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

第1l卷总35期

V01.11SumNo.35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XINJIANGRTVU

2007年第l期

No.1.2007

《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

库尔勒

841000)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新疆

摘要:短篇小说《黄英》在《聊斋》诸多篇目中独具一格,作者就本文对“陶”(陶渊踢)、“菊”(菊花)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语码进行了解构和建构,从一个视角阐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与价值观念

的融突和合。让我们感受到蒲氏通过本篇所表达的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刻见解。

关键词:陶渊明;菊花;文化语码;解构

引言

平铺直叙,主要写马子才与黄氏姐弟的交谊与姻缘故事。作者按时间先后,先写他们的相遇,后写黄氏姐弟贩花、置产.再写马子才与黄英联姻后围绕贩菊、置产,相互之间产生的一些矛盾及生活中的小插曲。作者用极其平易的笔调进行叙述。整个故事象一股缓缓流淌的清泉,可谓事事似水,但细细晶味,却淡而昧至。整篇《黄英》弥漫着-个“淡”字,“淡”字意味深长,有道是“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而“淡雅”则正是菊花的典型÷品格”。

傲霜挺立的菊花。向来被中国知识分子视为自己的高洁秉性和高雅风度的象征。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秋瑾的“天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秋菊一直是文人墨客赞美歌咏的对象。

虽说从屈原开始菊花就已见诸文人雅士的诗文之中。但只有从东晋陶渊明开始,菊花才被赋予了高洁坚贞的文

社会是人类生活中的建构器,规定秩序以维护人类生活的存在。而文化是人类生活中的解构器,它将人从社会目的支配中解构而出。以达封自然、丰富和妥贴。文化的意义在于解构,因此。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这种开启,即揭示,亦即存在者的真理,是在作品中的存在。”存在者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而开启实质上是解构13_

中国晚明时期,随着商业的逐步繁荣,沿袭了几千年的“士农工商”的排序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社会的深层变革。促使一些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其中,《聊斋志异》所针贬的现象便涉及了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的不少作品不乏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思想观念。却闪射出独特的思想光华,表现出作者深刻的人生见解。《黄英》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篇。故事虽然奇幻(如陶醉酒化菊等),但触时感事,曲尽世态,不能简单地以花妖狐魅之作看之。它在《聊斋》诸多篇目中独具一格:作者在小说中对“陶”(陶渊明)、“菊”(菊花)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语码进行了解构和建构.体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与价值观念的融突和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对文化的“另类”

观照。

一、“陶”“菊”的传统文化内涵

化内涵。《红楼梦》中《咏菊》一诗写到:“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可以说,真正确立菊花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形成独具特色的菊文化,陶渊明当数首

功。陶渊明一生爱菊,创作了众多颂菊名篇,有诗云:“芳

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此诗就赞美了秋菊坚贞傲岸的节操。陶渊明不仅爱菊,并且常常以菊自喻,以菊明志:“秋菊有佳色,衰露辍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他辞官隐居后曾在《饮酒》一诗中吟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生动地呈现了一派恬淡安详的归隐之风。自陶渊明以后,咏菊诗篇便层出不穷。唐?元稹《菊花》咏:“不是花

初读《黄英》,常常觉得故事情节甚为平淡,虽然写得也是精灵怪异,死生变幻,但放在整部小说集中,却不是以情节奇诡而取胜的篇章。整篇小说是单线发展,

收稿日期:2007—电1—16

作者简介:史玮(197l一),女,汉族,陕西华县人,新疆巴音郛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论。・42・万方数据 

玮:《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

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宋?朱淑贞《菊花》吟“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蒲松龄亦是爱菊之君,他自称:“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

《黄英》中马生之爱菊,正因为菊象征了“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适、不为五斗米而折节的陶渊明的人格。通篇中“陶”只称姓不称名,实际是陶渊明

力的规训与改造。而这种批判与规训首先是通过对自身

的颠覆完成的。黄英曰:“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客气而有分寸地批评了马子才以贫为清高的酸腐论调。黄英的“东篱经”令人耳目一新:陶渊明之

所以穷,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没将精力放到求取财富上,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用自己的劳动致富,既能使自己过得好一点儿,又为陶渊明争口气,堂堂正正,何耻之有?黄英用古代文人历来用以比喻清高的菊花卖钱,以菊花致富心安理得.“聊为我家彭泽解嘲”涵义深刻,反映了

的化身,黄英即黄花,就是菊花。菊在传统文化中已成为文化的语码,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士志于道”而安贫自守、凌霜不改的清高人格。蒲松龄运用花的文化品格结构全篇,让“陶”与“菊”这两个最能代表士子清高人格的化身来完成对自身清高的颠覆与改造,具有很深

的文化内蕴。

二、对“陶”“菊”的文化解构

时代的巨变。而陶生之语更是掷地有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这种与传统文化相对的贫富观,由“菊精”陶生说出,更具有震聋发聩的效果。在这里,作者不仅让陶生“言之”,而且让其“行之”.开始了其卖菊生涯。“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喧嚣如市……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于都中设花肆,十日尽售。”而卖花的结果是:“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更于墙外买田一区,筑墉四周。”最终陶氏姐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人格理想的合理。正如吴组缃先生颂蒲绝句:“封建之基是小农,抑商政策致贫穷。黄英艺菊食其力,甲第连云气若虹。”

至此.作者通过比较马、陶二人对菊的不同态度,透过菊花身上多彩迷人的光环,还原了菊的本真存在.从

而完成了对“陶”、“菊”这两个特殊文化语码的解构。

三、对“陶”“菊”的文化建构

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解构上,他还通过马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读书与耕稼是两件比较高尚的事情。与此相反.经商则向来为文人们所不齿。于是我们发现中国文化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囊中羞涩,饿着肚子读书,连自己也养活不了的严酷现实足以使儒生们感到窘迫与难堪:另一方面,“君子”却要安贫乐道,固守清贫。“君子固穷”这种

传统观念,是我国±人——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其

自身的发展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一种封闭式的思想观念。在儒家理论中,士的标准是相当明确的。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历代士人皆以自己“物质上的贫

夫,精神上的富翁”的实践,强化着“君子固穷”的观念。

“为富不仁”、“君子不言利”等,就是以这种观念作评判

尺度所得出的结论。

与黄英的结合,对“陶”、“菊”这两个文化语码重新进行

了文化建构。与马子才的思想冲突在二人结婚伊始就开

马子才既自谓雅士.当然深受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影响,只不过,“道”在马子才这里,内容只是艺菊赏菊之事罢了。马认为.对“艺菊”这样的雅事,只能以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处之,才配得上“雅

士”的称呼。既为雅士,自不能与“阿堵物”有所沾染。那

始了。黄英不屈不挠地对马子才的思想进行改造。婚后,黄英不停地从南院拿东西过来,马子才很是烦恼,叮嘱黄英不许再从南院拿东西。黄英我行我素,从南院拿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家中触类皆陶家物”。马子才一气之

下令仆人全部送回南院。可过不多时,南院的东西又一样样地“跑”了回来。几次三番之后.马子才不胜烦恼,不

么马生对于菊花之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它正是传统士人对菊花所谓高尚品质之爱,一种“陶渊明风骨之爱”,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自恋情结。然而菊花就是菊花,在剥去其精神象征的非本真存在的盔甲之后,其使用价值以及由此而生的价值的本真存在便得以彰显。在《黄英》中,陶氏姐弟实属“菊精”,那么“菊精”自己对“菊”是怎么认识的呢?作者借陶生之口说:“种无不佳,培溉在人。”在这里,他还菊花以本真的存在:菊本身并没有清与浊、高尚与卑劣之分。那是作为主体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附加给它的。作者通过陶氏姐弟对马生这种传统的士子人格做了一种颠覆性的批判,同时也对其做了有

再多言,“一切听诸黄英”。黄英施展开自己的才能,“鸠工庀料,土木大作。……经数月,楼舍连垣,两第竞合为一,不分疆界矣。”马子才心中很是不安,认为“三十年清

德,为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

夫气矣。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黄英丝毫不作让步:“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于是在院中为马子才另起茅屋。过了几日,马子才耐不住对黄英的思念,但又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生活原则,于是过起了白天在茅屋中度过。晚上回到黄英身边住宿的日子。黄英笑他道:“东食西(下转第47页)

・43

万方数据 

黄智红: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研究建立起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包括重点行业的能耗指标、资源生产率指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指标、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指标等,并和干部考核、政府绩效挂钩,以改变用单纯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J】.科技中国,2005,(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

生态农业,2002,(1).

的GDP取人论事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

性循环的轨道。

[3】李赶顺.发展循环经济赢”【J】.河北大学学报,2003,(3).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

(七)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

【4】冯之俊.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5,(2)

扶持、企业的自身努力和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也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

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

【5】顾卫临,陈泽伟,刘新宇.不能承受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重【J】.嘹望,2005,(10).

[6]朱之鑫.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加快发展吖].经济日

报,2004—12—20(5).

传。美国从1997年开始把每年11月15日定为“循环经济日”,日本把每年lO月定为“循环宣传月”。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应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提高公众的

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在生产中为发展循环经济贡献才智和

[7】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fJ].宏观经济研究,2005,(4).

【8】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

光明日报,2003一ll一17(4).

力量,自觉参与到推动循环经济的行列中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的能方建设,鼓励公众及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参与公共事物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9】杨春平.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J】.求

是,2005,(18).

【10】付涛,王比学.人与自然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

2004,(7).

(上接第43页)宿,廉者当不如是。”马子才自己也感到好笑,这才不再挣扎.放弃自己迂腐可笑的所谓人生准

则,回到黄英身边,过起了夫妻和美的日子。可以说正是

清人冯镇峦在评点《聊斋》时曾说:“读聊斋,不作文章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汉。”蒲松龄通过《黄英》这篇小说,给中国古代颂菊传统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完成了

对“陶”、“菊”文化语码的解构与建构。这样的作品不仅

在反复的心灵抗拒、争斗、挣扎、沉浮之后,此时的马生,才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人格重建。这种重建其实也是对

“陶”、“菊”两个文化语码内涵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过

在《聊斋》中较为典型,甚至在整个明清小说中都是颇有

意义的。

程是复杂多变的,充满矛盾和痛苦。马子才在分心、分财、分居“三分三合”的情节中.其态度由“甚鄙之”、“厌”之、“耻”之,到“惭”、“不自安”再到“安之”、“自笑”的变化过程,既是士的以利为耻、清高自赏的价值观向商的不务求贫、取之有道的价值观的不断冲突、整合、认同的过程。也是商的价值观对士的价值观的不断改造、规训的过程。“三分三合”同时也是“陶”与“菊”这个代表士的人格与价值观的化身对其自身的不断颠覆改造的过程。情节的“三分三合”仅为其表,而“隐蔽的旬式结构”形成了内在的文化框架,这就是士魂与商才的完美结合,两种价值观的融突和合。篇末写马生之爱菊而终日与陶耽于棋酒之雅乐,最终杀陶(菊),更富蕴含。若一味清高自赏,有士无商。则清高亦将不保。爱菊而杀菊,隐喻士、商两种人格与价值的互补与共存。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3.

[2]刘衍青.士魂商才的对话与整合…《黄英》的多

声话语论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3]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4】高居红.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J].西

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8).

【5】王明道.儒家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解读《聊斋志异・黄英》【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4,(4).

万方数据 

・47・

《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史玮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新疆,库尔勒,841000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RTVU2007,11(1)1次

参考文献(5条)

1.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2003

2.刘衍青 士魂商才的对话与整合--《黄英》的多声话语论析[期刊论文]-固原师专学报 2004(4)3.蒲松龄 聊斋志异 1985

4.高居红 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期刊论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3(4)

5.王明道 儒家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聊斋志异·黄英》[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引证文献(1条)

1.郑敏婕 《黄英》文化内涵浅析[期刊论文]-大江周刊(论坛) 2010(02)

引用本文格式:史玮 《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期刊论文]-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第1l卷总35期

V01.11SumNo.35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XINJIANGRTVU

2007年第l期

No.1.2007

《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

库尔勒

841000)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新疆

摘要:短篇小说《黄英》在《聊斋》诸多篇目中独具一格,作者就本文对“陶”(陶渊踢)、“菊”(菊花)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语码进行了解构和建构,从一个视角阐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与价值观念

的融突和合。让我们感受到蒲氏通过本篇所表达的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刻见解。

关键词:陶渊明;菊花;文化语码;解构

引言

平铺直叙,主要写马子才与黄氏姐弟的交谊与姻缘故事。作者按时间先后,先写他们的相遇,后写黄氏姐弟贩花、置产.再写马子才与黄英联姻后围绕贩菊、置产,相互之间产生的一些矛盾及生活中的小插曲。作者用极其平易的笔调进行叙述。整个故事象一股缓缓流淌的清泉,可谓事事似水,但细细晶味,却淡而昧至。整篇《黄英》弥漫着-个“淡”字,“淡”字意味深长,有道是“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而“淡雅”则正是菊花的典型÷品格”。

傲霜挺立的菊花。向来被中国知识分子视为自己的高洁秉性和高雅风度的象征。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秋瑾的“天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秋菊一直是文人墨客赞美歌咏的对象。

虽说从屈原开始菊花就已见诸文人雅士的诗文之中。但只有从东晋陶渊明开始,菊花才被赋予了高洁坚贞的文

社会是人类生活中的建构器,规定秩序以维护人类生活的存在。而文化是人类生活中的解构器,它将人从社会目的支配中解构而出。以达封自然、丰富和妥贴。文化的意义在于解构,因此。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这种开启,即揭示,亦即存在者的真理,是在作品中的存在。”存在者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而开启实质上是解构13_

中国晚明时期,随着商业的逐步繁荣,沿袭了几千年的“士农工商”的排序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社会的深层变革。促使一些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其中,《聊斋志异》所针贬的现象便涉及了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的不少作品不乏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思想观念。却闪射出独特的思想光华,表现出作者深刻的人生见解。《黄英》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篇。故事虽然奇幻(如陶醉酒化菊等),但触时感事,曲尽世态,不能简单地以花妖狐魅之作看之。它在《聊斋》诸多篇目中独具一格:作者在小说中对“陶”(陶渊明)、“菊”(菊花)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语码进行了解构和建构.体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与价值观念的融突和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对文化的“另类”

观照。

一、“陶”“菊”的传统文化内涵

化内涵。《红楼梦》中《咏菊》一诗写到:“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可以说,真正确立菊花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形成独具特色的菊文化,陶渊明当数首

功。陶渊明一生爱菊,创作了众多颂菊名篇,有诗云:“芳

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此诗就赞美了秋菊坚贞傲岸的节操。陶渊明不仅爱菊,并且常常以菊自喻,以菊明志:“秋菊有佳色,衰露辍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他辞官隐居后曾在《饮酒》一诗中吟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生动地呈现了一派恬淡安详的归隐之风。自陶渊明以后,咏菊诗篇便层出不穷。唐?元稹《菊花》咏:“不是花

初读《黄英》,常常觉得故事情节甚为平淡,虽然写得也是精灵怪异,死生变幻,但放在整部小说集中,却不是以情节奇诡而取胜的篇章。整篇小说是单线发展,

收稿日期:2007—电1—16

作者简介:史玮(197l一),女,汉族,陕西华县人,新疆巴音郛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论。・42・万方数据 

玮:《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

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宋?朱淑贞《菊花》吟“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蒲松龄亦是爱菊之君,他自称:“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

《黄英》中马生之爱菊,正因为菊象征了“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适、不为五斗米而折节的陶渊明的人格。通篇中“陶”只称姓不称名,实际是陶渊明

力的规训与改造。而这种批判与规训首先是通过对自身

的颠覆完成的。黄英曰:“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客气而有分寸地批评了马子才以贫为清高的酸腐论调。黄英的“东篱经”令人耳目一新:陶渊明之

所以穷,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没将精力放到求取财富上,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用自己的劳动致富,既能使自己过得好一点儿,又为陶渊明争口气,堂堂正正,何耻之有?黄英用古代文人历来用以比喻清高的菊花卖钱,以菊花致富心安理得.“聊为我家彭泽解嘲”涵义深刻,反映了

的化身,黄英即黄花,就是菊花。菊在传统文化中已成为文化的语码,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士志于道”而安贫自守、凌霜不改的清高人格。蒲松龄运用花的文化品格结构全篇,让“陶”与“菊”这两个最能代表士子清高人格的化身来完成对自身清高的颠覆与改造,具有很深

的文化内蕴。

二、对“陶”“菊”的文化解构

时代的巨变。而陶生之语更是掷地有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这种与传统文化相对的贫富观,由“菊精”陶生说出,更具有震聋发聩的效果。在这里,作者不仅让陶生“言之”,而且让其“行之”.开始了其卖菊生涯。“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喧嚣如市……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于都中设花肆,十日尽售。”而卖花的结果是:“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更于墙外买田一区,筑墉四周。”最终陶氏姐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人格理想的合理。正如吴组缃先生颂蒲绝句:“封建之基是小农,抑商政策致贫穷。黄英艺菊食其力,甲第连云气若虹。”

至此.作者通过比较马、陶二人对菊的不同态度,透过菊花身上多彩迷人的光环,还原了菊的本真存在.从

而完成了对“陶”、“菊”这两个特殊文化语码的解构。

三、对“陶”“菊”的文化建构

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解构上,他还通过马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读书与耕稼是两件比较高尚的事情。与此相反.经商则向来为文人们所不齿。于是我们发现中国文化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囊中羞涩,饿着肚子读书,连自己也养活不了的严酷现实足以使儒生们感到窘迫与难堪:另一方面,“君子”却要安贫乐道,固守清贫。“君子固穷”这种

传统观念,是我国±人——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其

自身的发展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一种封闭式的思想观念。在儒家理论中,士的标准是相当明确的。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历代士人皆以自己“物质上的贫

夫,精神上的富翁”的实践,强化着“君子固穷”的观念。

“为富不仁”、“君子不言利”等,就是以这种观念作评判

尺度所得出的结论。

与黄英的结合,对“陶”、“菊”这两个文化语码重新进行

了文化建构。与马子才的思想冲突在二人结婚伊始就开

马子才既自谓雅士.当然深受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影响,只不过,“道”在马子才这里,内容只是艺菊赏菊之事罢了。马认为.对“艺菊”这样的雅事,只能以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处之,才配得上“雅

士”的称呼。既为雅士,自不能与“阿堵物”有所沾染。那

始了。黄英不屈不挠地对马子才的思想进行改造。婚后,黄英不停地从南院拿东西过来,马子才很是烦恼,叮嘱黄英不许再从南院拿东西。黄英我行我素,从南院拿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家中触类皆陶家物”。马子才一气之

下令仆人全部送回南院。可过不多时,南院的东西又一样样地“跑”了回来。几次三番之后.马子才不胜烦恼,不

么马生对于菊花之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它正是传统士人对菊花所谓高尚品质之爱,一种“陶渊明风骨之爱”,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自恋情结。然而菊花就是菊花,在剥去其精神象征的非本真存在的盔甲之后,其使用价值以及由此而生的价值的本真存在便得以彰显。在《黄英》中,陶氏姐弟实属“菊精”,那么“菊精”自己对“菊”是怎么认识的呢?作者借陶生之口说:“种无不佳,培溉在人。”在这里,他还菊花以本真的存在:菊本身并没有清与浊、高尚与卑劣之分。那是作为主体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附加给它的。作者通过陶氏姐弟对马生这种传统的士子人格做了一种颠覆性的批判,同时也对其做了有

再多言,“一切听诸黄英”。黄英施展开自己的才能,“鸠工庀料,土木大作。……经数月,楼舍连垣,两第竞合为一,不分疆界矣。”马子才心中很是不安,认为“三十年清

德,为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

夫气矣。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黄英丝毫不作让步:“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于是在院中为马子才另起茅屋。过了几日,马子才耐不住对黄英的思念,但又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生活原则,于是过起了白天在茅屋中度过。晚上回到黄英身边住宿的日子。黄英笑他道:“东食西(下转第47页)

・43

万方数据 

黄智红: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研究建立起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包括重点行业的能耗指标、资源生产率指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指标、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指标等,并和干部考核、政府绩效挂钩,以改变用单纯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J】.科技中国,2005,(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

生态农业,2002,(1).

的GDP取人论事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

性循环的轨道。

[3】李赶顺.发展循环经济赢”【J】.河北大学学报,2003,(3).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

(七)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

【4】冯之俊.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5,(2)

扶持、企业的自身努力和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也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

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

【5】顾卫临,陈泽伟,刘新宇.不能承受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重【J】.嘹望,2005,(10).

[6]朱之鑫.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加快发展吖].经济日

报,2004—12—20(5).

传。美国从1997年开始把每年11月15日定为“循环经济日”,日本把每年lO月定为“循环宣传月”。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应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提高公众的

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在生产中为发展循环经济贡献才智和

[7】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fJ].宏观经济研究,2005,(4).

【8】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

光明日报,2003一ll一17(4).

力量,自觉参与到推动循环经济的行列中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的能方建设,鼓励公众及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参与公共事物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9】杨春平.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J】.求

是,2005,(18).

【10】付涛,王比学.人与自然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

2004,(7).

(上接第43页)宿,廉者当不如是。”马子才自己也感到好笑,这才不再挣扎.放弃自己迂腐可笑的所谓人生准

则,回到黄英身边,过起了夫妻和美的日子。可以说正是

清人冯镇峦在评点《聊斋》时曾说:“读聊斋,不作文章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汉。”蒲松龄通过《黄英》这篇小说,给中国古代颂菊传统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完成了

对“陶”、“菊”文化语码的解构与建构。这样的作品不仅

在反复的心灵抗拒、争斗、挣扎、沉浮之后,此时的马生,才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人格重建。这种重建其实也是对

“陶”、“菊”两个文化语码内涵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过

在《聊斋》中较为典型,甚至在整个明清小说中都是颇有

意义的。

程是复杂多变的,充满矛盾和痛苦。马子才在分心、分财、分居“三分三合”的情节中.其态度由“甚鄙之”、“厌”之、“耻”之,到“惭”、“不自安”再到“安之”、“自笑”的变化过程,既是士的以利为耻、清高自赏的价值观向商的不务求贫、取之有道的价值观的不断冲突、整合、认同的过程。也是商的价值观对士的价值观的不断改造、规训的过程。“三分三合”同时也是“陶”与“菊”这个代表士的人格与价值观的化身对其自身的不断颠覆改造的过程。情节的“三分三合”仅为其表,而“隐蔽的旬式结构”形成了内在的文化框架,这就是士魂与商才的完美结合,两种价值观的融突和合。篇末写马生之爱菊而终日与陶耽于棋酒之雅乐,最终杀陶(菊),更富蕴含。若一味清高自赏,有士无商。则清高亦将不保。爱菊而杀菊,隐喻士、商两种人格与价值的互补与共存。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3.

[2]刘衍青.士魂商才的对话与整合…《黄英》的多

声话语论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3]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4】高居红.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J].西

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8).

【5】王明道.儒家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解读《聊斋志异・黄英》【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4,(4).

万方数据 

・47・

《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史玮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新疆,库尔勒,841000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RTVU2007,11(1)1次

参考文献(5条)

1.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2003

2.刘衍青 士魂商才的对话与整合--《黄英》的多声话语论析[期刊论文]-固原师专学报 2004(4)3.蒲松龄 聊斋志异 1985

4.高居红 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期刊论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3(4)

5.王明道 儒家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聊斋志异·黄英》[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引证文献(1条)

1.郑敏婕 《黄英》文化内涵浅析[期刊论文]-大江周刊(论坛) 2010(02)

引用本文格式:史玮 《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期刊论文]-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相关内容

  •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模拟试题:选择题二
  •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模拟试题:选择题 二 1.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 ①合作态度②语文综合运用能力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选C. [中公教育解析]<新课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满分答案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 ∙ ∙ ∙ A. 姜燮 B. 欧阳修 C. 辛弃疾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 ...

  • 解析高票房电影[捉妖记]的成功原因
  • 解析高票房电影<捉妖记>的成功原因 李自连 2015年7月16日由徐诚毅执导的喜剧.奇幻电影<捉妖记>在中国内地公映.影片上映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首次突破国产电影票房20亿大关.<捉妖记> 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票房成绩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本文将从<捉妖记> ...

  • 2015国考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练习题
  •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国考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练习题 1.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表现在( ). ①开始成为东方文化中心 ②开始吸收外来文化成就 ③文化成就开始输出 ④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2.先秦两汉时期 ...

  • 汉字与文化.名字的解析
  • zh ān ɡ一. 张 1. 基本信息 读音:zh āng ,香港拼写为Cheung(发音为"Cieong )",台湾国语发音为"Chang ," 外还有其他区域的"张"比如韩国拼音体系则拼写为"Chang 或Jang .&quo ...

  • 2015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很实用)
  • 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高二语文周末练习(教师版)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 ...

  • 类比推理题库
  • 类比推理强化练习 更多公务员考试学习资料尽在:鲤鱼网http://www.iliyu.com/成功在于执着! 1.肇事逃逸∶法律严惩 A. 欺人太甚∶义气相投B. 兢兢业业∶得到好评 C. 态度粗鲁∶脾气不好D. 志得意满∶志气大长 2.<水浒传>∶林冲 A. <西厢记>∶李 ...

  • 文学常识公务员
  •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 ...

  • 类比推理习题及答案(4)
  • A.高山∶天山 C.黄梨∶香梨 [例题2]荷花∶芙蕖 A?嫦娥∶月亮 C.兄弟∶姐妹D.寺庙∶伽蓝 [例题3]红楼梦∶林黛玉 A.孙悟空∶西游记B.罗贯中∶三国演义 C.水浒传∶宋江D.聊斋志异∶蒲松龄 [例题4]面条∶食物 A.苹果∶水果B.手指∶身体 C.菜肴∶萝卜D.食品∶巧克力 [例题5]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