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_仁_德思想比较研究

2010年6月第27卷第3期长治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Jun.,2010Vol.27,No.3

孔子和孟子“仁”德思想比较研究

闫建华

(长治学院政法系,山西长治

046011)

要: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

“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孔子;孟子;仁;比较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0)03-0021-03

“仁”作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意味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它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已经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要求在与他人相处时,以一种亲善友好、不算计、不欺诈、不争斗、非功利的态度待人。孔子和孟子在此基础上,继承并扩展了“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一、孔子的“仁”德思想和孟子的“仁”德思想(一)孔子的“仁”德思想

《论语》中,“仁”字有一百多处,可见“仁”在孔子思想在

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把“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孔子的“仁”首先指爱人。《论语·颜渊》有载:“樊迟问”子曰:“爱人”。爱人不是具体的规定,而是一种一般的精仁,

神,它是仁的基础。但是孔子的爱人,其对象不仅限于双亲,也不局限于宗法关系中的人,而且涉及到了社会上一般的人。如《论语·学而》曰:“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之“仁”的第二个含义是“仁”为全德之名,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

孔子对“仁”的理解不仅指爱人的意识,他还深化了仁的内涵,丰富了仁的内容,在肯定“仁者爱人”这一基本含义的前提下,开创了“仁”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认为“仁”为全德之名,它包括各种品德,表示人的最高道德境界。《论语·阳货》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可以看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论语·宪问》曰:“仁者必有勇”,收稿日期:2010—03—16

《论语·里仁》曰:“择不处仁,焉得知?”仁又包括勇和智。可见孔子的“仁”几乎包括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仁”是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

孔子之“仁”的第三个含义是仁是礼的内化,应纳礼于仁,把礼作为实现“仁”的途径。《论语·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即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于礼的规定,也就是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人能克己到

复礼,就可以成为有仁德的人了。这就是说,爱人不能违背礼的规范,要按礼的规定去爱人。这样才能实现“仁”。《论语·卫灵公》曰:“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有仁德的人,要受礼的限制、约束,其行为才是善的。“所谓按礼的规定去爱人,就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按等级关系去爱人”,。人”

(二)孟子的“仁”德思想

首先,孟子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在孟子看来,“仁”首先指敬爱亲人,与人亲密。《孟子·离娄上》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他甚至直接以“亲亲”定义为“仁”。《孟子·尽心上》曰:“亲亲,仁也。”如果“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话,其第一要义便是亲亲。“亲亲”,事亲。“事亲”就是“仁”的实质。也就是尊亲、

其次,孟子认为“仁”指一种本能的博大爱心,在爱自己亲人的基础上应该推己及人,扩充仁爱。并且孟子提出以“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把“义”当做仁者爱人所应遵循的原则。[1]《孟子·离娄上》曰:“仁者,爱人。”《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将亲亲的范围扩展到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这反映了人的一种博大的爱心,即“仁爱”之心。在孟子看来,“‘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必须居而勿失的为善之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

作者简介:闫建华(1978—),男,山西晋城人,助教,主要从事伦理学教学与研究。

·21·

长治学院学报

[2]

规定”。“但爱人之心只能施于当爱者,而不能不分善恶地爱[3]一切人和任何行为。”

忍的先王必行不忍人之政,而且相信百姓会听从统治者的道孟子的“仁政”学说,突出了“民”的地位,认为德引导而从善。

统治者的最高道德是爱百姓。《孟子·离娄上》曰:“得其民,斯”可见孟子“仁政”说第一方面的内容就是要求统治得天下也。

者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制民之产”的思想。《孟子·梁惠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王上》

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孔孟都认为仁人君子道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孟子“仁政”说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孟子反对通过兼并战争的手段统一天下,《孟子·公孙丑上》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德思想进而形成其“仁政”学说。

(二)孔孟“仁”德思想的相异点

“仁”德思想,有很多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孟子对孔子的

孔孟对“仁”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孔子的道德说教主张“仁”、“礼”结合,而孟子则主张“仁”“义”、结合。

《论语》中提出的礼、仁、忠、孝、义等众多道德条目中,“仁”和“礼”是核心,孔子认为“仁”属于道德情操,“礼”属于“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话,那么道德规范。如果说

“礼”便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本质的唯一途径。《论语·宪问》有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可见“文之以礼乐”是“成人”的必由之路。《论语·泰伯》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在孔子看来失去“礼”的规范和约束,不仅“成人”无望,而且还会使一些原本可贵的品质走向它们的反面,带来种种弊端,《论语·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甚至酿成大乱。

结合,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以“礼”

“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

而孟子在着重发展孔子“仁”的学说的同时,把“仁”同“义”结合起来,视“仁义”为最高的道德理念。孟子认为“亲亲为仁,敬长为义”。《孟子·尽心下》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这是说人皆有所同情,推而广之,不做一切不应做的事,就是义。孟子把“仁义”提高到“礼”之上,把“仁义”作为生活中最高的道德理念。

其次,孔子侧重于“仁”是后天形成的,孟子则认为“仁”是人先天固有的。

孔子认为“仁”不是由上天所命,而是人后天形成的品德。《论语·阳货》有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性格,品质在幼年时相差不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及自我引导方式不同而相去甚远。孔子强调“仁”靠主观自觉和自我反省来实现,《论语·学而》有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并且孔子强调“仁”要靠礼来实现,《论语·颜渊》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所以孟子提出“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把“义”当做仁“仁”是与“义”结合在一起者爱人所应遵循的原则。孟子的

的,孟子将“仁义”视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仁、义”是《孟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标准和依据,是最高的道德理念。子·离娄上》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立身行事的基础。“仁”是最根本的立足点,“义”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正确准则,是实现“仁”、推广“仁”最适宜的途径。孟子提倡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

二、孔孟“仁”德思想比较分析

(一)孟子对孔子“仁”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孔子和孟子都把“仁”理解为仁爱,爱人。孔孟都强调把仁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孔子赋予“仁”以“爱人”的涵义,孟子也把“仁”理解为爱“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曰:“仁者爱人”。孟人,并且直呼子还认为“仁”发端于同情,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为孟子“四心”之首,《孟子·公孙丑上》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把“仁”内蕴和传达的爱人之心称为“不忍人之心”或“恻隐之心”,指对他人的同情、怜悯和关爱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把“仁”“,不忍人之心”提升到人“爱人”也是非常重视的。的本质规定的高度,可见孟子对

其次,孔子和孟子都从亲缘关系入手对“仁”进行诠释。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为仁之根本,然后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地推衍开去爱其他人与其他事物。

之本,即孝悌为“仁”之根本。《论语·学而》曰:“孝弟也者,其《论语·学而》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都为仁之本与!”

说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爱之根本,而孝、悌正是血缘亲情的首要关系。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孝悌的思想。《孟子·离娄上》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这是对《论语》中孝悌为“仁”的根本,敬兄为“义”的根本。人之本的发挥,以爱亲为《孟子·告子下》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尽心上》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这都是以爱、敬解释“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把对亲人的爱推而广之、由己及人,才能爱“仁”的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他人及他人之亲,可见孝悌在孟子

再者,孟子对孔子“仁”德思想的发展表现为孟子把孔子“德治”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的

孔子的德治,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提倡的“仁”,基本内容属于道德伦理范畴。《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主张以德治政,强调士人君子进修德业,学而优则仕,以辅助有德之君治国平天下。

孟子从其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在孔子“仁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心怀不

·22·

应受“礼”的限制。依“仁”成“礼”,以“礼”成“仁”,“仁”孔子非常重视血亲之爱,认为孝亲和敬兄爱弟是为“仁”“仁”

闫建华孔子和孟子“仁”德思想比较研究

有通过对内心“仁”的不断追求和扩充才可以达到。《孟子·尽心上》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求索就获得,舍弃就失去,这种求索“仁”有益于获得,是求索我自身固有的东西。可见孟子认为是人自身本性所固有的东西,但这种内心的“仁”只有通过对“仁”。由此可见,孔孟它不断的追求和扩充,才可以真正做到对如何达到“仁”的认识是不同的。

在“礼”的外在性和强制性中去实现“仁”,这言,非礼勿动。”在客观上使“仁”外在化。

孟子把“仁”视为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能与本性,《孟子·尽心下》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仁”的与生俱来性决定了“仁”对于人来说是先天固有的、内在的。而且孟子“恻隐之心,仁也”的提法本身就把“仁”归到了内在精神意识的行列。孔子把“仁”视为思想情感和内容实质,把“礼”视为外在的礼节和表现形式,而孟子则把孔子外在的礼内化于心。《孟子·公孙丑上》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告子上》曰:“恭敬之心,礼也。”由此可见,孔孟对“仁”是后天形成、还是先天形成的认识是不同的。

再次,孔孟对如何达到“仁”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仁”很容易就可以达到,只要心中有“仁”就可以做到“仁”。而孟子则认为“仁”是人自身本性所固有的东西,这种内心的“仁”只是“仁”的发端,只有对它不断的追求和扩充,才可以真正达到“仁”。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给“仁”定了很多的标准,但是孔子认为“仁”并不是不可达到的,只要“仁”,就可以达到“仁”。《论语·述而》曰:“仁远乎真心去追求

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来到了”。可见孔子认为只要心“仁”,就可以做到“仁”。中有

而孟子则认为人本性所固有的“仁”只是“仁”的发端,只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仁”学思想中更是有许多难能可贵的思想精华,它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朱伯昆.先秦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33.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87.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2003.95.版社,

TheStudyonConfuciusandMencius'

“Benevolence”Comparatively

YANJian-hua

(DepartmentofPoliticsandLaw,ChangzhiUniversity,Changzhi,Shanxi046011)

Abstract:ConfuciusandMenciusarethemainrepresentativefiguresoftheConfucian,“benevolence”oc-cupiesamajor“core”statusintheethicalthinkingofConfuciusandMencius.ByanalyzingConfucius“benev-olence”thinkingandMencius“benevolence”thinkingcomparatively,peoplewillhaveaclearerknowledgeand“benevolence”.understandingtotheConfucianethicalthoughtandprofoundcoreof

Keywords:Confucius;Mencius;benevolence;comparatively

(责任编辑王建华)

·23·

2010年6月第27卷第3期长治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Jun.,2010Vol.27,No.3

孔子和孟子“仁”德思想比较研究

闫建华

(长治学院政法系,山西长治

046011)

要: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

“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孔子;孟子;仁;比较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0)03-0021-03

“仁”作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意味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它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已经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要求在与他人相处时,以一种亲善友好、不算计、不欺诈、不争斗、非功利的态度待人。孔子和孟子在此基础上,继承并扩展了“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一、孔子的“仁”德思想和孟子的“仁”德思想(一)孔子的“仁”德思想

《论语》中,“仁”字有一百多处,可见“仁”在孔子思想在

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把“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孔子的“仁”首先指爱人。《论语·颜渊》有载:“樊迟问”子曰:“爱人”。爱人不是具体的规定,而是一种一般的精仁,

神,它是仁的基础。但是孔子的爱人,其对象不仅限于双亲,也不局限于宗法关系中的人,而且涉及到了社会上一般的人。如《论语·学而》曰:“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之“仁”的第二个含义是“仁”为全德之名,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

孔子对“仁”的理解不仅指爱人的意识,他还深化了仁的内涵,丰富了仁的内容,在肯定“仁者爱人”这一基本含义的前提下,开创了“仁”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认为“仁”为全德之名,它包括各种品德,表示人的最高道德境界。《论语·阳货》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可以看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论语·宪问》曰:“仁者必有勇”,收稿日期:2010—03—16

《论语·里仁》曰:“择不处仁,焉得知?”仁又包括勇和智。可见孔子的“仁”几乎包括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仁”是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

孔子之“仁”的第三个含义是仁是礼的内化,应纳礼于仁,把礼作为实现“仁”的途径。《论语·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即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于礼的规定,也就是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人能克己到

复礼,就可以成为有仁德的人了。这就是说,爱人不能违背礼的规范,要按礼的规定去爱人。这样才能实现“仁”。《论语·卫灵公》曰:“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有仁德的人,要受礼的限制、约束,其行为才是善的。“所谓按礼的规定去爱人,就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按等级关系去爱人”,。人”

(二)孟子的“仁”德思想

首先,孟子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在孟子看来,“仁”首先指敬爱亲人,与人亲密。《孟子·离娄上》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他甚至直接以“亲亲”定义为“仁”。《孟子·尽心上》曰:“亲亲,仁也。”如果“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话,其第一要义便是亲亲。“亲亲”,事亲。“事亲”就是“仁”的实质。也就是尊亲、

其次,孟子认为“仁”指一种本能的博大爱心,在爱自己亲人的基础上应该推己及人,扩充仁爱。并且孟子提出以“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把“义”当做仁者爱人所应遵循的原则。[1]《孟子·离娄上》曰:“仁者,爱人。”《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将亲亲的范围扩展到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这反映了人的一种博大的爱心,即“仁爱”之心。在孟子看来,“‘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必须居而勿失的为善之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

作者简介:闫建华(1978—),男,山西晋城人,助教,主要从事伦理学教学与研究。

·21·

长治学院学报

[2]

规定”。“但爱人之心只能施于当爱者,而不能不分善恶地爱[3]一切人和任何行为。”

忍的先王必行不忍人之政,而且相信百姓会听从统治者的道孟子的“仁政”学说,突出了“民”的地位,认为德引导而从善。

统治者的最高道德是爱百姓。《孟子·离娄上》曰:“得其民,斯”可见孟子“仁政”说第一方面的内容就是要求统治得天下也。

者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制民之产”的思想。《孟子·梁惠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王上》

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孔孟都认为仁人君子道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孟子“仁政”说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孟子反对通过兼并战争的手段统一天下,《孟子·公孙丑上》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德思想进而形成其“仁政”学说。

(二)孔孟“仁”德思想的相异点

“仁”德思想,有很多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孟子对孔子的

孔孟对“仁”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孔子的道德说教主张“仁”、“礼”结合,而孟子则主张“仁”“义”、结合。

《论语》中提出的礼、仁、忠、孝、义等众多道德条目中,“仁”和“礼”是核心,孔子认为“仁”属于道德情操,“礼”属于“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话,那么道德规范。如果说

“礼”便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本质的唯一途径。《论语·宪问》有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可见“文之以礼乐”是“成人”的必由之路。《论语·泰伯》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在孔子看来失去“礼”的规范和约束,不仅“成人”无望,而且还会使一些原本可贵的品质走向它们的反面,带来种种弊端,《论语·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甚至酿成大乱。

结合,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以“礼”

“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

而孟子在着重发展孔子“仁”的学说的同时,把“仁”同“义”结合起来,视“仁义”为最高的道德理念。孟子认为“亲亲为仁,敬长为义”。《孟子·尽心下》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这是说人皆有所同情,推而广之,不做一切不应做的事,就是义。孟子把“仁义”提高到“礼”之上,把“仁义”作为生活中最高的道德理念。

其次,孔子侧重于“仁”是后天形成的,孟子则认为“仁”是人先天固有的。

孔子认为“仁”不是由上天所命,而是人后天形成的品德。《论语·阳货》有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性格,品质在幼年时相差不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及自我引导方式不同而相去甚远。孔子强调“仁”靠主观自觉和自我反省来实现,《论语·学而》有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并且孔子强调“仁”要靠礼来实现,《论语·颜渊》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所以孟子提出“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把“义”当做仁“仁”是与“义”结合在一起者爱人所应遵循的原则。孟子的

的,孟子将“仁义”视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仁、义”是《孟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标准和依据,是最高的道德理念。子·离娄上》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立身行事的基础。“仁”是最根本的立足点,“义”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正确准则,是实现“仁”、推广“仁”最适宜的途径。孟子提倡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

二、孔孟“仁”德思想比较分析

(一)孟子对孔子“仁”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孔子和孟子都把“仁”理解为仁爱,爱人。孔孟都强调把仁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孔子赋予“仁”以“爱人”的涵义,孟子也把“仁”理解为爱“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曰:“仁者爱人”。孟人,并且直呼子还认为“仁”发端于同情,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为孟子“四心”之首,《孟子·公孙丑上》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把“仁”内蕴和传达的爱人之心称为“不忍人之心”或“恻隐之心”,指对他人的同情、怜悯和关爱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把“仁”“,不忍人之心”提升到人“爱人”也是非常重视的。的本质规定的高度,可见孟子对

其次,孔子和孟子都从亲缘关系入手对“仁”进行诠释。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为仁之根本,然后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地推衍开去爱其他人与其他事物。

之本,即孝悌为“仁”之根本。《论语·学而》曰:“孝弟也者,其《论语·学而》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都为仁之本与!”

说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爱之根本,而孝、悌正是血缘亲情的首要关系。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孝悌的思想。《孟子·离娄上》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这是对《论语》中孝悌为“仁”的根本,敬兄为“义”的根本。人之本的发挥,以爱亲为《孟子·告子下》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尽心上》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这都是以爱、敬解释“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把对亲人的爱推而广之、由己及人,才能爱“仁”的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他人及他人之亲,可见孝悌在孟子

再者,孟子对孔子“仁”德思想的发展表现为孟子把孔子“德治”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的

孔子的德治,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提倡的“仁”,基本内容属于道德伦理范畴。《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主张以德治政,强调士人君子进修德业,学而优则仕,以辅助有德之君治国平天下。

孟子从其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在孔子“仁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心怀不

·22·

应受“礼”的限制。依“仁”成“礼”,以“礼”成“仁”,“仁”孔子非常重视血亲之爱,认为孝亲和敬兄爱弟是为“仁”“仁”

闫建华孔子和孟子“仁”德思想比较研究

有通过对内心“仁”的不断追求和扩充才可以达到。《孟子·尽心上》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求索就获得,舍弃就失去,这种求索“仁”有益于获得,是求索我自身固有的东西。可见孟子认为是人自身本性所固有的东西,但这种内心的“仁”只有通过对“仁”。由此可见,孔孟它不断的追求和扩充,才可以真正做到对如何达到“仁”的认识是不同的。

在“礼”的外在性和强制性中去实现“仁”,这言,非礼勿动。”在客观上使“仁”外在化。

孟子把“仁”视为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能与本性,《孟子·尽心下》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仁”的与生俱来性决定了“仁”对于人来说是先天固有的、内在的。而且孟子“恻隐之心,仁也”的提法本身就把“仁”归到了内在精神意识的行列。孔子把“仁”视为思想情感和内容实质,把“礼”视为外在的礼节和表现形式,而孟子则把孔子外在的礼内化于心。《孟子·公孙丑上》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告子上》曰:“恭敬之心,礼也。”由此可见,孔孟对“仁”是后天形成、还是先天形成的认识是不同的。

再次,孔孟对如何达到“仁”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仁”很容易就可以达到,只要心中有“仁”就可以做到“仁”。而孟子则认为“仁”是人自身本性所固有的东西,这种内心的“仁”只是“仁”的发端,只有对它不断的追求和扩充,才可以真正达到“仁”。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给“仁”定了很多的标准,但是孔子认为“仁”并不是不可达到的,只要“仁”,就可以达到“仁”。《论语·述而》曰:“仁远乎真心去追求

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来到了”。可见孔子认为只要心“仁”,就可以做到“仁”。中有

而孟子则认为人本性所固有的“仁”只是“仁”的发端,只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仁”学思想中更是有许多难能可贵的思想精华,它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朱伯昆.先秦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33.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87.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2003.95.版社,

TheStudyonConfuciusandMencius'

“Benevolence”Comparatively

YANJian-hua

(DepartmentofPoliticsandLaw,ChangzhiUniversity,Changzhi,Shanxi046011)

Abstract:ConfuciusandMenciusarethemainrepresentativefiguresoftheConfucian,“benevolence”oc-cupiesamajor“core”statusintheethicalthinkingofConfuciusandMencius.ByanalyzingConfucius“benev-olence”thinkingandMencius“benevolence”thinkingcomparatively,peoplewillhaveaclearerknowledgeand“benevolence”.understandingtotheConfucianethicalthoughtandprofoundcoreof

Keywords:Confucius;Mencius;benevolence;comparatively

(责任编辑王建华)

·23·


相关内容

  • 儒道两家德育思想比较
  • 何瑞莉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性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观产生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强烈冲击.因此,通过对儒道两家的道德思想的起源.观点.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对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德育的理论体系,为我国高 ...

  • 儒家商业伦理思想与我国诚信建设
  • 儒家伦理观与商业诚信建设的契合研究 摘要:儒家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它的理念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仍有深厚的影响.当下的中国在商业领域中拜金主义思想泛滥,而不少优良的传统儒家商业伦理观却被遗忘,这对中国商业的发展相当不利.因此,认真研究和学习优秀的儒家伦理观对我国商业健康和持续发展 ...

  •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四维&q ...

  • 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_魏义霞
  • <理论探索>2015年第1期(总第211期) 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 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 ...

  •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法律史论文)
  •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历史上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时孔子已经去世有一百多年.由于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派林立,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孔子的四传弟子和崇拜者,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以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学说特别是孔子仁学为己任,践 ...

  • 孟子的_劳而不怨_是愚孝吗_兼与孔子_以直报怨_比较
  • 孟子的/劳而不怨0是愚孝吗? )))兼与孔子/以直报怨0比较 林光华 摘要 孟子的/劳而不怨0思想并非愚孝,而是发自本心的自觉的尽孝行为.顺从父母不是被迫,而是主动调节亲子关系的手段.孝根植于忧.乐两种情感.忧是忧虑父母年岁渐长,行孝可以减忧,超越了责任层面.孝居/三乐0之首,乐侧重于当下体验,忧侧 ...

  •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
  •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自从<孟子>一书问世以来,经历了各代知识分子推崇,其影响也一天天广 泛和深刻.关于孟子学的研究论著,如夏日繁星,指不胜屈.而焦循<孟子正义> 三十卷. 是古代孟子研究与注疏中集大成的著作. 近代人解孟著作最著名的有康 有为<孟子微>和钱穆& ...

  • 略谈儒家的基本典籍与思想精华
  •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让青少年学生获得必要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广泛的知识和本领.在现代社会中立足作好准备.但语文教学的作用应当远不止此,除了它的工具性,还应当有更多的意义--通过课内外各种渠道,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精华输送给青少年,为培养具有传统知识.传统 ...

  •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