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摇晃的中国

辛亥:摇晃的中国

这是一场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的革命!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砰”,第一声枪响在武昌打响,这一枪,毁了一个王朝,打通了一个全新的路口,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国。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众人皆知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创立了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临时约法》。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在我看来,它的深远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但凡事都有两面,它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也同样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果不其然,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上戏谑地登载这革命先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除了制度的变化,其他的只是变化了皮毛。在华而不实的民国,民主自由里当时的人民,相离甚远。

书中讲到满人入关以后不思进取,只知道吃喝玩乐,一直以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在清朝看似太平的日子里逐渐武备松弛,人无斗志,所有人想的都是怎么过日子,能过一日算一日。所以当西方列强来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敢跟装备精良的外国人打战,只知道一味的签不平等条约,只要能守住自已的所谓的大清朝,他们宁愿向洋人卑躬屈膝,割地求饶,丢尽了满人的脸,也丢尽了中国人

的脸。

当我们为他们的举动感到痛惜难过,甚至有种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时,我相信当时的满人也不愿如此,只是多年的舒适日子让他们己经养成了软弱平庸的劣根性,苟且偷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根神经,他们无法像以往一样英勇抗敌,驰骋沙场,为国效命,至死不渝!就像我们一样,当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又有谁会仍保持那份上进心,坚守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呢?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时,我们也会措手不及,以至于举手认输,恳求留一条活路„„所以,他们又怎么会坚强起来呢?

每次想到那个时代的清朝,那个时候的中国,现在我们需要清醒的认清周围的环境,了解自己的处境,居安思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晚清的那段覆辙,真正的汲取了历史教给我们的经验,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也就废了”。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过程。”孙中山放弃了继续改变,将清王朝任然拱手相送给依然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变的中国又回归了原本的它,清王朝的统治依旧存在,人们还是处在水生火热之中,与我们理想的中国,相隔千里„„

张鸣说:“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是的,过去了就是过去,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发现把封建帝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壮举背后,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岁月已经掩去了如尘往事中诸多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让历史更加丰满精彩,回味无穷。

张鸣在一次访谈录中说到:我觉得,不能一提到辛亥革命,就想到一个“民主共和”的符号。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相对先进的美国体制。但是,革命之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困难。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革命后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的焦虑。革命给当时的民众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是短期能够消解的,今人也很难体会。通过这本书,我希望人们不要以为变革之后就能一劳永逸地打破不满,希望人们能都更多地去反思,寻找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我也希望,我们能在成功中寻找失败,在失败中创造成功。认真反思自己走下的每一步,开创更灿烂的未来,建设更美好的中国!

辛亥:摇晃的中国

这是一场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的革命!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砰”,第一声枪响在武昌打响,这一枪,毁了一个王朝,打通了一个全新的路口,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国。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众人皆知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创立了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临时约法》。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在我看来,它的深远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但凡事都有两面,它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也同样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果不其然,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上戏谑地登载这革命先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除了制度的变化,其他的只是变化了皮毛。在华而不实的民国,民主自由里当时的人民,相离甚远。

书中讲到满人入关以后不思进取,只知道吃喝玩乐,一直以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在清朝看似太平的日子里逐渐武备松弛,人无斗志,所有人想的都是怎么过日子,能过一日算一日。所以当西方列强来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敢跟装备精良的外国人打战,只知道一味的签不平等条约,只要能守住自已的所谓的大清朝,他们宁愿向洋人卑躬屈膝,割地求饶,丢尽了满人的脸,也丢尽了中国人

的脸。

当我们为他们的举动感到痛惜难过,甚至有种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时,我相信当时的满人也不愿如此,只是多年的舒适日子让他们己经养成了软弱平庸的劣根性,苟且偷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根神经,他们无法像以往一样英勇抗敌,驰骋沙场,为国效命,至死不渝!就像我们一样,当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又有谁会仍保持那份上进心,坚守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呢?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时,我们也会措手不及,以至于举手认输,恳求留一条活路„„所以,他们又怎么会坚强起来呢?

每次想到那个时代的清朝,那个时候的中国,现在我们需要清醒的认清周围的环境,了解自己的处境,居安思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晚清的那段覆辙,真正的汲取了历史教给我们的经验,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也就废了”。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过程。”孙中山放弃了继续改变,将清王朝任然拱手相送给依然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变的中国又回归了原本的它,清王朝的统治依旧存在,人们还是处在水生火热之中,与我们理想的中国,相隔千里„„

张鸣说:“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是的,过去了就是过去,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发现把封建帝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壮举背后,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岁月已经掩去了如尘往事中诸多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让历史更加丰满精彩,回味无穷。

张鸣在一次访谈录中说到:我觉得,不能一提到辛亥革命,就想到一个“民主共和”的符号。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相对先进的美国体制。但是,革命之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困难。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革命后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的焦虑。革命给当时的民众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是短期能够消解的,今人也很难体会。通过这本书,我希望人们不要以为变革之后就能一劳永逸地打破不满,希望人们能都更多地去反思,寻找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我也希望,我们能在成功中寻找失败,在失败中创造成功。认真反思自己走下的每一步,开创更灿烂的未来,建设更美好的中国!


相关内容

  •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值得我们去纪念和铭记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浮雕,向我们诉说了这一场不平凡的革命斗争.当我读了<辛亥,摇晃的中国>后,让我对有 ...

  • [辛亥百年]革命:摇晃的中国
  • [辛亥百年] 革命:摇晃的中国 辛亥革命是近代史学界的一个大题目,在我的记忆中,每逢五逢十的纪念,史学界总会开一个规模很大的学术讨论会,出若干册讨论文集.但是,这个大题目,却不见得因此做得特别好,总有些问题,海峡两岸都拎不清.近代晚近一点的历史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辛亥革命,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性的事件, ...

  • 将错就错的历史
  • 时至今日,恐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其实百年前的变革,中国还是走英国的道路更好些.英国体制和美国体制,同为代议制,都是民主制度,本无高下之分.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两千多年帝制的国家,保留君主制的外壳,恐怕更为适宜.都说中国是个伦理型的国度,传统伦理讲三纲五常和忠孝仁义,君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一旦没 ...

  • 辛亥革命的百年遗产
  •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 辛亥革命没有建立一个在民主条件下的新秩序,实际上等于权利放空后政权无法稳固,这是最大的问题.人民一旦革命成功就认为大功告成.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民主秩序建立需要长期文化的递进.之前有些启蒙,到革命以后反而不启蒙了,这是一个教训.我认为中国的革命来的还是比较突兀,实际上比 ...

  •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作业
  • 寻访名人足迹.探索历史真相 ----感知那些先驱的力量 实践内容 学生姓名 学生班级 任课教师 实践时间 游览首义纪念馆 一班 4月4日 翻开历史书,真的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而武汉这个悠久的城市在 历史的长河中真正最闪耀的,恐怕就要算辛亥革命的首义了吧,作为外省 的学生自然不会对武汉有着深入的了 ...

  • 鲁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 参考右图,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 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你知道其中第一幅展示什么壮观的场 面?( ) A.虎门销烟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渡江战役 2. 电影<火烧圆明园>反映的是近代列强哪一次侵华战争的有关历史 ? ...

  • 他们不是配角
  • 辛亥革命中,一大批志士仁人为其前仆后继.我们理所当然地.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了革命党人身上.而其实在此次大变革中,除了革命党人之外,还有许多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立场的人加入到了这场革命当中,并在其中起到了甚为关键的作用.他们绝不是辛亥革命的配角. 梁启超:启民之智于新旧交替之时 从保皇到革命,从宣扬民主到 ...

  • 1900年惠州起义:孙中山领导 日本出人出枪
  • 1900年惠州起义:孙中山领导 日本出人出枪 2011年02月06日 14:23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张鸣 字号:T|T 3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台湾的日本总督儿玉源太郎,对孙中山的举动,有直接的支持[这几乎是日本的一贯做法,总是支持中国政府的反叛者].因此,参与起义的,还有一群日本人. ...

  • 热点专题___艰难的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导学案
  • 艰难的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导学案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中考说明要求: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识记.理解.运用):2.知道"百日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