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语录博客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常有超越古人之大志,欲成就一番大业于胸中,但有时候却对不少今人的言行无法容忍,目前我可为是有大志而小气量之人。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不知是否真有才,但性格稍显愚木;向往智慧,大多时间能够保持一个和气的心境。大才和大智是我此生向往的境地,应该加以勤学苦练才对。

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宽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也有能够宽恕别人的心,但是需要时日。斥责别人倒是不多,如有,却似乎很严厉,如雷霆,实不足龋但也常以斥责别人的姿态内责自己。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这点倒是做的还可以,遇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言,不怕吃亏。

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

做事情,还是替自己想的多,似乎还没有多替别人思考的习惯,这点今后应该多加注意。书面文字论人功过,虽然不属那些长舌妇类,但也毕竟不是好的品性气质,应引以为戒。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闲谈时候,一般不喜欢论人非;以前喜欢气功,还常常静坐,也能够思考自己的得失过错,但现在很少能够屏息静坐常思己过,虽偶尔留于行文,但毕竟不如静坐思过来得彻底。

7、“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与故人朋友相约,时常提起那些陈旧的往事,有得意的眉飞色舞,也有失魄时的义愤填膺和无所事事。以后如遇此等场面,应该简单掠过,不要多提自己,还是多听听他人的故事。

8、“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9、“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

虑危。处治,思乱。”

还能够做到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态交朋友;在杜绝或自行消化那些经过自己眼、耳的流言蜚语还需要下功夫;以后应该时常严厉自责,以弱的姿态化解外界的强势之力,鼓励自己做到居安思危。

10、“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经常被外物所扰动,可见定性之差。

11、“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感觉意粗和性躁的性格特征随着诸多经历增多而逐渐趋于心平气和,也许一事无成的态势会得到些缓解。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正,诚实的品德还需要不断精进,从容不迫的心态还需要加以苦练。

1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志虽苦,但有意趣所乐相弥补;仍然需要扩大气度,在言行举止上更需要谨慎、周密。

14、“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做事情倒是经常能够获取满足,心灵也常常能够得到慰藉。如果说到无求的境界,确实相距甚远。至今,我还没有拥有过任何值得一道的东西,没有拥有,何谈无求?也许,将来能够倾其所能,创下一番业绩,再谈论无求的高境,或许还有资格,说不定到那时候,品德还会自然上个台阶。

15、“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但是我感觉到自己还没有到应该停止前进的地步,因此,我仍需努力、精进。

16、“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谦虚退让做得还不错,待人也还有容,恬淡能够沾边,处事还不能够达到安详、圆融的层次。

17、“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

不喜欢别人以术待我,也很少以术待人;喜欢直来直去,不浪费宝贵时光。不想与人争斗,如果别人欺我太甚,则喜欢以刚克刚,往往搞得两败俱伤,实为失败之举止。未来欲成大业,还要学习水的品德,善于以柔克刚。

18、“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事业来衡量自己的心胸,但人生毕竟会有那一天的。如果想成就更大的事情,看来一是要抓住良好的机遇,二就是要修炼心胸,那种有忍乃大而后能成大德性的天下容器。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常有超越古人之大志,欲成就一番大业于胸中,但有时候却对不少今人的言行无法容忍,目前我可为是有大志而小气量之人。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不知是否真有才,但性格稍显愚木;向往智慧,大多时间能够保持一个和气的心境。大才和大智是我此生向往的境地,应该加以勤学苦练才对。

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宽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也有能够宽恕别人的心,但是需要时日。斥责别人倒是不多,如有,却似乎很严厉,如雷霆,实不足龋但也常以斥责别人的姿态内责自己。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这点倒是做的还可以,遇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言,不怕吃亏。

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

做事情,还是替自己想的多,似乎还没有多替别人思考的习惯,这点今后应该多加注意。书面文字论人功过,虽然不属那些长舌妇类,但也毕竟不是好的品性气质,应引以为戒。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闲谈时候,一般不喜欢论人非;以前喜欢气功,还常常静坐,也能够思考自己的得失过错,但现在很少能够屏息静坐常思己过,虽偶尔留于行文,但毕竟不如静坐思过来得彻底。

7、“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与故人朋友相约,时常提起那些陈旧的往事,有得意的眉飞色舞,也有失魄时的义愤填膺和无所事事。以后如遇此等场面,应该简单掠过,不要多提自己,还是多听听他人的故事。

8、“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9、“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

虑危。处治,思乱。”

还能够做到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态交朋友;在杜绝或自行消化那些经过自己眼、耳的流言蜚语还需要下功夫;以后应该时常严厉自责,以弱的姿态化解外界的强势之力,鼓励自己做到居安思危。

10、“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经常被外物所扰动,可见定性之差。

11、“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感觉意粗和性躁的性格特征随着诸多经历增多而逐渐趋于心平气和,也许一事无成的态势会得到些缓解。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正,诚实的品德还需要不断精进,从容不迫的心态还需要加以苦练。

1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志虽苦,但有意趣所乐相弥补;仍然需要扩大气度,在言行举止上更需要谨慎、周密。

14、“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做事情倒是经常能够获取满足,心灵也常常能够得到慰藉。如果说到无求的境界,确实相距甚远。至今,我还没有拥有过任何值得一道的东西,没有拥有,何谈无求?也许,将来能够倾其所能,创下一番业绩,再谈论无求的高境,或许还有资格,说不定到那时候,品德还会自然上个台阶。

15、“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但是我感觉到自己还没有到应该停止前进的地步,因此,我仍需努力、精进。

16、“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谦虚退让做得还不错,待人也还有容,恬淡能够沾边,处事还不能够达到安详、圆融的层次。

17、“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

不喜欢别人以术待我,也很少以术待人;喜欢直来直去,不浪费宝贵时光。不想与人争斗,如果别人欺我太甚,则喜欢以刚克刚,往往搞得两败俱伤,实为失败之举止。未来欲成大业,还要学习水的品德,善于以柔克刚。

18、“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事业来衡量自己的心胸,但人生毕竟会有那一天的。如果想成就更大的事情,看来一是要抓住良好的机遇,二就是要修炼心胸,那种有忍乃大而后能成大德性的天下容器。


相关内容

  • 弘一法师语录
  • (2013-01-18 23:27:21) 转载▼ 标签: 文化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 ...

  •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选
  •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 ...

  •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 1.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常有超越古人之大志,欲成就一番大业于胸中,但有时候却对不少今人的言行无法容忍,目前我可为是有大志而小气量之人.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不知是否真有才,但性格稍显愚木;向往智慧,大多 ...

  • 弘一法师李叔同
  • 弘一法师 李叔同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生平 主要贡献 李叔同的&l ...

  • 转在弘一法师围墙外面
  • 最早无意中走进弘一法师的精神世界,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城南旧事>有一首插曲<送别>,记忆深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曲子舒缓婉转,歌词优美蕴藉,很有些宋代婉约词的味道.那时还不 ...

  • 李叔同与叶圣陶(6P)
  • 正文 拜见大师 早在李叔同于<太平洋报>办副刊时,叶圣陶就对李叔同的书画艺术留有深刻的印象.李叔同出家后,叶圣陶曾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弘一大师的情况.至于叶圣陶与李叔同的相识,还是在李叔同出家以后得益于丰子恺的介绍.他在<两法师>一文中是这么说的: 十分感兴趣之余,自然来了见 ...

  • 弘一法师: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 2016-05-18 19:33 弘一法师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17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弘一法师 2/17 律己, ...

  • 李叔同与王一亭(6P)
  • 王一亭(1867-1938),名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他是近代上海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先后任中国佛教协会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佛学书局董事长.世界佛教居士林副林长.林长等职.王一亭又是一位国画大师,刘海粟为创造有中国气派的西洋画,曾特聘他与吴昌硕担任作品的审查员. 王一亭与李叔同的交谊 艺缘192 ...

  • 2014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一材多用
  • 一点素心 作者:黎武静 来源:<羊城晚报>2013年2月3日 偶然地,被一张照片震撼.拍片现场,红墙青瓦,演员在拍片之余执一支毛笔,捧一瓶水,就这样,在墙上笔走龙蛇,行云流水. 是什么让人感动,在这短暂的瞬间?想起两个字:素心."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