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协同性

  摘 要:器乐合奏课教学是器乐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与独奏相比它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全面性、协同性等艺术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协同性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希望能跟同行们一起进行交流。

  关键词:器乐合奏 教学 系统 协同性

  

  一、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协同性理论

  (一)协同学的概念

  协同学认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就会服从于整体,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联合作用,这时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所谓协同效应原理,就是用这种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系统的有序性是由主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效应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

  (二)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协同性及其意义

  器乐合奏是一门群体性、综合性的协同艺术。也就是说这是一门由多人参与的,按照乐曲的要求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演奏不同的乐器,在指挥的统一要求和提示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乐曲的演奏任务,集体表现音乐思想情感的艺术。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不是单凭哪一个或哪几个人就能完成乐曲的演奏任务,虽说从局部看不同乐器有主奏与伴奏之别,但就整体来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因为它的主次地位是在不断发生改变和转换的,作为指挥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努力发挥队员的专业特长、体现队员的主体性地位,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缺一不可,他们之间能否产生协同效应,是关系到音乐演奏成败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器乐合奏课教学中如何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指挥与队员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共同有序地完成器乐合奏课的教学工作,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予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协同性体现

  (一)整体统一性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我们在研究和实施器乐合奏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它看做是一个整体,即任何子系统的独立运动都必须服从于整体,要有利于整体内部的最佳结构。因为整体的内部结构决定系统的整体的功能,如果内部结构合理,各子系统的关系协调,则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之和,反之,整体功能就会等于或小于各部分之和。

  第一,从乐器演奏特点和器乐合奏的形式看,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合奏,其共同的特征便是所有参加合奏的乐器不分厚薄,共同作用于音乐作品的表现,缺一不可。要克服“有我不多,没我不少”的错误思想,充分发挥“众人划桨开大船”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局主义观念。

  第二,就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单一的技术技能课到几个人的小组课或重奏课,再到多人参加的合奏课,不是单凭老师教、学生学,或是哪一个老师教、哪一个学生学就能完成器乐合奏课的教学任务。它是一个链条、多个环节、“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项目。要努力协调好学校、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目的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专业任课教师在学生技术技能训练方面的主导作用和合奏方面的辅助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趣味性,增强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使之具有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第三,从合奏课的排练过程来看,要树立“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第一阶段,教师在选定排练曲目时要有一种整体意识,要切合实际,难度要适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技术水平,又要考虑到乐队的编制,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这一过程应由负责合奏排练的教师来把关。第二阶段,当任务下达之后,便是分声部局部进行排练,各声部的训练则由各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负责训练与把关,这一局部过程主要针对演奏中的技术技巧,难点重点,音准、节奏、音色等逐个予以解决,保证分声部排练时的顺利进行。第三阶段,由负责整体排练的教师(指挥)来进行合排,这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各声部真之间的衔接与配合,音色、音量的平衡,明确速度、力度、句法、呼吸等,各声部除了保持自己声部的独立及个性外,还需要敏锐的倾听他人声部的音乐,从追求音乐作品最佳效果整体出发来权衡自己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指挥应从作品整体出发,启示、带领乐队共同挖掘音乐的内涵及追求和谐、统一、完善的音乐再创造,使指挥与演奏双方逐步达到默契相融、合二为一。

  (二)协同合作性

  根据协同效应原理,我们知道,只有当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才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优化整体功能。由此可见,在器乐合奏课教学的各子系统协同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各专业教学的独特功能,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协同合作,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协同也很重要。

  第一,教师之间的协同性。在器乐教学钟,一个教师教授所有的器乐课是不现实的,也很难做到,至少不会那么精和细。因此,整个器乐课的教学工作将由多个器乐任课教师来协同完成,包括课堂教学方面的协同,科研教学方面的协同,艺术实践教学方面的协同等。不同乐种的教师通过协同教学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互通有无、扬长避短,同一乐种的教师通过协同教学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大家只有齐心协力、各尽所能、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器乐合奏课的教学与研究,为合奏课教学的顺利开展解决技术难关,为合奏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铺平道路。

  第二,师生之间的协同性。我们常说“教学,教学,既要有老师教,也要有学生学”,这里面其实就体现着一种协同合作性。与其他教学形式一样,器乐合奏课教学中同样具有协同合作性,而且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通过与学生在感情上的沟通、技术上的传递、艺术上的探讨,达到教与学的协同;通过教师高水平的范奏,精彩的讲解、分析和巧妙的设问、解答,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协同。

  第三,学生之间的协同性。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尽管老师也参与),学生在合奏课里担任不同声部的演奏,时而主奏,时而伴奏,时而休止,根据音乐的需要和乐队的编制在不时地转换着身份和地位。但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担任什么声部、扮演什么角色,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声部都是器乐合奏这个整体系统里面的子系统,根据“革命”的需要,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谁重谁轻之分。学生之间唯有各司其职、尽其所能、相互配合、相互容纳、协同合作,做到心中有数、步调一致、听从指挥、有的放矢,方能开动器乐合奏这条“大船”。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器乐合奏课教学中,协同性贯穿着整个过程的始终。器乐合奏课教学作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内部包括了各个阶段不同乐种的、各学科的器乐专业教学,不同乐种的分声部排练,指挥总排练,教师教,学生学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既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又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协作。各子系统只有通力合作,自动地服从于器乐合奏这个整体,并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联合作用。为此,我们要分析器乐合奏课教学的各个子系统,找出它们之间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独立运行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运动,并且是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优化器乐合奏课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3]陈凤兰.重奏课教学初探,[J].艺海,2008.4.

  

  (周邦春:湖南娄底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扬琴及指挥。石瑾:湖南娄底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胡。)

  摘 要:器乐合奏课教学是器乐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与独奏相比它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全面性、协同性等艺术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协同性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希望能跟同行们一起进行交流。

  关键词:器乐合奏 教学 系统 协同性

  

  一、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协同性理论

  (一)协同学的概念

  协同学认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就会服从于整体,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联合作用,这时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所谓协同效应原理,就是用这种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系统的有序性是由主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效应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

  (二)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协同性及其意义

  器乐合奏是一门群体性、综合性的协同艺术。也就是说这是一门由多人参与的,按照乐曲的要求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演奏不同的乐器,在指挥的统一要求和提示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乐曲的演奏任务,集体表现音乐思想情感的艺术。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不是单凭哪一个或哪几个人就能完成乐曲的演奏任务,虽说从局部看不同乐器有主奏与伴奏之别,但就整体来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因为它的主次地位是在不断发生改变和转换的,作为指挥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努力发挥队员的专业特长、体现队员的主体性地位,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缺一不可,他们之间能否产生协同效应,是关系到音乐演奏成败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器乐合奏课教学中如何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指挥与队员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共同有序地完成器乐合奏课的教学工作,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予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协同性体现

  (一)整体统一性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我们在研究和实施器乐合奏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它看做是一个整体,即任何子系统的独立运动都必须服从于整体,要有利于整体内部的最佳结构。因为整体的内部结构决定系统的整体的功能,如果内部结构合理,各子系统的关系协调,则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之和,反之,整体功能就会等于或小于各部分之和。

  第一,从乐器演奏特点和器乐合奏的形式看,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合奏,其共同的特征便是所有参加合奏的乐器不分厚薄,共同作用于音乐作品的表现,缺一不可。要克服“有我不多,没我不少”的错误思想,充分发挥“众人划桨开大船”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局主义观念。

  第二,就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单一的技术技能课到几个人的小组课或重奏课,再到多人参加的合奏课,不是单凭老师教、学生学,或是哪一个老师教、哪一个学生学就能完成器乐合奏课的教学任务。它是一个链条、多个环节、“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项目。要努力协调好学校、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目的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专业任课教师在学生技术技能训练方面的主导作用和合奏方面的辅助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趣味性,增强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使之具有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第三,从合奏课的排练过程来看,要树立“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第一阶段,教师在选定排练曲目时要有一种整体意识,要切合实际,难度要适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技术水平,又要考虑到乐队的编制,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这一过程应由负责合奏排练的教师来把关。第二阶段,当任务下达之后,便是分声部局部进行排练,各声部的训练则由各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负责训练与把关,这一局部过程主要针对演奏中的技术技巧,难点重点,音准、节奏、音色等逐个予以解决,保证分声部排练时的顺利进行。第三阶段,由负责整体排练的教师(指挥)来进行合排,这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各声部真之间的衔接与配合,音色、音量的平衡,明确速度、力度、句法、呼吸等,各声部除了保持自己声部的独立及个性外,还需要敏锐的倾听他人声部的音乐,从追求音乐作品最佳效果整体出发来权衡自己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指挥应从作品整体出发,启示、带领乐队共同挖掘音乐的内涵及追求和谐、统一、完善的音乐再创造,使指挥与演奏双方逐步达到默契相融、合二为一。

  (二)协同合作性

  根据协同效应原理,我们知道,只有当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才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优化整体功能。由此可见,在器乐合奏课教学的各子系统协同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各专业教学的独特功能,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协同合作,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协同也很重要。

  第一,教师之间的协同性。在器乐教学钟,一个教师教授所有的器乐课是不现实的,也很难做到,至少不会那么精和细。因此,整个器乐课的教学工作将由多个器乐任课教师来协同完成,包括课堂教学方面的协同,科研教学方面的协同,艺术实践教学方面的协同等。不同乐种的教师通过协同教学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互通有无、扬长避短,同一乐种的教师通过协同教学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大家只有齐心协力、各尽所能、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器乐合奏课的教学与研究,为合奏课教学的顺利开展解决技术难关,为合奏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铺平道路。

  第二,师生之间的协同性。我们常说“教学,教学,既要有老师教,也要有学生学”,这里面其实就体现着一种协同合作性。与其他教学形式一样,器乐合奏课教学中同样具有协同合作性,而且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通过与学生在感情上的沟通、技术上的传递、艺术上的探讨,达到教与学的协同;通过教师高水平的范奏,精彩的讲解、分析和巧妙的设问、解答,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协同。

  第三,学生之间的协同性。器乐合奏课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尽管老师也参与),学生在合奏课里担任不同声部的演奏,时而主奏,时而伴奏,时而休止,根据音乐的需要和乐队的编制在不时地转换着身份和地位。但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担任什么声部、扮演什么角色,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声部都是器乐合奏这个整体系统里面的子系统,根据“革命”的需要,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谁重谁轻之分。学生之间唯有各司其职、尽其所能、相互配合、相互容纳、协同合作,做到心中有数、步调一致、听从指挥、有的放矢,方能开动器乐合奏这条“大船”。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器乐合奏课教学中,协同性贯穿着整个过程的始终。器乐合奏课教学作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内部包括了各个阶段不同乐种的、各学科的器乐专业教学,不同乐种的分声部排练,指挥总排练,教师教,学生学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既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又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协作。各子系统只有通力合作,自动地服从于器乐合奏这个整体,并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联合作用。为此,我们要分析器乐合奏课教学的各个子系统,找出它们之间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独立运行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运动,并且是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优化器乐合奏课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3]陈凤兰.重奏课教学初探,[J].艺海,2008.4.

  

  (周邦春:湖南娄底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扬琴及指挥。石瑾:湖南娄底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胡。)


相关内容

  • 小学器乐合奏的组织编排
  • 题目:小学器乐合奏的组织编排 讲课:雷俊琴 时间:2016.5.10 授课背景:上学期,我们专门组织过一次关于器乐合奏的组织和指导专题讲座,在随后的各种活动中,各学校组织的很好,比如三中的钢琴小提琴合奏,二中的民族器乐合奏,北大街小学的琵琶古筝民乐合奏,城内的管弦乐合奏等,都展现出了各学校的实力,但 ...

  • 乐器的学与教
  • 器乐教学与素质培养 摘要:器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音乐教育离不开器乐表现与创造的教学内容.乐器的学习对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过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如何通过器乐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学习音乐,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敏感.遵守纪律和忍 ...

  • 音乐知识与作品赏析之收获及感受
  • 主讲教师:张 宁 第一章 概 述 一.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来创 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或描写客观事物,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声音包括乐音和噪音, 是按照声音的频率划分的,过去人们以为乐音才是音乐, 到了近现代音乐家们把噪音也作为一种音 ...

  • 二胡音乐教学设计
  • 少年宫"二胡小组"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13名 2.学科:二胡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金色狂舞>曲子. 二.教学课题 器乐合奏<金色狂舞>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民族器乐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 ...

  • 器乐和谐社总结
  • 器乐和谐社总结 本学期器乐社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来的器乐社团活动,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今年下半年更好地 开展器乐社团工作,现将本学期器乐社团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 社团队伍组建 本学期器乐社团是由古筝.二胡.扬琴.电子琴.小提琴.吉它等多种中西 ...

  • 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大纲
  • 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民族音乐 英文名称:Chinese Folk Music 课程编码:0411108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教师教育) 开课系部:音乐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 ...

  • 小学音乐课的黑板设计板书设计图片文档皆可
  • 小学二年级第三册音乐课<秋天到>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第三册音乐课<秋天到>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秋天到>. 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2008 年 9 月 19 日上午第一节. 教学班级: 教学班级:二(4 班)24 人 教学目标: 教学 ...

  • 打击乐训练-[凤阳花鼓]
  • (七)打击乐训练-<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跟随着音乐进行打击乐器演奏;调动听觉能力辨别音色.节奏.能专注地看指挥和手势,根据提示配合演奏;分享演奏过程的喜悦,培养演奏的演奏是关键. 教具准备: 铃圈.沙锤.镲等乐器. 教学活动结构: 1. 2. 3. 分析<凤阳花鼓> ...

  • 小学二年级第三册音乐课[秋天到]教学设计(一)
  • 小学二年级第三册音乐课<秋天到>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秋天到>. 教学时间:2008年9月19日上午第一节. 教学班级:二(4班)24人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流畅.自然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秋天到>,感受歌曲优美.舒展的情绪,用有感情的歌声赞美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