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水的组成

4.2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

1、 水的物理性质;

2、电解水实验的现象;

3、电解水的表达式;

4、电解水实验的结论。

【观察探究一】

一、水的物理性质:

色 味 态 熔沸点 密度

【学以致用】冰为何能浮在水面上?

【观察探究二】

二、水的组成:

观看视频水的电解

1.通电后两个电极都产生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 ,与电源 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 ,它们的体积比约为 。

把正极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 ,说明是 ;将负极气体用火柴点燃, 气体能 ,发出 火焰,这是 。

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 ,负极产生 ,二者的体积比为 。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电解水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3、 电解水微观解释

+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分子

原子 原子 分子 分

4、 电解水实验的结论:

(1) (2)

(3)

【课堂反馈】

1.当电解水的电解器通电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B.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而且体积比约为2∶1

C.每个水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降温到0℃,水结成冰 B.加热到100℃,水变成水蒸气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给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3.纯净的水是[ ]

A.单质 B.混合物 C.非金属 D.化合物

4.每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 ]

A.一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 B.氢、氧两种元素

C.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5.下列有关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由氢和氧构成 D.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6.关于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正极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B.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

C.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两极产生的气体都比空气轻

7.甲醛(CH2O)是家庭装修后造成室内污染的主要有害气体。下面关于甲醛组成和构成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醛由碳和水两种物质组成 B.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一个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8.电解水的实验中,从负极得到的是______气,从正极得到的是______气,二者的体积比是 ,质量比是 (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 g/L,氧气的密度为

1.43 g/L),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反思与收获】

五、融会贯通——巩固训练,我要更优秀

基础训练“课后巩固、中考链接”

4.2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

1、 水的物理性质;

2、电解水实验的现象;

3、电解水的表达式;

4、电解水实验的结论。

【观察探究一】

一、水的物理性质:

色 味 态 熔沸点 密度

【学以致用】冰为何能浮在水面上?

【观察探究二】

二、水的组成:

观看视频水的电解

1.通电后两个电极都产生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 ,与电源 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 ,它们的体积比约为 。

把正极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 ,说明是 ;将负极气体用火柴点燃, 气体能 ,发出 火焰,这是 。

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 ,负极产生 ,二者的体积比为 。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电解水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3、 电解水微观解释

+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分子

原子 原子 分子 分

4、 电解水实验的结论:

(1) (2)

(3)

【课堂反馈】

1.当电解水的电解器通电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B.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而且体积比约为2∶1

C.每个水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降温到0℃,水结成冰 B.加热到100℃,水变成水蒸气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给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3.纯净的水是[ ]

A.单质 B.混合物 C.非金属 D.化合物

4.每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 ]

A.一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 B.氢、氧两种元素

C.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5.下列有关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由氢和氧构成 D.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6.关于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正极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B.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

C.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两极产生的气体都比空气轻

7.甲醛(CH2O)是家庭装修后造成室内污染的主要有害气体。下面关于甲醛组成和构成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醛由碳和水两种物质组成 B.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一个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8.电解水的实验中,从负极得到的是______气,从正极得到的是______气,二者的体积比是 ,质量比是 (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 g/L,氧气的密度为

1.43 g/L),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反思与收获】

五、融会贯通——巩固训练,我要更优秀

基础训练“课后巩固、中考链接”


相关内容

  • 4.2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水的组成> --信息化教学设计 制作者: 所在单位: 一.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专题二水与常见溶液下,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 ...

  • 磷酸铁锂电池及其充电器
  • C是电池的容量. 锂离子电池及其充电器 --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及电池技术的进步,开发出多种新型电池,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可充电电池.在镍镉电池后相继开发出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及最新发展的锂聚合物(Li-Polymer)电池.锂离子电池与镍镉电池及镍氢电池在主要性能上的比较如表1所示. 锂离子 ...

  • 4.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 4.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导入新课] 谈谈家长的职业 这形形色色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昌盛.从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共同探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 是什么--P31 --公有制为主体,多 ...

  • 手机充电器电路设计
  • 目 录 1课题名称 ............................................................................................................................... 2 2设计主体要求及内容 ...

  • 浙教班初中科学目录表
  • 科学目录表 七年级(上) 一.科学入门 1.1科学并不神秘 1.2走进科学实验室 1.3科学观察 1.4科学测量 1.5科学探究 二.观察生物 2.1生物与非生物 2.2细胞 2.3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2.4常见的动物 2.5常见的植物 2.6物种的多样性 三.人类的家园--地球 3.1地球的形状和内 ...

  • FLASH游戏毕业论文
  • FLASH 游戏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短短几十年,电脑游戏得到迅猛发展.电脑游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拓宽了传统游戏的界限,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在这些游戏中,FLASH 游戏以其好看的动画,绚丽的声光效果,高度的通畅性,及很强的可玩性,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本文就一款名为&qu ...

  • 2012年二级建造师考试大纲
  •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科目考试大纲 2z100000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一.2z101000 施工管理概论 (一).2z101010 掌握项目目标控制的动态控制原理及其应用 1.2z101011 项目目标控制的动态控制原理 2.2z101012 动态控制原理的应用 (二).2z101020 ...

  • 管网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 管网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1.简介 管网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体灭火剂储存瓶平时放置在专用钢瓶间内,通过管网连接,在火灾发生时,将灭火剂由钢瓶间,输送到需要灭火的防护区内,通过喷头进行喷放灭火.管网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包括:灭火瓶组.高压软管.灭火剂单向阀.启动瓶组.安全泄压阀.选择阀.压力信号器.喷头.高压管 ...

  • 4.2碳第1课时碳同素异形体
  • 4.2 碳(共3课时) 第1课时 碳 同素异形体 一.设计思想 碳与同素异形体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识,且知识点多而杂,由于学生知识结构与经验的限制,不能系统地研究.因此,教学设计时,重点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结合学生不熟悉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的动力,再通过比较.归纳帮助学生把多而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