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撞·微阅读时代

  对微阅读的流行,支持者认为其符合时代发展,而反对者则认为微阅读会让人们丧失思考。

  那么,微阅读的出现,能否帮助我们形成阅读习惯?微阅读对于阅读来说能否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来看两位学者的观点。

  对撞一 微阅读,到底算不算“读”?

  葛红兵:微阅读,就如之前流行的轻阅读,也是阅读。对无阅读习惯的国人来说,是有益的。未来,微阅读和微看看,可能结合,你可以看微电影,也可以看微博、微小说。这些都是信息自由化、大众化的一种途径。目前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阅读在衰落,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博客、微博、网络小说的诞生,极大地刺激了阅读,只是阅读的阵地不再仅仅限于纸面,主战场,现在是转移到网上了。微阅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天天看微博的习惯——这比以前不看书,只看电视,什么都不看要好。这是好现象,应该提倡才对。

  刘强:其实我对于微阅读并不看好,严格说来,“微阅读”只能叫“阅”,不能叫“读”。阅览是快速获取信息的一种最便捷的手段,但阅读则是心灵沉潜下去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两者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微阅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时尚,而阅读则是一种非常古老也非常永恒的文化传统和基本教养。你坐在书房里,躺在沙发上,手拿一本好书去品读,和你坐在电脑屏幕前,两眼通红,争分夺秒,进行随时会旁逸斜出的资讯捕捉,完全是两回事。

  对撞二 微阅读是昙花一现,还是会逐渐成为未来阅读主流?

  葛红兵:作为一个媒介主义者,我认为一种媒介开始式微的时候,其相应的文学形式也会没落。例如口语传播时代的说书文学,现在只能是受保护的份了。然后就是纸媒的发展,当然现在汹涌的网络媒介正在取得霸主地位。我认为文学渐渐不再是一种最终的消费形态,而是一种终极产品的前产品。例如,很多文学通过影视化来产生重大影响,《甄嬛传》就是一个例子。作为网络小说的时候,它影响力没这么大,然而拍成电视剧后却创造了中国电视剧的收视纪录。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微阅读的前景会很光明,毕竟纸面文学衰落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是电子阅读的时代,微阅读和微小说诞生了,这是好事,是替代。

  刘强:有一种说法,认为微阅读未来会成为一种新的文明传播方式,说实话我看不出这样的一种前景。这也许更多的是出于自己不看好这样一种只会微阅读,不会大阅读的阅读生态。别的不说,微博把写作和发表的门槛降低到零,但是,真正伟大的作品,永远耻于与没有水准的读者为伍。满足于微博上的信息浏览,只会使人远离那些高贵的精神创造,变成喋喋不休而又言不及义的“话痨儿”。所以,如果你说微博或微阅读的出现,对于新的言论空间、交际空间和资讯空间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绝不反对;但如果要把微博资讯和阅读享受混为一谈,恕我直言,那实在有点乱点鸳鸯谱的味道。我也用微博,也用电子书,但是只是“使用”而不是“阅读”,阅览电子文本的快感远远不及传统的纸质书来得纯粹。如果说电子书有什么好处,当然不外乎是节能、环保,避免灾祸之类,但是,人类掠夺自然的手段多了去了,环保革命尽可以从其他方面开始,何必和书过不去?

  (葛红兵,上海大学文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刘强,同济大学副教授)

  对微阅读的流行,支持者认为其符合时代发展,而反对者则认为微阅读会让人们丧失思考。

  那么,微阅读的出现,能否帮助我们形成阅读习惯?微阅读对于阅读来说能否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来看两位学者的观点。

  对撞一 微阅读,到底算不算“读”?

  葛红兵:微阅读,就如之前流行的轻阅读,也是阅读。对无阅读习惯的国人来说,是有益的。未来,微阅读和微看看,可能结合,你可以看微电影,也可以看微博、微小说。这些都是信息自由化、大众化的一种途径。目前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阅读在衰落,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博客、微博、网络小说的诞生,极大地刺激了阅读,只是阅读的阵地不再仅仅限于纸面,主战场,现在是转移到网上了。微阅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天天看微博的习惯——这比以前不看书,只看电视,什么都不看要好。这是好现象,应该提倡才对。

  刘强:其实我对于微阅读并不看好,严格说来,“微阅读”只能叫“阅”,不能叫“读”。阅览是快速获取信息的一种最便捷的手段,但阅读则是心灵沉潜下去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两者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微阅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时尚,而阅读则是一种非常古老也非常永恒的文化传统和基本教养。你坐在书房里,躺在沙发上,手拿一本好书去品读,和你坐在电脑屏幕前,两眼通红,争分夺秒,进行随时会旁逸斜出的资讯捕捉,完全是两回事。

  对撞二 微阅读是昙花一现,还是会逐渐成为未来阅读主流?

  葛红兵:作为一个媒介主义者,我认为一种媒介开始式微的时候,其相应的文学形式也会没落。例如口语传播时代的说书文学,现在只能是受保护的份了。然后就是纸媒的发展,当然现在汹涌的网络媒介正在取得霸主地位。我认为文学渐渐不再是一种最终的消费形态,而是一种终极产品的前产品。例如,很多文学通过影视化来产生重大影响,《甄嬛传》就是一个例子。作为网络小说的时候,它影响力没这么大,然而拍成电视剧后却创造了中国电视剧的收视纪录。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微阅读的前景会很光明,毕竟纸面文学衰落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是电子阅读的时代,微阅读和微小说诞生了,这是好事,是替代。

  刘强:有一种说法,认为微阅读未来会成为一种新的文明传播方式,说实话我看不出这样的一种前景。这也许更多的是出于自己不看好这样一种只会微阅读,不会大阅读的阅读生态。别的不说,微博把写作和发表的门槛降低到零,但是,真正伟大的作品,永远耻于与没有水准的读者为伍。满足于微博上的信息浏览,只会使人远离那些高贵的精神创造,变成喋喋不休而又言不及义的“话痨儿”。所以,如果你说微博或微阅读的出现,对于新的言论空间、交际空间和资讯空间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绝不反对;但如果要把微博资讯和阅读享受混为一谈,恕我直言,那实在有点乱点鸳鸯谱的味道。我也用微博,也用电子书,但是只是“使用”而不是“阅读”,阅览电子文本的快感远远不及传统的纸质书来得纯粹。如果说电子书有什么好处,当然不外乎是节能、环保,避免灾祸之类,但是,人类掠夺自然的手段多了去了,环保革命尽可以从其他方面开始,何必和书过不去?

  (葛红兵,上海大学文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刘强,同济大学副教授)


相关内容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之后 收获硕果
  • 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系列报道之一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之后 收获硕果 2014年11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调束和运行人员在新一轮的机器研究中,不断创造了对撞亮度的新高,超越原先的8.0×1032cm-2s-1,达到了8.04×1032cm-2s-1. 北京 ...

  • 从粒子加速器的发展看大型强子对撞机
  • 从粒子加速器的发展看大型强子对撞机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 摘 要:这篇论文结合加速器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直流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同步加速器等物理史上重要的加速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对撞原理的提出:并介绍了目前正在运行之中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原理及相 ...

  • 永远怀念我的老师谢家麟先生
  •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2014年5月16日摄 ■高杰/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2016年2月20日8:12分,我的老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谢家麟院士与世长辞了. 21日早晨与我的两位师兄王光伟和裴国玺研究员一同去谢先生家里,家里只有师母范先生和家人,再也见不到我们的老师谢先生了.我再一 ...

  • 怀念谢家麟院士:科学之路没有终点
  • 谢家麟,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和粒子加速器连在一起的名字.很多人都永远铭记,他在92岁高龄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的光辉时刻.他的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还摆在大家的书架上,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九三学社社员,中 ...

  • 欧洲粒子加速器产生世界上"最完美的液体"
  • 2012年01月19日07:07腾讯科技[微博]Everett/编译我要评论(6) 字号:T|T [导读]维也纳科技大学物理科学家使用粒子加速器对撞出"世界上最完美的液体",新的方程预示了关于液态粘度下限临界值或将被修改.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维也纳 ...

  • 十大最有野心的科学实验 至少有4个足以毁灭地球
  • 为了加深人们对复杂而广袤无垠的宇宙的理解,科学家们正在制造越来越庞大的科研工具,开展越来越有野心的科学实验.然而,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因为这些科学实验和工具动辄耗资数亿美元,而且需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但是,所有这些实验给我们带来了令人惊喜的结果,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 ...

  • 2016人民日报时评
  • 人民时评:互联网金融,挤尽泡沫是春天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面临变局,这也意味着转型机遇的出现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不断曝出的风险事件,更是让大家谈虎色变,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了"P2P圈钱.跑路"的代 ...

  • 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的发现
  • 宇宙学 粒子物理学家正逐渐进入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和宇宙学的领域:其技术和"一锤定音"的方 式或许会帮助我们解决宇宙冲最神秘的谜题-- <‰m‰w慨*‰■蚺Ⅻ‰q‰ 嘴‰"蛾目‰"‰Ⅻ梅*q‰∞‰ 肿 秽∥∥ ∥∥∥ 舻#.∥ 发现 蜥‰蹿嘞‰嗡鞠-锚‰嘴 ...

  • 科学与社会|科学到底有多贵?
  • 撰文|叶水送 贺飞 谈到大型科研机构,人们很容易想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简称CERN),它是人类孜孜不倦探索世界的象征.但科学对人类社会到底有多重要,它的分量有多重?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简单.<科学美国人>最近通过可靠的数据分析,制作"HOW BIG IS SCIENCE?&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