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入刑"松动?司法解释不能僭越立法

文丨特约评论员  王琳

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二)》,其中载明:“对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被告人,应当综合考虑被告人的醉酒程度、机动车类型、车辆行驶道路、行车速度、是否造成实际损害以及认罪悔罪等情况,准确定罪量刑。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予定罪处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这一变化当天就被媒体解读为“醉驾一律入刑”的规定有望松动。

“醉驾入刑”源于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从法律条文的表述上看,刑法并没有规定“醉驾一律入刑”,但对“醉驾入刑”的规定还是清晰而明确的。“……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可见,这里并没有将“醉驾”区分为“情节显著轻微”、“情节轻微”或“情节恶劣”、“情节非常恶劣”等出罪、入罪标准。也就是说,作为一般规则,只要“醉驾”(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就得入刑。非要细究“醉驾”认定标准的话,无非是四点:一是醉酒了;二是醉酒还驾驶了;三是醉酒驾驶的是机动车;四是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还上路了。

当然,什么叫“醉酒”,仍然需要解释。早在2013年12月,最高法院就曾与最高检察院等一起联合发布过司法解释,明确“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作为常识,司法解释只是最高法院或最高检察院对审判或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解释。司法解释虽也具有普遍司法效力,但它并不能公开“修改”它所要解释的法律本身。否则,那就是“立法”而不是“解释”了。

当然,“醉驾一律入刑”也无所谓“有望松动”,因为醉驾本来就不是要“一律入刑”。“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予定罪处罚”,其实也用不着“解释”。因为刑法总则里写得清清楚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条款放在“总则”,说明它在理论上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个罪,当然也包括“危险驾驶罪”在内。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司法解释中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不认为是犯罪”和“不需要判处刑罚”最大的区别,前者本身无罪,后者是有罪但可免罚。司法实践中,最需要解释的,其实并不是“醉驾是否应一律入刑”,而是“情节显著轻微”和“犯罪情节轻微”究竟应如何区分。司法解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法律的适用更具可操作性,也就是给法官一把裁判的“标尺”,而不是通过解释让法官看到了更多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地方。

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和“犯罪情节轻微”不能借助司法解释具象化,它的适用就会落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中。这也是围观群众最为忧心的——一方面,法官不能没有自由裁量权,否则无法应对千奇百怪的个案;另一方面,自由裁量权过大必然带来司法腐败。要推动制度防腐,强化对法官自由裁量的限制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文丨特约评论员  王琳

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二)》,其中载明:“对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被告人,应当综合考虑被告人的醉酒程度、机动车类型、车辆行驶道路、行车速度、是否造成实际损害以及认罪悔罪等情况,准确定罪量刑。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予定罪处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这一变化当天就被媒体解读为“醉驾一律入刑”的规定有望松动。

“醉驾入刑”源于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从法律条文的表述上看,刑法并没有规定“醉驾一律入刑”,但对“醉驾入刑”的规定还是清晰而明确的。“……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可见,这里并没有将“醉驾”区分为“情节显著轻微”、“情节轻微”或“情节恶劣”、“情节非常恶劣”等出罪、入罪标准。也就是说,作为一般规则,只要“醉驾”(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就得入刑。非要细究“醉驾”认定标准的话,无非是四点:一是醉酒了;二是醉酒还驾驶了;三是醉酒驾驶的是机动车;四是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还上路了。

当然,什么叫“醉酒”,仍然需要解释。早在2013年12月,最高法院就曾与最高检察院等一起联合发布过司法解释,明确“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作为常识,司法解释只是最高法院或最高检察院对审判或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解释。司法解释虽也具有普遍司法效力,但它并不能公开“修改”它所要解释的法律本身。否则,那就是“立法”而不是“解释”了。

当然,“醉驾一律入刑”也无所谓“有望松动”,因为醉驾本来就不是要“一律入刑”。“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予定罪处罚”,其实也用不着“解释”。因为刑法总则里写得清清楚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条款放在“总则”,说明它在理论上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个罪,当然也包括“危险驾驶罪”在内。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司法解释中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不认为是犯罪”和“不需要判处刑罚”最大的区别,前者本身无罪,后者是有罪但可免罚。司法实践中,最需要解释的,其实并不是“醉驾是否应一律入刑”,而是“情节显著轻微”和“犯罪情节轻微”究竟应如何区分。司法解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法律的适用更具可操作性,也就是给法官一把裁判的“标尺”,而不是通过解释让法官看到了更多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地方。

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和“犯罪情节轻微”不能借助司法解释具象化,它的适用就会落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中。这也是围观群众最为忧心的——一方面,法官不能没有自由裁量权,否则无法应对千奇百怪的个案;另一方面,自由裁量权过大必然带来司法腐败。要推动制度防腐,强化对法官自由裁量的限制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相关内容

  • 僭越的权力,蛮横的司法──评最高法院[刑事诉讼解释稿]第250条
  • 核心提示:第250条拟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严重违反法庭秩序,被强行带出法庭或者被处以罚款.拘留的,人民法院可以禁止其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内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身份出席法庭参与诉讼". 正在制定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 ...

  • 论刑事司法解释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 [摘要]通过解读我国现行刑法第三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入手,分析罪刑法定原则的来龙去脉,以及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条文扩大解释.类推解释的关系. [关键词]罪刑法定:罪刑法定原则:扩大解释:类推解释:司法解释溯及力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30- ...

  • 中国法制史考试重点
  • *名词解释 1.明德慎罚 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的法律指导思想.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强调将教化与刑法相结合. 2.圜土之治 西周时期的一种刑罚,中国有期徒刑的开端.具体指令犯罪的人在狱中劳作,进行改造.不让他们佩戴成年人的正常冠带,以示耻辱. 3.嘉石 ...

  • 罪化如何贯彻法益侵害原则
  • 作者:陈璐 文章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3期 目前,我国刑法理论对于犯罪化立法标准的探讨很多是基于法益理论而提出,法益侵害是犯罪化立法首先要遵循的原则.然而这一原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处于被质疑和批判的惨淡境地:在理论上,法益概念被指实体内容不详.缺乏规范要素从而不具有 ...

  • 秦前红:中国宪法实施需要研究的若干问题
  • 点击标题下「大案」可一键关注 文/秦前红 如何实施宪法,并使宪法具有权威,在当下似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致共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能够代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在其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即明确提出了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

  • 从宪法与刑法的关系看刑法解释的正当性
  • 从宪法与刑法的关系看刑法解释的正当性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统摄一国法律的作用.宪法在内容上所具有的国 家根本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法律地位高于普通法,具有最高法律权威和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刑法是规定犯罪及 ...

  • 论司法权威
  • 改革司法体制. 以确保司法中立为核心.树立司法权威 (一)何谓司法权威 司法权威是在维护法院生效判决权威的基础上形成的司法机关的权威,即司法机关以维护法律权威为目的,以公正行使司法权为前提,以维护法院终极裁判权和终审裁判既判例为核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从而保障使其生效裁判获得当事人的服从和公众信任 ...

  • 合同解除异议规定解析
  • 合同解除异议规定让你揪心了么? 2009年4月24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以来,围绕其第24条("当事人对合同法第96条.第99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 ...

  • 论检察机关对国家经济监管权的监督
  • 摘 要:随着"市场失灵"的出现,各国均积极履行经济监管职能,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然而,国家经济监管权同样存在着怠行与滥用的问题,无法彰显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在"议行合一"的政治架构下,法律监督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外部权力,应肩担防范国家经济监管权异化的重任.这是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