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对比作文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正反对比式

一、知识概述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 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 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 做“纵比”。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 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正反对比式是一种常见的横式结构,也是初学议论文者喜欢运用的一种结构模式。众所周知, 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 就有反面。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 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 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 达到写作的目的。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 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 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下面谈谈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 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第二、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 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二、例文借鉴 例文1: 爱,走向未来 每当我们翻开厚厚的历史年册,不难发现,人类社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历史的车轮越转 越快,但终究是由我们来推动。人永远是未来世界的主宰。 不知从哪本杂志上看过这么一篇文章,说是未来世界的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会使用计算机, 至少精通一门外语,会开车。在我看来,其实这只是人才的一种外在的肤浅的表现。有一种特 长,可以更专注地为社会的前进注入动力,但仅此而已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才最根本的是要 有爱心,有爱心才能称之为人才;有爱心,才能使自己的专长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 动力。 希特勒、墨索里尼也许会有不少的崇拜者,但我所相信

他们所崇拜的只是这二位的政治才华和 军事指挥能力,绝不会欣赏他们带来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伤害。希特勒、墨索里尼至多也只能 以“有政治抱负的野心家”的身份载入史册,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他们没有爱 心,没有爱使他们的才能偏离了前进的轨道,自己的野心竟然用世界人民的心血来实现,他们 的理想之路,竟然用人肉之躯来铺砌。野蛮!残忍! 当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及其生命,如此无忌,如此放纵,是那些被誉为“最可爱的

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怀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去征服那浩浩洪水,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 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没有这些可爱的人,我们能这样幸福地生活吗?他们可 以躲回内陆,任那洪水翻腾,他们没有;他们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农 的生命,他们没有。这些,只因为他们有爱。 也许大家还记得曾有人收养了十几个孤儿,本来不富裕的家更艰苦了,但他们的生活依然过得 有滋有味。一颗慈母的心改变了十几个人的一生。或许有人要问,她也是人才吗?是。虽然她 不是科技能手,也不是商业奇才,但她能够拯救灵魂;虽不是老师,但她和老师一样教他们做 人的道理;虽不是医生,但她能治疗心灵的创伤。她的存在有着十几个人才的意义。 正义永远战胜邪恶,爱心永远融化冰山。无论在社会中的哪个领域,只要拥有爱心,你所做的 一切才会在历史的画廓上勾勒出一笔,哪怕只是淡淡的一笔。 未来的世界很精采,未来的世界不冷酷。我们彼此是竞争对手,但我们不是敌人,彼此心中有 爱,只看谁能为历史填上耀眼的一笔。 未来,有你有我;未来是你的,也是我的。让我们这些真正的人才去推动历史的车轮,更快更 平稳。 [点 评]

在作者看来,人才不仅仅要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因为“有爱心才能称之为 人才;有爱心,才能使自己的专长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观点新颖独到。野 蛮残忍的希特勒、墨索里尼,虽然具有相当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指挥能力”,但因为“他们带 来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伤害”,所以得到的是人类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面对肆虐的洪 水,人民子弟兵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们用爱心,用生命去征服洪水,于是,“洪水终 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 两相对照,孰是孰非,何等鲜明!何等透辟!

例文2: “义”与“生”小议 “义”与“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确切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万花筒中,每个人的思想、

性格各有其异,这也就使得人们在“义”与 “生”之间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了“义”,有的人选择了“生”。然而,前一种选择, 才是我们所应该提倡的。 在奔腾着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随意掬一捧水,都可以找到“舍生取义”的例子。 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了不使民族利益受到侵犯,在异族入侵时,挺身而出,虽受尽折磨却不变 节,在“义”与“生”之间,他明智地选择了“义”,谱写出一曲悲壮的正气之歌。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被围梅岭,写下了“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壮丽诗 篇,为了正义,他以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迎接死亡;为了正义,刘胡兰豪无惧色地躺在敌人 的铡刀之下;为了正义,布鲁诺被火焚身,伽利略被秘密流放在黑森林中,直至心脏停止跳 动。这些,都是历史长河中美丽的浪花,都永远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然而,极纯净的水是很少的,所以在历史的河水中,也飘浮着污秽,避免不了渣滓的存在。奸 臣秦桧,卖国求荣,为苟全性命而丧失了人的本性,终于受到万人的唾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 成被俘变节,但最终还是没能使偷生得逞,他的下场是可悲的,而丧失义节,苟且偷生,他的

下场更是可耻的。 朋友,在“义”与“生”之间,相信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义”吧,虽然我们不一定成名,也不 定能成为历史长江中一朵美丽的浪花,但为正义而奋斗,不是也可以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增添一 些绚烂的色彩吗? [点评] 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文中先举文天祥、陈毅、刘胡兰、布鲁诺、伽利略等古今中外的 “舍生取义”的人物,再从反面举秦桧、李秀成等“舍生取义”的例子,两相对照,说明在 “义”与“生”之间应选择“义”的道理。 例文3: 说节俭 报载: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之一“丰田”公司。细心的参 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着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 色,便笑着解释: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冲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 因素,请勿见笑。 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的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然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 “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的。这种巨富不忘节俭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眼下,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下策如春风化雨,使一部分企业和个人走上了富裕大道。但富裕之 后,人们是否能像丰田公司那样“巨富不忘节俭”呢? 笔者曾多次途见躺在路上的一分硬币,但熙来攘往的行人对它吝啬得连眨一下眼睛都不愿,任 凭脚踏车

碾。“捡到一分钱”交老师的童谣已成绝唱。 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某地有一造纸厂,原是个较为景气的小厂。但自从来了个颇具“开拓” 精神的厂长之后,该厂很快破了产。原因正是铺张奢侈。三天一小宴,七天一大宴,厂长出差 一趟深圳,回来报销万元。“回扣”落进私人腰包,肥了个人,损了众人。长此以往,这样的 企业怎不败落?最终,工人只能拿基本工资的30%,回家待业。 时下操办黑白喜事之风,愈演愈烈,不请上几十桌,不花上千儿万把的,决不收兵。 实事求是说,我们并不富裕,不少地区仍笼罩着贫困的阴影。可是,又有谁知道,越是贫困越 奢侈铺张。据《文摘周刊》载:A县是贫困县之一,国家每年拨给2000万元的扶贫款,中央银行 还提供好几百万元的优惠贷款。在这个人口不到27万的山区县,仅扶贫款就年人均75元以上, 可就是这个县,1989年的财政支出比面积大它一倍、人口有50万的邻县还多200万元。人们在该 县单位会议室里看到的情景也令人吃惊:地面铺着猩红色豪华地毯,茶几上摆着全套高档玻璃 钢茶具,紧靠高级贴墙纸摆着一溜高级沙发,这里根本找不出一点贫困的影子,倒反让丰田公 司自惭形秽。 贫困,却追求奢侈,这是一种悲哀。 想想丰田精神,看看今日自己,不知国人有何感想?俭朴,乃中国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八 百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 “以奢靡为荣”。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 子。马克思生活清贫如洗,心爱的孩子因无钱医治而夭折,妻子燕妮也因生活的煎熬而早逝。 敬爱的周总理规定自己的主食要吃三分之一的粗粮。一双布鞋底磨穿了三次,还要缝起再穿, 牙刷剩下一半毛,还继续使用,连用的毛巾也补上补钉。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俭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 人的经历,赋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能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 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应把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奢侈往往是一条绳 索,只要被它束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君不见古来几许纨绔子弟干出了大事业? 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在发生着 变革,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现象,但我们也决不能抛弃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节俭。节俭,并不是仍推崇“新三年,旧三年,缝

缝补补又三年”的做法,而 是要从前辈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 “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只有时时不忘节俭,社会主义这个“家”才能日益兴 旺发达,四个现代化才能指日可待。当然,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们还没有富,要讲节俭。 倘有一天,我们富了,也应该节俭,因为日本丰田公司的“小家子气”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秘 诀。 [点 评]

此文写作时运用了相反联想。作者先以丰田公司的“小家子气”引出“节俭”的话题。接着, 用反面事例论述了奢侈浪费的严重后果,由此而联想到中华民族俭朴的传统美德及方志敏、马 克思、周总理等人节俭的故事。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应以节俭为道德准则并身 体力行这一观点。 例文4: 宽容是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理发,总理咳嗽了一 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 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 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 的欢迎。像周总理这样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人与人交往, 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总理这样主动承担 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 日常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 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 中,魏征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得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 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 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应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 怨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 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共话。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 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 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

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 又怎能不遭世人唾骂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 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 人,典型的“鸡肠小肚”,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 成大器,立大业呢? 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计较别人过失,又多为别人考 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 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 心慈手软。 宽容是一种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 更美好。 [点 评]

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模式。用周总理“宽容”待人的故事引出话题,颇耐人寻味。本论部 分,列举唐太宗善待魏征、秦始皇听信李斯的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列举慈禧太后和当 今社会上一些人“刻薄”待人的事例,从反面证明论点。结尾部分, 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宽容要对象,分清敌我;二是号召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 的社会变得更美好”,因此“大有发扬之必要”。

例文5: 也谈“效颦” 自古以来“东施效颦”一语就意味着不加辨别地原样照搬,机械模仿。 这是一种被摒弃甚至是被嘲弄的做法。今天我们离开传统的思想轨道,站在全新的视角,重新 审视“东施效颦”,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说明东施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 己的不足并力图改善之。这是值得肯定的。 东施效法西施的“捂胸”,“蹙眉”,“慢慢从村头走过”,说明东施知道自己不如西施美, 这与那些看不见自己丑陋、任丑为丑的人相比,显然有自知之明。而与那些不但不肯定承认自 己的丑陋,反而强加讳饰的人相比也要坦率可爱得多。 人贵自知,更贵自进。东施知道自己不足而向西施学习。正是她的可贵之处。如今却有许多人 明知自己不如别人,却不肯或不屑向别人学习,采取装腔作势的作法,其结果只有自绝后路。 旧中国的清政府就是一例。明知自己落后于人,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自欺 欺人。最后终于招致列强入侵而听任宰割,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活中更有一些缺 乏自知之明的领导干部,不向先进看齐,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甚至损公肥私,长此下去就会 使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丧失信心

,严重危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 与这些人相比,“东施效颦”就显得尤为可嘉,值得我们大加提倡了。 况且,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确有好坏之分,但最初的模仿都不免拙劣:小儿学语是从 “哭”开始的,走路是从“爬”开始的,吃饭是从“抓”开始的,谁能初涉即会,不点就通 呢?如果因为拙劣或不理想就不学习,那就只能一事无成。东施的最初“效颦”是丑的,但东 施继续的“效颦”就不一定是丑的了。 今天,我们既提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也正是取 东施之长而舍其所短! [点 评]

“东施效颦”是一个贬义成语,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唾弃。上文另辟蹊径,运用了逆向思维, 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得出了新颖的观点:“东施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力图 改善之”,号召人们“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取东施之长而舍其所

短!”而且,论证严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例文6: 求上与求乐 某日,听电台广播说,北京的青年当中现在流行的一语:“找乐去哟!”一帮年纪轻轻的哥们 无事喊上一句“找乐去”,便在雪后的大街上寻了一处,用脚把雪踏得结实、滑溜,然后站在 一边,向骑车路过的人直笑,笑得让有些骑车的心里发毛,稍不留意,车下一滑,摔个“狗吃 屎”,那帮哥们便大笑不止。 此为何乐也?纯属无聊之举。它反映了当前一些青年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心态。此种害人之 乐万万“求”不得,“求”之必遭白眼、斥骂。 我也熟悉另外一些年轻朋友。他们是求上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某日,我跟一位同学闲谈起马 拉多纳,一位朋友忽然插嘴问道:“马拉多纳何许人也?”此番问话引得我与同学吃惊不小, 大笑不已。据我所知,这位朋友整日埋头于课本,电视与“闲书”是极少看的。我问他:“你 就没有枯燥的时候?”朋友答曰:“我非圣人,枯燥之时免不了,但我得顾及今后的高考、深 造呀!” 我默然,在家长及老师眼里,他可算是“求上”的典型,是个成绩优秀、学习刻苦的好青年。 可我觉得,他如苦行僧一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完全锁在书本里,并非高明之举。年轻人应该 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生活应该是充实的,不能只把自己圈在课本里。他们应该跳出这个小 圈子。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富有乐趣! 在很多人眼里,“求乐”与“求上”是完全对立的,“求乐”者决不可能“求上”,“求上” 者决不会“求乐”。我以为:此言差矣!现在,时兴寓教于

乐。求乐,须看求的是什么乐。诸 如上文所述之求乐,是一幕坑人的闹剧。此种“乐”必遭众人唾骂,是不健康、不文明之乐。 而课余打打球,弹弹吉他,春日里野外踏青,秋天去观赏红叶,此为文明之乐、高雅之乐。这 种“求乐”与“求上”有何矛盾?求得此种高雅文明之乐,调剂了精神,陶冶了性情,对“求 上”大有帮助,求此之乐,何乐而不为呢? 求上,也须看怎么个“求法”。我以为,所谓“上”,不仅是指学习方面的,还应包括人的品 质、情操、能力等。这样看来,“求上”的意义就广泛了。整日埋头苦读而几近书呆子者,活 动活动,乐一乐,也许收获会更大。说不定由于全面“求上”,你会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 多的朋友,受到更多的人的敬佩,从中你也将更感到世界之多彩,生活之乐趣。 可见,“求乐”与“求上”并非完全矛盾,须看“求”的是什么,才能下定断。 [点 评]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一些无所事事的青年不文明的“求乐”与“课余打打球,弹弹吉它, 春日里野外踏青,秋天去观赏红叶”的文明之乐、高雅之乐进行鲜明的对比;又将“整日埋头 苦读而几近书呆子者”的片面“求上”与“不仅是指学习方面的,还应包括人的品质、情操、 能力等”的全面“求上”进行对比,论证鲜明突出,针对性强,有较强的说明力。

例文7: 话说包装 商品要包装,送人的礼物要包装,人的外表要包装,就连人的性格也要包装……

我们为什么要把一切东西都“包装”起来呢?为什么不还一切东西于真实呢? 商品要包装,那花花绿绿的外表,着实把顾客的眼睛迷乱了。人们面对着这金碧辉煌的外 表——仅是那外表,已经像是在把玩着小孩子手上的“七彩魔方块”,你应该是往上转或是往 下转,还是往左转或往右转呢?你一定是拿不定主意,捉不着弦了吧?然而,当你发现这有着 美丽外表的商品却是名不符实的时候,你还会因为它们的金碧辉煌而动容吗?恐怕这时,那些 造假的商人要想想怎样包装自己,以证明自己也不过是位受骗者罢了。看,这又是包装给“人 类”带来的好处。 人也要包装,这些包装更是五花八门,令你目不暇接。某人说:我去过英国,我去过荷兰、马 来西亚、美国……噢,这人可是一个遍游了世界的人,他的知识一定很渊博。于是你问:“伦 敦怎样?”他却说:“我还没吃过,不知道。”这时你才恍然醒悟,这是一个要往自己身上包 金子的人。表面上看来他很富丽堂皇,然而他的内心却是最空虚的。他的无知、愚昧,恰恰被 那漂亮的包装衬托得更加显眼。 礼物的包装是为了让收到

礼物的人有一份惊喜,这无伤大雅。然而,如果试图把一个中国包装 起来,那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过去,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自己的臣民,往往借助一些形势的包装,结果人民都成了他的奴 隶。再后来,当国民党执政时,某些变了质却又装得很善良的国民党官员以自己的外表欺骗了 民众,把国家出卖给了日本鬼子。而今,美国手上把玩着“民主”这一出戏在戏弄中国,而那 些耀眼的包装里面,美国的民主状况又是如何呢? 所有这一切虚伪的包装,最终还不是暴露在了人们的眼前了吗?正如纸永远包不住火一样。 我说,暴露也好,一切都将从包装回到真实。人们将能够看到更清楚,更真切。 [点 评]

包装本无可非议,商品要包装,礼品要包装,甚至人也要包装。但是,作者反其意而论之。商 品的假包装,人物的假包装,礼物的假包装,甚至统治者的假包装,无论是对己对人,还是对 国家,都将带来极大的危害性。所以,作者强调:“一切都将从包装回到真实。”的确,本文 的构思是很有创造性的。

例文8: 清流与活源 每当你来到一条清澈的溪流旁,你一定会赞叹这河水明亮,清澈见底。可你想过没有,这河水 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若它是死水潭,还会如此赏心悦目吗? 决不会的。问题就在于:离它遥远的地方,有它的源头,它为清流提供了水源,每天给它带来 清新的水,为它冲掉昨日的污秽。若是离开了这一活源,恐怕这河水就不会清澈见底了。 由此联想到当前社会上的文艺创作,为何题材雷同、内容相仿的作品甚多,甚至作品粗制滥 造,毫无新意。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作家们深入生活还不够。离开了生活这一活源,又怎么能得到清新的河流呢? 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意,有了新意才能吸引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起到文艺作 品歌颂美好事物、揭露时弊、激人上进的作用。堆砌华丽的词藻,乱造离奇的内容来博取读者

的好感,不是文艺创作。 从古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写出了新意才流传至今的。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都因其深入生活,捉住了社会的时弊,加以 批判,或告诫人们。这样的文章,读来似清清小溪,人们能感觉到它的妙处。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这中间,有许许多多激人奋进的素材,也有许许多多令 人不满、遭人痛恨的事件。它给了作家们许许多多的灵感,许许多多的创作素材。只要作家们 进入生活这一座宝库,再用自己神奇的笔加以描绘,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 若是作家们总是

囚禁于一个小天地中,做井底之蛙,在小天地里冥思苦想,或是断章取义,从 别人的文章中东拼西凑,靠这种方法搞创作,恐怕永远也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一切真知来源于生活,生活给作家们提供的素材是众多的,就等着作家去发现,去吸收。只有 深入生活,在生活这一活源中捕捉素材,才能写出如清流般的作品。 有了活源,才有清流,若是离开了活源,也就没有清流,取而代之的是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 [点 评]

用“清流与活源”来比喻作家创作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之源,来比喻有新意的文学素材,这种构 思本身是很有创造性的。从正面说,把生活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不愁写 不出好文章;从反面说,把自己“囚禁于一个小天地中”,做井底之蛙, “恐怕永远也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两相比较,观点鲜明,使读者深受启发。

例文9: 人多力量大小论 人多究竟力量大,还是力量小?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做了一个“拔河”实验,得出的结论 是:人多力量小。 林格尔曼组织一些青年人分别以单独、两人、三人直到八人小组的形式拔河,用测力机测量并 记录他们在不同群体下用力的情况,得出的结果是:当他们单个拔河时平均拉力为63公斤,按 力的平均叠加计算,两人相应是126公斤,三人组相应是189公斤,八人组应是504公斤拉力。但 实际上测出平均值两人组为118公斤,比叠加值少8公斤;三人组160公斤,比叠加值少29公斤; 八人组256公斤,比叠加值少248公斤。这项实验证明了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个力量叠加的总 和。林格尔曼将它解释为“责任分散”现象,他说,对某一件事假如一个人在单独的情况下完 成,会做出积极反应,但在群体去完成的情况下,往往有退缩和保留,因为前者独自承担责 任,后者则期望别人多承担点责任。内耗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分散的结果。 林格尔曼的“责任分散”论,能否用来解释别的社会现象?我以为,“责任分散”现象在一些 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是确实存在的。由于“官多兵少”,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彼此扯皮,出 工不出力,出力不出劲,该做的事不做,该问的事不问,甚至散布流言蜚语,背后拆台,弄得 “三个和尚没水吃”。对于这种现象,研究一下拔河实验的结果是有益的。我们的对策是精兵 简官,把人浮于事者统统裁去,让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但是笼统地说人多一定力量小,那也未必。林格尔曼的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社会现象。在抗洪 抢险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人少了是不成的。一旦“管涌”出现,需要成千上万个沙

袋、石 袋投下去;需要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蜂拥而上。由于事关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个人 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全力以赴,终于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所以问题不一定在于人多,而

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 不会彼此抵消。 再以足球场的啦啦队为例。啦啦队的队员,也必须有一个量的聚集,人多才会势众,人多呐喊 声才会震天撼地;有时叫喊尚嫌不足,还要击鼓助威。如果仅有小猫三四只,那么,这支啦啦 队必定是不成气候的。而啦啦队的加油呐喊,又会对赛场内的运动员起激励作用。 又以反车扒为例:众人在歹徒面前迫于淫威,不敢上前,这时如有一位勇士挺身而出,大喝一 声,歹徒必然转身举出凶器对准他;如果接着第二位勇士又大喝一声,这无疑是对这一位英雄 的莫大支持,歹徒有可能转向第二人,虽仍如狼如虎,但已色厉内荏,这时周围旁观的公众已 壮胆生威;如果又有第三人大喝一声,歹徒就已不知所向;再有四人五人呐喊,歹徒还能威风 么? 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讲正气的教育,那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啊! [点 评]

用林格尔曼的拔河实验,来说明因责任分散而出现的“内耗现象”,从而证明了“人多力量 小”的观点,材料新颖,立论准确。其实,人多人少是相对的,关键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 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不会彼此抵消。”比如 抗洪,比如啦啦队,比如反扒车。

例文10: “狗拿耗子”新论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句歇后语老少皆知,意思是:捉耗子本是猫的天职,狗拿耗子 纯粹是管了不该管的闲事。几千年说下来,觉得这个“道理”是天经地义的,仔细想一想,果 真如此吗? 老鼠是专门嗑衣服、嗑箱子、偷粮食、传播疾病的家伙。对这样一类无恶不作的坏蛋,别说是 狗拿,就是驴拿,鸭子拿也是应该的。不是有一句成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这就要从 说这话的人的立场研究了。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人恐怕不外乎以下两种人。一种是 耗子本身,因为它真正反对的倒不一定是“狗”,而是“拿”。不管狗拿,还是猫拿,什么拿 它都不喜欢,它都反对,都会说这是“多管闲事”。另一种持此论者可能即是猫——当然决不 会是好猫,只会是不称职的猫。它或是因为懒,或是根本不会拿耗子,甚至于说不定它和耗子 之间有某种“猫儿腻”,它才会在狗捉耗子时站出来替耗子说话。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止一次的、极为气愤的在报纸上

看到,歹徒在列车上劫旅客财物,乘警却 躲得无影无踪。这时,旅客中有人站出来,将歹徒生擒活捉,难道这也能说是“多管闲事” 吗?如果你在校门口看见有人欺负小同学,你能因为自己既不是值周生,也不是派出所的公安 而置之不理、扬长而去吗?当然,也不是每次老鼠做坏事都会被猫撞上,那么,不是猫的我们 就不该去管吗?正是因为对坏人、坏事,对“耗子”“人人喊打”,才会出现徐洪刚、崔大庆 这样见义勇为的英雄。我们的社会、国家也才会不断进步。如果遇到危险的时候,人人都抱着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铁路警察——管不着那段”的想法,别说社会、国家不会进 步,就连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安全也保证不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坏人坏事,贪污腐 败,当说必说,当管必管,才能使生活越来越好。所以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真是一 些不称职的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风凉话。自己该做的不做好,还要讽刺挖苦别人,简直岂有此 理! “狗拿耗子”不是狗管了不该管的闲事,而是管了所有的人都应该管、也必须管的正事。从某 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打击坏人坏事,匹夫有责,人人有责,对“耗子”这

样的坏人坏事,所有的人都应该发扬狗的精神——不是吗?当我们看到耗子束手就擒的时候, 我们应该对见义勇为的狗竖起大拇指才对。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追查一下,那只渎职的猫正 躲在什么地方呢? [点 评]

本文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写出了新意。在赞扬狗拿耗子勇敢精神的同时,尖锐批评了那些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并对渎职的懒猫以有力一击。笔锋犀利,语言流畅,密切联系 社会,切合实际,有警世作用。

例文11: 看人不可求全责备 鸟儿们互相指责,揭人短处,让我于沉思之余,生出诸多感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倘看 人、用人皆如此吹毛求痴,怕要叹良才难求啊! 鲁迅先生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出说有 限。”这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有所短长的。因此,看待一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其自身的不 足而忽视他的特长。 西汉颇有开明之名的汉文帝,明知贾谊是难得的人才,却不重用他。后人李商隐叹曰:“可怜 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汉文帝向贾谊请教的不是治国大计,而是些鬼神之说。 贾谊难怪无言以对。而汉文帝仅因此弃贤臣不用。呜呼,求全责备误人竟至于此! 然而,历史上也有“不以一眚而掩大德”的秦穆公,有“七擒七纵孟获”而让其自治边境的诸 葛亮,有宽容忠臣直

谏失礼的唐太宗。林肯更幽默,当他起用格兰特为司令时,有人说格兰特 贪杯误事,林肯笑言“那我就以香槟相送!”。是的,格兰特有贪杯的缺点,但林肯看中他的 是出色的军事才能,后来北军的胜利证明了林肯的正确选择。 这便是用人之道,避其短而扬其长,让每个人都各尽其能。时下,中国搞改革,追敢世界经济 发展的步伐,更需要千千万万各级各类人才。只有全中国人戮力同心,才能托起于东方的强大 中国巨龙。这就要让每个人的才智充分施展,这就要放手而大胆地用人之长。切不可求全责 备,横挑鼻子竖挑眼。看人、用人要有求贤若渴的眼光,才能全面了解人之长短。然后,鲜 者,贵其鲜;香者,爱其香。那么,人才才能在我们这改革开放的时代,各显神通,各放异 彩。 [点 评]

《看人不可求全责备》运用了相反联想法。考生由鸟的互相指责向相反的方向联想到了鲁迅先 生的话:天下没有完全的书,也没有完全的人。本论部分以汉文帝弃贾谊直接证明中心论点: “人不可求全责备。”紧接着(用“然而”一转)从相反的方向联系,以秦穆公、诸葛亮、唐 太宗和林肯四人“让”贤成功的事例,反复证明论点。这样,正反对比,说理充分,观点鲜 明。

例文12 请根据原材料,以“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以不变应万变

英国哲学家毕尔森说:“万物都在运动。”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即便在屋里静坐,也是日行 八万里。人们凝视着社会的花开花落,仅仅追随着每一份“动”的趋势。唯恐稍一顿足便被前 进的部队甩下。殊不知真正的智者往往是那些能够在川流不息的“动”中静下来思考的人。 苏东坡或许是智者,他在“动”之思想冲击下屹然不动,一句“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吟咏便使 多少步履匆匆的身影在这等情怀下黯然失色。若非是大智之人,东坡先生面对被贬黄州如此政 治冲击,眼观社会的动荡,如何能够平抚愤慨,静心潜入于深邃的思想中呢?他将“动”的世 界置之度外,“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变与不变之理他已是了然于怀。在“动”的社会中, 他执著驻足于思考,于是,使历史为之一震的前、后赤壁赋横空出世。 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开设于二战前,曾是众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还慷慨帮助过许多著名 作家,87年过去了,这里仍是左岸最著名的人文书店。清晨,年近九旬的店主走到二楼阳台上 伸手拥抱阳光,每一道皱纹都焕发着光彩,向一尊雕像。走进书店,多少年来竟没有装电话和 电脑。我们兴许可以从这两件事中悟到些思想和智慧的精髓。文化之所以受人敬重,便是在于

它有种穿越时光的厚重感,它在一片“动”中始终默然不动,这使它得以看到每一个匆忙背影 后的意义,得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发言人。莎士比亚书店正是在闹市之中,营造了一个令人不由 仰视的文化氛围。 城市飞速发展,深圳有“时间就是金钱”的广告语。街道日新月异,我们也行色匆匆。若是号 召一切的一切,都牢牢跟紧“动”的脚步,城市将会如何?我们将丧失恬静的美,忘记稳重的 美,放弃深刻的思索。文章中说昔日古苏州已难觅旧容,周庄已成绝版。苏州,是否你忘却了 端庄而过于向往那人声鼎沸的“动”?看来,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位能够闹中取静的智者来重新 审视。发展的步伐也应适度和协调,赶路过于匆忙,可能会错过路边美丽的风景。 “动”,并不总意味着先进。相反,面对飞速变动的世界,能坚持自己的主见,静下来思考才 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智之略。自然而然的理性,审时度势的思考,把握住变化的根源,以 这种“由静而思”的过程便可以超越轰轰烈烈的“动”,不动声色地站在时代的前沿,此时, 不变已是应了万变。以此,我们不会在繁杂中迷失,不会在纷乱中迷茫。能静下心来思考,便 不会失了自我珍贵的本色,才能成为一个智者,成为时间流动中的永恒。这样,我们的生活才 能不断向“美”的方向静静流淌。 [点 评]

文章观点明确,事例选取典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观点,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采用 正反对比论证,分析能够循序渐进,议论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60分可得54分。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正反对比式

一、知识概述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 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 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 做“纵比”。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 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正反对比式是一种常见的横式结构,也是初学议论文者喜欢运用的一种结构模式。众所周知, 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 就有反面。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 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 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 达到写作的目的。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 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 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下面谈谈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 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第二、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 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二、例文借鉴 例文1: 爱,走向未来 每当我们翻开厚厚的历史年册,不难发现,人类社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历史的车轮越转 越快,但终究是由我们来推动。人永远是未来世界的主宰。 不知从哪本杂志上看过这么一篇文章,说是未来世界的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会使用计算机, 至少精通一门外语,会开车。在我看来,其实这只是人才的一种外在的肤浅的表现。有一种特 长,可以更专注地为社会的前进注入动力,但仅此而已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才最根本的是要 有爱心,有爱心才能称之为人才;有爱心,才能使自己的专长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 动力。 希特勒、墨索里尼也许会有不少的崇拜者,但我所相信

他们所崇拜的只是这二位的政治才华和 军事指挥能力,绝不会欣赏他们带来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伤害。希特勒、墨索里尼至多也只能 以“有政治抱负的野心家”的身份载入史册,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他们没有爱 心,没有爱使他们的才能偏离了前进的轨道,自己的野心竟然用世界人民的心血来实现,他们 的理想之路,竟然用人肉之躯来铺砌。野蛮!残忍! 当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及其生命,如此无忌,如此放纵,是那些被誉为“最可爱的

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怀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去征服那浩浩洪水,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 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没有这些可爱的人,我们能这样幸福地生活吗?他们可 以躲回内陆,任那洪水翻腾,他们没有;他们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农 的生命,他们没有。这些,只因为他们有爱。 也许大家还记得曾有人收养了十几个孤儿,本来不富裕的家更艰苦了,但他们的生活依然过得 有滋有味。一颗慈母的心改变了十几个人的一生。或许有人要问,她也是人才吗?是。虽然她 不是科技能手,也不是商业奇才,但她能够拯救灵魂;虽不是老师,但她和老师一样教他们做 人的道理;虽不是医生,但她能治疗心灵的创伤。她的存在有着十几个人才的意义。 正义永远战胜邪恶,爱心永远融化冰山。无论在社会中的哪个领域,只要拥有爱心,你所做的 一切才会在历史的画廓上勾勒出一笔,哪怕只是淡淡的一笔。 未来的世界很精采,未来的世界不冷酷。我们彼此是竞争对手,但我们不是敌人,彼此心中有 爱,只看谁能为历史填上耀眼的一笔。 未来,有你有我;未来是你的,也是我的。让我们这些真正的人才去推动历史的车轮,更快更 平稳。 [点 评]

在作者看来,人才不仅仅要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因为“有爱心才能称之为 人才;有爱心,才能使自己的专长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观点新颖独到。野 蛮残忍的希特勒、墨索里尼,虽然具有相当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指挥能力”,但因为“他们带 来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伤害”,所以得到的是人类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面对肆虐的洪 水,人民子弟兵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们用爱心,用生命去征服洪水,于是,“洪水终 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 两相对照,孰是孰非,何等鲜明!何等透辟!

例文2: “义”与“生”小议 “义”与“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确切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万花筒中,每个人的思想、

性格各有其异,这也就使得人们在“义”与 “生”之间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了“义”,有的人选择了“生”。然而,前一种选择, 才是我们所应该提倡的。 在奔腾着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随意掬一捧水,都可以找到“舍生取义”的例子。 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了不使民族利益受到侵犯,在异族入侵时,挺身而出,虽受尽折磨却不变 节,在“义”与“生”之间,他明智地选择了“义”,谱写出一曲悲壮的正气之歌。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被围梅岭,写下了“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壮丽诗 篇,为了正义,他以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迎接死亡;为了正义,刘胡兰豪无惧色地躺在敌人 的铡刀之下;为了正义,布鲁诺被火焚身,伽利略被秘密流放在黑森林中,直至心脏停止跳 动。这些,都是历史长河中美丽的浪花,都永远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然而,极纯净的水是很少的,所以在历史的河水中,也飘浮着污秽,避免不了渣滓的存在。奸 臣秦桧,卖国求荣,为苟全性命而丧失了人的本性,终于受到万人的唾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 成被俘变节,但最终还是没能使偷生得逞,他的下场是可悲的,而丧失义节,苟且偷生,他的

下场更是可耻的。 朋友,在“义”与“生”之间,相信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义”吧,虽然我们不一定成名,也不 定能成为历史长江中一朵美丽的浪花,但为正义而奋斗,不是也可以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增添一 些绚烂的色彩吗? [点评] 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文中先举文天祥、陈毅、刘胡兰、布鲁诺、伽利略等古今中外的 “舍生取义”的人物,再从反面举秦桧、李秀成等“舍生取义”的例子,两相对照,说明在 “义”与“生”之间应选择“义”的道理。 例文3: 说节俭 报载: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之一“丰田”公司。细心的参 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着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 色,便笑着解释: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冲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 因素,请勿见笑。 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的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然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 “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的。这种巨富不忘节俭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眼下,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下策如春风化雨,使一部分企业和个人走上了富裕大道。但富裕之 后,人们是否能像丰田公司那样“巨富不忘节俭”呢? 笔者曾多次途见躺在路上的一分硬币,但熙来攘往的行人对它吝啬得连眨一下眼睛都不愿,任 凭脚踏车

碾。“捡到一分钱”交老师的童谣已成绝唱。 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某地有一造纸厂,原是个较为景气的小厂。但自从来了个颇具“开拓” 精神的厂长之后,该厂很快破了产。原因正是铺张奢侈。三天一小宴,七天一大宴,厂长出差 一趟深圳,回来报销万元。“回扣”落进私人腰包,肥了个人,损了众人。长此以往,这样的 企业怎不败落?最终,工人只能拿基本工资的30%,回家待业。 时下操办黑白喜事之风,愈演愈烈,不请上几十桌,不花上千儿万把的,决不收兵。 实事求是说,我们并不富裕,不少地区仍笼罩着贫困的阴影。可是,又有谁知道,越是贫困越 奢侈铺张。据《文摘周刊》载:A县是贫困县之一,国家每年拨给2000万元的扶贫款,中央银行 还提供好几百万元的优惠贷款。在这个人口不到27万的山区县,仅扶贫款就年人均75元以上, 可就是这个县,1989年的财政支出比面积大它一倍、人口有50万的邻县还多200万元。人们在该 县单位会议室里看到的情景也令人吃惊:地面铺着猩红色豪华地毯,茶几上摆着全套高档玻璃 钢茶具,紧靠高级贴墙纸摆着一溜高级沙发,这里根本找不出一点贫困的影子,倒反让丰田公 司自惭形秽。 贫困,却追求奢侈,这是一种悲哀。 想想丰田精神,看看今日自己,不知国人有何感想?俭朴,乃中国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八 百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 “以奢靡为荣”。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 子。马克思生活清贫如洗,心爱的孩子因无钱医治而夭折,妻子燕妮也因生活的煎熬而早逝。 敬爱的周总理规定自己的主食要吃三分之一的粗粮。一双布鞋底磨穿了三次,还要缝起再穿, 牙刷剩下一半毛,还继续使用,连用的毛巾也补上补钉。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俭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 人的经历,赋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能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 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应把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奢侈往往是一条绳 索,只要被它束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君不见古来几许纨绔子弟干出了大事业? 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在发生着 变革,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现象,但我们也决不能抛弃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节俭。节俭,并不是仍推崇“新三年,旧三年,缝

缝补补又三年”的做法,而 是要从前辈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 “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只有时时不忘节俭,社会主义这个“家”才能日益兴 旺发达,四个现代化才能指日可待。当然,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们还没有富,要讲节俭。 倘有一天,我们富了,也应该节俭,因为日本丰田公司的“小家子气”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秘 诀。 [点 评]

此文写作时运用了相反联想。作者先以丰田公司的“小家子气”引出“节俭”的话题。接着, 用反面事例论述了奢侈浪费的严重后果,由此而联想到中华民族俭朴的传统美德及方志敏、马 克思、周总理等人节俭的故事。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应以节俭为道德准则并身 体力行这一观点。 例文4: 宽容是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理发,总理咳嗽了一 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 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 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 的欢迎。像周总理这样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人与人交往, 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总理这样主动承担 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 日常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 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 中,魏征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得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 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 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应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 怨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 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共话。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 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 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

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 又怎能不遭世人唾骂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 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 人,典型的“鸡肠小肚”,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 成大器,立大业呢? 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计较别人过失,又多为别人考 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 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 心慈手软。 宽容是一种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 更美好。 [点 评]

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模式。用周总理“宽容”待人的故事引出话题,颇耐人寻味。本论部 分,列举唐太宗善待魏征、秦始皇听信李斯的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列举慈禧太后和当 今社会上一些人“刻薄”待人的事例,从反面证明论点。结尾部分, 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宽容要对象,分清敌我;二是号召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 的社会变得更美好”,因此“大有发扬之必要”。

例文5: 也谈“效颦” 自古以来“东施效颦”一语就意味着不加辨别地原样照搬,机械模仿。 这是一种被摒弃甚至是被嘲弄的做法。今天我们离开传统的思想轨道,站在全新的视角,重新 审视“东施效颦”,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说明东施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 己的不足并力图改善之。这是值得肯定的。 东施效法西施的“捂胸”,“蹙眉”,“慢慢从村头走过”,说明东施知道自己不如西施美, 这与那些看不见自己丑陋、任丑为丑的人相比,显然有自知之明。而与那些不但不肯定承认自 己的丑陋,反而强加讳饰的人相比也要坦率可爱得多。 人贵自知,更贵自进。东施知道自己不足而向西施学习。正是她的可贵之处。如今却有许多人 明知自己不如别人,却不肯或不屑向别人学习,采取装腔作势的作法,其结果只有自绝后路。 旧中国的清政府就是一例。明知自己落后于人,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自欺 欺人。最后终于招致列强入侵而听任宰割,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活中更有一些缺 乏自知之明的领导干部,不向先进看齐,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甚至损公肥私,长此下去就会 使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丧失信心

,严重危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 与这些人相比,“东施效颦”就显得尤为可嘉,值得我们大加提倡了。 况且,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确有好坏之分,但最初的模仿都不免拙劣:小儿学语是从 “哭”开始的,走路是从“爬”开始的,吃饭是从“抓”开始的,谁能初涉即会,不点就通 呢?如果因为拙劣或不理想就不学习,那就只能一事无成。东施的最初“效颦”是丑的,但东 施继续的“效颦”就不一定是丑的了。 今天,我们既提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也正是取 东施之长而舍其所短! [点 评]

“东施效颦”是一个贬义成语,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唾弃。上文另辟蹊径,运用了逆向思维, 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得出了新颖的观点:“东施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力图 改善之”,号召人们“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取东施之长而舍其所

短!”而且,论证严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例文6: 求上与求乐 某日,听电台广播说,北京的青年当中现在流行的一语:“找乐去哟!”一帮年纪轻轻的哥们 无事喊上一句“找乐去”,便在雪后的大街上寻了一处,用脚把雪踏得结实、滑溜,然后站在 一边,向骑车路过的人直笑,笑得让有些骑车的心里发毛,稍不留意,车下一滑,摔个“狗吃 屎”,那帮哥们便大笑不止。 此为何乐也?纯属无聊之举。它反映了当前一些青年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心态。此种害人之 乐万万“求”不得,“求”之必遭白眼、斥骂。 我也熟悉另外一些年轻朋友。他们是求上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某日,我跟一位同学闲谈起马 拉多纳,一位朋友忽然插嘴问道:“马拉多纳何许人也?”此番问话引得我与同学吃惊不小, 大笑不已。据我所知,这位朋友整日埋头于课本,电视与“闲书”是极少看的。我问他:“你 就没有枯燥的时候?”朋友答曰:“我非圣人,枯燥之时免不了,但我得顾及今后的高考、深 造呀!” 我默然,在家长及老师眼里,他可算是“求上”的典型,是个成绩优秀、学习刻苦的好青年。 可我觉得,他如苦行僧一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完全锁在书本里,并非高明之举。年轻人应该 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生活应该是充实的,不能只把自己圈在课本里。他们应该跳出这个小 圈子。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富有乐趣! 在很多人眼里,“求乐”与“求上”是完全对立的,“求乐”者决不可能“求上”,“求上” 者决不会“求乐”。我以为:此言差矣!现在,时兴寓教于

乐。求乐,须看求的是什么乐。诸 如上文所述之求乐,是一幕坑人的闹剧。此种“乐”必遭众人唾骂,是不健康、不文明之乐。 而课余打打球,弹弹吉他,春日里野外踏青,秋天去观赏红叶,此为文明之乐、高雅之乐。这 种“求乐”与“求上”有何矛盾?求得此种高雅文明之乐,调剂了精神,陶冶了性情,对“求 上”大有帮助,求此之乐,何乐而不为呢? 求上,也须看怎么个“求法”。我以为,所谓“上”,不仅是指学习方面的,还应包括人的品 质、情操、能力等。这样看来,“求上”的意义就广泛了。整日埋头苦读而几近书呆子者,活 动活动,乐一乐,也许收获会更大。说不定由于全面“求上”,你会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 多的朋友,受到更多的人的敬佩,从中你也将更感到世界之多彩,生活之乐趣。 可见,“求乐”与“求上”并非完全矛盾,须看“求”的是什么,才能下定断。 [点 评]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一些无所事事的青年不文明的“求乐”与“课余打打球,弹弹吉它, 春日里野外踏青,秋天去观赏红叶”的文明之乐、高雅之乐进行鲜明的对比;又将“整日埋头 苦读而几近书呆子者”的片面“求上”与“不仅是指学习方面的,还应包括人的品质、情操、 能力等”的全面“求上”进行对比,论证鲜明突出,针对性强,有较强的说明力。

例文7: 话说包装 商品要包装,送人的礼物要包装,人的外表要包装,就连人的性格也要包装……

我们为什么要把一切东西都“包装”起来呢?为什么不还一切东西于真实呢? 商品要包装,那花花绿绿的外表,着实把顾客的眼睛迷乱了。人们面对着这金碧辉煌的外 表——仅是那外表,已经像是在把玩着小孩子手上的“七彩魔方块”,你应该是往上转或是往 下转,还是往左转或往右转呢?你一定是拿不定主意,捉不着弦了吧?然而,当你发现这有着 美丽外表的商品却是名不符实的时候,你还会因为它们的金碧辉煌而动容吗?恐怕这时,那些 造假的商人要想想怎样包装自己,以证明自己也不过是位受骗者罢了。看,这又是包装给“人 类”带来的好处。 人也要包装,这些包装更是五花八门,令你目不暇接。某人说:我去过英国,我去过荷兰、马 来西亚、美国……噢,这人可是一个遍游了世界的人,他的知识一定很渊博。于是你问:“伦 敦怎样?”他却说:“我还没吃过,不知道。”这时你才恍然醒悟,这是一个要往自己身上包 金子的人。表面上看来他很富丽堂皇,然而他的内心却是最空虚的。他的无知、愚昧,恰恰被 那漂亮的包装衬托得更加显眼。 礼物的包装是为了让收到

礼物的人有一份惊喜,这无伤大雅。然而,如果试图把一个中国包装 起来,那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过去,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自己的臣民,往往借助一些形势的包装,结果人民都成了他的奴 隶。再后来,当国民党执政时,某些变了质却又装得很善良的国民党官员以自己的外表欺骗了 民众,把国家出卖给了日本鬼子。而今,美国手上把玩着“民主”这一出戏在戏弄中国,而那 些耀眼的包装里面,美国的民主状况又是如何呢? 所有这一切虚伪的包装,最终还不是暴露在了人们的眼前了吗?正如纸永远包不住火一样。 我说,暴露也好,一切都将从包装回到真实。人们将能够看到更清楚,更真切。 [点 评]

包装本无可非议,商品要包装,礼品要包装,甚至人也要包装。但是,作者反其意而论之。商 品的假包装,人物的假包装,礼物的假包装,甚至统治者的假包装,无论是对己对人,还是对 国家,都将带来极大的危害性。所以,作者强调:“一切都将从包装回到真实。”的确,本文 的构思是很有创造性的。

例文8: 清流与活源 每当你来到一条清澈的溪流旁,你一定会赞叹这河水明亮,清澈见底。可你想过没有,这河水 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若它是死水潭,还会如此赏心悦目吗? 决不会的。问题就在于:离它遥远的地方,有它的源头,它为清流提供了水源,每天给它带来 清新的水,为它冲掉昨日的污秽。若是离开了这一活源,恐怕这河水就不会清澈见底了。 由此联想到当前社会上的文艺创作,为何题材雷同、内容相仿的作品甚多,甚至作品粗制滥 造,毫无新意。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作家们深入生活还不够。离开了生活这一活源,又怎么能得到清新的河流呢? 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意,有了新意才能吸引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起到文艺作 品歌颂美好事物、揭露时弊、激人上进的作用。堆砌华丽的词藻,乱造离奇的内容来博取读者

的好感,不是文艺创作。 从古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写出了新意才流传至今的。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都因其深入生活,捉住了社会的时弊,加以 批判,或告诫人们。这样的文章,读来似清清小溪,人们能感觉到它的妙处。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这中间,有许许多多激人奋进的素材,也有许许多多令 人不满、遭人痛恨的事件。它给了作家们许许多多的灵感,许许多多的创作素材。只要作家们 进入生活这一座宝库,再用自己神奇的笔加以描绘,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 若是作家们总是

囚禁于一个小天地中,做井底之蛙,在小天地里冥思苦想,或是断章取义,从 别人的文章中东拼西凑,靠这种方法搞创作,恐怕永远也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一切真知来源于生活,生活给作家们提供的素材是众多的,就等着作家去发现,去吸收。只有 深入生活,在生活这一活源中捕捉素材,才能写出如清流般的作品。 有了活源,才有清流,若是离开了活源,也就没有清流,取而代之的是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 [点 评]

用“清流与活源”来比喻作家创作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之源,来比喻有新意的文学素材,这种构 思本身是很有创造性的。从正面说,把生活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不愁写 不出好文章;从反面说,把自己“囚禁于一个小天地中”,做井底之蛙, “恐怕永远也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两相比较,观点鲜明,使读者深受启发。

例文9: 人多力量大小论 人多究竟力量大,还是力量小?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做了一个“拔河”实验,得出的结论 是:人多力量小。 林格尔曼组织一些青年人分别以单独、两人、三人直到八人小组的形式拔河,用测力机测量并 记录他们在不同群体下用力的情况,得出的结果是:当他们单个拔河时平均拉力为63公斤,按 力的平均叠加计算,两人相应是126公斤,三人组相应是189公斤,八人组应是504公斤拉力。但 实际上测出平均值两人组为118公斤,比叠加值少8公斤;三人组160公斤,比叠加值少29公斤; 八人组256公斤,比叠加值少248公斤。这项实验证明了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个力量叠加的总 和。林格尔曼将它解释为“责任分散”现象,他说,对某一件事假如一个人在单独的情况下完 成,会做出积极反应,但在群体去完成的情况下,往往有退缩和保留,因为前者独自承担责 任,后者则期望别人多承担点责任。内耗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分散的结果。 林格尔曼的“责任分散”论,能否用来解释别的社会现象?我以为,“责任分散”现象在一些 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是确实存在的。由于“官多兵少”,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彼此扯皮,出 工不出力,出力不出劲,该做的事不做,该问的事不问,甚至散布流言蜚语,背后拆台,弄得 “三个和尚没水吃”。对于这种现象,研究一下拔河实验的结果是有益的。我们的对策是精兵 简官,把人浮于事者统统裁去,让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但是笼统地说人多一定力量小,那也未必。林格尔曼的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社会现象。在抗洪 抢险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人少了是不成的。一旦“管涌”出现,需要成千上万个沙

袋、石 袋投下去;需要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蜂拥而上。由于事关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个人 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全力以赴,终于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所以问题不一定在于人多,而

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 不会彼此抵消。 再以足球场的啦啦队为例。啦啦队的队员,也必须有一个量的聚集,人多才会势众,人多呐喊 声才会震天撼地;有时叫喊尚嫌不足,还要击鼓助威。如果仅有小猫三四只,那么,这支啦啦 队必定是不成气候的。而啦啦队的加油呐喊,又会对赛场内的运动员起激励作用。 又以反车扒为例:众人在歹徒面前迫于淫威,不敢上前,这时如有一位勇士挺身而出,大喝一 声,歹徒必然转身举出凶器对准他;如果接着第二位勇士又大喝一声,这无疑是对这一位英雄 的莫大支持,歹徒有可能转向第二人,虽仍如狼如虎,但已色厉内荏,这时周围旁观的公众已 壮胆生威;如果又有第三人大喝一声,歹徒就已不知所向;再有四人五人呐喊,歹徒还能威风 么? 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讲正气的教育,那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啊! [点 评]

用林格尔曼的拔河实验,来说明因责任分散而出现的“内耗现象”,从而证明了“人多力量 小”的观点,材料新颖,立论准确。其实,人多人少是相对的,关键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 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不会彼此抵消。”比如 抗洪,比如啦啦队,比如反扒车。

例文10: “狗拿耗子”新论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句歇后语老少皆知,意思是:捉耗子本是猫的天职,狗拿耗子 纯粹是管了不该管的闲事。几千年说下来,觉得这个“道理”是天经地义的,仔细想一想,果 真如此吗? 老鼠是专门嗑衣服、嗑箱子、偷粮食、传播疾病的家伙。对这样一类无恶不作的坏蛋,别说是 狗拿,就是驴拿,鸭子拿也是应该的。不是有一句成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这就要从 说这话的人的立场研究了。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人恐怕不外乎以下两种人。一种是 耗子本身,因为它真正反对的倒不一定是“狗”,而是“拿”。不管狗拿,还是猫拿,什么拿 它都不喜欢,它都反对,都会说这是“多管闲事”。另一种持此论者可能即是猫——当然决不 会是好猫,只会是不称职的猫。它或是因为懒,或是根本不会拿耗子,甚至于说不定它和耗子 之间有某种“猫儿腻”,它才会在狗捉耗子时站出来替耗子说话。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止一次的、极为气愤的在报纸上

看到,歹徒在列车上劫旅客财物,乘警却 躲得无影无踪。这时,旅客中有人站出来,将歹徒生擒活捉,难道这也能说是“多管闲事” 吗?如果你在校门口看见有人欺负小同学,你能因为自己既不是值周生,也不是派出所的公安 而置之不理、扬长而去吗?当然,也不是每次老鼠做坏事都会被猫撞上,那么,不是猫的我们 就不该去管吗?正是因为对坏人、坏事,对“耗子”“人人喊打”,才会出现徐洪刚、崔大庆 这样见义勇为的英雄。我们的社会、国家也才会不断进步。如果遇到危险的时候,人人都抱着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铁路警察——管不着那段”的想法,别说社会、国家不会进 步,就连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安全也保证不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坏人坏事,贪污腐 败,当说必说,当管必管,才能使生活越来越好。所以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真是一 些不称职的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风凉话。自己该做的不做好,还要讽刺挖苦别人,简直岂有此 理! “狗拿耗子”不是狗管了不该管的闲事,而是管了所有的人都应该管、也必须管的正事。从某 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打击坏人坏事,匹夫有责,人人有责,对“耗子”这

样的坏人坏事,所有的人都应该发扬狗的精神——不是吗?当我们看到耗子束手就擒的时候, 我们应该对见义勇为的狗竖起大拇指才对。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追查一下,那只渎职的猫正 躲在什么地方呢? [点 评]

本文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写出了新意。在赞扬狗拿耗子勇敢精神的同时,尖锐批评了那些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并对渎职的懒猫以有力一击。笔锋犀利,语言流畅,密切联系 社会,切合实际,有警世作用。

例文11: 看人不可求全责备 鸟儿们互相指责,揭人短处,让我于沉思之余,生出诸多感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倘看 人、用人皆如此吹毛求痴,怕要叹良才难求啊! 鲁迅先生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出说有 限。”这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有所短长的。因此,看待一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其自身的不 足而忽视他的特长。 西汉颇有开明之名的汉文帝,明知贾谊是难得的人才,却不重用他。后人李商隐叹曰:“可怜 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汉文帝向贾谊请教的不是治国大计,而是些鬼神之说。 贾谊难怪无言以对。而汉文帝仅因此弃贤臣不用。呜呼,求全责备误人竟至于此! 然而,历史上也有“不以一眚而掩大德”的秦穆公,有“七擒七纵孟获”而让其自治边境的诸 葛亮,有宽容忠臣直

谏失礼的唐太宗。林肯更幽默,当他起用格兰特为司令时,有人说格兰特 贪杯误事,林肯笑言“那我就以香槟相送!”。是的,格兰特有贪杯的缺点,但林肯看中他的 是出色的军事才能,后来北军的胜利证明了林肯的正确选择。 这便是用人之道,避其短而扬其长,让每个人都各尽其能。时下,中国搞改革,追敢世界经济 发展的步伐,更需要千千万万各级各类人才。只有全中国人戮力同心,才能托起于东方的强大 中国巨龙。这就要让每个人的才智充分施展,这就要放手而大胆地用人之长。切不可求全责 备,横挑鼻子竖挑眼。看人、用人要有求贤若渴的眼光,才能全面了解人之长短。然后,鲜 者,贵其鲜;香者,爱其香。那么,人才才能在我们这改革开放的时代,各显神通,各放异 彩。 [点 评]

《看人不可求全责备》运用了相反联想法。考生由鸟的互相指责向相反的方向联想到了鲁迅先 生的话:天下没有完全的书,也没有完全的人。本论部分以汉文帝弃贾谊直接证明中心论点: “人不可求全责备。”紧接着(用“然而”一转)从相反的方向联系,以秦穆公、诸葛亮、唐 太宗和林肯四人“让”贤成功的事例,反复证明论点。这样,正反对比,说理充分,观点鲜 明。

例文12 请根据原材料,以“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以不变应万变

英国哲学家毕尔森说:“万物都在运动。”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即便在屋里静坐,也是日行 八万里。人们凝视着社会的花开花落,仅仅追随着每一份“动”的趋势。唯恐稍一顿足便被前 进的部队甩下。殊不知真正的智者往往是那些能够在川流不息的“动”中静下来思考的人。 苏东坡或许是智者,他在“动”之思想冲击下屹然不动,一句“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吟咏便使 多少步履匆匆的身影在这等情怀下黯然失色。若非是大智之人,东坡先生面对被贬黄州如此政 治冲击,眼观社会的动荡,如何能够平抚愤慨,静心潜入于深邃的思想中呢?他将“动”的世 界置之度外,“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变与不变之理他已是了然于怀。在“动”的社会中, 他执著驻足于思考,于是,使历史为之一震的前、后赤壁赋横空出世。 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开设于二战前,曾是众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还慷慨帮助过许多著名 作家,87年过去了,这里仍是左岸最著名的人文书店。清晨,年近九旬的店主走到二楼阳台上 伸手拥抱阳光,每一道皱纹都焕发着光彩,向一尊雕像。走进书店,多少年来竟没有装电话和 电脑。我们兴许可以从这两件事中悟到些思想和智慧的精髓。文化之所以受人敬重,便是在于

它有种穿越时光的厚重感,它在一片“动”中始终默然不动,这使它得以看到每一个匆忙背影 后的意义,得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发言人。莎士比亚书店正是在闹市之中,营造了一个令人不由 仰视的文化氛围。 城市飞速发展,深圳有“时间就是金钱”的广告语。街道日新月异,我们也行色匆匆。若是号 召一切的一切,都牢牢跟紧“动”的脚步,城市将会如何?我们将丧失恬静的美,忘记稳重的 美,放弃深刻的思索。文章中说昔日古苏州已难觅旧容,周庄已成绝版。苏州,是否你忘却了 端庄而过于向往那人声鼎沸的“动”?看来,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位能够闹中取静的智者来重新 审视。发展的步伐也应适度和协调,赶路过于匆忙,可能会错过路边美丽的风景。 “动”,并不总意味着先进。相反,面对飞速变动的世界,能坚持自己的主见,静下来思考才 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智之略。自然而然的理性,审时度势的思考,把握住变化的根源,以 这种“由静而思”的过程便可以超越轰轰烈烈的“动”,不动声色地站在时代的前沿,此时, 不变已是应了万变。以此,我们不会在繁杂中迷失,不会在纷乱中迷茫。能静下心来思考,便 不会失了自我珍贵的本色,才能成为一个智者,成为时间流动中的永恒。这样,我们的生活才 能不断向“美”的方向静静流淌。 [点 评]

文章观点明确,事例选取典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观点,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采用 正反对比论证,分析能够循序渐进,议论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60分可得54分。


相关内容

  • 写作文不会构思?这8种方法很好用
  • 写作文不会构思?这8种方法很好用 写作文不会构思?这8种方法很好用 2016-09-17语文月刊 大多数同学写作文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思路混乱,要么写之前脑中无物难以下笔,要么写起来胡子眉毛一团糟.究其根本,还在于思维凌乱,或者说,欠缺理清思路的思维方法.针对这一问题,以下面文题为例,给同学们介绍8种 ...

  • 议论文论证方法训练
  • 议论文论证方法训练之(一)对比论证 一.什么是正反对比论证? 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qu ...

  • 高中议论文写作技巧:议论要脉络清晰
  • 高中议论文写作技巧:议论要脉络清晰 江苏唐惠忠 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常常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无话可说,一是有话不知如何说.前者涉及文章的材料问题,后者涉及文章的结构.表达问题.结构是文章的基本脉络,能反映出文章布局的基本特点. 对于议论文而言,常见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 一.并列组合,有条有理 引论(开 ...

  • 精校WORD版高考作文:高中议论文的四种论证结构形式
  • 高考作文:高中议论文的四种论证结构形式 高中议论文的四种论证结构形式 向明康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层进式论证结构应用示范 议论文论证,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形式,即是纵式层进结构的体现,又称推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 ...

  • 议论文难点突破--教你展开分析论证
  • 议论文难点突破 --教你展开分析论证 高考议论文:观点+材料=? •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 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

  • 高考满分作文结构之对照式
  • 高考作文对照式结构 一.正反对照式 1.概念:所谓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剖析.论证,从而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的一种论证模式.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二. ...

  • 议论文如何叙述材料
  • 2014级作文学案 议论文中如何进行出彩的叙述? 写议论文时,进行适当的事例叙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样,叙述与议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倘若我们没有慎重考虑叙述事例这个环节,就将直接影响文章论述说理的力度.那么,我们在议论文中如何进行出彩的叙述呢?下面谈谈几点尝试. 一.叙述材料,简明概括 议论文 ...

  • 标题作文"甘瓜抱苦蒂"写作指导及佳作示例
  •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诗一首 无名氏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 贪人还自贼[注]. [注]贼,杀害. 这首古诗用极普通的事例,说明甘与苦.好与坏.利与害--大都相生相伴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请选择四句诗中的一句作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提示:副标题可自拟也 ...

  • 议论文文段写作五步法
  • 议论文文段写作五步法 议论文文段的写作可采用"五步法"来完成 : (1)第一步,段的首句:一定要摆放这一小节的分论点.开门见山,使阅卷老师明白你这一节要论证什么问题.(观点句) (2)第二步:阐释或引用名人名言.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论证.要注意名人名言与 ...

  •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格式.
  • 高考作文:高中议论文的四种论证结构形式 高中议论文的四种论证结构形式 向明康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层进式论证结构应用示范 议论文论证,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形式,即是纵式层进结构的体现,又称推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 ...