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窥探启蒙运动

  在《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的开篇部分,美国法国史专家罗伯特·达恩顿即亮出自己研究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论,有别于惯常的从正面的几位主要的启蒙思想家的视角观察整个运动,别开生面地从自己所掌握的珍贵史料中潜入启蒙运动的底层,从那里去呈现启蒙运动中那些活生生的画面和细节。

  《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是这一庞大的写作计划《秘密文学作品大全》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一部《启蒙运动的生意》讲述狄德罗《百科全书》的出版史,第二部《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关注18世纪法国地下图书市场里热销的书籍本身——书的鉴定、书的扩散以及书的文本,第三部《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则是对普遍性的图书出版与销售的研究。事实上,《启蒙运动的生意》对于达恩顿关注的最重要主题——启蒙运动究竟有多深入地渗透进法国社会——有更为切实地回应。《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由于将重点放于禁书的内容(这本书也刚刚由华东师范大学出了中文版,书的第四部分“‘哲学书’简编”就是节选了三部当时最走红的禁书《开放的特丽莎》、《2440年:一个梦想,假如梦想不虚》、《杜巴利伯爵夫人轶事》),引起读者的好奇自是不在话下。《旧制度时代的地下文学》虽然也有一个颇具魅惑感的书名,但是它对于当时整个书籍市场的辨析和描述却时时透出严谨的学术色彩。

  阁楼文人的仇恨

  第一章《高贵的启蒙,卑下的文学》立刻将启蒙运动带入尘世(而非教科书作者所描述的那种纯净的舆论氛围),从18世纪作者的视角审视它,因为这些梦想着功名和金钱的狂热的作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想要填饱肚子,养家糊口,出人头地。达恩顿以如今并不算很有名的启蒙运动全盛期的哲学家絮亚尔为例,描画了那些掌握特权处于上流社会靠年金养肥自己的学术精英们,他们业已爬到社会的顶层,享受着每年一万或者两万里弗尔(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收入,以及旧制度最后的时光里的所有快乐。但另一方面大量散布在格拉布街上的作者却陷入文学无产者的状态中,这些被伏尔泰称为“衣衫褴褛的乌合之众的文学贱民”哪怕稍具才气就梦想着成为哲学家,他们从外省涌入巴黎,他们自己无力从事任何有益的工作,他们靠写诗和梦想生活,死于穷困潦倒。小克雷比永,一个巴黎警方的书籍审查官员,据说每年给四万到五万本诗歌小册子签发警方许可证。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作者根本没有出路,因为绝大多数的机会都被旧制度中无处不在的特权阶层剥夺了,他们陷入穷困之中,并非因为他们的早期作品比较激进,而是因为以垄断为特征的旧制度阻止他们进入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蜗居在阁楼上的文人仇恨旧制度的激情被点燃,恰恰是他们构成大革命的生力军,在他们的激情中裹挟着启蒙思想的碎片和个人欲望的洪流,伴随着革命一代新的精英被创造出来,而他们在穷困潦倒时炮制的大量小册子,则为他们日后在国民大会上滔滔不绝的发言拟好了底稿。

  旧制度本身培养了它自己的掘墓人

  第二章《格拉布街的密探》挑选出格拉布街上狂热小册子作者之一的雅克-皮埃尔·布里索作为研究个案。布里索是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领袖之一,自1779年8月31日以来,他一直与纳沙泰尔印刷公司通信,这些信件记录了布里索转变为一个小册子作者的过程。布里索最初的信件激荡着年轻人的热情,立志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哲学家,但到1784年他的热情消弭于沉重的财务负担之下。书中全文引用了布里索1784年10月22日寄给纳沙泰尔公司的一封信,以下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我正采取步骤使我的《法律哲学藏书》在法国获得许可,并且很肯定我能够得到这一恩惠。为此,请立即通过贝桑松的驿站马车寄两套已装订的第六卷到第九卷给巴黎警察总监勒努瓦先生,以及第十卷,如果已经付印的话。

  它表明,布里索能够从警方的手里把之前被扣押的书籍弄出来,而且很可能是通过巴黎警察总监勒努瓦的关系。在达恩顿看来,这封信大致可以解决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即布里索有没有做过旧制度时期警方的密探,并从中获利。随着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越来越激烈的斗争,对于布里索充当过警方密探的指控一直没有中断过,当然,布里索的反驳也总是底气十足,充满了英雄式的悲壮色彩。他不断地要求指控者拿出证据,因为他知道,关于他的警方记录已经因为巴士底狱的陷落而消失了,他的密友曼努埃尔(大革命后接管警方部门)将记录交给了他,“同时告诉我,没有任何关于我的东西应该留在警察的牛粪堆里”。达恩顿通过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而且对这些资料本身都有缜密的合乎逻辑的分析,基本将布里索充当过警方密探的指控坐实,但是达恩顿的目的似乎又不仅仅在于吸引眼球的揭秘报告,而是从深层心理来观察这些革命者进行革命的隐蔽动机,无论如何,是旧制度本身培养了它自己的掘墓人,因为其阴暗的统治也培养了那些不计后果的阴暗的反抗者:“密探活动败坏了他,在败坏他的过程中,证实了他对旧制度的仇恨。他肯定唾骂过那些控制这个体制的人,他们先是妨害了他获取荣誉的努力,接着,又把他变成了密探,以此来羞辱他。”

  极为普通的雇佣文人

  第三章《逃亡中的小册子作者》的主角叫勒塞纳,如果不是因为他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1780-1784)和纳沙泰尔公司频繁往来的生意信件,如果不是达恩顿以这些信件为原材料撰写学术著作,他将完全消失于历史的茫茫黑夜中。勒塞纳只是那个时代一个极为普通的雇佣文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和自己苦心撰写出来的各种异端小册子,四处寻找出名和赚钱的机会,但是最终作为个体的他们都彻底泯灭了。但是达恩顿指出,也许正是这些雇佣文人完成了将启蒙观念通过哲学家的思考而传递到读者手中的过程。勒塞纳们汇编、浓缩、推广和兜售启蒙运动,犹如他的生命取决于它——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启蒙运动就是他赖以糊口的食粮。根据纳沙泰尔公司保存的信件,勒塞纳是由另一位著名的学者达朗贝尔推荐给纳沙泰尔公司的,此后勒塞纳每周至少写一封信给纳沙泰尔公司,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各种出版书籍和杂志的建议。同时,他在信中还不忘将自己打扮成正直的文人共和国的公民,他和他的合作者在给纳沙泰尔公司的信中担保彼此的美德,但是很快他们就因为战利品而分裂,并在随后给纳沙泰尔公司的信中诋毁彼此的道德。如果有更多的才干、金钱和运气,勒塞纳有可能成为一个受尊敬的哲学家神甫,但“我们被受诅咒的环境驱使,驱使得非常残酷”,他堕落为一个逃犯和弃儿,在肃杀的冬天步履蹒跚地奔波在乡间,靠施舍过活,化名东躲西藏,以逃避密探的追捕。就勒塞纳而言,他是否在大革命中起过作用现在不得而知,因为他在1784年失踪了,但是这个籍籍无名的狂热小册子作者仍旧具有代表性,他在信中流露出的狂躁气质和隐藏的愤恨情绪恰好解释了大革命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那是对一个腐败已经渗入每一个人内心的制度深深的本能的仇恨。

  达恩顿试图将被离奇的历史人物和揭秘性的历史文件引开的注意力,转回到他撰写这本书的中心议题上,即旧制度下的文学文化是什么性质?在18世纪,谁生产书籍?谁阅读?他们是什么人?并以此为基础去尝试理解启蒙运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全书的结尾部分非常有力,并起到点睛之用:“这是怎样的情形啊!一个将其最先进的哲学与其最低劣的色情作品相提并论的政权,是一个自我削弱的政权,一个自己制造地下社会的政权,一个鼓励哲学堕落为毁谤作品的政权。”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有较大删节)

  在《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的开篇部分,美国法国史专家罗伯特·达恩顿即亮出自己研究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论,有别于惯常的从正面的几位主要的启蒙思想家的视角观察整个运动,别开生面地从自己所掌握的珍贵史料中潜入启蒙运动的底层,从那里去呈现启蒙运动中那些活生生的画面和细节。

  《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是这一庞大的写作计划《秘密文学作品大全》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一部《启蒙运动的生意》讲述狄德罗《百科全书》的出版史,第二部《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关注18世纪法国地下图书市场里热销的书籍本身——书的鉴定、书的扩散以及书的文本,第三部《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则是对普遍性的图书出版与销售的研究。事实上,《启蒙运动的生意》对于达恩顿关注的最重要主题——启蒙运动究竟有多深入地渗透进法国社会——有更为切实地回应。《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由于将重点放于禁书的内容(这本书也刚刚由华东师范大学出了中文版,书的第四部分“‘哲学书’简编”就是节选了三部当时最走红的禁书《开放的特丽莎》、《2440年:一个梦想,假如梦想不虚》、《杜巴利伯爵夫人轶事》),引起读者的好奇自是不在话下。《旧制度时代的地下文学》虽然也有一个颇具魅惑感的书名,但是它对于当时整个书籍市场的辨析和描述却时时透出严谨的学术色彩。

  阁楼文人的仇恨

  第一章《高贵的启蒙,卑下的文学》立刻将启蒙运动带入尘世(而非教科书作者所描述的那种纯净的舆论氛围),从18世纪作者的视角审视它,因为这些梦想着功名和金钱的狂热的作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想要填饱肚子,养家糊口,出人头地。达恩顿以如今并不算很有名的启蒙运动全盛期的哲学家絮亚尔为例,描画了那些掌握特权处于上流社会靠年金养肥自己的学术精英们,他们业已爬到社会的顶层,享受着每年一万或者两万里弗尔(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收入,以及旧制度最后的时光里的所有快乐。但另一方面大量散布在格拉布街上的作者却陷入文学无产者的状态中,这些被伏尔泰称为“衣衫褴褛的乌合之众的文学贱民”哪怕稍具才气就梦想着成为哲学家,他们从外省涌入巴黎,他们自己无力从事任何有益的工作,他们靠写诗和梦想生活,死于穷困潦倒。小克雷比永,一个巴黎警方的书籍审查官员,据说每年给四万到五万本诗歌小册子签发警方许可证。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作者根本没有出路,因为绝大多数的机会都被旧制度中无处不在的特权阶层剥夺了,他们陷入穷困之中,并非因为他们的早期作品比较激进,而是因为以垄断为特征的旧制度阻止他们进入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蜗居在阁楼上的文人仇恨旧制度的激情被点燃,恰恰是他们构成大革命的生力军,在他们的激情中裹挟着启蒙思想的碎片和个人欲望的洪流,伴随着革命一代新的精英被创造出来,而他们在穷困潦倒时炮制的大量小册子,则为他们日后在国民大会上滔滔不绝的发言拟好了底稿。

  旧制度本身培养了它自己的掘墓人

  第二章《格拉布街的密探》挑选出格拉布街上狂热小册子作者之一的雅克-皮埃尔·布里索作为研究个案。布里索是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领袖之一,自1779年8月31日以来,他一直与纳沙泰尔印刷公司通信,这些信件记录了布里索转变为一个小册子作者的过程。布里索最初的信件激荡着年轻人的热情,立志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哲学家,但到1784年他的热情消弭于沉重的财务负担之下。书中全文引用了布里索1784年10月22日寄给纳沙泰尔公司的一封信,以下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我正采取步骤使我的《法律哲学藏书》在法国获得许可,并且很肯定我能够得到这一恩惠。为此,请立即通过贝桑松的驿站马车寄两套已装订的第六卷到第九卷给巴黎警察总监勒努瓦先生,以及第十卷,如果已经付印的话。

  它表明,布里索能够从警方的手里把之前被扣押的书籍弄出来,而且很可能是通过巴黎警察总监勒努瓦的关系。在达恩顿看来,这封信大致可以解决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即布里索有没有做过旧制度时期警方的密探,并从中获利。随着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越来越激烈的斗争,对于布里索充当过警方密探的指控一直没有中断过,当然,布里索的反驳也总是底气十足,充满了英雄式的悲壮色彩。他不断地要求指控者拿出证据,因为他知道,关于他的警方记录已经因为巴士底狱的陷落而消失了,他的密友曼努埃尔(大革命后接管警方部门)将记录交给了他,“同时告诉我,没有任何关于我的东西应该留在警察的牛粪堆里”。达恩顿通过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而且对这些资料本身都有缜密的合乎逻辑的分析,基本将布里索充当过警方密探的指控坐实,但是达恩顿的目的似乎又不仅仅在于吸引眼球的揭秘报告,而是从深层心理来观察这些革命者进行革命的隐蔽动机,无论如何,是旧制度本身培养了它自己的掘墓人,因为其阴暗的统治也培养了那些不计后果的阴暗的反抗者:“密探活动败坏了他,在败坏他的过程中,证实了他对旧制度的仇恨。他肯定唾骂过那些控制这个体制的人,他们先是妨害了他获取荣誉的努力,接着,又把他变成了密探,以此来羞辱他。”

  极为普通的雇佣文人

  第三章《逃亡中的小册子作者》的主角叫勒塞纳,如果不是因为他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1780-1784)和纳沙泰尔公司频繁往来的生意信件,如果不是达恩顿以这些信件为原材料撰写学术著作,他将完全消失于历史的茫茫黑夜中。勒塞纳只是那个时代一个极为普通的雇佣文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和自己苦心撰写出来的各种异端小册子,四处寻找出名和赚钱的机会,但是最终作为个体的他们都彻底泯灭了。但是达恩顿指出,也许正是这些雇佣文人完成了将启蒙观念通过哲学家的思考而传递到读者手中的过程。勒塞纳们汇编、浓缩、推广和兜售启蒙运动,犹如他的生命取决于它——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启蒙运动就是他赖以糊口的食粮。根据纳沙泰尔公司保存的信件,勒塞纳是由另一位著名的学者达朗贝尔推荐给纳沙泰尔公司的,此后勒塞纳每周至少写一封信给纳沙泰尔公司,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各种出版书籍和杂志的建议。同时,他在信中还不忘将自己打扮成正直的文人共和国的公民,他和他的合作者在给纳沙泰尔公司的信中担保彼此的美德,但是很快他们就因为战利品而分裂,并在随后给纳沙泰尔公司的信中诋毁彼此的道德。如果有更多的才干、金钱和运气,勒塞纳有可能成为一个受尊敬的哲学家神甫,但“我们被受诅咒的环境驱使,驱使得非常残酷”,他堕落为一个逃犯和弃儿,在肃杀的冬天步履蹒跚地奔波在乡间,靠施舍过活,化名东躲西藏,以逃避密探的追捕。就勒塞纳而言,他是否在大革命中起过作用现在不得而知,因为他在1784年失踪了,但是这个籍籍无名的狂热小册子作者仍旧具有代表性,他在信中流露出的狂躁气质和隐藏的愤恨情绪恰好解释了大革命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那是对一个腐败已经渗入每一个人内心的制度深深的本能的仇恨。

  达恩顿试图将被离奇的历史人物和揭秘性的历史文件引开的注意力,转回到他撰写这本书的中心议题上,即旧制度下的文学文化是什么性质?在18世纪,谁生产书籍?谁阅读?他们是什么人?并以此为基础去尝试理解启蒙运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全书的结尾部分非常有力,并起到点睛之用:“这是怎样的情形啊!一个将其最先进的哲学与其最低劣的色情作品相提并论的政权,是一个自我削弱的政权,一个自己制造地下社会的政权,一个鼓励哲学堕落为毁谤作品的政权。”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有较大删节)


相关内容

  • 人类将首次深入窥探金字塔内部破解千古之谜(图)
  • "金字塔漫游者"整装待发 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上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 而9月17日埃及当地时间凌晨2时,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组织的考古学家将借助最先进的机器人突破"死神之翼"进入胡夫金 ...

  • 以美学观点窥探新艺术风格建筑
  • 以美学观点窥探新艺术风格建筑 作者:张运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9期 摘 要:新艺术的发起人应当是19世纪末的罗斯金(John Ruskin)和莫里斯(William Morris).这两位艺术学者眼见设计界(尤其是建筑)抄袭成风,认为艺术创作应当接续在当时已经衰弱的拉飞尔 ...

  • 以一粟观沧海:多自然才叫自然?
  • 本文作者为<控制自然>一书译者 <控制自然>英文原版封面 印象中大自然最恐怖的样子,也不过是儿时遇到的夏日雨后的门前小河. 水一下子涨了起来,漫过岸边的野草,轰响着奔向远方.曾经不小心把吃了一半的冰棍儿掉进去,转眼就被卷进浑黄的浪里不见了踪影,心下一惊,但也只能咂咂嘴悻悻地走 ...

  • 回顾跳出错误的中国教育改革包围圈:对执导有关中国教育改革宣传片的反思
  • (图:2015年8月拍摄"跳出错误的中国教育改革包围圈"短片时 左为摄影邹昆 右为导演劳生) (图:该文章发表在<洪中园>第24期第4版) 文章全文发表在<劁与耕>第2期 删减后发表在<洪中园>第24期 说明 1932年托·斯·艾略特在< ...

  • 若飞颈椎病保健操
  • 1.提托头颈 病人站立,头微微后仰,双手交叉托于头后方 (相当于颅骨的枕骨粗隆部),向上提托头颈,一张一弛,往返 30一50次,可同时配合胸背部后仰,以活动脊柱的上部及胸廓.肩背等部位,达到放松诸关节的作用. 2.与颈争力 病人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直立.反复做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活动 ...

  • [雷雨]读后感
  • <雷雨>是一个悲剧. 如果我们用"悲怜"的眼光去俯视这部戏剧,剧中人之间的一切矛盾.冲突.争斗都将消解.剧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也都殆尽.无论是处于情热中的蘩漪.周萍.四凤与侍萍,还是在梦想中的周冲,在计算里的周朴园.鲁贵,都同是在尘世中煎熬而找不到出路的可怜虫. 在我看 ...

  • 窥探:古代女子护乳内衣都长啥样
  • 窥探:古代女子护乳内衣都长啥样 一.襦 少女内衣最早的功能不过是取暖.是一种称作"襦"的短衣,不加絮,不用帛,不外露,齐腰身. [page] 二.裹肚 裹肚又叫"兜肚",正宗的兜肚绘制有"蛙"图案.因为蛙的图腾是女娲氏部落的标志. [pag ...

  • 中学语文备课新视角窥探
  • 中学语文备课新视角窥探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 ...

  • 心里难受怎么办
  • 心里难受怎么办?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每个人活在世上都要承受各式各样的痛苦.因为感受到痛苦,所以使心难受了.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心为什么难受,莫名其妙的.心理难受使我们不想吃放,不想工作,不想玩耍--就想被一根无形的枷锁套牢,更无力探究心理难受怎么办! 有什么方法可以摆脱心里难受的痛苦呢?我们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