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卫生学期末考试重点

湖北医药学院卫生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发病特征: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暴发性。中毒者患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炎症状为主。发病者均与进食某种事物有明确的关系。④中毒者对健康人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⑤从中毒食品和中毒患者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中毒临床表现相一致的病原。

食物中毒的分类: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常见污染食物: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如肉、鱼、奶、蛋类及其制品,其次为植物性食品如剩饭、糯米、凉糕等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被真菌毒素污染的粮食、食品而中毒或食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的畜禽肉、奶、蛋而致死有毒动植物中毒:苦杏仁、未煮熟的豆浆④化学性食物中毒: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被误认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1、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2、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可能产生的损害分为三类: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

3、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这些致病因素或作用条件后,即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2.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且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水平反应关系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4.如早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4、职业病的预防:三级预防:一级又称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二级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当第一级预防措施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及劳动者健康时,应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防措施,三级又称临床预防:目的是使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合理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并发症和集发症。

5、铅

典型症状:急性、消化系统症状;慢性、对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损害 解毒剂:依地酸二钠钙

6、汞:解毒剂:巯基络合物(二巯基丙磺酸钠)慢性汞中毒三个主要症状:易心奋症、震颤、口腔炎

5、苯中毒:急慢性的区别:急性造血系统障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6、苯中毒诊断标准:轻度1.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4×10/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L,2.血小板计数大多低于60×10/L;中度:1.白细胞计数低于4×10/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L,伴有血小板计数低于60×10/L,2.白细胞计数低于3×10/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L,3血小板计数低于40×10/L;重度:1.全血细胞减少症,2.再生障碍性贫血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白血病。

1、生产性粉尘: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尘肺防治八字方针:革 水 密 风 护 管 教 查

4、尘肺防治措施:法律措施 组织措施 技术措施 卫生保健措施

5、矽肺: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6、速发型矽肺:机体持续吸入高密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经1-2年即可发病

7、晚发型矽肺:有的接尘者在短时间接触高密度矽尘后,脱离矽尘作业时,X线胸片未显示矽肺改变,若干年后发生矽肺。

流行病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计算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2、续发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

3、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暴发。

4、疾病的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人群分布

5、移民流行病学: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论

1.病因: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种疾病的概率就下降!

2.病因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模型

3.病因研究的方法:①描述流行病学研究②病例对照研究③回顾性队列研究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4.Mill准则:求同法 求异法 共变法 类推法 排除法

5.因果关系的推断标准:①关联的强度②关联的时间顺序③关联的特异性④关联的可重复性⑤计量-反应关系⑥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⑦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⑧实验证据⑨相似性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1.现况调查:按照实现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的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范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2现况调查的特点:①时间上属于横断面研究,一般不设立对照②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③不用于病程较短的疾病

3.现况调查的目的: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②发现病因线索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④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⑤用于疾病检测⑥为研究和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

4.抽样调查: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5抽样调查方法:单纯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整群抽样 分层抽样 多级抽样

第五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一特定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亚型,追踪观察两组或多组成员结局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断该因素与该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

2、队列研究特点:1.时间上是前瞻性的2属于观察性研究3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4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队列研究用途1检验病因假设2评价预防效果3研究疾病自然史

4、队列研究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5、队列研究暴露人群的选择1职业人群2特殊暴露人群3一般人群4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6、队列研究对照人群的选择1内对照2外对照3总人口对照4多重对照

7、累积发病率: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除以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8、发病密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速率。

9、相对危险度: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最常见的指标,是暴露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

10、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发病危险特异的归因于某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的程度。

11、队列研究优点1资料可靠,回忆偏倚小2可直接计算RR,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3因果时间顺序明确,检验病因假设的时间较强4随访观察过程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5分析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影响。

12、队列研究局限性1费时费力费钱,不易实施2不适于发病率底的疾病的病因研究3随访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移4随访中,未知变量引入或已知变量变化,易使结果影响。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有无所研究的疾病或某种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追溯其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因素之间有无关联级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

2、病例对照研究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2设立对照3由果推因4论证强度不强

3、病例对照研究用途:1广泛探索影响因素2深入探索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3研究健康状态等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4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5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4、病例对照研究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和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5、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的类型: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病例

6、OR: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7、病例对照研究常见偏倚:1选择偏倚:一,入率偏倚二,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三,检出症候偏倚2信息偏倚:一,回忆偏倚,二,调查偏倚3混杂偏倚

8、病例对照研究优点:1适用于罕见的,潜伏期长的疾病研究,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2病例对照研究需要的样本量较小,节省人力物力经费和时间3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以进行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4可用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等。

9、病例对照研究局限性: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的样本量大。易发生各种偏倚,尤其是难以避免回忆偏倚,选择偏倚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一般无法直接推导因果关联的结论④只能估计相对危险度。

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基本特点:1属于前瞻性实验2随机分组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2、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基本原则:1对照原则2随机化原则3盲发原则4重复原则

3、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立严格的对照:1标准对照2安慰剂对照3交叉对照4互相对照5自身对照

4、应用盲法:1单盲2双盲3三盲

5、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优点:1采用随机化分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除干预措施外,其他基本特征相似,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减少了混杂偏倚2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通过随访将每个研究对象的反应和结局自始至终观

察到底,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步进行比较,我最终作出肯定性结论,因而检验假设的能力比队列研究强3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5、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局限性:1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做到。2受干预措施适用范围的约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以致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3有时需要随访较长的时间,因此依从性不易做得很好,影响实验效应的评价。4由于长期的随访,因为死亡,退出,搬迁等造成的失访难以避免,从而影响研究的真实性。5有时对照组不使用药物或其他疗法,只使用安慰剂;或者受试药物的疗效不如传统药物或存在副作用,就会存在伦理学问题。

第八章: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

1、筛检:是运用快捷、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人群中将那些可能有病或有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真正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2、诊断:是指医务人员通过详尽的检查及调查等方法收集信息,经过整理加工后对患者病情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3、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区别:目的不同:筛检试验:区别无症状的早期病人、病人及健康人;诊断试验:区别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

4、联合试验:并联试验:不易漏诊;串联试验:减少误诊。

灵敏度:(Se)=a/a+c×100%

假阴性率=c/a+c×100%

特异度(Sp)=d/b+d×100%

假阳性率=b/b+d×100%

约登指数(r)=(灵敏度+特异度)-1=1-(假阳性率+假阴性率)

第九章疾病预后研究

1.疾病预后研究 :指对疾病发展的不同结局的可能性及其预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2.预后因素:致病因素特征、疾病特征、疾病标志物、诊疗情况、患者特征、其他预后影响因素(直接因素、间接因素)

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1.新发传染病:是新出现传染病和再发传染病的总称。

2.新发传染病的特点:(1)发生和出现不确定性(2)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多样,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传播途径复杂(3)人体除了天然屏障外,缺乏特异性免疫力(4)常呈现人兽共患性(5)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效治疗方法(6)急性新发传染病病死率较高

3.预防接种类型:人工自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

第十一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明确的一类疾病的概括总称。

2、社区综合防治:社区防治、社区诊断、社区动员

第十二章疾病监测

1、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2、疾病监测系统分类:以人群为基础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以医院为基础的、以高危人群为对象的哨点。

3、监测的方法:常规报告、哨点监测、主动和被动监测、症状监测

第十三章 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的分类:自身感染 医源性感染 带入感染 交叉感染

2、医院感染的特征性①病原体种类繁多,来源广泛②流行的病株多为耐药病株,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③造成的感染环节多,控制难度大④易感人群较为集中,抗病能力差,感染后死亡率高

3、医院感染定义: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统计学

参数检验:是指在总体分布类型已知并有规律可循的条件下,对其参数进行检验。

非参数检验:是一类不依赖总体分布形式,不是对参数进行检验,而是检验总体分布位置是否相同的统计检验方法。

分参数检验主要用于如下情况:偏态分布的资料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有序分类变量资料④一端或两端无确定值的资料⑤方差不齐的资料

方差分析的条件:1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2各样本都来自正态总体3各样本的总体方差相等。

5、相对数注意事项:1计算率或构成比时分母不宜过小2正确区分构成比和率3正确计算评论率4注意资料的可比性5样本率或样本构成比进行比较时要作假设检验

6、正态分布的特征:①曲线在x轴上方,呈钟形②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③均数与标准差决定其位置和形状④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7、正态分布的应用:①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②制定参考范围③质量控制④正态分布是很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8、正态分布的特征:①曲线在x轴上方,呈钟形②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③均数与标准差决定其位置和形状④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9、正态分布的应用:①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②制定参考范围③质量控制④正态分布是很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变量:指研究对象中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

11、变量值:对变量的观测结果。

12、同质:指观察单位或观察指标受共同因素制约的部分。

13、变异:同质观察单位之间的个体差异。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某观察值的集合

参数:描述总体特征的量

统计量:根据样本个体值计算得到的描述样本特征的量

湖北医药学院卫生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发病特征: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暴发性。中毒者患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炎症状为主。发病者均与进食某种事物有明确的关系。④中毒者对健康人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⑤从中毒食品和中毒患者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中毒临床表现相一致的病原。

食物中毒的分类: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常见污染食物: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如肉、鱼、奶、蛋类及其制品,其次为植物性食品如剩饭、糯米、凉糕等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被真菌毒素污染的粮食、食品而中毒或食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的畜禽肉、奶、蛋而致死有毒动植物中毒:苦杏仁、未煮熟的豆浆④化学性食物中毒: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被误认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1、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2、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可能产生的损害分为三类: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

3、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这些致病因素或作用条件后,即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2.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且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水平反应关系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4.如早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4、职业病的预防:三级预防:一级又称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二级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当第一级预防措施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及劳动者健康时,应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防措施,三级又称临床预防:目的是使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合理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并发症和集发症。

5、铅

典型症状:急性、消化系统症状;慢性、对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损害 解毒剂:依地酸二钠钙

6、汞:解毒剂:巯基络合物(二巯基丙磺酸钠)慢性汞中毒三个主要症状:易心奋症、震颤、口腔炎

5、苯中毒:急慢性的区别:急性造血系统障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6、苯中毒诊断标准:轻度1.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4×10/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L,2.血小板计数大多低于60×10/L;中度:1.白细胞计数低于4×10/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L,伴有血小板计数低于60×10/L,2.白细胞计数低于3×10/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L,3血小板计数低于40×10/L;重度:1.全血细胞减少症,2.再生障碍性贫血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白血病。

1、生产性粉尘: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尘肺防治八字方针:革 水 密 风 护 管 教 查

4、尘肺防治措施:法律措施 组织措施 技术措施 卫生保健措施

5、矽肺: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6、速发型矽肺:机体持续吸入高密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经1-2年即可发病

7、晚发型矽肺:有的接尘者在短时间接触高密度矽尘后,脱离矽尘作业时,X线胸片未显示矽肺改变,若干年后发生矽肺。

流行病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计算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2、续发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

3、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暴发。

4、疾病的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人群分布

5、移民流行病学: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论

1.病因: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种疾病的概率就下降!

2.病因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模型

3.病因研究的方法:①描述流行病学研究②病例对照研究③回顾性队列研究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4.Mill准则:求同法 求异法 共变法 类推法 排除法

5.因果关系的推断标准:①关联的强度②关联的时间顺序③关联的特异性④关联的可重复性⑤计量-反应关系⑥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⑦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⑧实验证据⑨相似性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1.现况调查:按照实现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的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范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2现况调查的特点:①时间上属于横断面研究,一般不设立对照②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③不用于病程较短的疾病

3.现况调查的目的: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②发现病因线索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④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⑤用于疾病检测⑥为研究和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

4.抽样调查: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5抽样调查方法:单纯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整群抽样 分层抽样 多级抽样

第五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一特定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亚型,追踪观察两组或多组成员结局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断该因素与该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

2、队列研究特点:1.时间上是前瞻性的2属于观察性研究3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4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队列研究用途1检验病因假设2评价预防效果3研究疾病自然史

4、队列研究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5、队列研究暴露人群的选择1职业人群2特殊暴露人群3一般人群4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6、队列研究对照人群的选择1内对照2外对照3总人口对照4多重对照

7、累积发病率: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除以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8、发病密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速率。

9、相对危险度: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最常见的指标,是暴露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

10、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发病危险特异的归因于某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的程度。

11、队列研究优点1资料可靠,回忆偏倚小2可直接计算RR,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3因果时间顺序明确,检验病因假设的时间较强4随访观察过程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5分析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影响。

12、队列研究局限性1费时费力费钱,不易实施2不适于发病率底的疾病的病因研究3随访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移4随访中,未知变量引入或已知变量变化,易使结果影响。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有无所研究的疾病或某种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追溯其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因素之间有无关联级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

2、病例对照研究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2设立对照3由果推因4论证强度不强

3、病例对照研究用途:1广泛探索影响因素2深入探索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3研究健康状态等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4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5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4、病例对照研究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和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5、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的类型: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病例

6、OR: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7、病例对照研究常见偏倚:1选择偏倚:一,入率偏倚二,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三,检出症候偏倚2信息偏倚:一,回忆偏倚,二,调查偏倚3混杂偏倚

8、病例对照研究优点:1适用于罕见的,潜伏期长的疾病研究,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2病例对照研究需要的样本量较小,节省人力物力经费和时间3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以进行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4可用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等。

9、病例对照研究局限性: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的样本量大。易发生各种偏倚,尤其是难以避免回忆偏倚,选择偏倚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一般无法直接推导因果关联的结论④只能估计相对危险度。

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基本特点:1属于前瞻性实验2随机分组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2、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基本原则:1对照原则2随机化原则3盲发原则4重复原则

3、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立严格的对照:1标准对照2安慰剂对照3交叉对照4互相对照5自身对照

4、应用盲法:1单盲2双盲3三盲

5、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优点:1采用随机化分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除干预措施外,其他基本特征相似,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减少了混杂偏倚2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通过随访将每个研究对象的反应和结局自始至终观

察到底,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步进行比较,我最终作出肯定性结论,因而检验假设的能力比队列研究强3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5、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局限性:1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做到。2受干预措施适用范围的约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以致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3有时需要随访较长的时间,因此依从性不易做得很好,影响实验效应的评价。4由于长期的随访,因为死亡,退出,搬迁等造成的失访难以避免,从而影响研究的真实性。5有时对照组不使用药物或其他疗法,只使用安慰剂;或者受试药物的疗效不如传统药物或存在副作用,就会存在伦理学问题。

第八章: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

1、筛检:是运用快捷、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人群中将那些可能有病或有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真正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2、诊断:是指医务人员通过详尽的检查及调查等方法收集信息,经过整理加工后对患者病情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3、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区别:目的不同:筛检试验:区别无症状的早期病人、病人及健康人;诊断试验:区别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

4、联合试验:并联试验:不易漏诊;串联试验:减少误诊。

灵敏度:(Se)=a/a+c×100%

假阴性率=c/a+c×100%

特异度(Sp)=d/b+d×100%

假阳性率=b/b+d×100%

约登指数(r)=(灵敏度+特异度)-1=1-(假阳性率+假阴性率)

第九章疾病预后研究

1.疾病预后研究 :指对疾病发展的不同结局的可能性及其预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2.预后因素:致病因素特征、疾病特征、疾病标志物、诊疗情况、患者特征、其他预后影响因素(直接因素、间接因素)

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1.新发传染病:是新出现传染病和再发传染病的总称。

2.新发传染病的特点:(1)发生和出现不确定性(2)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多样,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传播途径复杂(3)人体除了天然屏障外,缺乏特异性免疫力(4)常呈现人兽共患性(5)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效治疗方法(6)急性新发传染病病死率较高

3.预防接种类型:人工自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

第十一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明确的一类疾病的概括总称。

2、社区综合防治:社区防治、社区诊断、社区动员

第十二章疾病监测

1、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2、疾病监测系统分类:以人群为基础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以医院为基础的、以高危人群为对象的哨点。

3、监测的方法:常规报告、哨点监测、主动和被动监测、症状监测

第十三章 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的分类:自身感染 医源性感染 带入感染 交叉感染

2、医院感染的特征性①病原体种类繁多,来源广泛②流行的病株多为耐药病株,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③造成的感染环节多,控制难度大④易感人群较为集中,抗病能力差,感染后死亡率高

3、医院感染定义: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统计学

参数检验:是指在总体分布类型已知并有规律可循的条件下,对其参数进行检验。

非参数检验:是一类不依赖总体分布形式,不是对参数进行检验,而是检验总体分布位置是否相同的统计检验方法。

分参数检验主要用于如下情况:偏态分布的资料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有序分类变量资料④一端或两端无确定值的资料⑤方差不齐的资料

方差分析的条件:1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2各样本都来自正态总体3各样本的总体方差相等。

5、相对数注意事项:1计算率或构成比时分母不宜过小2正确区分构成比和率3正确计算评论率4注意资料的可比性5样本率或样本构成比进行比较时要作假设检验

6、正态分布的特征:①曲线在x轴上方,呈钟形②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③均数与标准差决定其位置和形状④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7、正态分布的应用:①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②制定参考范围③质量控制④正态分布是很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8、正态分布的特征:①曲线在x轴上方,呈钟形②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③均数与标准差决定其位置和形状④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9、正态分布的应用:①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②制定参考范围③质量控制④正态分布是很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变量:指研究对象中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

11、变量值:对变量的观测结果。

12、同质:指观察单位或观察指标受共同因素制约的部分。

13、变异:同质观察单位之间的个体差异。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某观察值的集合

参数:描述总体特征的量

统计量:根据样本个体值计算得到的描述样本特征的量


相关内容

  • 地方院校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 DOI:10.13555/j.cnki.c.m.e.2012.06.015 ://)西北医学教育(httxbx.cbt.cnki.net2012年12月第20卷第6期NORTHWEST MED.EDU.Dec.2012Vol.20No.6pyp 地方院校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杨金花 ()湖 ...

  • 高校教务处教学工作总结
  • 大学教务处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要点 教务处 2013年,教务处深化教学改革创新,通过培养模式多样化.专业发展特色化.课程建设 精品化.教师培养制度化.内部保障体系化.成效彰显加速化,较好地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作 计划,取得显著成绩: 一.2013年工作总结 1.改革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多样化 ...

  • 2016高校教务处工作工作计划
  • xxxxx学院教务处2016年工作计划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我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务处的教务管理.督导检查.协调服务.组织评价的工作职能,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总体部署,结合教务处工作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工作思路 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两大抓手,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工 ...

  • 大学十大学习标兵党员事迹材料
  • 刘千,男,化工学院应化03班的一名同学,毕业于湖北省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潜江中学,现任化工学院学生会副主席。xx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鞍山科技大学。在大学的两年多里,他以身作则,以优秀的成绩成为众多同学心中学习的楷模;热心服务,以卓越的工作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大学的生活很精彩也很自由,对于很多的 ...

  • 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 摘要: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医学科学重要的基础学科和方法学科,是各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公共课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现状发现,国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内容丰富.注重课程前沿性和创新性.课程实施方法灵活.教学管理更严格.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

  •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编写单位: 医学院 编写人: 马占山 审核人: 编写时间: 2013年9月 山东英才学院教务处编制 二O一三年九月 <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五.考核方式与要求 1.考试方式和时间 ...

  • 湖北医药学院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 湖北医药学院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简述钠泵的作用和生理意义. 作用:在胞内侧泵与3个Na+结合,在胞外侧与2个K+结合,分解ATP释放能量,能量促泵变构,将3Na+转运出胞,将2K+转运入胞.以维持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高Na+ 钠泵活动的意义:建立势能贮备,是生物电产生的条 ...

  • 大学三好学生标兵事迹材料
  • 钱青事迹材料,钱青,女,汉族, 中共党员,03国贸学生,现任03国贸,03金融,04经济,04经济双学位联合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在过去大二这一学年里,她在学习思想生活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她在学习上刻苦认真,抓紧时间,不仅学习好学科基础知识,更加学好专业课知识,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有什么不 ...

  •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信息代码表
  •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信息代码表 (一) 信息代码手册修订说明 2004年修编的<医师资格考试报名信息代码手册>进行了以下修改: 一.根据总后卫生部意见,"单位所属"代码由1位增至2位,具体名称和代码见本手册修订 后内容:军队人员(含聘用) 填写报名表时,只填写单位代号或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