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大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

第29卷第129期【阅读与社会发展专栏】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l期

读者的大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

●杨卫民

[摘

(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450000)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呈现出两种交错并存的类型:以纸质为中心的阅读和以新媒体

为中心的阅读。读者须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机制,才能应对精神、文化的有效需求,及阅读领域的深刻变化,

大阅读由此诞生。大阅读在读者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会促成阅读活动的创新。及个体和社会的思想系统再

生产、文化的高组织化和精神生活再造等需求的实现。参考文献18。[关键词】新媒体大阅读[中图法分类号】G252

阅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加括号,表示我们在使用“阅读”这个词的时候,可

以先忽略括号中的内容。

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图书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比2005年的48.7%略有回升,网络阅读率则继续快速提高,从2005年的”.8%提高至44.9%,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M】。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读者阅读对象不断分化和日趋广泛。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数字出版的图书销售将超过传统出版物"’。1.2读者自身越来越成为被深度阅读的一部分

新媒体使阅读对象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将

读者卷入到被相互阅读的场域中来。比如,读者在网络博客中,在高速的即时通信系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参与到一定的阅读空间里,这里面既有口地址的显示,也有好多时

但“阅读”作为一个动词,而且是文明社会一个重要的动词,不仅反映一种个体的能力,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认识,故

单纯解释“阅读”这个词,脱离复杂的语境分析,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实践上就显得薄弱。因此,对于“阅读”,从时代变化的视角来看,由语言分析向社会学思考转换,成为阅读活动

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推进,及

由此带来的剧烈的社会转型,一个新的阅读类型——以新媒体为中心的阅读方式也扑面而来。因此,在理解阅读的含义

时,除了上面括号中所言,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阅读对象,比

候自身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他,如读者在阅读短信、阅读电邮、阅读关键词时,都不可避免地使自己在双向或多向交流中被人阅读。

1.3读者的阅读越来越成为对社会和文化的整体阏读

如新媒体中的互联网、手机等。

l新媒体给读者阅读带来的新变化1.1读者的阅读对象已经越来越广泛

新媒体自身的丰富性和读者的参与性,使分散的、碎片化的、原子化的社会景观不断地被整合在一起,并很快地扫描进读者的脑海中。新媒体阅读不再仅仅为了寻求知识,还追求找寻知识的方法,加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由于所有的阅读不再单独存在,所有的阅读彼此呼应,因此读者需要对历史有俯览式的掌握,建立一套对知识纵观探索与整理的系统。并且,由于文字以外的阅读与沟通正在方兴未艾,所以我们需要对声音、图像、动画,甚至触觉与意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艺术与美学要有更深的体会¨】。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的超文本、超链接特征,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并适应这种新的阅读特性。可以说,新媒体阅读正在以整体化阅读的方式引导着整个时代的变动和走向。

1.4读者的阅读越来越具有快捷化、娱乐化特征('1

新媒体对大众生活的介入,必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节奏,使阅读的快捷化成为可能。在瞬间就能使读者阅读到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这是新媒体的魅力所在,也是传统图书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阅读的对象.除了图书、报刊等的内容,电脑网络、手机等众多文本和载体,也纷至沓来。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认为:“各种讯息、知识,无时无刻不在供应。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这是自从印

刷术发明之后,以及上个世纪电视走人家庭之后,阅读最大

的变化。口卜’著名传播学者麦克鲁汉其实也早有名言:“媒介

即信息。”他们都在传递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后阅读对象发生

了重要变化这一信息。2006年,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传统介质阅读率持续6年下滑,网络阅读率6年增加了6.5倍口】。20ar7年年底的报告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以来持续8年下降,网络阅读率持续8年上升,后者还首次超过了前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告显示,阅读报纸、书刊等传统读物的读者年均减12%.而阅读手机报刊、网络动漫等新媒体的人数年均增30%口’。2008年,中

14

万方数据

杨卫民:读者的大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

阅读及其他纸质阅读类型所不及的。其间,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的瞬间传输功能,新媒体阅读的快速搜索能力,是阅读快捷化实现的技术双翼。而读和看界限的模糊——主要源

于时尚化和流行观的内驱,则是读者主观需求快捷化的心理

标示。当然.快捷带给不同层面读者的,还夹杂着阅读快餐

化或新闻化.甚至使思维呈现“碎读”(staccato)特性““。

与阅读快捷化相伴而来的,是读者的移动阅读增多,轻便化阅读日益明显【l“,而且多媒体的介入,也带来了愉悦感

的增强,阅读形态的娱乐化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有关调

查也表明,目前国民的娱乐性、生活化阅读走高,功能性阅读

回落,即浅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明显特征,致使市场需求正发生结构性调整n“。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国学热”及其图书的出现,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不但使大众阅读的数

量推向新高,还将大众阅读中的狂欢场景推向新的高潮。

总之,新媒体带来的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刺激着人们的听觉、视觉等神经,对传统生活提出了新挑战,无疑在感官

运用、情感交往、思维方式、信息获取等诸多方面,给人们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带来的阅读新体验,已经使新媒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因此,新媒体发展

带给读者阅读的新变化,实际上已将现代阅读分为两种类

型:以纸质为中心的阅读和以新媒体为中心的阅读。

2关于两种阅读类型的进一步比较

2.1

以纸质为中心的阅读在此类型下,阅读比较注重权威,阅读中心主要集中于

作者和文本。阅读时,作者的个性、生活、婚姻家庭,以至作

者的文化背景,将要纳入我们的视野,接着阅读的正题——

作品本身也扑面而来。由于科学的普及,启蒙的推进,作品

本身的客观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典、品牌读物逐渐形成,并为人看重。因此,对大家、名家的作品阅读成风,是一种必

然。

相比较而言,以纸质为中心的阅读属于平面化阅读,读

者在此类型下常以仰慕的心情看待作者,读者也容易将自己陷入理想的状态,因为其间的想象空间比较大。理想的光芒也常常照耀着读者使命感的成长和增强。加上纸质阅读的庄重性及历史的积淀,读者臣服于作者和作品的权威下的情况并不少见。读者在阅读中也能咀嚼、品味到诸多情趣和意义。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文本阅读(即纸质阅读)像品茗,在静静的品读中,净化心灵,提升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人们的精神世界。文本阅读的传统方法,比如涵咏、诵读、品味、揣摩等,则是积累和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文化也就是在这样浸润的过程中滋长丰满起来的。【I引”多么富有诗

意,让人沉醉1

2.2以新媒体为中心的阅读

在此类型下,作者的一些细节信息常常不再是读者所关心的首要内容,而读者的口口相传、读者的相互参与,尤其是读者和作者界限的模糊及其之间的互动,成为读者比较关注的焦点。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明朝那些事儿》等网络畅销文本,在创作或传播过程中,网

万方数据

友(读者)的参与——有人将此概括为“阅读者即创造者州“J,

成为新媒体阅读中一道非常灿烂的景观。

可以看出,新媒体阅读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多媒体互动的

立体化阅读。读者在此阶段真正成了阅读的中心,大家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读者的主动性、选择性及对作品形成和修正的参与性,成为阅读领域新的景观,平等和服务的意识成为作者和出版者的共识。可以说,新媒体阅读更具有人性化[1“。

由上,我们可以把纸质阅读转化为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

的阅读,而将新媒体阅读转化为以读者和文本为中心的阅读。

3大阅读观形成的必然要求

尽管纸质阅读和新媒体阅读有了阅读客体的重要分野,

并且阅读的本质也确确实实在发生某些变化,但是对文本的

阅读却是始终得坚守的,这也可以看出阅读世界的一点共识:不管阅读如何变幻,“内容为王”恐怕是永远不可抛弃的

根本准则。

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当实证主义标志着认识论的结束,代替认识论的是知识学,因为从内容上讲,认识是由知识的成果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现代阅读总体上是在领会历史的风貌、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所

以,如果能体现我们阅读的含义,所有能承托和展示历史、文

明和社会诸内容的载体和平台,便成为阅读的对象。这些相信可以作为新时期对文本阅读所要坚守的重要内容。

总之,现代社会科学的普及、技术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张

扬、读者意识和行为的多元化,加上新的阅读类型的诞生及阅读本质的重构.预示着不同于传统的阅读理念和方式正在形成,此处称为大阅读观。

阅读何以为大?当然不是求全求备,而是追求一种动态的阅读和综合性的理解,是在对阅读对象进行功能性理解的

基础上发展为一种实质性的把握。因为社会是活跃和跳动

的,甚至是支离破碎似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阅读的文本显得不再是那么安分与和谐,如果我们还是以静观动,墨守一隅,不随着文本的跳动而飞翔,那么我们的阅读之乐便无从谈起,有限的东西在我们面前越发显得浩渺,阅读的能力

就会不断退化。

当阅读的对象携带着新的认识和兴趣双重诱惑,不断地在我们眼中灵动闪现时,相信阅读者一样会有困惑。这种困惑是必要的,当我们的阅读,看似不再是传统阅读或公众眼

中比较中规中矩的模式时,我们阅读的传统对象实际上已被分解,思想的碎片五彩缤纷,固有的思维结构正在被拆分,权

威的意识正被打破,即中心和结构的消解,于是读者的自主

和反思性重构成为可能。而阅读对象的广泛性、读者成为被阅读的内容、读者阅读的综合性、快捷化、娱乐化,以及最终形成的阅读多元化,使我们的阅读认识和阅读兴趣逐步统一,自然就构成了阅读批判的前提,相信这是阅读方法论提

升的重要一步。

当我们对大阅读的含义有了一定理解后,我们就可以认

第29卷第129期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l期

识到自己的哪些活动是真正的阅读,哪些活动不是,哪些活动是我们最需要的阅读,哪些活动则不是急需。

如今,阅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阅读内容中充斥着低级重复、阅读习惯和方式的纷乱、阅读规律研究的相对滞后、阅读质量的低下等等。如何不断地融合新旧两种阅读机制。改造相对单调、保守、封闭甚至有些狭隘的思维方式,成为摆

在读者面前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在阅读

的转型时期,以大阅读观为前提,摸索出新的阅读之道,解决社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4大阅读观下的新阅读机制

4.1

阅读路径和对象的整合

读者以大阅读为中心,从纸质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两条路

线出发,开始对作者、文本和读者进行阅读。纸质阅读侧重于作者+文本,新媒体阅读侧重于读者+文本,这样既构成了阅读集合的完整性,也突出了此集合中的交集——文本。相信这是有必要的。

4.2阅读目标和方法的确定

在纸质阅读环境下,阅读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学习(含有带有娱乐化的学习),读者常用的方法是试图与作者沟通(尽

管常常是神交或灵交);在新媒体阅读下,阅读的目标则集中

于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阅读,也就是贴近或舍弃某一

类读者的问题,方法更多的是如何使自己有效地参与进去。而同时,依靠对文本阅读的进行知识积累是一致的,而且多

采用反思的方法。4.3阅读理念的生成

阅读目标和方法的确定,实际上蕴含着理念的生成。对作者的阅读此时偏重于思想的提取,而对读者的阅读则侧重

于精神的互动,这其问可以看出纸质阅读环境下个体的相对分离性和新媒体阅读下的阅读的社区性。读者在对文本阅

读时中所包含的文化创造理念也悄悄形成。

可以看出,从大阅读这一观念特殊的野心出发,我们很

快会发现,阅读的对象其实是异常丰富的,丰富得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文本、作者、读者都在其问。(当然这一点

强调的是阅读有一定程度发展的社会单元和区域。)我们的

阅读总是有目标的,包括学习、积累和选择,这样才不会盲目和混乱。同时阅读也是讲究方法的,那就是对应的沟通、反思和参与。这样,我们的阅读效果就是促成了阅读者精神或

文化活动理念的生成:要么从阅读中提取思想,要么进行文

化创造,要么实现精神的互动。这些可认为是阅读的一阶构造,即是阅读者刨造了新时期,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和文化

平台。

阅读并没有结束,阅读还要升华。在实践的助威声中。在欲望的无穷感召下,在自我追求的不断加油中,我们的阅读目标是不断向前推进的,这样就构筑了下面所谈到的目标初步、目标推进和目标达成这三个重要的步骤。我们可认为这是阅读的二阶构造。4.4阅读的目标初步

目标的完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以上环节的推动下,读

16

万方数据

者在对作者的阅读中,完成了一定的模仿与简单创造;在对读者的阅读中寻找到了某些共性和个体化差异。其问,两种类型的阅读都非常重视保存和复制某些记忆。此环节可能

正如小孩刚学步时的状态,显得非常重要。4.5阅读的目标推进

对阅读者来说,模仿和简单创造的完成,其实已经是很

了不起的收获,但目标的推进却带来了经验和技能的提升,

此时读者实际上可以在社会上胜任很普遍的工作了。而在对读者阅读的空间中,此时目标的推进,则换来了批判意识的增强,这与经验和技能的提升相辅相成。文本阅读中所彰

显的知识建构也日益完备。4.6阅读的目标达成

在阅读目标不断推进的基础上,对作者阅读就完成了一

定程度的思想系统再生产,而对读者的阅读也实现了精神生活的再造。文本阅读下的文化高组织化景观形成。此时,我

们可以说读者的阅读目标也基本实现。

至此.阅读基本上完成了一个可操作的过程,也就是个人阅读较为完备的过程。但是阅读还在继续,那就是阅读所

形成的影响和组合,构筑着社会的多元化阅读。这种多元化

景观和精神,又反过来,对个人的大阅读形成新的影响,于是一种阅读的新机制和新系统就这样产生了。4.7社会的多元化阅读景观

读者虽然完成了自己的阅读目标,但阅读作为一种社会

的现象却具有很大的惯性,社会的多元化阅读景观由此形

成。实际上,阅读的功能和消费,与人们深层次的文化和心

理密切相关,阅读也成为一种文化上不同面向和层次的消

费,体现了文化的系统性(物质、制度和精神世界)和社会历史、劳动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性。

4.8阅读的反馈路线形成

多元阅读景观的出现,必然对个体的大阅读有所影响,

这就构成了某种形式和程度的反馈。

由上可知,当我们从大阅读的理念出发,经过纸质阅读

和新媒体阅读的双重作用,发现了阅读结构的新变化及积极的阅读行动形成的互动,最终读者的阅读行动已经扩展成了社会的多元化阅读形态(见图1)。这种现代阅读机制的产生,就形成了我们个体和社会的思想系统的再生产、文化的高组织化和精神生活再造需求得以实现的源泉。

阅读新机制和新系统的形成,还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阅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发现,阅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技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理念的表达、精神的体现;阅读不仅是读者个体的精神需要,还是社会文化景观

灿烂的原因和要求。5小结

深入探讨大众阅读机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转型时代,新媒体日益显示出其强大威力的年代,想深入把握好读者的心理,有时候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

必须坚信阅读的力量和读者的素质,阅读作为文明社会不可

缺少的重要景观和行动,肯定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得

杨卫民:读者的大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

的落后状况的解体是反思经验阶梯上的踏脚板。【I‘卜毕竟我

对■

们这种阅读是思想的结果,而非压迫的产物;是自我选择和

批判的产物,而非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复制和衍生。

鲁标托方法

曩念生戚目标匍步

当然,虽然我们相信这种不断反省的重要,并且不断反

省,但如果无目标、无原则和无限度的拆解真理,是丝毫没有

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熊澄字.新媒体与文化产业.人民网,2005—2一l

[2]郝明义.未来的阅读、出版与教育.http:,,WwW.mLandbooks.coIn,

目标推进

目最达成

[3]杨超.网络阋读率6年涨6.5倍.华夏时报,2006一】O一3l[4]郭虹.方菲.中国出版业发展现状及思考.中国图书商报.

20D8—5—20

图1读者的大阅读机制结构

到更多读者的认可。

由是,笔者在编辑出版实践的基础上,借用了管理学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想使现代阅读变成一种管理机制,以便使其目标性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这种出发点是否正确,其中的方法是否精当,还请方家批评。

但笔者始终相信,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大众阅读从经验层次上升到方法论层次,从常识水平提升到科学水平,才能使社会文化大桥建构得更加宏大而结实,才能使大众的观念从迷信阶段、常识阶段向科学的阶段演进【I”,最终使科学精

神和人文精神得以有效结合并发扬光大。

这是自主地、建设性地追求阅读之道,一方面参照了众多读书者在生命的原野中对宇宙和生命进行的深深思索的

[5]蒋心和.新媒体分流传统读物读者群.解放日报.2007—4一13[6]韩晓东.国民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中华读书报,2008—7—23[7]黄健.新媒体在传播业的堀起及其发展前景.出版广角2007

(10)49

[8]郝明义.未来的阅读、出版与教育.http:,,www.net"d“ks.coI“

[9]杨卫民.新媒体时代的图书编辑新阅读观.出版科学,2008(1)23—

24

[10]康慨.G00d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中华读书报,2008—6—25[11]徐晶卉.掌上阅读,下一个大趋势.文汇读书周报.2008—6—27[12]田方斌.我国图书市场走势及热点分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

—5—9

[1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市未成年人网络阅读

状况课题组”.网络阅读:北京市束成年人阅读的一把双刃剑、中

国新闻出版报。2007一ll一2

智慧,另一方面摈弃着极端实用主义者对知识的一味自私篇

读,甚或亵渎。于是,机械的、教条的和不切实际的东西,被我们驱逐出视野.有机的、灵动的等许多与我们的社会和心灵发展空间相适应的内容成为新宠。

[14]艾庄子.十年.网络文学改变了什么?中华读书报.2008—7—23[15]朱明钰.中国传统出版市场必然“萎缩”?中华读书报.2006一lo

—18

[16][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66

[17]龙冠海.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第一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t973年版:ll—13

[18][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14

当我们把大阅读的概念加以领会,掌握了这种阅读的技巧并在实际的读书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和应用的时候.相信

我们对传统阅读模式批判和反叛的能力会有所提升,就会加

速我们对传统阅读痼疾的删除或修正,减少对人云亦云之类东西的复制,增加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独特创造性的生成,相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角色会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角色转变,而在知识和行动中隐藏的诸多虚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在虚假的意识中,知识和意愿尚混为一体。虚假意识

[作者简介]杨卫民.河南人民出版社文史处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和现代社会转型。[收稿时间]2008—1l一20

(敬卿

绢发)

Ikaders’BigReading

——Mass

Abstract

NewReamngPerspectiVeintheNew

Y姐gWeimin

MemaEra

(H锄n

Withme

new

Peoplc’s

PIlblishingHou∞,ZIIeIlgzllou450002,Chi他)

me.

mediaage’sc伽1illg,twokind5of陀8diIlg

8ss哪∞in

re抵’地adiIlg,whjch陀spectiVclytak伪paper“new

of枷rlg,the

mac【e硌nmst

0fthc

di8鹤thecenter.’ronew陀adirIg山e

m∞ttIIe胡&tivedt姗L蛐doftIlespirit,cldtIlreandtlIeprofbIlrmch蛐g鲳iIlthefield

fo珊

idea柚d

mech蚵哪,tlI啦tlle

and山e

big弛aibng

c鲫髓into

being.The陀sultoftlIe

devel叩mentaIldimprovenlentoftllebigre8diIlgin

indi“dIIal觚d80ciety’¥tIIoughtsys_

r阻de路wiⅡbringtlledem弛ds

tem,血eclllhlralK四words

New

s∞h鹊吐”inIlova60n“tIle砌ng邸石vity,tlIe陀production

come砸地.18硝茜.r∞o咖cti∞ofhigh叫弘Ili髓tion

media.Big枷ng.

spiritu8|1if宅to

17

万方数据

第29卷第129期【阅读与社会发展专栏】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l期

读者的大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

●杨卫民

[摘

(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450000)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呈现出两种交错并存的类型:以纸质为中心的阅读和以新媒体

为中心的阅读。读者须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机制,才能应对精神、文化的有效需求,及阅读领域的深刻变化,

大阅读由此诞生。大阅读在读者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会促成阅读活动的创新。及个体和社会的思想系统再

生产、文化的高组织化和精神生活再造等需求的实现。参考文献18。[关键词】新媒体大阅读[中图法分类号】G252

阅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加括号,表示我们在使用“阅读”这个词的时候,可

以先忽略括号中的内容。

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图书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比2005年的48.7%略有回升,网络阅读率则继续快速提高,从2005年的”.8%提高至44.9%,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M】。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读者阅读对象不断分化和日趋广泛。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数字出版的图书销售将超过传统出版物"’。1.2读者自身越来越成为被深度阅读的一部分

新媒体使阅读对象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将

读者卷入到被相互阅读的场域中来。比如,读者在网络博客中,在高速的即时通信系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参与到一定的阅读空间里,这里面既有口地址的显示,也有好多时

但“阅读”作为一个动词,而且是文明社会一个重要的动词,不仅反映一种个体的能力,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认识,故

单纯解释“阅读”这个词,脱离复杂的语境分析,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实践上就显得薄弱。因此,对于“阅读”,从时代变化的视角来看,由语言分析向社会学思考转换,成为阅读活动

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推进,及

由此带来的剧烈的社会转型,一个新的阅读类型——以新媒体为中心的阅读方式也扑面而来。因此,在理解阅读的含义

时,除了上面括号中所言,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阅读对象,比

候自身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他,如读者在阅读短信、阅读电邮、阅读关键词时,都不可避免地使自己在双向或多向交流中被人阅读。

1.3读者的阅读越来越成为对社会和文化的整体阏读

如新媒体中的互联网、手机等。

l新媒体给读者阅读带来的新变化1.1读者的阅读对象已经越来越广泛

新媒体自身的丰富性和读者的参与性,使分散的、碎片化的、原子化的社会景观不断地被整合在一起,并很快地扫描进读者的脑海中。新媒体阅读不再仅仅为了寻求知识,还追求找寻知识的方法,加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由于所有的阅读不再单独存在,所有的阅读彼此呼应,因此读者需要对历史有俯览式的掌握,建立一套对知识纵观探索与整理的系统。并且,由于文字以外的阅读与沟通正在方兴未艾,所以我们需要对声音、图像、动画,甚至触觉与意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艺术与美学要有更深的体会¨】。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的超文本、超链接特征,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并适应这种新的阅读特性。可以说,新媒体阅读正在以整体化阅读的方式引导着整个时代的变动和走向。

1.4读者的阅读越来越具有快捷化、娱乐化特征('1

新媒体对大众生活的介入,必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节奏,使阅读的快捷化成为可能。在瞬间就能使读者阅读到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这是新媒体的魅力所在,也是传统图书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阅读的对象.除了图书、报刊等的内容,电脑网络、手机等众多文本和载体,也纷至沓来。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认为:“各种讯息、知识,无时无刻不在供应。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这是自从印

刷术发明之后,以及上个世纪电视走人家庭之后,阅读最大

的变化。口卜’著名传播学者麦克鲁汉其实也早有名言:“媒介

即信息。”他们都在传递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后阅读对象发生

了重要变化这一信息。2006年,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传统介质阅读率持续6年下滑,网络阅读率6年增加了6.5倍口】。20ar7年年底的报告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以来持续8年下降,网络阅读率持续8年上升,后者还首次超过了前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告显示,阅读报纸、书刊等传统读物的读者年均减12%.而阅读手机报刊、网络动漫等新媒体的人数年均增30%口’。2008年,中

14

万方数据

杨卫民:读者的大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

阅读及其他纸质阅读类型所不及的。其间,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的瞬间传输功能,新媒体阅读的快速搜索能力,是阅读快捷化实现的技术双翼。而读和看界限的模糊——主要源

于时尚化和流行观的内驱,则是读者主观需求快捷化的心理

标示。当然.快捷带给不同层面读者的,还夹杂着阅读快餐

化或新闻化.甚至使思维呈现“碎读”(staccato)特性““。

与阅读快捷化相伴而来的,是读者的移动阅读增多,轻便化阅读日益明显【l“,而且多媒体的介入,也带来了愉悦感

的增强,阅读形态的娱乐化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有关调

查也表明,目前国民的娱乐性、生活化阅读走高,功能性阅读

回落,即浅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明显特征,致使市场需求正发生结构性调整n“。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国学热”及其图书的出现,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不但使大众阅读的数

量推向新高,还将大众阅读中的狂欢场景推向新的高潮。

总之,新媒体带来的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刺激着人们的听觉、视觉等神经,对传统生活提出了新挑战,无疑在感官

运用、情感交往、思维方式、信息获取等诸多方面,给人们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带来的阅读新体验,已经使新媒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因此,新媒体发展

带给读者阅读的新变化,实际上已将现代阅读分为两种类

型:以纸质为中心的阅读和以新媒体为中心的阅读。

2关于两种阅读类型的进一步比较

2.1

以纸质为中心的阅读在此类型下,阅读比较注重权威,阅读中心主要集中于

作者和文本。阅读时,作者的个性、生活、婚姻家庭,以至作

者的文化背景,将要纳入我们的视野,接着阅读的正题——

作品本身也扑面而来。由于科学的普及,启蒙的推进,作品

本身的客观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典、品牌读物逐渐形成,并为人看重。因此,对大家、名家的作品阅读成风,是一种必

然。

相比较而言,以纸质为中心的阅读属于平面化阅读,读

者在此类型下常以仰慕的心情看待作者,读者也容易将自己陷入理想的状态,因为其间的想象空间比较大。理想的光芒也常常照耀着读者使命感的成长和增强。加上纸质阅读的庄重性及历史的积淀,读者臣服于作者和作品的权威下的情况并不少见。读者在阅读中也能咀嚼、品味到诸多情趣和意义。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文本阅读(即纸质阅读)像品茗,在静静的品读中,净化心灵,提升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人们的精神世界。文本阅读的传统方法,比如涵咏、诵读、品味、揣摩等,则是积累和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文化也就是在这样浸润的过程中滋长丰满起来的。【I引”多么富有诗

意,让人沉醉1

2.2以新媒体为中心的阅读

在此类型下,作者的一些细节信息常常不再是读者所关心的首要内容,而读者的口口相传、读者的相互参与,尤其是读者和作者界限的模糊及其之间的互动,成为读者比较关注的焦点。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明朝那些事儿》等网络畅销文本,在创作或传播过程中,网

万方数据

友(读者)的参与——有人将此概括为“阅读者即创造者州“J,

成为新媒体阅读中一道非常灿烂的景观。

可以看出,新媒体阅读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多媒体互动的

立体化阅读。读者在此阶段真正成了阅读的中心,大家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读者的主动性、选择性及对作品形成和修正的参与性,成为阅读领域新的景观,平等和服务的意识成为作者和出版者的共识。可以说,新媒体阅读更具有人性化[1“。

由上,我们可以把纸质阅读转化为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

的阅读,而将新媒体阅读转化为以读者和文本为中心的阅读。

3大阅读观形成的必然要求

尽管纸质阅读和新媒体阅读有了阅读客体的重要分野,

并且阅读的本质也确确实实在发生某些变化,但是对文本的

阅读却是始终得坚守的,这也可以看出阅读世界的一点共识:不管阅读如何变幻,“内容为王”恐怕是永远不可抛弃的

根本准则。

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当实证主义标志着认识论的结束,代替认识论的是知识学,因为从内容上讲,认识是由知识的成果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现代阅读总体上是在领会历史的风貌、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所

以,如果能体现我们阅读的含义,所有能承托和展示历史、文

明和社会诸内容的载体和平台,便成为阅读的对象。这些相信可以作为新时期对文本阅读所要坚守的重要内容。

总之,现代社会科学的普及、技术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张

扬、读者意识和行为的多元化,加上新的阅读类型的诞生及阅读本质的重构.预示着不同于传统的阅读理念和方式正在形成,此处称为大阅读观。

阅读何以为大?当然不是求全求备,而是追求一种动态的阅读和综合性的理解,是在对阅读对象进行功能性理解的

基础上发展为一种实质性的把握。因为社会是活跃和跳动

的,甚至是支离破碎似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阅读的文本显得不再是那么安分与和谐,如果我们还是以静观动,墨守一隅,不随着文本的跳动而飞翔,那么我们的阅读之乐便无从谈起,有限的东西在我们面前越发显得浩渺,阅读的能力

就会不断退化。

当阅读的对象携带着新的认识和兴趣双重诱惑,不断地在我们眼中灵动闪现时,相信阅读者一样会有困惑。这种困惑是必要的,当我们的阅读,看似不再是传统阅读或公众眼

中比较中规中矩的模式时,我们阅读的传统对象实际上已被分解,思想的碎片五彩缤纷,固有的思维结构正在被拆分,权

威的意识正被打破,即中心和结构的消解,于是读者的自主

和反思性重构成为可能。而阅读对象的广泛性、读者成为被阅读的内容、读者阅读的综合性、快捷化、娱乐化,以及最终形成的阅读多元化,使我们的阅读认识和阅读兴趣逐步统一,自然就构成了阅读批判的前提,相信这是阅读方法论提

升的重要一步。

当我们对大阅读的含义有了一定理解后,我们就可以认

第29卷第129期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l期

识到自己的哪些活动是真正的阅读,哪些活动不是,哪些活动是我们最需要的阅读,哪些活动则不是急需。

如今,阅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阅读内容中充斥着低级重复、阅读习惯和方式的纷乱、阅读规律研究的相对滞后、阅读质量的低下等等。如何不断地融合新旧两种阅读机制。改造相对单调、保守、封闭甚至有些狭隘的思维方式,成为摆

在读者面前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在阅读

的转型时期,以大阅读观为前提,摸索出新的阅读之道,解决社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4大阅读观下的新阅读机制

4.1

阅读路径和对象的整合

读者以大阅读为中心,从纸质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两条路

线出发,开始对作者、文本和读者进行阅读。纸质阅读侧重于作者+文本,新媒体阅读侧重于读者+文本,这样既构成了阅读集合的完整性,也突出了此集合中的交集——文本。相信这是有必要的。

4.2阅读目标和方法的确定

在纸质阅读环境下,阅读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学习(含有带有娱乐化的学习),读者常用的方法是试图与作者沟通(尽

管常常是神交或灵交);在新媒体阅读下,阅读的目标则集中

于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阅读,也就是贴近或舍弃某一

类读者的问题,方法更多的是如何使自己有效地参与进去。而同时,依靠对文本阅读的进行知识积累是一致的,而且多

采用反思的方法。4.3阅读理念的生成

阅读目标和方法的确定,实际上蕴含着理念的生成。对作者的阅读此时偏重于思想的提取,而对读者的阅读则侧重

于精神的互动,这其问可以看出纸质阅读环境下个体的相对分离性和新媒体阅读下的阅读的社区性。读者在对文本阅

读时中所包含的文化创造理念也悄悄形成。

可以看出,从大阅读这一观念特殊的野心出发,我们很

快会发现,阅读的对象其实是异常丰富的,丰富得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文本、作者、读者都在其问。(当然这一点

强调的是阅读有一定程度发展的社会单元和区域。)我们的

阅读总是有目标的,包括学习、积累和选择,这样才不会盲目和混乱。同时阅读也是讲究方法的,那就是对应的沟通、反思和参与。这样,我们的阅读效果就是促成了阅读者精神或

文化活动理念的生成:要么从阅读中提取思想,要么进行文

化创造,要么实现精神的互动。这些可认为是阅读的一阶构造,即是阅读者刨造了新时期,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和文化

平台。

阅读并没有结束,阅读还要升华。在实践的助威声中。在欲望的无穷感召下,在自我追求的不断加油中,我们的阅读目标是不断向前推进的,这样就构筑了下面所谈到的目标初步、目标推进和目标达成这三个重要的步骤。我们可认为这是阅读的二阶构造。4.4阅读的目标初步

目标的完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以上环节的推动下,读

16

万方数据

者在对作者的阅读中,完成了一定的模仿与简单创造;在对读者的阅读中寻找到了某些共性和个体化差异。其问,两种类型的阅读都非常重视保存和复制某些记忆。此环节可能

正如小孩刚学步时的状态,显得非常重要。4.5阅读的目标推进

对阅读者来说,模仿和简单创造的完成,其实已经是很

了不起的收获,但目标的推进却带来了经验和技能的提升,

此时读者实际上可以在社会上胜任很普遍的工作了。而在对读者阅读的空间中,此时目标的推进,则换来了批判意识的增强,这与经验和技能的提升相辅相成。文本阅读中所彰

显的知识建构也日益完备。4.6阅读的目标达成

在阅读目标不断推进的基础上,对作者阅读就完成了一

定程度的思想系统再生产,而对读者的阅读也实现了精神生活的再造。文本阅读下的文化高组织化景观形成。此时,我

们可以说读者的阅读目标也基本实现。

至此.阅读基本上完成了一个可操作的过程,也就是个人阅读较为完备的过程。但是阅读还在继续,那就是阅读所

形成的影响和组合,构筑着社会的多元化阅读。这种多元化

景观和精神,又反过来,对个人的大阅读形成新的影响,于是一种阅读的新机制和新系统就这样产生了。4.7社会的多元化阅读景观

读者虽然完成了自己的阅读目标,但阅读作为一种社会

的现象却具有很大的惯性,社会的多元化阅读景观由此形

成。实际上,阅读的功能和消费,与人们深层次的文化和心

理密切相关,阅读也成为一种文化上不同面向和层次的消

费,体现了文化的系统性(物质、制度和精神世界)和社会历史、劳动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性。

4.8阅读的反馈路线形成

多元阅读景观的出现,必然对个体的大阅读有所影响,

这就构成了某种形式和程度的反馈。

由上可知,当我们从大阅读的理念出发,经过纸质阅读

和新媒体阅读的双重作用,发现了阅读结构的新变化及积极的阅读行动形成的互动,最终读者的阅读行动已经扩展成了社会的多元化阅读形态(见图1)。这种现代阅读机制的产生,就形成了我们个体和社会的思想系统的再生产、文化的高组织化和精神生活再造需求得以实现的源泉。

阅读新机制和新系统的形成,还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阅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发现,阅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技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理念的表达、精神的体现;阅读不仅是读者个体的精神需要,还是社会文化景观

灿烂的原因和要求。5小结

深入探讨大众阅读机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转型时代,新媒体日益显示出其强大威力的年代,想深入把握好读者的心理,有时候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

必须坚信阅读的力量和读者的素质,阅读作为文明社会不可

缺少的重要景观和行动,肯定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得

杨卫民:读者的大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

的落后状况的解体是反思经验阶梯上的踏脚板。【I‘卜毕竟我

对■

们这种阅读是思想的结果,而非压迫的产物;是自我选择和

批判的产物,而非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复制和衍生。

鲁标托方法

曩念生戚目标匍步

当然,虽然我们相信这种不断反省的重要,并且不断反

省,但如果无目标、无原则和无限度的拆解真理,是丝毫没有

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熊澄字.新媒体与文化产业.人民网,2005—2一l

[2]郝明义.未来的阅读、出版与教育.http:,,WwW.mLandbooks.coIn,

目标推进

目最达成

[3]杨超.网络阋读率6年涨6.5倍.华夏时报,2006一】O一3l[4]郭虹.方菲.中国出版业发展现状及思考.中国图书商报.

20D8—5—20

图1读者的大阅读机制结构

到更多读者的认可。

由是,笔者在编辑出版实践的基础上,借用了管理学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想使现代阅读变成一种管理机制,以便使其目标性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这种出发点是否正确,其中的方法是否精当,还请方家批评。

但笔者始终相信,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大众阅读从经验层次上升到方法论层次,从常识水平提升到科学水平,才能使社会文化大桥建构得更加宏大而结实,才能使大众的观念从迷信阶段、常识阶段向科学的阶段演进【I”,最终使科学精

神和人文精神得以有效结合并发扬光大。

这是自主地、建设性地追求阅读之道,一方面参照了众多读书者在生命的原野中对宇宙和生命进行的深深思索的

[5]蒋心和.新媒体分流传统读物读者群.解放日报.2007—4一13[6]韩晓东.国民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中华读书报,2008—7—23[7]黄健.新媒体在传播业的堀起及其发展前景.出版广角2007

(10)49

[8]郝明义.未来的阅读、出版与教育.http:,,www.net"d“ks.coI“

[9]杨卫民.新媒体时代的图书编辑新阅读观.出版科学,2008(1)23—

24

[10]康慨.G00d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中华读书报,2008—6—25[11]徐晶卉.掌上阅读,下一个大趋势.文汇读书周报.2008—6—27[12]田方斌.我国图书市场走势及热点分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

—5—9

[1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市未成年人网络阅读

状况课题组”.网络阅读:北京市束成年人阅读的一把双刃剑、中

国新闻出版报。2007一ll一2

智慧,另一方面摈弃着极端实用主义者对知识的一味自私篇

读,甚或亵渎。于是,机械的、教条的和不切实际的东西,被我们驱逐出视野.有机的、灵动的等许多与我们的社会和心灵发展空间相适应的内容成为新宠。

[14]艾庄子.十年.网络文学改变了什么?中华读书报.2008—7—23[15]朱明钰.中国传统出版市场必然“萎缩”?中华读书报.2006一lo

—18

[16][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66

[17]龙冠海.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第一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t973年版:ll—13

[18][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14

当我们把大阅读的概念加以领会,掌握了这种阅读的技巧并在实际的读书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和应用的时候.相信

我们对传统阅读模式批判和反叛的能力会有所提升,就会加

速我们对传统阅读痼疾的删除或修正,减少对人云亦云之类东西的复制,增加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独特创造性的生成,相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角色会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角色转变,而在知识和行动中隐藏的诸多虚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在虚假的意识中,知识和意愿尚混为一体。虚假意识

[作者简介]杨卫民.河南人民出版社文史处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和现代社会转型。[收稿时间]2008—1l一20

(敬卿

绢发)

Ikaders’BigReading

——Mass

Abstract

NewReamngPerspectiVeintheNew

Y姐gWeimin

MemaEra

(H锄n

Withme

new

Peoplc’s

PIlblishingHou∞,ZIIeIlgzllou450002,Chi他)

me.

mediaage’sc伽1illg,twokind5of陀8diIlg

8ss哪∞in

re抵’地adiIlg,whjch陀spectiVclytak伪paper“new

of枷rlg,the

mac【e硌nmst

0fthc

di8鹤thecenter.’ronew陀adirIg山e

m∞ttIIe胡&tivedt姗L蛐doftIlespirit,cldtIlreandtlIeprofbIlrmch蛐g鲳iIlthefield

fo珊

idea柚d

mech蚵哪,tlI啦tlle

and山e

big弛aibng

c鲫髓into

being.The陀sultoftlIe

devel叩mentaIldimprovenlentoftllebigre8diIlgin

indi“dIIal觚d80ciety’¥tIIoughtsys_

r阻de路wiⅡbringtlledem弛ds

tem,血eclllhlralK四words

New

s∞h鹊吐”inIlova60n“tIle砌ng邸石vity,tlIe陀production

come砸地.18硝茜.r∞o咖cti∞ofhigh叫弘Ili髓tion

media.Big枷ng.

spiritu8|1if宅to

17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简析网络传播中受众角色的变化
  • 2005年9月第23卷第5期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 Sep.2005 V01.23No.5 简析网络传播中受众角色的变化 乐 程 (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安徽芜湖241008)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传播理论已无法给 ...

  • 对撞·微阅读时代
  • 对微阅读的流行,支持者认为其符合时代发展,而反对者则认为微阅读会让人们丧失思考. 那么,微阅读的出现,能否帮助我们形成阅读习惯?微阅读对于阅读来说能否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来看两位学者的观点. 对撞一 微阅读,到底算不算"读"? 葛红兵:微阅读,就如之前流行的轻阅读,也是阅读.对无 ...

  • 新闻战线-全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优势
  • 新闻战线 <新闻战线>概况杂志简介 杂志荣誉 广告刊例 资料检索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日 报周 报杂 志 往期回顾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全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优势 王 辉 < 新闻战线 >(2012年第7期)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之下,报纸仍然保持着自身独有的生存优势.现在世界各地报 ...

  • 浅议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 浅议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摘 要: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并以迅雷之势席卷整个文学领域,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是风声鹊起,不同理解和解析, 体现了当代网络文学现象的复杂性.模糊性.本文将就手中掌握的资料和作者的一些认知,从网络文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归纳网络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

  • "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我的阅读教学观
  •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 ...

  • 大阅读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总结 大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审题.答题三大关键步骤 文学类阅读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以传记和新闻为主. 答题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 ...

  • 读书体会让梦想成真
  • 让 梦 想 成 真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济源市玉泉罡头学校 陆艳丽 其实很早就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的介绍,了解了"新教育"的实质,加上最近拜读了朱市长的<新教育之梦>,心中对朱市长颇为敬佩.作为一名市长,工作可想而知 ...

  • 高考技巧高考偷分技巧考试技巧瞬间提分捷径答题技巧
  • 高考偷分技巧心得(瞬间提高分数的捷径) 本文出自http://gaokaojiqiao.sinaapp.com/ 这个文档只更新到语文英语,理综和数学您可以去这个网站找找. 这个偷分技巧心得,我仔细看了,实话说,真够不择手段的.反正是用些个阴险的手段,是个人都能做到的手段,来迅速针对高考考试,考卷, ...

  • 外媒网络语境下英语学习特点及其表达
  • 外媒网络语境下英语学习特点及其表达 李 真,钟 洁,傅 丽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新媒体时代,外媒网络发展空前盛大,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与正确引导迫在眉睫. 因此,掌握好英语是外媒网络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了解网络英语的学习特点,掌握其语言表达,有助于实施外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