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性的理解

课程论文

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理解

姓 名学 号: 102009508

院 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9级研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方式: [1**********]

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理解

人是具有社会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说过:

“不是人的存在决定人的

活动,而是人的活动决定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规定,而是人的活动过程本身及其成果既社会。”[1] 所以,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但是以往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往往来自于对社会实体化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也没有真正的理解人、人的本质属性,从而在理论及实践上仍在延续着人与社会的对立观念。因而深入地了解并形成对人的社会性的真正理解仍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1、实体化社会观

实体化社会观是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状态中形成的。这种社会观是固定的,是将人的社会性抽象化和僵化的理论。它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在社会实践和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是人的社会实践和人的劳动的外在的表象的集合,是人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的表现。实体化社会观是人们对“社会”经验的直观的产物。这种经验直观经过思想家的理论化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社会观。这些社会观一方面深化了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对人们的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而,这种“实体化”的社会观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从理论的本身来说这种社会观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实体化”的社会观作为建立在人们对“社会”经验的直观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还仅仅地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它并没有把握到社会的实质。只是这种社会观因符合人们的经验的常识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所以,实体化的社会观不能对社会做出真实的说明,也无法对社会做出正确的理解。另一方面,“实体化”的社会观是以作为头脑中的抽象个人作为出发点的,这样,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就被抽掉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就不会真正的理解由真实的人构成的社会,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说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统一也就无法实现,人的本质属性也就难以了解、把握!

人的社会性是人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由人际之间的相互联结而产生的。从表象来说,人的社会性是在人的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在社会中形成和塑造了人的社会性。然而,如何理解“人”是对人的社会性的不同的理解的关键。以往对于人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与社会的对立的基础上的。这种对人的理解是同人的真实的本性是不相符合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反思的存在物,就会对自身的存在方式有所反思,有所理解,从而形成人的社会性。这说明,人作为能够进行自我思考

的存在物,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就不能够仅仅建立在对人的社会活动所展示出来的表象上面,而应是建立在对于人的真正理解的层面上。“人”是“丰富”的又是“抽象”的,人的社会性的解释也应是人的“丰富性”和人的“抽象性”的实际的反映。

2、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理解

我们说人的社会性是建立在人的“丰富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是“丰富”的,是一种“丰富性”的建构。但参照以往的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表述——人的社会性的理解是建立于对人的抽象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人的抽象的理解是从单个的人来说的,由单个的人结合起来组成了社会这个综合体,人是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所以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是人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显现的人的各种关系的简单组成。对人的抽象理解是将人的各种丰富性剥离,使人只剩下一个社会的组成单位的身份,只剩下人作为人的一个符号。在这种表述中的人的社会性则必然是单个的“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只是“人”的简单组合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体化的社会观也是建立在单个的人的基础之上的。实体化的社会观是将社会当作在人之外的“存在物”来理解的。这种观点是形成人与社会对立的主要原因。实体化的社会观将社会和个人都具体化,都将原先不可固定的“社会”和“个人”用具体的表象显现。实体化的社会观将社会具体为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者是由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结果——社会是由人创造的。事实上“人”与“社会”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体化”的社会观把握的只能是社会的表面现象,而不是现象所体现的本质。

3、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理解带来的问题

人是一个有思想,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于人的理解也要建立在人的多样性和人的生命的丰富性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多样性和人的生命的丰富性是人的基本特征。从人的多样性、人的生命的丰富性来理解人就可以真正的把握人的本质和特性,从而可以把握人的社会性的真正的含义,把握人的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实体性理解的人,其是将人抽象化,将人从一个活生生的状态中剥离,抽取人作为“人”的共性,这样理解的人是人的各种特点的集合,是人的各项标准的简单相加,得到的只能是人的几个部分相加的结果,丧失了人作为人所具有的多样性和人的生命的丰富性。抽象

的人的理解只能是对人的全体观的一种内在的否定。人之作为人,是由其真正的内涵,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进化的一种理念的最终极结果。人类和人的各种表现都体现出人的丰富性和多彩性、多样性。抽象的理解人只会将人所具有的各种外在于社会以人所独有的特性完全的剥离。它不能,也不能够把握人的真正的内涵,把握人的真正的本质。在人性基础上的理解人的社会性也就无从谈起。 “实体化”理解人,只能造成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人寻求脱离社会的绝对自由,而社会对人绝对控制,二者无法摆脱这紧张的对立关系。

4、人的内在的社会性是人的真实本性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由人构成的,而是表示这些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这说明社会不是由抽象的“人”构成的。社会从构成上看也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关系所构成。在社会中并不存在“人”,只是存在具有某种特殊身份的社会化的“人”——社会不是人的外部的构造,而是人本身就是以社会的方式存在着。由此我们可知:所谓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观点完全的抹煞了人的内涵性,表现出来的只是人的外在的构像,不能够代表人的真实的含义,也不能够真正的理解社会的含义。什么是人的内在的社会性?人的内在的社会性又是如何的体现?我认为人的内在的社会性是基于对于“人”的真实的把握之上的。人的真实性的把握要超出人在社会中的各种的表现。要认识到人的社会活动只是一种外在的关系的联结,它所反映的只是人的行为体系,不能够代表人的真实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也不能够同时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的内涵。它所表达的只是人的外在直观的形象性,没有经过“人”的内涵的真实的理解和表达。人是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的集合体。人的自然性是人自从产生的那一时刻就具有的本性,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是人的所有性质当中的表现最为稳定的一个。而人的社会性是在人的各种劳动和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直观,同时也是最为本质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团结性、具有不同于动物的思想性、进行劳动的实践性。我们说过,人的实践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它不是人的真实的社会性的理解和表述。在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追求人真实本性的表达必然要和人的内在性相联系,正如意向所表述的那样,意向是由典型性和平均主观性来表达的,所以对于人的真实的本性也应该有人的内在的社会性来表述。只有理解了

人的内在的社会性,才会对人在社会中所进行的行为从人的外部视角来把握,从而求得人的真实本性。

5、超越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

前文中我们谈到了实体性的社会观的理解,认为这种实体性的社会观是建立在对人的抽象的理解之上的一种错误的表达,它不仅会对人如何真正的理解人的社会性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还会造成社会和个人二元的对立;它会使人们在实践中把人理解为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微不足道、可有可无的存在,个人对社会这个强大的异己力量无能为力、无所作为。这样,各种以“社会”的名誉对个人的无理要求就会获得天经地义的合法性,个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社会的要求,社会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抽象的理解人的社会性只会将社会视为一种无形的“监狱”。一些尊重生命,追求自由的人们就会对社会这个大“监狱”产生厌恶的情绪,会为了逃出这个大“监狱”而对社会产生一种敌对的态度,或者是逃离社会隐居自然,或者是鼓吹无政府主义、不合作主义。这样会对现实的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超越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不仅是要求回复人的真实本性的表达,也是对人的本真的一种追求。在超出了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现在社会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进行人性的理解和解答,从而消除对社会的不稳定的因素,保护社会的健康良性的运行,使社会真实的存在、使社会成为人的理想的生活聚居体。在其中人的本性,人的本真可以得到最为全面的表白及阐述。超越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是人回归自己,回归自然,找到真正个人的必然的要求。正如哲学上所说的,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人的本性,是人的真实个性的本正的表达,而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见到的人的各种表象的集合和抽象的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课程论文

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理解

姓 名学 号: 102009508

院 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9级研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方式: [1**********]

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理解

人是具有社会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说过:

“不是人的存在决定人的

活动,而是人的活动决定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规定,而是人的活动过程本身及其成果既社会。”[1] 所以,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但是以往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往往来自于对社会实体化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也没有真正的理解人、人的本质属性,从而在理论及实践上仍在延续着人与社会的对立观念。因而深入地了解并形成对人的社会性的真正理解仍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1、实体化社会观

实体化社会观是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状态中形成的。这种社会观是固定的,是将人的社会性抽象化和僵化的理论。它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在社会实践和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是人的社会实践和人的劳动的外在的表象的集合,是人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的表现。实体化社会观是人们对“社会”经验的直观的产物。这种经验直观经过思想家的理论化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社会观。这些社会观一方面深化了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对人们的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而,这种“实体化”的社会观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从理论的本身来说这种社会观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实体化”的社会观作为建立在人们对“社会”经验的直观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还仅仅地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它并没有把握到社会的实质。只是这种社会观因符合人们的经验的常识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所以,实体化的社会观不能对社会做出真实的说明,也无法对社会做出正确的理解。另一方面,“实体化”的社会观是以作为头脑中的抽象个人作为出发点的,这样,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就被抽掉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就不会真正的理解由真实的人构成的社会,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说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统一也就无法实现,人的本质属性也就难以了解、把握!

人的社会性是人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由人际之间的相互联结而产生的。从表象来说,人的社会性是在人的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在社会中形成和塑造了人的社会性。然而,如何理解“人”是对人的社会性的不同的理解的关键。以往对于人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与社会的对立的基础上的。这种对人的理解是同人的真实的本性是不相符合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反思的存在物,就会对自身的存在方式有所反思,有所理解,从而形成人的社会性。这说明,人作为能够进行自我思考

的存在物,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就不能够仅仅建立在对人的社会活动所展示出来的表象上面,而应是建立在对于人的真正理解的层面上。“人”是“丰富”的又是“抽象”的,人的社会性的解释也应是人的“丰富性”和人的“抽象性”的实际的反映。

2、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理解

我们说人的社会性是建立在人的“丰富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是“丰富”的,是一种“丰富性”的建构。但参照以往的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表述——人的社会性的理解是建立于对人的抽象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人的抽象的理解是从单个的人来说的,由单个的人结合起来组成了社会这个综合体,人是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所以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是人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显现的人的各种关系的简单组成。对人的抽象理解是将人的各种丰富性剥离,使人只剩下一个社会的组成单位的身份,只剩下人作为人的一个符号。在这种表述中的人的社会性则必然是单个的“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只是“人”的简单组合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体化的社会观也是建立在单个的人的基础之上的。实体化的社会观是将社会当作在人之外的“存在物”来理解的。这种观点是形成人与社会对立的主要原因。实体化的社会观将社会和个人都具体化,都将原先不可固定的“社会”和“个人”用具体的表象显现。实体化的社会观将社会具体为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者是由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结果——社会是由人创造的。事实上“人”与“社会”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体化”的社会观把握的只能是社会的表面现象,而不是现象所体现的本质。

3、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理解带来的问题

人是一个有思想,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于人的理解也要建立在人的多样性和人的生命的丰富性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多样性和人的生命的丰富性是人的基本特征。从人的多样性、人的生命的丰富性来理解人就可以真正的把握人的本质和特性,从而可以把握人的社会性的真正的含义,把握人的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实体性理解的人,其是将人抽象化,将人从一个活生生的状态中剥离,抽取人作为“人”的共性,这样理解的人是人的各种特点的集合,是人的各项标准的简单相加,得到的只能是人的几个部分相加的结果,丧失了人作为人所具有的多样性和人的生命的丰富性。抽象

的人的理解只能是对人的全体观的一种内在的否定。人之作为人,是由其真正的内涵,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进化的一种理念的最终极结果。人类和人的各种表现都体现出人的丰富性和多彩性、多样性。抽象的理解人只会将人所具有的各种外在于社会以人所独有的特性完全的剥离。它不能,也不能够把握人的真正的内涵,把握人的真正的本质。在人性基础上的理解人的社会性也就无从谈起。 “实体化”理解人,只能造成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人寻求脱离社会的绝对自由,而社会对人绝对控制,二者无法摆脱这紧张的对立关系。

4、人的内在的社会性是人的真实本性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由人构成的,而是表示这些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这说明社会不是由抽象的“人”构成的。社会从构成上看也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关系所构成。在社会中并不存在“人”,只是存在具有某种特殊身份的社会化的“人”——社会不是人的外部的构造,而是人本身就是以社会的方式存在着。由此我们可知:所谓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观点完全的抹煞了人的内涵性,表现出来的只是人的外在的构像,不能够代表人的真实的含义,也不能够真正的理解社会的含义。什么是人的内在的社会性?人的内在的社会性又是如何的体现?我认为人的内在的社会性是基于对于“人”的真实的把握之上的。人的真实性的把握要超出人在社会中的各种的表现。要认识到人的社会活动只是一种外在的关系的联结,它所反映的只是人的行为体系,不能够代表人的真实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也不能够同时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的内涵。它所表达的只是人的外在直观的形象性,没有经过“人”的内涵的真实的理解和表达。人是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的集合体。人的自然性是人自从产生的那一时刻就具有的本性,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是人的所有性质当中的表现最为稳定的一个。而人的社会性是在人的各种劳动和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直观,同时也是最为本质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团结性、具有不同于动物的思想性、进行劳动的实践性。我们说过,人的实践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它不是人的真实的社会性的理解和表述。在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追求人真实本性的表达必然要和人的内在性相联系,正如意向所表述的那样,意向是由典型性和平均主观性来表达的,所以对于人的真实的本性也应该有人的内在的社会性来表述。只有理解了

人的内在的社会性,才会对人在社会中所进行的行为从人的外部视角来把握,从而求得人的真实本性。

5、超越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

前文中我们谈到了实体性的社会观的理解,认为这种实体性的社会观是建立在对人的抽象的理解之上的一种错误的表达,它不仅会对人如何真正的理解人的社会性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还会造成社会和个人二元的对立;它会使人们在实践中把人理解为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微不足道、可有可无的存在,个人对社会这个强大的异己力量无能为力、无所作为。这样,各种以“社会”的名誉对个人的无理要求就会获得天经地义的合法性,个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社会的要求,社会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抽象的理解人的社会性只会将社会视为一种无形的“监狱”。一些尊重生命,追求自由的人们就会对社会这个大“监狱”产生厌恶的情绪,会为了逃出这个大“监狱”而对社会产生一种敌对的态度,或者是逃离社会隐居自然,或者是鼓吹无政府主义、不合作主义。这样会对现实的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超越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不仅是要求回复人的真实本性的表达,也是对人的本真的一种追求。在超出了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现在社会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进行人性的理解和解答,从而消除对社会的不稳定的因素,保护社会的健康良性的运行,使社会真实的存在、使社会成为人的理想的生活聚居体。在其中人的本性,人的本真可以得到最为全面的表白及阐述。超越对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理解,是人回归自己,回归自然,找到真正个人的必然的要求。正如哲学上所说的,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人的本性,是人的真实个性的本正的表达,而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见到的人的各种表象的集合和抽象的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相关内容

  • 公民的法律理解-解释与和谐社会的治理及建设
  • 芜湖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 0 0 9年第 1 卷 第 4期 1 公民的法律理解一 解释 与和谐社会  ̄ 理及建设  ̄f J i l 李路根 (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 10 ) 4 00 摘 要: 基于对公 民法律理解. 解释 问题 的分析 5出 了 l 对公 民的法律 理解一 解释活 ...

  • 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分数与题型 1.总分 100分 2.论述题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考试内容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考试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2.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作 ...

  • 2013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德育考试大纲
  • 2013 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大纲 德 育 本考试大纲依据教育部 2009 年 1 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 教学大纲>,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 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6 月第 ...

  • 吉首大学专升本经济学
  • 专升本<政治经济学>课程考核大纲 一.参考教材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出版. 二.考试要求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在揭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运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 2013年高职单考单招文化教育类考试大纲
  • 2013年福建省高职单考单招 文化教育类专业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以教育部公布的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教学用书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目录中文秘专业有关教材为主要参考教材.本考试大纲所涉及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秘书基础>.< ...

  • 工地安全规范
  • 课程名称:投资项目评估 课程代码:0675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企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实施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对拟建项目在市场销售.投资环境. ...

  • 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 附件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 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 ...

  • 毛概开卷考大纲
  • A 部分 A1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A2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探索的理论成果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刘志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恩格斯晚年认为新唯物主义含义是,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并严格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是旧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