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的理解与适用

  摘 要 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号公布了《刑法修正案(九)》,其中第三十五条增设“虚假诉讼罪”,这意味着虚假诉讼案件同罪不同判的混乱局面即将终结。对虚假诉讼罪在司法实践中的理解与适用,本文认为其中“捏造的事实”宜作出扩大解释,以涵盖隐瞒真相的行为方式;对“妨害司法秩序和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及“情节严重”的具体认定应进一步作出相关配套的司法解释;该罪既遂标准应区分对待等。   关键词 虚假诉讼罪 司法秩序 情节严重 既遂标准   作者简介:郝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48   《刑法修正案(九)》通过之前,学界和实务界虽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刑法规制的必要性争议不大,但对虚假诉讼行为是否需要单独成罪的争议不断。笔者认为修九已经生效适用,在此前提下再做过多争议,其实质意义也小于考虑如何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该罪定罪处罚。为更好的理解和适用该条,笔者认为我们该条第一款中的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关注。   一、对“捏造的事实”建议作扩大解释   “修九”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即行为人采取伪造证据、捏造事实虚构民事法律关系的方式提起民事诉讼,从而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可见,该行为方式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虚假诉讼行为妨害正常司法秩序的本质。有论者提及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准备以“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但客观上却误以“真实的事实”提起诉讼,就不应作为犯罪处理,因为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犯,只有某一行为侵害到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才能认定为是犯罪,否则就有主观归罪的嫌疑。 笔者也赞同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没有侵害到法益,就不能主观归罪。   对于“隐瞒真相”是否为虚假诉讼犯罪的行为方式,多数学者认为虚假诉讼犯罪包括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来提起民事诉讼,也有学者认为按照法条“捏造的事实”只包括虚构事实的积极作为方式。其中,持“捏造的事实”不包括“隐瞒真相”行为方式观点的论者理由是“对于消极的隐瞒行为,行为人并不是积极地利用司法活动,只是隐瞒自己所知的重要事实造成错误判决,从人性的角度看,民事诉讼中争讼的双方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难免扭曲事实真相,提供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证据。希冀争讼者都提供完全符合客观真实的证据是不现实的。对于主动积极挑起诉讼,虚构事实的一方来说苛责性自然较大,但对于被动应诉一方来说,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向司法机关提供伪造证据尚不构成犯罪,对于一般的民事争议中被动地隐瞒真相、伪造证据的行为不适宜认定为犯罪。” 笔者认为,该论据看似合理,实则是值得质疑的。笔者也认同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诉讼当事人隐瞒对其不利事实的行为缺乏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的观点。但该论者的观点,一方面模糊了虚假诉讼行为发生的时间点,论者所说的是争讼中的“隐瞒真相”不构成犯罪,而笔者认为法条中“捏造的事实”是虚假诉讼罪的罪状,是提起虚假诉讼的预备行为。另一方面,论者忽视了虚假诉讼预备行为具有实质上的虚假性,而正常民事诉讼中,无论行为人主动隐瞒对其不利的事实提起诉讼,抑或在争讼中隐瞒真实证据缺乏期待可能性的前提都是诉讼请求具有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真实性。因此,虚假诉讼中的“隐瞒真相”不同于正常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胜诉而隐瞒对自己不利事实的行为,即行为人意图通过掩盖、隐瞒真相的行为方式提起虚假民事诉讼的行为是具有刑法上期待可能性的。同时,在司法实践中,这种类型的案件也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案件模式是债务人已经向债权人还款,但因为疏忽而没有收回或者销毁债权凭证,债权人利用该凭证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 虽然行为人形式上没有捏造事实,只是隐瞒事实真相,利用客观上真实存在却又与真相不符的债权凭证,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其实质上亦是变相的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这与行为人积极的虚构法律事实行为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法益侵害结果。综上,笔者认为,“隐瞒真相”类型的虚假诉讼犯罪是指当事人隐瞒真实的民事法律关系或者法律事实,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妨害正常司法秩序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具有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因此,建议对“以捏造的事实”作扩大解释,以此来涵盖“隐瞒真相”的行为方式。   二、对限定在“民事诉讼”领域的理解   修正案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了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那么虚假诉讼行为犯罪发生的领域是否也包含行政诉讼领域、刑事诉讼领域?从应然的角度来讲,虚假诉讼犯罪三大诉讼领域都可能存在,但笔者认为从实然角度来讲,对虚假诉讼罪的刑法规制并不尽然包括三大诉讼领域。首先,对于虚假诉讼犯罪不包括刑事诉讼领域是毋容置疑的,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国家机关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触犯《刑法》第243条诬告陷害罪。其次,有论者认为,行政诉讼发生的前提是行政主体实施了有损行政相对人的利益的行为,故行政相对人通过虚构诉讼事实来骗取财产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臆断,即其不可能发生。 笔者认为,在行政诉讼中,尽管公众视野中行政相对人往往处于弱势群体,“民告官”的诉讼案件中发生虚假诉讼的几率较小,但正如有学者所说,“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玄机和诈骗。”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虽绝对排除行政诉讼领域不会发生虚假诉讼犯罪,但该种现象在实践中罕有发生。即便公民捏造事实提起行政诉讼,由于举证责任一般是由行政机关负责提供赖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依据,公民胜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此进行刑法规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大。 最后,虚假诉讼罪主要发生在借贷诉讼等侵财型民事诉讼和人身关系确认之诉、行为给付之诉等非侵财型民事诉讼中。因此,基于保护司法秩序的正常运行、公民诉权的保障,新增设的虚假诉讼罪只规制民事诉讼领域是合适的。

  摘 要 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号公布了《刑法修正案(九)》,其中第三十五条增设“虚假诉讼罪”,这意味着虚假诉讼案件同罪不同判的混乱局面即将终结。对虚假诉讼罪在司法实践中的理解与适用,本文认为其中“捏造的事实”宜作出扩大解释,以涵盖隐瞒真相的行为方式;对“妨害司法秩序和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及“情节严重”的具体认定应进一步作出相关配套的司法解释;该罪既遂标准应区分对待等。   关键词 虚假诉讼罪 司法秩序 情节严重 既遂标准   作者简介:郝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48   《刑法修正案(九)》通过之前,学界和实务界虽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刑法规制的必要性争议不大,但对虚假诉讼行为是否需要单独成罪的争议不断。笔者认为修九已经生效适用,在此前提下再做过多争议,其实质意义也小于考虑如何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该罪定罪处罚。为更好的理解和适用该条,笔者认为我们该条第一款中的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关注。   一、对“捏造的事实”建议作扩大解释   “修九”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即行为人采取伪造证据、捏造事实虚构民事法律关系的方式提起民事诉讼,从而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可见,该行为方式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虚假诉讼行为妨害正常司法秩序的本质。有论者提及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准备以“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但客观上却误以“真实的事实”提起诉讼,就不应作为犯罪处理,因为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犯,只有某一行为侵害到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才能认定为是犯罪,否则就有主观归罪的嫌疑。 笔者也赞同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没有侵害到法益,就不能主观归罪。   对于“隐瞒真相”是否为虚假诉讼犯罪的行为方式,多数学者认为虚假诉讼犯罪包括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来提起民事诉讼,也有学者认为按照法条“捏造的事实”只包括虚构事实的积极作为方式。其中,持“捏造的事实”不包括“隐瞒真相”行为方式观点的论者理由是“对于消极的隐瞒行为,行为人并不是积极地利用司法活动,只是隐瞒自己所知的重要事实造成错误判决,从人性的角度看,民事诉讼中争讼的双方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难免扭曲事实真相,提供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证据。希冀争讼者都提供完全符合客观真实的证据是不现实的。对于主动积极挑起诉讼,虚构事实的一方来说苛责性自然较大,但对于被动应诉一方来说,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向司法机关提供伪造证据尚不构成犯罪,对于一般的民事争议中被动地隐瞒真相、伪造证据的行为不适宜认定为犯罪。” 笔者认为,该论据看似合理,实则是值得质疑的。笔者也认同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诉讼当事人隐瞒对其不利事实的行为缺乏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的观点。但该论者的观点,一方面模糊了虚假诉讼行为发生的时间点,论者所说的是争讼中的“隐瞒真相”不构成犯罪,而笔者认为法条中“捏造的事实”是虚假诉讼罪的罪状,是提起虚假诉讼的预备行为。另一方面,论者忽视了虚假诉讼预备行为具有实质上的虚假性,而正常民事诉讼中,无论行为人主动隐瞒对其不利的事实提起诉讼,抑或在争讼中隐瞒真实证据缺乏期待可能性的前提都是诉讼请求具有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真实性。因此,虚假诉讼中的“隐瞒真相”不同于正常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胜诉而隐瞒对自己不利事实的行为,即行为人意图通过掩盖、隐瞒真相的行为方式提起虚假民事诉讼的行为是具有刑法上期待可能性的。同时,在司法实践中,这种类型的案件也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案件模式是债务人已经向债权人还款,但因为疏忽而没有收回或者销毁债权凭证,债权人利用该凭证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 虽然行为人形式上没有捏造事实,只是隐瞒事实真相,利用客观上真实存在却又与真相不符的债权凭证,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其实质上亦是变相的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这与行为人积极的虚构法律事实行为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法益侵害结果。综上,笔者认为,“隐瞒真相”类型的虚假诉讼犯罪是指当事人隐瞒真实的民事法律关系或者法律事实,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妨害正常司法秩序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具有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因此,建议对“以捏造的事实”作扩大解释,以此来涵盖“隐瞒真相”的行为方式。   二、对限定在“民事诉讼”领域的理解   修正案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了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那么虚假诉讼行为犯罪发生的领域是否也包含行政诉讼领域、刑事诉讼领域?从应然的角度来讲,虚假诉讼犯罪三大诉讼领域都可能存在,但笔者认为从实然角度来讲,对虚假诉讼罪的刑法规制并不尽然包括三大诉讼领域。首先,对于虚假诉讼犯罪不包括刑事诉讼领域是毋容置疑的,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国家机关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触犯《刑法》第243条诬告陷害罪。其次,有论者认为,行政诉讼发生的前提是行政主体实施了有损行政相对人的利益的行为,故行政相对人通过虚构诉讼事实来骗取财产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臆断,即其不可能发生。 笔者认为,在行政诉讼中,尽管公众视野中行政相对人往往处于弱势群体,“民告官”的诉讼案件中发生虚假诉讼的几率较小,但正如有学者所说,“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玄机和诈骗。”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虽绝对排除行政诉讼领域不会发生虚假诉讼犯罪,但该种现象在实践中罕有发生。即便公民捏造事实提起行政诉讼,由于举证责任一般是由行政机关负责提供赖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依据,公民胜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此进行刑法规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大。 最后,虚假诉讼罪主要发生在借贷诉讼等侵财型民事诉讼和人身关系确认之诉、行为给付之诉等非侵财型民事诉讼中。因此,基于保护司法秩序的正常运行、公民诉权的保障,新增设的虚假诉讼罪只规制民事诉讼领域是合适的。


相关内容

  • 刑法修正案8解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同日由胡锦涛主席以第四十一号主席令公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正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实施以来,修正规模最大的一次,一共 ...

  • 论死缓犯限制减刑的程序问题
  • 论死缓犯限制减刑的程序问题 --从对<刑法>第50条第2款的法理分析引入 时延安 [内容提要]<刑法>第50条第2款有关对死缓犯限制减刑的规定应理解为,人民法院在对死刑缓期2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时,根据其犯罪情节中的主观部分以及其在死缓考验期内的表现作出是否限制减刑 ...

  •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是否等于"违反国家规定"
  •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刑法修正案(九)>,会发现一处细微的变化,即修正案九第17条将<刑法>原第253条之一"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修改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同时,将原罪状中的"违反国家规定"也修改为" ...

  • 刑法总则规定在分则中的适用问题探析──从刑法第十三条的视角
  • 引言:从一则入户盗窃案例说起 某个夏天的晚上,村民张某在家睡觉.因为天气炎热,就没有关门.同村的村民赵四在闲逛时发现张某家大门开着,而张某正在呼呼大睡.赵四想顺手也许可以偷到什么东西,可是他蹑手蹑脚翻了一遍,却没有发现值钱的东西.他走出门时,被巡逻的村联防队员发现,后移送公安机关. 刑法修正案八修改 ...

  • 醉驾入刑论文
  • 醉驾构成危险驾驶罪即兴思维的克服与复位 一. 醉驾入刑产生的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拥有汽车辆逐年攀升,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交通肇事案件不断上升,居高不下,据统计,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因醉驾引起的事故占50%-60%之多,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 ...

  • 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
  • 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 --以相关国际公约为蓝本的分析 刘艳红  2011-11-21 19:47:53 来源:<法学家>2011年第3期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八)>:国际人权公约:人权保障:刑罚轻缓 内容提要: 对照<公民权利与政治权 ...

  • 浅谈我国"终身监禁"与刑法溯及力
  • 摘 要 <刑法修正案(九)>中规定首次规定终身监禁制度,而本制度的首次适用便引起了学界的众多讨论,本文将以白恩培终身监禁案作为视角,在充分理解我国的终身监禁以及刑法溯及力原则的基础上,从法律适用和刑罚轻重两方面探讨对本案适用终身监禁制度是否违背我国刑法溯及力的"从旧兼从轻&qu ...

  • 危险驾驶罪定罪量刑之我见
  • 危险驾驶罪定罪量刑之我见 --以"醉酒驾驶"为视角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人民法院 杨荣涛 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了第133条之一,臵于现行刑法第133条的交通肇事罪之后,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 ...

  • 潘佳:我国自然资源有关的刑事立法之变迁
  • 有关自然资源的刑事责任,是指违法自然资源相关的刑事立法的规定,造成资源的破坏,情节严重或者数量较大的行为,以及公权力的实施和自然资源有关的行为,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刑事法律责任.[1]当前,由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且对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紧缺和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