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

(2011-11-29 20:32:51)

标签: 分类: 小课题资料

杂谈

摘要:初高中化学差异较大,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就应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本文从教材知识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 衔接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现行高中化学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在小课题《初高中化学教学过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展中,通过对我校高2014届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交流中,发现不少学生感觉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同时,教师反映高一新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异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为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衔接,课题组展开研究,不断交流总结,得出了以下对初高中化学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中知识内容的衔接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衔接教学的内容要有所取舍,衔接教学的内容不是把初中化学中所有化学学科内容复习一遍,重要的是挑选那些学生相对认识比较模糊而高中化学课程又必须要用到的内容。衔接教学中还要把握知识的深广度,要更多地考虑知识内容的切入、难以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首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衔接教学的群体效应。在课改理念的学习与尝试探索中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也各具特色,这些都是衔接教学的宝贵资源。因此初、高中教师之间应加强学习与交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加强对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法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优化组合,设计科学的衔接教学方案。

其次,认知研究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改进,确保有的放矢。初中化学教学多以实践或实物直观教学为主,教师例证多、点拨多、演练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多,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学生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理论指导和知识灵活运用,应注重课题效率的提高。为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节奏;教学方法应注意留旧创新,巧妙过渡;有效利用实验课堂,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学生学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内容少,知识形象、简单、易记、易懂,就事论事,所解决的问题基本不跳出课本的范畴。教材对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较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广阔,基本上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次。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总喜欢把初中那一套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照搬到高中,相信老的习惯,坚持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结果造成顾此失彼,这也是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因素之一。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由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转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上来,对学生进行如何联想、如何归纳、如何总结等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同时,高一化学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总而言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不但是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的衔接,应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其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使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并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

化学课程的初高中衔接问题

(2010-07-06 07:35:01)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学

教育

化学实验

中学化学

氧化还原

北京

初中化学

高中化学

化学式

课标

人教版的中学化学教材(课标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部分。

由于多方面原因,这套化学教材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结构编排上,都存在着种种先天不足,给中学化学教学、尤其是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利之处。如何在教学上尽量扬长避短、克服教材上的弊端,是摆在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难题。

如果仔细研读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仿佛”看到了两条主线:

一是分类的方法的应用。编者想用分类科学来统领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从而指导中学化学教学。

二是化学实验。编者想用实验为纲领,指导学生来学习化学,让教师演示实验、带领学生实验,让化学教学在实验中进行。

遗憾的是,限于时间、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教材编写的这两个目的都没能达到。老师们普遍反应,目前的高中化学教材,远远不如以前的32开甲种本,甚至不如大纲版。老师教学时,就需要去克服这些障碍。

前几年有句流行语,“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现在是,化学教材已经给老师们创造了困难,老师们当然更要上了,责无旁贷。

一、中学化学教材的结构

课标版的中学化学教材一共八本,其中初中两本、高中六本。

初中部分:分为上下二册,共十二个单元

高中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二个板块,

必修一、必修二

选修一《化学与生活》

选修二《化学与技术》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选修六《化学实验》

1.1 结构缺陷

单从教材的布局上,就可以发现很大问题。例如,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等等,里面不少内容与题目有不相符之处。

把化学实验抽出来,组成了一个选修六,实在是令人不知所云。由于新课标的选修教材教学是各省市自主决定的,没有哪个学校会把化学实验专门开课的,选修六就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虎头蛇尾等等之嫌。

1.2 无谓重复

同样的内容,在高中阶段至少要学习两遍,再加上初中的内容,同样内容学习三遍的比比皆是。

例如“化学与生活”中人体所需营养素,在初三下学期学一遍(初三下册),到高一下学期学第二遍(必修二),到高二学习第三遍(选修一)。

又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高一下学期学习第一遍(必修二),到高二学习第二遍(选修四)。

这些重复的内容的难点在于:第一遍讲的时候,要注意难度,不过于深入,不把第二遍、

第三遍的内容包括进来;第二遍讲的时候,又要注意避免与第一遍重复。确实是左右为难。

1.3 化学实验贯穿整个教材

这套教材,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贯穿始终。老师演示、学生做化学实验,是这套教材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化学实验而干“讲”这套教材,许多内容是说不清楚的,或者说,教材上是没有说清楚的。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城市中学、乡村中学,都没有化学实验的基本条件,甚至在北京,能够真正开展化学实验的中学也占少数,为消化理解教材内容带来了极大障碍。

1.4 分类问题

教材本意,是以分类科学来贯穿整个十本教材(初中2本,高中8本),但是编者明显力不从心,经常忘记了这个前提,已经分类的部分也多有瑕疵。

分类的最关键之处,是不能漏掉某一类,你可以在教材中不讲这一类物质,但是绝对不应该把这一类物质“漏掉”。

物质的分类

对物质的分类在教材中多次体现,但是唯独把与无机物并列的有机物这一大类物质排除在外。详见图1。

图1中的红色部分,是教材中的“遗忘”部分。

一、纯净物应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教材中“漏掉”了有机物,有机物包括烃类、卤代烃、醇、醛、酸、酯、高分子化合物等。

二、无机化合物中只包括了酸、碱、盐、氧化物,“漏掉”了不属于这四类化合物的物质,例如氢化物、非金属卤化物NH3、SiH4、PH3、PCl3、PCl5、SiF4等等。

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四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但是不属于这四类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呢?没有提到。

例如,有机物燃烧的一大类反应、浓硝酸、浓硫酸发生的一些氧化反应,等等。

教材中没有交代。2010年北京市某区的初三化学模拟试题,就出了类似的题目,要求同学们举出一个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答对者寥寥无几。

1.5 教材内容的编排

这包括一些用其它字体编排的内容、阅读材料等等,按照惯例是考察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事实并非如此。

氧化还原反应遭分割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本来是不可分割的,初中教材分别安排在了上下册两部分,在上册中“氧气”里讲了氧化反应,直到下册中的“碳与碳的氧化物”才讲到了还原反应。编者应该是考虑到为了突出氧化物这一类物质,不得不先在“氧气”这里安排了氧化反应的内容,而到了涉及C 、CO 的还原性的时候,还原反应才姗姗来迟。

这样的编排,给高中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有些内容语焉不详

其中有些内容编排,似乎是权宜之计,根本没有考虑到教学的难学,根本没有从教和学的实际出发。举两个例子。

在初中化学中“水”这一部分,为了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安排了“水通电分解”的实验。事实上,水通电不一定会分解,市场上卖的“热得快”(两个电极插入水中可以烧开水)也没有把水分解掉啊!教材里没有说明“水通入直流电才可以分解”,而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在物理中学到直流电了。

在初中化学“酸、碱、盐、化肥”这部分,讲到了酸和碱的水溶液可以“解离”成离子,这里有意识地避讳了“电离”这个词,可能因为“电离”是高一的内容(在必修一第二章)。 类似这样遮遮掩掩、说不清楚的地方,在教材中出现了多次。

1.6 许多内容值得商榷

这包括一些用其它字体编排的内容、阅读材料等等,按照惯例是考察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事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教材中也选取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但是作为基础教学,需要学习的是已经确切无疑的知识,教材中却时而穿插一些尚没有定论的内容。

二、高一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标版化学教材,强调的是分类和实验的概念。老师在高一的教学中,就要克服教材的先天不足,认清初中化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合理的认识,正本清源,为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

2.1 实验问题

这是化学教学最大的障碍。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低,实验能力差,看实验、听实验就更不行了。而教材是通过实验来传授化学知识的。

老师需要克服实验条件差的弱点,尽可能利用替代的方式来解决。例如,高一开始上的化学实验课,涉及的基本操作溶解、蒸发、过滤、沉淀、蒸馏、结晶、萃取等,都需要实验来加以验证。没有条件的老师,就要尽量采用演示加画图的方法,来尽量形象地完成实验教学。

学生对实验的领悟难度很大,比如蒸馏操作的步骤、蒸馏装置的特点,需要反复强调、提问、讨论、启发,还不一定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分类问题

树状分类法容易理解,交叉分类法难度大一些。

化学反应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要讲,再适时地完善学生的分类理念。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将化学反应再分类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在讲到离子反应的时候,再将化学反应分类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在讲到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时候,讲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例如硝酸与铜的反应、浓硫酸与碳的反应。等等。

物质的分类,到必修二的有机化学时候,再进一步完善,见图1。

2.3 教材的编排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从高一开始逐渐深化。从初中的“得氧、失氧”、高一的“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不饱和键形成和破坏”,逐步完善学生的理念和知识层次。

初中讲到的酸碱溶液中离子的“解离”,到高一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算是有了一个交

代。

“水通电分解”的问题,只有到了必修二的化学反应与能量时候再说了。

2.4 其它问题

毋庸讳言,这是一套比较难“教”的教材。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初中的先入为主的理念之后,正本清源是很难的。

还有,初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习惯,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

例如,本来化学教学要使用规范的化学术语,但是一些化学老师为了逼迫学生、诱导学生背诵化学式,教学生用读“元素符号”的方式读化合物,碳酸钙称之为“CaCO3”,氢氧化钙称之为“Ca(OH)2”,化学式是背下来了,用化学式来读物质名称也顺嘴了,坏习惯也就养成了。在高中听课的时候,学生也会对规范的化学用语有一个较长的排斥过程。

又例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有些初中老师教学生背系数,方法很灵。初中最著名的四个反应,甲烷燃烧、甲醇燃烧、乙醇燃烧、还有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编的“三新”中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系数,背得滚瓜乱熟,在高中教到化学反应式配平的时候,还要与学生好好“战斗”一番。

结 语

在高中阶段的新课标化学教学,相对难度较大,可能仅次于数学。

现在的高中生,思想比较激进,性格也比较执拗,他们认为对的地方,会执着地坚持着,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时机,合理对症下药。

好在今年北京已经开始了第一次新课标高考,对高中教学、对初高中的知识衔接有一定指导意义。以此来教学,最有说服力。

新课标教材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还要用它,就当它是一个多病的孩子去呵护吧!它终归会恢复健康的。

2010年7月3日

北京西四环外悠然居

关于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问题的思考

www.hbrc.com 2014/1/4 14:32:17 来源:河北博才网

【编者按】:化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本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化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高一新学期刚刚开始,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化学听不懂,学习中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里。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使用得是新教材,而高中仍使用旧教材,很多知识初中没有介绍,到了高中上来就用,给教学衔接带来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研组老师们展开研究和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 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我们要研究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以及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在知识衔接方面,由于新课标教材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

1、原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有:

(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仅要求能识别);

(2)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

(4)H2的化学性质(还原性) 和实验室制法(放在知识拓展部分);

(5)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酸、碱的定义; 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 及应用;

(7)物质的溶解过程;

(8)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10)碱式碳酸铜的分解;

(11)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1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13)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4)Cl_、SO42-检验;

(15)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2、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有:

(1)新课标要求“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质,原大纲要求“掌握”O2(与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燃烧) 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应) 的化学性质;

(2)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而原大纲要求“掌握”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

(3)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教材有点文字体现,而原大纲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4)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而原大纲中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5)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 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而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五条) ,“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四条);

(6)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

(7)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而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8)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原大纲要求“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9)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而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

3、高—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在教授以下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形成。

(3)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4)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5)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4、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了解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可在高中适当时候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时可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特别是新课标淡化的“双基”,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理解把握初中化学知识,对今后继续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教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受应试的影响,较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高一化学教学工作,教师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初中与高中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新学期前几节课,教师尤其要加大感情投入,设法拉近师生间距离,使学生主动跟你接近,不要望而生畏,让学生从心理上作好准备,让学生想学,我认为这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

六、我校采取的方式方法

1、每周三下午教师集体备课,定内容,定主讲人,在备课时,根据新课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恰当的衔接补充。

2、根据我校高中生源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达到高中学生的基本素养要求,初中化学很多内容都不知道的现状,我们利用两周多的时间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部分进行了复习,重点是化学用语、物质分类、酸碱盐、化学实验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和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针对明年我省在高中即将实施的新课改,老师们积极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

化学教学。

4、学校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学习外省市在课改中的宝贵经验,在教师中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

(2011-11-29 20:32:51)

标签: 分类: 小课题资料

杂谈

摘要:初高中化学差异较大,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就应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本文从教材知识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 衔接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现行高中化学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在小课题《初高中化学教学过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展中,通过对我校高2014届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交流中,发现不少学生感觉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同时,教师反映高一新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异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为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衔接,课题组展开研究,不断交流总结,得出了以下对初高中化学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中知识内容的衔接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衔接教学的内容要有所取舍,衔接教学的内容不是把初中化学中所有化学学科内容复习一遍,重要的是挑选那些学生相对认识比较模糊而高中化学课程又必须要用到的内容。衔接教学中还要把握知识的深广度,要更多地考虑知识内容的切入、难以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首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衔接教学的群体效应。在课改理念的学习与尝试探索中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也各具特色,这些都是衔接教学的宝贵资源。因此初、高中教师之间应加强学习与交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加强对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法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优化组合,设计科学的衔接教学方案。

其次,认知研究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改进,确保有的放矢。初中化学教学多以实践或实物直观教学为主,教师例证多、点拨多、演练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多,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学生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理论指导和知识灵活运用,应注重课题效率的提高。为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节奏;教学方法应注意留旧创新,巧妙过渡;有效利用实验课堂,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学生学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内容少,知识形象、简单、易记、易懂,就事论事,所解决的问题基本不跳出课本的范畴。教材对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较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广阔,基本上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次。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总喜欢把初中那一套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照搬到高中,相信老的习惯,坚持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结果造成顾此失彼,这也是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因素之一。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由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转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上来,对学生进行如何联想、如何归纳、如何总结等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同时,高一化学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总而言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不但是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的衔接,应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其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使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并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

化学课程的初高中衔接问题

(2010-07-06 07:35:01)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学

教育

化学实验

中学化学

氧化还原

北京

初中化学

高中化学

化学式

课标

人教版的中学化学教材(课标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部分。

由于多方面原因,这套化学教材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结构编排上,都存在着种种先天不足,给中学化学教学、尤其是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利之处。如何在教学上尽量扬长避短、克服教材上的弊端,是摆在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难题。

如果仔细研读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仿佛”看到了两条主线:

一是分类的方法的应用。编者想用分类科学来统领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从而指导中学化学教学。

二是化学实验。编者想用实验为纲领,指导学生来学习化学,让教师演示实验、带领学生实验,让化学教学在实验中进行。

遗憾的是,限于时间、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教材编写的这两个目的都没能达到。老师们普遍反应,目前的高中化学教材,远远不如以前的32开甲种本,甚至不如大纲版。老师教学时,就需要去克服这些障碍。

前几年有句流行语,“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现在是,化学教材已经给老师们创造了困难,老师们当然更要上了,责无旁贷。

一、中学化学教材的结构

课标版的中学化学教材一共八本,其中初中两本、高中六本。

初中部分:分为上下二册,共十二个单元

高中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二个板块,

必修一、必修二

选修一《化学与生活》

选修二《化学与技术》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选修六《化学实验》

1.1 结构缺陷

单从教材的布局上,就可以发现很大问题。例如,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等等,里面不少内容与题目有不相符之处。

把化学实验抽出来,组成了一个选修六,实在是令人不知所云。由于新课标的选修教材教学是各省市自主决定的,没有哪个学校会把化学实验专门开课的,选修六就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虎头蛇尾等等之嫌。

1.2 无谓重复

同样的内容,在高中阶段至少要学习两遍,再加上初中的内容,同样内容学习三遍的比比皆是。

例如“化学与生活”中人体所需营养素,在初三下学期学一遍(初三下册),到高一下学期学第二遍(必修二),到高二学习第三遍(选修一)。

又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高一下学期学习第一遍(必修二),到高二学习第二遍(选修四)。

这些重复的内容的难点在于:第一遍讲的时候,要注意难度,不过于深入,不把第二遍、

第三遍的内容包括进来;第二遍讲的时候,又要注意避免与第一遍重复。确实是左右为难。

1.3 化学实验贯穿整个教材

这套教材,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贯穿始终。老师演示、学生做化学实验,是这套教材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化学实验而干“讲”这套教材,许多内容是说不清楚的,或者说,教材上是没有说清楚的。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城市中学、乡村中学,都没有化学实验的基本条件,甚至在北京,能够真正开展化学实验的中学也占少数,为消化理解教材内容带来了极大障碍。

1.4 分类问题

教材本意,是以分类科学来贯穿整个十本教材(初中2本,高中8本),但是编者明显力不从心,经常忘记了这个前提,已经分类的部分也多有瑕疵。

分类的最关键之处,是不能漏掉某一类,你可以在教材中不讲这一类物质,但是绝对不应该把这一类物质“漏掉”。

物质的分类

对物质的分类在教材中多次体现,但是唯独把与无机物并列的有机物这一大类物质排除在外。详见图1。

图1中的红色部分,是教材中的“遗忘”部分。

一、纯净物应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教材中“漏掉”了有机物,有机物包括烃类、卤代烃、醇、醛、酸、酯、高分子化合物等。

二、无机化合物中只包括了酸、碱、盐、氧化物,“漏掉”了不属于这四类化合物的物质,例如氢化物、非金属卤化物NH3、SiH4、PH3、PCl3、PCl5、SiF4等等。

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四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但是不属于这四类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呢?没有提到。

例如,有机物燃烧的一大类反应、浓硝酸、浓硫酸发生的一些氧化反应,等等。

教材中没有交代。2010年北京市某区的初三化学模拟试题,就出了类似的题目,要求同学们举出一个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答对者寥寥无几。

1.5 教材内容的编排

这包括一些用其它字体编排的内容、阅读材料等等,按照惯例是考察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事实并非如此。

氧化还原反应遭分割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本来是不可分割的,初中教材分别安排在了上下册两部分,在上册中“氧气”里讲了氧化反应,直到下册中的“碳与碳的氧化物”才讲到了还原反应。编者应该是考虑到为了突出氧化物这一类物质,不得不先在“氧气”这里安排了氧化反应的内容,而到了涉及C 、CO 的还原性的时候,还原反应才姗姗来迟。

这样的编排,给高中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有些内容语焉不详

其中有些内容编排,似乎是权宜之计,根本没有考虑到教学的难学,根本没有从教和学的实际出发。举两个例子。

在初中化学中“水”这一部分,为了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安排了“水通电分解”的实验。事实上,水通电不一定会分解,市场上卖的“热得快”(两个电极插入水中可以烧开水)也没有把水分解掉啊!教材里没有说明“水通入直流电才可以分解”,而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在物理中学到直流电了。

在初中化学“酸、碱、盐、化肥”这部分,讲到了酸和碱的水溶液可以“解离”成离子,这里有意识地避讳了“电离”这个词,可能因为“电离”是高一的内容(在必修一第二章)。 类似这样遮遮掩掩、说不清楚的地方,在教材中出现了多次。

1.6 许多内容值得商榷

这包括一些用其它字体编排的内容、阅读材料等等,按照惯例是考察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事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教材中也选取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但是作为基础教学,需要学习的是已经确切无疑的知识,教材中却时而穿插一些尚没有定论的内容。

二、高一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标版化学教材,强调的是分类和实验的概念。老师在高一的教学中,就要克服教材的先天不足,认清初中化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合理的认识,正本清源,为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

2.1 实验问题

这是化学教学最大的障碍。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低,实验能力差,看实验、听实验就更不行了。而教材是通过实验来传授化学知识的。

老师需要克服实验条件差的弱点,尽可能利用替代的方式来解决。例如,高一开始上的化学实验课,涉及的基本操作溶解、蒸发、过滤、沉淀、蒸馏、结晶、萃取等,都需要实验来加以验证。没有条件的老师,就要尽量采用演示加画图的方法,来尽量形象地完成实验教学。

学生对实验的领悟难度很大,比如蒸馏操作的步骤、蒸馏装置的特点,需要反复强调、提问、讨论、启发,还不一定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分类问题

树状分类法容易理解,交叉分类法难度大一些。

化学反应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要讲,再适时地完善学生的分类理念。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将化学反应再分类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在讲到离子反应的时候,再将化学反应分类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在讲到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时候,讲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例如硝酸与铜的反应、浓硫酸与碳的反应。等等。

物质的分类,到必修二的有机化学时候,再进一步完善,见图1。

2.3 教材的编排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从高一开始逐渐深化。从初中的“得氧、失氧”、高一的“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不饱和键形成和破坏”,逐步完善学生的理念和知识层次。

初中讲到的酸碱溶液中离子的“解离”,到高一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算是有了一个交

代。

“水通电分解”的问题,只有到了必修二的化学反应与能量时候再说了。

2.4 其它问题

毋庸讳言,这是一套比较难“教”的教材。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初中的先入为主的理念之后,正本清源是很难的。

还有,初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习惯,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

例如,本来化学教学要使用规范的化学术语,但是一些化学老师为了逼迫学生、诱导学生背诵化学式,教学生用读“元素符号”的方式读化合物,碳酸钙称之为“CaCO3”,氢氧化钙称之为“Ca(OH)2”,化学式是背下来了,用化学式来读物质名称也顺嘴了,坏习惯也就养成了。在高中听课的时候,学生也会对规范的化学用语有一个较长的排斥过程。

又例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有些初中老师教学生背系数,方法很灵。初中最著名的四个反应,甲烷燃烧、甲醇燃烧、乙醇燃烧、还有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编的“三新”中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系数,背得滚瓜乱熟,在高中教到化学反应式配平的时候,还要与学生好好“战斗”一番。

结 语

在高中阶段的新课标化学教学,相对难度较大,可能仅次于数学。

现在的高中生,思想比较激进,性格也比较执拗,他们认为对的地方,会执着地坚持着,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时机,合理对症下药。

好在今年北京已经开始了第一次新课标高考,对高中教学、对初高中的知识衔接有一定指导意义。以此来教学,最有说服力。

新课标教材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还要用它,就当它是一个多病的孩子去呵护吧!它终归会恢复健康的。

2010年7月3日

北京西四环外悠然居

关于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问题的思考

www.hbrc.com 2014/1/4 14:32:17 来源:河北博才网

【编者按】:化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本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化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高一新学期刚刚开始,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化学听不懂,学习中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里。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使用得是新教材,而高中仍使用旧教材,很多知识初中没有介绍,到了高中上来就用,给教学衔接带来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研组老师们展开研究和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 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我们要研究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以及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在知识衔接方面,由于新课标教材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

1、原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有:

(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仅要求能识别);

(2)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

(4)H2的化学性质(还原性) 和实验室制法(放在知识拓展部分);

(5)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酸、碱的定义; 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 及应用;

(7)物质的溶解过程;

(8)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10)碱式碳酸铜的分解;

(11)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1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13)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4)Cl_、SO42-检验;

(15)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2、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有:

(1)新课标要求“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质,原大纲要求“掌握”O2(与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燃烧) 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应) 的化学性质;

(2)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而原大纲要求“掌握”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

(3)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教材有点文字体现,而原大纲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4)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而原大纲中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5)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 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而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五条) ,“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四条);

(6)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

(7)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而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8)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原大纲要求“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9)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而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

3、高—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在教授以下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形成。

(3)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4)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5)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4、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了解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可在高中适当时候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时可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特别是新课标淡化的“双基”,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理解把握初中化学知识,对今后继续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教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受应试的影响,较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高一化学教学工作,教师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初中与高中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新学期前几节课,教师尤其要加大感情投入,设法拉近师生间距离,使学生主动跟你接近,不要望而生畏,让学生从心理上作好准备,让学生想学,我认为这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

六、我校采取的方式方法

1、每周三下午教师集体备课,定内容,定主讲人,在备课时,根据新课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恰当的衔接补充。

2、根据我校高中生源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达到高中学生的基本素养要求,初中化学很多内容都不知道的现状,我们利用两周多的时间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部分进行了复习,重点是化学用语、物质分类、酸碱盐、化学实验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和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针对明年我省在高中即将实施的新课改,老师们积极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

化学教学。

4、学校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学习外省市在课改中的宝贵经验,在教师中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相关内容

  • "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报告
  • "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报告 --我们是怎样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一直是初中升入高中后高一学习阶段重要的一环.近几年随着新课 程改革的实施,重要性更为突出.因此,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兰山区教研室向临沂市教科研中心申报了<新课程下初高中化 ...

  •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衔接
  • 初高中化学衔接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 1.教学目标的差别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 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 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 ...

  • 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化学衔接现状及策略论文
  • 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化学衔接现状及策略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是高中化学教学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难题.对学生学习高中化学障碍的形成进行观察和研究,制定相应的衔接教学策略,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尽可能避免过早出现分化现象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 衔接 策略 一. ...

  • 初高中化学
  • 注重初高中化学衔接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例1](1)什么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2)(提升)下列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碱性氧化物的是 , 两性氧化物的是 ,不属于上述三种类型的氧化物是 . A.CuO 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B.Al 2O ...

  • 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建议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建议 作者:赵成全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8期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涉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是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

  • 关于初三和新高一化学衔接课程的说明
  • 关于初三和新高一化学衔接课程的说明 一.衔接课程设置目的: 初三和新高一化学衔接课程的设置,是利用学生在2012年暑假的空闲时间,为已经初三毕业即将升入高一的学生精心准备的课程.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减少学生在高一学习化学时的困难,预防在高一学习化学学科时因学习困难造成成绩下滑:二是避免在2012年暑 ...

  •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六个主要知识点
  •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六个重要知识点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周其明 本卷列出了初高中衔接比较紧密的的六个考点,并非难点,但都是重点.这些知识点掌握如何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影响很大,建议初升高的同学们利用暑假,对照自我检查复习一下.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一:学习化学要使用的化学符号(1-5) ①,元素符 ...

  • 初高中课程衔接中的困惑
  •  初高中课程衔接中的困惑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如何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并思考的问题.初高中课程衔接中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变化.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 ...

  • 初升高化学教材
  • 重庆出版社 价格:13.8元 主编:张伟 目录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章化学常用计量及化学计算 第一节物质的的量 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第三节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三章化学反应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