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解(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现代的人,大多有一个毛病,想修道有所成就,却不肯读读道经,想修行有所进益,却只想着坐在那里天上掉烧饼。

若不认真研读道德经,便不能真正去领会古人的思想,而这个一旦错了,所有的修炼也会错了。

正如明清之后的丹道一样,已然是错误百出,有成就者日渐稀少,各种看似美好却实际已经走上歧路的丹法理论四处皆是,而后世修炼者,多以夭折为羽化,或以不当正寿而终,更有甚者,无病而终亦是不得,可谓憾矣。

道德经的翻译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前后文关联实在太多了,解释前面的章节,如果引用了太多后面的章节的内容,就会越加解释不清了。

而有很多深入的内容,在开始的章节中想说而无法述说,因为一旦说了,于是便又会产生混乱了。

所以,只能尽量去表达,有一些表达得是很困难,很吃力,这类看起来会有似乎离题的感觉,凡遇到此类,应该明白,不是在下写离题了,而是你没有进行更深入的领悟。

在下所译之道德经,只认实证,而所译之内容,也是如此,而非如一些人拍脑袋空想一般,或自己空想一套理论,或是说些激情昂扬的话,实际上毫无作用。

市井之心不能治天下

尘俗之见不能得道心

有些话,不一定是世人爱听,但它们是道理。

有些话,不一定符合传统价值观,但它们是道理。

有些话,不一定能给人有什么心灵安慰,但它们是道理

原文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世上的人,皆只知美是美的,但其实在这个的同时,已经产生了丑恶,又皆知善之为善,所以已经有了不善的认知了。

无论任何事情,它都有正面与反面,而很多时候,人往往只会注意其中的一面,而忽视了它另外的一面。

由于这种的忽视,便会带来偏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世界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再也看不到完整的事物。

有那么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两个农夫去挑水,而挑着挑着,有一个人问,皇帝是用什么挑水啊?另一个人回答,当然是用金扁担。

这种认识哪怕是如今的小孩子看起来也会觉得是很荒谬的事情,但为什么这两个农夫会这样想呢?因为他们日复一日生活在固定的环境中,于是便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然后基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推出来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个也许显得太荒谬了,如果换一个问题呢?

曾经有人问在下,既然你们都会算卦,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算?

其实这是与猜想皇帝用金扁担的一样性质的问题。

世人之命多可以测者,是因为没有进行修行,同样的,如果把人生作为一种修行,并进行实践,那么这样的人生也是无需预测的。

因为作为修道的人来说,关注的是如何去领悟并利用这个世界的规律,然后加诸于自身,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修行本身便是要打破命运的束缚,自然是无需预测的,且修行之事,如也是能够测算的事,那何人能修行到什么地步,皆是定数,这世间何须还有修行?

不如天天坐在家里啃烧饼,等着当神仙好了。

所以,作为修道之人,当应时时提醒自己,自己的世界观并不是永远是对的,也有错误的时候,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积累够了,便能用来推翻当前的界观,再建立新的世界观,而这种重新建立的世界观,会将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清楚透彻。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很多人只注意到了这里指出来的相对的一面,但如果仅仅只是相对,何必还要提及'生,成,形、倾、和、随'?

这段话的用现代的意思来描述,便是:

有与无的区别在于有是否生了出来

难与易的区别是在成不成

长与短的区别是在于形状

高与下的区别是比较起来哪个更高

音与声的区别在于是否相和

先与后的区别在于谁跟着谁

这些相对的概念,之所以相对,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核心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可以用来辨识它们,并且这些区别是构成它们成为一个系统的核心,这个就叫作玄。

如果用哲学上的话来说,便是:任何事物中均存在有矛盾,而矛盾本身,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道德经》中并没有提出来一个理论,直接告诉你它们是对立而统一的,而是通过举例子来告诉你,让你去感悟。

为什么不提出来理论?因为一旦提出来一个理论,从此便定下来了规则,再也无法变化了。

那么从中还能发现什么?比如以长与短为例,长与短总是相对的,而所谓的长,而在遇到另一个更长的东西时,它就变成了短。

这个更长的东西,再遇到更更长的东西呢?于是它又变成短。

如此环环相扣,不断推演下去,便是玄之又玄。

妙处在哪里?尽管长短的概念在不断地相对变化着,然而分辨长短的方式,却是统一的,即它们形状,这就是万物概念背后统一的东西。

大多数人能够轻易地理解“相对”,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到“统一”上去。

有一个中医,同时也是个风水师,一方面给病人配药,同时也会要求病人风水处理。

有一次,他很困惑地问我说,说他学过是八宅派的风水,但是很迷惑,为什么总是效果好时特别好,效果不好时一点用也没有?一个传承了那么多年的风水理论,总应该有它的道理,为什么会这样?

我问:“你是怎么用八宅风水的?”

他说:“比如看人病了,是在肝部有问题,于是便在宅中东面进行处理,并把天医气引东面去。”。

我说:“那么你觉得这样做效果如何?”

他说:“有得肝病的这样确实好了,包括有些重症的,但也有病不得的,却完全没有作用的。”

我说:“嗯,那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他说:“不太清楚,所以才找你问。”

我说:“你处理是没有错的,效果也是有的,但是效果不会生出来,显然是有其它地方抵消了你的这种处理效果。”

他说:“这个我也有猜测,问题是哪里抵消的,怎么判断?”

我说:“按法操作,是不可能没有效果的,而看起来没有效果,只有一个原因,如你这种东面处理好了,病人本来欲好,但是因为其它方位有问题,所以会又再染 上,反复不断如此,便总是不好,你必须要打破这种循环。你应当先去搞清楚,有肝病的人的症状是什么。肝属厥阴风木,风气通于肝这个是始终不变的,而东面震 卦为雷,若是肝郁,一震而散,散气则佳,如非肝郁,而风雷相薄,巽卦东南之位又是否处理,如是肝气过散,其方能聚气否?即便是风雷两位处理好后,也应该看看,如果是肝经受损,着重还应该看看西面有相应的煞来引动。人身是一个整体,宅子也是一样,而不应该只是盯着一个部位,便只在那个部位上下手,这就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了。”

后来他去验证了一下,治愈率也大大提高了。

这个案例对于不太熟悉易理的人来说,会比较复杂,但是其实中间的道理很简单,万物虽然是相对的,不同的,但它们之间的不同的依据,恰好就是它们有共性的地方,而这些共性统一的东西,便是“玄机”所在。

这世上有一类人,是纯粹江湖派的,多被称江相派,最擅于观人脸色,机变行事,无须懂任何测算技术,但大凡言人来历,吉凶祸福,通常十中八九。

曾经在下接触一些,问及道理。

皆说预测此事非常简单,这世间的人,不同的虽然有很多,但大体是一样的,如果划分下来,也不过只是十类人。

这十类人中,吉凶祸福,大体是一样的,只要先观察出来在对方属于哪一类人,然后结合当地风俗,穿着情况,便能很容易判断。

比如来人男性,穿着一身名牌,言谈不俗,必然是有教养的人,而有教养的人中,大多是因为环境较佳,所以生于富裕之家,此类又凡是来问事,又要见年龄,年 轻者多问感情之事,而年长者多是事业之事。既然问及感情,必是没有合适对象,或已有喜欢之人,此类皆是感情困扰。如是问及事业,必然是事业上遇逢困难。这 其中又有讲究,大凡事情成功者,多不会来问事,如果卦师说错,言及事业不好,终究是不太吉利,虽有不迷信者,但终究是人皆不喜欢别人言及的,所以十之八 九,必是事业不顺。再见此人与十类之种,哪类相合,大体十类中,无非是积极心态良好者多吉,消极颓废者多凶,其中又有凶中转吉,凶中更吉,吉里藏凶,吉上 更吉,久无功绩诸类分别。

按如此而来,以人心性言事,多有所中。此法听来简单,其实也不容易,因为里面要非常多的经验总结,并且这些总结出来的特性的精确表达,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但这个说明一个道理,虽然人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个体都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其实大多又是相同的,这个不仅仅是在人上有这种体现,实际在万物之中,都是一样的。

那么这里还能提炼出来什么?这里可以提炼出来小波变换。

关于小波变换,以后专文描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有人说,祖师是圣人,其实在下之见却不然,祖师并不是圣人,而是早早便超越了圣人了。

儒家是有圣人的,并试图让天下皆校法圣人,从而能够达到治世的目的。然而最终来看,遵圣之法却并不成功,反而对民众造成禁锢,后统治者们又不断利用并加强这种禁锢,内强而外弱,终究还是被西方工业革命而全面超越。

然,庄子早在千百年前,便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之概念对于道来说,它只是一种现象,一种这个世间的存在,描述圣人是仅仅只是为了用来启蒙道学,而不是告诉你,圣人便是终点。

把祖师定义为圣人的,想来皆是没有真正读懂《道德经》。

圣人要施行无为之道,要使万物不施而自化,要教化万民,需要制订各种规矩、规则,无论是因神设教也好,还是礼义规矩也罢,在制订这些的同时,又会导致一切皆被限制。

而这些,它们这些本身并不是符合道的。

道家只言修真,而不言修圣,一开始的目标便是定位在了长生不老之上,作为终极的目标追求。

《黄帝内经》中云,圣人之寿,仅足百数而已。

所以,道家的追求,实际上是要成真人,至人,亦或是贤人,终究而非圣人。

这正是《阴符经》中所云:“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圣人之所以可以处无为之事,在于圣人能够“抱一以为天下式”,而只要把握到了这个一,便可以认为到玄,认识了玄,便会明白如何去改造天地万物,然人常有为而为,而不知以无为而为,所谓无为者,出于无为,而至于无为。

何为无为,无为便是不去干涉也能正常运作,而要保证达到这个目的,便是制定一套规则,让万物规律的按照其规律去行事,于是便什么也不用干了,此便是以有为而入无为之道。

所以,无为而能无所不为,正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

于是便能行不言之教,万物将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变化运动,而能产生无限种可能。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弗字的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是代表:矫枉。

弗,矫也。——《说文》

而居字,它通于'倨',代表傲慢。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韩非子·诡使》

万物兴起之后,不会回复到开始的状态,也不会因为有了万物就不再去生生不息地演化,更不会因为不断运动着就以此为依赖,更不会局限于演化天地万物这些结果便傲慢了,正是因为它不会傲慢,所以不会失去。

万物都不会生出傲慢之心,作为修道者,更应该学习这种态度,对天地万物要有所尊敬。

这个天地万物中,也包括人,包括人与大自然,所以人与人,与大自然之间,两样要处处抱有谦逊的心态,去互相尊重,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有人说,要有敬畏,在下却认为,尊敬即可,畏之却是不必,虽天地之广,万物之众,仍不出于道。修道者修的便是道,又有什么需要畏惧的呢?

时有所谓修行者,动言此天地万物皆是幻象,一切不过因缘和合之物,并鄙之弃之,此类对天地万物毫无敬意之辈,非道家之人所宜。

因为这种心理,只有自卑到了极致的一种表现,而这种自卑来源于对物质世界中天地万物的无可奈何而产生。

所以只须想到无数人的生生死死,地球照常转,并不会因为人的思想态度而有丝毫改变,便应明白,仅凭臆想是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的。

道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空想,因为有对万物的学习与揣摩,所以产生了道家五术,而道家的五术,是可以改造这个物质世界的。

但如果要想深刻领悟五术,就应该先向万物进行学习。

那么,万物又是如何运动的?万物运动与演变的过程,其实是“玄之又玄”的,与常人所猜测的相反,“玄”并不是说的不可以把握,而是可以把握的才称之为“玄”。

所以通过对万物的观察与感悟,了解万物的源头,了解万物变化的规则,便能悟得玄理。

而在悟得玄理后,便可以悟道,悟得道后,方才开始修道,证道,合道,若连道也不悟,无自己之道,又何来修炼呢?

现代的人,大多有一个毛病,想修道有所成就,却不肯读读道经,想修行有所进益,却只想着坐在那里天上掉烧饼。

若不认真研读道德经,便不能真正去领会古人的思想,而这个一旦错了,所有的修炼也会错了。

正如明清之后的丹道一样,已然是错误百出,有成就者日渐稀少,各种看似美好却实际已经走上歧路的丹法理论四处皆是,而后世修炼者,多以夭折为羽化,或以不当正寿而终,更有甚者,无病而终亦是不得,可谓憾矣。

道德经的翻译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前后文关联实在太多了,解释前面的章节,如果引用了太多后面的章节的内容,就会越加解释不清了。

而有很多深入的内容,在开始的章节中想说而无法述说,因为一旦说了,于是便又会产生混乱了。

所以,只能尽量去表达,有一些表达得是很困难,很吃力,这类看起来会有似乎离题的感觉,凡遇到此类,应该明白,不是在下写离题了,而是你没有进行更深入的领悟。

在下所译之道德经,只认实证,而所译之内容,也是如此,而非如一些人拍脑袋空想一般,或自己空想一套理论,或是说些激情昂扬的话,实际上毫无作用。

市井之心不能治天下

尘俗之见不能得道心

有些话,不一定是世人爱听,但它们是道理。

有些话,不一定符合传统价值观,但它们是道理。

有些话,不一定能给人有什么心灵安慰,但它们是道理

原文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世上的人,皆只知美是美的,但其实在这个的同时,已经产生了丑恶,又皆知善之为善,所以已经有了不善的认知了。

无论任何事情,它都有正面与反面,而很多时候,人往往只会注意其中的一面,而忽视了它另外的一面。

由于这种的忽视,便会带来偏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世界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再也看不到完整的事物。

有那么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两个农夫去挑水,而挑着挑着,有一个人问,皇帝是用什么挑水啊?另一个人回答,当然是用金扁担。

这种认识哪怕是如今的小孩子看起来也会觉得是很荒谬的事情,但为什么这两个农夫会这样想呢?因为他们日复一日生活在固定的环境中,于是便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然后基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推出来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个也许显得太荒谬了,如果换一个问题呢?

曾经有人问在下,既然你们都会算卦,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算?

其实这是与猜想皇帝用金扁担的一样性质的问题。

世人之命多可以测者,是因为没有进行修行,同样的,如果把人生作为一种修行,并进行实践,那么这样的人生也是无需预测的。

因为作为修道的人来说,关注的是如何去领悟并利用这个世界的规律,然后加诸于自身,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修行本身便是要打破命运的束缚,自然是无需预测的,且修行之事,如也是能够测算的事,那何人能修行到什么地步,皆是定数,这世间何须还有修行?

不如天天坐在家里啃烧饼,等着当神仙好了。

所以,作为修道之人,当应时时提醒自己,自己的世界观并不是永远是对的,也有错误的时候,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积累够了,便能用来推翻当前的界观,再建立新的世界观,而这种重新建立的世界观,会将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清楚透彻。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很多人只注意到了这里指出来的相对的一面,但如果仅仅只是相对,何必还要提及'生,成,形、倾、和、随'?

这段话的用现代的意思来描述,便是:

有与无的区别在于有是否生了出来

难与易的区别是在成不成

长与短的区别是在于形状

高与下的区别是比较起来哪个更高

音与声的区别在于是否相和

先与后的区别在于谁跟着谁

这些相对的概念,之所以相对,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核心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可以用来辨识它们,并且这些区别是构成它们成为一个系统的核心,这个就叫作玄。

如果用哲学上的话来说,便是:任何事物中均存在有矛盾,而矛盾本身,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道德经》中并没有提出来一个理论,直接告诉你它们是对立而统一的,而是通过举例子来告诉你,让你去感悟。

为什么不提出来理论?因为一旦提出来一个理论,从此便定下来了规则,再也无法变化了。

那么从中还能发现什么?比如以长与短为例,长与短总是相对的,而所谓的长,而在遇到另一个更长的东西时,它就变成了短。

这个更长的东西,再遇到更更长的东西呢?于是它又变成短。

如此环环相扣,不断推演下去,便是玄之又玄。

妙处在哪里?尽管长短的概念在不断地相对变化着,然而分辨长短的方式,却是统一的,即它们形状,这就是万物概念背后统一的东西。

大多数人能够轻易地理解“相对”,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到“统一”上去。

有一个中医,同时也是个风水师,一方面给病人配药,同时也会要求病人风水处理。

有一次,他很困惑地问我说,说他学过是八宅派的风水,但是很迷惑,为什么总是效果好时特别好,效果不好时一点用也没有?一个传承了那么多年的风水理论,总应该有它的道理,为什么会这样?

我问:“你是怎么用八宅风水的?”

他说:“比如看人病了,是在肝部有问题,于是便在宅中东面进行处理,并把天医气引东面去。”。

我说:“那么你觉得这样做效果如何?”

他说:“有得肝病的这样确实好了,包括有些重症的,但也有病不得的,却完全没有作用的。”

我说:“嗯,那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他说:“不太清楚,所以才找你问。”

我说:“你处理是没有错的,效果也是有的,但是效果不会生出来,显然是有其它地方抵消了你的这种处理效果。”

他说:“这个我也有猜测,问题是哪里抵消的,怎么判断?”

我说:“按法操作,是不可能没有效果的,而看起来没有效果,只有一个原因,如你这种东面处理好了,病人本来欲好,但是因为其它方位有问题,所以会又再染 上,反复不断如此,便总是不好,你必须要打破这种循环。你应当先去搞清楚,有肝病的人的症状是什么。肝属厥阴风木,风气通于肝这个是始终不变的,而东面震 卦为雷,若是肝郁,一震而散,散气则佳,如非肝郁,而风雷相薄,巽卦东南之位又是否处理,如是肝气过散,其方能聚气否?即便是风雷两位处理好后,也应该看看,如果是肝经受损,着重还应该看看西面有相应的煞来引动。人身是一个整体,宅子也是一样,而不应该只是盯着一个部位,便只在那个部位上下手,这就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了。”

后来他去验证了一下,治愈率也大大提高了。

这个案例对于不太熟悉易理的人来说,会比较复杂,但是其实中间的道理很简单,万物虽然是相对的,不同的,但它们之间的不同的依据,恰好就是它们有共性的地方,而这些共性统一的东西,便是“玄机”所在。

这世上有一类人,是纯粹江湖派的,多被称江相派,最擅于观人脸色,机变行事,无须懂任何测算技术,但大凡言人来历,吉凶祸福,通常十中八九。

曾经在下接触一些,问及道理。

皆说预测此事非常简单,这世间的人,不同的虽然有很多,但大体是一样的,如果划分下来,也不过只是十类人。

这十类人中,吉凶祸福,大体是一样的,只要先观察出来在对方属于哪一类人,然后结合当地风俗,穿着情况,便能很容易判断。

比如来人男性,穿着一身名牌,言谈不俗,必然是有教养的人,而有教养的人中,大多是因为环境较佳,所以生于富裕之家,此类又凡是来问事,又要见年龄,年 轻者多问感情之事,而年长者多是事业之事。既然问及感情,必是没有合适对象,或已有喜欢之人,此类皆是感情困扰。如是问及事业,必然是事业上遇逢困难。这 其中又有讲究,大凡事情成功者,多不会来问事,如果卦师说错,言及事业不好,终究是不太吉利,虽有不迷信者,但终究是人皆不喜欢别人言及的,所以十之八 九,必是事业不顺。再见此人与十类之种,哪类相合,大体十类中,无非是积极心态良好者多吉,消极颓废者多凶,其中又有凶中转吉,凶中更吉,吉里藏凶,吉上 更吉,久无功绩诸类分别。

按如此而来,以人心性言事,多有所中。此法听来简单,其实也不容易,因为里面要非常多的经验总结,并且这些总结出来的特性的精确表达,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但这个说明一个道理,虽然人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个体都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其实大多又是相同的,这个不仅仅是在人上有这种体现,实际在万物之中,都是一样的。

那么这里还能提炼出来什么?这里可以提炼出来小波变换。

关于小波变换,以后专文描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有人说,祖师是圣人,其实在下之见却不然,祖师并不是圣人,而是早早便超越了圣人了。

儒家是有圣人的,并试图让天下皆校法圣人,从而能够达到治世的目的。然而最终来看,遵圣之法却并不成功,反而对民众造成禁锢,后统治者们又不断利用并加强这种禁锢,内强而外弱,终究还是被西方工业革命而全面超越。

然,庄子早在千百年前,便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之概念对于道来说,它只是一种现象,一种这个世间的存在,描述圣人是仅仅只是为了用来启蒙道学,而不是告诉你,圣人便是终点。

把祖师定义为圣人的,想来皆是没有真正读懂《道德经》。

圣人要施行无为之道,要使万物不施而自化,要教化万民,需要制订各种规矩、规则,无论是因神设教也好,还是礼义规矩也罢,在制订这些的同时,又会导致一切皆被限制。

而这些,它们这些本身并不是符合道的。

道家只言修真,而不言修圣,一开始的目标便是定位在了长生不老之上,作为终极的目标追求。

《黄帝内经》中云,圣人之寿,仅足百数而已。

所以,道家的追求,实际上是要成真人,至人,亦或是贤人,终究而非圣人。

这正是《阴符经》中所云:“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圣人之所以可以处无为之事,在于圣人能够“抱一以为天下式”,而只要把握到了这个一,便可以认为到玄,认识了玄,便会明白如何去改造天地万物,然人常有为而为,而不知以无为而为,所谓无为者,出于无为,而至于无为。

何为无为,无为便是不去干涉也能正常运作,而要保证达到这个目的,便是制定一套规则,让万物规律的按照其规律去行事,于是便什么也不用干了,此便是以有为而入无为之道。

所以,无为而能无所不为,正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

于是便能行不言之教,万物将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变化运动,而能产生无限种可能。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弗字的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是代表:矫枉。

弗,矫也。——《说文》

而居字,它通于'倨',代表傲慢。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韩非子·诡使》

万物兴起之后,不会回复到开始的状态,也不会因为有了万物就不再去生生不息地演化,更不会因为不断运动着就以此为依赖,更不会局限于演化天地万物这些结果便傲慢了,正是因为它不会傲慢,所以不会失去。

万物都不会生出傲慢之心,作为修道者,更应该学习这种态度,对天地万物要有所尊敬。

这个天地万物中,也包括人,包括人与大自然,所以人与人,与大自然之间,两样要处处抱有谦逊的心态,去互相尊重,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有人说,要有敬畏,在下却认为,尊敬即可,畏之却是不必,虽天地之广,万物之众,仍不出于道。修道者修的便是道,又有什么需要畏惧的呢?

时有所谓修行者,动言此天地万物皆是幻象,一切不过因缘和合之物,并鄙之弃之,此类对天地万物毫无敬意之辈,非道家之人所宜。

因为这种心理,只有自卑到了极致的一种表现,而这种自卑来源于对物质世界中天地万物的无可奈何而产生。

所以只须想到无数人的生生死死,地球照常转,并不会因为人的思想态度而有丝毫改变,便应明白,仅凭臆想是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的。

道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空想,因为有对万物的学习与揣摩,所以产生了道家五术,而道家的五术,是可以改造这个物质世界的。

但如果要想深刻领悟五术,就应该先向万物进行学习。

那么,万物又是如何运动的?万物运动与演变的过程,其实是“玄之又玄”的,与常人所猜测的相反,“玄”并不是说的不可以把握,而是可以把握的才称之为“玄”。

所以通过对万物的观察与感悟,了解万物的源头,了解万物变化的规则,便能悟得玄理。

而在悟得玄理后,便可以悟道,悟得道后,方才开始修道,证道,合道,若连道也不悟,无自己之道,又何来修炼呢?


相关内容

  • 廉政文化进校园名言警句[1000字]
  • 廉政文化进校园名言警句 作者:sztjbzx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12 更新时间:2010-11-3 15:51:44 1 2 备 3 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 ...

  • 习语绵绵李声滔滔(十八大后的新语言)
  • 习语绵绵 李声滔滔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反腐 ...

  • 老子名言及注解集锦(80句)
  • 老子名言及注解集锦(80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 宋太宗_逍遥咏_赵润金
  • 第14卷第1期2013年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outh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Vol.14No.1Feb.2013 宋太宗<逍遥咏> 赵润金,刘玉芳①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 要 ...

  • 中国史上谁第一个为[老子]做注
  • 中国史上谁第一个为<老子>做注 <老子>又叫<道德经>,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书.这部书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开启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孔子与老子的区别是一件有趣的事.孔子以"博"著称,博到墨子夸张地说:& ...

  • 中庸全文注解
  • 中庸 全文注解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 ...

  • 论语讲记里仁第四
  • 里仁第四 一.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各章不相連貫,但編者將意義相同的彙編在一起,這一篇大多說仁.仁比較難懂,禮有外在形式,所以比較容易,而仁在內心,所以難懂. 這一篇說完後,仁大概就可以體會了.今先略說仁.仁者其恕乎,恕接近仁,而仁並不是就是恕.仁者二人,你們學佛,知道要「無我相, ...

  • 道教八大神咒注解及用法(六)
  • [祝香咒] (祝香咒:加强心灵信仰,得到心灵辟邪能力.) 祝香神咒:关键在于假借向上的烟云,传递凡间的讯息,将悃诚之意传达于九天,焚香并非供奉,而是有外之洁净,内之传信这两方面的作用. 道由心生,心假香传.香燕玉炉,心存帝前. 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 ...

  • 北宋心性之学的发展与宋代[四书]学的形成
  • ・68・ 北宋心性之学的发展与宋代<四书>学的形成 肖永明 殷 慧 内容提要: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 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 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 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 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