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本文由何亚亚南贡献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作为中国一代儒学大师,孔子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 的爱心,是五千年历史人海中难以寻觅的。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 征,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而记载他光辉思想的《论语》更 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他 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 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 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 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师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什么是“ 。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 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 。什么是 ,要“泛爱众” , ,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 , “爱人” 要“泛爱众” 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仁”看作是君 爱人” ,要 ,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 “ 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 ” 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 能违背“ ,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 , 能违背“仁” 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 君子是仁者。

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仁者为什么会 ,

“ 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 ” 就没有忧虑, 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 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 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仁者 不忧” 。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 。 不忧” 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 不知老之将至” 。 “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 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 ,

短。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 73 岁, 岁,子思 孟子、庄子 84 岁,墨子 92 岁,子思 82 岁,荀子 75 岁。究其原因, 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 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 而且吃饭适度, 性。 ,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 , “食不过饱” 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 食不过饱” 且步速很快。孔子还爱好射箭、驾车、打猎、登山等体育运动。孔子 这就是 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健康标准, 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

仁者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 “

”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解可以不同,但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小人 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 《论语》 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 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 。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 。 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 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 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阶级地位 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 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这个中华文

明的重要价值观念。老百姓讲“家和万事兴” ,国家与社会也是如此。 , 明的重要价值观念。老百姓讲“家和万事兴” 国家与社会也是如此。 某些贪官生活糜烂,搅得家庭内部鸡飞狗跳,哪还有什么心思集中精 力“治国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

仁者学, , 君子是学而后成的。孔子自己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 君子是学而后成的。孔子自己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人生的精华是哪一个阶段? 精华是哪一个阶段?20 他是在 15 岁开始笃志一辈子学习。 人生的精华是哪一个阶段?20 岁 左右?30 岁、50 左右?30 岁左右?还是 40 岁、50 岁左右?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 岁了,他仍然文思如潮,天天写作,90 生已经 93 岁了,他仍然文思如潮,天天写作,90 岁左右何尝不是人 生的精华?关键在于抓紧时机,坚持学习,使前一阶段的积累为以后 《论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 阶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 时光是不会倒流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人来世上一辈子,要 有个发展的脉络, 有个安身立命的基点。 学习学习再学习, 有个定位, 就能使我们牢牢地站在这个基点上,发展发展再发展!

忠恕之道

“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 ” 就施施然而去, 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以贯之。说完之后,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 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 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 的原则,那就是“忠恕” 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孔子 “ 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

” 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 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 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 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 人的思想。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 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 己不愿意接受的, 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集中 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集中 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人人平等和高尚自我。 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人人平等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

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 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 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 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平等,恰恰 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相信别人并不 喜欢被你轻视。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处世观念,最基本, 也最难做到。

高尚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可以看作是在做到了对于别人的

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保持高尚的品德 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保持高尚的品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高尚的品格,正是“ 是困难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高尚的品格,正是“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自我崇高上的具体表现。试问,如果当你和你 你会不会好心地提醒你的对手其中的危 的竞争对手同台竞争的时候, 你会不会好心地提醒你的对手其中的危 机和凶险,你有没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色?要知道,一旦如此,你可能 机和凶险,你有没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色?要知道,一旦如此,你可能 就会失去胜利的机会,失去很多很多。而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谁也看不 到的高尚的灵魂。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是很难得的。 但是孔子做到了,他一生奉行这样的道理,而且从未违背。

言寡尤,行寡悔

曾经看 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 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孩子拉到了他 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 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 过一段时间, 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 好不好?” 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好不好?” 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 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 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他爸爸说: 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 “ 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 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这个孩子一想,发 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 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 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地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

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学会了克制。 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说: 的时候, “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 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 就是往他们的心上打了一个洞。 钉子拔了, 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 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钉子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钉子 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 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 恨。 做事要考虑后果, 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说话要用脑子,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 的是自己要懂礼节。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 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 他也一定要站起来; 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 他就小步快走, 轻, 他就小步快走, 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 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 话来说,叫“弱势群体” 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 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闻过则喜

是在论语中, 被孔子用来表扬自己的杰出弟子, 这句话最早出现, 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路。 而这种可贵的精神,正是孔子想要自己的弟子认真学习践行,并 而这种可贵的精神,正是孔子想要自己的弟子认真学习践行,并 且自己也一直如此为之的处世原则。 这条处事之道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之中,对于别人的 这条处事之道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之中,对于别人的 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为人处 批评和指责需要谦虚接受,对于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东西,则更是 这样的品质, 直至今日看来, 都是实用而且非常必要的。 要虚心求教。 “闻过则喜”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德,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 闻过则喜” 人天性就是利己的动 哪一个人会喜欢听到别人对于自己批评和指责, 物,这是人类的人性中很自然就带有的一部分。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 “闻过则喜” 来说,闻过则喜”都属于很高尚,很难得的品质。对于别人的批评, 不但虚心接受,而且还能发自内心地表现出一种高兴,愉悦,这是很 难得的。 当然,圣人坚守的是那些具有哲学思辨的道理,一个人有缺点, 恰恰意味着这个人具有日臻完美的空间。如果别人指出了你的缺点, 恰恰意味着这个人具有日臻完美的空间。如果别人指出了你的缺点, 实现一个君子德行的道路上给你指明了一 事实上就是在你臻于完美、 个可以修改完善,从而进步的方向。这种人性的进步,是值得让人欣 喜的。 但是现如今,又有多少人可以安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古语有言: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文人相对谦逊,习武之人则大都自信自己 ” 的能力比别人强。然而又有古语说“文人相轻” ,意思是说文人自有一 , 的能力比别人强。然而又有古语说“文人相轻” 意思是说文人自有一 股文人之傲气,这种与文笔一起增长的傲骨,让“文人相轻” 。那么由 。 股文人之傲气,这种与文笔一起增长的傲骨,让“文人相轻” 那么由

此可以说明,人的天性里就有一种自我认可、自我实现的基本思想。 对于“闻过则喜”这样的品质,实在是太难做到。 对于“闻过则喜”这样的品质,实在是太难做到。 而孔子则是一生践行这种精神,他从来都是谦逊有礼,对于别人 的批评都能够虚心接受。他从来不骄傲自大,他曾经到许多人那里学 习知识,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学识更加丰富,更加趋向人格上的完美。 他甚至因为一个自己没有想出来的“日之辩(两儿辩日) ( ” ,便拜十岁的 他甚至因为一个自己没有想出来的“日之辩” 两儿辩日) 项橐为师,仍旧是恭敬地行了拜师礼。 , “闻过则喜” 这样高尚的品德正是体现了儒家对于自身思想的纯 闻过则喜” ,这样高尚的品德正是体现了儒家对于自身思想的纯 粹性、人格完美的无尽追求,也体现了其中正平和的为人处世观念。 “ 儒家思想,以中正平和为主线,虽然看似中庸,实际上,中庸之 ,却的确是最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这种“ ,并非迂腐 , 。 道” 却的确是最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道” 这种“道” 并非迂腐 ,却的确是最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 , 固执;这种“ ,可以推及到现世人生,可以推及到万世之理想。这 , 固执;这种“道” 可以推及到现世人生,可以推及到万世之理想。这 是一种伟大的“ ,这就是 儒道” ,这就是“ , 是一种伟大的“道” 这就是“儒道”,就是儒家的行为典范。这也是作为 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其为人处世中集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操和道德 情操。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 我可以忘了吃饭; 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 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 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 人格的一个写照。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

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他可以忘却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一种情怀, 一种社会担当。 但其前提又是朴素的, 这是一种信仰, 是始自于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 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 修身养性, 我们会少很多烦恼, 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行天下,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 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 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 点欣慰的理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 《孟子 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 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 念不忘苍生黎民。 破败漏雨之时, 他想的却是“安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 他想的却是“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 《茅 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

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 再比如范仲淹, 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 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 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岳阳楼记》。 ) 而乐”(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的 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 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 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 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 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 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 事情。 论语中交给我们的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远远不止这些,这 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 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 分寸,同样适用于 21 世纪。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 是每个人心中的梦 相信我们只要认认真真地工作, 。 踏踏实实地做人, 以诚相待地交友, 就能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学会宽容、学会立志, 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完美、强大,就会享受到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 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奉献社会。

本文由何亚亚南贡献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作为中国一代儒学大师,孔子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 的爱心,是五千年历史人海中难以寻觅的。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 征,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而记载他光辉思想的《论语》更 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他 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 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 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 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师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什么是“ 。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 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 。什么是 ,要“泛爱众” , ,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 , “爱人” 要“泛爱众” 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仁”看作是君 爱人” ,要 ,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 “ 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 ” 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 能违背“ ,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 , 能违背“仁” 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 君子是仁者。

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仁者为什么会 ,

“ 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 ” 就没有忧虑, 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 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 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仁者 不忧” 。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 。 不忧” 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 不知老之将至” 。 “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 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 ,

短。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 73 岁, 岁,子思 孟子、庄子 84 岁,墨子 92 岁,子思 82 岁,荀子 75 岁。究其原因, 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 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 而且吃饭适度, 性。 ,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 , “食不过饱” 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 食不过饱” 且步速很快。孔子还爱好射箭、驾车、打猎、登山等体育运动。孔子 这就是 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健康标准, 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

仁者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 “

”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解可以不同,但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小人 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 《论语》 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 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 。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 。 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 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 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阶级地位 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 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这个中华文

明的重要价值观念。老百姓讲“家和万事兴” ,国家与社会也是如此。 , 明的重要价值观念。老百姓讲“家和万事兴” 国家与社会也是如此。 某些贪官生活糜烂,搅得家庭内部鸡飞狗跳,哪还有什么心思集中精 力“治国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

仁者学, , 君子是学而后成的。孔子自己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 君子是学而后成的。孔子自己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人生的精华是哪一个阶段? 精华是哪一个阶段?20 他是在 15 岁开始笃志一辈子学习。 人生的精华是哪一个阶段?20 岁 左右?30 岁、50 左右?30 岁左右?还是 40 岁、50 岁左右?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 岁了,他仍然文思如潮,天天写作,90 生已经 93 岁了,他仍然文思如潮,天天写作,90 岁左右何尝不是人 生的精华?关键在于抓紧时机,坚持学习,使前一阶段的积累为以后 《论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 阶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 时光是不会倒流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人来世上一辈子,要 有个发展的脉络, 有个安身立命的基点。 学习学习再学习, 有个定位, 就能使我们牢牢地站在这个基点上,发展发展再发展!

忠恕之道

“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 ” 就施施然而去, 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以贯之。说完之后,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 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 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 的原则,那就是“忠恕” 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孔子 “ 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

” 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 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 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 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 人的思想。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 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 己不愿意接受的, 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集中 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集中 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人人平等和高尚自我。 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人人平等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

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 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 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 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平等,恰恰 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相信别人并不 喜欢被你轻视。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处世观念,最基本, 也最难做到。

高尚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可以看作是在做到了对于别人的

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保持高尚的品德 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保持高尚的品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高尚的品格,正是“ 是困难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高尚的品格,正是“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自我崇高上的具体表现。试问,如果当你和你 你会不会好心地提醒你的对手其中的危 的竞争对手同台竞争的时候, 你会不会好心地提醒你的对手其中的危 机和凶险,你有没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色?要知道,一旦如此,你可能 机和凶险,你有没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色?要知道,一旦如此,你可能 就会失去胜利的机会,失去很多很多。而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谁也看不 到的高尚的灵魂。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是很难得的。 但是孔子做到了,他一生奉行这样的道理,而且从未违背。

言寡尤,行寡悔

曾经看 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 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孩子拉到了他 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 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 过一段时间, 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 好不好?” 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好不好?” 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 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 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他爸爸说: 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 “ 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 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这个孩子一想,发 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 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 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地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

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学会了克制。 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说: 的时候, “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 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 就是往他们的心上打了一个洞。 钉子拔了, 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 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钉子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钉子 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 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 恨。 做事要考虑后果, 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说话要用脑子,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 的是自己要懂礼节。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 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 他也一定要站起来; 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 他就小步快走, 轻, 他就小步快走, 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 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 话来说,叫“弱势群体” 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 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闻过则喜

是在论语中, 被孔子用来表扬自己的杰出弟子, 这句话最早出现, 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路。 而这种可贵的精神,正是孔子想要自己的弟子认真学习践行,并 而这种可贵的精神,正是孔子想要自己的弟子认真学习践行,并 且自己也一直如此为之的处世原则。 这条处事之道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之中,对于别人的 这条处事之道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之中,对于别人的 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为人处 批评和指责需要谦虚接受,对于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东西,则更是 这样的品质, 直至今日看来, 都是实用而且非常必要的。 要虚心求教。 “闻过则喜”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德,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 闻过则喜” 人天性就是利己的动 哪一个人会喜欢听到别人对于自己批评和指责, 物,这是人类的人性中很自然就带有的一部分。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 “闻过则喜” 来说,闻过则喜”都属于很高尚,很难得的品质。对于别人的批评, 不但虚心接受,而且还能发自内心地表现出一种高兴,愉悦,这是很 难得的。 当然,圣人坚守的是那些具有哲学思辨的道理,一个人有缺点, 恰恰意味着这个人具有日臻完美的空间。如果别人指出了你的缺点, 恰恰意味着这个人具有日臻完美的空间。如果别人指出了你的缺点, 实现一个君子德行的道路上给你指明了一 事实上就是在你臻于完美、 个可以修改完善,从而进步的方向。这种人性的进步,是值得让人欣 喜的。 但是现如今,又有多少人可以安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古语有言: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文人相对谦逊,习武之人则大都自信自己 ” 的能力比别人强。然而又有古语说“文人相轻” ,意思是说文人自有一 , 的能力比别人强。然而又有古语说“文人相轻” 意思是说文人自有一 股文人之傲气,这种与文笔一起增长的傲骨,让“文人相轻” 。那么由 。 股文人之傲气,这种与文笔一起增长的傲骨,让“文人相轻” 那么由

此可以说明,人的天性里就有一种自我认可、自我实现的基本思想。 对于“闻过则喜”这样的品质,实在是太难做到。 对于“闻过则喜”这样的品质,实在是太难做到。 而孔子则是一生践行这种精神,他从来都是谦逊有礼,对于别人 的批评都能够虚心接受。他从来不骄傲自大,他曾经到许多人那里学 习知识,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学识更加丰富,更加趋向人格上的完美。 他甚至因为一个自己没有想出来的“日之辩(两儿辩日) ( ” ,便拜十岁的 他甚至因为一个自己没有想出来的“日之辩” 两儿辩日) 项橐为师,仍旧是恭敬地行了拜师礼。 , “闻过则喜” 这样高尚的品德正是体现了儒家对于自身思想的纯 闻过则喜” ,这样高尚的品德正是体现了儒家对于自身思想的纯 粹性、人格完美的无尽追求,也体现了其中正平和的为人处世观念。 “ 儒家思想,以中正平和为主线,虽然看似中庸,实际上,中庸之 ,却的确是最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这种“ ,并非迂腐 , 。 道” 却的确是最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道” 这种“道” 并非迂腐 ,却的确是最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 , 固执;这种“ ,可以推及到现世人生,可以推及到万世之理想。这 , 固执;这种“道” 可以推及到现世人生,可以推及到万世之理想。这 是一种伟大的“ ,这就是 儒道” ,这就是“ , 是一种伟大的“道” 这就是“儒道”,就是儒家的行为典范。这也是作为 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其为人处世中集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操和道德 情操。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 我可以忘了吃饭; 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 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 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 人格的一个写照。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

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他可以忘却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一种情怀, 一种社会担当。 但其前提又是朴素的, 这是一种信仰, 是始自于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 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 修身养性, 我们会少很多烦恼, 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行天下,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 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 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 点欣慰的理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 《孟子 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 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 念不忘苍生黎民。 破败漏雨之时, 他想的却是“安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 他想的却是“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 《茅 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

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 再比如范仲淹, 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 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 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岳阳楼记》。 ) 而乐”(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的 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 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 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 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 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 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 事情。 论语中交给我们的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远远不止这些,这 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 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 分寸,同样适用于 21 世纪。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 是每个人心中的梦 相信我们只要认认真真地工作, 。 踏踏实实地做人, 以诚相待地交友, 就能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学会宽容、学会立志, 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完美、强大,就会享受到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 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奉献社会。


相关内容

  • 钱逊:[论语]的处世智慧
  •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堪称立身处世的道德典范.它所提倡的正心修身的为人之道.以和为贵的处世良方,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笃行的处事准则.那么,当代人应如何理解 ...

  • 于丹论语心得
  •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 ...

  • 儒家处世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 20O9年4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LALSC任NCEOFJ弧MUSIUNⅣERSⅡY Apr.,2009v01.27N0.2 第27卷第2期 儒家处世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刘少航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处世之道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 ...

  • 于丹[论语]心得之三 处世之道(1)
  • 2010-03-28 18:32 于丹<论语>心得之三 处世之道(1)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

  • [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
  • 视频片头语一: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请听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视频片 ...

  • 关于处世方面的名言
  • 关于处世方面的名言 1.最好的礼貌是不要多管闲事.--狄更斯<德鲁德疑案> 2.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上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4.在这个 ...

  •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g ...

  •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准确的背诵.正确的默写课文. 3. 积累学习<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的简单应用,能对照反省自己. 4.简单了解孔子及< ...

  • 关于过节的作文 (1030)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200字 当我敲击键盘在写<论语心得>读后感时,2009年的春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尽管春寒料峭,但也着实让人嗅到春天的气息了.当我从妈妈手里接过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书籍时,自然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抛开尘世的喧嚣,披一路风尘,孔子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