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层次、学科与地域,办出特色,占领人才市场的不同

份额。

(4)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GCT—ME,对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随着国家逐步放开招生总规模的控制,各高校特别是设有研究生院的学校可以根据政府计划、市场需求,以及学校条件、生源情况等,自行确定规模。并且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志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采取二段制考试方式是一种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先进行基础课国家统一考试,专业课复试由学校进行。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考试办法,研究出一种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发展的需要,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的考试方式。

(5)正如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重心从

外延发展转移到内涵建设一样,在研究生教育规模

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研究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

◇黄飞跃

摘要结合兰州大学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水

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经验,以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改革实践,探讨了研究生教育若干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

关系,初步揭示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体系以

不断扩大的同时,应当不失时机地从宏观改革转移到微观改革。因为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与培养规格已经多元化,但是研究生培养方式尚未多元化,培养方

式还远远不能适应不同规格人才的不同情况。因此

及激励机制等在促进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应在师资队伍的多重构成,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先进性以及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培养研究型、理论型人才的同

时,还应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获取知识产权的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把科技成果应用于

研究生教育已步入了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的新

时期。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

选择。检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是看毕业研究

生能否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来看,产生这种贡献的大小与研究生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和灵魂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就不是高质量人才。高质量的研究生应当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带头人,有能力站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思想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的前沿,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兰州大学地处祖国西北,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

实际的创业人才。

.1.

(秦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学位办公室主任;西安710071

张文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西安710049)

注释与参考文献

张文修.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的看法.教育改革与管理,2003(1)

2全国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第一次全体

会议纪要,2003

3刘惠琴,秦荣.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亟待改革.中国高

教研究,2003(9)

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学校合

理定位发展目标,提出“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

办学思路;确立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充实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坚持

万方数据 

“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以特色求地位”的发展方针,将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定位在提高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上,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努力实践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的战略构想。本文结合近年来兰州大学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情况,以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改革实践,初步探讨了研究生教育若干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平

台。加强西部地区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建设,构筑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不仅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

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

础,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的水平和结构,根据原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结合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兰州大学把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

与学术发展,增强科研团队实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立足西

部,面向未来,在保持优势研究领域的发展势头,推

动新兴研究领域进入科学前沿的同时,充分利用西

部地区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坚持追踪学科前沿与宽口径培养相结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

点与学科交叉相结合,发展特色研究与实际应用相

结合,着力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

叉、渗透和融合。

首先,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科发

展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

综合已经成为当今学科建设的显著特征。为了拓宽培养口径,给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空间,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并使研究生进入学科前

沿;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科教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兰州大学改变了以往在学科建

设过程中某些临时的“共建”、“挂靠”和在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中较少发挥作用的“学科重组”方式,

万 

方数据:謦霸基。黪燕参黪撼旁薯照!

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目的,以重点学科和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任务为纽带,以学科互补为前提,以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有机地集合相关学科形成学科群,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育学院等,从而优化了学科结构,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科群体优势的发挥,为充分发展研究生的创新个性,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奠

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其次,将学科发展定位在以实现国家目标和满足地方需要为己任的战略位置上。结合“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的机会,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构筑、调整学科结

构,完善学科布局,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建

设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继续办好传统优势学科,提升其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水平,提高其培养高

层次创新人才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和创办一批

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学科,增设一批与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

科。近年来,兰州大学在稳步发展理科学位授权学

科、专业的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如区域经济学、环境资源与保护法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社会学、旅游管

理等)、工学(如材料物理与化学、水文学及水资源、

应用化学、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等)和农学(如草业科学)的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同时开展了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工商管理硕士

和法律硕士的培养工作。目前,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10个学科门类的

34个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向合

理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过程:科学研究实践

人的创造动力与成就包含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

的因素,它不仅是思维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的个性特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起码应当具备

案。

以下基本素质:①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好奇心,具有敏锐的直觉和丰富、新颖的想像力;②善于观察、勤

于思考,不随波逐流,具有独创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③严谨求实、锲而不舍,具有山穷水尽之后积极追求柳暗花明的决心和毅力;④勇敢自信,与人为善,具有责任心、正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活

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过程。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

性大学,兰州大学高度关注国家对西部开发的宏观指导,认真组织并争取承担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项

目;通过引导、支持研究生积极开展与西部建设和发

展密切相关的新型材料、能源利用、生物有机化学、

旱农生态、地球环境演化、大气污染与灾害性气候、

城市科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西北民族民俗与文化、人口与移民、信息工程、中草药、草地农业等领域的研究,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研究生为社会、科技、经济服务的意识和能

力,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科学研究实践的主要表

现形式,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

节。在学位论文阶段,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践。因此,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知识水平、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反映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促进学位论文工作进入国家和地方科研计划的较高层

次,使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受到创新思维和能

力的强化训练,兰州大学要求研究生根据科学研究

“巩固基础,注重特色,加强应用,全面开放,促进联

合”的工作方针,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注重结合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造进行特色研究;树立面向世界的观念和超前意识,大力提倡学位论文选题与导师承担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同时鼓励研究生在学科交叉点上选题,敢于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研究工作,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在学位论文的指导上,鼓励开

放式指导。一方面通过加大研究生教育开放的力

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研究所、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关系,为校内外专家共同

万 

方数据指导学位论文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提倡集体

指导,建立以导师为首、由校内外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导小组,力求通过各有专长的专家共

同培养研究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的。

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提出《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暂行规定》,把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在读期间完成规定的成果作为授予学位的重要指标,引导研究生积极创新;同时对于从事风险研究、未能达到成果要求的博士学位论文,经校外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确认其学术水平,凡是专家一致认为已经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

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同样授予其博士学位。.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跨学科

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一般概念上的“学科”已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的习惯进行分类,介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计算机

科学等学科之间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

许多具有综合性的重大科技、经济、社会问题要求众多学科协同解决。因此,加强学科交叉领域的科学

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和互补性决定了跨学科培养有利于研究生在多学科的

交叉中博采众长,有利于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新

途径,除了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地外,高度重视建立

有利于研究生形成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招收、培养跨学科的研究生,鼓励研究生通过学科交叉,去解决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综合问题,在促进研究生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创

1.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

维的形成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这种知识新能力。

结构的形成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因此,从知识

经济的特征出发,建立富有先进性、有利于交叉学科

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必要前提。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当代研究生除

学位与研茄摩嫩育删∥

了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外,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拓宽视野,从事跨学科的科学研究,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于是,我们在构建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时,力求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相关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又相互补充;同

时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跨学科选修课程,适

应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对人才知识结

构的要求。

2.鼓励跨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

为了促进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和

手段解决本学科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兰州大学重视

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允许基础好的考生报考或通过提前攻博的方式跨学科攻读

硕士或博士学位;允许跨学科招收的研究生选考本

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招生人学考试科目。跨学科招收

的研究生必要时可以实行双导师(本专业导师和原

专业导师)制,其课程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计划由导

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导师应在充分考虑交叉学科

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注重交叉学科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向研究生提出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的指

导性建议;同时切实承担起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的

重任,加强与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探索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规律,在尽可能短的时

间内使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步人健康发展的轨

道。

跨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促进了研究生在更大

的学术空间里开拓进取,为科学研究抢占学术制高

点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实践表明,跨学科招收的研

究生往往能够创造本学科研究生难以取得的研究成

果。我校分离科学研究室先后培养了来自数学、信息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90%以上的学位论文在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这是兰州大学跨学科招收、培养高层次创

新人才的一个成功例证。

四、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强大动力:激励机

激励是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实行一定措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一种动力源泉。随

万 

方数据:。一l攥i霎礁{燃鬓瀵蠢雾鎏≯嘣

着全社会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提高,研究生培养单位

对优秀生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而经济欠发达地区

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生源争夺战中始终处于劣势,许

多优秀生源往往不选择地处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

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了改善生源质量,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兰州大学加强研

究生招生、培养工作的宏观调控,建立各类激励机

制,吸引优秀生源,促进研究生自主、积极地开展创

新。

1.完善招生机制,吸引优秀生源

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决定了生源的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生源的质量。为了解决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兰州大学在实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博连读、直接攻博和优秀硕士生提前攻博等招生培养方式,开辟与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渠道,多途径开拓生源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研究生“优秀生源专项

奖学金”、“硕博连读奖学金”制度,吸引优秀生源。

在促进生源数量有效增加的同时,改善生源质量。

2.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的涌现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激

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必要手段。为此,兰州大学设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创新人才奖”和“优秀博士学位论

文奖”,鼓励研究生瞄准学科前沿,创造高水平的研

究成果。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促进

了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2000、2001届博士毕业研究生分别在scI收录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155篇和240篇,占同年度全校发表同类研究论文

总数的54.4%和72.9%。2002年9月,教育部从24

所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抽查了120篇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不同评价意见的得票率分别为:优秀

28.8%、良好52.4%,一般16.6%,较差2.2%;兰

州大学相应的得票率分别为:优秀41.9%、良好48.4%,一般9.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同时也表明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实力和学术环境,以

及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样能够依靠艰苦创业、团结奋

自强

的精神

——从清华大学的校训看研究生德育理念

◇徐家庆

田海平

摘要

“自强”和“包容”是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患、厚德载物”所揭示的现代大学德育的基本

理念。自强就是一种自胜自立、革新图强的精神和实践,也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本,更应成为

现代大学研究生德育不可或缺的要目。对于研究生德育来说,“自强精神”意味着一种积极进取的

生活信念和生活态度,应通过培养研究生自尊、自信、自知、自立、自制的方式实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它

我们民族不朽的文化精神。清华大学把它用作校最早来自《周易》“乾”、“坤”两卦的卦辞,一句是“天

训,体现了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从中华民族精神根源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深处对现代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某种道德期待和德载物”。前者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后者为厚德

教育规训。

载物、包容博大。“自强不息”是“天”之德,“厚德载

古老的《周易》之卦辞成为现代大学的校训绝非物”是“地”之德,与“天”、“地”并列为“三才”的“人”,

偶然,它至少表明了现代大学对自身学术责任和文应取法“天”、“地”,使自己成为“与天地参”的人。

化精神的诠释。从这种诠释中,我们看到,现代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天”之德与“地”之研究生德育的理念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强德的合一,是合天地之德的德之本。这个中华民族

精神”和“包容精神”。

最本原的存在经验,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造就了本文试图阐明“自强精神”作为研究生德育理念

、,、,、,、,,、,、,、,、,,、,、,、,、,,、,,、,、,、,、,、,、,、,、,、,、,、,、,、,、,、,、,、,、,、,、,、,、,、,、—'_+VVV)[VVV’Y)£!进的精神,通过奋力拼搏,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

重要生力军。

.1.

创新人才。

(黄飞跃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多年来,兰州大学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力地促兰州730000)

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究生反过来又为

注释与参考文献

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

黄飞跃等.优化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西部研究生教育.

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一个时期,兰州大

中国高等教育,2003(9)

学将继续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2胡之德.浅议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位

步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建立研

与研究生教育,200l(1)

究生教育的自我约束机制,逐步完善质量保证与监

3黄飞跃等.面向21世纪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等理科

督机制,使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

教育,2000(1)

。燃黔

万 

方数据

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黄飞跃

兰州大学研究空院副院长,兰州,73000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ACADEMIC DEGREES & GRADUATE EDUCATION2004(3)26次

参考文献(3条)

1. 黄飞跃 优化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西部研究生教育[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3(09)2. 胡之德 浅议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01)3. 黄飞跃 面向21世纪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200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李同升. 赵荣. 曹明明. 李林华 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高等理科教育2002(2)2. 肖云龙. 周治军. XIAO Yunlong. ZHOU Zhijun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3. 杨际军 关于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制度因素的探析[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6)4. 黄丽萍 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

5. 温静. 胡显莉. WEN Jing. HU Xian-li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2)

6. 易小明. YI Xiao-ming 强化创新教育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

7. 孙宇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江苏高教2007(3)8. 王伟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期刊论文]-江苏高教2004(6)

9. 王章豹. 唐书圣 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期刊论文]-江淮论坛2008(1)

10. 臧兴兵. 赖小莹. ang Xingbing. Lai Xiaoying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2007(3)

引证文献(26条)

1. 余来文 MBA导师的选择与管理[期刊论文]-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10(1)

2. 程诚. 莫文萍 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思考[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4)3. 陆嵘. 刘建树. 张家钰 以博士生培养为抓手,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创新[期刊论文]-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 李世彬 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2)5. 李成峰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2)

6. 陈治亚. 蒋琦玮. 冯芬玲. 刘文丰 学科交叉条件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和产业2010(8)

7. 吴宏翔. 顾云深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12)8. 丁莉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特点与能力培养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档案 2007(3)

9. 王艳玲. 向里南. 高立新. 胡泳霞 眼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期刊论文]-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12)

10. 常崇娟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期刊论文]-航海教育研究 2006(2)

11. 黄国华. 周红春. 李密 强化研究生教育刍议[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12. 程诚. 莫文萍. 曹连莆. 危常州. 诸贵新. 许兰平 新形势下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思考[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9(34)

13. 陈跃新. 刘越 质疑与创新-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6(z1)14. 肖鸣政 博士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8)

15. 李阿利. 赵佳荣. 陈冬林 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1)16. 迟小杰 论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7. 王艳玲. 向里南. 高立新 理论实践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期刊论文]-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4)

18. 梁红. 章蓉 创新型研究生及其培养途径探讨[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19. 李小昱. 王为. 张终. 张军 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思考[期刊论文]-高等农业教育 2006(2)20. 孙宇. 潘静 工程硕士素质教育与培养[期刊论文]-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21. 刘爱华. 吴中学. 王忠诚 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几点体会[期刊论文]-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9(1)

22. 温静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大理学院学报 2008(5)

23. 段丹. 林守忠 财经政法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8)24. 孟凡刚. 毛更生 培养临床与科研能力并重的神经外科研究生[期刊论文]-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0(2)25. 顾幸生. 马桂敏 按一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04(8)26. 吴宏翔. 熊庆年. 顾云深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wyyjsjy200403002.aspx

层次、学科与地域,办出特色,占领人才市场的不同

份额。

(4)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GCT—ME,对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随着国家逐步放开招生总规模的控制,各高校特别是设有研究生院的学校可以根据政府计划、市场需求,以及学校条件、生源情况等,自行确定规模。并且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志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采取二段制考试方式是一种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先进行基础课国家统一考试,专业课复试由学校进行。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考试办法,研究出一种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发展的需要,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的考试方式。

(5)正如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重心从

外延发展转移到内涵建设一样,在研究生教育规模

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研究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

◇黄飞跃

摘要结合兰州大学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水

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经验,以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改革实践,探讨了研究生教育若干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

关系,初步揭示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体系以

不断扩大的同时,应当不失时机地从宏观改革转移到微观改革。因为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与培养规格已经多元化,但是研究生培养方式尚未多元化,培养方

式还远远不能适应不同规格人才的不同情况。因此

及激励机制等在促进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应在师资队伍的多重构成,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先进性以及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培养研究型、理论型人才的同

时,还应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获取知识产权的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把科技成果应用于

研究生教育已步入了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的新

时期。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

选择。检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是看毕业研究

生能否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来看,产生这种贡献的大小与研究生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和灵魂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就不是高质量人才。高质量的研究生应当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带头人,有能力站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思想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的前沿,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兰州大学地处祖国西北,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

实际的创业人才。

.1.

(秦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学位办公室主任;西安710071

张文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西安710049)

注释与参考文献

张文修.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的看法.教育改革与管理,2003(1)

2全国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第一次全体

会议纪要,2003

3刘惠琴,秦荣.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亟待改革.中国高

教研究,2003(9)

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学校合

理定位发展目标,提出“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

办学思路;确立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充实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坚持

万方数据 

“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以特色求地位”的发展方针,将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定位在提高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上,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努力实践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的战略构想。本文结合近年来兰州大学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情况,以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改革实践,初步探讨了研究生教育若干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平

台。加强西部地区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建设,构筑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不仅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

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

础,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的水平和结构,根据原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结合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兰州大学把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

与学术发展,增强科研团队实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立足西

部,面向未来,在保持优势研究领域的发展势头,推

动新兴研究领域进入科学前沿的同时,充分利用西

部地区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坚持追踪学科前沿与宽口径培养相结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

点与学科交叉相结合,发展特色研究与实际应用相

结合,着力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

叉、渗透和融合。

首先,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科发

展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

综合已经成为当今学科建设的显著特征。为了拓宽培养口径,给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空间,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并使研究生进入学科前

沿;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科教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兰州大学改变了以往在学科建

设过程中某些临时的“共建”、“挂靠”和在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中较少发挥作用的“学科重组”方式,

万 

方数据:謦霸基。黪燕参黪撼旁薯照!

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目的,以重点学科和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任务为纽带,以学科互补为前提,以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有机地集合相关学科形成学科群,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育学院等,从而优化了学科结构,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科群体优势的发挥,为充分发展研究生的创新个性,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奠

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其次,将学科发展定位在以实现国家目标和满足地方需要为己任的战略位置上。结合“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的机会,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构筑、调整学科结

构,完善学科布局,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建

设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继续办好传统优势学科,提升其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水平,提高其培养高

层次创新人才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和创办一批

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学科,增设一批与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

科。近年来,兰州大学在稳步发展理科学位授权学

科、专业的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如区域经济学、环境资源与保护法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社会学、旅游管

理等)、工学(如材料物理与化学、水文学及水资源、

应用化学、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等)和农学(如草业科学)的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同时开展了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工商管理硕士

和法律硕士的培养工作。目前,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10个学科门类的

34个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向合

理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过程:科学研究实践

人的创造动力与成就包含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

的因素,它不仅是思维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的个性特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起码应当具备

案。

以下基本素质:①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好奇心,具有敏锐的直觉和丰富、新颖的想像力;②善于观察、勤

于思考,不随波逐流,具有独创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③严谨求实、锲而不舍,具有山穷水尽之后积极追求柳暗花明的决心和毅力;④勇敢自信,与人为善,具有责任心、正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活

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过程。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

性大学,兰州大学高度关注国家对西部开发的宏观指导,认真组织并争取承担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项

目;通过引导、支持研究生积极开展与西部建设和发

展密切相关的新型材料、能源利用、生物有机化学、

旱农生态、地球环境演化、大气污染与灾害性气候、

城市科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西北民族民俗与文化、人口与移民、信息工程、中草药、草地农业等领域的研究,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研究生为社会、科技、经济服务的意识和能

力,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科学研究实践的主要表

现形式,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

节。在学位论文阶段,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践。因此,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知识水平、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反映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促进学位论文工作进入国家和地方科研计划的较高层

次,使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受到创新思维和能

力的强化训练,兰州大学要求研究生根据科学研究

“巩固基础,注重特色,加强应用,全面开放,促进联

合”的工作方针,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注重结合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造进行特色研究;树立面向世界的观念和超前意识,大力提倡学位论文选题与导师承担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同时鼓励研究生在学科交叉点上选题,敢于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研究工作,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在学位论文的指导上,鼓励开

放式指导。一方面通过加大研究生教育开放的力

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研究所、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关系,为校内外专家共同

万 

方数据指导学位论文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提倡集体

指导,建立以导师为首、由校内外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导小组,力求通过各有专长的专家共

同培养研究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的。

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提出《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暂行规定》,把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在读期间完成规定的成果作为授予学位的重要指标,引导研究生积极创新;同时对于从事风险研究、未能达到成果要求的博士学位论文,经校外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确认其学术水平,凡是专家一致认为已经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

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同样授予其博士学位。.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跨学科

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一般概念上的“学科”已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的习惯进行分类,介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计算机

科学等学科之间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

许多具有综合性的重大科技、经济、社会问题要求众多学科协同解决。因此,加强学科交叉领域的科学

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和互补性决定了跨学科培养有利于研究生在多学科的

交叉中博采众长,有利于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新

途径,除了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地外,高度重视建立

有利于研究生形成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招收、培养跨学科的研究生,鼓励研究生通过学科交叉,去解决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综合问题,在促进研究生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创

1.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

维的形成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这种知识新能力。

结构的形成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因此,从知识

经济的特征出发,建立富有先进性、有利于交叉学科

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必要前提。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当代研究生除

学位与研茄摩嫩育删∥

了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外,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拓宽视野,从事跨学科的科学研究,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于是,我们在构建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时,力求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相关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又相互补充;同

时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跨学科选修课程,适

应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对人才知识结

构的要求。

2.鼓励跨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

为了促进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和

手段解决本学科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兰州大学重视

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允许基础好的考生报考或通过提前攻博的方式跨学科攻读

硕士或博士学位;允许跨学科招收的研究生选考本

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招生人学考试科目。跨学科招收

的研究生必要时可以实行双导师(本专业导师和原

专业导师)制,其课程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计划由导

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导师应在充分考虑交叉学科

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注重交叉学科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向研究生提出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的指

导性建议;同时切实承担起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的

重任,加强与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探索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规律,在尽可能短的时

间内使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步人健康发展的轨

道。

跨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促进了研究生在更大

的学术空间里开拓进取,为科学研究抢占学术制高

点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实践表明,跨学科招收的研

究生往往能够创造本学科研究生难以取得的研究成

果。我校分离科学研究室先后培养了来自数学、信息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90%以上的学位论文在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这是兰州大学跨学科招收、培养高层次创

新人才的一个成功例证。

四、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强大动力:激励机

激励是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实行一定措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一种动力源泉。随

万 

方数据:。一l攥i霎礁{燃鬓瀵蠢雾鎏≯嘣

着全社会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提高,研究生培养单位

对优秀生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而经济欠发达地区

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生源争夺战中始终处于劣势,许

多优秀生源往往不选择地处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

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了改善生源质量,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兰州大学加强研

究生招生、培养工作的宏观调控,建立各类激励机

制,吸引优秀生源,促进研究生自主、积极地开展创

新。

1.完善招生机制,吸引优秀生源

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决定了生源的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生源的质量。为了解决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兰州大学在实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博连读、直接攻博和优秀硕士生提前攻博等招生培养方式,开辟与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渠道,多途径开拓生源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研究生“优秀生源专项

奖学金”、“硕博连读奖学金”制度,吸引优秀生源。

在促进生源数量有效增加的同时,改善生源质量。

2.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的涌现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激

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必要手段。为此,兰州大学设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创新人才奖”和“优秀博士学位论

文奖”,鼓励研究生瞄准学科前沿,创造高水平的研

究成果。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促进

了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2000、2001届博士毕业研究生分别在scI收录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155篇和240篇,占同年度全校发表同类研究论文

总数的54.4%和72.9%。2002年9月,教育部从24

所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抽查了120篇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不同评价意见的得票率分别为:优秀

28.8%、良好52.4%,一般16.6%,较差2.2%;兰

州大学相应的得票率分别为:优秀41.9%、良好48.4%,一般9.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同时也表明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实力和学术环境,以

及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样能够依靠艰苦创业、团结奋

自强

的精神

——从清华大学的校训看研究生德育理念

◇徐家庆

田海平

摘要

“自强”和“包容”是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患、厚德载物”所揭示的现代大学德育的基本

理念。自强就是一种自胜自立、革新图强的精神和实践,也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本,更应成为

现代大学研究生德育不可或缺的要目。对于研究生德育来说,“自强精神”意味着一种积极进取的

生活信念和生活态度,应通过培养研究生自尊、自信、自知、自立、自制的方式实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它

我们民族不朽的文化精神。清华大学把它用作校最早来自《周易》“乾”、“坤”两卦的卦辞,一句是“天

训,体现了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从中华民族精神根源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深处对现代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某种道德期待和德载物”。前者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后者为厚德

教育规训。

载物、包容博大。“自强不息”是“天”之德,“厚德载

古老的《周易》之卦辞成为现代大学的校训绝非物”是“地”之德,与“天”、“地”并列为“三才”的“人”,

偶然,它至少表明了现代大学对自身学术责任和文应取法“天”、“地”,使自己成为“与天地参”的人。

化精神的诠释。从这种诠释中,我们看到,现代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天”之德与“地”之研究生德育的理念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强德的合一,是合天地之德的德之本。这个中华民族

精神”和“包容精神”。

最本原的存在经验,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造就了本文试图阐明“自强精神”作为研究生德育理念

、,、,、,、,,、,、,、,、,,、,、,、,、,,、,,、,、,、,、,、,、,、,、,、,、,、,、,、,、,、,、,、,、,、,、,、,、,、,、—'_+VVV)[VVV’Y)£!进的精神,通过奋力拼搏,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

重要生力军。

.1.

创新人才。

(黄飞跃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多年来,兰州大学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力地促兰州730000)

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究生反过来又为

注释与参考文献

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

黄飞跃等.优化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西部研究生教育.

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一个时期,兰州大

中国高等教育,2003(9)

学将继续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2胡之德.浅议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位

步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建立研

与研究生教育,200l(1)

究生教育的自我约束机制,逐步完善质量保证与监

3黄飞跃等.面向21世纪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等理科

督机制,使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

教育,2000(1)

。燃黔

万 

方数据

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黄飞跃

兰州大学研究空院副院长,兰州,73000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ACADEMIC DEGREES & GRADUATE EDUCATION2004(3)26次

参考文献(3条)

1. 黄飞跃 优化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西部研究生教育[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3(09)2. 胡之德 浅议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01)3. 黄飞跃 面向21世纪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200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李同升. 赵荣. 曹明明. 李林华 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高等理科教育2002(2)2. 肖云龙. 周治军. XIAO Yunlong. ZHOU Zhijun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3. 杨际军 关于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制度因素的探析[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6)4. 黄丽萍 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

5. 温静. 胡显莉. WEN Jing. HU Xian-li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2)

6. 易小明. YI Xiao-ming 强化创新教育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

7. 孙宇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江苏高教2007(3)8. 王伟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期刊论文]-江苏高教2004(6)

9. 王章豹. 唐书圣 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期刊论文]-江淮论坛2008(1)

10. 臧兴兵. 赖小莹. ang Xingbing. Lai Xiaoying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2007(3)

引证文献(26条)

1. 余来文 MBA导师的选择与管理[期刊论文]-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10(1)

2. 程诚. 莫文萍 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思考[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4)3. 陆嵘. 刘建树. 张家钰 以博士生培养为抓手,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创新[期刊论文]-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 李世彬 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2)5. 李成峰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2)

6. 陈治亚. 蒋琦玮. 冯芬玲. 刘文丰 学科交叉条件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和产业2010(8)

7. 吴宏翔. 顾云深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12)8. 丁莉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特点与能力培养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档案 2007(3)

9. 王艳玲. 向里南. 高立新. 胡泳霞 眼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期刊论文]-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12)

10. 常崇娟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期刊论文]-航海教育研究 2006(2)

11. 黄国华. 周红春. 李密 强化研究生教育刍议[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12. 程诚. 莫文萍. 曹连莆. 危常州. 诸贵新. 许兰平 新形势下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思考[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9(34)

13. 陈跃新. 刘越 质疑与创新-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6(z1)14. 肖鸣政 博士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8)

15. 李阿利. 赵佳荣. 陈冬林 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1)16. 迟小杰 论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7. 王艳玲. 向里南. 高立新 理论实践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期刊论文]-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4)

18. 梁红. 章蓉 创新型研究生及其培养途径探讨[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19. 李小昱. 王为. 张终. 张军 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思考[期刊论文]-高等农业教育 2006(2)20. 孙宇. 潘静 工程硕士素质教育与培养[期刊论文]-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21. 刘爱华. 吴中学. 王忠诚 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几点体会[期刊论文]-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9(1)

22. 温静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大理学院学报 2008(5)

23. 段丹. 林守忠 财经政法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8)24. 孟凡刚. 毛更生 培养临床与科研能力并重的神经外科研究生[期刊论文]-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0(2)25. 顾幸生. 马桂敏 按一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04(8)26. 吴宏翔. 熊庆年. 顾云深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wyyjsjy200403002.aspx


相关内容

  • 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_实践与困惑
  • 第1期[总第25期]2015年2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rnalofGraduateEducationJou No.1 ,201Feb.5 ()16600405532015018209--- 文章编号: 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实践与困惑 吴 蔚a,何昌清b,古继宝c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公共事务学 ...

  •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
  • 摘 要 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研究生培养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妨碍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并进行了探讨. 关�I词 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 ...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一: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部署和 ...

  • 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 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 吴国栋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江泽 ...

  • 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 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作者:嵇英华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22期 摘要:首先分析研究生应具备的科研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并讨论了科研平台具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在分析构建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 ...

  • 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摘要]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但目前的培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学科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不科学:教学内容陈旧,"填鸭式"和"放羊式"教学现象突出:研究生与导师管理评价不够科学:产 ...

  • 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期末考试)
  • 主题: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业任课教师:邓建成 论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公共管理学院:潘文阁学号:[1**********]0 在课堂上邓建成老师为我们讲授了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业的相关问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

  •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根据<关于在"十五"期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蓟县教研室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q ...

  • 科教融合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 [摘 要] 科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新常态,但是,科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2011年开始,借助<中国高校科技>杂志这个平台,大力倡导并研究科教融合的大学理念,不断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并正在形成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与科教结合不同,科教融合是从大学学术共同体出发,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