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

许 英 (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一、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德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农业和林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进一步萎缩,总共减少的劳动岗位绝对数为160万。在第二产业类职业中,几乎每个领域都在缩减劳动岗位,情况最严重的是钢铁、机器和机动车制造领域、化学和石油处理加工、电子、精细化工、光学仪器、手表、玩具和运动器械、皮革、纺织工业及服装加工业等行业;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数呈上升趋势。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改革现有的劳动组织形式,以适应新社会、新时代的到来。由于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职业的变化趋势向着复合化、综合化的方向进展,职业的数量日趋减少,由此带来了对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关系非常密切的领域,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必然引起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

统一近10年后,目前德国经济的发展略有好转。但是,还存在着两大问题:

1.失业问题。德国目前的平均失业率为9%,其中德国东部一些地区的失业率高达20%。在400万失业者中,有10万年龄低于25岁的青年失业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在接受过第一次职业培训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成为失业者。

2.职业培训岗位的短缺。德国每年有100万年轻人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其中有80万人申请职业培训岗位。而现在每年所提供的培训岗位仅60万个,也就是说有20万人得不到培训岗位。

出现上述两种社会难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西德国合并,原东德强制性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许多企业一夜之间由国有化转变为私有化,还有许多企业倒闭。私有化后的企业员工平均数是以前国有化的1/10,由此产生大量的失业者;同时,原有企业的培训机构也随之消失。

第二,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产生了许多新的中小型企业。这些年轻的企业刚刚进入经济领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奋斗,目前尚无能力承担职业教育。

第三,随着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减员增效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方针。比如,在大众汽车公司,正进行着一项典型试验,过去20个职业将由现在的5个职业取代,即将相近的职业复合;对于办公室事务员来说,由于电脑技术的普及,许多过去用手工操作的工作现在都由计算机替代,而且由专业人员自己操作,这样一来,秘书、办公室事务员等岗位将自动减少或者消失。

二、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面临的新挑战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信息技术革命,人们现在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一个新的社会转变的转折关头。在这个转折时期,德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以下几个现实问题:

1.专业工人的数量变化。在德国的全体就业者中,35%-38%是专业工人(约1200万),而10年前是50%,预计在今后10年内该数量将继续减少,这一情况是对整个职教界的一个冲击。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德国很多第二产业类支柱企业纷纷把经营目标转向国外,在国外建立子公司,以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来增加企业效益。比如,在捷克,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为6马克,而在德国是每小时80马克。由此很多第二产业领域的劳动岗位将减少或消失。因此,职业教育界必须作出及时反应,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培训岗位数量,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3.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使职业教育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理论和工艺技术必须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与现代化的知识和信息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4.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以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员素质是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正常工作,而现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则偏重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掌握能力,对新形势的快速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及灵活性。也就是说要求人们应掌握更宽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计划、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自我检查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5.“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历来存在着两个学习地点的协调问题,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师资交流沟通等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优势能否继续保持的问题;另外,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也是必须的。

6.经济体制转变对德国东部的影响。在德国东部,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培训岗位严重不足,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职业教育。但是,目前还仅有30%的职业教育是“双元制”模式,其余是由政府投资的学校型或者企业外联合体职业教育等形式,但是这些职业教育形式也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试标准来进行。这间接给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同样能够达到培训标准,是否一定要严格按照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来进行?由于背景的不断变化,保留其积极部分,改革其消极部分,这是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三、德国各方面对此的反应

上述挑战促使德国政府及有关作出反应和努力,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支持。

1.科学界提出对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方案不来梅大学的技术和教育研究所曾经对职业作过调查研究并作了国际比较。如,1996年与20年前的汽车维修职业来比较,美国现在每个汽车维修工负责120辆汽车,而过去该职业有相关工种共40个;在德国,该职业有2个工种,每人负责96辆汽车。工种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对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该职业的工作程序说明书的页数变化来看对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该职业在1936年的时候工作程序说明书只有60页,而到2000年已有200000页。页数的增加意味着工作复杂程度的提高,进而对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育内容的综合改革和学科制的改革是必须进行的。

科学家们提出,由于培养目标的变化,从教育教学法的角度出发,必须对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科学家们建议,除了基础培训年以外,职业教育的其它培训年的教学可以通过“项目法”组织和实施(或称为开放式教学),该方法强调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教会学生掌握工作方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个体化,使优秀学生能充分发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较差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教学水平几个重点。

2.联邦劳动总署和劳动力市场及职业研究所对职业教育规模所提出的宏观调整意见根据联邦劳动总署和劳动力市场及职业研究所的研究和年度报告,在德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的职业数量的变化,职业教育应该作出及时反应和进行教育规模的调整。主要建议如下:

1)到2010年,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将增加,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农业和林业类职业将继续减少。

2)在第三产业职业中,第二等级(或高等级)服务性职业的数量将增加,如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咨询、教学、宣传等职业;同时简单的服务性职业稍有减少。

3)第二产业中生产领域的职业将大幅度减少(见图一),估计到2010年,第一、第二产业职业的工作岗位将减少160万个。(IAB短期报告,第九期)

从1995年到2010年,农业和林业将从2.9%下降至1.8%;产品生产(第二产业)将从35.5%下降至29.4%,其中,能源开采和矿山业仅存1.5-1.0%,加工业为21.3%,建筑业为7.1%;第三产业类职业从61.5%上升为68.7%,其中,高级服务类职业将从19%上升为26.3%。

图二显示,从1995年到2010年以制造业为主的职业将从30.7%下降至24.0%;基础性服务职业将从43%略微上升至44.4%;高级服务职业将从26.3%上升为31.6%,其中研究和开发上升到5.5%,组织和管理上升到8.4%,指导、咨询、公共出版宣传等上升为17.7%。根据以上两个图,联邦劳动总署和劳动力市场及职业研究所提出建议,应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预测,及时减少第二产业类的职业培训岗位,增加第三产业类职业的培训岗位,同时必须注意加强高级服务性职业的教育培训工作。

3.政府决策部门的对策德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如联邦教育文化部、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等迅速研究对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加强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的培养,支持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方针。

2.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尤其对德国东部),以解决培训岗位不足的问题。

3.增加职业教育培训内容的灵活性和超前性,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4.成立专业小组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注意技术信息的获取。

5.培训方式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兼顾学生的能力。

6.通过个体化教学,加强学生辅助能力的培养。7.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速度,进行培训年限灵活的教育。

8.加强教师进修、转业培训(尤其对德国东部的教师)。

9.各个州、区域学习地点的协调问题。各州成立能力培训中心,对协调问题提出咨询和建议,如培训职业、考试等问题。

10.毕业证书的全国统一和同价。

摘自奉天热线-新职教网站

许 英 (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一、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德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农业和林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进一步萎缩,总共减少的劳动岗位绝对数为160万。在第二产业类职业中,几乎每个领域都在缩减劳动岗位,情况最严重的是钢铁、机器和机动车制造领域、化学和石油处理加工、电子、精细化工、光学仪器、手表、玩具和运动器械、皮革、纺织工业及服装加工业等行业;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数呈上升趋势。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改革现有的劳动组织形式,以适应新社会、新时代的到来。由于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职业的变化趋势向着复合化、综合化的方向进展,职业的数量日趋减少,由此带来了对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关系非常密切的领域,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必然引起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

统一近10年后,目前德国经济的发展略有好转。但是,还存在着两大问题:

1.失业问题。德国目前的平均失业率为9%,其中德国东部一些地区的失业率高达20%。在400万失业者中,有10万年龄低于25岁的青年失业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在接受过第一次职业培训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成为失业者。

2.职业培训岗位的短缺。德国每年有100万年轻人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其中有80万人申请职业培训岗位。而现在每年所提供的培训岗位仅60万个,也就是说有20万人得不到培训岗位。

出现上述两种社会难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西德国合并,原东德强制性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许多企业一夜之间由国有化转变为私有化,还有许多企业倒闭。私有化后的企业员工平均数是以前国有化的1/10,由此产生大量的失业者;同时,原有企业的培训机构也随之消失。

第二,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产生了许多新的中小型企业。这些年轻的企业刚刚进入经济领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奋斗,目前尚无能力承担职业教育。

第三,随着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减员增效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方针。比如,在大众汽车公司,正进行着一项典型试验,过去20个职业将由现在的5个职业取代,即将相近的职业复合;对于办公室事务员来说,由于电脑技术的普及,许多过去用手工操作的工作现在都由计算机替代,而且由专业人员自己操作,这样一来,秘书、办公室事务员等岗位将自动减少或者消失。

二、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面临的新挑战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信息技术革命,人们现在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一个新的社会转变的转折关头。在这个转折时期,德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以下几个现实问题:

1.专业工人的数量变化。在德国的全体就业者中,35%-38%是专业工人(约1200万),而10年前是50%,预计在今后10年内该数量将继续减少,这一情况是对整个职教界的一个冲击。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德国很多第二产业类支柱企业纷纷把经营目标转向国外,在国外建立子公司,以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来增加企业效益。比如,在捷克,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为6马克,而在德国是每小时80马克。由此很多第二产业领域的劳动岗位将减少或消失。因此,职业教育界必须作出及时反应,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培训岗位数量,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3.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使职业教育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理论和工艺技术必须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与现代化的知识和信息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4.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以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员素质是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正常工作,而现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则偏重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掌握能力,对新形势的快速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及灵活性。也就是说要求人们应掌握更宽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计划、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自我检查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5.“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历来存在着两个学习地点的协调问题,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师资交流沟通等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优势能否继续保持的问题;另外,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也是必须的。

6.经济体制转变对德国东部的影响。在德国东部,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培训岗位严重不足,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职业教育。但是,目前还仅有30%的职业教育是“双元制”模式,其余是由政府投资的学校型或者企业外联合体职业教育等形式,但是这些职业教育形式也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试标准来进行。这间接给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同样能够达到培训标准,是否一定要严格按照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来进行?由于背景的不断变化,保留其积极部分,改革其消极部分,这是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三、德国各方面对此的反应

上述挑战促使德国政府及有关作出反应和努力,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支持。

1.科学界提出对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方案不来梅大学的技术和教育研究所曾经对职业作过调查研究并作了国际比较。如,1996年与20年前的汽车维修职业来比较,美国现在每个汽车维修工负责120辆汽车,而过去该职业有相关工种共40个;在德国,该职业有2个工种,每人负责96辆汽车。工种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对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该职业的工作程序说明书的页数变化来看对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该职业在1936年的时候工作程序说明书只有60页,而到2000年已有200000页。页数的增加意味着工作复杂程度的提高,进而对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育内容的综合改革和学科制的改革是必须进行的。

科学家们提出,由于培养目标的变化,从教育教学法的角度出发,必须对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科学家们建议,除了基础培训年以外,职业教育的其它培训年的教学可以通过“项目法”组织和实施(或称为开放式教学),该方法强调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教会学生掌握工作方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个体化,使优秀学生能充分发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较差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教学水平几个重点。

2.联邦劳动总署和劳动力市场及职业研究所对职业教育规模所提出的宏观调整意见根据联邦劳动总署和劳动力市场及职业研究所的研究和年度报告,在德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的职业数量的变化,职业教育应该作出及时反应和进行教育规模的调整。主要建议如下:

1)到2010年,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将增加,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农业和林业类职业将继续减少。

2)在第三产业职业中,第二等级(或高等级)服务性职业的数量将增加,如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咨询、教学、宣传等职业;同时简单的服务性职业稍有减少。

3)第二产业中生产领域的职业将大幅度减少(见图一),估计到2010年,第一、第二产业职业的工作岗位将减少160万个。(IAB短期报告,第九期)

从1995年到2010年,农业和林业将从2.9%下降至1.8%;产品生产(第二产业)将从35.5%下降至29.4%,其中,能源开采和矿山业仅存1.5-1.0%,加工业为21.3%,建筑业为7.1%;第三产业类职业从61.5%上升为68.7%,其中,高级服务类职业将从19%上升为26.3%。

图二显示,从1995年到2010年以制造业为主的职业将从30.7%下降至24.0%;基础性服务职业将从43%略微上升至44.4%;高级服务职业将从26.3%上升为31.6%,其中研究和开发上升到5.5%,组织和管理上升到8.4%,指导、咨询、公共出版宣传等上升为17.7%。根据以上两个图,联邦劳动总署和劳动力市场及职业研究所提出建议,应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预测,及时减少第二产业类的职业培训岗位,增加第三产业类职业的培训岗位,同时必须注意加强高级服务性职业的教育培训工作。

3.政府决策部门的对策德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如联邦教育文化部、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等迅速研究对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加强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的培养,支持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方针。

2.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尤其对德国东部),以解决培训岗位不足的问题。

3.增加职业教育培训内容的灵活性和超前性,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4.成立专业小组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注意技术信息的获取。

5.培训方式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兼顾学生的能力。

6.通过个体化教学,加强学生辅助能力的培养。7.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速度,进行培训年限灵活的教育。

8.加强教师进修、转业培训(尤其对德国东部的教师)。

9.各个州、区域学习地点的协调问题。各州成立能力培训中心,对协调问题提出咨询和建议,如培训职业、考试等问题。

10.毕业证书的全国统一和同价。

摘自奉天热线-新职教网站


相关内容

  • 欧洲近现代史论文
  • 19c 德国教育改革与工业现代化 摘要:19c ,德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教育改革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德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

  • 人民网 中国社保改革可向德国学什么
  •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3-07-05 [ 打印 ] [ 大 中 小 ] [ 关闭 ] 人民网5日发表文章,题为<中国社保改革可向德国学什么>,作者为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欧盟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纯,文章如下: 二十一世纪初期,德国在 ...

  • 日本战后经济模式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 德日战后经济模式对比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0902040155 国商0901 姚青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六种,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三种,即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三种,即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 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几乎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资 ...

  • 感受"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 2013年1月6日-26日,在中国外国专家局与德国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框架内,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内蒙自治区.大连市等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参加的16人小组,赴德国考察了职业教育.本次考察旨在研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东北 ...

  • 论德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摘要:德国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公平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和自我负责成为社会保障立法的指导原则,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凸显人权与人文精神,制度合理配置政府行为与市场选择,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自成体系.这些制度安排都显示了德国模式的成熟性,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应该创建城乡和谐发展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

  • 九年级历史下册考点
  • 九年级历史下册考点(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俄国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领导人:列宁 (4)起义地点:彼得格勒 (5)结果:取得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简称苏俄). ...

  • 战后联邦德国的现代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 珞珈论坛第372期 战后联邦德国的现代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主讲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工真 2014年11月4日 提纲 第一部分 从纳粹"统制经济体制"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一."有秩序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 19世纪洪堡教育模式及其影响
  • 19世纪洪堡教育模式及其影响 摘要:近代大学始于19世纪初期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及其教育 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德国大学极其注重人文学科多元化发展和自 然科学研究,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由思想领域到科学领域迅速崛起. 威廉?洪堡所创立的"柏林大学模式"使德国高等教育率先走出了 " ...

  • 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
  • 1999年第4期总第180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14 1999SumNo1180 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 周小粒1 姜德昌2 (11四川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政史系,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