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竖子"骂的是谁

【摘  要】《鸿门宴》中,范增的激愤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教参给出这样的解释:“‘竖子’,古代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即这小子不值得跟他共同谋划大事。”那么,这竖子到底是骂谁的?在相关老师的文章对其提出质疑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和一些老师的文章后认为:此处用了语义双关,明骂项庄,暗骂项羽。本文从指桑骂槐、责骂项羽的原因、范增没即时离去的原因三个方面给出论据。

【关键词】鸿门宴  竖子  阅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98-02   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文章临近结尾处写道: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此段中,范增的激愤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教参给出这样的解释:“‘竖子’,古代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即这小子不值得跟他共同谋划大事。”那么,这竖子到底是骂谁的?   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些老师也关注过这个问题。如庞士俊老师在《“竖子”到底骂谁》中认为:这里用了语义上的双关修辞,即明骂刘邦,暗骂项羽。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欠妥,原因有二:(1)范增乃项羽的谋士,他怎会和刘邦谋划什么大事?更谈不上值不值的问题。(2)若前句骂刘邦是“竖子”,后句怎会尊他为“沛公”?还有赵清林老师的一篇文章《范增在骂谁》,他认为:范增与项羽有君臣之份不会当面责骂项羽。范增说的“竖子”应当是骂“不足为谋”的那几个人:身在项营却吃里扒外的项伯、中途放弃重任的项庄和在其位不尽力谋其政的陈平之辈。我仍觉有些不解,先说项伯:项伯报信,夜访汉营,被刘邦收买,替刘邦说情等事范增是一概不知的。“鸿门宴”,范增是“总导演”,项伯参加“首脑正营”的策划,显然是深得范增信任的。所以,此处解释为范增骂项伯吃里扒外是不妥的。再说项庄:项庄并没有参与谋划“急击勿失”一事。只不过是在项羽没有听取范增的意见后,范增去找项庄,跟他明确交涉应该怎么做及杀不了刘邦的后果。文中写得很清楚: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庄领了范增的任务,可以说是尽力而为的,无奈得不到项羽的支持,只能是无功而返,这一点范增是看在眼里的。责骂项庄,显然是冤屈项庄的。最后说说陈平:陈平原是项羽手下的谋士,却得不到项羽的重视与赏识,已丧失了对项羽的信心。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项羽也目中无他呀!所以责骂陈平也是说不过去的。   综其所述,在进一步研读了文本与一些老师的文章后,我认为:此处用了语义双关,明骂的是项庄,暗骂的是项羽。原因如下:   一 指桑骂槐   基于君臣关系,碍于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范增不好直斥项羽,但性格使然,又不得不骂,所以只好通过责骂项庄来发泄心中的愤怒。虽然他明知项庄是尽了力的,但他责骂项庄自己交代他的事,和他谋划好的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落空了。而项羽虽然表面上很敬重他,但似乎很少采纳他的意见,终究还是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把他精心策划的鸿门宴搞得失败收场。“唉!竖子不足与谋!”即“这小子不值得和他谋划大事!”其实是说项羽不值得范增为他谋划大事啊!   二 责骂项羽的原因   1.目光短浅   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他的眼界不高,看得不远,他完全没有认识到此时的刘邦才是他今后争霸天下的最大对手。   2.妇人之仁   鸿门宴上既然已经决定除掉刘邦,项伯为刘邦说情的话,项羽不仅没有怀疑,竟然轻易允诺,刚刚想杀死刘邦的满腔怒气竟然烟消云散,这是多么的优柔寡断啊!这么好的机会不但没有杀了刘邦,反而招待其一起喝酒,“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最终放走了刘邦。   3.有勇无谋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一段足以说明项羽少时,学习很不用功,往往浅尝辄止,不求上进。这也是后来项羽处理问题多用力而少用智的根基所在。这在《鸿门宴》当中有典型的表现。如项伯替刘邦说情的那一番话,项羽不但不怀疑这番话的来历,更不去调查项伯秘密前往敌营行为的目的,反而对他的话全盘接受,一个对部下的行为知之如此甚少的人,明显缺乏政治家的谋略。最要命的是他竟然相信刘邦的那番“诚意”说辞,毫无心机地告知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此轻易地把自己在刘邦阵营中的卧底曹无伤给供出来了,直接导致了刘邦“归,立诛曹无伤”。   4.自大轻敌   在自己的四十万大军面前,项羽对刘邦只带百余人前来负荆请罪的一番“诚意”的言行是深信备至,气消疑散,不愿以强欺弱,不好意思对人家下手,以致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他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以身护刘时,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对其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对方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毫不在意。   5.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鸿门宴》中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其实,项羽原先手下是人才济济,有范增、项庄、龙且、黥布、蒲将军、陈平等人。可是打了几个胜仗之后,他就变得骄横跋扈起来,对于谋士的话,具有选择性失聋。刚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范增的话,他还是听得进去的,而且称范增为亚父,对范增也尊崇备至。但没多久,巨鹿一战,他坑杀二十万降兵,而且到咸阳一路都是烧杀掳掠,这显然不是范增的主意,而是他没有听范增的话才逐渐导致他失去民心。项羽的一意孤行,置范增的计谋于不顾,在鸿门宴上达到了高潮,犹犹豫豫,错失良机,造成戏剧性结局。所以范增借骂项庄来骂他“竖子不足与谋!”。这句怒骂,项羽还是听出来了,在他看来,这是范增不顾君臣之礼,倚老卖老之举,从此心中更加讨厌这个老家伙,埋下了“有一增而不能用”的种子。到公元前204年,汉用陈平计,间疏他与范增时,项羽就相信范增与汉有私。气得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用刘邦的话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的刚愎自用,不仅使他失去了范增,还失去了一大批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三 范增没即时离去的原因   1.士大夫的功名说   作为一个谋士,必想成就一番功名,离开了能让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的载体,就失去了“谋”的价值。就如苏轼在《范增论》中说:“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2.仁义之举   项梁在定陶战死的时候,项羽刚满25岁,范增却已经70多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高官厚禄,珍宝美女,对于范增来说,已经没有太多意义,所以他辅佐项羽,完全是出于与故人(项梁)的近乎兄弟之义,与项羽的近乎父子之情。所以范增的身份,与一般谋士不一样,既是项羽的师长,又是项羽的参谋。项羽管范增叫亚父,正是对这一层非同寻常关系的肯定。   3.斗争的需要   苏轼在《范增论》中的观点: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范增已意识到项羽的真正敌人是刘邦,而刘邦的精明也远胜于项羽,但只要自己不离开项羽,项羽就不会灭亡!   《鸿门宴》是《史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鸿门宴之后,双方的局势逐渐发生逆转,项羽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也验证了范增的这句责骂之言。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但能让我们领略到《鸿门宴》中极具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魅力,也让我们认识到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无怪鲁迅先生给予《史记》这样高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文献

[1]庞士俊.“竖子”到底骂谁[J].中学语文(教师版),2001(3)

[2]赵清林.范增在骂谁[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7)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摘  要】《鸿门宴》中,范增的激愤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教参给出这样的解释:“‘竖子’,古代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即这小子不值得跟他共同谋划大事。”那么,这竖子到底是骂谁的?在相关老师的文章对其提出质疑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和一些老师的文章后认为:此处用了语义双关,明骂项庄,暗骂项羽。本文从指桑骂槐、责骂项羽的原因、范增没即时离去的原因三个方面给出论据。

【关键词】鸿门宴  竖子  阅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98-02   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文章临近结尾处写道: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此段中,范增的激愤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教参给出这样的解释:“‘竖子’,古代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即这小子不值得跟他共同谋划大事。”那么,这竖子到底是骂谁的?   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些老师也关注过这个问题。如庞士俊老师在《“竖子”到底骂谁》中认为:这里用了语义上的双关修辞,即明骂刘邦,暗骂项羽。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欠妥,原因有二:(1)范增乃项羽的谋士,他怎会和刘邦谋划什么大事?更谈不上值不值的问题。(2)若前句骂刘邦是“竖子”,后句怎会尊他为“沛公”?还有赵清林老师的一篇文章《范增在骂谁》,他认为:范增与项羽有君臣之份不会当面责骂项羽。范增说的“竖子”应当是骂“不足为谋”的那几个人:身在项营却吃里扒外的项伯、中途放弃重任的项庄和在其位不尽力谋其政的陈平之辈。我仍觉有些不解,先说项伯:项伯报信,夜访汉营,被刘邦收买,替刘邦说情等事范增是一概不知的。“鸿门宴”,范增是“总导演”,项伯参加“首脑正营”的策划,显然是深得范增信任的。所以,此处解释为范增骂项伯吃里扒外是不妥的。再说项庄:项庄并没有参与谋划“急击勿失”一事。只不过是在项羽没有听取范增的意见后,范增去找项庄,跟他明确交涉应该怎么做及杀不了刘邦的后果。文中写得很清楚: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庄领了范增的任务,可以说是尽力而为的,无奈得不到项羽的支持,只能是无功而返,这一点范增是看在眼里的。责骂项庄,显然是冤屈项庄的。最后说说陈平:陈平原是项羽手下的谋士,却得不到项羽的重视与赏识,已丧失了对项羽的信心。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项羽也目中无他呀!所以责骂陈平也是说不过去的。   综其所述,在进一步研读了文本与一些老师的文章后,我认为:此处用了语义双关,明骂的是项庄,暗骂的是项羽。原因如下:   一 指桑骂槐   基于君臣关系,碍于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范增不好直斥项羽,但性格使然,又不得不骂,所以只好通过责骂项庄来发泄心中的愤怒。虽然他明知项庄是尽了力的,但他责骂项庄自己交代他的事,和他谋划好的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落空了。而项羽虽然表面上很敬重他,但似乎很少采纳他的意见,终究还是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把他精心策划的鸿门宴搞得失败收场。“唉!竖子不足与谋!”即“这小子不值得和他谋划大事!”其实是说项羽不值得范增为他谋划大事啊!   二 责骂项羽的原因   1.目光短浅   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他的眼界不高,看得不远,他完全没有认识到此时的刘邦才是他今后争霸天下的最大对手。   2.妇人之仁   鸿门宴上既然已经决定除掉刘邦,项伯为刘邦说情的话,项羽不仅没有怀疑,竟然轻易允诺,刚刚想杀死刘邦的满腔怒气竟然烟消云散,这是多么的优柔寡断啊!这么好的机会不但没有杀了刘邦,反而招待其一起喝酒,“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最终放走了刘邦。   3.有勇无谋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一段足以说明项羽少时,学习很不用功,往往浅尝辄止,不求上进。这也是后来项羽处理问题多用力而少用智的根基所在。这在《鸿门宴》当中有典型的表现。如项伯替刘邦说情的那一番话,项羽不但不怀疑这番话的来历,更不去调查项伯秘密前往敌营行为的目的,反而对他的话全盘接受,一个对部下的行为知之如此甚少的人,明显缺乏政治家的谋略。最要命的是他竟然相信刘邦的那番“诚意”说辞,毫无心机地告知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此轻易地把自己在刘邦阵营中的卧底曹无伤给供出来了,直接导致了刘邦“归,立诛曹无伤”。   4.自大轻敌   在自己的四十万大军面前,项羽对刘邦只带百余人前来负荆请罪的一番“诚意”的言行是深信备至,气消疑散,不愿以强欺弱,不好意思对人家下手,以致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他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以身护刘时,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对其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对方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毫不在意。   5.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鸿门宴》中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其实,项羽原先手下是人才济济,有范增、项庄、龙且、黥布、蒲将军、陈平等人。可是打了几个胜仗之后,他就变得骄横跋扈起来,对于谋士的话,具有选择性失聋。刚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范增的话,他还是听得进去的,而且称范增为亚父,对范增也尊崇备至。但没多久,巨鹿一战,他坑杀二十万降兵,而且到咸阳一路都是烧杀掳掠,这显然不是范增的主意,而是他没有听范增的话才逐渐导致他失去民心。项羽的一意孤行,置范增的计谋于不顾,在鸿门宴上达到了高潮,犹犹豫豫,错失良机,造成戏剧性结局。所以范增借骂项庄来骂他“竖子不足与谋!”。这句怒骂,项羽还是听出来了,在他看来,这是范增不顾君臣之礼,倚老卖老之举,从此心中更加讨厌这个老家伙,埋下了“有一增而不能用”的种子。到公元前204年,汉用陈平计,间疏他与范增时,项羽就相信范增与汉有私。气得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用刘邦的话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的刚愎自用,不仅使他失去了范增,还失去了一大批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三 范增没即时离去的原因   1.士大夫的功名说   作为一个谋士,必想成就一番功名,离开了能让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的载体,就失去了“谋”的价值。就如苏轼在《范增论》中说:“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2.仁义之举   项梁在定陶战死的时候,项羽刚满25岁,范增却已经70多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高官厚禄,珍宝美女,对于范增来说,已经没有太多意义,所以他辅佐项羽,完全是出于与故人(项梁)的近乎兄弟之义,与项羽的近乎父子之情。所以范增的身份,与一般谋士不一样,既是项羽的师长,又是项羽的参谋。项羽管范增叫亚父,正是对这一层非同寻常关系的肯定。   3.斗争的需要   苏轼在《范增论》中的观点: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范增已意识到项羽的真正敌人是刘邦,而刘邦的精明也远胜于项羽,但只要自己不离开项羽,项羽就不会灭亡!   《鸿门宴》是《史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鸿门宴之后,双方的局势逐渐发生逆转,项羽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也验证了范增的这句责骂之言。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但能让我们领略到《鸿门宴》中极具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魅力,也让我们认识到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无怪鲁迅先生给予《史记》这样高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文献

[1]庞士俊.“竖子”到底骂谁[J].中学语文(教师版),2001(3)

[2]赵清林.范增在骂谁[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7)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相关内容

  • 古代骂人的话- 史杰鹏 - 新浪BLOG
  • 中国骂人的话在史书上记载是很少的,上古,最有名的是"竖子",比如在鸿门宴上,范增绞尽脑汁劝死要面子的项羽宰了刘邦,可是怎么也得不到采纳.聪明的人碰到傻瓜而一筹莫展,换谁都会气得吐血,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自以为是的西楚霸王兵败身屠,走向灭亡了,然而气愤之余,他骂出的只有这么一句:& ...

  • 读书札记:竖子者,败以成名(本站论坛专稿)
  • 原帖地址:http://bbs.ruiwen.com/thread-36195-1-1.htmlwanghm1015 竖子者,败以成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历史的悲叹.在我看来,反而是失败了的人,历史的天平多向其倾斜.这是否因为有了历史的同情? 胜者如嬴政,因 ...

  • 古人骂人花样百出
  • 古人骂人花样百出 李敖 < 书摘 >( 2014年11月01日) 中文转英文.英文转中文的过程里会有很多很有趣的现象.照着英国文学家萧伯纳的说法,那些洋泾浜英文才是最好的英文,因为它简单明了.好比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意思是人山人海. 人山人海的场面,我 ...

  •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阅读答案
  •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11分)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注释:①选自<史 ...

  • 曹操的经典语录
  • 三个袁绍绑一起也比不了我一个曹孟德。 嗯,此计正合我意~ 匹夫竖子,不相与谋 宁叫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XXX,你真是让我朝思暮想啊! 眼皮一眨,老母鸡变鸭。 抱歉,我的太贵,你的又太便宜了。 要杀就杀,何必犹豫呢,把自己搞得那么难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自古以来,大奸似忠,大伪是真,忠义和 ...

  • 文言句式2
  • 1.9.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4.选出与例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式结构一致的一项( ) A ...

  •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害怕. 5 ...

  •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 识点大全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而伤长者之意 3樊於期偏袒扼腕 而进曰 4仰天太息流涕 5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 今义:钱币. 6.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 今义:步行. 7. 诸郎中执兵 古义: 今义:指中医. 8. 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荆轲 ...

  • 鸿门宴教学反思
  • 山阴一中 闫琳 <鸿门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形象生动的人物语言,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