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年北京高考化学实验探究题汇总

(13)28.(15分)

某学生对SO 2与漂粉精的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1)C12和Ca(OH)2制取漂粉精的化学方程是 。

(2)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漂粉精溶液具有的性质是。

(3)向水中持续通入SO 2,未观察到白雾。推测现象i 的白雾由HC1小液滴形成,进行如下实验:

a. 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白雾,无变化; b. 用酸化的AgNO 3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 ① 实验a 目的是 。

②由实验a 、b 不能判断白雾中含有HCl ,理由是 。

(4)现象ii 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和Cl -发生反应。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 。

(5)将A 瓶中混合物过滤、洗涤,得到沉淀X

①向沉淀X 中加入稀HC1,无明显变化。取上层清液,加入BaC1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沉淀X 中含有的物质是 。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iii 中黄绿色褪去的原因: 。

(12)27. (15分)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 a .Ag(NH3) 2++2H2O

Ag ++2NH3·H 2O b .AgOH 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 2O

(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 3,黑色物质中有Ag 2O.

①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 3,产生的现象是 ② 产生Ag 2O 的原因是(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 还原Ag 2O 。实验及现象:向AgNO 3 溶液中加入 ,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4)重新假设:在NaOH 存在下. 可能是NH 3, 还原Ag 2O 。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现象:出现银镜。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 氨水制取NH 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

(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 2OH 生成。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 存在下,可能是Ag(NH3) 2OH 也参与了NH 3还原Ag 2O 的反应. 进行如下实验:

① 有部分

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 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 (6)用HNO 3消洗试管壁上的Ag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g 2O 溶

(11)27. (15分)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 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 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 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⑴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⑵C 中白色沉淀是 ,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 2具有 性。 ⑶C 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⑷分析B 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 乙在A 、B 间增加洗气瓶D ,D 中盛放的试剂是 。 ②进行实验,B 中现象: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象

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因: 。

⑸合并⑷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 中无沉淀生成,而C 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

结论是 。

(10)27.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试验过程:

Ⅰ. 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 ,滴加浓盐酸。 Ⅱ. 当B 和C 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 当B 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 Ⅳ………

(1)A 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

(3)B 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得电子

能力逐渐减弱。

27.(14分)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 氧化成NO 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 反应,能与NO 2反应: 2NO 2+2NaOH = 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 ..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装置②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试验现象是 。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是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 。

a. 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 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 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13)28.(15分)

某学生对SO 2与漂粉精的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1)C12和Ca(OH)2制取漂粉精的化学方程是 。

(2)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漂粉精溶液具有的性质是。

(3)向水中持续通入SO 2,未观察到白雾。推测现象i 的白雾由HC1小液滴形成,进行如下实验:

a. 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白雾,无变化; b. 用酸化的AgNO 3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 ① 实验a 目的是 。

②由实验a 、b 不能判断白雾中含有HCl ,理由是 。

(4)现象ii 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和Cl -发生反应。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 。

(5)将A 瓶中混合物过滤、洗涤,得到沉淀X

①向沉淀X 中加入稀HC1,无明显变化。取上层清液,加入BaC1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沉淀X 中含有的物质是 。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iii 中黄绿色褪去的原因: 。

(12)27. (15分)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 a .Ag(NH3) 2++2H2O

Ag ++2NH3·H 2O b .AgOH 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 2O

(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 3,黑色物质中有Ag 2O.

①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 3,产生的现象是 ② 产生Ag 2O 的原因是(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 还原Ag 2O 。实验及现象:向AgNO 3 溶液中加入 ,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4)重新假设:在NaOH 存在下. 可能是NH 3, 还原Ag 2O 。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现象:出现银镜。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 氨水制取NH 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

(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 2OH 生成。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 存在下,可能是Ag(NH3) 2OH 也参与了NH 3还原Ag 2O 的反应. 进行如下实验:

① 有部分

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 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 (6)用HNO 3消洗试管壁上的Ag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g 2O 溶

(11)27. (15分)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 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 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 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⑴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⑵C 中白色沉淀是 ,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 2具有 性。 ⑶C 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⑷分析B 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 乙在A 、B 间增加洗气瓶D ,D 中盛放的试剂是 。 ②进行实验,B 中现象: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象

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因: 。

⑸合并⑷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 中无沉淀生成,而C 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

结论是 。

(10)27.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试验过程:

Ⅰ. 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 ,滴加浓盐酸。 Ⅱ. 当B 和C 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 当B 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 Ⅳ………

(1)A 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

(3)B 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得电子

能力逐渐减弱。

27.(14分)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 氧化成NO 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 反应,能与NO 2反应: 2NO 2+2NaOH = 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 ..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装置②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试验现象是 。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是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 。

a. 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 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 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相关内容

  • 2006-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汇总
  • 2006-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汇总表 二.虚词考查情况 2006-2015年虚词考查情况统计表 课本文言实词迁移训练(部分) 属(10年12考)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 (3) ...

  • 20铵根_碳酸氢根和氢氧根反应的先后顺序究竟如何_肖中荣
  • 铵根.碳酸氢根和氢氧根反应的先后顺序究竟如何 肖中荣* ()浙江杭州学军中学 310012 摘要 对2012年上海高考题46题,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对碳酸氢根.铵根与氢氧根反应的先后顺序进行探究. 关键词 反应顺序 实验 理论 碳酸氢铵 氢氧化钠:1/3.1003OI0.13884807hx.201 ...

  • 2012年教科室工作总结
  • 一学期以来,在全校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教科室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集中研究中高考备考策略,兼顾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一部分 本学期工作回顾 1. 以"2012年中高考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展示课",提高初三.高三复习备考效益. 为推动两个毕业年级任课教师重视复习课,研究 ...

  • ★2013北京高考零分作文
  • 13北京高考零分作文:爱迪生接见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佬 探讨手机未来发展 2013-06-24 2013北京高考零分作文:爱迪生:乔布斯是我转世 2013-06-21 2013北京高考零分作文:爱迪生举牌"开房请找我" 2013-06-21 2013年北京高考零分作文汇总 2013- ...

  • 高中高考化学实验必过汇总
  •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 考点一 基本仪器与基本操作 1.识别四类仪器 (1)用作容器或反应器的仪器 ①试管 ②蒸发皿 ③坩埚 ④圆底烧瓶 ⑤平底烧瓶 ⑥烧杯 ⑦蒸馏烧瓶 ⑧锥形瓶 ⑨集气瓶 ⑩广口瓶 ⑪燃烧匙 (2)用于提纯.分离和干燥的仪器 ①漏斗 ②分液漏斗 ③球形干燥管 (3)常用计量仪器 ①量筒 ...

  • 各地高考生物实验选择题汇总
  • 高中生物实验题汇总 选择题部分(1) 1.(2010·安徽安庆市五校高三模拟)若以鸡蛋蛋白液为材料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发现蛋 白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描述中正确 的是 A.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搅拌不匀 B.只添加了双缩脲试剂A,未添加双缩脲试剂B C.鸡 ...

  •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变味的善良
  • 作者:云南考生 我们总站在富足的地方悯惜贫穷,总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 于是,我们俯身怜悯的姿态伤害了别人的自尊. 每次灾难过后,都有太多的人争先领养孤儿:当这片热潮过去,又有太多的孤儿陷入苦难.据心理学家分析,领养孤儿要考虑 ...

  • 备战高考(三)
  • 备战高考(三) 有关填报平行志愿的问题温柔一哮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 2010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荟萃·明月我心· 后高考时代huibaise2010 怎么查高考分数,高考分数终极档案风计时吹 郑州大学新中国首所综合大学_新闻中心_新浪网bluewhale 2010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 ...

  • 铁生锈耗氧量的测定
  • 铁生锈耗氧量的测定宰 朱亚明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101) 摘要:为了能定量测定铁生锈的耗氧量,使用常规仪器测定了粗铁丝生锈时的耗氧量,耗时7d:继续改进实验:用还原铁粉代替粗铁丝,耗时5h.改进实验引入数字化技术测定还原铁粉生锈时的耗氧量,相关数据立显.客观,lmin内氧气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