只是同意画敕即可。也就是说政策的制定是在中书省。而旨意达到门下省以后要对它审核,如果反对诏书的意见可以将诏书批注送还,也就是“封还”。也就是说一个命令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就不能下达。这两个部门同意了以后才送达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只有执行命令的权利而没有决定命令的权利。这是唐朝的政府制度,当然这是基本的,扩展开来还有政事堂。明显可以看出皇权重新受到限制,但是皇帝还是有决定权的。在这种情况下宰相的行政能力高低就直接决定国家的治理,所以唐朝的皇帝只要选好好的宰相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而一旦出现奸相就是一场灾难,当然唐朝的灭亡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节度使造成地方藩镇割据,此处不提。所以唐朝有很多名相,因为宰相权力大,只要遇到明君就可以发挥他的才华。当然也有奸相如杨国忠,也是因为权利大而又得到皇帝的宠信造成太大的社会危害。

再说到对皇室和政府的监察制度。汉代是政府监察一切包括皇室。而唐朝是御史台监察政府,御史台是脱离于相权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政府的监察不隶属于宰相了,而对皇帝和宫廷的监察则是靠谏官。而谏官是隶属于宰相的,所以宰相还是有监察皇室的权利。 到了宋代相权就要比唐朝低很多,宋代是中书省单独取旨。中书长官就是丞相,门下和尚书两省不再预闻政府最高命令。但是相权却被分了,第一是军事权归枢密院管,他跟宰相是对立的。第二是财证权又归三司管(盐铁司,户部司,度支司)他们独立起来掌握国家的

财政大权,这是极不合理的。第三是人事权又归考课院管,以前人事任免都是宰相下面的吏部来管理的,而现在都归考课院,这样宰相就没有用人之权。这些都是宋朝的皇帝蓄意要减少相权而设立的。

在说到宋朝皇权的加强就是诏书,以前唐朝中书省递交给皇帝的诏书是已经你好的诏书皇帝只要盖章就可以了。而宋代是对某事提出几条意见,写成条子,送给皇上让他决定,然后宰相按照皇帝的旨意正式拟旨,唐朝的皇帝只有政令的同意权,而宋代的皇帝有政令的决定权,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

在说到监察制度。唐朝的谏官还是隶属于宰相的,是对皇帝进行监察,而到了宋代,谏官独立了,没有长官,这些谏官不准宰相任命而由皇帝任命,这样谏官就由监察皇帝而变成了监察宰相。这样皇帝就不受到监察了,而宰相却要受到台官的监察又要受到谏官的监察还要时刻提防皇帝。是不可能施展政治抱负的。慈宁宫宋代的皇权和相权可以看出这时的皇帝已经开始从制度上要从宰相手中夺权了。但是他还没有像明清时期那么夸张,最起码政府还是要靠宰相来维系的。皇帝不能直接控制下面的官员。

而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前丞相的事都有皇帝来干这肯定是干不过来的,这是就设立一个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内阁),也就是皇帝的秘书处,所以刚开始他们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政治大权还在皇帝手中。内阁大学士官位都是很低的,在朝堂上地位也不高,这种制度在皇帝精力旺盛的时候内阁的地位还不可能上去,但是一到皇帝勤于政事的时候,政权肯定就交与内阁了,他们的地位就慢慢抬高了,地位虽高,官阶却还是很低,通常内阁大学士都由尚书兼任。即使后来内阁的地位提升了,但是制度上也就是法理上他还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明朝的制度上六部是代表政府的。而内阁只是受皇上的委托来办事的,并不是名义上的国家机关。所以明朝张居正要各衙门奏章要送一份给内阁,就受到别人的反对,因为内阁并没有预览奏章的权利,只是皇帝让你看你才能看,法理上说不过去,所以张居正被说成权臣,在当时来看是没有错的。因为明朝法律是这样规定的。

明朝由于宰相的废除,六部就不属于尚书省而是并列独立存在的,互不相属,再加上一个督察院,和通政司,大理院,明朝的九卿上面没有首长,各部长官全是平级的,上面总其成的就是皇帝。所以一切大全就都集中在皇帝。这是皇权加强的一个重要时期。但是皇帝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全是由皇帝独裁,有许多事要经过众臣商议的,比较大的官都要廷推产生,小官是吏部尚书来管,遇到大事也要廷议。虽然没有了宰相但是政府还在发挥作用,政府还是有很大权利的。其实宰相就代表政府,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虽然没有宰相但是相当于皇帝来当宰相,原来宰相下面的行政机构还是照旧工作的。九卿还是有很大的权利的(相对于清朝)。另外一个对皇权的限制就是清朝的言官,清朝的六科给事中对皇帝的诏书有封驳权,只要他们不同意,即可原旨返还,而且给事中没有长官,可以独自发言。所以在明朝皇权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是也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终于到重点清朝了,古典时期最黑暗的时刻到来了,绝对是中华名族的悲哀。

远,清朝的统治和以往的各朝各代都不一样,他们是异族入侵,他们是一种部族政权,代表的是部族的权益,所以他们的统治要维护这些部族的利益。正是因为维护了这些部族的利益,得到他们的支持,才有了清朝皇权的高度独裁。以往的任何朝代都没有这个条件。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内阁制,又设立军机处,这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军机大臣也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不属于政府范畴,军机大臣直接想六部尚书以及各省总督下命令。清朝发布命令的最高手续有一中寄信上谕,直接有皇帝寄给受命令的人。其他人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政令是不透明的,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皇帝下一个命令到地方不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官员直接到达,比如不经过吏部尚书直接下命令给各省巡抚。这样就和明朝很大不同,明朝虽然没有宰相,但是宰相由皇帝兼职,下面的部门还是照旧行事,而在清朝六部已经不是一部首长了。他下面的官员都可以单独向皇帝上奏章,而前面皇上又可

以直接下命令给下面的官员,六部首长就没有意义了,而且清朝一个部门有汉族的官员一定有满族的官员,一个部门可能两个尚书,四个侍郎,反正就是乱套了,六部已经不能处理政务了。自然政务都由皇帝处理。在说监察体系,明代还有给事中封驳奏章,而清朝根本不用想,清朝规定: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能刊刻文字,也就是不准言论,结社,出版自由。还大兴文字狱。所以说皇帝坏话那就是死。明朝言官可以随便骂皇帝都不会死,最多廷杖罢官。清代是刻意压迫知识分子,他们只许服服帖帖,就形成了平庸、奴性、腐败的性格。而清朝离现代最近,还在影响这现在中国人的性格。所以批评中国人的奴性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也不能把他放大,因为这是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也许若干年后受其他思潮的影响这种情况就会自动消失了。其实想想明朝的言官冒死直荐,刚正不阿,哪里有半点奴性。

通过上民的分析。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是最好的,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他有很多现代君主立宪制的影子。汤,乃至后来的宋,明两朝虽然皇权加强,但是整个社会还是很开明的。起码言论自由。官场也还在可控范围内。制度不是一个人决定的是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不能因为清朝的黑暗而整个否定中国传统制度甚至于整个传统文化。

(参考自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考》)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在我们从小形成的观念中,古代社会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全中国皇帝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而且现在人们心中对于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排斥的心态。因为在现在的人心里中国的传统政治就是皇权专治。误以为满清的政治制度完全就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于是清灭亡后人们对于满清政权的不满意,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全部历史传统文化的不满意。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会导致国人对中国以往传统“权”的尊重和信心都没有了,而政治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东西。所以从相权和皇权的斗争来说明明清时期根本不能代表整个古典时期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传统政治。

在明清以前完全不是皇帝一个人决定一个国家。细想一下,中国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怎么可能皇帝一个人处理的过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宰相负责制。汉朝的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就是宰相的正式名称。丞相是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管理国家一切政府的事物。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国家大事。其中御史大夫下有一个御史中丞。这个官是驻扎在皇宫的,皇宫中的一切事物都归他管,而御史中丞又归御史大夫管,御史大夫又归丞相管,这样就相当于连皇室一切事都归丞相管。从这个角度来看丞相管理一切事包括皇帝的家事。其实这是从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那个时候是家天下,丞相相当于皇帝的家臣,当然也管家事。所以这是制度发展还不完善的时候。这就导致了相权过大,当遇到了比较强势而权力欲望大的皇帝时必然会发生矛盾。

比如西汉的汉武帝因为不能忍受权利受到节制。而设立“中朝”也叫“内朝”。这是相对与“外朝”而言的。他们随侍在皇帝左右协助办公(很像明朝的内阁),让他们处理朝政,从而培植出一批立足于宫中、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外朝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这些内朝官员多是皇帝的宠臣,能很好贯彻皇帝的旨意,不受到外朝大臣的制约。而且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在保存传统相权稳固的同时,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到了唐朝时期相权和皇权是一个非常和谐的时期,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很理想的一种状态,甚至有点像现代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唐朝的宰相是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部分组成的。相当于三个人共同组成宰相。这是对汉朝的进步。政府一切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经过皇帝同意后下达门下省。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在中书省,皇帝只是同意画敕即可。也就是说政策的制定是在中书省。而旨意达到门下省以后要对它审核,如果反对诏书的意见可以将诏书批注送还,也就是“封还”。也就是说一个命令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就不能下达。这两个部门同意了以后才送达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只有执行命令的权利而没有决定命令的权利。这是唐朝的政府制度,当然这是基本的,扩展开来还有政事堂。明显可以看出皇权重新受到限制,但是皇帝还是有决定权的。在这种情况下宰相的行政能力高低就直接决定国家的治理,所以唐朝的皇帝只要选好好的宰相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而一旦出现奸相就是一场灾难,当然唐朝的灭亡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节度使造成地方藩镇割据,此处不提。所以唐朝有很多名相,因为宰相权力大,只要遇到明君就可以发挥他的才华。当然也有奸相如杨国忠,也是因为权利大而又得到皇帝的宠信造成太大的社会危害。

再说到对皇室和政府的监察制度。汉代是政府监察一切包括皇室。而唐朝是御史台监察政府,御史台是脱离于相权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政府的监察不隶属于宰相了,而对皇帝和宫廷的监察则是靠谏官。而谏官是隶属于宰相的,所以宰相还是有监察皇室的权利。 到了宋代相权就要比唐朝低很多,宋代是中书省单独取旨。中书长官就是丞相,门下和尚书两省不再预闻政府最高命令。但是相权却被分了,第一是军事权归枢密院管,他跟宰相是对立的。第二是财证权又归三司管(盐铁司,户部司,度支司)他们独立起来掌握国家的

财政大权,这是极不合理的。第三是人事权又归考课院管,以前人事任免都是宰相下面的吏部来管理的,而现在都归考课院,这样宰相就没有用人之权。这些都是宋朝的皇帝蓄意要减少相权而设立的。

在说到宋朝皇权的加强就是诏书,以前唐朝中书省递交给皇帝的诏书是已经你好的诏书皇帝只要盖章就可以了。而宋代是对某事提出几条意见,写成条子,送给皇上让他决定,然后宰相按照皇帝的旨意正式拟旨,唐朝的皇帝只有政令的同意权,而宋代的皇帝有政令的决定权,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

在说到监察制度。唐朝的谏官还是隶属于宰相的,是对皇帝进行监察,而到了宋代,谏官独立了,没有长官,这些谏官不准宰相任命而由皇帝任命,这样谏官就由监察皇帝而变成了监察宰相。这样皇帝就不受到监察了,而宰相却要受到台官的监察又要受到谏官的监察还要时刻提防皇帝。是不可能施展政治抱负的。慈宁宫宋代的皇权和相权可以看出这时的皇帝已经开始从制度上要从宰相手中夺权了。但是他还没有像明清时期那么夸张,最起码政府还是要靠宰相来维系的。皇帝不能直接控制下面的官员。

而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前丞相的事都有皇帝来干这肯定是干不过来的,这是就设立一个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内阁),也就是皇帝的秘书处,所以刚开始他们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政治大权还在皇帝手中。内阁大学士官位都是很低的,在朝堂上地位也不高,这种制度在皇帝精力旺盛的时候内阁的地位还不可能上去,但是一到皇帝勤于政事的时候,政权肯定就交与内阁了,他们的地位就慢慢抬高了,地位虽高,官阶却还是很低,通常内阁大学士都由尚书兼任。即使后来内阁的地位提升了,但是制度上也就是法理上他还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明朝的制度上六部是代表政府的。而内阁只是受皇上的委托来办事的,并不是名义上的国家机关。所以明朝张居正要各衙门奏章要送一份给内阁,就受到别人的反对,因为内阁并没有预览奏章的权利,只是皇帝让你看你才能看,法理上说不过去,所以张居正被说成权臣,在当时来看是没有错的。因为明朝法律是这样规定的。

明朝由于宰相的废除,六部就不属于尚书省而是并列独立存在的,互不相属,再加上一个督察院,和通政司,大理院,明朝的九卿上面没有首长,各部长官全是平级的,上面总其成的就是皇帝。所以一切大全就都集中在皇帝。这是皇权加强的一个重要时期。但是皇帝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全是由皇帝独裁,有许多事要经过众臣商议的,比较大的官都要廷推产生,小官是吏部尚书来管,遇到大事也要廷议。虽然没有了宰相但是政府还在发挥作用,政府还是有很大权利的。其实宰相就代表政府,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虽然没有宰相但是相当于皇帝来当宰相,原来宰相下面的行政机构还是照旧工作的。九卿还是有很大的权利的(相对于清朝)。另外一个对皇权的限制就是清朝的言官,清朝的六科给事中对皇帝的诏书有封驳权,只要他们不同意,即可原旨返还,而且给事中没有长官,可以独自发言。所以在明朝皇权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是也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终于到重点清朝了,古典时期最黑暗的时刻到来了,绝对是中华名族的悲哀。

远,清朝的统治和以往的各朝各代都不一样,他们是异族入侵,他们是一种部族政权,代表的是部族的权益,所以他们的统治要维护这些部族的利益。正是因为维护了这些部族的利益,得到他们的支持,才有了清朝皇权的高度独裁。以往的任何朝代都没有这个条件。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内阁制,又设立军机处,这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军机大臣也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不属于政府范畴,军机大臣直接想六部尚书以及各省总督下命令。清朝发布命令的最高手续有一中寄信上谕,直接有皇帝寄给受命令的人。其他人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政令是不透明的,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皇帝下一个命令到地方不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官员直接到达,比如不经过吏部尚书直接下命令给各省巡抚。这样就和明朝很大不同,明朝虽然没有宰相,但是宰相由皇帝兼职,下面的部门还是照旧行事,而在清朝六部已经不是一部首长了。他下面的官员都可以单独向皇帝上奏章,而前面皇上又可

以直接下命令给下面的官员,六部首长就没有意义了,而且清朝一个部门有汉族的官员一定有满族的官员,一个部门可能两个尚书,四个侍郎,反正就是乱套了,六部已经不能处理政务了。自然政务都由皇帝处理。在说监察体系,明代还有给事中封驳奏章,而清朝根本不用想,清朝规定: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能刊刻文字,也就是不准言论,结社,出版自由。还大兴文字狱。所以说皇帝坏话那就是死。明朝言官可以随便骂皇帝都不会死,最多廷杖罢官。清代是刻意压迫知识分子,他们只许服服帖帖,就形成了平庸、奴性、腐败的性格。而清朝离现代最近,还在影响这现在中国人的性格。所以批评中国人的奴性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也不能把他放大,因为这是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也许若干年后受其他思潮的影响这种情况就会自动消失了。其实想想明朝的言官冒死直荐,刚正不阿,哪里有半点奴性。

通过上民的分析。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是最好的,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他有很多现代君主立宪制的影子。汤,乃至后来的宋,明两朝虽然皇权加强,但是整个社会还是很开明的。起码言论自由。官场也还在可控范围内。制度不是一个人决定的是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不能因为清朝的黑暗而整个否定中国传统制度甚至于整个传统文化。

(参考自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考》)


相关内容

  • 第3课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 2
  • 高一历史 第3课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 --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导学案 主备人:邢晓伟 校对人:隋春燕 卢敏 2012年9月18日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明清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落实] 一 自主学习 阅 ...

  • 中国古代相权与君权的博弈
  • 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皇帝的下面,最重要的人物当属宰相.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接政治制度的中心环节.从中国历史来看,宰相制度的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创制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1)萌芽期:黄帝至西周 ...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核心考点]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 ...

  • 历史集体备课
  •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初备课教案 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 王泽昌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二.能力与方法 1. 通过多渠道搜集关于专制皇权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 2. 通过 ...

  • 必修一历史
  •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核心内容: 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其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 专制主义 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76年) -1912年) 夏.商.周 秦 清朝 本单元四课内容,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 ...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板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历史必然: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衰落 二.明:原因:明初官制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废行省设置三司 废宰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内侍辅政 清: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措施:设南书房.创军机处 三.影响:积极 消极 一.教材分析 专制 ...

  •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 ...

  • 高一历史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走进多彩课堂]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quo ...

  • 必修一第3,4课学案
  •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高一历史教学案 班级: 姓名: 2013.09.6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