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一、课程的几个主要概念

(一)、新的课程理念是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课程的涵义是什么?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者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

(三)、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

(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特征是什么?

1.自主学习:自定目标、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团队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创设情境(独立选择、发现问题)

探究活动(经历过程、情感体验)

获得发展(掌握方法、建构知识)

(五)、教师应该有哪些行为转变?

接纳:学会沉默与倾听。

关注:注意学生的需求与问题。

交流:友善的对话与沟通。

帮助:进行澄清与引导。

二、新课程操作的十个焦点现象

1.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2.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3.责任分担与同伴合作。4.课堂秩序与课堂活跃。

5.课时任务与情况分离。6.言多人少与言少人多。

7.课前预习与课后阅读。8.学习容量与学习质量。

9.日常教学与公开观摩。10.表扬鼓励与严格要求。

三、新课程涉及的十个热点问题

1.注重以人为本。2.教师角色行为。

3.学生学习方式。4.把握三维目标。

5.多元智能理论。6.建构主义观点。

7.范例教学思想。8.课堂教学评价。

9.加强科学普及一。10、人文精神塑造。

四、什么是三维目标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二)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三)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五、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突出表现在: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参与实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和追求,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

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一些课听下来我们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首先,由于“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糊涂。这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过程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

升。”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这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总之,目标的多维化以及对目标的不当定位,致使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六、怎样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四)、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一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清晰地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逻辑和数学的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基本掌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基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生存能力能力,包括个人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二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一、课程的几个主要概念

(一)、新的课程理念是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课程的涵义是什么?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者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

(三)、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

(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特征是什么?

1.自主学习:自定目标、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团队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创设情境(独立选择、发现问题)

探究活动(经历过程、情感体验)

获得发展(掌握方法、建构知识)

(五)、教师应该有哪些行为转变?

接纳:学会沉默与倾听。

关注:注意学生的需求与问题。

交流:友善的对话与沟通。

帮助:进行澄清与引导。

二、新课程操作的十个焦点现象

1.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2.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3.责任分担与同伴合作。4.课堂秩序与课堂活跃。

5.课时任务与情况分离。6.言多人少与言少人多。

7.课前预习与课后阅读。8.学习容量与学习质量。

9.日常教学与公开观摩。10.表扬鼓励与严格要求。

三、新课程涉及的十个热点问题

1.注重以人为本。2.教师角色行为。

3.学生学习方式。4.把握三维目标。

5.多元智能理论。6.建构主义观点。

7.范例教学思想。8.课堂教学评价。

9.加强科学普及一。10、人文精神塑造。

四、什么是三维目标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二)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三)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五、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突出表现在: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参与实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和追求,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

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一些课听下来我们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首先,由于“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糊涂。这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过程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

升。”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这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总之,目标的多维化以及对目标的不当定位,致使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六、怎样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四)、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一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清晰地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逻辑和数学的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基本掌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基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生存能力能力,包括个人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二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相关内容

  • 如何解读和整和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 发表评论  汶上县第一中学 韩清兰 [学员] 2008年8月6日 17:00:17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意在纠正过去我国在主知主义课程观下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儿童心灵的弊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大多数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 实"课题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及调研报告 发布:苏生逵 时间:2011/11/24 16:53:56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论: 2 581 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调查问卷 彭阳县第三小学课题组 马凤梅 ...

  • 对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探讨
  • 摘 要: 本文对三维目标的内涵,三维目标的三者关系与目标整合,以及对体育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 三维目标 达成 新课程改革以鲜明的三维目标而备受关注,经过多年的实践,许多体育工作者对此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新课程的许多理念.观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 ...

  • 我为新课程目标提建议
  •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制度化的具体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其中新课标的制定,立于国际视野,彰显中国特色,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继承中又有创新,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因而被许多人称为"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的一次革命性实践 ...

  •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呈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这不但促进了课改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家都知道,新课改的显著变化就是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强调了在一个人的发展空间里,应该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物理新课程的" ...

  • 地理教学目标论文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完成时间2014年8月 课程名称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任课老师 李家清 专 业 地理学科教学 年 级 2014 目 录 摘要................................................... ...

  • 柏城小学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 柏城小学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一.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分析 目标的制定 1.教师对教学目标制定的意义有认识.从教师课后的说课及教学反思中均能反映出这一变化.不少教师在参与评优活动中对"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感受颇深,备课中能够给"目标的制定"以 ...

  •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 ...

  • 中学语文教师面试100问
  • http://www.zsbd.cn 语文教师面试100问 1.如何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进行有效深入的阅读? 2.语文教师要具有哪些学科知识? 3.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要从哪几方面注意活动的综合性? 4.你认为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阅读能力? 5.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哪些方面的写作能力? 6.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