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听雨的韵味

  无 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林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读到这一节,我常常觉得诧异,诧异的不仅是林黛玉对“残荷听雨”意象的钟情,还有她对李商隐的拒斥态度。李商隐《柳枝五首》序记载了一个叫柳枝的少女,精通音律,当她听到李商隐的《燕台诗》时,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同是多情少女,为什么林黛玉会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呢?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又有什么特别的意味,使得她如此留恋呢?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追忆。当人们很亲切地追忆并再现从前的景况时,那一特殊的情景对追忆者有着意义,对于一般的追忆而言,它往往也同时意味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希望和规划;但残荷听雨却与此不同,那些摇曳在秋雨中的败叶枯枝,不再意味着对叶绿花红的任何憧憬,而是它们的终结。在这自觉的终结体验中,却有着对枯萎过程最为深沉的绝望和抗议。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追忆,是一种更加真切的精神体验。这一首《无题》诗能使我们进一步领略这种追忆的复杂韵味。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意,它发生在一个通宵达旦的宴席上,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官场交际活动,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看来,那个女子是其中一个陪酒歌妓。正是这个女子,和李商隐在一片嘈杂之中,共同享有一份温情。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为爱情,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萌发状态,也许它只表现在一个相互怜惜的眼神中。一切都平淡如常:饮酒,行令,所有的感受都淹没在嘈嘈杂杂的喧嚣之中。没有表白,没有承诺,也没有任何约定。当应官的鼓声响起来的时候,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马一般的日子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温馨的情境,就像已经逝去的星辰和风,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欢喜,一种深切 的感动,还有挥之不去的忧伤,使诗人不能放弃。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温馨的情境。   “身无彩凤双飞翼”,所悲叹的首先是现实的困顿和绝望。李商隐少有才名,得显要赏识,人生像鼓满了风的帆,锦绣前程历历在目;但一次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联姻,使这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不仅如此,李商隐还不得不背着忘恩负义和首鼠两端的罪责,艰难地前行。多年的艰难的游幕生涯,使得李商隐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成为一个漂泊无根的人。一颗破碎的心灵由于对归宿的渴望,而变得多愁善感。为了抗拒这冷漠无望的现实世界,诗人开始演绎、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的温情体验。而“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是指相互赏识、两情相悦,也是指对彼此命运的认同。由此而生发的两情相悦,正是诗人所不断寻觅的自我拯救之道。   但一切都会改变。在“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中,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失落感正被诗人酝酿着,使我们隐约闻到一种悲伤的气息。诗人在第一句重复说了两个“昨夜”,它提醒我们这只不过是一种追忆。追忆是个人的事情,当诗人进入追忆之中的时候,它摒弃了外在现实世界,将“走马兰台”的无奈弃于一旁,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绝对真实之中,所以,它首先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此外,在一个感情波澜之后,诗人选择追忆,而不是谋划和憧憬,它还表明了诗人就这一件情事本身,已经做出了一个了断,那就是自觉放弃。   对这一段温情的放弃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诗人在自己的脑海里像慢镜回放一样,重新体味着昨天晚上的一切,体味那已然消逝的星光和微风,体味永远伫立在那里的画楼和桂堂时,一切是如此的亲切,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被遗漏,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过深深的感动,这其中更有无限的惋惜和依恋。春酒已经饮尽,也许永远不会再有;蜡灯已经熄灭,也许永远不会再次点亮。但那种温润和暖意,将永远留在诗人的心中。追忆,使一切嘈杂都隐去,只剩下星光闪烁、微风轻拂,只剩下温暖的酒和摇曳的灯。我们只能说,李商隐所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他自觉地放弃了现实的可能性。但昨夜毕竟美好,令人深情留恋,那么,李商隐如何会心甘情愿做出放弃的选择呢?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实仕途令人绝望,而在情感世界中,人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吗?李商隐在自己的漂泊生涯中,有过多次爱情体验,而每一次爱情体验,只留下深深的痛苦,留下一个个忧伤的追忆。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败,使得李商隐选择了追忆。追忆是一种退缩,是一种绝望的追求,也是最后的守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因为结局的“惘然”,所以只能追忆;因为不让任何情节发生,所以只留下追忆。对于李商隐来说,追忆已经成为一种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是将当下刻意演绎为一种追忆;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则是一种对既往的追忆。   林黛玉之所以能够认同残荷听雨,也是因为她对生命、对爱情的执着和恐惧。命定的敏感,使得林黛玉过早地窥破了人生的渺茫,过早地领略到无常的风刀霜剑,但林黛玉就是为还泪而生的,她不能放弃生命深处的温情,因此,也只能像李商隐那样,在一个过早来临的深秋,死死守护着那些瑟瑟的残荷。于是我们知道,所谓不喜欢李商隐诗的宣言,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中恐怕被人窥破的恐惧;对残荷听雨的认同,又将她的恐惧和孱弱无情地泄露出来。这大约就是残荷听雨的况味吧。

  无 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林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读到这一节,我常常觉得诧异,诧异的不仅是林黛玉对“残荷听雨”意象的钟情,还有她对李商隐的拒斥态度。李商隐《柳枝五首》序记载了一个叫柳枝的少女,精通音律,当她听到李商隐的《燕台诗》时,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同是多情少女,为什么林黛玉会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呢?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又有什么特别的意味,使得她如此留恋呢?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追忆。当人们很亲切地追忆并再现从前的景况时,那一特殊的情景对追忆者有着意义,对于一般的追忆而言,它往往也同时意味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希望和规划;但残荷听雨却与此不同,那些摇曳在秋雨中的败叶枯枝,不再意味着对叶绿花红的任何憧憬,而是它们的终结。在这自觉的终结体验中,却有着对枯萎过程最为深沉的绝望和抗议。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追忆,是一种更加真切的精神体验。这一首《无题》诗能使我们进一步领略这种追忆的复杂韵味。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意,它发生在一个通宵达旦的宴席上,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官场交际活动,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看来,那个女子是其中一个陪酒歌妓。正是这个女子,和李商隐在一片嘈杂之中,共同享有一份温情。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为爱情,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萌发状态,也许它只表现在一个相互怜惜的眼神中。一切都平淡如常:饮酒,行令,所有的感受都淹没在嘈嘈杂杂的喧嚣之中。没有表白,没有承诺,也没有任何约定。当应官的鼓声响起来的时候,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马一般的日子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温馨的情境,就像已经逝去的星辰和风,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欢喜,一种深切 的感动,还有挥之不去的忧伤,使诗人不能放弃。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温馨的情境。   “身无彩凤双飞翼”,所悲叹的首先是现实的困顿和绝望。李商隐少有才名,得显要赏识,人生像鼓满了风的帆,锦绣前程历历在目;但一次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联姻,使这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不仅如此,李商隐还不得不背着忘恩负义和首鼠两端的罪责,艰难地前行。多年的艰难的游幕生涯,使得李商隐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成为一个漂泊无根的人。一颗破碎的心灵由于对归宿的渴望,而变得多愁善感。为了抗拒这冷漠无望的现实世界,诗人开始演绎、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的温情体验。而“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是指相互赏识、两情相悦,也是指对彼此命运的认同。由此而生发的两情相悦,正是诗人所不断寻觅的自我拯救之道。   但一切都会改变。在“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中,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失落感正被诗人酝酿着,使我们隐约闻到一种悲伤的气息。诗人在第一句重复说了两个“昨夜”,它提醒我们这只不过是一种追忆。追忆是个人的事情,当诗人进入追忆之中的时候,它摒弃了外在现实世界,将“走马兰台”的无奈弃于一旁,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绝对真实之中,所以,它首先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此外,在一个感情波澜之后,诗人选择追忆,而不是谋划和憧憬,它还表明了诗人就这一件情事本身,已经做出了一个了断,那就是自觉放弃。   对这一段温情的放弃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诗人在自己的脑海里像慢镜回放一样,重新体味着昨天晚上的一切,体味那已然消逝的星光和微风,体味永远伫立在那里的画楼和桂堂时,一切是如此的亲切,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被遗漏,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过深深的感动,这其中更有无限的惋惜和依恋。春酒已经饮尽,也许永远不会再有;蜡灯已经熄灭,也许永远不会再次点亮。但那种温润和暖意,将永远留在诗人的心中。追忆,使一切嘈杂都隐去,只剩下星光闪烁、微风轻拂,只剩下温暖的酒和摇曳的灯。我们只能说,李商隐所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他自觉地放弃了现实的可能性。但昨夜毕竟美好,令人深情留恋,那么,李商隐如何会心甘情愿做出放弃的选择呢?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实仕途令人绝望,而在情感世界中,人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吗?李商隐在自己的漂泊生涯中,有过多次爱情体验,而每一次爱情体验,只留下深深的痛苦,留下一个个忧伤的追忆。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败,使得李商隐选择了追忆。追忆是一种退缩,是一种绝望的追求,也是最后的守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因为结局的“惘然”,所以只能追忆;因为不让任何情节发生,所以只留下追忆。对于李商隐来说,追忆已经成为一种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是将当下刻意演绎为一种追忆;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则是一种对既往的追忆。   林黛玉之所以能够认同残荷听雨,也是因为她对生命、对爱情的执着和恐惧。命定的敏感,使得林黛玉过早地窥破了人生的渺茫,过早地领略到无常的风刀霜剑,但林黛玉就是为还泪而生的,她不能放弃生命深处的温情,因此,也只能像李商隐那样,在一个过早来临的深秋,死死守护着那些瑟瑟的残荷。于是我们知道,所谓不喜欢李商隐诗的宣言,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中恐怕被人窥破的恐惧;对残荷听雨的认同,又将她的恐惧和孱弱无情地泄露出来。这大约就是残荷听雨的况味吧。


相关内容

  • 墨与彩的韵味
  • <墨与彩的韵味>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艺术系 级 专业的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墨与彩的韵味>.出示板书墨与彩的韵味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5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A说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

  • 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美学因素
  • 理论研究・舞蹈 大 众 文 艺 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美学因素 许毓晓 (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明 显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其融入了人们各种不同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精神文化的追求,这些特定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我国 ...

  • 有韵味的女人和有品位的男人
  • 转载) 有韵味的女人和有品位的男人 (转载)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女人,她们并不漂亮,但看上去却 很舒服. 有着为人母的慈爱, 为人妻的贤淑. 一举一动里透出涵养. 聪慧与贤达. 这是一种很有韵味的女人,也是我最为欣赏的一类女人. 有韵味的女人,是善良的女人.善良是人最原始的天性,善良 ...

  • [优秀作文]茶的韵味
  • 热爱生活的人总觉得世界充满了韵味.即便是跟"油.盐.酱.醋"一样寻常的茶,只要你稍加留意,也能体会出它的"韵味"来. 茶的韵味,我最初得之于一篇故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轼到黄州上任,王安石要他捎带些"瞿塘中峡水".他到了 ...

  • 用心读书读出自己的韵味
  • 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 用心读书 读出自己的韵味 ----走进窦桂梅 感悟新阅读 东田庄一小 张春强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课堂,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课 ...

  • 六套中式风格装修设计案例赏析 古色古香禅意十足
  • 2014年08月21日 00:00  搜房装修设计     收藏  打印  字号:T|T 分享 扫描到手机 [提要]古雅并不呆滞,高贵并不庸俗,清澈并不混乱,这就是古典的家装给人的第一感觉.很多人一开始不怎么愿意装修成中式古典风格,总觉的那样有些老气,熟不知古典的装修风格越看越耐看,其中包含了很多人 ...

  • 作文的主题与韵味
  • 内容摘要:内容空乏.主题肤浅.语言贫乏,是初中生作文的通病,究其原因,还是作文教学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训练不得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设法让学生作文"新"起来.其最基本的做法,一是让学生有话可说,二是让学生学会挖掘主题,三是让学生尽量把文章写得有味. 关键词:内容实 主题深 韵味醇 ...

  • 技术进步与艺术终结
  • 摘要:在现代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艺术遭遇了自己的命运――过于发达的技术取消了艺术建构"可能世界"的可能性,艺术因此与历史进步脱节,最终走向了自身的消亡. 关键词:历史进步:技术:艺术终结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画家陈丹青曾用油画的方式临摹过一些中国山水画名家如董其 ...

  •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

  • 东方韵味三羲和
  • 三羲和,一个极具东方韵味的山东知名餐饮企业,其前身为鲁西南风味酒楼.基于"打造中国鲁菜第一人"的想法,谋求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完成转型为高端餐饮的梦想,该企业将旗下十余家鲁西南风味酒楼更名为"三羲和酒楼",邀请睿智匯设计公司重金打造,实现全新的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