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作用题

人物传记----作用题

近年来高考人物传记类试题除探究题之外,主要考查的能力是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

能力,其中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

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文体特征等内容。鉴赏评价能力考查对文本的观点和倾向的评价、对文

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等。这两个能力层级的考查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作用题的方式进行。人物传记类作用题题型多样,考查内容灵活,体现能力立

意。牢固掌握答题方法,建立思维系统,是备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近年高考题和

最新模拟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出高考人物传记类作用题的八种类型。

(一)段落的作用

【提问方式】

1.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某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段落的作用题属于较为常见的题目,通常所选取的段落多为文章开头段、中

间承上启下

段和结尾的总结段。应从段落的内容、段落的结构位置、传主品质表现、读者阅读等角度

展开答案。 答题思维:

②结构上:根据段落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具体见下)。

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照应题目,概括全文内容,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强调某

项内容

,表达作者对传主的某种情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作为文章的线索,补充说明相关内容,

多角度展现传主形象,使文章结构多样,丰富主题意蕴。

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内容或文章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联想,表达某种情感。

【答题示例】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

沈青黎

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在这个媒体热衷于制造话题的年代,他鲜有

话题,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话题;而作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他时常以演艺圈边缘人的

姿态自居,对自己的身份若即若离。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演员”这个身份是命运强加给

他的,他一直“很被动,总是被推着往前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像许多同行那样执着于

自己的身份,始终怀有“出离心”,懂得用内省的方式看自己。

陈道明有着公认的好演技,却经常以戏子自居,他珍惜上天赐予自己的安身立命方式,

拍戏时迟到早退、不做功课、现场摆谱等情况从来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他常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

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是常有的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

员变成了一个高负荷高回报的职业,拍戏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剧组一开工,

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提高效率,演员们也越来越关心合约完成后有多少钱打入自己的

账号。起初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但旧时的文艺圈逐渐分崩离

析,让他无所依凭,内心的纠葛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只好选择了精神上的

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

自己修炼成了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1990年拍完《围城》之后,陈道明一直保持着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不想演的片子,

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演,但一旦接下一部,就会踏踏实实待到杀青,相比那些四处赶工的

年轻演员,他反倒成了全剧组最清闲的人。他拍戏还有个癖好,那就是不带工作椅,有时

一站就是一天。看到这么大牌的艺术家都站着,整个剧组只好全体陪站,陈道明也因此落

下了“难搞”、“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我并非不好

合作,只是觉得你首先要尊重职业,这个职业才会尊重你。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

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暗合“道常无名”之意,但陈道明认为自己不算个得道

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平和,无为而无不为,而我

还残存一些金刚怒目之气,对于大多数事情我可以避开、忍让,但是对于我参与的事,我

就得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

陈道明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有原则,比如他要拍戏,那么从进入剧组到拍摄结束前,他

会一直穿着戏服,在他看来,每件衣服都应该有自己的神韵,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没有感

情的戏服“附着”在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楚汉传奇》拍了六个月,陈道明就把

里面的几套戏服穿了六个月,拍完戏回家,他依然穿着刘邦的衫裤,期间从未穿过别的衣

服。拍完戏把衫子一脱,他才变回了他自己。

圈内的人都知道,陈道明演戏对片酬并不计较,但假如对方开出的片酬过高,他反倒

要再三斟酌,更加留心剧本的质量。因为“如果本子质量太差,制作成本也低,你给我这

么多钱,那其他演员会请些什么人?这戏的质量能好到哪里去?如果剧本足够好,对方开

出的价码又很高,我会跟他们谈,不要给我那么多钱,你们把钱拿去多请些好演员,大家

齐心协力做一个好戏,至于我没那么重要。”

只要剧本合适,时间和心情配合,陈道明接戏并非不爽快,至于后期的宣传,他乐意

配合,但绝不迎合。有人说他太傲,他也照单全收,认为“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谦虚倒是

容易——只要弯下腰就行了,傲却要挺直腰板,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

陈道明常说自己是个对人生的设计感差也不想有设计的人,而节制和疏离是他与世界

交流的方式。至于这种交流带来的副产品,比如褒贬,比如毁誉,他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

准备,“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可以,就像天冷里就加件衣服,暖了就脱一件,这么多年我早

已经适应了,容易受刺激的是那些没有准备的人。”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引用的作用

传记文学中“引用材料的作用” 传记文学中有五种引用方式:

1.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

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

格。

3.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4.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

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

性格。

可从四个方面切入,理解引用的作用:

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

力度。

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提问方式】

1.本文多次引用其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章某几段引用传主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引用同学、

同事、友人的回忆,引用档案资料等。

答题思维:

①联系文章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②结构上的点题、照应、铺垫、引入等。③可以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④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加作

品真实性和可读性,增强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聂绀弩:放浪形骸第一

林天宏

聂绀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诗人,散文家。

聂绀弩现传于世的照片中,有一张和妻子的合影:他歪头咧嘴笑着,眼神中流露出几

许狡黠,酷似一个“喜欢恶作剧的老顽童”。与聂绀弩相识的人都说,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

写照。

作为知交,作家冯雪峰对聂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他有着儿童似的天真,也有儿童似

的狡猾。”

上世纪50年代初,冯雪峰奉命组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商榷古代文学编辑室的负责人

选时,冯力排众议,点将聂绀弩。从此,古代文学编辑室里,便有了“一种非常特殊的,

与那个时代极不相称的精神氛围”。

由于习惯夜里看稿,同事们都已上班多时,聂绀驽才着一袭睡衣,在走廊里慢慢悠悠

地刷牙漱口,满嘴白沫。然后,又趿着拖鞋踱进编辑室,和大家一起东拉西扯,国家大事,

马路新闻,谈笑风生,无所不及。

好友黄苗子日记里提及聂绀弩,形容他:“放浪形骸第一,自由散漫无双。”正如其同

事回忆,他的屋里,到处堆放着书籍、报刊、稿件等,烟缸里积满了抽了半截的烟头,桌

上叠着没来得及洗的碗筷盘碟之类,有时,还摆着一盘未下完的残棋。 聂绀弩好下围

棋,在朋友圈子里极为出名。“文革”中,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身陷囹圄,却念念不

忘下棋。他将一件格子布衬衫撕成“棋盘”,将平素“打牙祭”才能吃到的米饭省下来,搓

成“棋子”,又设法弄来墨水,染成蓝白两色。谁知这副“饭棋”瞒过了看守,却没能瞒过

饥饿的老鼠。为此,聂懊丧许久。

随后,他和牢友又捏制了一副“土棋”。然而好景不长,在一次突击搜查牢房中,“土

棋”被搜查者们踩得粉碎,聂本人还挨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多年后,聂谈及此事,仍不失

诙谐:“数番挨打,唯此次不冤也!”

诙谐归诙谐。据说这个“湖北佬”一旦发起脾气来,足以令人瞠目结舌。有一次,他

和妻子的几个女友下棋,对方七嘴八舌地对付他,他输了棋,竞气急败坏,大发雷霆,连

棋带盘扣到了妻子女友的头上。

不仅妻子的女友领教过聂绀弩的脾气。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聂的诗作

合集,请了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一个高级官员作序。一位名作家前去拜访聂绀弩,问起此

事。聂绀弩却倚案而立,厉声切齿道:“妈的,我的书本来是好好的,就叫那篇序搞坏了!”

在聂绀弩的字典里,似乎完全没有“纪律”、“权力”、“等级”这类名词概念。对于所

谓人情世故,他也同样不屑一顾。

早在1949年后的第一次文代会上,当时主管文艺工作的周扬,要在北京饭店接见聂绀

弩和楼适夷。到了出发时间,聂绀弩仍高卧在床,楼三番五次叫他也无结果,只得动手掀

他的被子。他坐起来,睁开睡眼说:“周扬?他来听我的报告还差不多。”说罢,又钻进被

窝大睡去了,楼只得一人前往。

“文革”后,许多朋友为聂绀弩的冤案奔走,有人帮忙拿到了上级批示的平反文件,

送到聂眼前,他不但不感激,还“带着冷笑”讥刺道:“见到几张纸,就欣喜若狂;等真平

反的时候,你们该要感激涕零了吧?”来回踱了几步,他又抛出一句名言:“你们这些没划

右派的,可耻!”

孩童多半贪嘴,聂绀弩也不例外。他时常呼朋唤友,吃遍北京有名的饭店餐馆。曾有

一次,他突然间馋虫大动,便拖上楼适夷,走进一家高级餐馆。大快朵颐之后,聂绀弩突

然站起来说:“吃饱了,我走了,你付钱。”便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聂绀弩晚年卧病在床,依旧念念不忘美食。一个朋友从远方来探望,他已虚弱得说不

出话。友人告辞,他突然开口道:“下次带点好吃的东西来。”

即使是离世,他也表现得与常人不同。1986年3月26日,病床上的聂绀弩想吃蜜橘,

妻子剥了一个给他。他吃得高兴,连核儿都没吐,连声说着:“很甜,很甜。”便睡着了,

再也没有醒来。

相关链接:聂绀弩(1903.1.28―1986.3.26),当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古典文学研

究家,因在言论和诗词中被加“现行反革命罪”服刑九年多。他的旧体诗,形类打油,旨

同庄骚,读来令人欲笑而哭,自成一格,人称“聂体”,是“异端”诗的高峰。

作者多处引用他人对聂绀弩的评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三)叙述人称的作用

【提问方式】

1.篇传记使用了第几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这篇传记既使用了第一人称,又使用了第三人称,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叙述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多用在自传中,是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事件的方式。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

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情感丰富。

第二人称多采用“你”等方式,使语言生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对话空间,富有亲

切感。

第三人称多用于他传当中,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这种写法能直接展现丰富多

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信息量大。需要注意的是,有时

变换人称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或是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也有行文方式多样化的作

用。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

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

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

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

的心灵。

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

神是那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

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

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

样有着纯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

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

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是何等难得。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

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

地、浩然长叹的襟怀。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

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

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

不允。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

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

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

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

感动是如此地刻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

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

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

矣。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50岁后一扫而空,

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

的书法格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

众的耳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

控制声调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

染可能会拉一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

代国家山河破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

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

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

撑着他博大的灵魂。

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

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

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

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这篇传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成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四) 细节描写的作用

【提问方式】

1.本文表现了传主的一些生活细节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叙述传主的事件中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作用。

【答题方法】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在传记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形象。

②呈现内心世界,折射精神品质,多角度地展现个性特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③使传主形象丰满鲜活,使传主生命历程富有光彩。

④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

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

徐虹

静安先生有词云:“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

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好一个最是人间留不住,仿佛预示了1927年6月2日的他,在颐和园投湖的终结一幕。但

见那日,如同中国北方六月的任何一个浮热天气,风动荷影,水弄柳枝。时值正午,远处

铃声轻响,一辆洋车停下,步下纤瘦学者。其人湖色长衫,脑后留辫,眼睛深陷,架副深

度眼镜。他给了车钱,转身,不发一言,默默购了门票。但见长袖底下伸出的手指,纤长

而枯瘦。是年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北伐的国民革命军。

时局风起云涌,动荡不安,世界仿佛翻了一个个。然而外部世界如何变化,他的三纲五常

却变不了,依然梳辫子、穿马褂,老派学人风范,难免令卖票人轻声哂笑。

那排殿西鱼藻轩,本是俗人雅客春末夏初游赏之地,鱼肥水美,下潜藏了千年的淤泥。

他或许早知了这一切。现在,四边安静,午后的水汽正慢慢升腾。他的心从来没有如今天

一般宁静。自沉于湖,已是一项翻覆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世界是世界,他是他。作为近

代中国学问集大成者、国学大师,那些史、哲、诗、戏,金文甲骨,红楼太虚,不过是他

情死心枯之返照。他仿佛从来活在虚拟世界而非现实世界。正是:“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

相对青无语”。

王国维的死因,素有殉清说,还债说,丧子说,惊惧说,绝世说,等等。其遗书云: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更留下千年谜面。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

版的陈鸿祥著《王国维传》,较之近年来的传记种种,可算是一部翔实而权威的史传。却述

而不论,对此也并未有明确的新解——谁又会有明确的答案呢。然而从来,对其人终结的

探究,是解锁其人初始及至人生轨迹的关键钥匙。究竟是什么使他心殇弃世、“朱颜辞镜花

辞树”?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其母凌

氏,生了姐姐王蕴玉之后,身体孱弱。再生王国维,身体已江河日下,力不从心,自然不

能常伴幼年王国维左右。其父王乃誉,则是在江苏溧阳县衙内做一个笔帖士。因离家较远,

公事繁忙,很少顾家。姐姐王蕴玉长其五岁,倒成了他少年时代孤寂之时的一个玩伴。

其时,中国社会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慈禧维国脉,理朝章。对外则昏庸软弱,对内

则声暴色戾。海宁虽江南富庶之地,亦战乱频仍,民不果腹。乃至出现食人惨剧。沿江各

地大水堤决。桐城、怀宁梅雨不断,山洪陡发,尽成泽国„„据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回忆:

“我家原属小康,洪杨之乱,遭逢变故,仅剩薄田,仅得糊口。”此乃王国维初世之社会背

景及人生原罪。可叹其生不逢时。其母又很快辞世,他的人生初始给了他灰暗的人生底色,

并且无可挽回地伴其一生。

及至后来,他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纵论古今,少年意气。然而父亲王乃誉对其十

分苛责。其父在日记中说:“教其不可畏世,示其不可鲁莽”。可见他在父亲眼中,是一个

胆小、内心冲突又不擅逢源的少年。

“避世”一词,并不能一言概之。他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僵化

书生,而有大是大非观念。1898年, “戊戌六君子”菜市口遭斩,王国维颇有“扼腕、

捶胸、搔首、问天”之慨。有论称,他对于曾奢谈“维新”、一旦遭变却立刻改换阵营、隔

岸观火的论者,十分鄙夷,表现出中国学人风骨内在。同时,他也并非超凡脱俗、不问国

是的“智巧之人”。私下曾指斥慈禧太后“太无情”,义愤其先支持义和团而后反手又杀

“团练大臣”,并提出“不先强其国,何能抗洋”的主张。

他盛年“独学”,可谓“文章千古事,亦与时枯荣”。留下的巨著大论——《人间词话》

之外,《宋元戏剧史》、《红楼梦评论》、《观堂集林》——璨若星辰,照耀后世。尤其,他醉

心于叔本华的“意志者,乃一切生物内部之精髓,即欲生之心,支配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

物的悲欢苦乐”的消极思想,半生与叔本华之书为伴,认为“佛家涅槃”与叔本华之“意

志寂灭”难舍难分。可见他的消极与悲观由心而来,浸透灵魂。他曾任“南书房行走”,食

五品禄。正值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他引为奇耻大辱,愤而

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殉清而投金水河,因阻于家人而未果。遂有“闲中心事,忙中

情味,并入西雨楼”之殇,更有“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之叹。

文章第1段中,作者对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河自尽前的外貌、动作进行了详细描写,这样写

有何作用?(6分)

(五)题目的作用

【提问方式】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XXX”,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传记题目的作用。

【答题方法】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实用文的眼睛,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目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传主人格特点的概括,还可以是比喻句以吸引读者阅读。

题目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答题:第一步先从标题中词语本身的含义出发,分析标题的本义。它有概括文章内容、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第二步从其与传记结构、人物、主旨、写法的角度思考。从结构上看,可作为文章线索、设置悬念。从其与人物的关系分析,可表明人物性格或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 态 度。从与主旨的关系 上分析,可点明主旨、揭示主旨。从写法上分析,注意其修辞手法和使用的人称。第三步再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 、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答题示例】

马三立 笑与泪

解宏乾

曲艺界认为,是马三立真正将相声从撂地摆摊带进剧场殿堂的。相声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谁刻意模仿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这样的赞誉在同行之间实属难得,他被公认为“相声泰斗”。

马三立的相声,情节荒诞,但并不离谱,使人觉得合情合理。他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其含蓄隽永、质朴自然、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因此有行内人认为,直到马三立才真正形成了本色自然、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的“马派相声”。

马三立出身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年纪轻轻就漂泊江湖,跟评书艺人学会说书,最拿手的是《水浒》,娶妻生子后进北京城安了家。他在什样杂耍门中颇有声望,交游甚多,其中包括相声前辈春长隆、恩绪。这两位见多识广,又有才气,所说的相声趋向雅而不俗。马诚方让儿子马德禄拜在他们门下学艺,再传至马三立兄弟。

因深知做艺人的艰辛,父兄一直竭尽全力供马三立读书。但最终因家境窘迫,1930年,马三立迫不得已子承父业,入了相声一行,走街串巷,尝尽了江湖险恶。虽然生活艰难,但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却从没有丢掉过自己的风格和格调。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善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

据不完全统计,他演出过传统相声两百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六七十段;同时,他还创作有两百多个相声小段。他一生都扎根市井大众,评说的是家长里短,刻画的是街

坊四邻,对小人物的演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作品以讽刺见长,超越了对一事一

物表面现象的关注,更注重于对人性的反思与揭露。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说相声属于“下九流”,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但马三立却一直

秉承老艺人敬师敬业、自珍自重的态度,对于相声也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他毕生都记得

“门长”裕德隆的训话:学艺不是儿戏;干一行,敬一行,爱一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

个人,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明白相声的道理;上台兢兢业业,下台沉稳自重,不贫不贱,

不奸不懒,守礼守节守义。

在马三立看来,相声就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9年里,他满腔热

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1952年,他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

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转到天津市曲艺团,还当上了副团长。

但直爽的性格,又让他吃了苦头。1958年9月,“反右”运动卷土重来。电台共有500

余名职工,先是揪出了4名“右派”,有关部门嫌“太少了”,又分下11个指标来。领导们

为难了,重又打起精神在剩余人员中查找,直到确定马三立。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

到1977年秋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其余则是长达11年的下放劳

动和5年“关牛棚”做杂役的生涯。

1961年3月16日,天津东郊军粮农场,马三立已经下放到此劳动两年了。当晚农场开

大会,领导突然宣布马三立是“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单位重操旧业,他当场落泪。

1999年4月,“马三立老人院”正式落成,在他的晚年生活中,除了大量的慰问演出之

外,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这上面,亲自安排医疗、伙食等事务,还常常到各个房

间,与老伙伴们说笑聊天。

2003年,这位最会讲笑话的老爷子走了。他在遗嘱中说:“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马三立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为此他一生都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他常说:“人

家买票看我们的表演是对我们的抬爱,他们懂相声、爱相声,我们不能骗观众。”(选自

《文史春秋·相声泰斗马三立》)

②和马老谈话,丝毫感觉不出他有一丁点名人的架子。他朴实、谦虚,句句大实话,有时

拿自己解嘲,却毫无哗众取宠之处。(选自《马三立:动、静、学、乐》)

文章以“马三立 笑与泪”为题的好处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提问方式】

1.这篇传记开头使用了什么叙述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这篇传记的叙述顺序是什么?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常见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

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

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能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

要介绍,或提供重要的背景材料。补叙是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或对

文章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可以使文章更加完整,生动形象。 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① 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已与癌症搏斗了30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女

士与世长辞了。同五年前逝去的丈夫——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一样,她遗嘱中将遗体捐献

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②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中国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青

梅竹马,抗战爆发前,谢家从燕京迁往福建,两人鱼雁传书,联系不断。

③ 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

四年,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病愈后,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她右侧的股关节已

损坏,右腿从此不能弯曲。

④ 不久,这个纤弱的、行走艰难的东方女子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考入了厦

门大学物理系。

⑤ 1946年春,曹天钦赴英深造。走之前,他前往福建看望恋人,并正式向谢希德求婚.尽

管她因病留下了残疾,可在曹天钦的眼里依然美丽如初。1951年,这对有情人双双学有所

成:谢希德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曹天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

位。

⑥ 当时,美国已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1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

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许返回新中国!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

义不容辞的使命。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

⑦ 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当时已在南洋的谢父极力反对他们回国,希望女儿

女婿留在国外从事科研。一边是谢父的反对,另一边是祖国的召唤,面对两难抉择,曹天

钦和谢希德最终选择了祖国。1952年秋天,他们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⑧ 没料到,此次与老父亲一别,要再相见已绵绵无期。几十年后,她曾对一位朋友说:

“我此生最大的憾事,就是父亲一直不满意我的婚姻。但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

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⑨ 谢希德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校园里度过的。1966年,她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当时

“文革”已经开始,手术后不到一个月,“造反派”就强令她出院,回学校接受批斗。“造反派”

给她规定了每天到校的时间。一天,在拥挤中上汽车时,她伤口破裂,疼得她大汗淋漓。

为了准时到校,谢希德不再乘车了,每天拖着残腿步行到校。

⑩ 即使如此,她依然牵挂着科研,也就是在那时,她的科研方向开始由“固体物理”转向了

“表面物理”。1977年8月,谢希德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随后又出任复旦大学校

长。尽管她身居高住,但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她依然是一位平等待人的良师益友,是可敬

可爱的老太太。她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学生和同事纠正论文及信件中的英语拼写错误;她每

次去北京开会,总要给爱集邮的同事寄首日封;她喜欢看足球,世界杯赛刚开始转播,她

就把儿子班上的球迷请到家里来看电视……

如今,谢先生走了,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是中国科

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文章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七)内容反复的作用

【提问方式】

1.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某某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2.章两次提到某个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答题方法】传记中常会有某个情节反复出现的现象,这是传记的重要写作特色。这个情

节可以是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是社会环境描写、也可以是某个细节描写等等。答题时应分

别结合情节所在段落及上下文分析内容和结构的作用,再结合文章整体,从结构安排、人

物塑造等角度总结。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冲着王文显①。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

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

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

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

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

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

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

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

“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

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的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

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

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

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

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②液”:

“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

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

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⑪“(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

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⑫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

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

他的剧作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⑬“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

“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⑭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

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

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 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当时中

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⑮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

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⑯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

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 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

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

再变化。

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

(八)次要事件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提问方式】

1.本文主要围绕某内容选材,为什么写其他事件?

2.除了传主,为什么用不少篇幅写其他人?

3.作者在传记中除了主要叙述传主之外,还写了与传主有关的其他人,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答题方法】

文章主要围绕某内容选材,还写其他事件的作用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①从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涵,真实全面地展现了传主的生活和性格。让传主性格更加全

面完整,更加立体化。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

②从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情节埋下了伏笔。照应标题。

③从主旨上,表现了文章主旨。

传记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表现在:

①从侧面表现传主的形象。通过写与传主活动相关的人,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

品质。

②从侧面来写形象有力,表达效果好,更有文学性,更能吸引读者。

③是文章内容与结构的需要。不交代其他人,内容与结构就不完整。只有把传主放在一定

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更好地表现传主形象。

【答题示例】

数学家陈景润

①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

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

②陈景润上小学和中学时,瘦削、弱小、内向,像一只丑小鸭,总是被人歧视,他习惯

于挨打,从来不讨饶。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陈景润

上高中三年级时,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零年上半年,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

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成效非常高。

同学间有共同的数学语言。大学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他全身心沉浸在教学的海洋里,成

绩特别优异。

③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

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

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查出

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他没有能够

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

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的钻研。住进医院,

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在他看来,他的生命就是数学。

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

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④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来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

连连摇头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

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

工作。

⑤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王亚南安排他在厦

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是专家,

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

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

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采,

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⑦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

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

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

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

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

一意地搞数学,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

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

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但

他毫不气馁。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攀登。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

的飞舞,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他终于登上了

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

⑧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

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

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⑨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

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

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⑩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

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教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

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

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

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4)文章以“数学家陈景润”为题,却写了陈景润中学任数学老师的事情。这样安排是否

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高亦吾1881年生于 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5岁考取了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在进步教师

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

并投 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18

岁那年,高亦吾率先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 还以犀利

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

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 “肇事者.。闻讯后,高亦

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章丘县衙接到

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 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监

入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 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

新生周恩来,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

洋的革命道 理,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其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

高先生还将邹容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 的爱

国信念。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

想。星期天,还同他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 “这些外国列强协同

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周

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 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

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

为中华崛起 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命字

“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署名 “翔宇.,

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对恩师的敬重。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先生辞校赴

京到赵伊公署任职。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高先生警 觉地叮嘱周恩来,“你在天

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

必当心!.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先生 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

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 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七七事变.后,他

毅然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

生知其是 “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避难。

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 南小布政街

开馆施教。1941年春节刚过,高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

高肇甫:“日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 指引前程!.2月5日子夜时分,

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1947年4月的一天 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以“私通共匪.

的罪名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1949年7月,高肇甫

遵照 父亲遗嘱给周总理写信,历数期间的境况和怀思之情。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

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 满面„„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于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

照顾过任何一位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

(摘编自《齐鲁晚报》王绍忠《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相关链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 所较好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员都是社会名流。高亦

吾初进课堂,就遭遇到一位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少年学生的质疑发难,这位少年一连提

出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 他就是当时年仅13岁的周恩来。高亦吾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少年

非常赏识,从此30岁的高亦吾同13岁的周恩来结成了忘年之交。(摘自《章丘名人录》)

(3)文章写高亦吾的身后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人物传记----作用题

近年来高考人物传记类试题除探究题之外,主要考查的能力是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

能力,其中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

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文体特征等内容。鉴赏评价能力考查对文本的观点和倾向的评价、对文

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等。这两个能力层级的考查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作用题的方式进行。人物传记类作用题题型多样,考查内容灵活,体现能力立

意。牢固掌握答题方法,建立思维系统,是备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近年高考题和

最新模拟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出高考人物传记类作用题的八种类型。

(一)段落的作用

【提问方式】

1.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某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段落的作用题属于较为常见的题目,通常所选取的段落多为文章开头段、中

间承上启下

段和结尾的总结段。应从段落的内容、段落的结构位置、传主品质表现、读者阅读等角度

展开答案。 答题思维:

②结构上:根据段落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具体见下)。

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照应题目,概括全文内容,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强调某

项内容

,表达作者对传主的某种情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作为文章的线索,补充说明相关内容,

多角度展现传主形象,使文章结构多样,丰富主题意蕴。

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内容或文章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联想,表达某种情感。

【答题示例】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

沈青黎

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在这个媒体热衷于制造话题的年代,他鲜有

话题,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话题;而作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他时常以演艺圈边缘人的

姿态自居,对自己的身份若即若离。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演员”这个身份是命运强加给

他的,他一直“很被动,总是被推着往前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像许多同行那样执着于

自己的身份,始终怀有“出离心”,懂得用内省的方式看自己。

陈道明有着公认的好演技,却经常以戏子自居,他珍惜上天赐予自己的安身立命方式,

拍戏时迟到早退、不做功课、现场摆谱等情况从来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他常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

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是常有的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

员变成了一个高负荷高回报的职业,拍戏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剧组一开工,

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提高效率,演员们也越来越关心合约完成后有多少钱打入自己的

账号。起初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但旧时的文艺圈逐渐分崩离

析,让他无所依凭,内心的纠葛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只好选择了精神上的

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

自己修炼成了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1990年拍完《围城》之后,陈道明一直保持着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不想演的片子,

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演,但一旦接下一部,就会踏踏实实待到杀青,相比那些四处赶工的

年轻演员,他反倒成了全剧组最清闲的人。他拍戏还有个癖好,那就是不带工作椅,有时

一站就是一天。看到这么大牌的艺术家都站着,整个剧组只好全体陪站,陈道明也因此落

下了“难搞”、“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我并非不好

合作,只是觉得你首先要尊重职业,这个职业才会尊重你。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

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暗合“道常无名”之意,但陈道明认为自己不算个得道

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平和,无为而无不为,而我

还残存一些金刚怒目之气,对于大多数事情我可以避开、忍让,但是对于我参与的事,我

就得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

陈道明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有原则,比如他要拍戏,那么从进入剧组到拍摄结束前,他

会一直穿着戏服,在他看来,每件衣服都应该有自己的神韵,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没有感

情的戏服“附着”在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楚汉传奇》拍了六个月,陈道明就把

里面的几套戏服穿了六个月,拍完戏回家,他依然穿着刘邦的衫裤,期间从未穿过别的衣

服。拍完戏把衫子一脱,他才变回了他自己。

圈内的人都知道,陈道明演戏对片酬并不计较,但假如对方开出的片酬过高,他反倒

要再三斟酌,更加留心剧本的质量。因为“如果本子质量太差,制作成本也低,你给我这

么多钱,那其他演员会请些什么人?这戏的质量能好到哪里去?如果剧本足够好,对方开

出的价码又很高,我会跟他们谈,不要给我那么多钱,你们把钱拿去多请些好演员,大家

齐心协力做一个好戏,至于我没那么重要。”

只要剧本合适,时间和心情配合,陈道明接戏并非不爽快,至于后期的宣传,他乐意

配合,但绝不迎合。有人说他太傲,他也照单全收,认为“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谦虚倒是

容易——只要弯下腰就行了,傲却要挺直腰板,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

陈道明常说自己是个对人生的设计感差也不想有设计的人,而节制和疏离是他与世界

交流的方式。至于这种交流带来的副产品,比如褒贬,比如毁誉,他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

准备,“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可以,就像天冷里就加件衣服,暖了就脱一件,这么多年我早

已经适应了,容易受刺激的是那些没有准备的人。”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引用的作用

传记文学中“引用材料的作用” 传记文学中有五种引用方式:

1.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

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

格。

3.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4.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

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

性格。

可从四个方面切入,理解引用的作用:

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

力度。

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提问方式】

1.本文多次引用其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章某几段引用传主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引用同学、

同事、友人的回忆,引用档案资料等。

答题思维:

①联系文章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②结构上的点题、照应、铺垫、引入等。③可以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④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加作

品真实性和可读性,增强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聂绀弩:放浪形骸第一

林天宏

聂绀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诗人,散文家。

聂绀弩现传于世的照片中,有一张和妻子的合影:他歪头咧嘴笑着,眼神中流露出几

许狡黠,酷似一个“喜欢恶作剧的老顽童”。与聂绀弩相识的人都说,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

写照。

作为知交,作家冯雪峰对聂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他有着儿童似的天真,也有儿童似

的狡猾。”

上世纪50年代初,冯雪峰奉命组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商榷古代文学编辑室的负责人

选时,冯力排众议,点将聂绀弩。从此,古代文学编辑室里,便有了“一种非常特殊的,

与那个时代极不相称的精神氛围”。

由于习惯夜里看稿,同事们都已上班多时,聂绀驽才着一袭睡衣,在走廊里慢慢悠悠

地刷牙漱口,满嘴白沫。然后,又趿着拖鞋踱进编辑室,和大家一起东拉西扯,国家大事,

马路新闻,谈笑风生,无所不及。

好友黄苗子日记里提及聂绀弩,形容他:“放浪形骸第一,自由散漫无双。”正如其同

事回忆,他的屋里,到处堆放着书籍、报刊、稿件等,烟缸里积满了抽了半截的烟头,桌

上叠着没来得及洗的碗筷盘碟之类,有时,还摆着一盘未下完的残棋。 聂绀弩好下围

棋,在朋友圈子里极为出名。“文革”中,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身陷囹圄,却念念不

忘下棋。他将一件格子布衬衫撕成“棋盘”,将平素“打牙祭”才能吃到的米饭省下来,搓

成“棋子”,又设法弄来墨水,染成蓝白两色。谁知这副“饭棋”瞒过了看守,却没能瞒过

饥饿的老鼠。为此,聂懊丧许久。

随后,他和牢友又捏制了一副“土棋”。然而好景不长,在一次突击搜查牢房中,“土

棋”被搜查者们踩得粉碎,聂本人还挨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多年后,聂谈及此事,仍不失

诙谐:“数番挨打,唯此次不冤也!”

诙谐归诙谐。据说这个“湖北佬”一旦发起脾气来,足以令人瞠目结舌。有一次,他

和妻子的几个女友下棋,对方七嘴八舌地对付他,他输了棋,竞气急败坏,大发雷霆,连

棋带盘扣到了妻子女友的头上。

不仅妻子的女友领教过聂绀弩的脾气。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聂的诗作

合集,请了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一个高级官员作序。一位名作家前去拜访聂绀弩,问起此

事。聂绀弩却倚案而立,厉声切齿道:“妈的,我的书本来是好好的,就叫那篇序搞坏了!”

在聂绀弩的字典里,似乎完全没有“纪律”、“权力”、“等级”这类名词概念。对于所

谓人情世故,他也同样不屑一顾。

早在1949年后的第一次文代会上,当时主管文艺工作的周扬,要在北京饭店接见聂绀

弩和楼适夷。到了出发时间,聂绀弩仍高卧在床,楼三番五次叫他也无结果,只得动手掀

他的被子。他坐起来,睁开睡眼说:“周扬?他来听我的报告还差不多。”说罢,又钻进被

窝大睡去了,楼只得一人前往。

“文革”后,许多朋友为聂绀弩的冤案奔走,有人帮忙拿到了上级批示的平反文件,

送到聂眼前,他不但不感激,还“带着冷笑”讥刺道:“见到几张纸,就欣喜若狂;等真平

反的时候,你们该要感激涕零了吧?”来回踱了几步,他又抛出一句名言:“你们这些没划

右派的,可耻!”

孩童多半贪嘴,聂绀弩也不例外。他时常呼朋唤友,吃遍北京有名的饭店餐馆。曾有

一次,他突然间馋虫大动,便拖上楼适夷,走进一家高级餐馆。大快朵颐之后,聂绀弩突

然站起来说:“吃饱了,我走了,你付钱。”便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聂绀弩晚年卧病在床,依旧念念不忘美食。一个朋友从远方来探望,他已虚弱得说不

出话。友人告辞,他突然开口道:“下次带点好吃的东西来。”

即使是离世,他也表现得与常人不同。1986年3月26日,病床上的聂绀弩想吃蜜橘,

妻子剥了一个给他。他吃得高兴,连核儿都没吐,连声说着:“很甜,很甜。”便睡着了,

再也没有醒来。

相关链接:聂绀弩(1903.1.28―1986.3.26),当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古典文学研

究家,因在言论和诗词中被加“现行反革命罪”服刑九年多。他的旧体诗,形类打油,旨

同庄骚,读来令人欲笑而哭,自成一格,人称“聂体”,是“异端”诗的高峰。

作者多处引用他人对聂绀弩的评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三)叙述人称的作用

【提问方式】

1.篇传记使用了第几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这篇传记既使用了第一人称,又使用了第三人称,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叙述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多用在自传中,是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事件的方式。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

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情感丰富。

第二人称多采用“你”等方式,使语言生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对话空间,富有亲

切感。

第三人称多用于他传当中,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这种写法能直接展现丰富多

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信息量大。需要注意的是,有时

变换人称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或是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也有行文方式多样化的作

用。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

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

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

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

的心灵。

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

神是那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

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

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

样有着纯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

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

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是何等难得。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

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

地、浩然长叹的襟怀。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

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

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

不允。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

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

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

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

感动是如此地刻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

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

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

矣。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50岁后一扫而空,

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

的书法格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

众的耳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

控制声调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

染可能会拉一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

代国家山河破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

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

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

撑着他博大的灵魂。

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

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

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

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这篇传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成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四) 细节描写的作用

【提问方式】

1.本文表现了传主的一些生活细节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叙述传主的事件中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作用。

【答题方法】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在传记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形象。

②呈现内心世界,折射精神品质,多角度地展现个性特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③使传主形象丰满鲜活,使传主生命历程富有光彩。

④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

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

徐虹

静安先生有词云:“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

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好一个最是人间留不住,仿佛预示了1927年6月2日的他,在颐和园投湖的终结一幕。但

见那日,如同中国北方六月的任何一个浮热天气,风动荷影,水弄柳枝。时值正午,远处

铃声轻响,一辆洋车停下,步下纤瘦学者。其人湖色长衫,脑后留辫,眼睛深陷,架副深

度眼镜。他给了车钱,转身,不发一言,默默购了门票。但见长袖底下伸出的手指,纤长

而枯瘦。是年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北伐的国民革命军。

时局风起云涌,动荡不安,世界仿佛翻了一个个。然而外部世界如何变化,他的三纲五常

却变不了,依然梳辫子、穿马褂,老派学人风范,难免令卖票人轻声哂笑。

那排殿西鱼藻轩,本是俗人雅客春末夏初游赏之地,鱼肥水美,下潜藏了千年的淤泥。

他或许早知了这一切。现在,四边安静,午后的水汽正慢慢升腾。他的心从来没有如今天

一般宁静。自沉于湖,已是一项翻覆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世界是世界,他是他。作为近

代中国学问集大成者、国学大师,那些史、哲、诗、戏,金文甲骨,红楼太虚,不过是他

情死心枯之返照。他仿佛从来活在虚拟世界而非现实世界。正是:“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

相对青无语”。

王国维的死因,素有殉清说,还债说,丧子说,惊惧说,绝世说,等等。其遗书云: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更留下千年谜面。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

版的陈鸿祥著《王国维传》,较之近年来的传记种种,可算是一部翔实而权威的史传。却述

而不论,对此也并未有明确的新解——谁又会有明确的答案呢。然而从来,对其人终结的

探究,是解锁其人初始及至人生轨迹的关键钥匙。究竟是什么使他心殇弃世、“朱颜辞镜花

辞树”?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其母凌

氏,生了姐姐王蕴玉之后,身体孱弱。再生王国维,身体已江河日下,力不从心,自然不

能常伴幼年王国维左右。其父王乃誉,则是在江苏溧阳县衙内做一个笔帖士。因离家较远,

公事繁忙,很少顾家。姐姐王蕴玉长其五岁,倒成了他少年时代孤寂之时的一个玩伴。

其时,中国社会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慈禧维国脉,理朝章。对外则昏庸软弱,对内

则声暴色戾。海宁虽江南富庶之地,亦战乱频仍,民不果腹。乃至出现食人惨剧。沿江各

地大水堤决。桐城、怀宁梅雨不断,山洪陡发,尽成泽国„„据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回忆:

“我家原属小康,洪杨之乱,遭逢变故,仅剩薄田,仅得糊口。”此乃王国维初世之社会背

景及人生原罪。可叹其生不逢时。其母又很快辞世,他的人生初始给了他灰暗的人生底色,

并且无可挽回地伴其一生。

及至后来,他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纵论古今,少年意气。然而父亲王乃誉对其十

分苛责。其父在日记中说:“教其不可畏世,示其不可鲁莽”。可见他在父亲眼中,是一个

胆小、内心冲突又不擅逢源的少年。

“避世”一词,并不能一言概之。他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僵化

书生,而有大是大非观念。1898年, “戊戌六君子”菜市口遭斩,王国维颇有“扼腕、

捶胸、搔首、问天”之慨。有论称,他对于曾奢谈“维新”、一旦遭变却立刻改换阵营、隔

岸观火的论者,十分鄙夷,表现出中国学人风骨内在。同时,他也并非超凡脱俗、不问国

是的“智巧之人”。私下曾指斥慈禧太后“太无情”,义愤其先支持义和团而后反手又杀

“团练大臣”,并提出“不先强其国,何能抗洋”的主张。

他盛年“独学”,可谓“文章千古事,亦与时枯荣”。留下的巨著大论——《人间词话》

之外,《宋元戏剧史》、《红楼梦评论》、《观堂集林》——璨若星辰,照耀后世。尤其,他醉

心于叔本华的“意志者,乃一切生物内部之精髓,即欲生之心,支配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

物的悲欢苦乐”的消极思想,半生与叔本华之书为伴,认为“佛家涅槃”与叔本华之“意

志寂灭”难舍难分。可见他的消极与悲观由心而来,浸透灵魂。他曾任“南书房行走”,食

五品禄。正值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他引为奇耻大辱,愤而

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殉清而投金水河,因阻于家人而未果。遂有“闲中心事,忙中

情味,并入西雨楼”之殇,更有“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之叹。

文章第1段中,作者对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河自尽前的外貌、动作进行了详细描写,这样写

有何作用?(6分)

(五)题目的作用

【提问方式】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XXX”,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传记题目的作用。

【答题方法】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实用文的眼睛,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目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传主人格特点的概括,还可以是比喻句以吸引读者阅读。

题目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答题:第一步先从标题中词语本身的含义出发,分析标题的本义。它有概括文章内容、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第二步从其与传记结构、人物、主旨、写法的角度思考。从结构上看,可作为文章线索、设置悬念。从其与人物的关系分析,可表明人物性格或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 态 度。从与主旨的关系 上分析,可点明主旨、揭示主旨。从写法上分析,注意其修辞手法和使用的人称。第三步再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 、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答题示例】

马三立 笑与泪

解宏乾

曲艺界认为,是马三立真正将相声从撂地摆摊带进剧场殿堂的。相声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谁刻意模仿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这样的赞誉在同行之间实属难得,他被公认为“相声泰斗”。

马三立的相声,情节荒诞,但并不离谱,使人觉得合情合理。他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其含蓄隽永、质朴自然、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因此有行内人认为,直到马三立才真正形成了本色自然、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的“马派相声”。

马三立出身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年纪轻轻就漂泊江湖,跟评书艺人学会说书,最拿手的是《水浒》,娶妻生子后进北京城安了家。他在什样杂耍门中颇有声望,交游甚多,其中包括相声前辈春长隆、恩绪。这两位见多识广,又有才气,所说的相声趋向雅而不俗。马诚方让儿子马德禄拜在他们门下学艺,再传至马三立兄弟。

因深知做艺人的艰辛,父兄一直竭尽全力供马三立读书。但最终因家境窘迫,1930年,马三立迫不得已子承父业,入了相声一行,走街串巷,尝尽了江湖险恶。虽然生活艰难,但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却从没有丢掉过自己的风格和格调。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善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

据不完全统计,他演出过传统相声两百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六七十段;同时,他还创作有两百多个相声小段。他一生都扎根市井大众,评说的是家长里短,刻画的是街

坊四邻,对小人物的演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作品以讽刺见长,超越了对一事一

物表面现象的关注,更注重于对人性的反思与揭露。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说相声属于“下九流”,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但马三立却一直

秉承老艺人敬师敬业、自珍自重的态度,对于相声也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他毕生都记得

“门长”裕德隆的训话:学艺不是儿戏;干一行,敬一行,爱一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

个人,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明白相声的道理;上台兢兢业业,下台沉稳自重,不贫不贱,

不奸不懒,守礼守节守义。

在马三立看来,相声就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9年里,他满腔热

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1952年,他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

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转到天津市曲艺团,还当上了副团长。

但直爽的性格,又让他吃了苦头。1958年9月,“反右”运动卷土重来。电台共有500

余名职工,先是揪出了4名“右派”,有关部门嫌“太少了”,又分下11个指标来。领导们

为难了,重又打起精神在剩余人员中查找,直到确定马三立。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

到1977年秋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其余则是长达11年的下放劳

动和5年“关牛棚”做杂役的生涯。

1961年3月16日,天津东郊军粮农场,马三立已经下放到此劳动两年了。当晚农场开

大会,领导突然宣布马三立是“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单位重操旧业,他当场落泪。

1999年4月,“马三立老人院”正式落成,在他的晚年生活中,除了大量的慰问演出之

外,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这上面,亲自安排医疗、伙食等事务,还常常到各个房

间,与老伙伴们说笑聊天。

2003年,这位最会讲笑话的老爷子走了。他在遗嘱中说:“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马三立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为此他一生都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他常说:“人

家买票看我们的表演是对我们的抬爱,他们懂相声、爱相声,我们不能骗观众。”(选自

《文史春秋·相声泰斗马三立》)

②和马老谈话,丝毫感觉不出他有一丁点名人的架子。他朴实、谦虚,句句大实话,有时

拿自己解嘲,却毫无哗众取宠之处。(选自《马三立:动、静、学、乐》)

文章以“马三立 笑与泪”为题的好处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提问方式】

1.这篇传记开头使用了什么叙述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这篇传记的叙述顺序是什么?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常见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

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

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能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

要介绍,或提供重要的背景材料。补叙是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或对

文章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可以使文章更加完整,生动形象。 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① 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已与癌症搏斗了30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女

士与世长辞了。同五年前逝去的丈夫——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一样,她遗嘱中将遗体捐献

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②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中国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青

梅竹马,抗战爆发前,谢家从燕京迁往福建,两人鱼雁传书,联系不断。

③ 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

四年,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病愈后,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她右侧的股关节已

损坏,右腿从此不能弯曲。

④ 不久,这个纤弱的、行走艰难的东方女子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考入了厦

门大学物理系。

⑤ 1946年春,曹天钦赴英深造。走之前,他前往福建看望恋人,并正式向谢希德求婚.尽

管她因病留下了残疾,可在曹天钦的眼里依然美丽如初。1951年,这对有情人双双学有所

成:谢希德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曹天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

位。

⑥ 当时,美国已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1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

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许返回新中国!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

义不容辞的使命。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

⑦ 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当时已在南洋的谢父极力反对他们回国,希望女儿

女婿留在国外从事科研。一边是谢父的反对,另一边是祖国的召唤,面对两难抉择,曹天

钦和谢希德最终选择了祖国。1952年秋天,他们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⑧ 没料到,此次与老父亲一别,要再相见已绵绵无期。几十年后,她曾对一位朋友说:

“我此生最大的憾事,就是父亲一直不满意我的婚姻。但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

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⑨ 谢希德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校园里度过的。1966年,她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当时

“文革”已经开始,手术后不到一个月,“造反派”就强令她出院,回学校接受批斗。“造反派”

给她规定了每天到校的时间。一天,在拥挤中上汽车时,她伤口破裂,疼得她大汗淋漓。

为了准时到校,谢希德不再乘车了,每天拖着残腿步行到校。

⑩ 即使如此,她依然牵挂着科研,也就是在那时,她的科研方向开始由“固体物理”转向了

“表面物理”。1977年8月,谢希德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随后又出任复旦大学校

长。尽管她身居高住,但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她依然是一位平等待人的良师益友,是可敬

可爱的老太太。她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学生和同事纠正论文及信件中的英语拼写错误;她每

次去北京开会,总要给爱集邮的同事寄首日封;她喜欢看足球,世界杯赛刚开始转播,她

就把儿子班上的球迷请到家里来看电视……

如今,谢先生走了,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是中国科

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文章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七)内容反复的作用

【提问方式】

1.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某某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2.章两次提到某个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答题方法】传记中常会有某个情节反复出现的现象,这是传记的重要写作特色。这个情

节可以是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是社会环境描写、也可以是某个细节描写等等。答题时应分

别结合情节所在段落及上下文分析内容和结构的作用,再结合文章整体,从结构安排、人

物塑造等角度总结。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冲着王文显①。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

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

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

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

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

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

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

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

“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

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的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

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

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

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

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②液”:

“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

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

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⑪“(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

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⑫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

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

他的剧作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⑬“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

“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⑭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

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

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 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当时中

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⑮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

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⑯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

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 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

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

再变化。

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

(八)次要事件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提问方式】

1.本文主要围绕某内容选材,为什么写其他事件?

2.除了传主,为什么用不少篇幅写其他人?

3.作者在传记中除了主要叙述传主之外,还写了与传主有关的其他人,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答题方法】

文章主要围绕某内容选材,还写其他事件的作用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①从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涵,真实全面地展现了传主的生活和性格。让传主性格更加全

面完整,更加立体化。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

②从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情节埋下了伏笔。照应标题。

③从主旨上,表现了文章主旨。

传记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表现在:

①从侧面表现传主的形象。通过写与传主活动相关的人,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

品质。

②从侧面来写形象有力,表达效果好,更有文学性,更能吸引读者。

③是文章内容与结构的需要。不交代其他人,内容与结构就不完整。只有把传主放在一定

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更好地表现传主形象。

【答题示例】

数学家陈景润

①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

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

②陈景润上小学和中学时,瘦削、弱小、内向,像一只丑小鸭,总是被人歧视,他习惯

于挨打,从来不讨饶。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陈景润

上高中三年级时,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零年上半年,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

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成效非常高。

同学间有共同的数学语言。大学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他全身心沉浸在教学的海洋里,成

绩特别优异。

③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

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

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查出

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他没有能够

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

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的钻研。住进医院,

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在他看来,他的生命就是数学。

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

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④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来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

连连摇头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

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

工作。

⑤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王亚南安排他在厦

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是专家,

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

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

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采,

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⑦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

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

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

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

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

一意地搞数学,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

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

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但

他毫不气馁。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攀登。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

的飞舞,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他终于登上了

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

⑧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

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

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⑨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

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

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⑩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

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教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

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

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

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4)文章以“数学家陈景润”为题,却写了陈景润中学任数学老师的事情。这样安排是否

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高亦吾1881年生于 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5岁考取了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在进步教师

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

并投 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18

岁那年,高亦吾率先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 还以犀利

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

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 “肇事者.。闻讯后,高亦

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章丘县衙接到

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 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监

入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 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

新生周恩来,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

洋的革命道 理,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其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

高先生还将邹容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 的爱

国信念。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

想。星期天,还同他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 “这些外国列强协同

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周

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 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

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

为中华崛起 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命字

“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署名 “翔宇.,

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对恩师的敬重。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先生辞校赴

京到赵伊公署任职。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高先生警 觉地叮嘱周恩来,“你在天

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

必当心!.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先生 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

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 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七七事变.后,他

毅然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

生知其是 “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避难。

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 南小布政街

开馆施教。1941年春节刚过,高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

高肇甫:“日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 指引前程!.2月5日子夜时分,

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1947年4月的一天 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以“私通共匪.

的罪名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1949年7月,高肇甫

遵照 父亲遗嘱给周总理写信,历数期间的境况和怀思之情。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

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 满面„„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于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

照顾过任何一位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

(摘编自《齐鲁晚报》王绍忠《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相关链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 所较好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员都是社会名流。高亦

吾初进课堂,就遭遇到一位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少年学生的质疑发难,这位少年一连提

出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 他就是当时年仅13岁的周恩来。高亦吾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少年

非常赏识,从此30岁的高亦吾同13岁的周恩来结成了忘年之交。(摘自《章丘名人录》)

(3)文章写高亦吾的身后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相关内容

  • 语文小说阅读命题角度及答题模式
  •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 ...

  • 小说阅读题技巧
  • 小说阅读复习一:考试命题类型(一).按小说内容分1.人物形象题 2.情节概括题3.环境作用题 4.主题分析题(二).按命题方向分1.作用(妙处.好处.效果)题 2.人物形象题 3.人称题4.情节分析题 5.行文结构题6.环境题 7.主题分析题8.语言理解题 9.艺术技巧题10.赏析题 11.探究题 ...

  • 小说知识点汇总
  • 一.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㈠ 人物描写的方法: 1.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注意概括介绍) 2.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 ...

  • 小说阅读知识
  • 试题分析和答题技巧训练--小说阅读 一.整理题型 2013年 情节:(示例)不爱养鸟,却想得到这只鸟 → → . 特点及作用: 2014年 2015年 二. 理论指导: (一)小说情节:紧扣人物.主题,结合原文回答. 1.概括故事情节 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总共写了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 ...

  •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_高考资讯
  •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quo ...

  • 江苏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
  • 2015江苏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 一.作用(妙处.好处.效果)题 1.标题作用题 2.词语作用题 3.句子作用题 4.段落作用题 5.环境作用题 6.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 7.情节作用题 8.艺术技巧作用题 9.结构作用题 (一).标题作用题 例1:本篇小说以"棋子"为题, ...

  • 人物传记阅读
  • 2013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复习 一.什么是传记? 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二.传记作品的分类有几种? 传记的种类: 1.自传或他传:自传是自述生平事迹的实录 他传则是他人撰写的,具有一定文学性. 2.评传: 记叙与评论各半 ...

  • 小说三要素及其作用
  • 小说三要素及其作用 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的推进和变化中完成并得到体现的,而作品的主题也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鉴赏某个情节的作用时,主要从该情节对人 物形象.主题.其它情节.构思的作用等方面入手. (一)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看,情节一般是 ...

  • 高考短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 短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 ...

  •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
  •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 肖立俊 [第一部分 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