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著名桥梁

  摘要:隋代,梁山一带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为“西通濮郓,东至兖齐”的交通要冲,济水(清河)成为当时较大的障碍,由此,隋文帝在此修建了清水石桥。清水石桥是隋唐时期堪比赵州桥的历史建筑,对当时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山东公路史》载,与赵州桥相比,除了“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外,“清水石桥”修建时间更早,长度更长――140米,而赵州桥仅长64.4米!   关键词:清水石桥;桥梁;经济地位;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前已述及,隋运河的开挖,其本意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自然也是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达到相应条件的必然。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杨坚(公元541-604年),原为承袭其父爵隋国公(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禅让与帝位,定国号为大隋,是为隋文帝。在位24年,604年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隋文帝登基后实行“减赋敛,轻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不仅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还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历史赞誉。   这里要说的是,隋文帝时代,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科技文化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梁山自然受惠多多,其中,横架在济水(清水)之上的“清水石桥”便是其留下的踪迹之一。   在施耐庵《水浒》中描写的一百单八将八百里水泊闹宋朝的山东东平湖,有一座淹没在湖底的石桥,叫做清水石桥。这座桥建于隋代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比现存最古老的赵州桥还早5至10年,堪与赵州桥相媲美。先后有很多学者来到东平县,探寻这座沉睡湖底的清水石桥。   在山东,隋代修建的桥梁,见于史籍的有两座。一座是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修建的“高一丈,为洞有九”的滕县官桥;另一座就是现在东平县境内“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的清水石桥。   隋唐时期,东平地区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当时东平治所在须昌城,是西通濮州、郓州,东达兖州的交通要冲,境内大清河成为当时较大的障碍,所以隋仁寿元年官府在须昌城(今东平县老湖镇埠子坡村西)西1.5公里处,跨济水之上,兴建了一座长138.2米的巨石桥,名曰“清水石桥”。此桥在《元和郡县志》、《东原考古录》、《须昌城考》、《读史方舆纪要》、清代《东平州志》、1989年出版的《山东公路史》、1993年出版的《泰安公路史》等均有记载。   关于清水石桥的位置和构造,史籍多有记载。唐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东平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长450尺。”《太平寰宇记》说:“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百五十尺”。《山东公路史》载,这座桥与赵州桥相比,一是修建时间更早,比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的河北赵州桥早5~10年;二是长度更长。唐代1尺等于31.1厘米,450尺等于140米,而赵州桥仅长50.82米;三是技术水平相当高,“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说明建造这座桥的建造技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由于大桥宏伟壮观,桥南水泊风景秀丽,唐朝官员将东平湖比作“小洞庭”。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4年)七月,东平太守苏源明建“洄源亭”(现东平湖中聚义岛南)于湖上,落成之时,宴请周围四郡太守于亭上,兴会作诗,居亭叙旧,赏泊中美景,品东原佳肴,邀客人登上方舟,扬波抒怀,觞酒作歌。苏源明即兴赋诗:“小洞庭兮牢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牢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经”。   1300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客居东平,看到浩淼的水泊、壮观的石桥、优美的景致,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鲁西至东平》的诗篇:“沙岸拍不定,石桥水横流。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 诗中“石桥水横流”描写的就是东平著名的隋代建筑清水石桥。   一桥飞南北,天堑变通途。清水石桥的修建当时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须昌城也因此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城市。唐贞观年间,东平西境的须昌城一度成为天平军节度使、郓州、须昌县三级政府的所在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此时东平地区的经济继汉代之后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   春秋有代序,沧海变桑田。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河决口于王陵埽,城毁于水,石桥淤没,即在黄河淹没须昌城的同时,清水石桥也随之被淹埋水下(今东平湖中)。《读史方舆纪要》:“宋咸平三年,以河患复徙州治于故宿县城”,州治就是须昌城;清光绪《东平州志》亦载,“洄源亭西四里为清河沟,……因荒淤废,俗呼清河沟,桥呼清水桥,巨桥跨河,今淤土中”。   根据文献资料提示的清水河的流经方向,以及须昌城、洄源亭的方位,清水石桥的位置应座落在现州城西北约22里,东北距前埠子村约7里,西南距亭子村约4里,桥北就是土山。清水石桥很可能是在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河决口后,连同须昌城洄源亭一并冲淤掉的。须昌城迁至今东平县州城镇,著名的清水石桥就此淤没,再也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现在因东平湖长年积水,桥已深淤地下,桥址处仍为一片水泊。   参考文献:   [1]尤宝良,《东原问水录》,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   [2]司马光,《资治通鉴》,北宋,

  摘要:隋代,梁山一带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为“西通濮郓,东至兖齐”的交通要冲,济水(清河)成为当时较大的障碍,由此,隋文帝在此修建了清水石桥。清水石桥是隋唐时期堪比赵州桥的历史建筑,对当时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山东公路史》载,与赵州桥相比,除了“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外,“清水石桥”修建时间更早,长度更长――140米,而赵州桥仅长64.4米!   关键词:清水石桥;桥梁;经济地位;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前已述及,隋运河的开挖,其本意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自然也是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达到相应条件的必然。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杨坚(公元541-604年),原为承袭其父爵隋国公(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禅让与帝位,定国号为大隋,是为隋文帝。在位24年,604年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隋文帝登基后实行“减赋敛,轻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不仅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还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历史赞誉。   这里要说的是,隋文帝时代,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科技文化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梁山自然受惠多多,其中,横架在济水(清水)之上的“清水石桥”便是其留下的踪迹之一。   在施耐庵《水浒》中描写的一百单八将八百里水泊闹宋朝的山东东平湖,有一座淹没在湖底的石桥,叫做清水石桥。这座桥建于隋代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比现存最古老的赵州桥还早5至10年,堪与赵州桥相媲美。先后有很多学者来到东平县,探寻这座沉睡湖底的清水石桥。   在山东,隋代修建的桥梁,见于史籍的有两座。一座是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修建的“高一丈,为洞有九”的滕县官桥;另一座就是现在东平县境内“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的清水石桥。   隋唐时期,东平地区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当时东平治所在须昌城,是西通濮州、郓州,东达兖州的交通要冲,境内大清河成为当时较大的障碍,所以隋仁寿元年官府在须昌城(今东平县老湖镇埠子坡村西)西1.5公里处,跨济水之上,兴建了一座长138.2米的巨石桥,名曰“清水石桥”。此桥在《元和郡县志》、《东原考古录》、《须昌城考》、《读史方舆纪要》、清代《东平州志》、1989年出版的《山东公路史》、1993年出版的《泰安公路史》等均有记载。   关于清水石桥的位置和构造,史籍多有记载。唐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东平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长450尺。”《太平寰宇记》说:“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百五十尺”。《山东公路史》载,这座桥与赵州桥相比,一是修建时间更早,比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的河北赵州桥早5~10年;二是长度更长。唐代1尺等于31.1厘米,450尺等于140米,而赵州桥仅长50.82米;三是技术水平相当高,“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说明建造这座桥的建造技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由于大桥宏伟壮观,桥南水泊风景秀丽,唐朝官员将东平湖比作“小洞庭”。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4年)七月,东平太守苏源明建“洄源亭”(现东平湖中聚义岛南)于湖上,落成之时,宴请周围四郡太守于亭上,兴会作诗,居亭叙旧,赏泊中美景,品东原佳肴,邀客人登上方舟,扬波抒怀,觞酒作歌。苏源明即兴赋诗:“小洞庭兮牢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牢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经”。   1300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客居东平,看到浩淼的水泊、壮观的石桥、优美的景致,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鲁西至东平》的诗篇:“沙岸拍不定,石桥水横流。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 诗中“石桥水横流”描写的就是东平著名的隋代建筑清水石桥。   一桥飞南北,天堑变通途。清水石桥的修建当时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须昌城也因此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城市。唐贞观年间,东平西境的须昌城一度成为天平军节度使、郓州、须昌县三级政府的所在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此时东平地区的经济继汉代之后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   春秋有代序,沧海变桑田。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河决口于王陵埽,城毁于水,石桥淤没,即在黄河淹没须昌城的同时,清水石桥也随之被淹埋水下(今东平湖中)。《读史方舆纪要》:“宋咸平三年,以河患复徙州治于故宿县城”,州治就是须昌城;清光绪《东平州志》亦载,“洄源亭西四里为清河沟,……因荒淤废,俗呼清河沟,桥呼清水桥,巨桥跨河,今淤土中”。   根据文献资料提示的清水河的流经方向,以及须昌城、洄源亭的方位,清水石桥的位置应座落在现州城西北约22里,东北距前埠子村约7里,西南距亭子村约4里,桥北就是土山。清水石桥很可能是在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河决口后,连同须昌城洄源亭一并冲淤掉的。须昌城迁至今东平县州城镇,著名的清水石桥就此淤没,再也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现在因东平湖长年积水,桥已深淤地下,桥址处仍为一片水泊。   参考文献:   [1]尤宝良,《东原问水录》,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   [2]司马光,《资治通鉴》,北宋,


相关内容

  • 2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2)
  •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引导学习使用互联网,搜索"赵州桥"."唐都长安. ...

  • 辉煌的隋唐文化
  •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当时国家统一,疆域广阔,经济繁荣,民族融 ...

  • 辉煌的隋唐文化教案doc
  •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过程: 伴随着磅礴大气的音乐,我们欣赏了一些精美的画面,欣赏完了,能告诉老师这些图片反映的是朝代吗?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 大唐王朝,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朝代,一个美丽而奢华的朝代,一个人们记忆中的盛世帝国.唐朝时期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

  • 历史初一下学期
  •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 一.隋文帝统一南北: 隋朝建立 1.时间:581年 2.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3.都城:长安 二.大运河的开凿: 1.时间:605年起 2.全长:2000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3.位置: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抵余杭.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

  •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 七年级历史下册预习题 班 级 姓 名 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1.隋朝建立者是 他原先的身份是 建立时间 都城在 .完成统一时间是 2.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1)措施:改革 ,发展 ,注重 ,减轻 : (2)表现(结果):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3.隋朝灭亡的时间是 年,在位皇 ...

  • 第7课_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案
  •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授课时间:2012年3月23日 授课人:朱常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通过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 ...

  •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11
  •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课标内容: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 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认识到 ...

  • [轻松历史背记口诀]
  • <轻松历史背记口诀> (1)"见糖留一把"---唐朝建立于618年(轻松记忆) (2)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的哭(马克思的生日 1818.5.5) (3)马克思"一爬一爬"(1818年)的就"一爬爬到山"(1883)顶 ...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书报告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书报告 一直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都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很多学者和各种史学家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他们为了能够弄清楚汉朝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兴衰及治理经验,对当时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也不乏对当时的佛教十分感兴趣的学者,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