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刘景世

中学物理 2012年05期

  物理课程标准除了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发展目标之外,还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目标。美中不足的是,课程标准未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在结构或具体构成要素做出明确界定,对于如何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该目标缺乏足够的指导性,因而也没有指出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年来,部分中小学生上网入迷、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花季少年为什么会失足?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英国人法拉第自幼家贫,自学成才,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中国人华罗庚14岁自学数学,19岁发表论文,25岁成为世界闻名的数学家。自学为什么能够成才?这一问题并非人人都在深入思考。这两个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案例中深入探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献身科学事业,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崇高的科学精神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杰出人才的灵魂,是人们不畏艰辛,沿着陡峭山路努力攀登,最终到达光辉顶点的精神动力,使人的智力迅速得到提升的催化剂,是杰出人才茁壮成长、花季少年不再失足的根本保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崇高的科学精神,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策略。

  一、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心理学把兴趣爱好、情感和意志等品质称之为“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杰出人才的成长有何关系?只要简要地回顾一下法拉第和华罗庚自学成才的经历,上述两个问题就有明确的答案。

  法拉第自幼家贫,他一边做工,一边勤奋学习。他用自己劳动所得的钱买了很多器材,亲自动手把书本中所介绍的实验逐个做一遍,每当生动的演示实验现象验证了正确结论的时候,他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就感到无比的高兴。他把不懂的问题都记在笔记本上。有一天,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自己的书稿,法拉第如同久旱的禾苗得到了雨水,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向丹斯请教个没完。丹斯为法拉第刻苦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所感动,给了法拉第一张皇家学会听讲证,让他去听大化学家戴维的报告。法拉第听戴维的学术报告时做了认真的笔记,课后对笔记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并附上精细的插图,寄给戴维,以表示自己有志于化学研究,希望能得到戴维的帮助。戴维看了法拉第的笔记后非常吃惊:竟然和自己的讲稿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他认为法拉第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让法拉第当了自己的助手。从此,法拉第踏上了成长为科学家的道路。1821年,法拉第立志研究磁生电,经过不懈的努力,在1831年,他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华罗庚幼年时家贫,初中毕业后回家自学数学。他常常点着油灯自学到深夜,每天坚持学习十多个小时。每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他总是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终于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成功的体验使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他通过自学悟出一种清晰而简结的思维方法——“直接法”,最为可贵的是他的批判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他的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的注意,把他调到清华。来到清华后,他与名师合作探究,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攻下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而他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超过了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水准。他登上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之后,逐步成长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家。

  对比分析法拉第与华罗庚自学成才的经历,可以惊人地发现两者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成才规律完全一样。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前期是自主探究,后期分别是与科学大师戴维、熊庆来的合作探究。不论是法拉第的实验探究,还是华罗庚的发现式探究,两者的学习活动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勤于思考、乐于表现;喜欢动手,渴望成功。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发展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科学的艰辛与喜悦。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随着兴趣的不断积累,他们对科学产生了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它在人才成长中起重要作用。创新需要大胆的质疑,创新更需要心灵自然放松,学生只有在心情愉悦、心灵自然放松、对科学充满激情的状态下,其批判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没有积极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使法拉第和华罗庚的智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不论是法拉第那与众不同的笔记,还是华罗庚那挑战权威的第一篇论文,都是他们智力迅速提升的结晶。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但满足了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同时使他们产生了足够的自信,更加坚定了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没有坚强的意志,法拉第就不会取得磁生电的成功,华罗庚也就不会在国外学术刊物上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法拉第与华罗庚的自学成才之路深刻地揭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绿色通道,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是学习的强大推动力,是促进人的智力迅速提升的一种催化剂。而且,智力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促使杰出人才茁壮成长。

  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有余,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有部分教师用知识积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将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绿色通道堵死,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更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如何形成?失去强大推动力的学习必然是困难重重,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下降使学生对未来丧失了信心。部分学生为了摆脱精神的苦恼去网吧玩游戏,虚拟的网络游戏却使这些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玩得入了迷,忘记了上课。在游戏中他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无法实现,而在这虚拟的世界中却得到了满足,他们体验到了从来未有的快乐。久而久之,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挽救这些学生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打开绿色通道,进行情感转移。然而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并没有这样做,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与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大部分都转变成了过激的语言和行为,使本来可以回头的学生走向了反面,离家(校)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违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自学为什么能够成才?花季少年为什么会失足?把这两个问题进行对比思考,能使人深刻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这对提高学校德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什么样的价值观才算是正确的价值观?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拉第与华罗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作出了准确的回答。

  法拉第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他说:“对真理的探求是我的唯一目标。”这就是法拉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华罗庚经常激励自己的一句话就是:“西方能办到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办不到?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史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能力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华罗庚的价值观。凡是杰出人才基本都有这样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才算是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实质是人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升华和智力的迅速提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升华使人的思想达到较高的境界;智力的迅速提升使人对未来产生足够的自信。对于自学成才的杰出人才,由于他们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具备这两个条件并不难。所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般都能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法拉第与华罗庚的足迹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产生的效果是应试教育模式所无法取代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杰出人才,他们也是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陈景润的成长过程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著名的世界数学难题,西方很多国家的数学家都无法证明它。沈元老师曾结合数学课的教学,在课堂上用诗一般的语言鼓励学生立志成才:“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沈元老师的厚望在陈景润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粒科学的种子。“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沈元老师渊博精深的知识和高超的启发艺术,使陈景润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此以后,陈景润为了摘下这颗明珠,为中国人争口气,开始了漫长的自主探究学习。1973年2月,陈景润最后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工作。人类向“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又迈进了一大步。一位外国数学家在给陈景润的信中说“你移动了群山”。的确,真是愚公般的精神呀!这种精神是他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成千上万像沈元、王亚南和华罗庚这样的德育教育典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能真正起到“科学伯乐作用、启发引导作用、组织促进作用、权威榜样作用和评价激励作用”,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习崇高的科学精神

  许多学校把爱因斯坦、法拉第、华罗庚等科学家的肖像挂在教学楼或教室的墙壁上,为学生树立榜样,意在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群体那种崇高的科学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还必须让学生了解科学精神形成的过程和条件及其对人的智力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崇高的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群体优良品质的集中表现,如果学校仅仅把科学家的肖像贴在墙上,却用应试教育模式和题海战术堵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绿色通道,那么学生是不会具有这种崇高的科学精神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无从谈起。通过下面对科学精神的简要分析,不难理解这一点。

  1.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

  法拉第在长期的实验探究中养成了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优良品质,领略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方法,锻炼了观察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形成了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这对他后来研究磁生电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用逆向思维方法提出了研究课题:既然电能生磁,那么倒过来想:磁能否生电呢?这是他成功的起点。他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找到了磁生电的条件,又用形象思维方法提出了场和力线的概念,对磁生电的条件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也是他在长期的实验探究中所积累的创新思维方法的必然结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那敏锐的观察能力,他观察到了磁生电的瞬时性,而安培却没有在意,“使真理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科拉顿也痛失良机,他没有观察到电流表瞬间的偏转”。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

  陈景润被国人称为数学界的愚公。“文革”期间,陈景润被当做“白专道路的典型”而遭到“四人帮”的打击迫害,在相当困难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从而到达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未能到达的高度,为祖国争了光。这种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感人肺腑。不难看出,这种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来自于他那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是所有杰出人才取得成功的基础。在研究磁生电的过程中,法拉第锲而不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而亨利却锲而舍之,“追悔莫及”。这就是典型的例证。

  3.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熊庆来的学生华罗庚成为世界闻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陈景润为国争光,得到外国数学家的高度评价。这一人才链的出现实质是人才师承作用和人才优势互补作用,这也深刻地说明了合作探究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合作探究中所形成的这种团队精神,能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华罗庚与陈景润的科研成果就是最好的说明。个人创造精神的自由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是相辅相成的,这对科学的发展极为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对于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博专配合的求实精神

  一般人出国留学,大都是为了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回国搞研究。但是,“为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去选择学科,只能选择一两门”,这是当时英国剑桥大学的规定。华罗庚认为,博士名其“博”而实为窄,倘若不要这个博士学位,就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对数学家哈依布勒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的目的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运用自己独特的“直接法”进行自由发展,自由创造,两年时间内攻读七、八门课程,并向当时的数学前沿猛攻,连续发表十几篇论文,这是华罗庚博专配合的求实精神的必然结果。“21世纪的中国公民,应该受全方位的教育。目标是博的基础上的专和专的引导下的博,博与专要互相配合”。科学研究工作在两门学科的交界处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因此,高中不应该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大学专业设置过窄的现象也应该得到纠正。

  只有在长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努力提高科学探究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作者介绍:刘景世,宝鸡文理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系(陕西 宝鸡 721007)。

作者:刘景世

中学物理 2012年05期

  物理课程标准除了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发展目标之外,还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目标。美中不足的是,课程标准未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在结构或具体构成要素做出明确界定,对于如何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该目标缺乏足够的指导性,因而也没有指出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年来,部分中小学生上网入迷、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花季少年为什么会失足?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英国人法拉第自幼家贫,自学成才,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中国人华罗庚14岁自学数学,19岁发表论文,25岁成为世界闻名的数学家。自学为什么能够成才?这一问题并非人人都在深入思考。这两个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案例中深入探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献身科学事业,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崇高的科学精神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杰出人才的灵魂,是人们不畏艰辛,沿着陡峭山路努力攀登,最终到达光辉顶点的精神动力,使人的智力迅速得到提升的催化剂,是杰出人才茁壮成长、花季少年不再失足的根本保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崇高的科学精神,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策略。

  一、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心理学把兴趣爱好、情感和意志等品质称之为“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杰出人才的成长有何关系?只要简要地回顾一下法拉第和华罗庚自学成才的经历,上述两个问题就有明确的答案。

  法拉第自幼家贫,他一边做工,一边勤奋学习。他用自己劳动所得的钱买了很多器材,亲自动手把书本中所介绍的实验逐个做一遍,每当生动的演示实验现象验证了正确结论的时候,他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就感到无比的高兴。他把不懂的问题都记在笔记本上。有一天,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自己的书稿,法拉第如同久旱的禾苗得到了雨水,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向丹斯请教个没完。丹斯为法拉第刻苦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所感动,给了法拉第一张皇家学会听讲证,让他去听大化学家戴维的报告。法拉第听戴维的学术报告时做了认真的笔记,课后对笔记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并附上精细的插图,寄给戴维,以表示自己有志于化学研究,希望能得到戴维的帮助。戴维看了法拉第的笔记后非常吃惊:竟然和自己的讲稿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他认为法拉第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让法拉第当了自己的助手。从此,法拉第踏上了成长为科学家的道路。1821年,法拉第立志研究磁生电,经过不懈的努力,在1831年,他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华罗庚幼年时家贫,初中毕业后回家自学数学。他常常点着油灯自学到深夜,每天坚持学习十多个小时。每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他总是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终于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成功的体验使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他通过自学悟出一种清晰而简结的思维方法——“直接法”,最为可贵的是他的批判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他的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的注意,把他调到清华。来到清华后,他与名师合作探究,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攻下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而他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超过了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水准。他登上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之后,逐步成长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家。

  对比分析法拉第与华罗庚自学成才的经历,可以惊人地发现两者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成才规律完全一样。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前期是自主探究,后期分别是与科学大师戴维、熊庆来的合作探究。不论是法拉第的实验探究,还是华罗庚的发现式探究,两者的学习活动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勤于思考、乐于表现;喜欢动手,渴望成功。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发展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科学的艰辛与喜悦。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随着兴趣的不断积累,他们对科学产生了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它在人才成长中起重要作用。创新需要大胆的质疑,创新更需要心灵自然放松,学生只有在心情愉悦、心灵自然放松、对科学充满激情的状态下,其批判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没有积极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使法拉第和华罗庚的智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不论是法拉第那与众不同的笔记,还是华罗庚那挑战权威的第一篇论文,都是他们智力迅速提升的结晶。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但满足了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同时使他们产生了足够的自信,更加坚定了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没有坚强的意志,法拉第就不会取得磁生电的成功,华罗庚也就不会在国外学术刊物上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法拉第与华罗庚的自学成才之路深刻地揭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绿色通道,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是学习的强大推动力,是促进人的智力迅速提升的一种催化剂。而且,智力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促使杰出人才茁壮成长。

  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有余,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有部分教师用知识积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将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绿色通道堵死,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更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如何形成?失去强大推动力的学习必然是困难重重,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下降使学生对未来丧失了信心。部分学生为了摆脱精神的苦恼去网吧玩游戏,虚拟的网络游戏却使这些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玩得入了迷,忘记了上课。在游戏中他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无法实现,而在这虚拟的世界中却得到了满足,他们体验到了从来未有的快乐。久而久之,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挽救这些学生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打开绿色通道,进行情感转移。然而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并没有这样做,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与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大部分都转变成了过激的语言和行为,使本来可以回头的学生走向了反面,离家(校)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违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自学为什么能够成才?花季少年为什么会失足?把这两个问题进行对比思考,能使人深刻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这对提高学校德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什么样的价值观才算是正确的价值观?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拉第与华罗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作出了准确的回答。

  法拉第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他说:“对真理的探求是我的唯一目标。”这就是法拉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华罗庚经常激励自己的一句话就是:“西方能办到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办不到?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史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能力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华罗庚的价值观。凡是杰出人才基本都有这样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才算是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实质是人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升华和智力的迅速提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升华使人的思想达到较高的境界;智力的迅速提升使人对未来产生足够的自信。对于自学成才的杰出人才,由于他们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具备这两个条件并不难。所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般都能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法拉第与华罗庚的足迹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产生的效果是应试教育模式所无法取代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杰出人才,他们也是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陈景润的成长过程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著名的世界数学难题,西方很多国家的数学家都无法证明它。沈元老师曾结合数学课的教学,在课堂上用诗一般的语言鼓励学生立志成才:“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沈元老师的厚望在陈景润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粒科学的种子。“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沈元老师渊博精深的知识和高超的启发艺术,使陈景润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此以后,陈景润为了摘下这颗明珠,为中国人争口气,开始了漫长的自主探究学习。1973年2月,陈景润最后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工作。人类向“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又迈进了一大步。一位外国数学家在给陈景润的信中说“你移动了群山”。的确,真是愚公般的精神呀!这种精神是他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成千上万像沈元、王亚南和华罗庚这样的德育教育典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能真正起到“科学伯乐作用、启发引导作用、组织促进作用、权威榜样作用和评价激励作用”,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习崇高的科学精神

  许多学校把爱因斯坦、法拉第、华罗庚等科学家的肖像挂在教学楼或教室的墙壁上,为学生树立榜样,意在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群体那种崇高的科学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还必须让学生了解科学精神形成的过程和条件及其对人的智力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崇高的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群体优良品质的集中表现,如果学校仅仅把科学家的肖像贴在墙上,却用应试教育模式和题海战术堵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绿色通道,那么学生是不会具有这种崇高的科学精神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无从谈起。通过下面对科学精神的简要分析,不难理解这一点。

  1.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

  法拉第在长期的实验探究中养成了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优良品质,领略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方法,锻炼了观察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形成了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这对他后来研究磁生电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用逆向思维方法提出了研究课题:既然电能生磁,那么倒过来想:磁能否生电呢?这是他成功的起点。他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找到了磁生电的条件,又用形象思维方法提出了场和力线的概念,对磁生电的条件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也是他在长期的实验探究中所积累的创新思维方法的必然结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那敏锐的观察能力,他观察到了磁生电的瞬时性,而安培却没有在意,“使真理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科拉顿也痛失良机,他没有观察到电流表瞬间的偏转”。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

  陈景润被国人称为数学界的愚公。“文革”期间,陈景润被当做“白专道路的典型”而遭到“四人帮”的打击迫害,在相当困难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从而到达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未能到达的高度,为祖国争了光。这种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感人肺腑。不难看出,这种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来自于他那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是所有杰出人才取得成功的基础。在研究磁生电的过程中,法拉第锲而不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而亨利却锲而舍之,“追悔莫及”。这就是典型的例证。

  3.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熊庆来的学生华罗庚成为世界闻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陈景润为国争光,得到外国数学家的高度评价。这一人才链的出现实质是人才师承作用和人才优势互补作用,这也深刻地说明了合作探究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合作探究中所形成的这种团队精神,能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华罗庚与陈景润的科研成果就是最好的说明。个人创造精神的自由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是相辅相成的,这对科学的发展极为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对于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博专配合的求实精神

  一般人出国留学,大都是为了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回国搞研究。但是,“为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去选择学科,只能选择一两门”,这是当时英国剑桥大学的规定。华罗庚认为,博士名其“博”而实为窄,倘若不要这个博士学位,就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对数学家哈依布勒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的目的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运用自己独特的“直接法”进行自由发展,自由创造,两年时间内攻读七、八门课程,并向当时的数学前沿猛攻,连续发表十几篇论文,这是华罗庚博专配合的求实精神的必然结果。“21世纪的中国公民,应该受全方位的教育。目标是博的基础上的专和专的引导下的博,博与专要互相配合”。科学研究工作在两门学科的交界处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因此,高中不应该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大学专业设置过窄的现象也应该得到纠正。

  只有在长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努力提高科学探究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作者介绍:刘景世,宝鸡文理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系(陕西 宝鸡 721007)。


相关内容

  • 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中心稿)
  • 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   苏 发 元[摘 要]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传统教学中是通过"贴标签"来实施的,实施效果也无法检测.本文就"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目标 ...

  • 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 一.课程的几个主要概念 (一).新的课程理念是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课程的涵义是什么?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者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 (三).教学的 ...

  •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的关系既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一一对应的. 新课改以来,如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因为大多善于反思的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只照搬照抄参考书.教案书上的教学目标就不能把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也就达不到预 ...

  •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的情感教育 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那么情感态度也要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 ...

  • 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目标之我见
  • 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目标之我见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情感态度的目标重视不够.有感于视频中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情感态度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 ...

  •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标准解读
  •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标准解读 摘要:课程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化学课程目标制定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呈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初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全方位理解目标标准,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化学: ...

  •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发现自己身边事物的一些小秘密,从它们的细微中学会探究科学,运用科学,明白科学道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学会知识和做人.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重要性 一.引言 在现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混杂的情况下,科学,这一门学科往 ...

  • 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 附件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 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 ...

  • 新课程三大目标的整合
  • 在三大目标统一起来的思想指导下, 学习 函数,就不再仅仅是公式和曲线,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变量的思想: 研究 历史 ,不再仅仅是年代和时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以古鉴今的视野: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实现学生多元化的 发展 目标,新课程制定了三大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