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阅读题的方法

解答阅读题的方法

如何找到解答试题的思维路径?

从三个问题入手,答题准确快速

【得分要诀】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解答阅读题的三个关键问题。从这三个问题入手阅读文章,是准确快速解答阅读题的有效方法。

【常见失误】

平时训练解答阅读题,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阅读文章的困惑──不知该把握哪些内容。

解题思路的困惑──不知解题从何下手;

组织答案的困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解决这些困惑,解答阅读题常常会出现如下失误。

1.不善概括,抓不住重点。

例1: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开办多家建材连锁超市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材料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超市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日又计划在广州市场“跑马圈地”。已在上海安营扎寨的美国最大建材超市THEHOMEDEPOT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伸。

问题: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有些考生只是引用了原文中的一些句子作答,没有归纳提炼,这样回答抓不住重点,语言啰嗦不简明,且条理也不清晰。

2.不会分析,答非所问。

例2 新叶,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著地等待着,积蓄着,一但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问题:这段文字是怎样写新叶的生长过程的?

有的考生只是分析了这段文字描写新叶的生长过程是如何的生动,只答了 “写得怎样”,不会分析作者是“怎样写的”,答非所问。

3.没有一定的答题模式,迟迟写不出答案。

有的考生读懂了文章,理解了题目,但不知怎样组织答案,想了半天无从下笔,耽误了答题时间,影响了考试成绩。其实,按一定的模式答题,就能做到快速准确,简明扼要。

【答题指导】

解答阅读题,首先要读懂文章。读懂文章,就是要读懂“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读文章的时候,不能盲目的读,也不能边看题边读,那样会影响速度,还会割裂文章内容。要带着“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三个问题去读。而语文阅读题,一般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设题的。以2005年遵义市中考语文阅读题为例,阅读材料是一篇介绍“空天飞机”的说明文,共设计了4个题目。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2、第一段“在理论上,它结合了航空、航天两大领域的技术精华”一句中,在“理论上”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3、第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三段是怎样说明空天飞机“异乎寻常的性能”的?

第1题,问说明的中心是什么,就是要回答“写了什么”。

第2题,问为什么不能删掉,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3题,问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就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说明方法”,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4题,问空天飞机“异乎寻常的性能”是怎样说明的,也就是要回答“怎么写的”。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三个问题,是解答阅读题的关键。阅读、答题从这三个问题入手,认真思考这三个问题,不仅能使我们发现阅读规律,而且能逐步掌握阅读规律,从而再应用规律,解答新情境中的阅读题,从“会读书”走向“会答题”。

一、写了什么。从字、词、句等基础入手,读通文章,然后整体感知“写了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概括内容。写了什么,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培养概括能力,提高答题技巧。 一般来说,用一句话概括内容,答案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什么(谁),第二部分:怎么样(做什么或是什么),在文中分别找到这两部分的关键词语,重要信息,然后组织答案。

我们来解答上面【例1】中的问题。

问题: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思路:谁?—— 做(是)什么? 方法:抓重点词语,关键句子。文中重点词语:建材商、抢占、市场 答案:海外建材商正加速抢占中国建材市场。

二、怎么写的。在理解“写了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怎么写的”,然后按题目的要求,根据关键词语和重要信息组织答案。要回答“怎么写的”,一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从哪些方面写的?

用什么结构写的?

按什么顺序写的?

用什么手法写的?

用哪些词语写的?

„„

探究这些问题,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准确快速地答题。 我们来解答【例2】中的问题。

问题:这段文字是怎样写新叶的生长过程的?(写的是新叶的生长过程,问“怎样写的?”)

思路:用什么手法写的?

按什么顺序写的?

有了这样的思路,我们便知道从哪些方面,从什么角度去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确定答题模式,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组织答案。

答题模式1:用„„手法写的,„„

答题模式2:按„„顺序写的,„„

这样,得出下面的答案也就不会感到很困难了。

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写的,把新叶从严冬的“等待”,到春天的“舒展”的生长过程,描写得生动活泼。

答案2:按时间顺序写的,把新叶从严冬的“等待”,到春天的“舒展”的生长过程,描写得生动活泼。

三、为什么要这样写。阅读一篇文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品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中的重点所在,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答题技巧。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类题,就要学会从下面几方面思考:

为了突出中心

为了抒发感情

为了形象生动

为了说明事物

为了论证道理

为了渲染气氛

为了突出强调

„„

例3 十年后,母亲去世了,再十年后,我流落到了远方。当我每次归家时,总要去看看母亲的坟莹。那个长满衰草的小小的沙堆,一如母亲风干的躯体,孤零零地守望着草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阳„„

问题:画线语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思路:为了表达中心

为了抒发感情

为了渲染气氛„„

循着这样的思路,确定答题模式,再结合全文,认真思考,便能得出答案了。 答题模式1:为了表达„„之情,„„

答题模式2:为了抒发„„之情,„„

答题模式3:为了渲染„„气氛,„„

答案1:为了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升华文章的中心。

答案2:为了抒发作者对母亲悲痛的怀念之情。

答案3: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

解答阅读题的思路,采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模式训练,既注意整体感知,也注意局部揣摩,既能说出其然,也能说出其所以然,从而提高答题水平。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等待让自己开花的季节

英国省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老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令老师无法继续讲课。而给了他35分的历史老师则说:“他没有半点历史感,当然,他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了他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跟他说话。 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又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极度自卑的艾金森四处碰壁,苦恼至极,于是他整天消极地躲在房间里喝闷酒。 只有艾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艾金森从母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目光中站了起来。尽管后来的好长一段日子里,他找工作时依然碰壁,但他没有气馁,他深深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不是他无能,只是适合他的季节还没有到来。

直到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了艾金森的表演以后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艾金森才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深受观众喜爱,于是他在英国迅速走红。

如今,憨豆先生傻乎乎地飞往全世界,这个穿戴整齐,但是头脑简单,常常闯了祸就落荒而逃的家伙,以《憨豆先生》大闹好莱坞进军洛杉矶,进行他擅长的“捣乱工程”。该片票房在欧洲已突破1亿美元,在美国公开放映时,亦好评如潮。 艾金森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答:

2.谈谈你对文中“开花季节”含义的理解。

答:

3.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4.第3段中“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其中“足够的能量”指的是什么? 答:

5.从艾金森的成长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自选一个角度作答) 答:

【答题指导】

第1题 解析:概括故事内容,就是要求回答“写了什么”。答案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谁——艾金森,第二部分:做什么——走向成功。把两部分合成一句话:艾金森走向成功。为了答案更准确,说明一下是怎样的一个艾金森:不受老师和父亲喜爱的;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在母亲的鼓励下,最后组织答案:不受老师和父亲喜爱的艾金森在母亲的鼓励下走向成功。

第2题 解析: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就是回答这个词语“写的是什么”。表面意思是草木开花的时候,通读全文,不难理解,它的深层含义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时候。得出答案:事业成功的时候。

第3题 解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就可以用“为了„„”的模式回答。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业成功之时。得出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业成功之时。

第4题 解析:紧接着“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这句话的后面有“那就是”,这就暗含了答案: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

第5题 解析:题目要求自选一个角度作答,暗含了这个题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回答。从文章所写人物来看,有艾金森,这是一个角度;有教师、家长,这又是一个角度。从艾金森的角度回答,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勇敢面对挫折,克服自卑,就能走向成功。从教师、家长的角度回答,答案就是: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们战胜自卑,争取成功。

【能力适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公理 库尔良茨基·海特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作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

“我在想,为什么他们不会相交呢?”

“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他们是平行的呀。”

“那么,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两公里,也不会相交吗?”

“也不会相交的。”

“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

“不会的。”

“有人试验过吗?”

“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谢苗诺夫,你说说,什么叫公理?”

一个戴着眼镜,态度认真的男孩子从旁边位子上站起来答道:“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

“对,谢苗诺夫,”老师说,“坐下吧„„现在你明白了吧?”

“这我懂得,就是不懂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

“就因为这是一条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呀。”

“那么,无论什么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就也都用不着加以证明了。” “不是任何一条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

“那什么这条定理就可以叫做公里呢?”

“咳,你多固执啊„„喂,西多罗夫,听我说,你今年多大了?”

“十一岁。”

“明年是多少岁?”

“十二岁。”

“再过一年呢?”

“十三岁。”

“你瞧,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这也是一条公理。”

“要是这个人突然一下子死掉了呢?”

“那又怎么样?”

“一年后他不就长不了一岁了吗?”

“这是例外情况。你别从我的话中找岔子了。我还可以给你举出别的例子,甚至可以举出成千上万的例子来说明,不过,这没必要,因为公理是不用证明的。” “那要不是公理,是定理,就需要证明了吧?”

“那是需要的。可我们现在说的是公理。”

“为什么是公理呢?”

“因为这是欧几里德说的。”

“要是他说错了呢?”

“你大概以为欧几里德比你还要蠢吧?”

“不,我们不这样认为。”

“那为什么你还是要强辩呢?”

“我没有强辩,我只是在想,为什么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

“因为它们不会相交,也不可能相交。整个几何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这么说,只要两条平行直线一相交,整个几何学就不能成立了?”

“那当然,但它们终究不会相交„„你瞧,我在黑板上画给你看„„怎么样,相交了没有?”

“暂时没有。”

“好,你再看,我在墙上接着画„„相交了没有?”

“没有”。

“你还要怎样呢?”

“要是再延长,延长到墙的北面去呢?”

“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你心里很明白,但就是存心要跟我扯皮。” “可我确实是不懂嘛。”

“嗯,好吧,你不相信欧几里德,也不短他是什么人。但我,你总该知道,总该相信吧?我对你说,它们是不会相交的„„喂,你怎么不说话了呢?西多罗夫,那就这样吧:要么你立刻承认它们不会相交,要么我把你撵出教室,怎么样?” “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

“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起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

老师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大家默默地坐了几秒,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 “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选自《世界著名小说精华》(有删改)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从文章内容上读懂“写了什么”,答题思路:谁?做什么?怎么样?)

答:

2.你认为文中下列人物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从人物性格上读懂“写了什么”)

①西多罗夫:

②谢苗诺夫:

③老师: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人物描写上读懂“怎么写的”。答题思路:用什么手法写的) 答:

4.你对西多罗夫与老师争论“公理”有什么看法?赞同与否都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提示:读懂“写了什么”。答题模式:一种是“我赞同„„”然后说理由;另一种

是“我不赞同„„”然后说理由。)

答:

【参考答案】

1.学生西多罗夫不明白一条公理,与老师争论,被老师撵出教室。

2.①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态度温和、天真无邪)

②循规蹈矩(态度认真、乖巧听话)

③主观武断(粗暴急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3.示例:用对话描写,把人物的语言描写得极富个性(或“使人物个性鲜明”)。如“要么你立刻承认它们不会相交,要么我把你撵出教室”,教师语言生硬,态度粗暴。(意见表达清楚即可。)

4.略。(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阅读题的方法

如何找到解答试题的思维路径?

从三个问题入手,答题准确快速

【得分要诀】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解答阅读题的三个关键问题。从这三个问题入手阅读文章,是准确快速解答阅读题的有效方法。

【常见失误】

平时训练解答阅读题,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阅读文章的困惑──不知该把握哪些内容。

解题思路的困惑──不知解题从何下手;

组织答案的困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解决这些困惑,解答阅读题常常会出现如下失误。

1.不善概括,抓不住重点。

例1: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开办多家建材连锁超市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材料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超市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日又计划在广州市场“跑马圈地”。已在上海安营扎寨的美国最大建材超市THEHOMEDEPOT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伸。

问题: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有些考生只是引用了原文中的一些句子作答,没有归纳提炼,这样回答抓不住重点,语言啰嗦不简明,且条理也不清晰。

2.不会分析,答非所问。

例2 新叶,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著地等待着,积蓄着,一但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问题:这段文字是怎样写新叶的生长过程的?

有的考生只是分析了这段文字描写新叶的生长过程是如何的生动,只答了 “写得怎样”,不会分析作者是“怎样写的”,答非所问。

3.没有一定的答题模式,迟迟写不出答案。

有的考生读懂了文章,理解了题目,但不知怎样组织答案,想了半天无从下笔,耽误了答题时间,影响了考试成绩。其实,按一定的模式答题,就能做到快速准确,简明扼要。

【答题指导】

解答阅读题,首先要读懂文章。读懂文章,就是要读懂“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读文章的时候,不能盲目的读,也不能边看题边读,那样会影响速度,还会割裂文章内容。要带着“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三个问题去读。而语文阅读题,一般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设题的。以2005年遵义市中考语文阅读题为例,阅读材料是一篇介绍“空天飞机”的说明文,共设计了4个题目。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2、第一段“在理论上,它结合了航空、航天两大领域的技术精华”一句中,在“理论上”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3、第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三段是怎样说明空天飞机“异乎寻常的性能”的?

第1题,问说明的中心是什么,就是要回答“写了什么”。

第2题,问为什么不能删掉,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3题,问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就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说明方法”,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4题,问空天飞机“异乎寻常的性能”是怎样说明的,也就是要回答“怎么写的”。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三个问题,是解答阅读题的关键。阅读、答题从这三个问题入手,认真思考这三个问题,不仅能使我们发现阅读规律,而且能逐步掌握阅读规律,从而再应用规律,解答新情境中的阅读题,从“会读书”走向“会答题”。

一、写了什么。从字、词、句等基础入手,读通文章,然后整体感知“写了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概括内容。写了什么,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培养概括能力,提高答题技巧。 一般来说,用一句话概括内容,答案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什么(谁),第二部分:怎么样(做什么或是什么),在文中分别找到这两部分的关键词语,重要信息,然后组织答案。

我们来解答上面【例1】中的问题。

问题: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思路:谁?—— 做(是)什么? 方法:抓重点词语,关键句子。文中重点词语:建材商、抢占、市场 答案:海外建材商正加速抢占中国建材市场。

二、怎么写的。在理解“写了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怎么写的”,然后按题目的要求,根据关键词语和重要信息组织答案。要回答“怎么写的”,一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从哪些方面写的?

用什么结构写的?

按什么顺序写的?

用什么手法写的?

用哪些词语写的?

„„

探究这些问题,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准确快速地答题。 我们来解答【例2】中的问题。

问题:这段文字是怎样写新叶的生长过程的?(写的是新叶的生长过程,问“怎样写的?”)

思路:用什么手法写的?

按什么顺序写的?

有了这样的思路,我们便知道从哪些方面,从什么角度去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确定答题模式,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组织答案。

答题模式1:用„„手法写的,„„

答题模式2:按„„顺序写的,„„

这样,得出下面的答案也就不会感到很困难了。

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写的,把新叶从严冬的“等待”,到春天的“舒展”的生长过程,描写得生动活泼。

答案2:按时间顺序写的,把新叶从严冬的“等待”,到春天的“舒展”的生长过程,描写得生动活泼。

三、为什么要这样写。阅读一篇文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品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中的重点所在,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答题技巧。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类题,就要学会从下面几方面思考:

为了突出中心

为了抒发感情

为了形象生动

为了说明事物

为了论证道理

为了渲染气氛

为了突出强调

„„

例3 十年后,母亲去世了,再十年后,我流落到了远方。当我每次归家时,总要去看看母亲的坟莹。那个长满衰草的小小的沙堆,一如母亲风干的躯体,孤零零地守望着草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阳„„

问题:画线语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思路:为了表达中心

为了抒发感情

为了渲染气氛„„

循着这样的思路,确定答题模式,再结合全文,认真思考,便能得出答案了。 答题模式1:为了表达„„之情,„„

答题模式2:为了抒发„„之情,„„

答题模式3:为了渲染„„气氛,„„

答案1:为了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升华文章的中心。

答案2:为了抒发作者对母亲悲痛的怀念之情。

答案3: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

解答阅读题的思路,采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模式训练,既注意整体感知,也注意局部揣摩,既能说出其然,也能说出其所以然,从而提高答题水平。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等待让自己开花的季节

英国省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老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令老师无法继续讲课。而给了他35分的历史老师则说:“他没有半点历史感,当然,他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了他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跟他说话。 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又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极度自卑的艾金森四处碰壁,苦恼至极,于是他整天消极地躲在房间里喝闷酒。 只有艾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艾金森从母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目光中站了起来。尽管后来的好长一段日子里,他找工作时依然碰壁,但他没有气馁,他深深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不是他无能,只是适合他的季节还没有到来。

直到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了艾金森的表演以后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艾金森才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深受观众喜爱,于是他在英国迅速走红。

如今,憨豆先生傻乎乎地飞往全世界,这个穿戴整齐,但是头脑简单,常常闯了祸就落荒而逃的家伙,以《憨豆先生》大闹好莱坞进军洛杉矶,进行他擅长的“捣乱工程”。该片票房在欧洲已突破1亿美元,在美国公开放映时,亦好评如潮。 艾金森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答:

2.谈谈你对文中“开花季节”含义的理解。

答:

3.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4.第3段中“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其中“足够的能量”指的是什么? 答:

5.从艾金森的成长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自选一个角度作答) 答:

【答题指导】

第1题 解析:概括故事内容,就是要求回答“写了什么”。答案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谁——艾金森,第二部分:做什么——走向成功。把两部分合成一句话:艾金森走向成功。为了答案更准确,说明一下是怎样的一个艾金森:不受老师和父亲喜爱的;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在母亲的鼓励下,最后组织答案:不受老师和父亲喜爱的艾金森在母亲的鼓励下走向成功。

第2题 解析: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就是回答这个词语“写的是什么”。表面意思是草木开花的时候,通读全文,不难理解,它的深层含义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时候。得出答案:事业成功的时候。

第3题 解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就可以用“为了„„”的模式回答。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业成功之时。得出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业成功之时。

第4题 解析:紧接着“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这句话的后面有“那就是”,这就暗含了答案: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

第5题 解析:题目要求自选一个角度作答,暗含了这个题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回答。从文章所写人物来看,有艾金森,这是一个角度;有教师、家长,这又是一个角度。从艾金森的角度回答,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勇敢面对挫折,克服自卑,就能走向成功。从教师、家长的角度回答,答案就是: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们战胜自卑,争取成功。

【能力适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公理 库尔良茨基·海特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作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

“我在想,为什么他们不会相交呢?”

“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他们是平行的呀。”

“那么,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两公里,也不会相交吗?”

“也不会相交的。”

“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

“不会的。”

“有人试验过吗?”

“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谢苗诺夫,你说说,什么叫公理?”

一个戴着眼镜,态度认真的男孩子从旁边位子上站起来答道:“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

“对,谢苗诺夫,”老师说,“坐下吧„„现在你明白了吧?”

“这我懂得,就是不懂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

“就因为这是一条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呀。”

“那么,无论什么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就也都用不着加以证明了。” “不是任何一条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

“那什么这条定理就可以叫做公里呢?”

“咳,你多固执啊„„喂,西多罗夫,听我说,你今年多大了?”

“十一岁。”

“明年是多少岁?”

“十二岁。”

“再过一年呢?”

“十三岁。”

“你瞧,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这也是一条公理。”

“要是这个人突然一下子死掉了呢?”

“那又怎么样?”

“一年后他不就长不了一岁了吗?”

“这是例外情况。你别从我的话中找岔子了。我还可以给你举出别的例子,甚至可以举出成千上万的例子来说明,不过,这没必要,因为公理是不用证明的。” “那要不是公理,是定理,就需要证明了吧?”

“那是需要的。可我们现在说的是公理。”

“为什么是公理呢?”

“因为这是欧几里德说的。”

“要是他说错了呢?”

“你大概以为欧几里德比你还要蠢吧?”

“不,我们不这样认为。”

“那为什么你还是要强辩呢?”

“我没有强辩,我只是在想,为什么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

“因为它们不会相交,也不可能相交。整个几何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这么说,只要两条平行直线一相交,整个几何学就不能成立了?”

“那当然,但它们终究不会相交„„你瞧,我在黑板上画给你看„„怎么样,相交了没有?”

“暂时没有。”

“好,你再看,我在墙上接着画„„相交了没有?”

“没有”。

“你还要怎样呢?”

“要是再延长,延长到墙的北面去呢?”

“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你心里很明白,但就是存心要跟我扯皮。” “可我确实是不懂嘛。”

“嗯,好吧,你不相信欧几里德,也不短他是什么人。但我,你总该知道,总该相信吧?我对你说,它们是不会相交的„„喂,你怎么不说话了呢?西多罗夫,那就这样吧:要么你立刻承认它们不会相交,要么我把你撵出教室,怎么样?” “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

“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起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

老师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大家默默地坐了几秒,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 “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选自《世界著名小说精华》(有删改)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从文章内容上读懂“写了什么”,答题思路:谁?做什么?怎么样?)

答:

2.你认为文中下列人物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从人物性格上读懂“写了什么”)

①西多罗夫:

②谢苗诺夫:

③老师: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人物描写上读懂“怎么写的”。答题思路:用什么手法写的) 答:

4.你对西多罗夫与老师争论“公理”有什么看法?赞同与否都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提示:读懂“写了什么”。答题模式:一种是“我赞同„„”然后说理由;另一种

是“我不赞同„„”然后说理由。)

答:

【参考答案】

1.学生西多罗夫不明白一条公理,与老师争论,被老师撵出教室。

2.①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态度温和、天真无邪)

②循规蹈矩(态度认真、乖巧听话)

③主观武断(粗暴急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3.示例:用对话描写,把人物的语言描写得极富个性(或“使人物个性鲜明”)。如“要么你立刻承认它们不会相交,要么我把你撵出教室”,教师语言生硬,态度粗暴。(意见表达清楚即可。)

4.略。(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 小学语文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阅读是学生搜集课外知识.储存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短文阅读分析题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随着短文阅读题目在试卷中比重的增大,主观题的测试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看到许多学生拿着试卷一筹莫展,我很想再唠叨几句关于小学语文短文阅读的答题技 ...

  • 海西教育网络学习考试答案1
  • 一 单选题1. 以下哪一种观察方式是心理诊断中的摄人性会谈() 即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 即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 即通过会谈搜集资料,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 况等 会谈涉及的往往不是病人而是健康人的某些问题 本题分值: 2.0 用户得分: 2.0 用 ...

  • 2014福建海西教育心理健康考试题库4
  • 一 单选题 1. 以下哪种教学技能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提问技能 教学演示技能 反馈强化技能 板书技能 本题分值: 2.0 用户得分: 2.0 用户解答: 提问技能 知识点: 标准答案: 提问技能 解题过程: 2.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

  •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
  •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题是语文考试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只顾完成阅读问题,而没有细细的去推敲,揣摩,体会问题更深入的含义,只是草草了事,答案只浮于表面,没有仔细深入地去品读文章,没有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重点的词.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一些做阅读理解的方法. 一般来说,学生 ...

  • 高中语文教学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 高考小说阅读---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技巧 开放性试题,即探究题,它一般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的一种题型,它往往作为现代文阅读的压轴题,具有形式灵活.综合性强.分值高.难度大等特点.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完美地解答好此题,确实较难.但这种试题是拉分题,放弃它就会直接影响高考语文的成绩,从而影响整个高考的成败.所 ...

  • 家教阅读写作技巧
  •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 ...

  • 初一语文学法指导
  • 初一语文学法指导(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谈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要靠"学得"."习得",而不仅仅靠老师的"教得".围绕"听说读写",语文教师常常是反复地教,可很多学生仍然是读书费解其意,作文不得要 ...

  •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设题类型与解答策略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设题类型与解答策略 作者:杨治艳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5期 摘 要:阅读理解是高考英语试题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做好阅读是获得高考英语高分的关键.然而,许多学生总觉得阅读理解文章读不懂,时间不够 ...

  •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
  •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 理解, 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 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 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 如何准确理解句子, 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 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探析. 理解句子类题型 一.理解句子含义. 所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