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扬列宁主义的精华

作者:陈志尚

高校理论战线 2000年12期

  列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人类进入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特别是他在1917年10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开创了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之后,列宁又组织人民开始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工程,为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人民如何当家作主,如何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极其宝贵的经验。公正地说,列宁是可以和马克思并列的千年伟人。

  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构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指导思想。现在我们纪念列宁,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列宁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彻底革命精神,就是要坚定地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实践证明,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具有客观真理性,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于我们进入新世纪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许多复杂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规律,掌握创造历史的主动权,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们迫切需要继续向列宁请教,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完整准确理解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探索创新。

  现在我国思想理论界对如何认识和评价列宁和列宁主义确实存在着分歧,多数是属于学术研究中的不同认识,有些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还有一种贬低、歪曲和否定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倾向。尽管持后一种态度的人很少,可以说是小小的支流或逆流,但它出于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之口,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它直接影响到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包括列宁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摇和破坏着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事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摆事实、讲道理,明辨是非。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新的实践的需要,我认为应该重点研究列宁的四个基本理论。

  一、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忠实继承者、捍卫者和发展者。他密切关注并从哲学上总结20世纪初正在发生的以现代物理学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创造性地研究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所产生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反思国际共运特别是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探索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战略和策略,等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列宁以天才的智慧,既完整正确地熟练运用,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可是一些最早打起反对列宁主义旗帜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苏东剧变后国际上一些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家们以及现在我国一些主张在中国实行所谓“自由主义”的思想家们,都是首先攻击列宁的哲学思想。他们共同采取的一个策略,就是不直接反对马克思,而是反对列宁。他们故意把列宁同马克思对立起来,指责列宁在哲学上是“背叛”和“逆转”了马克思的认识论,倒退到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论。其中一条主要罪状就是所谓列宁背弃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然而这完全是颠倒黑白,是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歪曲。

  事实是最有力的武器。在恩格斯之后,正是列宁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观。早在1908年列宁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时,就正确解读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奠定马克思实践观基础的经典文献。在书中列宁引用并原则上同意法国哲学家莱维的分析,一方面肯定马克思是坚持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基本立场,这就是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则指出,“马克思认为遗憾的是:唯物主义曾经让唯心主义去评价能动力(即人的实践)的作用,”而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根本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不懂得“人类的实践不仅具有(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所谓的)现象的意义而且还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因此,“马克思认为应该把这些能动力从唯心主义手中夺过来,也把它们引入唯物主义的体系,但是,当然必须把唯心主义不能承认的那种实在的和感性的特性给予这些能动力。”(《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103~104页)所以, 马克思既不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也不是站在超越唯物唯心的第三种立场上,而是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评已往唯物主义忽视主体能动性的缺点的。马克思强调从主体、实践方面去认识事物,不是为了否定唯物主义,恰恰相反,他对主体、实践、能动力的理解都是唯物主义的,是为了创立既辩证又唯物的新世界观。

  也正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根据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等著作中有关实践问题的论述,第一次提出了“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同上,144页)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观点。列宁还针对马赫主义标榜经验,谈“实践”、“有用”、“成功”等有关真理标准的议论,以及实用主义提出的所谓“为了实践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践”,“实践是唯一的标准”等似是而非的论调,尖锐地提出了对实践标准“可以作主观的解释,也可以作客观的解释”;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等重要思想。(同上,305、144页)这就是说,在实践观上存在着两条认识路线的分歧,必须划清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原则界限,其关键在于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在世界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个大前提下承认人的实践的作用的;实践不仅受主观意志和目的的支配,更重要的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是能够“主观见之于客观”,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实践标准的意义在于证明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之后,列宁在一系列著作中又进一步深化、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如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明确概括了构成实践的科学规定的两个关键要素:“(1)目的、要求和(2)外部现实”。强调“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183页)这就揭示了实践之所以成为认识的基础,之所以具有真理标准的资格的根据。列宁进而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同上,142 页)列宁还提出根据“认识论中的实践”,“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同上,182 页)把列宁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关于蜜蜂同工程师的比较那段著名的论述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在于它不仅能够在已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在行动之前,通过思维先在头脑里设计出符合自己要求和目的的改变客观世界的方案,特别是创造出原来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所没有的新事物的蓝图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工具)。正因为指导实践的意识具有创造这个特性,因而通过行动人才能够改变客观世界,创造出原始自然界所没有的新的“人化世界”。而实践的成功则是人的意识能够创造世界的证明。从列宁的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思维的本质是在反映基础上的创造;创造是实践的本质特征;创造是人这一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集中的最高的表现等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论断,而这些思想同现代认知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着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处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列宁从认识路线的高度又一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强调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说过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列宁选集》第2版,第3卷,381 页)“现在实践精神和求实精神正是当前主要的口号。 ”(《列宁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41页,人民出版社,1979)列宁还在论述辩证逻辑的要求时, 从方法论上强调实践的意义,他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列宁选集》,第2版,第4卷, 419页)这里实际上它已经提出了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的观点。

  把列宁关于实践的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有关实践的论述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彼此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列宁的实践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极有价值的。而那些打着所谓“实践哲学”、“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等等旗号,贬低、攻击列宁的人,尽管他们在文章中侈谈实践,但与上述列宁一系列深刻的论述相比,显得十分浅薄。他们那些论调表面上似乎是在强调实践,有的还制造一种忠于马克思的假象,实际上是把实践这个概念夸大到极端,使它成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而离开唯物主义的前提来讲实践,结果就必然重蹈实用主义等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的覆辙。

  二、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这是列宁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基础上,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一系列新的事实,经过系统分析而得出的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尽管后来由于资本家能够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来发展生产力,能够采取各种措施来调整生产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寿命得以延长并得到新的发展,但列宁所指明的资本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这是它的本性所决定的,是无法克服的。现在虽然人类开始进入21世纪,但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的作用,天下并不太平。与已往相比,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确实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特点。最突出的有两点:

  一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全球化。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世界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大交往的格局开始形成,人类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综合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宝贵的资源,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进步的趋势。另一方面同时存在着生产关系的全球化。由于在国际经济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因而这方面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控制国际的生产、贸易和金融,进一步确立和强化其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以保证资本获取最大利润。虽然生产关系的这种变化是适应生产力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产生的一个结果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更加突出。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无论在资本主义各国内部还是在全世界,都没有导致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恰恰相反,是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据统计,到1999年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债务已高达3万亿美元。

  二是和平与发展这关系人类生存的两大主题一个也没有解决。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下半叶虽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但大小各种局部战争不下几百次,死伤总人数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霸权主义在世纪之末开始推行所谓“新干涉主义”,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强权逻辑,凭借其武力优势肆意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已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少数发达国家依靠现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继续欺压弱小国家,遏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对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则通过经济控制、文化渗透等手段推行“西化”、“分化”等和平演变的战略。大量事实说明现代资本主义虽然与一个世纪之前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但其帝国主义的本性没有变。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仍然是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最锋利的解剖刀。特别是如何针对不断变化着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列宁关于时代、关于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垄断、关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关于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特征,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列宁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发展成为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居于核心地位。列宁在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时曾尖锐指出,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因此,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所公认的基本原则。后来由于苏联的肃反扩大化,我国的“文化革命”等错误,使一些不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产生了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否正确,有没有过时,面对敌人的攻击是回避、放弃还是理直气壮地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究竟要不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必须分清的重大原则问题。

  恰恰在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非常鲜明的立场。早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他代表党中央发表的那篇著名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就着重批判了从右的方面怀疑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他说“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168~169页)之后, 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国家宪法都明确规定,把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定为立国之本。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指出:“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发现,真正的发现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历史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来说,总是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379页)

  现在,国际反华势力在攻击中国时,总是首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国务院年复一年地发表所谓国别人权白皮书,无视事实肆意歪曲和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第一句话总是重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统治的独裁主义国家”这种陈词滥调。与此相应,国内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一股以鼓吹“告别革命”、“复兴五四自由主义传统”等为代表的思潮,他们公开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目标就是要实现所谓“自由主义”的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针对思想政治战线这种新情况,重新学习列宁和邓小平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具有头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可以搞社会主义的理论

  熟悉马克思主义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当时所处欧洲的情况,曾经设想共产主义革命只能是许多文明国家同时发动才能取得胜利。而列宁根据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关系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新情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他指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因此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的焦点,具备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因此帝国主义的链条可能首先在俄国这个薄弱环节被突破,俄国党可以领导人民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列宁又针对考茨基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俄国孟什维克指责“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因而不能搞社会主义的谬论,在《论我国革命》等著作中,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批驳了机会主义的庸俗生产力论。他尖锐地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选集》第2版,第4卷,777页)列宁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极大地鼓舞了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直接启发和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正是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列宁思想的结果。可是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理论家,却又在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责中国共产党是犯了所谓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民粹主义”错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不过是重复当年考茨基之流的庸俗生产力论罢了。其实对此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作过明确的回答,他说:“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产力论时讲,落后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我们采取了和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农村包围城市。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这和列宁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邓小平思想年谱》,46~47页)可见,重新学习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搞社会主义的理论,对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列宁主义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以上所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立足当代现实,重视学习、研究和宣传列宁的思想,努力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是对列宁的最好纪念。

作者介绍:陈志尚 北京大学

作者:陈志尚

高校理论战线 2000年12期

  列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人类进入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特别是他在1917年10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开创了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之后,列宁又组织人民开始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工程,为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人民如何当家作主,如何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极其宝贵的经验。公正地说,列宁是可以和马克思并列的千年伟人。

  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构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指导思想。现在我们纪念列宁,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列宁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彻底革命精神,就是要坚定地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实践证明,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具有客观真理性,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于我们进入新世纪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许多复杂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规律,掌握创造历史的主动权,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们迫切需要继续向列宁请教,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完整准确理解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探索创新。

  现在我国思想理论界对如何认识和评价列宁和列宁主义确实存在着分歧,多数是属于学术研究中的不同认识,有些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还有一种贬低、歪曲和否定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倾向。尽管持后一种态度的人很少,可以说是小小的支流或逆流,但它出于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之口,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它直接影响到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包括列宁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摇和破坏着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事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摆事实、讲道理,明辨是非。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新的实践的需要,我认为应该重点研究列宁的四个基本理论。

  一、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忠实继承者、捍卫者和发展者。他密切关注并从哲学上总结20世纪初正在发生的以现代物理学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创造性地研究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所产生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反思国际共运特别是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探索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战略和策略,等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列宁以天才的智慧,既完整正确地熟练运用,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可是一些最早打起反对列宁主义旗帜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苏东剧变后国际上一些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家们以及现在我国一些主张在中国实行所谓“自由主义”的思想家们,都是首先攻击列宁的哲学思想。他们共同采取的一个策略,就是不直接反对马克思,而是反对列宁。他们故意把列宁同马克思对立起来,指责列宁在哲学上是“背叛”和“逆转”了马克思的认识论,倒退到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论。其中一条主要罪状就是所谓列宁背弃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然而这完全是颠倒黑白,是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歪曲。

  事实是最有力的武器。在恩格斯之后,正是列宁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观。早在1908年列宁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时,就正确解读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奠定马克思实践观基础的经典文献。在书中列宁引用并原则上同意法国哲学家莱维的分析,一方面肯定马克思是坚持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基本立场,这就是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则指出,“马克思认为遗憾的是:唯物主义曾经让唯心主义去评价能动力(即人的实践)的作用,”而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根本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不懂得“人类的实践不仅具有(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所谓的)现象的意义而且还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因此,“马克思认为应该把这些能动力从唯心主义手中夺过来,也把它们引入唯物主义的体系,但是,当然必须把唯心主义不能承认的那种实在的和感性的特性给予这些能动力。”(《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103~104页)所以, 马克思既不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也不是站在超越唯物唯心的第三种立场上,而是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评已往唯物主义忽视主体能动性的缺点的。马克思强调从主体、实践方面去认识事物,不是为了否定唯物主义,恰恰相反,他对主体、实践、能动力的理解都是唯物主义的,是为了创立既辩证又唯物的新世界观。

  也正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根据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等著作中有关实践问题的论述,第一次提出了“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同上,144页)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观点。列宁还针对马赫主义标榜经验,谈“实践”、“有用”、“成功”等有关真理标准的议论,以及实用主义提出的所谓“为了实践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践”,“实践是唯一的标准”等似是而非的论调,尖锐地提出了对实践标准“可以作主观的解释,也可以作客观的解释”;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等重要思想。(同上,305、144页)这就是说,在实践观上存在着两条认识路线的分歧,必须划清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原则界限,其关键在于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在世界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个大前提下承认人的实践的作用的;实践不仅受主观意志和目的的支配,更重要的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是能够“主观见之于客观”,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实践标准的意义在于证明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之后,列宁在一系列著作中又进一步深化、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如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明确概括了构成实践的科学规定的两个关键要素:“(1)目的、要求和(2)外部现实”。强调“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183页)这就揭示了实践之所以成为认识的基础,之所以具有真理标准的资格的根据。列宁进而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同上,142 页)列宁还提出根据“认识论中的实践”,“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同上,182 页)把列宁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关于蜜蜂同工程师的比较那段著名的论述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在于它不仅能够在已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在行动之前,通过思维先在头脑里设计出符合自己要求和目的的改变客观世界的方案,特别是创造出原来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所没有的新事物的蓝图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工具)。正因为指导实践的意识具有创造这个特性,因而通过行动人才能够改变客观世界,创造出原始自然界所没有的新的“人化世界”。而实践的成功则是人的意识能够创造世界的证明。从列宁的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思维的本质是在反映基础上的创造;创造是实践的本质特征;创造是人这一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集中的最高的表现等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论断,而这些思想同现代认知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着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处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列宁从认识路线的高度又一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强调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说过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列宁选集》第2版,第3卷,381 页)“现在实践精神和求实精神正是当前主要的口号。 ”(《列宁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41页,人民出版社,1979)列宁还在论述辩证逻辑的要求时, 从方法论上强调实践的意义,他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列宁选集》,第2版,第4卷, 419页)这里实际上它已经提出了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的观点。

  把列宁关于实践的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有关实践的论述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彼此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列宁的实践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极有价值的。而那些打着所谓“实践哲学”、“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等等旗号,贬低、攻击列宁的人,尽管他们在文章中侈谈实践,但与上述列宁一系列深刻的论述相比,显得十分浅薄。他们那些论调表面上似乎是在强调实践,有的还制造一种忠于马克思的假象,实际上是把实践这个概念夸大到极端,使它成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而离开唯物主义的前提来讲实践,结果就必然重蹈实用主义等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的覆辙。

  二、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这是列宁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基础上,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一系列新的事实,经过系统分析而得出的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尽管后来由于资本家能够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来发展生产力,能够采取各种措施来调整生产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寿命得以延长并得到新的发展,但列宁所指明的资本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这是它的本性所决定的,是无法克服的。现在虽然人类开始进入21世纪,但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的作用,天下并不太平。与已往相比,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确实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特点。最突出的有两点:

  一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全球化。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世界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大交往的格局开始形成,人类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综合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宝贵的资源,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进步的趋势。另一方面同时存在着生产关系的全球化。由于在国际经济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因而这方面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控制国际的生产、贸易和金融,进一步确立和强化其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以保证资本获取最大利润。虽然生产关系的这种变化是适应生产力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产生的一个结果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更加突出。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无论在资本主义各国内部还是在全世界,都没有导致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恰恰相反,是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据统计,到1999年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债务已高达3万亿美元。

  二是和平与发展这关系人类生存的两大主题一个也没有解决。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下半叶虽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但大小各种局部战争不下几百次,死伤总人数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霸权主义在世纪之末开始推行所谓“新干涉主义”,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强权逻辑,凭借其武力优势肆意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已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少数发达国家依靠现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继续欺压弱小国家,遏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对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则通过经济控制、文化渗透等手段推行“西化”、“分化”等和平演变的战略。大量事实说明现代资本主义虽然与一个世纪之前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但其帝国主义的本性没有变。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仍然是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最锋利的解剖刀。特别是如何针对不断变化着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列宁关于时代、关于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垄断、关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关于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特征,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列宁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发展成为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居于核心地位。列宁在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时曾尖锐指出,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因此,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所公认的基本原则。后来由于苏联的肃反扩大化,我国的“文化革命”等错误,使一些不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产生了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否正确,有没有过时,面对敌人的攻击是回避、放弃还是理直气壮地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究竟要不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必须分清的重大原则问题。

  恰恰在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非常鲜明的立场。早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他代表党中央发表的那篇著名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就着重批判了从右的方面怀疑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他说“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168~169页)之后, 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国家宪法都明确规定,把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定为立国之本。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指出:“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发现,真正的发现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历史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来说,总是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379页)

  现在,国际反华势力在攻击中国时,总是首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国务院年复一年地发表所谓国别人权白皮书,无视事实肆意歪曲和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第一句话总是重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统治的独裁主义国家”这种陈词滥调。与此相应,国内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一股以鼓吹“告别革命”、“复兴五四自由主义传统”等为代表的思潮,他们公开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目标就是要实现所谓“自由主义”的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针对思想政治战线这种新情况,重新学习列宁和邓小平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具有头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可以搞社会主义的理论

  熟悉马克思主义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当时所处欧洲的情况,曾经设想共产主义革命只能是许多文明国家同时发动才能取得胜利。而列宁根据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关系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新情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他指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因此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的焦点,具备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因此帝国主义的链条可能首先在俄国这个薄弱环节被突破,俄国党可以领导人民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列宁又针对考茨基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俄国孟什维克指责“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因而不能搞社会主义的谬论,在《论我国革命》等著作中,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批驳了机会主义的庸俗生产力论。他尖锐地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选集》第2版,第4卷,777页)列宁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极大地鼓舞了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直接启发和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正是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列宁思想的结果。可是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理论家,却又在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责中国共产党是犯了所谓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民粹主义”错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不过是重复当年考茨基之流的庸俗生产力论罢了。其实对此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作过明确的回答,他说:“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产力论时讲,落后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我们采取了和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农村包围城市。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这和列宁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邓小平思想年谱》,46~47页)可见,重新学习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搞社会主义的理论,对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列宁主义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以上所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立足当代现实,重视学习、研究和宣传列宁的思想,努力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是对列宁的最好纪念。

作者介绍:陈志尚 北京大学


相关内容

  • 中国与中西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 热点一:中国与中西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中国与中西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意义 (一) .国内意义 1. 有利于促进西部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 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3.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4. ...

  • 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世界历史研究所 于沛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灵魂,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民族精神是 ...

  • 传统文化的流失.继承和发展的实践报告
  • 传统文化的流失.继承与发展 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 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以便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期,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对其进行发展创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发扬者和创新者. 主要活动: 跟 ...

  •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1)
  •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总的来说,应该是批判的继承.批判与继承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主要表现在道德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等级道德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了时的.腐朽的.愚味的传统思想,是应该坚决剔除掉的封建地主阶级 ...

  • 专题十五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 [热点材料] 材料一: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时间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每一次灾难都让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

  • 论传统文化与党内建设
  • 党的思想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需要全社会从不同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传统文化已深深地融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甚至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因此,如何摆正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 ...

  • 拿来主义_19349
  • 拿来主义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目的1 2. 难点:目的2 教时:3 ...

  • 有关弘扬中华优秀道德传统问题
  • 有关弘扬中华优秀道德传统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10月13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 ...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大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素质,风土人情等,经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潜入人心,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仍有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