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

目 录

摘要 ·············································· (3) 一、我国电视新闻的现状 ······························ (3)

(一) 我国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 (3)

1. 电视新闻没有充分电视化 ··························· (4)

2. 没有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 ·················· (4)

3. 许多电视新闻画面与解说词传达重复的信息 ··············· (6)

(二) 当前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不协调的原因 ··············· (6)

1. 在一些政治会议上,要求统一口径,统一文字 ············ (6)

2. 新闻采访中拍摄画面不足 ··························· (6)

3. 新闻记者对文字的依赖过多 ·························· (7) 二、针对我国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问题的解决办法 ·················································· (7)

(一) 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基本形式 ··············· (7)

1. 声画对位 ······································ (7)

2.声画统一 ······································ (8)

(二) 画面要有不可替代的细节和镜头 ······················· (8)

(三) 解说词要发挥好解释和补充的作用 ···················· (9) 参考文献 ········································· (11) Abstract ·········································· (11)

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研究

摘要:画面与解说词是电视新闻的两种重要的语言形态。画面表现的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两种信息的理解。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机配合可以为电视新闻增色很多,解说词作为电视声音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 与画面相辅相成, 必须有机结合; 解说词和画面各有侧重, 相互补充, 提供更多信息。尤其是在新闻类节目中,需要传递的信息量更大,所以对画面和解说词配合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画面有不可替代的镜头,解说词发挥好解释和补充的作用,这样电视新闻作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电视新闻;解说词;画面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电视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电视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闻节目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持续产生很多新的新闻节目形态,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观众从中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开拓了视野,在思想上也获得了新的启发。电视新闻是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时政进行报道。电视新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信息全方位地传达新闻事实,更好地满足观众对获取信息的要求。画面与解说词是电视新闻的两种重要的语言形态。画面表现的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两种信息的理解。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是受众从新闻中获得所需要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电视新闻是视听结合的艺术,新闻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 我国电视新闻的现状

(一)我国当前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电视解

说词的接收对象不是读者,也不是听众,而是观众。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画面上,所以解说词写作一定要围绕画面进行。必须为“看”而写[2]而我国当前的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方面面临着种种问题:

1. 电视新闻没有充分电视化,与报纸、广播新闻区别不大。 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的传播方式是不同的,电视新闻具有报道性、纪录性、即兴性,以及定期性,即把作品在时间上分割为连续性的片断,还有“室内性”等交流特点[3]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有着很大的区别。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电视新闻需要解说词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以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解说词作为画面的解释与补充。电视文字解说稿与报纸广播解说稿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传达新闻内容。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比如:

报纸:“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2. 没有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

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必须从

视听两个方面出发,既要考虑新闻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也不能忽视解说词对画面的补充。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作为电视新闻画面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叙事功能。画面要形象生动、有特色,画面有不可替代的细节和镜头,并且有一定的信息量,画面是观众获得信息的“窗口”,角度变化单一,画面的视觉信息量也就单一。要想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可以挖掘、选择、提炼角度,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对画面信息的选择和提炼。可以引导受众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大量的信息。解说词的作用在于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定性和明确的主题方向。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要和画面配合介绍事件的过程、担当叙述人,介绍各个方面的人物,并结语和点题。解说词不应该和画面有过多的情感联系,保持某种客观的态度,也不应用语言烘托气氛和加强画面中没有的情感因素,而要有较为成熟的、理性的态度[4]。解说词还不应该重复画面中的已有内容,否则会显得冗余、啰嗦;解说词也不能是没有信息含量的废话或是空洞的标语口号。总之解说词应该尽量的客观简洁,信息明确,能配合画面叙述清楚事件和主题。

电视新闻主要是通过图像来叙述新闻事实,图像能显示的地方,解说就要停下来,让观众自己去观看和理解。这样就造成了电视新闻解说词时断时续、起伏跳跃,不完整、不连贯的现象。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目前真正能充分利用电视优势,具有浓厚电视特点的电视新闻节目,还是比较少的。原因是,由于长期受报刊新闻写作的影响,一般的新闻解说词,去掉图像就是一篇完整的文字稿。

2002年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有困难找政府》这条新闻的解说词:“滚洪水流窗移,深深关爱暖人心”。两天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带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深切关怀,进帐篷、住农户。

在重灾区北湖区岳风乡瑶族村,村民丘昌文流着泪告诉温家宝,他的弟弟丘昌武夫妇都被洪水冲走了,只剩下9岁的女儿丘菲和3岁的儿子丘志豪。

温家宝执意要看看这对不幸的孩子。

这就是这条新闻的电视解说词,一共136个字。如果不看画面、不听声音,光看文字,大家只知道温家宝去灾区慰问了,根本感受不到温家宝看到灾区人民失去家园时那种痛苦、揪心和难过,更不会听到温家宝说“有什么困难找政府,或者找我,我还会来看你们的”等等这些发自内心亲切的话语,也不会看到温家宝像所有的长辈一样,动情的把孩子搂在怀里、脸贴在孩子脸上的那一幕。而且,每个人通

过观看这条新闻,都会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和关注点,这正是电视的魅力所在。这就是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成功结合的案例,这篇新闻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解说词和画面的作用。言简意赅同时又升华了主题。

3. 许多电视新闻画面与解说词传达重复的信息

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解释和补充,解说词应该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电视画面在反映事件发生的空间环境、现场氛围、细节强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反映时效性方面却非常的含糊。这样一来,文字解说就要承担准确交代时间,突出强调新闻时效性的责任。一般情况下,背景大多是一些较为抽象的间接信息,新闻报道也不可能用大量的资料画面去重现背景过程。而文字解说则可以运用间接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等。同样的新闻事件,同样的一组电视画面在不同的记者笔下就会写出不同的角度。立场甚至方向和主题不同的报道出来。当我们需要对电视新闻的主题进行升华的时候,就需要运用解说词来说明渲染。

(二) 当前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不协调的原因

1、新闻是“党的喉舌”,在一些政治会议上,要求统一口径,统一文字。

我们国家有些消息的报道要求必须使用“新华社统搞”无论报纸、广播、电视,所有的传播媒介必须使用统一的稿件,统一的文字向外发布消息,不容许进行任何改动或增删,也不需要考虑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所以,各种媒介吃“大锅饭”的情况,就只能根据事先确定的统一的文字稿再来编辑画面,用相关的画面对文字稿进行辅助的图解。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宣传部门规定的“统稿”,要求统一口径,统一文字。比如,对逝世领导人的履历、评价,重要会议的公报等,都不允许媒体各行其是地进行报道。像类似这样的情况,只能根据文字稿编辑画面。

2、 新闻报道中的有些报道内容没有拍摄到相关的画面,或是拍摄的画面不足以交代事实。

新闻报道内容和题材千差万别,有些报道内容无法通过画面报道,比如:评论社论等。或是难以拍摄到相关画面进行报道,新闻事实必须用解说来交代,这样的解说词相对比较独立、完整,与报纸、广播稿的区别不大。如某项政策的出台、某项法律的颁布,报纸重要

的社论的专属等。

3、电视新闻工作从业者不习惯用镜头来表述,总是过多的依赖文字。

许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写文章总是想面面俱到,内容完整,否者就觉得新闻报道缺少东西,观众看不明白。这样就会过多的依赖文字解说,这样一来,写出来的电视新闻稿与报纸广播没有区别了。作为电视新闻,只要是适合用画面镜头表现,如,有现场同期声采访的报道,文字解说应该考虑到画面的结构布局,尽量突出画面自身的叙述功能和表现力,精心设计恰当的解说与画面搭配,让电视新闻真正成为视听艺术。

二、 针对我国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明确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基本形式:声画对位和声画合一。

1. 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新闻内容, 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是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广泛采用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声画对位”的特点是利用声音画面木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 调动人们视听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迭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声音和画面形像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自独立发展,即在形式上不同步、不合一,但两者又彼此对列、彼此配合、彼此策应,分头并进而又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的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称为声画对位。它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能产生声音和画面形像各自原来不具备的新的寓意,包括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单是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声画对列的结构形式是声音和画面组合关系的一种升华飞跃。它使声音和画面不再互为依附,重复表现同一事物,而能各自发挥作用,大大扩大了电视传播的容量,打破了画面的时空局限。声画对位重印互补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对于形象活动有特点,能明白传达的信息,而观众疑问又是画面无法表达的新闻,以及记者没赶上现场拍摄有关画面,但又非得报道的重大新闻可采用声画对位[5]1992《河南第一位落企博士后刘佑全》因是非事件性新闻,在报道时采用声画对位即画面与解说对列。 2. 电视新闻中的声画统一: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

致。

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音体,或声音就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这种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能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可信性、完整性、重要性,因此在新闻性电视节目中较多采用。在电视剧等艺术样式的节目中,用来表现主要内容和情节,以引起观众注意,加深印象。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是声音和画面的初级组合方式,也是基本组合方式。易于被视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接受。电视是借助画面形象和声音语言传播信息的, 人们常用声画并茂来形容电视的传播特征[6]但在大量的电视新闻中, 声画并茂的报道并不多见, 很多新闻是声茂画不茂, 或者是画茂声不茂, 观众不满意, 社会效果也不理想。虽经这几年新闻改革的促进, 电视新闻水平仍提高不快,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我们对电视新闻“声画统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 多年来沿用传统的新闻观念来指导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 致使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受到了束缚和限制。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讲话、同期声音响和电视实况转播都是声画合一。它常用来传播重大新闻事实,是目前国际电视新闻界普遍采用的报道方式。1994年《崽

伢子,莫过来》就是采用了声画合一。

(二)要形象生动、有特色,画面要有不可替代的细节和镜头。 我们做电视新闻报道,常常是根据新闻解说词从素材中寻找相关的镜头进行编辑,许多的画面既没有针对性,更没有表现力,只是一些可有可无、可替可换的万能画面的堆砌。这样的新闻看上去有画面但是其实没有形象感。今天的会议和昨天的会议画面差不多,南阳的小麦和信阳的没有区别,千篇一律,观众看多了,闭上眼睛也知道是那些画面,谁还聚精会神的盯着画面看呢?所以我们在做电视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主题多去拍摄一些形象生动又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画面要有不可替代的细节和镜头,什么样的画面才是不可替代的画面?什么是细节画面?神九升天的瞬间,汶川地震时解放军将埋在泥污中的群众救出„„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画面。内蒙古电视台拍摄的大型新闻系列报道《党的好干部—牛玉儒》提到时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的牛玉儒心系百姓时,用了一段牛玉儒到低保家里慰问的画面。当时,牛书记一边问老人,快过年了,家里的米面都买了没有。一边打开老人家的米缸、面缸看看米面储存了多少。就是这一段的细节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有力的证明了牛玉儒是一个亲民、爱民的好书

记。像这样用不可替代的画面、细节去反映主题,反映个性,反映特征,肯定会使新闻锦上添花[7]。

电视画面是观众获得信息的“窗口”。电视片,无论是新闻还是专题、纪录片,都要受到主题内容、片长、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长度最大限度的表现主题,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量。电视新闻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和构图时,不断的增加画面的视觉信息量增加画面的可视性,可读性[8]。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角度变化丰富,视觉语言也就丰富;角度变化单一,画面视觉信息量也就单一。挖掘、选择、提炼角度,实际上也就是对画面信息的选择和提炼。我们可以引导观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件,以此来使观众获得大量的信息。

(三)解说词要发挥好解释和补充的作用。

解说词应该是电视画面的解释和补充,解说词应该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解说词应该突出事件的时效性,电视画面在反映事件发生的空间环境、现场气氛,细节强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反映时效性等方面却非常的含糊。这样一来文字解说就要承担起准确交代时间,突出强调新闻时效性的责任。新闻的突发性与时效性等特点使电视新闻的素材的获得受到限制。新闻表述的内容只依靠画面无法清晰的传递给受众,无法满足受众从电视新闻中获得信息的需要,所以需要电视新闻解说词对画面补充说明,使受众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一般情况下,背景大多数是一些较为抽象的间接信息,新闻报道也不可能用大量的资料画面去重现背景过程。而文字解说则可以运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和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关系和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等。例如:姓名、职业、职务等等的背景信息,用画面很难清楚、准确的表达,但是用解说词来交代就显得比较合适了。解说词可以补充和延伸信息,补充现场画面营造现场感。

同样的新闻事件,同样的电视画面,但是在不同的记者笔下,就会写出角度不同、立场迥异,甚至是方向、主题也不同的报道来。例如对于一场车祸的报道,各家媒体运用的画面镜头不会有太大的差别,然而有的记者却着重于车祸后的救援工作,有的记者则是侧重反映事故发生的原因、责任以及损失情况,有的记者却着重于发生事故的原因、责任以及损失情况,这种角度的差异主要是通过新闻的文字

解说来体现的。另外,画面可以呈现出多种信息,到底哪些是最主要的新闻信息,也需要文字解说来给予必要的强调、突出。

解说词发挥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当我们需要面对画面所阐述的主题细节进行升华时,就需要解说词了。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 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解说词具有串联画面内容, 整合画面信息, 提升画面内涵, 弥补画面不足, 阐发思想感情, 调动想象联想, 结构新闻节目等作用, 如果离开了解说词, 电视画面很难准确完整地表达新闻信息。[9]

例如我们在报道火灾时,通过画面,观众可以看到熊熊大火和因大火而引发的爆炸声,但是受众无法感受到大火的温度,这时候就需要用解说词来说明,以此来强调渲染火情的严重。画面、解说词各司其职,并且都能按照分工做到极致;解说词脱离了画面读不懂或是不能万全读懂,画面离开了解说词也不尽详实或是不够完美,这才是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的最完美的效果。

解说词要避免和画面传递重复的信息,解说词与画面传达重复的信息使典型的“配图说话”。在现今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这种状况,例如:解说词说:除夕夜,各家各户都包起了饺子,大家脸上都挂满了喜悦。而画面和解说词则表达着重复的信息。这就是典型的解说词与换面信息的重复,画面能够表现的内容解说词没有必要再次重复。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画面一个镜头那样,能形神兼备、纤毫毕现。在表现事物的外在形态方面,画面语言有其天然的优势,完全用不着解说词去搜索枯肠,用抽象语言做隔靴搔痒式的苍白描写。

对于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作为视听双讯道传播的电视新闻一个总的要求就是:解说词与画面必须有机配合。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声画对位与声画统一。在声画对位关系中,解说词与画面的不同步,不是给观众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而是利用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观众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迭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1+1>2的传播效果。 声画合一,指解说词与画面自然配合,有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动作,就有什么样的解说,两者完全同步、对应的表现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声画合一的组合,有时会起到“共振”的效果。

平面媒体在理性深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电视媒体天生的优势则在于首先为观众提供感性的材料,观众可以在这些材料中得到愉

悦,也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实现认识的飞跃。所以我们自己不能用平面媒体的深刻来要求电视,更不要舍近求远地盲目追求原属于平面媒体的那种理性深刻,这种追求往往以丧失电视的优势和特点而告终[10]电视解说就是要把观众的想像活动结合起来,画面内外结合起来、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使它的外延扩大,内涵升华,从而提高画面的表现力。

参 考 文 献

[1] 徐舫州.电视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天卫.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创作[N].新闻窗,2012,(6).

[3] 叶子,赵淑萍.电视采访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田亨九. 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N]. 新闻战线,1983,(7).

[5] 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吕萌,谢鼎新. 广播电视新闻学[M]. 黄山书社,2005.

[7] 任金州,电视新闻摄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钱梅. 电视新闻与解说词关系初探[N]新闻界,1992,(4).

[9] 王丁炜. 电视画面和解说词的辩证关系[N].新闻三味,2008,(9).

[10] 李铭. 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M]. 中国电视出版,2010.

Research in the cooperation of TV news commentary and

picture

MA li

Abstract : Pictures and explanatory words are two important kinds of TV news languages. The audience will be impressed by the pictures ,if they are good enough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informati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TV news commentary and pictures can make the TV news more interesting ,and a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special part of TV voice ,the explanatory words must fully combined with pictures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the commentary and the pictures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 emphasis ,but they can mutually supplement each other in order to offer more information. with the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to deliver , especially in the news program ,the cooperation of picture and commentary appears to be more important .With the irreplaceable picture and the commentary ’s explanation and supplement ,the TV news work can achieve the expected sound effects.

Key Words:TV news ; Explanatory ; Pictures

第 11 页 共 11 页

目 录

摘要 ·············································· (3) 一、我国电视新闻的现状 ······························ (3)

(一) 我国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 (3)

1. 电视新闻没有充分电视化 ··························· (4)

2. 没有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 ·················· (4)

3. 许多电视新闻画面与解说词传达重复的信息 ··············· (6)

(二) 当前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不协调的原因 ··············· (6)

1. 在一些政治会议上,要求统一口径,统一文字 ············ (6)

2. 新闻采访中拍摄画面不足 ··························· (6)

3. 新闻记者对文字的依赖过多 ·························· (7) 二、针对我国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问题的解决办法 ·················································· (7)

(一) 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基本形式 ··············· (7)

1. 声画对位 ······································ (7)

2.声画统一 ······································ (8)

(二) 画面要有不可替代的细节和镜头 ······················· (8)

(三) 解说词要发挥好解释和补充的作用 ···················· (9) 参考文献 ········································· (11) Abstract ·········································· (11)

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研究

摘要:画面与解说词是电视新闻的两种重要的语言形态。画面表现的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两种信息的理解。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机配合可以为电视新闻增色很多,解说词作为电视声音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 与画面相辅相成, 必须有机结合; 解说词和画面各有侧重, 相互补充, 提供更多信息。尤其是在新闻类节目中,需要传递的信息量更大,所以对画面和解说词配合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画面有不可替代的镜头,解说词发挥好解释和补充的作用,这样电视新闻作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电视新闻;解说词;画面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电视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电视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闻节目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持续产生很多新的新闻节目形态,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观众从中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开拓了视野,在思想上也获得了新的启发。电视新闻是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时政进行报道。电视新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信息全方位地传达新闻事实,更好地满足观众对获取信息的要求。画面与解说词是电视新闻的两种重要的语言形态。画面表现的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两种信息的理解。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是受众从新闻中获得所需要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电视新闻是视听结合的艺术,新闻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 我国电视新闻的现状

(一)我国当前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电视解

说词的接收对象不是读者,也不是听众,而是观众。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画面上,所以解说词写作一定要围绕画面进行。必须为“看”而写[2]而我国当前的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方面面临着种种问题:

1. 电视新闻没有充分电视化,与报纸、广播新闻区别不大。 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的传播方式是不同的,电视新闻具有报道性、纪录性、即兴性,以及定期性,即把作品在时间上分割为连续性的片断,还有“室内性”等交流特点[3]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有着很大的区别。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电视新闻需要解说词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以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解说词作为画面的解释与补充。电视文字解说稿与报纸广播解说稿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传达新闻内容。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比如:

报纸:“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2. 没有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

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必须从

视听两个方面出发,既要考虑新闻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也不能忽视解说词对画面的补充。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作为电视新闻画面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叙事功能。画面要形象生动、有特色,画面有不可替代的细节和镜头,并且有一定的信息量,画面是观众获得信息的“窗口”,角度变化单一,画面的视觉信息量也就单一。要想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可以挖掘、选择、提炼角度,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对画面信息的选择和提炼。可以引导受众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大量的信息。解说词的作用在于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定性和明确的主题方向。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要和画面配合介绍事件的过程、担当叙述人,介绍各个方面的人物,并结语和点题。解说词不应该和画面有过多的情感联系,保持某种客观的态度,也不应用语言烘托气氛和加强画面中没有的情感因素,而要有较为成熟的、理性的态度[4]。解说词还不应该重复画面中的已有内容,否则会显得冗余、啰嗦;解说词也不能是没有信息含量的废话或是空洞的标语口号。总之解说词应该尽量的客观简洁,信息明确,能配合画面叙述清楚事件和主题。

电视新闻主要是通过图像来叙述新闻事实,图像能显示的地方,解说就要停下来,让观众自己去观看和理解。这样就造成了电视新闻解说词时断时续、起伏跳跃,不完整、不连贯的现象。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目前真正能充分利用电视优势,具有浓厚电视特点的电视新闻节目,还是比较少的。原因是,由于长期受报刊新闻写作的影响,一般的新闻解说词,去掉图像就是一篇完整的文字稿。

2002年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有困难找政府》这条新闻的解说词:“滚洪水流窗移,深深关爱暖人心”。两天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带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深切关怀,进帐篷、住农户。

在重灾区北湖区岳风乡瑶族村,村民丘昌文流着泪告诉温家宝,他的弟弟丘昌武夫妇都被洪水冲走了,只剩下9岁的女儿丘菲和3岁的儿子丘志豪。

温家宝执意要看看这对不幸的孩子。

这就是这条新闻的电视解说词,一共136个字。如果不看画面、不听声音,光看文字,大家只知道温家宝去灾区慰问了,根本感受不到温家宝看到灾区人民失去家园时那种痛苦、揪心和难过,更不会听到温家宝说“有什么困难找政府,或者找我,我还会来看你们的”等等这些发自内心亲切的话语,也不会看到温家宝像所有的长辈一样,动情的把孩子搂在怀里、脸贴在孩子脸上的那一幕。而且,每个人通

过观看这条新闻,都会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和关注点,这正是电视的魅力所在。这就是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成功结合的案例,这篇新闻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解说词和画面的作用。言简意赅同时又升华了主题。

3. 许多电视新闻画面与解说词传达重复的信息

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解释和补充,解说词应该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电视画面在反映事件发生的空间环境、现场氛围、细节强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反映时效性方面却非常的含糊。这样一来,文字解说就要承担准确交代时间,突出强调新闻时效性的责任。一般情况下,背景大多是一些较为抽象的间接信息,新闻报道也不可能用大量的资料画面去重现背景过程。而文字解说则可以运用间接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等。同样的新闻事件,同样的一组电视画面在不同的记者笔下就会写出不同的角度。立场甚至方向和主题不同的报道出来。当我们需要对电视新闻的主题进行升华的时候,就需要运用解说词来说明渲染。

(二) 当前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不协调的原因

1、新闻是“党的喉舌”,在一些政治会议上,要求统一口径,统一文字。

我们国家有些消息的报道要求必须使用“新华社统搞”无论报纸、广播、电视,所有的传播媒介必须使用统一的稿件,统一的文字向外发布消息,不容许进行任何改动或增删,也不需要考虑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所以,各种媒介吃“大锅饭”的情况,就只能根据事先确定的统一的文字稿再来编辑画面,用相关的画面对文字稿进行辅助的图解。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宣传部门规定的“统稿”,要求统一口径,统一文字。比如,对逝世领导人的履历、评价,重要会议的公报等,都不允许媒体各行其是地进行报道。像类似这样的情况,只能根据文字稿编辑画面。

2、 新闻报道中的有些报道内容没有拍摄到相关的画面,或是拍摄的画面不足以交代事实。

新闻报道内容和题材千差万别,有些报道内容无法通过画面报道,比如:评论社论等。或是难以拍摄到相关画面进行报道,新闻事实必须用解说来交代,这样的解说词相对比较独立、完整,与报纸、广播稿的区别不大。如某项政策的出台、某项法律的颁布,报纸重要

的社论的专属等。

3、电视新闻工作从业者不习惯用镜头来表述,总是过多的依赖文字。

许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写文章总是想面面俱到,内容完整,否者就觉得新闻报道缺少东西,观众看不明白。这样就会过多的依赖文字解说,这样一来,写出来的电视新闻稿与报纸广播没有区别了。作为电视新闻,只要是适合用画面镜头表现,如,有现场同期声采访的报道,文字解说应该考虑到画面的结构布局,尽量突出画面自身的叙述功能和表现力,精心设计恰当的解说与画面搭配,让电视新闻真正成为视听艺术。

二、 针对我国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明确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基本形式:声画对位和声画合一。

1. 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新闻内容, 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是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广泛采用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声画对位”的特点是利用声音画面木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 调动人们视听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迭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声音和画面形像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自独立发展,即在形式上不同步、不合一,但两者又彼此对列、彼此配合、彼此策应,分头并进而又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的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称为声画对位。它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能产生声音和画面形像各自原来不具备的新的寓意,包括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单是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声画对列的结构形式是声音和画面组合关系的一种升华飞跃。它使声音和画面不再互为依附,重复表现同一事物,而能各自发挥作用,大大扩大了电视传播的容量,打破了画面的时空局限。声画对位重印互补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对于形象活动有特点,能明白传达的信息,而观众疑问又是画面无法表达的新闻,以及记者没赶上现场拍摄有关画面,但又非得报道的重大新闻可采用声画对位[5]1992《河南第一位落企博士后刘佑全》因是非事件性新闻,在报道时采用声画对位即画面与解说对列。 2. 电视新闻中的声画统一: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

致。

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音体,或声音就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这种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能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可信性、完整性、重要性,因此在新闻性电视节目中较多采用。在电视剧等艺术样式的节目中,用来表现主要内容和情节,以引起观众注意,加深印象。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是声音和画面的初级组合方式,也是基本组合方式。易于被视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接受。电视是借助画面形象和声音语言传播信息的, 人们常用声画并茂来形容电视的传播特征[6]但在大量的电视新闻中, 声画并茂的报道并不多见, 很多新闻是声茂画不茂, 或者是画茂声不茂, 观众不满意, 社会效果也不理想。虽经这几年新闻改革的促进, 电视新闻水平仍提高不快,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我们对电视新闻“声画统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 多年来沿用传统的新闻观念来指导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 致使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受到了束缚和限制。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讲话、同期声音响和电视实况转播都是声画合一。它常用来传播重大新闻事实,是目前国际电视新闻界普遍采用的报道方式。1994年《崽

伢子,莫过来》就是采用了声画合一。

(二)要形象生动、有特色,画面要有不可替代的细节和镜头。 我们做电视新闻报道,常常是根据新闻解说词从素材中寻找相关的镜头进行编辑,许多的画面既没有针对性,更没有表现力,只是一些可有可无、可替可换的万能画面的堆砌。这样的新闻看上去有画面但是其实没有形象感。今天的会议和昨天的会议画面差不多,南阳的小麦和信阳的没有区别,千篇一律,观众看多了,闭上眼睛也知道是那些画面,谁还聚精会神的盯着画面看呢?所以我们在做电视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主题多去拍摄一些形象生动又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画面要有不可替代的细节和镜头,什么样的画面才是不可替代的画面?什么是细节画面?神九升天的瞬间,汶川地震时解放军将埋在泥污中的群众救出„„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画面。内蒙古电视台拍摄的大型新闻系列报道《党的好干部—牛玉儒》提到时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的牛玉儒心系百姓时,用了一段牛玉儒到低保家里慰问的画面。当时,牛书记一边问老人,快过年了,家里的米面都买了没有。一边打开老人家的米缸、面缸看看米面储存了多少。就是这一段的细节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有力的证明了牛玉儒是一个亲民、爱民的好书

记。像这样用不可替代的画面、细节去反映主题,反映个性,反映特征,肯定会使新闻锦上添花[7]。

电视画面是观众获得信息的“窗口”。电视片,无论是新闻还是专题、纪录片,都要受到主题内容、片长、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长度最大限度的表现主题,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量。电视新闻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和构图时,不断的增加画面的视觉信息量增加画面的可视性,可读性[8]。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角度变化丰富,视觉语言也就丰富;角度变化单一,画面视觉信息量也就单一。挖掘、选择、提炼角度,实际上也就是对画面信息的选择和提炼。我们可以引导观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件,以此来使观众获得大量的信息。

(三)解说词要发挥好解释和补充的作用。

解说词应该是电视画面的解释和补充,解说词应该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解说词应该突出事件的时效性,电视画面在反映事件发生的空间环境、现场气氛,细节强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反映时效性等方面却非常的含糊。这样一来文字解说就要承担起准确交代时间,突出强调新闻时效性的责任。新闻的突发性与时效性等特点使电视新闻的素材的获得受到限制。新闻表述的内容只依靠画面无法清晰的传递给受众,无法满足受众从电视新闻中获得信息的需要,所以需要电视新闻解说词对画面补充说明,使受众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一般情况下,背景大多数是一些较为抽象的间接信息,新闻报道也不可能用大量的资料画面去重现背景过程。而文字解说则可以运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和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关系和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等。例如:姓名、职业、职务等等的背景信息,用画面很难清楚、准确的表达,但是用解说词来交代就显得比较合适了。解说词可以补充和延伸信息,补充现场画面营造现场感。

同样的新闻事件,同样的电视画面,但是在不同的记者笔下,就会写出角度不同、立场迥异,甚至是方向、主题也不同的报道来。例如对于一场车祸的报道,各家媒体运用的画面镜头不会有太大的差别,然而有的记者却着重于车祸后的救援工作,有的记者则是侧重反映事故发生的原因、责任以及损失情况,有的记者却着重于发生事故的原因、责任以及损失情况,这种角度的差异主要是通过新闻的文字

解说来体现的。另外,画面可以呈现出多种信息,到底哪些是最主要的新闻信息,也需要文字解说来给予必要的强调、突出。

解说词发挥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当我们需要面对画面所阐述的主题细节进行升华时,就需要解说词了。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 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解说词具有串联画面内容, 整合画面信息, 提升画面内涵, 弥补画面不足, 阐发思想感情, 调动想象联想, 结构新闻节目等作用, 如果离开了解说词, 电视画面很难准确完整地表达新闻信息。[9]

例如我们在报道火灾时,通过画面,观众可以看到熊熊大火和因大火而引发的爆炸声,但是受众无法感受到大火的温度,这时候就需要用解说词来说明,以此来强调渲染火情的严重。画面、解说词各司其职,并且都能按照分工做到极致;解说词脱离了画面读不懂或是不能万全读懂,画面离开了解说词也不尽详实或是不够完美,这才是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配合的最完美的效果。

解说词要避免和画面传递重复的信息,解说词与画面传达重复的信息使典型的“配图说话”。在现今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这种状况,例如:解说词说:除夕夜,各家各户都包起了饺子,大家脸上都挂满了喜悦。而画面和解说词则表达着重复的信息。这就是典型的解说词与换面信息的重复,画面能够表现的内容解说词没有必要再次重复。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画面一个镜头那样,能形神兼备、纤毫毕现。在表现事物的外在形态方面,画面语言有其天然的优势,完全用不着解说词去搜索枯肠,用抽象语言做隔靴搔痒式的苍白描写。

对于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作为视听双讯道传播的电视新闻一个总的要求就是:解说词与画面必须有机配合。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声画对位与声画统一。在声画对位关系中,解说词与画面的不同步,不是给观众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而是利用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观众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迭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1+1>2的传播效果。 声画合一,指解说词与画面自然配合,有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动作,就有什么样的解说,两者完全同步、对应的表现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声画合一的组合,有时会起到“共振”的效果。

平面媒体在理性深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电视媒体天生的优势则在于首先为观众提供感性的材料,观众可以在这些材料中得到愉

悦,也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实现认识的飞跃。所以我们自己不能用平面媒体的深刻来要求电视,更不要舍近求远地盲目追求原属于平面媒体的那种理性深刻,这种追求往往以丧失电视的优势和特点而告终[10]电视解说就是要把观众的想像活动结合起来,画面内外结合起来、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使它的外延扩大,内涵升华,从而提高画面的表现力。

参 考 文 献

[1] 徐舫州.电视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天卫.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创作[N].新闻窗,2012,(6).

[3] 叶子,赵淑萍.电视采访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田亨九. 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N]. 新闻战线,1983,(7).

[5] 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吕萌,谢鼎新. 广播电视新闻学[M]. 黄山书社,2005.

[7] 任金州,电视新闻摄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钱梅. 电视新闻与解说词关系初探[N]新闻界,1992,(4).

[9] 王丁炜. 电视画面和解说词的辩证关系[N].新闻三味,2008,(9).

[10] 李铭. 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M]. 中国电视出版,2010.

Research in the cooperation of TV news commentary and

picture

MA li

Abstract : Pictures and explanatory words are two important kinds of TV news languages. The audience will be impressed by the pictures ,if they are good enough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informati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TV news commentary and pictures can make the TV news more interesting ,and a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special part of TV voice ,the explanatory words must fully combined with pictures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the commentary and the pictures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 emphasis ,but they can mutually supplement each other in order to offer more information. with the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to deliver , especially in the news program ,the cooperation of picture and commentary appears to be more important .With the irreplaceable picture and the commentary ’s explanation and supplement ,the TV news work can achieve the expected sound effects.

Key Words:TV news ; Explanatory ; Pictures

第 11 页 共 11 页


相关内容

  • 电视解说词写作
  • 电视学系列教材 电视解说词写作 徐航州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绪论 一 电视解说词概说 电视解说词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是节目创造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 "旁白" ...

  • 论体育解说员的基本素质
  • 论体育解说员的基本素质 论文导读: 要做一个合格的体育解说员,在具备了一个专业记者的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一个现场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体育解说是一门边缘性的综合艺术,融合了体育学.语言学.法学.文学.心理学.传播学.艺术学.美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精华,需要解说员具备丰富的体育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 ...

  • 人教课标[生命之舟]教案
  • 魏名宝 <生命之舟>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 ...

  • 电影脚本的创作方法
  • 电影脚本的创作方法 2009-02-05 11:34 分类:电影.动画.三维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 从表现形式看,影像解说词与一般的文章是有区别的,一般的文章其语言是唯一的表现手段,而处于立体交叉的语言环境中的解说词,与之发生关系的不仅是语言,它更多地和画面发生关系.解说词是否写得好,要看它是 ...

  • 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
  • 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一) 电视专题片也要包装 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这里所说的"包装",是在新闻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它的目的和作用不是改变事实,而是要使新闻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也就是说,包装不是对作品内部各种要素的包装,而是对作品的 ...

  •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从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下面笔者就纪录片& ...

  • 电视台新闻采编实习报告
  • 首先感谢大家在我实习期间两个多月来的教导与关爱! 在泉州电视台实习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不少收获,使我更真实.准确地理解电视新闻采编和电视制作.从理论方面来说,实习期间的活动,一方面是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也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核,另一方面实习活动,增长了更 ...

  • 企业电视台电视散文创作漫谈
  • 摘 要: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电视散文在企业电视台自办节目中异军突起,成为继新闻节目之外的主要节目.文章对自己最近几年创作的电视散文,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电视 散文 创作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80-02 作为一种新兴 ...

  • 电视新闻采编的特点与要求
  • 第五节 电视新闻采编的特点与要求 魏俊宝 一.电视新闻定义: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 传播形式,对新近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形式. 二.电视新闻传播特性: ①传播的及时性(实时报道): ②符号的综合性(图像.声音.文字.色彩): ③事实氛围的传播性(身临其境之感): ④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