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古代传统文化

古代传统文化

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君舟民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创始人老子,

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 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董仲舒结合法、道、阴阳学家的学说创立新儒学。

提出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③三纲五常学说;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儒学正统地位得到确立,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到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

(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政治——君主专制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八股取士钳制人才

内容:

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

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唯物思想。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B、冲击君主专制

二、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

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

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

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设立译馆,命人译《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B、 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师夷长技以自强

(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2)主张与实践:

主张: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

实践: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3)评价: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 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 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 维新变法

早期维新派: A最初是洋务派的支持者,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是代表。

B主张: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

A、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B、代表:

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

梁启超:A、《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变法图强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严复: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影响: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2) 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前提:民族---推翻满州贵族专制统治

核心: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

(4)、意义:

A、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颁布《临时约法》

(5)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A、提出背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B、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的含义。

C、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为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新三民主义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D、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明确反帝反封。

E、意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3、 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核心与基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内容 核心内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 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还包括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A、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

文学革命: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

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 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3)、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 起源—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智者学派

1、背景: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开始关注人本身。

2、主张: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切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

3、评价:强调人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和命运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重视主体作用,

忽视道德 )

(2)苏格拉底――哲学成为人的学问

A、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知识的作用,应把道德与知识合二为一,美德即知识 。

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美德

B、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

柏拉图:

《理想国》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3)亚里斯多德――逻辑学

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影响: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

B、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背景:A、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上千年,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D、由于没有成熟的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E、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促使人们反省,宗教束缚下的生活形同死亡。成就:文学三杰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薄伽丘作品十日谈,主旨宣扬人文主义,批判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

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 A、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思想感情。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绘画之中。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B、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擅长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著称,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被称为画圣

戏剧的复兴――莎士比亚 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哈姆雷特》是最杰出的作品

(2) 宗教改革

背景:A、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B、罗马教

皇的权威受到挑战。C、为树教皇绝对权威,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D、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主张:“因信称义”,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代表作:《九十条论纲》

影响:A、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B、形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3、 启蒙运动

背景: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

核心:

A、理性主义:提倡理性,尊重科学,反对偶像与教条,直指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

B、继承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

真理。

代表:

A、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

本原则。

B、伏尔泰:A、根本否定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D、康德:人非工具,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最终价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

类主体地位

影响: A、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C、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代传统文化

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君舟民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创始人老子,

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 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董仲舒结合法、道、阴阳学家的学说创立新儒学。

提出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③三纲五常学说;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儒学正统地位得到确立,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到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

(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政治——君主专制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八股取士钳制人才

内容:

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

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唯物思想。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B、冲击君主专制

二、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

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

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

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设立译馆,命人译《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B、 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师夷长技以自强

(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2)主张与实践:

主张: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

实践: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3)评价: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 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 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 维新变法

早期维新派: A最初是洋务派的支持者,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是代表。

B主张: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

A、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B、代表:

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

梁启超:A、《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变法图强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严复: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影响: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2) 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前提:民族---推翻满州贵族专制统治

核心: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

(4)、意义:

A、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颁布《临时约法》

(5)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A、提出背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B、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的含义。

C、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为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新三民主义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D、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明确反帝反封。

E、意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3、 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核心与基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内容 核心内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 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还包括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A、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

文学革命: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

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 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3)、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 起源—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智者学派

1、背景: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开始关注人本身。

2、主张: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切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

3、评价:强调人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和命运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重视主体作用,

忽视道德 )

(2)苏格拉底――哲学成为人的学问

A、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知识的作用,应把道德与知识合二为一,美德即知识 。

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美德

B、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

柏拉图:

《理想国》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3)亚里斯多德――逻辑学

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影响: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

B、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背景:A、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上千年,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D、由于没有成熟的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E、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促使人们反省,宗教束缚下的生活形同死亡。成就:文学三杰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薄伽丘作品十日谈,主旨宣扬人文主义,批判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

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 A、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思想感情。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绘画之中。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B、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擅长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著称,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被称为画圣

戏剧的复兴――莎士比亚 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哈姆雷特》是最杰出的作品

(2) 宗教改革

背景:A、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B、罗马教

皇的权威受到挑战。C、为树教皇绝对权威,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D、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主张:“因信称义”,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代表作:《九十条论纲》

影响:A、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B、形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3、 启蒙运动

背景: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

核心:

A、理性主义:提倡理性,尊重科学,反对偶像与教条,直指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

B、继承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

真理。

代表:

A、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

本原则。

B、伏尔泰:A、根本否定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D、康德:人非工具,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最终价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

类主体地位

影响: A、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C、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内容

  • 秉承书院文化传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 摘 要: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高校教育,借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值得不断探寻.古老书院千余年发展积淀历程中所承载的文化精华,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品性修为,与现代大学的教学目标一脉相承.古代书院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和教学精神等等对于现代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关键 ...

  • 古代亚非文化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史诗和诺亚方洲舟的神话. 2.通过纵向(例如归纳古埃及的文字.历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和横向(例如归纳整理古代亚非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两方面的 ...

  • (水滴系列)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课型:新授课 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著名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科技和文化 ...

  • 4[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示范教案(标准格式教案)
  •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示范教案 教材版本:人教版<美术鉴赏(选修)>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第六课内容中国古代园林的欣赏.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成就而独树一帜.教学内容是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中国古代园林的的分类:皇 ...

  •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 第15课 民族文化的瑰宝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15课内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品种的基本特征,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 ...

  • 北京大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目的 <中国古代文化>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与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并有助于同学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培养文化研究的初步方法和一定的发现问题.认 ...

  •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 摘 要: 古代诗歌与传统节日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文课本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精挑细选,供学生诵读.学习并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重任.所以古诗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品 ...

  •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学时学分:108/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设学期:不限 一. 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国际文化交 ...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一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 ...

  •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与"综合性"教学
  •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与"综合性"教学 作者:李浩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2期 摘 要:综合教学是未来教学的一种新的趋势.具体展示了教师综合利用文学.哲学.舞蹈等知识在中国古代雕塑教学中克服教学难点的尝试.以此说明教师将"综合性"的思维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